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不得大声给双方喊加油。 站在人群后侧的陈景恪,也觉得很好玩。 太孙上朝听政,他这个伴读获得准许,以执戟郎的身份进入朝堂。 也同样处在学习阶段,至今未发一言。 毕竟朝堂自有朝堂的规矩,还是不要太出格的好。 文武吵架,他还是第一次经历,自然觉得好奇。 不过他看的东西更深,据说以前文武吵架,武将单方面被压制。 现在武将已经可以做到五五开了。 倒不是武将的嘴皮子变利索了,而是在于气势。 以前面对文官,武将总缺那么点气势,吵不过就生闷气,把自己个儿憋的脸红脖子粗。 现在不一样了,扯着嗓子对喷。 喷不过也没关系,气势不能输。实在讲不过道理了,就耍无赖。 比如这会儿,文臣始终拿礼法、德行、感化说事儿,认为这才是圣王之道。 并且说了一大通道理。 武将们讲不出那么多道理,就抓住一句话不停重复: “既然你们认为靠礼法、德行可以感化蛮夷,那就去草原感化北元吧。” “敢不敢去,敢去我们就认输,不敢去你们就闭嘴。” 就这一句话,满朝文官没有一个敢接的。 换成别的皇帝,不会把群臣斗嘴当真。 洪武大帝不一样,谁敢接话,他是真敢把人送过去。 他们可不想就这样去送死。 武将能在朝堂里和文官对喷,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 具体来说,是施行军功爵制以后。 大批底层出身的人,靠着军功获得勋爵实现阶级跃迁。 普通武将害怕文官,勋爵可不怕,自然敢和文官对着干。 不过这依然不是陈景恪心目中的完美状态。 现在文官是可以统驭武将的,高级武官的升迁,文官依然拥有很重的发言权。 升迁掌握在别人手里,天然就会低人一头。 早晚有一天,会重演文贵武贱的局面。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武将任免收归到皇帝和五军都督府手里。 当然,为了防止武将做大,还是要给出一定限制的。 陈景恪的计划是,将级以下军官由五军都督府任免,事后报备兵部就可以了。 将级以上军官的任免,由五军都督府直接递交名单给皇帝。 皇帝批准的名单,下发给兵部进行核查。 其实就是核查一下身份、背景、功劳是否真实等等。 核查结果上交给皇帝,最后用不用依然是皇帝说了算。 在这个过程里兵部就是工具人,虽然可以利用审查权影响武将的任免。 但没有决策权,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而且他敢确定,这个法子朱元璋肯定会支持。 原因很简单,将级军官的任免权力收归皇帝手中,是对皇权的加强。 当然,现在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计划,后续具体该怎么做,还需要仔细斟酌。 毕竟武将做大的后果,比重文轻武的结果好不到哪去。 文武双方吵了半天,眼看就要打起来了,朱元璋才干咳一声: “咳……朝堂喧哗,成何体统。” 群臣立即停止争吵,齐声道:“臣等失仪,请陛下责罚。” 动作熟练的好像是演练过一般。 朱元璋目光扫视一圈众人,训斥道: “咱听你们吵了半天,有用的主意一个都没有,让咱怎么放心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你们?” 群臣:“臣等知罪。” 朱元璋:“知罪知罪,这话咱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咱想听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文官上前一步,似乎想说什么。 朱元璋先一步说道:“什么礼仪之邦,道德教化四夷来降,这样的空话就别说了。” “你们是真傻还是当咱傻?靠狗屁道德要是能让四夷臣服,天下早就实现大同了,还会发生那么多次朝代更迭?” “要是道德那么好用,那还要这百万大军做什么?” “在边关放几万名读书人不就天下大定了吗?” 一席话说的文官羞愧难当。 “哈哈……”武将则笑的特别大声。 他们没有发现,徐达等高级勋贵都没有笑,而且面容很严肃。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他们:“你们笑什么?” 诸将的表情顿时就僵住了。 “未经朝堂允许擅自出兵,你们想做什么?造反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们就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 “那是不是哪天你们也能领兵杀进皇宫?” 武将们顿时瑟瑟发抖,一个个低着头和鹌鹑一般。 文官则觉得扬眉吐气,一群武夫,挨批了吧。 让你们嘚瑟。 朱元璋骂过人之后,将目光看向徐达:“天德,你说此事该怎么处置?” 徐达出列道:“陛下所言甚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无令而擅启战端,乃大罪,当严惩。” “尤其是赵秩赵少卿,身为使节团正使事先不能察觉危险,事后擅自灭国,请陛下将其召回严惩。” 文武双方都惊讶的看向他,作为军方第一人,竟然不想着替下面的人开脱,而是要求严惩? 不对…… 武将们还在疑惑,某些文官却反应过来,此战拿主意的貌似是赵秩。 耿子茂这个护航武将,从哪算都只是二把手。 论功,赵秩是头功。 论过,他也是首犯。 关键他是鸿胪寺少卿,妥妥的文官。 好呀,好呀。 原来你徐天德打的是这个主意。 见到我们文官立下灭国之功,就坐不住了,想要打压是吧? 好好好。 于是有文官站出来说道:“陛下,魏国公之言臣不敢苟同。” “南洋使团未经朝廷允许就灭亡吕宋,确实有过错。” “但吕宋自身勾结倭寇,残害南洋大明百姓在先。” “又在宴会上刺杀赵少卿等人,事发突然来不及请示朝廷,他们也是迫于无奈才用兵的。” “况且在离京之时,陛下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权……” “故,臣以为,赵少卿、耿将军等人功大于过……” 其他文官先是惊讶,这是啥情况? 然后听到他们一直提赵少卿,也陡然明白过来。 好吗,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俺们文官里好不容易出一个灭国之才,可不能让你们军方给害了。 于是纷纷站出来替他们说项。 然后文武双方再次吵了起来,只是这次他们双方完成了角色互换。 朱雄英用衣袖遮住脸,肩膀不停抽抽。 陈景恪在后面想笑又不敢笑,憋的肚子疼。 徐达才是会玩的啊,几句话就逆转了形势。 果然,屁股决定脑袋。 文官一开始反对,是不想军方做大。 后来反应过来,首功是赵秩这个文官的,立即就改变了立场。 武将这边也差不多。 啥?这个灭国首功是一个文官的? 呵……没有朝廷命令轻启战端,必须要狠狠处罚。 龙椅上的朱元璋看的一脑门黑线,没好气的瞪了徐达一眼。 这就是你给我出的点子? 徐达耸了耸肩:你就说问题解决没有吧。 朱元璋也懒得再问他们的意见了,让众人安静下来,就将目光看向朱雄英: “乖……咳,雄英你可有什么想法。” 朱雄英放下衣袖,顺势擦去眼角的眼泪,说道: “皇爷爷,我以为此事当分开看。” 朱元璋其实早就知道他的想法,不过还是配合的道: “哦?详细道来。” 朱雄英说道:“功是功,过是过,不能混在一起看。” “吕宋小国与倭寇勾结证据确凿,被发现后不思悔改。” “竟想行刺大明使节劫掠商船,实乃罪大恶极。” “听说大明禁海期间,南洋蛮夷肆意欺凌流落南洋的大明子民。” “我大明有义务保护每一位子民的安全。” “况且,他们欺凌的哪是大明子民,分明是在打大明脸,是在羞辱大明朝廷。” “若不加以惩戒,震慑四方宵小,以后会如何简直不敢想。” “王道需要以霸道为辅助,否则就会被蛮夷视为软弱。” “赵少卿、耿将军等人,扬我大明国威于南洋,相信从今往后在无人敢欺凌我明人。” “日后我大明再宣扬圣人言施行仁德,蛮夷必心悦诚服。” “从这个角度看,赵少卿和耿将军是有大功的。” “朝廷不可不封赏,否则寒了人心谁还敢为大明效力。” 朱元璋连连点头:“好好好,雄英这话说的好啊。你们听听,这才是天朝上国该有的声音。” “乖孙,你继续说。” 一激动,他当众又喊出了私下才用的称呼。 朱雄英脸色微红,装作若无其事的道: “但他们未经允许就灭亡朝廷承认的藩属国,确实是有过错的。” “正如诸位臣工所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若不加以惩治,恐人人效仿。” 群臣都不禁点头,这番话说到他们心缝里去了。 不将敌人打服了,敌人怎么可能会听你讲什么道德之言。 这个道理他们岂能不明白。 他们反对的也不是打,而是未经朝廷允许擅自打。 要是每个将领都学他们,用不了几年大明就要亡国了。 朱雄英最后总结道:“朝廷要赏罚分明……如此方能服众。” “所以我以为,当封赏他们的功劳,但该有的惩处也不能少。” “不过考虑到事出有因,且他们承担重任,不可乱了人心。” “可以先封赏其功劳,惩罚等出使归来再补上也不迟。” 至于回来以后还罚不罚,那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 事实上这就是重拿轻放了。 但他的话说的很委婉,将双方的情绪都照顾到了,大家反而都能接受。 当然,主要还是徐达铺垫的好。 文官集团也不想让赵秩的功劳被抹杀掉。 毕竟,文官主导的灭国,这是大明开国第一例。 他们必须要给自己人抬轿子啊。 朱元璋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看向群臣,说道: “诸卿以为太孙之法如何?” 群臣齐声道:“太孙英明,臣等无异议。” 朱元璋嘴角浮起笑容:“好,那就以照太孙之法处置,兵部核实军功,尽快将封赏确定送往南洋。” 接着他面色一肃,说道:“晓令全军,再有未经允许而轻启战端者,严惩不怠。” 文臣心中一阵轻松:“陛下圣明。” 武将则心中一紧:“谨遵圣谕。” 大基调敲定,剩下的事情自然由专门的衙门,按照章程去处置,无需再讨论。 接下来朱元璋说道:“吕宋国已经被灭,该如何处置此地,诸卿可有什么想法?” 想法? 以前或许大家还会天真的以为,皇帝有意重建吕宋国? 但有了高丽的例子在,所有人都知道,皇帝看上这块地了。 至于怎么使用这块地,那还用说吗? 封一个王过去不就完了吗。 按理来说,文官集团应该很反对这件事情。 灭藩属国,占领其地,实在不符合礼法。 关键南洋那地儿乃贫瘠之地,要之何用? 可现在他们想法变了。 改变想法的原因很简单,封王。 之前谁最反对大明分封藩王? 文官。 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了。 只是朱元璋太强势,群臣反对无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 既然没有办法阻止封藩王,那何不顺水推舟,将藩王封在大明之外呢? 还有那几大塞王,将来也统统在海外弄块地儿给他们封出去。 至于海外之地环境恶劣……那也是藩王活该受罪,和我们没关系。 只要大明内部不封藩就行。 这么一考虑,嗨,你别说,事情完美解决了。 对,就这么办。 第246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 新任礼部尚书言中虚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可效法朝鲜王国旧例,册封一位亲王于此。” “亲王藩国自然亲近大明,可以就近维护大明威严。” “还可以更好的教化当地蛮夷,使其明大义懂礼仪。” 这其实就是大家心中所想,可从礼部尚书嘴里说出来,属实有点违和。 你不应该维护宗藩关系吗?怎么支持朝廷吞并藩属国了? 朱元璋也大为意外,看来这言中虚虽然是儒生,但也没想象中的迂腐吗。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表露出心中所想,而是问群臣道: “诸卿以为此法如何?” 很多大臣附和道:“臣等附议。” 武将见文官这么积极,也不甘人后,纷纷站出来支持。 于是此事就此通过。 少数反应比较迟钝的,虽然觉得这么做不好。 可见大家都同意了,也没敢站出来反对。 接下来就是讨论将哪个亲王封过去。 一开始还很正常,上一次封的是皇八子,皇九子早夭,这一次应该封皇十子鲁王。 群臣就开始吹捧鲁王,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这倒也不是尬吹,至少目前为止,鲁王的表现完全对得起这么赞美。 朱元璋也非常欣赏这个儿子,听到众人如此夸赞心中非常开心。 将鲁王朱檀封过去,其实也是他的想法。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哪知道偏有人唱反调。 国子祭酒龚敩站出来说道:“陛下,鲁王虽然聪慧博学,然太过年轻缺少理政经验。” “且吕宋乃蛮荒之地,其国虽灭,其民却多躲入山林。” “新建的藩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些叛民,恐少不了征伐之事。” “鲁王擅文而不通武,能治民却不善征战。” “将其封往吕宋,对大明对他自己皆非善事。” “臣以为,当册封一位能理政,又能征善战的亲王过去。” 朱元璋本来还很不喜,但听他分析过后,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个道理。 倒也不是说鲁王一点军事都不懂,只是相对而言没有文采那么突出。 最关键的还是他太年轻,没有亲自统兵上过战场。 是真通军事,还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验证。 吕宋是大明经略南洋的起点,这第一步必须走好,否则后续会有很多麻烦。 分封一位能力出众的亲王过去,更加稳妥一点。 想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和善起来:“龚祭酒言之有理,然年长的皇子皆已分封,如之奈何啊。” 龚敩胸有成竹的道:“这有何难,将一位年长的亲王,改封过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不论哪位亲王被改封到吕宋,都会很开心的。” 那可不是很开心吗。 大明内部的藩王,要被文臣武将盯着,要被朝廷忌惮,甚至还要被后来的皇帝嫉恨。 分出去多好,天高皇帝远,自己就是老大。 而且那可是真正的封王建制,拥有完整的君王权力。 谁不想去啊。 话说到这里,聪明的臣子已经猜到他的意思了。 对啊,先趁这个机会,将年长的已经封藩的亲王弄出去。 后面的亲王到时候再说,大不了多弄点地。 听说海外岛屿很多,找几个能住人的封一下不就完事儿了吗。 想到这里,礼部尚书言中虚立即说道: “龚祭酒真乃老成持重之言,臣以为可行。” “年长亲王,论能力和才学首推晋王,臣以为可以将他的封地改在吕宋。” 不少大臣也纷纷站出来支持。 晋王好啊,文武双全,肯定能稳定吕宋,能在南洋维护大明的威严。 吕宋新王,非晋王莫属啊。 不只是文臣,很多武将一样支持。 至于原因,那自然是塞王权力太大,威胁的不只是文官,而是整个朝廷。 赶紧弄出去对谁都好。 朱元璋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 咱就说你们咋一反常态,不讲什么仁义道德,反而支持吞并吕宋。 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咱呢。 好好好,你们真是好样的。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生气。 将诸王分封在国外,是早就决定好的事情。 人就是这样,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和认知里,无法自拔。 以前他就是如此,无视封藩的风险一意孤行。 谁劝他就生气,为此还杀了不少人。 现在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反而开始反思。 自己以前确实太任性了,给子孙留下那么大的祸患。 而且他也能看得出,这些人确实是出于一片公心,是为大明好。 自然不会生气。 不过朱棡和朱棣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前者正在经略中南半岛,后者坐镇北平。 按照他的长远计划,日后朱棡往西域打,朱棣往北打。 朱标坐镇中央,朱棡朱棣开疆拓土,三兄弟一起为大明打下一片足够大的疆土。 给所有的子孙都弄一个藩国。 当然,朱棡和朱棣的封国也肯定会有的,而且还要是最好的那种。 不过他们的事情先不急,大明更需要他们。 等朱济熺和朱高炽长大了,再考虑封国的事情也不迟。 到时候让这俩臭小子去管理封国。 这计划,朱元璋早就想好了。 所以,尽管不生群臣的气,但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将朱棡封出去。 “北元在外虎视眈眈,西域亦有强敌在侧,大明还需要晋王稳定边防,暂不可分封。” 群臣一听,还以为他不想将朱棡封出去,就有些急了,想要站出来争辩。 龚敩却早有所料一般,先一步出声道:“陛下英明,臣也以为塞王不可轻动。” “非但晋王不能封,燕王也不能封。” 朱元璋对龚敩更加满意,果然不愧是曾经的四辅官,就是懂咱的心意啊。 “龚祭酒所言甚是,大明离不开两位塞王……” 龚敩立即接话道:“故,臣以为楚王是最适合的人选。” “其一,年长有理政的经验。” “其二,军事能力出众,多次率军平定蛮夷作乱,对蛮夷作战经验丰富。” 还真不是尬吹,朱桢洪武十四年十八岁时就上战场,洪武十五年二次征战。 洪武十八年,一年内征战贵州和湖南,平定当地番蛮作乱。 现在正在云南围剿北元残存力量。 别的不说,对蛮夷作战的经验那是相当丰富。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晋王确实不能轻动啊。 换成是他们当皇帝,也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将晋王封出去。 现在已经就藩的藩王总共也没几个。 秦王朱樉被废,齐王朱榑死于大火。 周王朱橚沉迷医学研究,没有任何威胁。 潭王朱梓……不对,现在是朝鲜王了,已经封王建制不算。 剩下的也就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桢。 前两个塞王不能动,周王没必要动,那就只剩下楚王了。 先将他弄出去也是个成绩。 于是群臣纷纷表示支持,楚王好啊,那块地天生就是给楚王准备的。 陛下赶紧顺应天意民心,将楚王给封过去吧。 朱元璋嘴角不停抽抽,这群人还真是煞费苦心啊。 不过朱桢也确实是他心目中的人选,就顺水推舟的道: “既然诸卿都以为楚王合适,那就将他封在吕宋吧。” 将一个藩王给弄了出去,群臣成就感满满。 喊“陛下圣明”的时候,声音都比平日里洪亮许多。 这时礼部尚书言中虚再次站出来,说道: “陛下,吕宋乃蛮夷国号理当废除,新国当为何名,请陛下示下。” 这话正如了朱元璋的意,想了想说道: “就以楚王封号命名吧,此地为楚国。日后再有封藩者,皆以此为例。” 群臣自然没有意见,和朝鲜那边不同。 朝鲜是故国名字,恢复国号是符合礼法的。 吕宋算什么玩意儿啊,一听就是蛮夷,肯定要改。 至于改成啥并不重要,叫啥名字不是叫呢。 叫楚国也好,还省了许多麻烦。 于是,朱桢还在云南打仗的情况下,他的封国就这样建立了,连名字都取好了。 接下来群臣就商议了一下如何建立楚国。 对于大明君臣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朝鲜王国不同,它本身就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百姓都是现成的。 朝廷打下来,建立新秩序就行了。 吕宋……楚国这边,除了一块地,全都是蛮夷。 有些流落南洋的大明百姓,数量也非常少。 而且有一说一,能流落到南洋的,没有几个是安分守己的。 靠这群人来建设一个国家,那是真的有点想多了。 所以,楚国等于是从零开始。 官吏的任命和培训、迁徙百姓、建立安置点…… 农具、种子、耕牛等等,全都要从大明运送过去。 这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不过这些可以稍后慢慢想办法,当务之急有两个。 其一,派人过去接管楚国土地,不能一直让使节团代管啊。 其二,火速召楚王回朝。 毕竟这是他的封国,不能完全不考虑他的意见。 退朝之后,陈景恪跟在朱雄英身后,俩人慢悠悠的往乾清宫走。 朱雄英乐呵呵的道:“啧,百官当廷吵架,可真是太热闹了啊。” 陈景恪也笑道:“是啊,也就是现在陛下脾气有所收敛,换以前……不敢想。” 朱雄英说道:“换以前他们也不敢这么干啊。” “不过我也算看出来了,百官是会得寸进尺的。” “以前皇爷爷性情严厉,他们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气儿都不敢喘。” “现在只是稍微有所转变,他们就敢当廷吵架。” “这还只是礼仪上的小事情,涉及到别的事情,恐怕会跟严重。” “难怪历朝历代,但凡是‘仁君’当政,财富兼并就会加剧。” 陈景恪惊讶的道:“这么点小变化,竟然就能让你有这么大的感悟?” “知道什么叫天才吗。”朱雄英拍了拍自己的胸膛,得意的道: “这就是。” 陈景恪:“……” 行,知道你脸皮厚了。 两人一路说说笑笑,都有意避开了分封楚王的事情。 这个事儿朱雄英还真不好说什么。 支持? 有可能被曲解成容不下藩王。 咋,将藩王封到海外,你就这么开心? 别人误会都好说,朱元璋误会就难受了。 反对? 别开玩笑了,他怎么可能反对。 有一说一,将藩王弄出去,他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说。 反正海外分封诸王已成定局,他没必要落那个口舌。 等楚国建好,此事为所有人所接受并成为定例,他就可以谈了。 不过他们不谈,有人却想找他们谈。 俩人刚到乾清宫,就被朱元璋给叫了过去。 “你们俩看了一上午的戏,说说有什么感想?” 朱雄英多机灵啊,直接就将方才那一番,百官会得寸进尺的感触说了一下。 “所以,作为君主要保持威严,如此方能震慑百官。” 朱元璋大为高兴:“哈哈……乖孙果然聪明,像咱……以后你一定能当个好皇帝。” 然后他又问陈景恪道:“你有啥想法……别给咱整那些虚的,咱问的是楚国之事。” 陈景恪心道,你也知道你宝贝孙子故意岔开话题啊。 “陛下你是知道我的,在外域为亲王封国的策略,就是我提出来的。” “楚王对蛮夷之事,有着丰富的经验,将他封过去再合适不过。” “现在咱们该考虑的是,如何将楚国建好。” 朱元璋点点头,陈景恪确实从不隐藏自己的想法。 他就是反对在大明内部分封诸藩。 所以,问他的意见等于没问。 不过他的本意也不是这个,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国家,大明也没经验。 他希望陈景恪帮他出出主意。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但这事儿他也没经验啊。 想了想,就只能从别的地方着手: “我建议,多派一些官吏过去。” “其一,将楚国之前的风土人情,全部都记录下来,作为资料进行保存。” “以后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依据。” “其二,将建立楚国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以后再建立别的封国,就有例可循了。” “其三,这也是磨砺官吏的过程,等楚国建成,这些官吏也锻炼出来了,可以直接授官。” “其四……” 虽然他没有说具体的策略,却也在大方向上提了不少建议。 有些朱元璋能理解,比如记录建国全过程积累经验,磨砺官员等等。 但将土人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他有点无法理解。 这玩意儿有什么好记录的? 还作为以后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资料。 区区蛮夷,有什么好研究的。 我华夏几千年文明史,还不够你研究的? 但正因为无法理解,他反而认为这一条更加重要。 这也是经验了,陈景恪的建议,越是他无法理解的,在以后往往会起到重要作用。 以至于他都产生了一个想法。 陈景恪提的建议不是没用,而是他看的太远我们无法理解。 只要没有害处,照做就可以了。 不就是记录土人的风土人情吗,那就记呗。 就是派遣几个官吏的事情,不值什么的。 下午,照例给徐妙锦上了一节课,一天的班就混完了。 下班之后回到家中,屁股还没坐稳,就有人送来拜帖。 本来他很少私下见客的,但看到拜帖以及拜访人的姓名,就产生了兴趣。 “岑信通、许柴佬,他们两个来拜访我做什么?” “拿的还是杜同礼的名帖,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第247章 传说中的大人物 时间线往回拉。 大明使节团攻打吕宋的时候,岑信通和许柴佬可没闲着。 他们利用事先组建好的情报渠道,为大军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为了防止各部落联合起来反抗,他们还利用对各部落的了解,释放种种消息。 什么你们部落被攻打,是因为某某部落出卖。 什么某某部落和你们有仇,为了报仇他们已经向大明投诚,准备一起来打你们。 如果只是口头谣言,或许还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关键是,他们确实抓了
相关推荐:
挚爱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
玩笑(H)
萌物(高干)
小寡妇的第二春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成瘾[先婚后爱]
南城(H)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