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111章

第111章

个妖怪给抢走了。” 汤暹下意识的反驳道:“没有没有,我还能说话。” 说完才反应过来,是啊,自己的声音怎么会出现在纸杯里? 这是什么妖法? “嗡……”教室里和炸开了锅一般,变得嘈杂起来。 门外旁听的先生们也忍不住了,推开门走进了进来。 程一民一马当先,又是激动又是忐忑的道: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做到的?” 其他人也都看向陈景恪,等着他的回答。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安静。” 接连喊了几声,教室里才安静下来,所有的学生都用敬畏的目光看着他。 陈景恪这才说道:“这就是利用自然知识制作出来的东西,我叫它留声机。” “顾名思义,可以将声音记录下来,还能重新播放。” “至于原理……说的太复杂你们也不懂,你们只要知道,声音会让物体产生震动。” “这个你们可以自己试一下,并不复杂。” “而纸杯的效果就是喇叭,它可以聚拢声音增强震动,也能放大声音。” “对着它大声说话,震动会更加清晰更加强烈。” “而且声音的震动是有频率……就是有节奏的,不是随便震动的。” “看到这根针了吗,它是记录声音震动节奏的笔。” “而玻璃杯,就是记录这个节奏的纸。” “针的尾部有一粒金刚石碎屑,大家都知道金刚石可以划玻璃,自然也能在玻璃杯上刻下痕迹。” “当针震动的时候,就会在玻璃杯上刻下相应的痕迹。” “当我们把一切复位,针顺着之前刻下的痕迹重新走一遍,就会产生相同节奏的震动……” “震动顺着针传递给纸杯也就是喇叭,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 众人听的一头雾水,但至少有一点他们听明白了,这不是妖法而是能被人掌握的工具。 看着众人渐渐恢复正常,陈景恪笑道: “现在,大家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了吗?” 众人连连点头,三三两两的说道:“感受到了。” 就连汤暹、徐增寿等人,也同样如此。 这个震撼实在太大了。 记录声音啊,简直就是神迹。 陈景恪很满意这个效果,说道:“现在这个留声机只能记录几句话,声音小还不清晰,实用性并不大。” “但这不是留声机的问题,是我们的技术有问题。” “我们不应该因为它的这些缺点就嘲笑它,觉得它没有用。” “真正正确的做法,是想办法改进它。” “总有一天,我们能造出可以记录一刻钟那么长的留声机,声音又清晰又响亮,就和面对面说话一般。” “我们可以将音乐刻录在里面,想听音乐了,不用去找乐师,拿出留声机随时可以听。” “还能将课程录在里面,反复的去听去学习,直到学懂。” “我们还可以将自己的声音记录下来,传给后世子孙。” “这样虽然我们人不在了,可我们的声音却留在了世间。”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人皆眼睛一亮。 还是那句话,对于推崇祖先崇拜,擅长记录历史的华夏人来说。 历史留名,身后事,都是值得重视的大事。 能将自己的声音记录下来传给后世,仅此一条,就足以让无数人为之疯狂。 这一刻,留声机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 这时,汤暹上前,羞愧的道:“院长我错了,不应该轻视自然。” 陈景恪很是欣慰,说道:“还记得我方才说的话吗,你质疑自然是正常的。” “是我们没有将此事说清楚,所以你无须为此道歉。” “但你确实应该道歉,不过不是向我,而是向方先生。” “因为他是你的师长,尊师重道是基本的素养。” “你可以质疑自然学科,但作为学生不应该冒犯先生。” 汤暹点点头,朝方广津鞠躬道:“先生,对不起。” 方广津笑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也有错,没能让你们了解自然的奥秘。” 陈景恪心下开心不已,问题解决。 第282章 给朱标上课 解决了汤暹等刺头,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陈景恪又拿着留声机挨个教室转了一圈,给所有人演示了一下这东西的效果。 别的都不需要说,只一句:此物可以将人的声音记录,传之后世。 就足以代表一切。 而留声机,不过是自然科学下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 从此,再也没有学生质疑自然的用处。 不光是学生,就连行学研究班的很多人,也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找来教科书自己研究起来。 不过他们注定要失望了,陈景恪编写的自然书虽然有四册,但内容非常浅显。 只是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了初步解答,并没有深入,就算是第四册也不例外。 最深的内容,也就是解释了杀鬼、油锅捞铜钱等骗术的原理。 而且也只说了是如何做到的,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究其原因,这四本书是用来给小孩子启蒙的,没必要太深。 太深了小孩子也看不懂。 真正的理科教科书,他还没编写出来。 倒不是多难,只是将最浅显的理科知识整理出来,梳理出一个粗略的框架。 对他来说并不难。 问题是没时间。 整天忙于政务,得点空就去翻看史书总结经验,实在没时间写什么教科书。 连本草纲目他都已经放弃了。 只能说,有得有失。 留声机带来的影响并没有结束,相反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陈景恪刚进宫就被朱元璋叫了过去。 “景恪啊,咱也想留几句话给后世子孙,你看……” 陈景恪哪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无奈的道: “陛下,留声机的技术还很落后,只能录几句话,声音失真严重……” 朱元璋说道:“你不是说研究研究,能造出更好的来吗,赶紧研究啊。” 陈景恪苦笑道:“这哪是说研究就研究的啊,再说我还要忙政务,实在没那么多空闲时间啊。” 朱元璋立即说道:“不用你亲自动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和咱说,咱弄个留声机研究班,专门研究这个。” “你只需要给他们指明方向,让他们知道往哪里研究就可以了。” 陈景恪哭笑不得,但也理解他的想法。 很将声音留在这个世界,传给后世子孙。 就这么简单。 不过这也是个办法,这个留声机研究班,可不只是能用来研究留声机。 怎么样还不是陈景恪自己说了算。 而且相信古人的智慧,给他们指明方向,说不定真能研究出点什么来。 想到这里,陈景恪就说道:“大明并无这方面的人才,不过很多技术是相通的。” “可以找一些能工巧匠,让他们慢慢来研究。” 朱元璋忙不迭的道:“对对对,咱就是这个意思,慢慢研究,说不定就造出来了呢。”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最好从道教找几个擅长炼丹的能工巧匠。” “他们的金石丹药虽然都是害人的玩意儿,但天天和金石打交道,指不定就掌握了什么有用的技术。” “火药这东西,就是他们炼丹炼出来的。” 朱元璋有些惊讶的道:“火药是炼丹炼出来的?将这玩意儿放炼丹炉里烧,他们没被炸死吗?” 倒不是他孤陋寡闻,火药这玩意儿的起源,现代人也是翻遍古籍才推测出来的。 而且关于它的起源,还存在一定争议。 比如,贞观末年王玄策从天竺带回一个番僧,那个番僧自称有长生不老药进献给李世民。 李世民吃完就噶了。 有学者认为,番僧进献的就是火药。 虽然很离谱,但也从侧面说明,火药的起源并没有明确记载。 咱们普遍以为是炼丹的副产物,也只是根据历史记载推测出来的。 古代信息闭塞,就更难以查证它的起源了。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没啥人去查。 谁吃饱撑的,查它干啥。 陈景恪自然是支持炼丹起源说的:“炼丹师为了炼制长生丹,将各种材料添加进丹炉。” “偶然有一天,丹炉爆炸了。” “他们误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长生不老药,爆炸是因为药力太大导致的。” “于是他们就开始不停的增减材料,试图找到正确的配方。” “最后发现硫磺、硝石、木炭放在一起,会剧烈燃烧并爆炸。” “作为后人我们知道,他们发现的并非是什么长生不老药,而是火药。” “至于这期间死了多少人,那就不知道了,估计不会少。” 朱元璋表情很是怪异,道:“原来如此,没想到火药竟然是这么来的。” “是了,火药火药,都带药字了,最早肯定是当成药来用的。” “竟然在炼丹炉里烧火药,啧……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陈景恪说道:“不管怎么说,若无他们冒死探索,也无今日的火器啊。” 朱元璋很是不以为然,但也没再说什么,转而道: “咱会尽快将人凑齐,你先想想怎么教他们吧。” 从老朱那里出来,去偏殿找到朱雄英,这小子一见到他就凑过来道: “听说你弄了个留声机?”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咋,你也想给后世子孙留几句话不成?” 朱雄英摇摇头道:“那不至于,这不是妙锦听说了此事……你懂的。”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懂懂懂,我把制作方法交给你,你自己带着她做更有意义。” 朱雄英兴奋的道:“我也能做吗?好好好,快教我。” 于是陈景恪就拿来笔墨,将结构画了出来,又一一给他做了讲解。 朱雄英很是意外的道:“竟然如此简单,我还以为多复杂呢。” 陈景恪气乐了,道:“简单?我不说你能想到?” “看起来简单,蕴含的道理非常复杂。” 朱雄英摆摆手说道:“好好好我知道了,很复杂很高深,你很了不起。” “今天没啥事儿,你自己歇着吧,我还有事儿先出去了。” 说完一溜烟就跑的不见人影了。 不用问就知道干啥去了。 陈景恪也没闲下来,刚坐了没一会儿,朱标就派人将他喊走商讨新政去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皇位更替就在眼前。 朱标也在加紧制定登基后的施政计划。 前几年以休养生息为主,可如何实现休养生息是需要计划好的。 而且休养生息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很多以前被耽搁下来的工程,也要陆续重启才行。 这其实也是受陈景恪的影响。 古代朝廷很少做发展计划,甚至可以说就不会做计划。 基本都是根据君主的意思来做事。 陈景恪不一样,他喜欢做计划。 任何事情都会先问,计划做好没有。 受到他的影响,大明朝廷也开始习惯了做计划。 现在朱标要做执政计划,肯定不会放着陈景恪这样的计划达人不用。 陈景恪也确实没有让他失望,一出手就提出了长短两个计划。 “长期计划,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计划。” “比如殿下提出的垦荒令,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 “短期计划,就是设置一个短期的目标去做。” “也可以将长期计划分拆,每年完成多少任务等等。” “长期计划我就不多说了,殿下肯定有自己的想法,重点要说的是短期计划。” 朱标深以为然,只是几句话,就让他对施政策略有了许多想法。 陈景恪继续说道:“短期计划,我以为也不能太短,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是最合适的。” “为什么要以五年为单位呢?国家计划太短了也不好。” “官员任期一般为三到五年,很多时候一个计划还没有完成,主导这个计划的官员就调走了。” “新上任的官员,往往会抛弃前任的政策……这其中的原因我不说诸位也懂。” 大家自然懂,就是政绩问题。 前任提出的计划,完成之后功劳也是他的,继任者自然没有兴趣替人做嫁衣。 “这就造成一个恶果,政策缺乏延续性……” “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因为周期长,没有官员愿意做。” “就算强行做了,等该官员调走也会被继任者废除,好事变成了坏事。” “这也就导致,地方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如果将计划的周期设置成五年,官员即便调走了,继任者也要继续执行这项计划。” “如此就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不至于因人而废。” “还有一个原因,很多工程都是以三到五年为周期来建设的。” “比如修筑驰道、大型水利设施等,还有大型铁矿场,也需要三五年才能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就算是扩张领土,也需要一到两年才能打下来,再用三年来维稳。” “五年差不多才能站稳脚跟,然后恰好可以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 “当然了,这个五年也只是综合计算下,得到的一个大致时间。” “并不是所有的计划,都一定要在五年内完成,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才行。” 朱标微微颔首,这个道理他自然也懂。 五年只是一个取中的时间点,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分成五年去做。 有些事情一年就可以做完,而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所以,朝廷也有必要每年都做一个总结报告,进行微调。 但五年计划就是总纲,微调也是围绕总纲进行的,不是随便来的。 陈景恪继续说道:“国家制定发展计划,还有一个好处,强化朝廷对地方的掌控。” “现在朝廷制定了统一的发展规划,地方再根据朝廷的计划,制定符合本地的情况的发展计划。” “就相当于是朝廷在指导地方的发展,也是一种强化对地方的管理途径。” 古代,虽然国家是大一统的,但事实上朝廷对地方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除了统一征税,大多数地方都在独立发展。 这种情况还体现在资源调配上。 很多人会说,征税、征用民夫之类的,还不够统一吗? 资源调配没那么简单,包含的面更广。 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都是资源调配。 古代自然搞不了这种大工程,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调度全国物资解决问题。 而且资源不仅仅包括实物,还包含管理经验。 “一个地方发生了瘟疫,当地衙门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处置方案,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然而这个方案却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隔壁县发生了同样的灾害,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从头摸索一套方案。” “仅此一项,每年都要造成无数人死亡,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如果朝廷出面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颁发全国学习,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朱标连连点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治国良策啊。 朝廷主导全国发展,统筹全国资源分配。 都不用实践检验,只是想一想他就能看到其中的好处。 既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又能让国家更好的发展。 “还有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想要实现统筹管理,想要制定国家级别的发展计划,就必须学会用数据说话。” “只有数据才能让朝廷更加直观的,了解全国的情况。” “还是以垦荒令为例,朝廷可以采用两种管理方式。” “一种是粗放式管理,就是制定一个大致的政策,任由百姓去开垦,开多少算多少。” “还有一种是有计划的开垦,总计划开垦多少地,需要多少年完成,每年完成多少。” “这就需要朝廷对全国可开垦荒地的数量,有一个了解。” “仅仅是这样还不够,还要了解每个地方有多少富裕劳动力。” “因为只有富裕劳动力才有能力去开垦荒地……” “通过各种数据,大致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垦荒计划。” “然后再细分到每一年,每个地方大致需要完成多少亩。” “同时,掌握了土地情况和人口密集度,朝廷也能更合理的分配人口资源。” “将人多地少的地方的百姓,迁徙到人少地多的地方……”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只有将国家数据化了,才能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计划。” “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第283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 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陈景恪提出了国家发展计划的制定方法,但真正去实施的时候才发现,到处都是问题。 别的不说,第一步将全国数据化就做不到。 面对这种情况,朱标苦笑道:“以前我一直以为,大明对地方的掌控足够细致了。” “今日才知道,竟是如此的粗糙,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 朱元璋看完要求,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说道: “这些东西咱看一眼头就晕,只能靠你去做了。” 顿了一下,他郑重的说道:“能者上庸者下,朝廷的官员该换的就换掉,不用考虑我的意见。” 需要‘下’的又何止是官员,还包括他这个皇帝。 朱标身躯一震,深吸口气说道:“是,爹您放心,我一定会将这些做好的。” 陈景恪默默的看着这一切,知道老朱退位已成定局。 之前倒不是老朱不愿意退什么的,而是处在可退可不退之间。 如果情况顺利,他就顺势退了。 要是情况有变,需要他这个开国君主站出来,那也没必要强行退。 比如,他原本计划是今年年末退位,但因为军事改革,不得不将此事推后了。 而这一次,则是必须要退了,再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挠。 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就是数据化。 将全国数据化,需要对国家做最细致深入的了解。 必须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才能展开,监国的身份都不行。 还有个原因,数据化彻底超出了朱元璋的理解。 别的什么帝国计划,什么商业计划,虽然不懂却也能根据要求按部就班的去做。 数据化全国,他连方案都看不懂,更别提去做了。 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觉得备受打击。 现在除了有点唏嘘,更多的还是轻松。 “咱早就知道自己落伍了,之前还能借口扶一把标儿,赖在这个位置上。” “那个什么数据化,咱看都看不懂,哪还有脸赖在这个位置上呦,退了退了。” 老朱靠在躺椅上,嘴里满是唏嘘,脸上却全是欣慰。 马皇后知道了事情的详情,也果然不再劝: “也好,退就退吧。你都给我说多少次了,我耳朵都听出茧子了。” 老朱自己都乐了:“也是,咱都说多少次要退了,再不退实在说不过去了。” “有标儿和雄英在,咱退的也放心。” “哎呀,有子有孙如此,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话刚说完,就见徐妙锦一脸不耐烦的走了进来。 朱雄英跟在后面,一脸讨好的道: “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妙锦你就别生气了。” 马皇后无语的道:“这没脸没皮的样子,和你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老朱得意的道:“嘿,在自家媳妇面前,要什么脸皮。” ----------------- 陈景恪再次过上了繁忙的生活,每天吃住在皇宫,没日没夜的工作。 偶尔回家一趟,还要带着厚厚一摞资料。 精神恍惚间,他几以为自己又穿越回了前世。 没办法,虽然数据不全,但工作计划还是要做的。 细致的计划做不了,那就做一个粗略的框架出来,以后慢慢再填充内容。 而且这第一份政府工作计划,也是为以后树立一个模板,显得尤为的重要。 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做计划,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陈景恪觉得自己的头发都要保不住了。 关键是,这个时代的人抓不住重点。 或者说,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做计划,缺乏前瞻性。 他只能一点点把这些东西给加上。 比如,钢铁产量,压根就没人重视。 工作计划里,就没有提高钢铁产量这一项。 当陈景恪指出这一点的时候,朱标的团队成员都很惊奇。 铁确实很重要,但大明的铁已经够用了。 列入朝廷工作计划,小题大做了啊。 其实倒也不能怪他们,对于古典社会来说,开矿确实是弊大于利的。 朱元璋就曾经说过:“(矿)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 明初有一个县的县令发现自己辖区有铁矿,以为政绩来了,连忙组织人开采。 然后将产出的铁当做成绩献给朱元璋。 然后他就迎来了老朱的铁拳打击,官被罢免,铁矿也被关闭了。 是他们目光短浅吗? 不是。 原因很简单,生产力低下,开矿成本太高,利润太少。 且有能力开矿的都是高门大户,财富都落入了他们手里。 矿工也属于高危行业,会导致大量百姓死亡。 说的再直白点,开矿上不利于国家稳定,下损百姓。 肥的是中间的高门大户。 所以,他们不赞同开矿是完全符合时代背景的。 但,时代变了。 或者说,时代即将迎来大变革。 钢铁产量变得尤为重要。 “别的我不能和你们多说,只能告诉你们,未来百年内,钢铁产量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硬指标。” 朱标的团队不说话了,默默的将钢铁产量列入了工作计划,而且是百年计划。 陈伴读的意思如果我们不明白,不是他有错,而是我们的目光太短浅。 这句话对朱标的团队同样适用。 从宝钞变革大家就开始合作了,陈景恪用事实告诉他们,什么才叫目光长远。 对朱标的团队,陈景恪可以采用强硬态度推行,对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则需要解释一下的。 更何况这件事情并不难理解,只是涉及到一些机密,不方便提前透露。 “咱们先说火器,不论是火铳还是火炮,都需要大量的钢铁,而且还必须是上好的钢铁。” “火铳的威力你们也见到了,其实现在完全可以大批量列装军队,取代冷兵器。” “我们没有这么做的原因,其一是新式火铳还在研发中。” “现在大批量列装这种落后火铳,过上两年就要更换,太浪费了。” “其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钢铁产量不够。” “一杆火铳,最少需要五斤铁,多则十斤左右。” “火炮需要的钢铁就更多了,少则几百斤,多则几千斤。” “大明的钢铁产量,刨除民用的数量,还能余出多少来打造火枪火炮?” “现在制约大明进入火器时代的,不是火器太落后,而是钢铁产量不足。” 军事的重要性大家自然知道。 火铳火炮的威力,他们更是再清楚不过。 虽然大明没有大规模列装火器,却也组建了一支军队,名为神机营。 拥有五千六百人。 神机营的战斗力那是相当恐怖,如果地形合适,对冷兵器就是碾压。 也就是野战,骑兵能靠着强大的机动力,发起决死冲锋,才有取胜的机会。 但伤亡也会非常惨重。 这还是用的燧发火铳,如果陈景恪设想中的定装金属弹和机关铳造出来,冷兵器将会被全方位吊打。 骑兵也没用。 可以说,火器取代冷兵器已经成了必然。 而火器对钢铁的需求量会非常庞大,扩大钢铁产量已经成了必然。 陈景恪继续说道:“火铳火炮对钢铁的需求其实并不算大,真正的大头是基建,是船,是车。” 朱元璋不解的道:“基建?船?车?” “什么是基建?造船造车用的更多的是木头,虽然需要铁钉,可那才需要几斤铁啊。” 陈景恪回道:“基建就是基础建设,比如修路、建房子、修筑水渠、桥梁等等。” “以前修筑这些东西用不了多少铁,可水泥混凝土需要筋当骨架。” “现在我们用的是竹筋,只是暂时的,真正适合做混凝土骨架的是钢铁。” “钢筋混凝土,那才是真正的牢不可破。” 朱元璋眼皮子直跳,钢筋混凝土? 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肯定很牢固。 可是用钢铁当筋骨,太奢侈了吧。 陈景恪没有解释太多,说了他也很难想象到那种场景,转而说道: “还有船,可以用木头做船,自然也可以用钢铁做。” “钢铁打造的船,其牢固程度是木船无法比拟了。” “而且以钢铁为龙骨,可以铸造更加庞大的战舰,到时候长百丈的战舰都不是稀罕事。” “这么大的船,一艘就需要消耗几十上百万斤铁。” “大明现在一年的钢铁产量,连半艘船都造不出来。” 朱元璋嗤笑道:“胡说八道,那么大一坨铁放在水里不是沉了吗?” 朱雄英插话说道:“皇爷爷您想想铁盆铜盆,放在水里不是不会沉吗。” 朱元璋说道:“盆子才用多少铜铁,他说的那可是几百万斤。” 朱雄英笑道:“几百万斤铁揉成一团肯定会沉,如果造出一个足够大的盆呢?船不就是放大的盆吗。” 朱元璋想象了一下几百万斤钢铁做的盆……算了,想象不到。 不过他也知道朱雄英说的有道理,但依然不看好这种大船: “这么重的船,如何开动?要是用桨划,那得多少人才能划得动。” “就算用风帆,想要开动也很难吧。” 朱雄英也有同样的疑惑,钢铁可以做船他能理解,可如何开动呢? 陈景恪说道:“陛下可还记得我说过的蒸汽机吗,用那个东西就能启动钢铁巨舰。” “它不但能启动巨舰,还能拖动钢铁打造的车……” 陈

相关推荐: 岁岁忘忧(完结)   碧荷衍生文   我以神明为食   交易情爱(H)   薄情怀(1v1)   仙道空间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玄门美人星际养崽指南   私定男伴设计师 (NPH)   带着儿子嫁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