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说道: “是我的错,太放纵他们了。” 随后赶来的其他人,也差不多是一样的表情。 陈景恪答非所问的道:“邱侍郎多久没来过了?” 程一民愣了一下,才回道:“年前他来过一次,后来就再也没来过了。” “我几次邀请,他都以政务繁忙推脱……” 说到这里他突然醒悟,道:“你是说他就是看出了内部不和才不来的?” 陈景恪叹道:“一盘散沙,是成不了气候的。” 程一民更加的羞愧:“是我的错,将一切都想的太简单了。” 其他人也都羞愧的抬不起头。 《洪武算经》编纂小组,是朝廷设立的机构。 本来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一套严谨的内部组织结构,将所有人拧成一股绳。 之前邱广安和陈景恪,都提过这个建议。 但他们本就是教书先生,习惯了宽松的环境。 认为搞学术研究还是宽松一点好,况且大家都是自发加入的,弄的太严格了也不好。 最初确实挺不错的,他们很高兴。 但现在事实却狠狠地,扇了他们一耳光。 还没有成果呢,就先内部自我崩溃了。 看着自责的几人,陈景恪心下却很开心。 目的达成。 这个结果他确实早就预料到了。 最开始实力弱小,能聚集一帮子人已经很不容易了,也不好挑三拣四。 所以但凡有可取之处的,全都拉了进来。 随着算学小圈子越来越大,牵扯到的利益越来越多,必然会有人动歪心思。 就算真的按照他之前的提议,建立一套严谨的组织结构,也很难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分裂是早晚的事情。 虽然严谨的内部结构,能延缓分裂的时间。 但陈景恪却并没有强行搭建这样的结构。 一是没时间管理;二是他也想通过此事,来进行内部提纯。 第三个原因,就是培养一批合格的管理人员。 程一民等人书生气太重了,有能力,但政治上过于幼稚。 相信经过这一次事件,他们会成熟起来。 到时候就可以放心的,将小圈子交给他们管理。 第四个原因,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对新圈子就更加忠诚,闹事的概率更低。 最后,经过这次提纯,剩下的人才能更清楚的明白,谁才是组织的核心。 不至于因为三四个月不在,就生出别的心思。 至于如何将那些刺头踢出去,他自然早就有了准备。 在洪武算经编纂小组刚刚组建的时候,就已经做好的准备。 不过他并没有将自己的计划说出来,先让他们着急一段时间再说。 只是叮嘱他们,尽快将《洪武算经》编写好,不要出错。 就转身离去了。 大庭广众之下发生的事情,是瞒不住人的。 很快算学小圈子即将解散的消息,就传了出去。 所有关注算学的人,都有些不敢置信。 前一刻还蒸蒸日上的圈子,怎么说没就没了? 整个计官群体,都沉默了。 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消失了,计官又要被打回原形了。 国子监算学班的学生,是最无法接受的。 这个小圈子代表了太多的东西。 眼下他们可以在这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可以通过这个圈子,与别的计官抱团。 现在一切都没了。 他们开始疯狂的寻找罪魁祸首,得知是陈景恪提出解散,就开始指责他。 你是陛下任命的总编纂又能如何?算经是以你的著作为蓝本又怎么样? 抛开这些不谈,你又付出了什么? 干活的是别人,你只是挂个名,凭什么说解散就解散? 然而,他们根本连陈景恪的面都见不到,所有的指责都犹如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难受的还是自己。 于是他们开始调转枪头,去指责那些起哄的人。 你们还有没有一点良心? 陈景恪再怎么说,也是陛下任命的总编纂。 算经也是以他的著作为蓝本编写的。 也是有功劳的。 就算他来的少又怎么样?这也不是你们忘恩负义的理由。 那些人自然不肯认输,就开始了激烈反驳。 打过嘴仗的都知道,单方面输出,是持续不了多久的。 说不了几句,自己就觉得没劲儿了。 只有双方都持续输出,才能打的热闹。 见那些起哄的人竟然敢还嘴,国子监的学生更怒了。 开始全方位的喷。 为了让自己喷的有理有据,他们开始翻找陈景恪都做了哪些付出。 起哄的人很多最早都是他的学生? 是他提议编写算经? 是他从陛下那里获得了旨意? 是他为算学张目,让陛下重开科举算科? 是他保住了国子监算学班? …… 当这一桩桩旧事被扒出,大家才知道,原来陈景恪默默的做了这么多。 那些曾经指责过他的人,更是羞愧无比。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们就竭尽全力喷那些起哄的人。 这时候,国子监的儒生再次送上了一记助攻。 你们学算学的就是道德低下,不明大义。 竟然做出如此忘恩负义之事。 实在可笑,可笑啊。 那陈景恪也是活该,竟然与你们这些虫豸为伍,现在遭到反噬了吧。 这下整个算学圈子的人脸上都挂不住了。 纷纷表示此事与我们无关,勿要将个别人的行为,上升到整个行业。 然后转头也加入了讨伐的行列。 他们更狠,甚至表示要上书,请求陛下剥夺那些人在算经上的署名权。 只是很快陈景恪就放出话: 算经编纂小组乃朝廷所建,皆圣上之恩,与他无关。 算经能编写完成,大家都出了力,会按照功劳大小全部署名。 算经编写完成,小组解散也是应该的,不存在别的原因,请大家不要误会。 更不要去攻击某些人。 这番话一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陈伴读真乃至诚君子也。 愈发衬托的那些人的丑陋。 倒也不是没有人说他沽名钓誉。 但反驳的人只需要一句话,就能终结话题: 人家是太孙伴读,未来成就不可限量,需要捧你们算学的臭脚? 但不管怎么说,算学小圈子解散已经成为必然。 也不是没有人试图重组,但一来威望不够,二来出了这事儿大家谁都不信谁,只能作罢。 算学圈子可不只是单纯的利益群体,也是一个学术圈子。 很多人加入进来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研究学问。 没有高深的学术,根本就吸引不来几个人。 越是如此,大家就越能明白,之前那个小圈子的建立是多么的困难。 对陈景恪也就越发的认同。 已经有不少人呼吁,希望他能重新站出来。 陈景恪只是关注着舆论的转变,并没有此时就站出来的打算。 时机还没到。 现在站出来,要不要将那些刺头踢出去? 如果这么做了,反倒是坐实了他争权夺利的名头。 虽然大家嘴上不会说什么,心里也会带根刺的。 等到算经编写完成,小组正式解散,才是他再次出场的时候。 这几天,他除了抽空去吊唁了一下李文忠,就一直待在家里。 邱广安倒是给他写了一封信,上面只有一个“?”号。 陈景恪给他回了一个“=”号。 双方虽然没有明确结盟,但自有一份默契在。 很多事情不需要太多语言,只需一个简单的符号,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邱广安写信过来,本身就代表着想继续结盟。 否则就会继续不闻不问。 问号,不是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而是问他有没有想好收尾的办法,准备何时收尾。 陈景恪回信代表着同样的意思,大家合作愉快。 等号,是告诉他,已经有了准备,且耐心等待。 其实陈景恪还想告诉邱广安一些事情。 比如他这个户部左侍郎宝座,还能多坐几年,不用着急给自己物色下一个职务。 朝廷即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论是营建新都,还是水利建设,都需要大量物资。 这时候是最忌讳工部和户部出现动荡的,即便老朱多疑,也不会在这个时候随便换人。 只要邱广安自己不出乱子,继续在这个位置上坐三五年完全没问题。 甚至再进一步,成为户部尚书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考虑到自己时刻处在老朱的监视之下,他觉得还是别说了。 倒不是不能说,而是有些事情没必要多说。 到时候万一老朱恶趣味爆发,把邱广安给换了,找谁说理去。 如此又过了两天,眼见连休了七天假,再不上班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就准备入宫。 还没启程,方孝孺约他老地方见。 见面后,得到了一个让他不敢置信的消息: “什么?叶云流竟然拜你为师了?” 第149章 他还得谢咱呢 “叶云流可是叶先生最得意的后人,怎么会让他拜你为师?” 陈景恪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方孝孺很满意这个效果,道:“自然是因为我有能力教好他。” 这一点倒是不假,作为宋濂的学生,他的文章可是一等一的好。 他要是说收徒,想要拜师的人能绕秦淮河一圈。 但叶兑可是和宋濂齐名的大儒啊,也同样以写文章著称于世。 怎么会让自己的传人拜他人为师。 陈景恪狐疑的道:“你老实跟我说,是不是做了什么大事情?” 方孝孺不无得意的道:“这几个月不才写了几篇文章,阐述了学说思想变迁史。” “主要是讲环境如何影响学说,而学说又是如何推动时代发展的……” “我准备把百家都讲一遍,目前只讲了道儒法墨四家的起源。” 陈景恪震惊了,这方孝孺是要逆天吗? 这是要对华夏文明的思想做一个梳理啊。 一旦完成,对学术界将是一场巨大的冲击,也将彻底破除先贤身上的神圣光环。 但并不是将先贤拉下神坛,而是将他们镌刻在真正的丰碑上。 对华夏文明来说,这将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盛宴。 他不禁盛赞道:“此真乃丰功伟业啊,恭喜方兄找到了自己的道。” 方孝孺却摇头说道:“不,我离道尚远,这不过是寻道之路上的一些发现罢了。” 看着他不骄不馁的样子,陈景恪心下也不禁为他感到开心。 几经波折,他终于沉淀下来了。 照此发展下去,他必将绽放出光璀璨的光芒。 难怪叶兑会将叶云流送到他身边学习。 叶兑虽然是大儒,但儒学造诣在他所有学问里,并不是最突出的。 他最擅长的就是史,其次天文地理。 所以他对方孝孺不会有任何偏见。 更能明白方孝孺这几篇文章意味着什么。 所以才会让重孙拜他为师。 不过随即陈景恪又疑惑的道:“如此大著,理当名扬天下才是,为何我从未听过?” 这些文章堪称离经叛道,有多少人认同不好说,但必然会招致儒生群起而攻之。 可为何他从未听说过? 方孝孺笑道:“还要感谢景恪,你给我讲的那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无需攻击任何人,也不用刻意宣传,认同我的自然会主动学习。” “所以我的文章并未公开,只在小范围传播。” “我还叮嘱过他们,暂时不要传出去。” 陈景恪斟酌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也一下也是好的。” “第欧根尼的学问,也是经过追随者宣传,才广为人知的。” 方孝孺说道:“我知道,但我需要借助翰林院的藏书,帮我梳理自身所学。” “若文章传播出去,我无法在此地立足,也就无法再翻阅这里的藏书了。” “所以眼下还不是和他们翻脸的时候。” 陈景恪笑道:“原来如此,方兄好算计啊。” 方孝孺也跟着一起大笑起来,若是让翰林院那些人得知的打算,想来表情会很精彩。 笑过之后,他正色道:“景恪,对于如何寻找自己的道,我依然毫无头绪。” “我知你胸有丘壑,今日邀你过来,一是叙旧,二是想问一问你,可有办法助我悟道。”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思考良久才说道: “道不在书中。” 方孝孺大喜,道:“我就知景恪必有良法教我,快快道来。” 陈景恪说道:“书中写的都是过往之道,是前人之道……” “但并不是说先贤之道就是错的,只是不在适应当前时代而已……” “我们所遵循的道,最早是从何而来的呢?” “是先贤根据当时的环境,悟出了适合当时的道,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新时代的人,在先贤之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总结出了更适合新时代的道。” “可以说,每一代人,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在前行。” “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总结出来的道也有不同。” “于是就有了百家争鸣……” “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方孝孺连连点头,类似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也有所阐述。 他自然听的明白,也深以为然。 只是陈景恪竟然如此化用,道家的万物化生理论,还是让他眼前一亮。 道德经果然无物不包啊,以后要好好研究才行。 陈景恪继续说道:“所以,想要找到自己的道,就要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了解先贤之道,其二深入了解当前环境。” “前者方兄已经具备了,现在所欠缺的就是后者。” 方孝孺犹如醍醐灌顶,惊喜的道:“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真是糊涂啊。” “多谢景恪提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陈景恪谦虚了一句,转而说道: “每一个人观察环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这也是百家诞生的原因。” “方兄可知,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道,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为大多数人接受呢。” 这一点很重要,百家真正的显学,也就道儒法墨兵五家而已,其他学说都太片面了。 而片面的结果就是,沦为配角。 方孝孺自然不希望自己未来的道,是一个配角。 只见他起身,朝陈景恪郑重行礼:“请贤弟教我。” 陈景恪脑海里,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台词,‘他还得谢咱呢’。 面上不动声色,坦然受了一礼,才说道: “这就涉及到历史观了,你持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决定了你的思想。” 方孝孺一脸茫然:“历史观?” 陈景恪斟酌说道:“就是你用何种观念来看待人类历史的。” “有人将历史观分为两大类,唯物观和理念观……” “唯物观认为物质是独立存在的,影响着精神和意志……” “理念观则是反过来的,认为精神和意志是独立存在的,物质只是精神的外在具现。” 见方孝孺一头雾水,陈景恪也有些头大,他只是个学医的,不是搞哲学的。 一时间还真不好解释。 想了想,决定换一套更好解释的说辞: “额……这个太过于复杂,一时间我也无法给你解释清楚。” “你只要知道,佛道两家都偏向于理念论,程朱理学也同样如此。” “而你正在编写的学术发展史,是偏向于唯物观的。” 方孝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多数人认为是思想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影响了环境。” “所以他们推崇古人,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废。” “我则认为是环境影响了思想,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认为当效仿古人,与时俱进。” “原来还可以如此划分,唯物观,理念观。” “这个划分好,以后我方孝孺就是唯物观的的支持者了。” 陈景恪偷偷抹了一把汗,他也不知道方孝孺这种说法对不对。 尴尬啊,早知道就不说什么唯物唯心了。 怕他再追问,就连忙转移话题道: “还有一种史观划分方法,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 “人民史观,就是将人民视为历史的推动者,是人民创造了这一切。” “英雄史观,就是将某个人作为历史的推动者,是英雄创造了这一切。”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方孝孺连连点头,然后问道: “不知你是哪一种史观?” 陈景恪说道:“我自然是人民史观的坚定拥护者,但也不否认英雄在其中起到的引导作用。” 方孝孺并不觉得意外,陈景恪要是持有英雄观,他才会觉得奇怪。 “我们华夏的史书,表面看是帝王将相史。”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都在围绕一个‘民’字打转。” “安民、教民、牧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不是在说万民之事。” “帝王将相其实也皆出自于民……” “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意,英雄也不过是顺应民意行事而已。”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了民心者,方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方孝孺脸色大变:“景恪,慎言。”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为何如此紧张,朱元璋可不是什么大度的人。 还是那句话,有些话朱重八听得,朱元璋听不得。 就因为一句‘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就想把孟子给赶出文庙。 要是他这一席话传出去,定然会引起风波。 要是引得朱元璋发怒,将他给咔嚓了都不无可能。 天授君权,是铁律,谁都不能触碰。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又不是铁头娃,也没有兴趣刀尖跳舞。 在决定抛出人民史观之前,早就给自己准备好了退路。 只见他笑着说道:“方兄勿惊,且听我说完。” “我方才已经说了,并不否认英雄在其中起到的引导作用。”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也是松散的,犹如一盘散沙。” “所以,占大多数的民,才会被少数权贵奴役剥削。” “这就需要一位英雄站出来,领导他们,保护他们的利益。” “老子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人行人道,都想让自己变的更加富有,这本身没有错。 但欲壑难填,吃饱穿暖之后还想穿金戴银,想吃山珍海味,想娶三妻四妾,想家产亿万,想奴役他人。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们会挖空心思钻营,会大肆搞财富兼并。 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被剥削越来越穷。 然而,人都有求生之心。 当穷人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拿起武器,把富人全部杀死夺回一切。 然后一切归于混沌,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如果不想迎来大破灭,就需要一个人来行使天的权力。 抑制财富兼并,给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谁来扮演天的角色,行使天的权力呢? 皇帝。 只有掌握天下大权的皇帝,才有这个能力代天行权。 而皇帝也必须要想办法抑制财富兼并,让百姓活下去。 否则大破灭到来第一个倒下的就是他。 所以,英雄若想享有崇高的地位,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须顺应民意。 如果皇帝没有了,天的权力会落在谁的手里? 普通百姓吗? 不,只会落在富人手里。 可富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保护百姓吗? 不会,他们行的是人道,只会加大力度剥削百姓。 百姓如果不想被剥削,不想被饿死,就必须要支持皇帝。 因为只有皇帝,才能领导他们对抗权贵官绅。 “皇帝其实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利益和人民是一致的。” “所以历朝历代,都在寻找办法抑制土地兼并,保护百姓利益。” “朝廷收税,用税收赈济活不下去的百姓……” “这一切都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在代天行权。” 陈景恪一口气说完,才长长的吁了口气。 这其实就是胡扯,皇帝作为最大的剥削头子,利益怎么可能会和百姓一致? 但在皇权社会他能怎么办? 高呼打倒皇帝,实现皿煮和兹有? 那就是找死。 他只能在宣扬人民史观的同时,确保皇权的地位。 他相信,出身平民的朱元璋,会很乐意接受这一套理论。 这样会让他所做的一切,更加合理合法。 至于别的东西吗,以后看情况再说。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儿要一点一点做。 而且也要给后人一点信任。 基础都已经打好了,等时机到了,自然会有后人站出来振臂高呼。 方孝孺听完这一席话,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精彩,景恪之思之想,实在令为兄叹为观止。” 陈景恪谦虚的道:“方兄过奖了,希望这番话能对你有用。” 方孝孺肯定的道:“有用,实在太有用了,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了。” “待我将自己的学问梳理完成,就离开京城深入民间。” “看一看大明万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又需要些什么。” 第150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比谁都清楚,坚船利炮并不是无敌的。 否则前世的中国经过百年沉沦,也不可能重新崛起。 思想有时候比钢铁更能武装一个人。 若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 作为一个医生,他没有能力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当下的思想体系。 但他可以引导别人,让别人去做。 方孝孺是第一个,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接下来,陈景恪并没有进一步深聊。 再说下去太容易出事儿了,要是不小心涉及到屠龙术乐子就大了。 而且也容易对方孝孺造成干扰。 没有给他讲王阳明的心学,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 他对心学了解也不多,还不知道适不适合方孝孺。 万一不适合,只会影响他领悟自己的道。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引到正确的方向,任由他发挥去吧。 方孝孺的人品毋庸置疑,作为读书人,他是有忧国忧民之心的。 这是一切的基础。 以后只要他相信唯物论和人民史观,整出来的思想就不会差到哪去。 而且陈景恪也坚信,一旦方孝孺将这两个概念抛出去,必然能吸引到一大批追随者。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为生民立命’的仁人志士。 包括当下,愿意为了道义赴死之人也不在少数。 到那个时候,他分裂改造儒家的目的就达成了。 就算方孝孺最终悟出的道不甚理想,也无所谓。 只要他将人民史观和唯物论的概念宣扬出去,就足够了。 早晚会有人走上正确的道路。 只能说,方孝孺这一步闲棋,确实走对了。 接下来两人就没有再聊这方面的话题,转而说起了近期的事情。 主要是方孝孺说,陈景恪的事情涉及机密,实在不好说。 从他那里,陈景恪得知了一些京城的舆论风向。 其中陈景恪最关注的就是黄河改道之事。 “现在民间普遍支持改道,北方、淮水沿岸、南方,三地百姓都支持。” 陈景恪心下非常高兴,此事已经成了七成了。 “难道百姓就不怕失控决堤吗?” 方孝孺说道:“怎么不怕,但黄河最可能在山东地区失控,山东人自己宁愿被淹,也希望黄河回去。” 你最危险的山东都不怕,其他地区的人就更无所谓了,反正淹的也不是他们。 陈景恪叹道:“河南、山东太需要黄河了啊。” 方孝孺颔首道:“现在是没人能承担的起失控的责任,事情就此僵住了。” “其实最大的责任还是在工部,一群尸位素餐之辈。” “若他们还有一点为国为民之心,早就应该将此事拿到朝堂上摊开来说了。” “将来就算朝廷真的要施行改道计划,也要将这群无胆鼠辈换掉,认命一批敢于任事的人方可。” 陈景恪没有细说,只是道:“相信陛下定有打算……” 方孝孺凑过来,说道:“我不信你一点消息都没听到,给我透漏一点风声。” 陈景恪顿了一下,连连摇头道:“黄河回归故道这么大的事情,哪是我一个小小的太孙伴读能知道的。” “再说了,你一个翰林编修,操这个心做什么。” 方孝孺眼睛一亮,脸上也露出喜色,嘴上却吐槽道: “不说就不说,就算你不说我也能猜到,以陛下的雄才大略,早晚会同意此策的。” 之后,两人就果断转移话题,谈起了别的趣事。 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了叶兑和叶云流身上。 方孝孺讥讽的道:“叶四梅临了还是没能把持住本心。” 以前他称呼叶兑都是尊称为叶先生、四梅先生。 现在称呼其为叶四梅,显然是发自内心的鄙夷。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摇摇头道: “都是为了儿孙啊。” 方孝孺傲然道:“借口罢了,真正信念坚定之人,纵使刀斧加身亦不改其志,更况呼儿孙富贵。” 别人说这话,陈景恪肯定会怀疑。 但唯有方孝孺说,他深信不疑。 “那你为何还要收叶云流为徒?” 方孝孺说道:“叶云流比他曾祖父有气节,若有我教导,未来成就定然在叶四梅之上。” “叶四梅还算聪明,知道自己教就是毁了这孩子,才求到了我头上。” 陈景恪也不禁好奇,叶云流到底做了什么,让方孝孺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方孝孺也没有隐瞒,就将事情大致讲了一下。 “得知要与你争夺太孙伴读的位置,他就备受良心谴责……” “最后他鼓起勇气,明确表示拒绝做忘恩负义之人。” “叶四梅见事不可为,也就顺水推舟放弃了。” “算他叶四梅运气好,有个明
相关推荐:
玩笑(H)
芊芊入怀
游戏王之冉冉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带着儿子嫁豪门
私定男伴设计师 (NPH)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
实习小护士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