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几人的反应,让老朱和马娘娘非常震惊,然后就是深深的感动。 谁说百姓愚昧不识礼仪道德? 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很清楚。 当然,他们也知道,百姓之所以会如此拥戴老朱家,离不开陈景恪提倡的宣传政策。 通过军队和预备役两条线,向天下人宣传朝廷政策和大义。 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今日的结果。 突然,花白胡子老汉举起手猛捶自己的胸膛:“圣上糊涂……不,圣上就是败家子啊。” 第356章 你们心里没有本太子啊 朱标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几个老农嘴里的败家子,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当真。 百姓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吃穿用度就可以了,当皇帝的考虑的就多了。 乾纲独断确实很爽,然而过于恋权的君主,往往会留下巨大的制度漏洞。 很简单,为了实现大权独揽,他们会将所有能掣肘他们的部门,全部打压甚至废掉。 将来出了昏君,没有能制约他的机构,那就寄了。 从长远来看,制度的可靠性是要超过人的。 内阁扩权会限制君权不假。 可也保证了国家不会因为一个昏君,就彻底崩溃。 内阁学士有七个,按照选拔规则,必须有基层和边疆工作经验。 这种一步步从底层爬上来的官吏,就算是奸臣,能力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人组成内阁,至少可以保证一个下限。 作为二代君主,从小就接受系统的培养,再加上后来受到陈景恪的影响。 他的想法和父亲朱元璋是不同的,当然,两父子面对的局势也不同。 朱元璋面对的是乱世,他要做的是尽快恢复秩序。 所谓乱世用重典,手段狠一点是正常的。 朱标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初步建立秩序的国家,他要做的是完善规章制度。 相当于是给王朝打地基。 这一点,从他给自己定的年号‘建章’,就可以看得出来。 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从真正开始监国掌权那一天开始,他就在往这方面努力。 朱元璋时期效率确实高,然而后果是朝堂变成了一言堂。 很多部门只会听命办事,没有自己的主见。 说白了,没有皇帝的命令,中枢就不知道该干啥了。 这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 最夸张的是,中枢官吏缺员达到了三分之一还多。 这绝不是一个健康的中枢该有的状态。 中枢都尚且如此,就更遑论地方了。 所以,一切都要从重塑中枢做起。 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初步完成了计划。 中枢各部门的人员配置齐全,有了自己的主见。 即便没有上面的命令,他们也可以按照各自的职能,各司其职维持国家的运转。 而内阁扩权之后,整个中枢的运转机制终于彻底成型。 现在,奏疏由内阁初步处理并给出意见,然后递交给他做最后的处理。 如果他同意内阁的意见,直接用红笔写上同意,然后盖上印玺就可以了。 如果不同意内阁的意见,那就将自己的意见写出来,再盖上印玺。 处理好的奏疏,重新送回内阁,由内阁学士复核并执行。 如果他想偷懒,甚至可以让别人帮忙批红,他只需要盖章就行了。 这就确保了,将来就算某个皇帝不务正业,国家也能照常运转。 当然,朱标是个勤政的皇帝,自然不会偷懒,将批红权交给别人……吧? 不会个鬼啊。 朱雄英拿着红笔,一边在奏疏上写字,一边咬牙切齿的看着对面悠哉悠哉喝茶的亲爹。 谁是皇帝,咱们家到底是谁皇帝? 朱标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怨念,皱眉呵斥道: “左顾右盼的像什么样子?批改奏疏要用心,大明三京一十五省可都在你笔上呢。” “出了任何差池,你知道会造成多大后果吗。” 朱雄英:“……” 好好好,这么玩是吧。 朱雄英将笔重重的放在桌子上:“新区的架子应该建好了吧?” 之前说好的,新区建成他过去坐镇,顺便积累经验。 这你不能说话不算数吧。 朱标哪能不知道他的意思,冷笑一声,说道: “想去新区逃避责任是吧,行啊,将你皇爷爷叫回来,你就可以去了。” 朱雄英:“……” 好好好,你们两父子欺负人是吧。 老朱已经写信回来了,今年春节他准备在中京凤阳过,大庆典啥的让朱标自己看着弄,不用等他了。 看着儿子憋屈的样子,朱标犹如猪八戒吃人参果,浑身舒坦。 当年我爹就是这么欺负我的,现在终于轮到我欺负儿子了。 嘿,别说,真舒服啊。 这时,一名内侍端着托盘进来说道:“陛下,该用药了。” 看着托盘上面的瓷碗,朱标眉宇间闪过一抹失落。 迅即就恢复正常,端起药一饮而尽。 朱雄英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心下有些难受。 事实上,朱标之所以如此做,并不是为了欺负儿子什么的,而是源于心中的危机感。 虽然有最好的医生治疗,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 尤其是当他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就会出现各种症状。 而且操的心越多,症状就越严重。 尤其是登基这一年来,他更是殚精竭虑少有歇息的时间。 导致的结果就是,身体状况快速下滑,不得不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情。 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什么时候就垮了。 必须要提前培养朱雄英。 而且,让朱雄英分担一部分工作,对他的身体也大有好处。 朱雄英对此也心知肚明,发牢骚不过是增加父子关系的方法罢了。 因为睡眠有问题,汤药里添加的有安神药物,服过药没多久朱标就升起困意。 他打了个哈欠,将玉玺丢给朱雄英,说道:“我去睡会儿。” “你批完盖上印,直接将奏疏发送内阁,不用拿给我看了。” 这就是完整内阁的好处,就算朱雄英的批复有问题,还有内阁查漏补缺。 他这个当父亲的,不用时刻守在身边。 朱雄英也没有多说什么,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 当然,他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分寸。 小事他自己批,真遇到大事,还是会等到朱标睡醒再做决定的。 目送父亲离开,他继续低头批改。 有些奏疏确实在汇报问题,有些奏疏是日常汇报工作,还有些奏疏是地方大员日常请安。 当级别高到一定程度,有事儿没事儿,都要给皇帝上一道奏疏。 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也是提醒皇帝不要忘记自己。 同样的,这也是皇帝拉拢官吏的手段。 这些请安的奏疏,相当于是越过内阁,直接让皇帝和大臣进行私人交流。 交流的多了,自然就会有私人感情。 在人治社会,私人感情能影响的东西就多了。 别觉得这些奏疏会很无聊,恰恰相反,此类奏疏往往都比较有趣。 毕竟这是讨好皇帝的,写的枯燥乏味怎么能行。 所以,那些大员往往会写一些当地发生的趣事。 当然,也有不会讨好皇帝的,写的枯燥乏味。 陛下您身体好吗?您吃的好吗?您睡的还好吗。 干巴巴的几句话问完,就没了。 对待这些奏疏必须要认真,甚至比处理政务的奏疏还要认真。 不过不同的皇帝,自然有不同的风格。 朱元璋比较实在,但语气往往比较犀利,多有警示之言。 朱标比较宽仁,多关心手下的身体和家庭情况,但话语比较中规中矩。 朱雄英就不一样了,说话有点二。 什么陛下很好,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倒是本太子最近被什么事儿给气得不行。 要是奏疏里没给他问安,恰好又是他批复的,他就会写: 你只问候太上皇和皇上,没有问候本太子,不是个忠臣呐。 如果属下奏疏里有提到他,比如说什么太子受万民爱戴,他就回复: 算他们有眼光,能发现本太子的贤明之处。 要是属下说的是一件比较气人的事儿,他就回复: 我要是在那里,就一脚踹死他们。 诸如此类的话语,简直不要太多。 一开始朱标还觉得有失君主的尊严,说话应该保持威严。 朱雄英就反驳道:“不就是和封疆大吏培养私人感情的吗,越随意反而越显得亲近。” “至于威严,谁不听话就把谁砍了,敬畏之心不就有了吗。” 让朱标无言以对。 朱雄英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想法到底对不对,私下找陈景恪问了问。 陈景恪倒是很支持。 皇帝的威严不在于奏疏上的文字,在于手中的权力。 只要大权在握,别的都好说。 得到好兄弟的支持,他就放下心来,在这条路上愈走愈远。 很快他就批到一份从淡马锡递过来的奏疏,正是新任淡马锡总督傅安写的。 详细的汇报了那边的具体情况。 淡马锡是南洋计划的核心,朱雄英自然非常关心,抽出来逐字逐句的阅读。 傅安到达之后,淡马锡已经恢复正常,至少表面上如此。 许柴佬戴罪立功,利用剩下的一万余人,勉强让商业街以及各种机构运转起来。 为路过的商船提供各种服务。 大屠杀的事情传开,正常来说会严重影响到商船的停靠,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恢复人气。 然而大明的政策就是,想要通过麻六甲海峡,就必须去淡马锡拿通关文书。 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巨额海贸利润的驱使下,海商们只能硬着头皮去淡马锡报关。 一开始他们还战战兢兢,生怕被弄死。 等到了岛上才发现,情况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非但没有丝毫混乱,反而更加的井然有序。 以前总是有商船想插队,现在所有人都按照划定的区域,老老实实的停靠排队。 偌大的海港,数千条船,竟然没有丝毫的混乱。 船只停稳后,会有引导员给他们分发传单。 将之前的种种都写了下来,就连杀了九万余人的事儿,都毫不避讳。 最后警告所有人,到了淡马锡必须遵守规矩,否则后果自负。 还有就是,如果在岛上被骗了,或者对衙门的工作不满意,可以在哪里进行投诉之类的。 发现衙门的工作漏洞,或者有更好的建议,可以在哪里提等等。 对于最后这几句话,大家都嗤之以鼻。 投诉?呵,懂的都懂。 不过这张传单也算是让他们稍稍放下心来,至少朝廷不是无缘无故杀人。 想起之前岛屿上的情况,他们反而觉得很解气,杀的好啊。 对于新秩序,也有了期待。 上岸之后,看到的也是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画面。 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木头亭子,里面有差役值守。 既维护治安,又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街道虽然有点冷清,但非常的和谐。 以前常见的乞丐、街头混混,横行霸道的商家,全都不见了。 在岛上从事商业活动的,大都面带笑容,客客气气的。 坑蒙拐骗之类的事情,彻底绝迹。 这种种变化,终于让大家相信,淡马锡变了。 或者说,最初那个熟悉的淡马锡又回来了……不,比那会儿更好。 只能说,杀人有时候确实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傅安到达淡马锡后,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之前得知淡马锡的事情,他对许柴佬很是鄙视的。 真是天胡开局被弄的一塌糊涂,果然是商人出身,见小利而忘大义。 本来他以为,到达淡马锡之后,会是一个烂摊子等着自己接手。 没想到竟然是如此和谐的场面。 这也让他对许柴佬的观感改变了不少。 尤其是交接工作的时候,许柴佬更是毫无芥蒂,也没有任何保留。 很痛快的将所有事情都移交给了他。 而且还毫不避讳的,将自己之前工作的经验教训全部告知。 让傅安对淡马锡的情况,有了更充足的了解,对如何执政也有了思路。 正是因为这一份善缘,让傅安在奏疏里,替许柴佬说了不少好话。 朱雄英又不傻,自然看得出来缘由。 冷哼一声,自言自语道:“还算这个废物识趣。” 继续往下看,是关于朱樉的。 解决完淡马锡的事情之后,他就按照计划,对南洋大族展开了打击。 从南宋开始,就有很多人南下谋生,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在当地形成了很多大家族。 这些家族和土著联姻,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关键是,他们长期处于王朝统治之外,对朝廷缺少足够的敬畏之心。 朝廷的许多政策,他们不但不支持,有时候甚至故意拖后腿。 这一次朱樉以淡马锡岛为突破口,大肆株连,将许多南洋大族连根拔起。 等傅安到达淡马锡的时候,南洋大族已经消失了三成。 并且朱樉的行动依然没有结束。 奏疏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 朱雄英看了下奏疏上的事件,是一个半月之前发出的,他不禁想道: “二叔的行动应该结束了,不知道有没有启程去小亚细亚。” 第357章 南洋清除计划 正如朱雄英猜测的那样,朱樉确实已经完成了对南洋的清洗,准备启程前往极乐岛。 在出发前,他召开会议做了最后一次盘点。 李芳作为秦国国相,出面做了汇报:“……南洋大族半数被消灭,已经完成了既定计划。” “收缴现钱四百二十五万贯,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初步估计价值过千万贯……” “其余物品太多,价值暂时还未估算出来。” “抓捕奴隶……囚犯一万七千三百余人。” “除了这些东西,最重要的各类船只缴获了三千八百余艘。” “不过能远航的只有五百四十艘,其余皆为中小型船只。” 他说的都是正儿八经能出海的船,那种只能在近海捕鱼的舢板和小舟,都没计算在内。 这收获可谓是太丰厚了,堪称是一波肥,在座的众人都有些兴奋。 果然是陛下的亲兄弟啊,给的好处实在太足了。 有了这些东西,秦国的起点会更高,他们在那边也能少受一些罪。 听完汇报朱樉表情淡然,好似完全不在乎一般: “海外值钱的物品挑出来带走,再剩余的拿到淡马锡出售,然后换成各类资源。” “短期内我们不具备造船能力,这批船能带走的尽可能带走。” “这些囚犯将会是我们的第一批子民,不可虐待,尽量让他们活着到达极乐岛。” 这些人世居南洋,从小和海洋打交道,是最好的水手。 从其中挑选青壮加入水师,也能更快的成型。 李芳自然也明白这一点,说道:“是,我已经安排人专门照顾那些囚犯。” “我也已经告诉过他们,到达极乐岛为秦国劳作三年可赦免其罪过,纳入秦国民籍。” “现在这些人的情绪已经稳定不少。” 朱樉点点头,说道:“将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挑选一批精品出来,一部分分发给诸位,一部分留作装点秦王宫。” 众人都不禁皱眉,这还没到地方呢,就已经开始准备享受了吗? 朱樉解释了一句:“我们是天朝上国的藩属,不能落了大明的声誉。” “这些东西是用来装点门面,给那些蛮夷看的。” 众人恍然大悟:“大王英明。” 秦国初建,短期内是没办法修筑奢华王宫的。 别人到你这里来拜访,一看你的房子很拉胯,再进屋一看啥也没有,人家会怎么想? 有了这些艺术品就不一样了。 别管房子的外表如何,进屋一看全是艺术品。 随便拿一件出去都价值连城,自然就会心生羡慕。 房屋的朴素简陋,在他们心里也会变成务实的体现。 接着,其他人也各自将自己负责的事情汇报了一下,整体来说非常的不错。 朱樉终于露出满意的表情,不过他依然没有说话,而是将目光看向了最后一个人。 一个女人,杏红。 其他人的目光也都看了过来。 在众人的注视下,杏红毫不怯场,起身说道: “我已经成功将消息散布出去,不少土人势力蠢蠢欲动,只是碍于大王的威势不敢乱动。” “等您离开,他们定然会有所行动。” 朝廷的计划不只是打击南洋大族,这些大族虽然不怎么服从朝廷指挥。 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扩张。 而且他们虽然和土著合作,却也同样在挤占土著的生存空间。 将他们打掉,等于是帮助南洋土著壮大势力。 这种愚蠢的事情,朝廷自然不会做。 朝廷真正的目的,是两者全都打。 可是身为宗主国,伸手去打藩属,是需要一个理由的。 别管这个理由有多扯淡,都必须要有。 否则唇亡齿寒之下,别的藩属国就会离心离德,乃至集体反抗大明。 到时候再想搞什么民族大融合政策,就要多付出千百倍的代价。 所以,朝廷借着淡马锡岛的机会,将南洋大族打的元气大伤。 然后再散布一个消息出去。 朝廷对南洋大族非常不满,皇帝公然在朝堂说: 身为泱泱大国的子民却不珍惜文明之邦,竟然背弃祖宗、君父,这就是所谓的不忠不孝。 说白了,皇帝已经不承认他们是大明臣民了。 否则秦王岂敢如此肆无忌惮的屠戮南洋大族。 南洋土著势力早就眼馋那些大族的财富,以前只是摄于大明的威势,不敢乱动。 现在得知大明竟然不承认这些大族的身份,他们自然忍不住心中的贪婪。 早晚会对剩下的南洋大族动手。 一旦他们动了手,大明就可以以此为理由出兵,对整个南洋进行一次大清洗。 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 一将这里的土著清空一部分,才更加方便迁徙汉人过来居住。 二就是为了这里的土地。 许诺勋贵进行大分封,来换取他们对新政的支持。 之前一直靠朱元璋的信誉为担保,来让勋贵相信这场交易。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多年,且皇帝也换成了朱标,勋贵们难免会产生疑虑。 是时候兑现承诺了。 不过在陈景恪的计划里,第一批只是为了取信于人,并不准备大规模分封。 其一,南洋土地有限,大规模分封也不现实,更没必要。 其二,陈景恪可是很清楚世界有多大的,美洲才是最适合分封之地。 其三,南洋是大明的后花园,分封太多诸侯,反而不利于发展。 在这里封十个八个诸侯,让勋贵们知道朝廷不是忽悠他们的,就足够了。 这就是本轮南洋计划的全部内容。 朱樉就是计划的执行者,他将散布谣言的计划交给了杏红。 一来她熟悉南洋的环境,二来也是一次考验。 很显然,她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朱樉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很好,你没有让本王失望。” 杏红笑道:“还要多谢诸位兄长的支持,否则靠我一个人哪能这么顺利的完成计划。” 众人心中非常的受用,对她的观感好转了许多。 因为之前的经历,众人对她其实很是不屑。 一个妓女能有什么本事? 就算有点小聪明又如何?娼妓就是娼妓。 杏红也明白这一点,不过什么都没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能力。 然后恰到好处的一句兄长,成功扭转了众人对她的看法。 朱樉目睹这一切,心中更是满意。 这个女人,没有愧对他的信任。 之后,众人按照他的吩咐,将多余物资出售。 又采购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将所有的船只都装满。 给老朱和朱标写了一封奏疏之后,正式踏上了前往小亚细亚的旅程。 看着远去的船队,许柴佬说道:“我们也该回京请罪了。” 看着船队消失在天际,岑信通叹道:“是啊,工作已经移交完,也是时候回去了。” 说到这里,转头看向许柴佬:“你不去楚国吊唁一下父母吗?” 许柴佬苦笑道:“我已经被族谱除名,哪还有脸回去吊唁。” 岑信通正色道:“无论如何,血缘关系是断不了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去看看吧。” 许柴佬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亲情占据上风,说道: “也好,正好顺路去看看,不知道当年的旧相识是否还在。” 岑信通摇摇头,说道:“据说楚王的手段非常狠辣……” 楚王朱桢的手段确实非常狠辣,一举将国内的大族尽数查抄。 还以勾结大族意图造反为由,将岛上的大型土著部落全部剿灭。 经此一事,吕宋岛再无大族,也再无大型土著部落。 大部分土人被纳入楚国治下,接受楚王的统治。 少部分逃入深山老林,其生活状态彻底回归原始。 朱桢没有理会这些土人,回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没有乱搞,而是照搬了淡马锡岛的律法。 他的部下非常不明白,为何不模仿大明,而是模仿淡马锡岛? 朱桢语重心长的道:“你们没见过陈伴读,不懂他有多厉害。” 他的部下更是疑惑:“大明的制度也是陈伴读设计的啊。” 朱桢解释道:“大国和小国岂能一概而论?” “楚国地不过数百里,人不过十余万。强行仿照大明的制度,就是取祸之道。” “淡马锡也是岛屿,陈伴读根据岛屿特性制定的制度,才更适合我楚国。” 众人恍然大悟,敬佩的道:“大王高见。” 随后,又有一个人提出疑问:“可是,我们也没人懂淡马锡的详细制度啊。” 一知半解的去模仿,弄成第二个淡马锡就麻烦了。 朝廷可是杀了九万多人,才对那里完成重塑。 咱们要是出问题了,总不能向朝廷求援,也来一场大屠杀吧? 一想到那种后果,众人都不禁打了个寒噤。 朱桢笑道:“这一点我也考虑到了,早就派人去淡马锡拉拢了几名有经验的官吏过来。” 他的手下更担心了:“那些人连淡马锡都治理不好,如何能治理好楚国?” “用他们,岂不是要步淡马锡后尘?” 朱桢安抚道:“放心,我岂能想不到这一点?邀请的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 “况且,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正因为他们失败过,反而比别人更懂的如何才能将事情做好。” 虽然一众部下还是有些不安,却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道理。 据说重建后的淡马锡堪称南洋乐土,可见之前的失败确实让那些人积累的许多经验。 朱桢突然叹息道:“要是能将许柴佬请过来就好了,我愿许以国相之位。” “可惜,他是陈伴读的人,我不敢出手啊。” 众人面面相觑,您老还真是敢想啊。 且不说你把许家给灭了个一干二净,双方算是过节的。 就说人家的身份地位,虽然犯错了,依然是当过淡马锡总督的。 当年可是和你平起平坐的,甚至很多时候你还要仰仗人家。 这会儿就要招揽了? 更何况,人家还要回京请罪,能不能活下来还不好说呢。 咋,你想保他? 问题是,您有这么大的面子吗。 朱桢并不知道部下的想法,否则肯定气的七窍冒烟。 正应了那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半个月后部下来报,许柴佬想吊唁长辈,希望获得准许。 朱桢大喜,这就是瞌睡来枕头啊。 当即就亲自去码头迎接,见面就充满歉意的道: “许总督,此时实在抱歉……只是上命难为,希望你能谅解。” 许柴佬自然不信什么上命难为的规划,不过经历了那么多,他在政治上已经逐渐成熟。 知道政治就是如此残酷,更明白朱桢为何会如此做。 更何况,自己戴罪之身,对方竟然没有丝毫轻视,亲自出迎还道歉。 他非但没有恨对方,反而很是感动: “大王折煞许某,此乃他们咎由自取,只能怪他们自己。” “听说时候大王将他们的尸骸收敛安葬,不使其暴露荒野,许某感激不尽。” 朱桢自幼接受儒家思想,对死人保持着最起码的尊敬。 在清理过大族之后,命人将他们的尸身按照家族进行埋葬。 没想到今日竟然还能有意外收获,这让他更是高兴。 双方寒暄过几句之后,许柴佬就去埋尸之地吊唁了族人。 朱桢还没有迂腐到一人一坟的地步,只是用草席裹起来摆放在一个坑里集体埋葬。 许柴佬的父母就在其中。 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久,自然不能挖出来逐个分辨。 所以他统一吊唁了一下。 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朱桢派人过来邀请他赴宴。 整个楚国的头面人物,全都出席了。 这种礼遇,让许柴佬更加感动。 但他也知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朱桢这么做定然是有其目的的。 所以在宴席结束后,就主动询问可有什么能帮助的。 朱桢也没有隐瞒,直接说出了目的:“我欲在楚国施行淡马锡的制度,只苦于不懂新政。” “希望能得到许总督的指点。” 许柴佬笑道:“我当是何事,大王何不早言。” 于是就拿出一本厚厚的书:“这是我对新政的理解,以及这些年的经验教训,希望能帮到大王。” 朱桢郑重的接过:“谢许总督帮助,若楚国有所成必有厚报。” 接着两人又闲聊起来,朱桢话里话外都透露出招揽之意。 许柴佬非常的感动,没想到还有人能如此看重他。 但他并没有留下的打算。 陈景恪对他有知遇之恩,淡马锡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必须回去请罪。 所以并没有接朱桢的话。 第二天就启程,踏上了返回洛阳的
相关推荐:
挚爱
妄想人妻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玩笑(H)
南城(H)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珊璐短篇CP文
碧荷衍生文
我在末世养男宠
小寡妇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