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132章

第132章

照规则走,皇帝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而且朱标知道,李善长和陈景恪正在创立一套法治思想。 等思想构建完成,司法机关将正式脱离儒家控制。 到时候儒家就只占据两席,再无独大的可能。 陈景恪当初推演的,文官集团独霸内阁,操控国家的局面,基本不会出现了。 接着,朱标又下令让太子朱雄英领内阁事。 这个命令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当初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就领内阁事,是事实上的常务副皇帝。 现在又让朱雄英干这个活儿,算是给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 如果未来朱雄英也这么做,那此事就会成为惯例,被以后的君王执行。 别管给不给实权,有这个名头在,太子的日子就好过的多。 百官自然是乐于见到这个局面的。 想烧冷灶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都希望政权平稳过渡,如此才能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利益。 太子地位稳固,他们只需要支持太子就可以了。 不用担心站队失败,新皇继位把自己给清算了。 朱标继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极少数位置,大部分人依然该干啥干啥。 即便是被替换的人,也另有安排作为补偿,而不是彻底失势。 新皇给予内阁票拟之权,这个消息以最短的时间传遍了洛阳城。 勋贵、官僚、读书人,无不欢呼雀跃。 一时间朱标被冠以无数的荣誉头衔,圣君之名得到了一致认同。 而且强化内阁,在群臣眼里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表明太上皇是彻底退了,否则不会任由新皇这么折腾。 这自然也是大家乐于见到的。 朱标可没心思管他们是怎么想的,在确立新内阁的制度后,他就将七名内阁学士叫到一起开了个会。 朱雄英和陈景恪自然也都参与了进来。 会议讨论了很多东西,主要是内阁的内部建设问题。 比如办公司、中书司等等,都要建立起来。 还有就是,内阁会增加四十九名行走。 内阁行走由皇帝亲自任命,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只能协助内阁学士处理政务。 这一点内阁学士们自然不会有意见。 有人帮忙分担工作,那自然是好的。 而且,谁都能看得出来,内阁行走更类似于以前的翰林,培养部堂高官的地方。 只是翰林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皇帝都没权力随意任免。 而内阁行走不一样,全看皇帝的心意,是皇帝培养心腹的绝佳途径。 将这些东西都商量好,接下来就是去实施了。 朱标给出了一个期限,一个月内新内阁必须组建完成,并自如运转。 对于别人来说,这或许很难。 可有徐达和李善长在,就不一样了。 这俩人出手,很少有做不到的事情。 关键现在俩人都很佛系,对争权夺利没啥兴趣。 徐达一心等女儿再大两岁正式成为太子妃,他就可以安心退休了。 李善长则忙着完善法治思想,完成立言的大业。 也正因为没有私心,做起事情来反而更加的无往不利。 其他人就不一样了,直接进入决策机构,有多开心可想而知。 其中就包括邱广安。 从皇宫出来,他就一直跟着陈景恪: “上次你和我说,将阶梯收税做好,未必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 “当时我还在想,我都已经是户部尚书了,哪还有再进一步的空间。” “现在我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哎,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认识了你啊。” “若无你,哪有我的今日。” 陈景恪能理解他的兴奋,笑道:“不要多想,你能入阁是自己的能力,与我无关。” 邱广安自然不信,不过嘴上却说道:“我懂我懂,一切都是皇恩浩荡。” 不过他的话也不算错,他能走到今天,也确实和陈景恪有很大关系。 但在外面可不能这么说,否则不成拉帮结派了吗。 一切都是皇恩浩荡。 等他的兴奋劲儿过了,陈景恪略微透漏了一些消息: “你要做好准备,陛下强化内阁是有更大的计划,接下来朝廷会有大动作。” “前所未有的大动作,如果你不能适应新变化,这个位置怕是做不久。” 邱广安心中一凛,连陈景恪都说是大动作,还特意强调是前所未有,那肯定是小不了。 新皇果然不一样啊,别人新皇继位都是小心翼翼,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 不过,作为靠着改革上台的革新派,他反而很喜欢这样的君主。 君主一味的守成,臣子如何想建功立业。 “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不敢保证将两届任期做满,但一届是没有问题的。” 第323章 再造乾坤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内阁的扩权,是朱标登基后的第一把火。 烧的可谓是相当炽热。 不但把自己的口碑无限拔高,还极大的刺激了百官的积极性。 毕竟丞相之位对文武百官的吸引力,是无与伦比的。 虽然内阁不是丞相府,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丞相府的功能。 内阁学士不是丞相,却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丞相的角色。 六部堂官不一定能在史书上留名,但当内阁学士不一样。 即便入阁之后没有做出任何成绩,仅凭这个位置,就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了。 仅此一点,就足够让无数人前赴后继了。 自认为有资格一窥阁臣宝座的官吏,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从幕僚机构向国家的决策机关转变,不是一道圣旨换几个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整个中枢的运作模式都要跟着调整。 即便有徐达和李善长来掌舵,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过也幸好有他们两个在,威望足够高,与各衙门进行对接的时候,没有谁敢推诿阻拦。 新内阁正快速的进入状态。 各部堂级衙门的人员也做出了微调。 比如,李善长入阁,吏部尚书的职务就自动卸任了。 吏部掌管官员任免升迁,盯着的人可是不少。 以前是儒家掌控,被李善长硬生生给夺走。 此时李善长入阁,他们就想要拿回来。 然而朱标怎么可能会给他们这个机会,任命了自己的亲信担任吏部尚书。 皇帝掌握吏部,天经地义的事情,对此儒家也只能悻悻的接受。 邱广安入阁,户部尚书的位置空了出来。 朱标就任命一个叫裴有为的人暂代这一职务。 此人的升迁堪称当世奇迹,几个月前他还在地方任职。 邱广安利用阶梯收税的契机掌控了户部,因为缺人,就将他调到户部任职。 没多久就因工作突出,暂代户部侍郎一职。 结果还没等到他转正,邱广安先入阁了。 计官的底子还是薄,找不到足够资历的人当户部尚书,就只能再次提拔他。 不过连续提拔有违官场规矩,所以他的户部尚书前面带着一个‘权’字。 就是暂代的意思。 能不能把权字去掉,就看他的能力了。 其他各衙门也进行了调整,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事实上,朱标早就为完善内阁做准备了,比如半数内阁行走,早在数月前就已经确定。 此时不过是将他们转正。 再加上徐达和李善长的辅佐,半个月后就已经可以正常处理公务。 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小插曲。 陈景恪在朝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当个内阁首辅太夸张了,但入阁是没问题的。 就算年龄小不能入阁,给个内阁行走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吧? 然而,朱标拿出的名单里,却没有他的名字。 众人都非常的惊讶。 徐达私下询问陈景恪缘由。 陈景恪是这么回答他的:“我不入内阁,反而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能力。” 徐达沉默片刻,目光里充满了敬佩。 权力最容易改变一个人的心性,陈景恪却始终保持清醒。 一直在降低自己的危险性,如此皇帝才不会去怀疑他。 没权没势,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有什么可怀疑的? 而且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一直在加深和皇家的羁绊。 以此来影响皇帝的决策,实施变法计划。 因为皇帝不会怀疑他有私心,反而更容易接受他的变法。 当然了,这么做的前提,还是以前基础打的好。 马太后、朱标、朱雄英,三代人的救命恩人。 后来一直本本分分,就算是私心也是摆在明面上,逐渐获得了皇家的信任。 换个人过来,想模仿也模仿不来。 同样的变法,他提出来,即便有些离谱,皇家也会认真考虑。 别人提出来,很可能直接小命就没了。 这其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时间培养出来的信任。 而陈景恪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护这种信任。 这比当什么内阁大臣,更加有意义。 ----------------- 新内阁日渐完善,已经可以正常处理各种公务。 就在徐达和李善长两人,以为自己可以隐身的时候,朱标拿出了大明版政府工作计划。 看到那厚厚一摞子资料,两人头皮发麻。 他们怎么不知道,朝廷有这么多事情要做? 中枢的工作确实比较繁忙,可也没这么多吧? 地方衙门的工作就更少了,仔细说起来就两件事情,安民和收税。 至于什么劝课农桑、兴文教……这些都不是必须的。 只要老百姓不造反,能按时把税收上来,就是一名合格的官吏。 新皇到底是怎么想的?从哪弄出这么多活儿干? 不,应该说陈景恪是怎么想的…… 怀着这样的疑惑,两人翻开了工作计划。 越看就越是震惊。 原来还可以如此治理国家…… 如果真能实现这上面所写,那大明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这就是你心中的世界吗? 两人看向陈景恪,同时想道。 朱标看他们震惊的样子,犹如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在没有看到这份计划之前,谁能想到国家还可以这样建设? “两位,对这份计划有何意见?” 李善长深吸口气,说道:“叹为观止……敢问这份计划可是陈伴读所作?” 朱标颔首道:“确实是在陈伴读的建议下所作。” 李善长由衷的道:“陈伴读真乃亘古第一经天纬地之才也,老夫自愧不如。” 陈景恪谦虚的道:“韩国公谬赞了,晚辈愧不敢当。” 徐达也说道:“若真能依计划所行,大明将开创前所未有之盛世。” 朱标说道:“哦,魏国公以为此法可行?” 徐达迟疑了一下,说道:“以现今官吏的能力,恐怕无法执行如此复杂的计划。” 让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官吏,去安民、收税还行。 去发展地方经济,那不是扯的吗? 朱标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严肃的道: “我知道,这份计划对大多数官吏来说,过于复杂了。” “所以才需要内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慢慢的刺激官吏主动学习,去适应这份计划。” “如果我们不去做,官吏永远都不会进步。” “我们从当下做起,或许会很难,但十年二十年后,世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换成一般人,大概率会被他说的热血沸腾。 然而面前这两位哪个不是官场老狐狸,并不为所动。 李善长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现有的官吏人手也不够。” 一个县正式的官员才四个,其他都是吏。 靠这四个人去负责这么庞大的计划,也忙不过来啊。 “若要执行这些计划,就要增加职务……职务增多就会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 朱标赞道:“韩国公目光如炬,现有的官员配置,确实不足以满足新计划的需求。” “所以,完善衙门官吏配置,也是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 “官吏增多确实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可一旦他们起到作用,就能为朝廷创造更多的价值。” “可是……”徐达还想说什么,却被李善长给拦住了。 “陛下所言甚是,不能畏惧眼前的困难就踌躇不前,万事都要试一试才知道行不行。” 徐达很是疑惑,你咋突然改口了? 不过现在不是追问的时候,就将疑问压了下来,准备私下再问。 朱标笑道:“韩国公所言甚是,凡事总要试一试才行。” “你是大明礼法制度的奠基人,在治国一道经验丰富。” “这份计划如何实施,还需要你来拿主意啊。” 李善长拱手道:“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完成计划。” 朱标满意的点点头,又对邱广安五人说道: “五位卿家需多向两位国公学习,尽快熟悉政务。” 正看着计划书头皮发麻的五人,连忙道: “是,臣等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然后又朝李善长和徐达行礼道:“请两位国公多多指点。” 事情就此定下。 接下来陈景恪等人出面,详细为七位阁臣讲解计划书。 一直到黄昏时分,众人才疲惫的下差。 徐达等六人起身离开,留下一位阁臣值夜班。 七大阁臣不可能同时休息,不论任何时候,都要保证有一个人在内阁当值。 本来应该七个人轮值的,不过李善长和徐达身份特殊,就邱广安五个人轮值了。 出了皇宫之后,徐达就拉着李善长走到无人处。 他可是别了一肚子话想问,这会儿终于找到机会。 “韩国公,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李善长故作糊涂的道:“什么怎么想的?” 徐达没好气的道:“咱们相识几十年了,你别给我装糊涂。” “那计划看似只是一份工作计划,实际上是对整个官僚系统的变革。” “而且是不同于历朝历代的,前所未有的变革。” “此等大事,你怎么如此轻易就答应了?” 很简单的道理,以现在的官僚配置和运作模式,根本就不可能落实那份计划。 想实施那个计划,就必须对现有的官僚系统进行变革,而且还没有先例可借鉴。 这种大变革,必须经过无数推演才能小心翼翼的实施。 可是李善长竟然如此轻易的就答应了,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 如果不是双方了解很深,徐达都以为他产生什么不好的心思了。 李善长终于不再卖关子,说道: “因为这件事情背后的谋划,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就算我们不支持,陛下依然会去做。” 徐达惊讶的道:“还有更大的谋划?你怎么知道的?” 你个叛徒,能比我知道的还多? 李善长郑重的道:“陈伴读要再造乾坤。” 徐达无法淡定了,啥情况? 论忠心,我忠贞不二,你是叛徒。 论私交,我和陈景恪关系莫逆,我女儿都是他徒弟。 咋你比我知道的还多? 不不不……搞错了,重点是再造乾坤。 “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李善长完全理解他的感受,因为刚刚想通这一切的时候,他也同样无比的震惊。 “陈伴读准备围绕大同世界重塑儒家思想……” 他将之前,陈景恪透露的大同世界思想讲了一遍。 徐达忍不住说道:“这种完美的世界,怎么可能存在。” 一个空洞的思想,是没有生命力的。 这也是为何,儒家从来不重视大同思想的原因。 即便这个世界是他们自己构思出来的。 李善长说道:“最开始我和你一样不以为然,儒家思想的优势就在于其更加实用。” “大同世界则不然,它不可能实现。” “靠一个虚无的幻想,是无法支撑他重塑儒家思想的计划的。” “可是今天看了那一套计划我才知道,他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虽然那套计划看起来很难,但仔细想想,一旦成真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徐达情不自禁的去幻想计划里的世界,物资充足,百姓富裕,人民安居乐业。 大明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似乎大同世界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这个念头刚刚生出,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大同世界,变得可以企及了? 李善长见他想通了,就问道: “现在你知道,为何我会同意了吧?” 徐达下意识的点点头,然后追问道: “你觉得……可能吗?” 李善长叹了口气,语气忽然有些落寞的说道: “不知道,因为已经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 “但从今天这份计划可以看出,他已经有了一整套的计划。” “这份计划虽然很难,但确实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说到这里,他忽然摇摇头,改口说道: “不需要全部实施,哪怕只有一小部分能实施,都足以支撑他的大同世界思想了。” “一旦完成思想重塑,剩下的计划自会有人争着抢着去实施。” 一个空洞的思想无法长存。 有实际道路支持的思想,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主动性。 所有的信徒,都会自发的沿着那条道路往前走。 所有阻拦在他们前方的东西,都会被无情碾压。 想通了这一切,徐达深吸口气,说道: “再造乾坤,好一个再造乾坤啊。” “我从来都不敢小看他,没想到他的能为依然超出了我的想象。” 李善长深以为然的道:“都说我自视甚高,向来不服人,刘伯温我都不放在眼里。” “唯独陈伴读,让我心服口服。” “不只是能力,人品更是无可挑剔。” “陛下数次称赞他真君子也,老夫也以为,他真乃当世唯一的君子。” 尤其是陈景恪把法治思想无私的分享给他,让他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做雅量。 两个老头吹捧了几句,相互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睛里看到了一株火苗。 徐达率先说道:“如此宏大的计划,能参与进来实在是我等的荣幸。” “我必竭尽全力,为其保驾护航。” 李善长也说道:“于私,陈伴读于我本就有恩。” “于公,蒙陛下信任,能参与到这个计划。”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尽力的呢。” 本来他们两个只以为,皇帝需要借他们的威望,来快速稳定新内阁。 已经做好准备,过完年就请辞。 看到这份计划,他们知道自己想错了,皇帝是真的准备重用他们。 毫不谦虚的说,真要论治国能力,大明比他们强的屈指可数。 如果再算上个人威望,他俩已经是金字塔顶端的存在了。 而这份计划,必须由经验丰富又有威望的老臣来掌舵。 皇帝都不行。 别说朱标,朱元璋复辟都干不了这个活儿。 不是他俩瞧不起朱元璋。 就老朱的地主思想,是干不了这个活儿的。 嗯……陈景恪和朱雄英私下开的小玩笑,老朱是地主老财思想。 在核心圈子里已经不是啥秘密了。 而且还不是别人传出去的,是老朱自己和老弟兄喝酒,嘴不把风说出去的。 然后,得到了老弟兄们的一致认同。 你就是地主思想,太子太孙才是天子思想。 老朱非但没生气,反而非常得意。 咱的儿孙有出息啊。 总之,在这一刻,大明文武两个领袖达成了一致意见。 一定要帮助新皇和陈景恪,完成那个计划。 非但如此,还要好好培养另外五个阁臣和内阁行走们。 等将来自己两个干不动退休了,朝廷不至于无人可用。 第324章 有钱任性 两位大佬亲自出手,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对于工作计划的解析,进展的非常顺利。 众人逐渐了解了这份计划的内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备可行性的计划。 太复杂的计划暂时被搁置,只留下一些简单能够施行的。 李善长说道:“欲速则不达,这次变革牵扯太广,最好由简而繁去做。” “前五年先做一些简单的计划,让官吏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朝廷也需要时间,来改革官僚体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再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工作难度。” “二十年能完成这个设想,就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朱标也深以为然:“还是韩国公老成持重啊,是朕太心急了。” 陈景恪也汗颜不已,天天提醒自己实事求是,可总是在某些地方下意识的认为理所应当。 他以为这份五年计划已经非常简陋了,放在前世互联网上,都能被网文喷的一无是处的那种。 而且他还特意剔除了很多比较难的计划。 这样简单且简陋的计划,古代的官吏应该能执行的吧? 被李善长和徐达这么一解析,他才知道自己又想当然了。 他太高估这个时代行政系统的能力了。 不是个人的能力,是行政系统的能力。 这个年代的行政系统,就只有两个职能,安民和收税。 架构也完全是为这两个任务而设。 这样的行政体系,如何低估它的能力都不为过。 就拿基建来说。 前世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搞各种基建。 大家见的太多了,下意识的认为这是官僚的基本素质。 甚至有人会认为,这是为了方便贪钱什么的。 然而,这些公共设施是否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我们都是受益者。 事实上,这是我国的行政体系要求他们这么做的。 全世界不敢说只有我们会这么要求官吏,但大部分国家的行政系统,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有作为的官吏,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等等。 但这些成绩是官吏个人能力的体现,不是行政系统对他们的要求。 这其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行政系统要求他们去做,所有的官僚都会去做,会变成普遍行为。 就比如前世的大规模基建。 行政系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愿意这么做的官僚凤毛麟角。 培训官僚的系统,也不会教他们这些东西。 不要求他们这么做,也不教他们这些东西,他们又怎么会去做? 翻一翻历史书就知道,几千年历史,愿意在基建上下功夫的官吏有几个? 正因为少,一旦有人这么做了才会被历史记录下来,被后人赞颂。 至此陈景恪才明白,自己的这份计划,对古代的行政系统意味着什么。 想要实施这项计划,就要对行政体系进行重塑。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也在想办法补救。 然后一个词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特区。 先划分一个区域当试点,成功之后还可以作为教学区,系统的培养新型官吏。 不过此事还不着急,事情要一点一点来。 先把工作计划落实了再说。 而且关于特区计划,他也只是有了一个想法,具体怎么做还需要仔细考虑。 ----------------- 对于地方官吏的要求不能太高,朝廷要主动降低计划的复杂性和难度。 但对于内阁成员来说就不一样了。 他们必须全面理解这份政府工作计划,并为后续的全面实施做准备。 对于邱广安他们来说,要学的还有很多。 或者说,基本相当于是重头开始学了。 陈景恪教他们统筹协调全国资源,徐达和李善长教他们如何去实现。 教学生有多考验人的脾气,只有干过的才知道。 陈景恪和徐达还好,他们性格本来就比较内敛,尽管有时候很上头,还是能克制住的。 李善长就不一样了,他本就自视甚高缺少容人之量。 虽然经历种种波折之后有所改善,但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一开始他还能强行控制脾气,后来就忍不住了,开始发挥毒舌本能。 把内阁一众成员喷的瑟瑟发抖。 换成以前,大家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老子不学也不受你这个气。 然而,李善长是真的在用心教,没有丝毫藏私,也无关争权夺利。 生气也不是故意羞辱他们,而是本性使然。 所以,即便被喷的很不爽,他们也还是很感激。 毕竟这种东西别处是真的学不来。 有人说三代才能出贵族,这话陈景恪不敢苟同。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人人都是贵族。 但三代才能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这话陈景恪现在非常认同。 大局观、对事物的认知、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等等。 这些东西不是学校能教的,全靠家族长辈言传身教。 还有就是关系网,也是靠家族世代积累。 比如,各国外交官之间会经常举办聚会,只有他们的子弟才能参加。 还没有从政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互相认识了。 将来从政,这些关系网都是可以利用的。 这种优势,是普通人学不来的。 优秀的外交官基本都是世袭,原因就在这里。 宋明中间隔着一个元朝,官僚体系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中断过的。 大明的开国勋贵,大多都是普通人出身。 所谓官宦之家出身的,其实也基本都是底层官吏。 所以,大明开国集团,在大局观等方面,是远不如秦汉隋唐的。 说他们是个草台班子都不为过。 李善长和徐达的能力,也是经过几十年磨砺,一点点总结出来的。 这种能力一般只会传给子孙。 现在他们无私的传给毫不相干的人,那是天大的恩德。 挨喷又咋了? 换成以前想挨喷,还没这个机会呢。 事实上,朱标也派出自己的心腹,跟在两人身边学习。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李善长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喷人。 陈景恪在场的时候,他显得非常克制。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巧合,观察几次之后就确定真是如此。 而且他们还发现,李善长教陈景恪东西的时候,语气不像

相关推荐: 萌物(高干)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珊璐短篇CP文   小寡妇的第二春   深海gl (ABO)   芊芊入怀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实习小护士   失身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