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151章

第151章

部思想体系的框架。 最麻烦的反而是论证方面。 既要使用华夏思想,又要完美融洽,是很麻烦的。 幸好之前他引导培养了方孝孺,让这位领悟了唯物学思想。 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最后的论证工作。 现在陈景恪正在做的就是最后的修改。 确定没有语言逻辑上的硬伤,以及没有政治正确的问题。 毕竟现在是皇权社会,可不能出现反皇权的思想。 也就在这个时候,方孝孺终于开始了他的行动。 出版了他的《唯物学》,并在伊洛书院摆下擂台,邀请各方豪杰前来辩法。 正找不到他破绽的儒生群体,顿时就兴奋了,纷纷前来挑战。 然而到地方才知道,想登台挑战也是有条件的。 俺们这个擂台是为了讨论唯物学,只有看过这部书的人才能上台。 有些儒生不服,就开始指责挑衅,有些甚至破口大骂。 朝鲜王国来的那群读书人很气愤,然而方孝孺却无动于衷。 作为骂人的行家,他可太懂这里面的门道了。 当你开始动气的那一刻,就已经输了。 你把对方的话当放屁,然后一句‘啊对对对’,生气的反而是对方。 这一次,他也是用同样的态度来面对非议。 随便你们说什么,我一概不理。 偶尔就来一句:为何不敢看完唯物学再来找我,莫非是怕了? 果不其然,那些儒生被气的七窍冒烟。 纷纷掏钱去购买唯物学书籍加以研究。 然后……《唯物学》竟然脱销了。 各大书商都感到震惊,这种书竟然也能脱销? 果然不愧是方孝孺啊。 赶紧加印吧。 至于看到这套书籍的人,则是有点麻,这书写的似乎有那么点水平啊。 不行,绝不能承认那个叛徒,必须要找出这本书的缺点。 结果就是越研究越摇摆。 放下书:卑鄙小人,儒家的叛徒。 拿起书:卧槽,好精彩。 于是,儒家读书人集体接受了一遍唯物学洗礼。 很多人因为研究这本书,成了唯物学的门徒。 尤其是非理学门徒,简直将这部书视作瑰宝。 不过这种摇摆分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依然坚定的反对方孝孺。 而且这部思想对理学批判之处颇多,这就更让理学门徒无法忍受。 在研究过后,他们就拿着自己找到的缺点,去和方孝孺进行辩论。 擂台赛终于开始,无数读书人蜂拥而来。 只不过让理学门徒没想到的是,本以为是群儒单方面殴打方孝孺。 真正开赛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有一小撮人叛变,站到方孝孺那一方了。 理学门徒顿时破防,指着那一小撮人怒骂不已。 不过他们也只敢动动嘴皮子,因为周围有锦衣卫维持秩序。 明初的读书人,还没进化到将锦衣卫诏狱当做刷成就点的地步。 没办法,这会儿的锦衣卫是真敢杀人。 因为有人‘叛变’,理学门徒更是将唯物学视为洪水猛兽,轮番上台挑战。 然而上去挑战的人,很少有能撑过三回合的。 没几句话就被驳斥的哑口无言。 短短一个时辰,竟然有十余位击败。 让支持唯物学的人精神大振,也让更多的围观者产生了别样心思。 如此持续了三天,都没有人能和方孝孺正面论道。 唯物学初露锋芒,整个洛阳都在讨论此事,就连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都知道了此事。 前来看热闹的人就更多了。 然后更多的人来围观,不只是读书人,很多无聊的百姓也来看热闹。 人多自然就会有商贩,很多人开始在这边卖东西。 陈景恪是有先见之明的,立即派人对商贩进行集中化管理培训。 比如餐饮摊位必须在指定的地方经营,必须要符合卫生标准。 自己产生的垃圾要自己收拾带走等等。 商贩们一开始还觉得麻烦,但很快就发现,弄的干净一点那些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也开始过来吃饭了。 生意反而变的更好了。 于是就成了新规则的支持者。 计划里的大学城还没见影子,商业街倒是先弄出来了。 这让陈景恪有些哭笑不得。 前七天的辩论,都是方孝孺单方面暴打反对者,到了后面已经没有人敢上台去挑战了。 让唯物学更加的声势无两。 很多摇摆不定的读书人,在这期间逐渐坚定了想法。 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懂那么多大道理。 反正他们就见到方孝孺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者。 关键是,方孝孺经常说什么‘百姓创造了历史’,‘伟大的百姓’之类的。 百姓确实不懂那么多大道理,然而谁为他们说话,他们还是能分得清的。 在内心里自然是支持唯物学,觉得方孝孺就是厉害。 然后在传播此事的时候,少不了添油加醋,将方孝孺和唯物论描写的各种高大上。 潜移默化中,替唯物学做了宣传。 当然,也有唯物学的支持者,上台请教各种疑难问题。 他都很有耐心的做了详细的解答。 趁着这个过程中,他详细的向周围人阐述了唯物学基础知识。 又让一部分人产生了摇摆。 不过,别看现在唯物学风头如此之盛,陈景恪和方孝孺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 内心里反而更加的警惕。 当朱雄英轻蔑的说:“理学竟如此脆弱,实在让人失望。” 陈景恪叹道:“不是理学弱,而是这场较量本就不公平。” 朱雄英好奇的道:“哦,如何不公平?” 陈景恪解释道:“首先,时间太短,理学的大儒还没来得及将唯物学吃透。” “上台去挑战的基本都是普通读书人,真正有学问的大儒,还在研究此书的优缺点。” “等那些大儒琢磨透了出手的时候,方孝孺再想如此轻松应对,就很难了。” “其次,就是预设立场。方孝孺很狡猾,限定了辩论题材,必须聊唯物学。” “在他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谁也无法击败他。” 在我的bgm里,任何人都休想击败我。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方孝孺太狡诈了,将理学门人算计的死死的。” “这么浅显的计谋都看不出来,理学果然无人了。”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你小子之前不也没看出来吗。 “其实这是一个阳谋,他们看出来了也没用。” “理学是强势的一方,只能被动应战。” “如果他们不能正面击败唯物学,凭什么当唯一显学?” “学术之争就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甚至比大多数战争都更加残酷。” “它没有迂回的余地,必须正面硬碰硬,赢家通吃输家一无所有。” “别看方孝孺现在声势无两,如果他扛不住后续理学大儒的攻击,也注定要灰溜溜的退场。” 朱雄英一脸若有所思,预设立场吗? 好好好,学到了学到了,嘿嘿。 道德制高点,预设立场,简直完美啊。 陈景恪见他一脸坏笑,顿时就知道他没想什么好事,无语道: “又琢磨什么坏点子呢?” 朱雄英连忙摇头:“没有,不是,你别污蔑我。” “啊对了,他打头阵,对你后面宣扬大同思想是不是有帮助?” 陈景恪颔首道:“帮助很大,大同思想虽然也有一部分唯心内容,但总体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 “等他的唯物学站稳脚跟,我再宣扬大同思想就更加方便了。” 朱雄英兴奋的道:“你也要摆擂台挑战八方豪杰吗?”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说道:“我才没那么无聊,我准备来个更绝的。” “弄个更大的平台,让天下读书人一起参与进来。” 朱雄英有些失望,问道:“什么平台?” 陈景恪说道:“邸报知道吧,我准备弄一份类似的东西,每周一期,不过是面向所有人发行的。” 一周七天这个概念,经过陈景恪数年来的推广,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私下很多人都在使用这个时间概念,只不过官面上还没有认可。 “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文章,不过要经过审核,合格之后才可以。” “到时候我就将大同思想的内容,放在报纸上。” “所有想要辩论的,就给报社投稿,大家在报纸上进行争论。” 邸报朱雄英自然知道,朝廷将近期的政策之类的东西汇集在一起,刊印送到各地方衙门供他们学习。 “面向天下读书人?你哪来那么多钱?” 陈景恪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话里的意思。 这年头邸报是免费送到各衙门的,他还以为是免费送给读书人。 于是就解释道:“免费的可还好,我弄这个是收费的,谁想看必须花钱买。” 朱雄英习惯性的抬杠道:“这东西,会有人买吗?” 陈景恪正想回答,就听朱标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有,不只是有人买,还会有人花钱把自己的文章放在上面刊登。” 陈景恪和朱雄英连忙起身见礼。 重新落座之后朱标说道:“你说的这个……” 陈景恪提醒道:“我想给它取名叫大明周报。” 朱标点点头,说道:“这个大明周报的想法不错,朝廷可以通过周报向天下读书人传达一些政策和想法。” “读书人最喜欢谈论军国大事,也最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前他们只能通过出书,通过文社相互交流看法。” “这也是为何每到科举时期,读书人就喜欢扎堆的原因之一。” “只是出书要求太高成本也很高,很多人都做不到。” “文社参与的人太少,影响力太小。” “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能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政策。” “还能供他们发表文章指点江山,读书人会非常的热情的。” 事实上朱雄英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方才他只是习惯性的和陈景恪抬杠而已。 朱标都出来了,他也就正经起来,严肃的道: “这周报的影响力太大,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上面刊登的文章也需要经过严格筛选。” 朱标颔首道:“此事就交给你吧。” 朱雄英脸顿时就黑了:“那奏疏就不需要我批了呗。” 朱标一副你想多了的表情,语重心长的道: “年轻人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怎么能推三阻四呢。” 朱雄英:“……” 陈景恪忍俊不禁,说道:“周报必须要慎重,需要一个合格的总编辑才行。” 朱标想了想说道:“之前你不是提议,将解缙调回来吗?就让他当这个总编辑吧。” “到时候也方便你行事。” 陈景恪躬身道:“谢陛下。” 在周报上打擂台,看似公平合理,然而根本就不可能。 掌握周报的人说了算。 一个简单的排版顺序,就能影响很多东西。 解缙既然加入了陈景恪和方孝孺的圈子,自然要为他们的学说考虑。 关键,解缙表面上是正统的儒家读书人,他本人既不迷信理学,也不信奉唯物学。 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 能在表面上堵住所有人的嘴。 而且他的学问也是无可挑剔的,在读书人圈子里,名声比当年的方孝孺还要大的多。 不过…… 朱标说道:“邸报的篇幅可不小,一周时间来不及刻板吧?” 当然,也可以让很多工匠一起雕刻,那样就会增加成本。 总之就是,以现在的印刷技术,这份周报的成本会非常高。 成本高,就影响推广。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陛下放心,我准备用活字印刷。”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活字印刷?好像印出来的东西,品质不太好吧?” 陈景恪解释道:“报刊这东西,成本比品质更重要……” “不过这是朝廷主办的,品质太差丢的是朝廷的面子,自然不能这么做,我准备搞一套铜活字。” “虽然成本有点高,但可以使用数十年,属于一劳永逸。” “而且还能用来刊印邸报、书籍等,成本均摊并不贵。” 朱标说道:“铜活字以前朝廷也试过,最后因为不着墨失败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陈景恪颔首道:“用油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需要陛下给调拨一些铜过来。” 朱标颔首道:“好,既然你都想好了,那就去做吧。” 说到这里,他补充了一句:“遇到什么困难,就找太子解决。” 朱雄英:“……” 事实上,铅活字成本更低。 然而铅这个东西,接触多了太伤身体。 前世网上都说摸多了不长个什么的。 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含铅制品对身体的危害性。 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这一点还让工匠制作铅模,这事儿陈景恪做不出来。 而且铜活字确实比铅活字好用。 前世从明朝中晚期就开始在民间出现,清朝达到巅峰。 康熙时期曾经制作了一套铜活字,拥有数十万枚字签。 可惜这套铜活字就印刷了一次康熙字典,就被藏了起来。 至于原因,大家懂的都懂。 后来这套铜活字被府库的官吏偷的七七八八,再后来就被融了制作成铜钱了。 陈景恪准备也弄一套,平时用来印刷报纸、邸报什么的。 还可以用来印刷各种书籍,将书的价格进一步压低。 等将来《建章大典》编写完成,正好用这套铜活字印刷个几千套。 免得和《永乐大典》似的,因为只有两套,最后给弄的残缺不全了。 第361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朱雄英表面不情不愿,其实心里很高兴。 周报意味着舆论权,有多么的重要可想而知。 皇帝想都没想就交给他办理,足见对他的信任。 而他也可以通过周报,向天下人传达自己的意思。 他已经做好准备,取个化名每周在上面写一篇文章,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天长日久,必然会有很多人受到影响。 等将来这些人进入朝堂,都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他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景恪:“诶,你觉得是否可行?” 陈景恪考虑了一下,认真的道:“可行是可行,但周报的选稿标准会很严格,你有那水平吗?” 朱雄英:“……” 好好好,都针对我是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将来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两人说笑了一阵,就开始讨论正事。 先确定了这份周报放在哪个部门下面。 本来朱雄英是准备将其放在礼部名下,也算专业对口。 “听说解缙在辽东干的还不错,这次算是升迁,正好升一级放到礼部去。” 陈景恪却并不同意:“礼部掌握科举,再让他们掌握了口舌,影响力过大了。” “不如交给翰林院,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弥补。”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历史上的翰林院是养望之地,是阁部摇篮。 经过陈景恪的变革之后,翰林院就成了纯粹的修文馆。 平日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各类古籍,编修史书。 在某种程度上,去翰林院反而有点发配的意思。 但别看它地位尴尬,还不是谁都能进的。 能被‘发配’过去的,基本都是饱学之士,没点水平的进去会被集体排挤。 颇有点圈地自萌的意思了。 基于这种情况,慢慢的翰林院就变成了,有真才实学但有点天真的官吏的去处。 这群人就是最好的编辑,将周报交给他们,也算是专业对口。 “不过只能让他们从事稿件的审核工作,行政管理方面要另行配置官吏才行。” 听完他的分析,朱雄英颔首道:“你说的多,你有理,就这么着吧。” 陈景恪:“……” 接着,朱雄英就写了一道旨意,找朱标盖了印章发往内阁。 以往皇帝直接下令就可以了,现在必须要先经过内阁同意并备案才行。 不过现在皇权的威望足够大,内阁自然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唱反调。 更何况这还是陈景恪提议的,就更没有人会反对了。 内阁同意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抽调工匠和铜料制作字模,此事自然不用他们操心,直接给工部下了一道旨意。 陈景恪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字模,一改往日的大字,新字模只有黄豆般大小。 标准的蝇头小字。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节约纸张。 要是还用以前的大字体,纸张的用量将会增加数倍,成本将会高到影响报纸发行的程度。 经过初步估算,想要实现他的计划,这套字模的数量高达四十万个之多。 为此,工部抽调了最精锐的工匠,依然需要数月时间才行。 不过陈景恪并不着急,先让方孝孺和理学斗一斗再说。 况且,解缙还没回来呢,急也急不来。 至于朱标说的金属字模着墨能力差的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油墨这玩意儿,没别的特点,就着墨能力强。 简直就是为金属字模设计的。 而且,油墨这玩意儿还不是陈景恪发明的。 事实上以油入墨早在魏晋时期就开始了,不过只是作为粘稠剂存在,添加的较少。 民间早就有人尝试过,多加点油会是什么效果。 然后发现,成本变高了,使用还更加不方便。 首先就是研磨更加麻烦,其次就是书写效果不佳。 用毛笔在纸上写字,尤其是在宣纸上书写作画,烟墨的效果完爆油墨。 所以,油墨这玩意儿就被搁置了。 在印刷术方面,活字印刷术地位很尴尬,技术上确实是领先的,但不实用。 主要是字模太难搞了,动辄就要十万几十万个。 就算用铁模成本也不是一般人能负担的起的。 而且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还不如雕版一体形成质量高。 所以,虽然有了活字印刷术,但这玩意儿始终没能得到推广。 一直到明朝中晚期,随着大量贵重金属流入,民间才开始有豪商制作金属字模。 油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现在陈景恪办报纸搞活字印刷,在技术方面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的,也没必要从前世搞什么黑科技。 把现有的技术整合一下就可以了。 麻烦的反而是那几十万铜字模,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钱啊。 不过还好,现在大明的经济状况非常良好。 海外贸易,一船船商品换回一船船的贵金属。 很多贵金属,被喜欢藏钱的富豪们挖坑埋了起来。 但也有很多被拿到金钞局,兑换成了宝钞进行流通。 这部分贵金属最后都会进入国库。 除了贸易,还有从日本、南洋等地开采的贵金属,也是数不胜数。 也基本都被堆积在了国库。 可以说,大明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 只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才没有将这些钱释放出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提议搞四十万个铜字模,才没有引起反对。 朝廷钱多的花不完,造字模印书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少数非议声也没人理会。 总之就是,有钱任性。 在制作字模的过程中,解缙终于返回京城。 与当年被贬官不同,这次他回来,前来迎接的官吏塞满了长亭。 如果是当初,解缙肯定会很高兴,自己朋友遍天下啊。 可是经历过这次贬官,确实让他看清了很多东西。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捧高踩低,当你发达的时候,身边全是好人。 他环视了一圈,没有发现方孝孺的身影。 这让他很是生气,只是没有当场表达出来。 先去吏部报道,之后他就直奔伊洛书院,恰好见到方孝孺在与人辩法。 这次的对手非常强劲,几度让方孝孺都差点答不上来。 不过最终还是凭借着‘地利’优势,成功将对方击败。 他却没有得意,心中反而更加的沉重。 正如之前所猜测的那般,随着对唯物学的了解加深,那些一直沉默的大儒终于加入了这场辩法之争。 理学真正的大佬在学问方面自然没的说,让他疲于应付。 这不是骂架,口舌之利虽然有用,但最终还是要用学说来说话。 还好,在辩法之前他就先预设了阵地,才勉强应付了下来。 不过虽然过程很艰苦,接连击败几位大儒,却也让他的名声更加响亮。 已经没有人敢于小觑他的学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唯物学。 来书院求学的人,也慢慢变多了。 剩下还未出战的大儒,愈加的爱惜羽毛,轻易不肯出战。 这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 和这些大儒辩法,收获确实很大,让他对理学和传统儒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唯物学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目送又一位对手离开,他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见一个年轻人一边鼓掌一遍踏上擂台: “好好好,不愧是方大宗师,端的是威风八面。” 周围人以为又来了挑战者,顿时打起了精神。 有认识解缙的,开始主动替他宣扬。 一时间,解缙要挑战方孝孺的说辞,就传遍了全场。 然而,方孝孺看着走过来的解缙,却露出了苦笑道: “解贤弟,你又何必趟这趟浑水呢。” 解缙嘲讽的道:“方大宗师这是成名了,不愿意认我这个旧友了,那我走?” 方孝孺又是无奈,又是感动,下拜道: “是为兄的错,向你赔礼道歉了。” 他没去迎接解缙,就是不想让对方趟这趟浑水。 毕竟他现在正和理学交战,凡是与他交好的,基本都会被波及。 当然,陈景恪除外。 这倒不全是因为陈景恪在朝廷的地位超然,而是他背后站着的还有整个算学体系。 现在的算学可不是当初任人欺凌,差点被撵出国子监的小卡拉米了。 而是一头真正的老虎。 只不过它属于应用科学,与儒家和理学没有直接竞争关系,儒家和理学自然也不愿意轻易招惹他们。 可是解缙不是陈景恪,他是正统的文人。 和方孝孺扯上关系,会被攻击的。 然而对解缙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解缙什么时候怕过事儿? 你怕连累我,假装不认识我,这就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所以,才有了眼前这一幕。 不过是生气归生气,他并不是迂腐的人,见方孝孺认错也就过去了。 之后两人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起了各自的现状。 周围的人渐渐也发现了情况不对,这俩哪是要辩法,分明是故友重逢在许久呢。 解缙竟然和方孝孺是好友? 事情复杂了啊。 支持方孝孺的一方,则喜笑颜开。 解缙虽然没有大儒之名,但也是有名的才子。 他的出现,让陷入孤立的方学有了朋友。 虽然还不知道解缙具体持什么样的态度,但只要不反对唯物学,那都是一个好消息。 反对唯物学的,则忧心忡忡。 唯物学现在本就势头大盛,再有了解缙的示好,情况不妙啊。 方孝孺和解缙两人,却没有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各自谈论着自己的情况。 自答应加入陈景恪阵营之后,解缙就一直在为回归做准备。 他很清楚,以陈景恪的身份,想要提拔一个低级官吏,就是张张嘴的事儿。 至于他之前得罪权贵,还被蓝玉当廷斥责…… 对别人来说或许是个问题,对陈景恪来说同样是张张嘴的事儿。 哪个权贵会不给他面子? 果不其然,年初就接到了调令。 等待新任县令到达交接了事务,就出发返回,直到前日才到达洛阳。 然后就来了这里。 听到这里,方孝孺眉头微皱,说道:“你没有去拜访陈伴读?” 解缙说道:“递了拜帖,明日一早登门拜访。” 方孝孺这才点头道:“也好,不可怠慢了此事。” 解缙笑道:“我又非不通时务,如此简单的人情世故岂能不懂,不过还是感谢方兄关心。” 方孝孺亦笑道:“是我太小瞧人了。” 主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认识的很多人,都是只有学问不通人情世故。 他习惯性的以为解缙也是这样的人。 然而事实上,解缙是个极具智慧的人。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忠于王事,对君君臣臣那一套深信不疑。 在面对皇帝的时候过于敢言直谏,有时候不懂得迂回之道,最终也死在了这一点上。 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触怒皇帝,惹来杀身之祸吗? 以他的智慧,想来是很清楚的。 可他依然选择了这么做,用命去践行了自己相信的道。 双方叙了一会儿旧,眼见再没有人上来辩法,方孝孺就宣布今日辩法结束。 并且还宣布,明日要款待友人,不辩法。 后日大家再来。 第二天,两人一起去见了陈景恪。 三人寒暄了几句之后,陈景恪直入主题,说了对解缙的安排: “……陛下让你负责大明周报。” 大家都是读书人,自然知道这东西的份量。 解缙激动的向皇宫方向行礼,道:“陛下洪恩啊。” 方孝孺却郁郁的道:“景恪有此奇物为何不早点拿出来。” 陈景恪岂能不明白他的意思,笑道: “此物太早拿出来,对你来说并非好事。” 他摆擂台看似弄的声势浩大,实际上短期内能来参与的,只有洛阳周边的读书人。 应付这些人,自然就轻松了许多。 等外地的压力到来,唯物学早就传开了,理学再想打压他就要变的困难许多。 但周报不一样。 这是面对全国发行的,直接将唯物学刊登在这上面,将要面对的是整个大明的理学打压。 方孝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方才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不过你的大同思想,倒是可以在这上面刊登了。” 还是那句话,有了唯物学打头阵,大同思想面对的压力就小了许多。 直接在报

相关推荐: 青春的调教   史上第一色文系统   幽冥真仙   猎艳之旅   和大佬闪婚以后我天天想守寡   办公室极乐宝鉴   不配的爱慕者(剧情流H)   甜文剧场合集   水(百合abo)   极品小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