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后来也出过几个仁君,然后他们仁慈的后果有多严重,大家也都看到了。 朱雄英终于被他说服,重重点头道: “原来如此,景恪你放心,我一定不会给你犯错的机会的。” ??? 陈景恪一脸问号,我给你说这么多,合着是让你来对付我的是吧? 这一番对话,自然也毫不意外的,落入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他很是满意。 他满意的结果就是,马皇后邀请陈景恪的母亲冯氏入宫叙话。 然后马皇后非常喜欢冯氏,特意赐下一座宅院。 如果是朱元璋或者朱标这么做,肯定会引起群臣反对。 没有功劳岂能随意赏赐。 可是马皇后这么做,群臣只会乐呵呵的称赞皇后娘娘仁慈啊。 然后羡慕冯氏,运气真好。 陈景恪得知此事,分别去了乾清宫和坤宁宫谢恩。 他自然知道为何会赐这座宅院,不是因为自己母亲讨马皇后喜欢,而是奖励给自己的。 虽然一处宅子,远远抵不上自己立下的功劳,可这也是一种表态。 我们没有忘记你的功劳,只是一时间确实不太好封赏。 想想还真是难为老朱了,在不能封官封爵的情况下,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解决。 新宅院就在皇城边上,地势可以说是应天府一等一的好,离他们家的医馆还很近。 说起来他们家也确实需要一个新住宅了。 之前的老宅子面积并不大,冯氏被封诰命,就显得寒酸了些。 只是应天城的房价寸土寸金,好的他们买不起,差的又不想买,就这样耽搁了。 老朱此举也算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搬家就很简单了,用冯氏的话来说就是,新宅子是给陈景恪结婚用的。 他们夫妻平时还住在老宅子,只有逢年过节需要应酬,才会去新宅子住几天。 所以也不用怎么搬,带一些常用物品过去就可以了。 不过即便如此,陈景恪也办了一场乔迁宴,邀请了自己的一众好友。 就在他乔迁新居的时候,朝廷展开了接二连三的大动作。 引的朝野沸腾。 第117章 新钞问世惊群臣 朱元璋在同时做出了两个决定,允许盐商以宝钞直接购买盐引,期限为三个月。 百姓可以携带宝钞,去太子在应天辖区内兴建的一百座仓库,兑换物资。 没有期限,随时可以去兑换。 兑换的物资包括布匹、粮食、食盐、茶叶、铁器等生活用品。 这个命令一出,朝堂瞬间就炸锅了。 而且这次不只是文官反对,连武将一系也出来反对了。 文官反对,是因为大明的赋税,半数来自于盐税。 允许盐商以宝钞兑换盐引,相当于是一分盐税都不要了。 即便只有三个月,那也支撑不住啊。 这里有一个让朱元璋很尴尬的逻辑,那就是文官默认宝钞就是废纸一张。 收回来就是打水漂了。 虽然这确实是事实,可还是很伤人的。 武将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以往都是盐商将粮食运送到边关,朝廷给相应的盐引。 现在盐商直接用宝钞买盐引,边关粮食怎么办? 朱元璋自然早就有了准备,他先是出手摆平了武将。 “去岁朝廷就往边关调拨了大批军需,足够大军用两个月。” “朝廷也会留出一部分盐引,分给边军运粮的盐商。” “且三个月后盐政就会恢复旧制,不会影响到边军粮饷。” 一句话就将五军都督府的嘴巴给堵住了。 然后就是文官:“从去岁开始,太子就在青州开辟盐田。” “本次所需食盐半数由该盐场出,另外半数由其余盐场出。” “如此既能缓解朝廷财政压力,还能造福于万民,诸卿不会反对吧?” “啊这……”曾泰等人哑口无言。 太子不知道从哪找来了晒盐法,征辟徭役在青州沿海区域,开垦盐田。 半年时间足足开出了万亩盐田。 为了保护这座盐场,还特意成立了一支五千人的水师,就驻扎在青州水域。 只是这座盐场有些神秘,直属太子管辖。 只见白花花的盐产出,却从未见一粒盐流出。 小道消息倒是很多,什么只要太阳晒一晒就有盐。 什么将粗盐洗一洗就出细盐了。 有些他们信,有些不信。 倒也不是没人试着提过此事,但都被皇帝给堵回去了。 然后就没有人再提此事。 但关于青州盐场的各种猜测,一直就没有断过。 此时众人才终于明白,皇帝和太子要做什么。 原来他们从去年开始,就在谋划宝钞之事了。 青州盐场、边关送粮,上百座遍及应天的仓库…… 一切的一切,都为了今天。 众人不禁为,皇帝和太子的谋划之深,感到佩服。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 这么大的事情,你们不和群臣商议就算了,执行也越过我们? 还有没有把我们当回事儿? 但没人敢将这句话说出口。 唯一能和皇帝分庭抗礼的,就只有丞相。 自从胡惟庸被杀,丞相一职被废,今日这种局面就必然会出现。 锦衣卫的出现是第一次,现在是第二次。 以后还会有更多次,他们必须要学会适应全新的制度。 不过比起这些,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皇帝和太子做这么多,图的是什么? 如果说单纯为了收回宝钞,完全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要重建宝钞的信誉? 呵呵,别闹了。 别的不说,假钞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朝廷承认假钞,那就将面临一个无底洞。 不承认假钞,连带着真钞也一起废了。 哦,对了,好像还有金钞局。 可若想靠他们来打击假钞…… 想法不错,具体效果吗,只能说比没有强。 每打击一次假钞,都是对真钞信誉的一次伤害。 打击假钞越厉害,百姓就越不敢使用真宝钞。 所以,宝钞就是一个无解的弊政,只有皇帝还天真的相信它能起死回生。 不对,好像连太子也跟着犯糊涂了。 大明,真的是多灾多难啊。 群臣心中哀叹。 也有人幸灾乐祸,等着宝钞彻底毁灭的那一天,想看看皇帝和太子会是什么表情。 让你们废除丞相,不听百官之言,等着后悔去吧。 似乎是看出了他们的想法,朱元璋嘴角疯狂上翘,眼睛里闪过一抹得意: “诸位,咱偶得一奇法。以此法制作的宝钞,绝无被仿制的可能。” 群臣有些诧异,不是因为皇帝得到了奇法,而是惊讶于他竟然这么天真。 就连和朱元璋最熟悉的老臣,比如李善长,都百思不得其解。 上位今天很奇怪啊。 什么奇法?什么无法仿制? 这种三岁小孩都不信的事情,你竟然信? 这不符合他们对朱元璋的印象啊。 莫非皇帝老了,开始糊涂了? 可是皇后和太子呢?为何不出来劝说? 莫非是皇帝瞒着他们干的? 倒不是说,没办法造出那种难以仿制的宝钞,主要是百姓分辨能力有限。 假钞不需要造的多真,只要细节处理好一点,百姓就很难分辨的出来。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除非你能弄出那种,百姓一眼就能看出真假的钞票,否则一切都是无用功。 不少人已经开始在脑海里构思,等会儿如何反驳皇帝。 当然,更多的人则忧心忡忡,生怕皇帝折腾宝钞,把大明给折腾破产了。 北元依然虎视眈眈,云南也正在打仗,倭寇也未扫除…… 大明此时可以说群敌环伺,若国库拿不出钱粮,真的有亡国之危。 虽然朱元璋严苛,杀人不眨眼,可没有人再想经历乱世。 朱元璋将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 那些嘲笑咱的,等回头再一一算账。 吊足了胃口,他才说道: “孙福,将新宝钞拿过来给诸卿看看,免得他们以为咱说大话呢。” “是。”孙福应了一声,回头道: “都上来吧,小心着点别将宝贝给摔着了。” 一群小太监鱼贯而出,他们双手皆举着一个托盘。 见皇帝如此自信,群臣也不禁生出了好奇心。 到底是什么样的新宝钞,竟然让皇帝如此自信? 直到他们看到托盘里,那六张颜色各异,会变换色彩的长方形纸条。 所有人都张大了嘴巴,露出了不敢置信的表情。 这……真的是人间能有的东西吗? 第118章 神乎其技 曾泰以为自己见鬼了,使劲揉了揉眼睛,再去看发现真的会变色。 他犹自不敢相信,拦住一个小太监,伸手小心翼翼的拿起一张新钞。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入手竟觉得有些沉。 变换了一下角度,终于确定,不是自己的错觉,是真的会变色。 其他人也有样学样,拦住小太监就开始上手。 邱广安拿起一张绿色宝钞,左右翻看,眼神里全是惊讶。 鬼使神差的用大拇指和食指搓了一下,只觉得细腻光滑,与以往的纸张手感皆不相同。 不只是墨有问题,纸也非同一般。 他心中不由自主的浮出这个想法。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小心翼翼的做了测试。 先是用手抖了抖,只听宝钞发出“哗啦啦”清脆的声音。 他顿时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这绝非一般纸张能发出的声响。 其他人也察觉到了他的动作,也纷纷检查起来。 然后更多的秘密被发现。 群臣像是发现了宝藏,纷纷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众人,变得和菜市场一般。 “你看摸一摸,这突然竟然是凸出来的,两面都凸……” “我也发现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啊?” “这纸真结实,比我们平日里用的纸要结实的多。” “还不起毛,我用手搓了许久都没起毛……” “我在衣服上搓都没起毛……” “快看快看……将宝钞放在阳光下,可以看到用水写的洪武二字……” 众人心中吐槽,什么鬼,用水写的字? 纸沾了水不就坏了吗,还用水写字,你瞅瞅自己说了什么。 那名官员见大家不信,着急了,提高声音说道: “真的,不信你们看啊。真的是水……不是,是和水写的一样的字。” 众人见他不像是说谎的样子,也举起手中的宝钞,在太阳下观看起来。 果然发现了,和水写的一样的字迹。 连忙将钱放下来,仔细观察,发现字不见了。 用手摸,也没有任何沾水的痕迹。 众人再次震惊,这是什么手段,竟然能写出如此神奇的字。 李善长看着手里的那张红色宝钞,无比的震惊。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 随即神色又变得复杂起来。 他越来越看不懂这位上位了。 在所有人眼皮子底下,布局半年多。 这绝对不是以前的朱元璋能做到的。 倒不是说朱元璋目光不够长远,而是以他对宝钞的认识,不足以让他布出这样的局。 莫非是太子? 想到最近半年多,忽然变得神秘了许多的朱标,他越发肯定自己的猜测。 这让他的心情更加的复杂,有欣慰,有羡慕,也有嫉妒。 欣慰的是,太子才华出众。 朱标是他看着长大的,又素来对他恭敬,所以他对这个太子是没有间隙的。 现在见对方有出息,自然很高兴。 羡慕的则是,为什么你朱元璋有个这么好的儿子? 嫉妒的也差不多,什么好事儿都让你朱元璋一个人赶上了。 江山是你的,贤惠的媳妇是你的,孝顺有才能的儿子是你的。 现在又获得了这种神奇的技术,老天对你何其偏爱啊。 朱元璋看着混乱的朝堂,听着嘈杂的声音,非但没有生气,心中反而非常的得意。 想不到吧,惊讶了吧,现在知道咱的手段了吧。 没有一点准备,你们以为咱会如此大动干戈? 他早就已经忘了,刚发现假钞时自己是如何惊怒的。 眼见众人将新钞的秘密,发掘的七七八八,他干咳了一声: “咳……” 孙福马上领悟到他的意思,上前一步大声喊道: “肃静。” 连续喊了三遍,才有人注意到他。 看着龙椅上的朱元璋,群臣顿时反应过来,这是朝堂不是菜市场。 自己等人方才的行为,说小了是君前失仪,说大了就是目无尊上。 一想到这里,大家都惊出一身冷汗,连忙返回自己的位置。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而是优哉游哉的问道: “新钞诸卿也看到了,以为如何啊?” 群臣犹豫不已,都不想当那个出头鸟。 还是曾泰,率先站出来道:“神乎其技,真神乎其技也。” “有此宝钞在,天下将再无假钞也。” 有人带头,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这还真不是胡乱吹捧,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无人能仿制。 甚至有个心直口快的,脱口问出了一个问题: “陛下,不知这宝钞是如何制作的?实乃奇物也。” 此话一出,他周围的人‘哗啦’一下都让开了,如避蛇蝎。 这也是能问的?你小子想死是吧? “嗯?”朱元璋目光陡然变冷。 那名官员这才反应过来,‘噗通’跪下: “陛下,陛下饶命啊。臣是震惊于新宝钞的神奇,一时失言,绝无窥探之意啊。” 朱元璋冷哼一声:“今天咱高……咳,看在你是无心之过,咱就不处罚你了,以后莫要再犯。” 那官员连忙磕头:“谢陛下,谢陛下……” 一个小插曲,让群臣从宝钞带来的震撼中脱离出来。 这时,朱元璋说道:“不知有了这新钞,可否让百姓信任并使用宝钞呢?” 众人也陷入了思考。 新宝钞很神奇,但真的能解决宝钞问题吗? 大多数人心中都不乐观。 宝钞就是一张纸,造的再好也改变不了这一点,百姓并不会那么容易就能接受。 但也有人持不同想法,那就是户部的一众官吏。 他们每日和钱粮打交道,对这方面认识更多一些。 新钞只要无法仿制,就有了通行天下的基础。 只要朝廷一直允许以宝钞交税,允许用宝钞从官仓兑换物资。 说不定真的能把死局给盘活了。 不,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宝钞不能发行的太多。 虽然他们没有通货膨胀的概念,却也知道,钱太多物价就会飞涨。 目前宝钞发行多少,全凭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有时候封赏功臣,一次就能撒出去上百万贯。 如果这一点不改,新钞也维持不了多久。 但,谁敢把发行宝钞的权力,从皇帝手里要回来啊。 活腻了吗? 不对,曾泰忽然想起一件事情。 金钞局,莫非…… 第119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 金钞局的职能是什么来着? 管理宝钞的发行和流通,以及了解地方经济情况,确定宝钞发行量。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这样吧? 那岂不是说,陛下不会再和以前那般,随心意发行宝钞,而是有依据的发行吗?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如果陛下能做到,那…… 越想曾泰就越激动……宝钞真的就全面盘活了。 可皇帝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想到这里,他一咬牙出列,道:“陛下,臣方才想起金钞局的一个职能,确定宝钞发行量。” “臣斗胆,敢问陛下此言何意?” 朱元璋颇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留意到这个问题了。 本来他还想着,曾泰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坐了也有大半年了,也是时候更换掉了。 这也是洪武朝的一大特色,六部尚书替换的那叫一个快,大多都是一年半载就换了。 能做满三年的,凤毛麟角。 原因自然是不信任,怕这些人在高位上太久结党营私。 不过这个曾泰的能力确实不错,有忠心还敢于直谏,就再让他多当一些时日吧。 曾泰还不知道,就因为一个问题,他保住了尚书位置。 朱元璋这样想着,看曾泰就愈发的顺眼,说道: “就是字面意思,以后发行多少宝钞,需要有依据。” “而这个依据,就是金钞局给出的数据。” 顿了一下,他又补充了一句: “户部掌管国家钱粮,每年也要提供一次数据,与金钞局做对照。” “如此才能计算出更准确的发行量,避免通货膨胀……也就是宝钞太多。” 见事情果如自己所想,曾泰心下无比激动: “陛下圣明。” “若依此法,再有宝钞纳税,兑换物资……” “建立宝钞信誉,有望矣。” 其他人也渐渐反应过来,无比的震惊,没想到皇帝竟然自缚手脚? 还有金钞局,原本大家以为,就是皇帝弄来监视地方的。 没想到竟然是这个用处。 群臣对金钞局的观感,顿时就得到了扭转。 虽然还是有监视地方的功能,可主要职能是估算宝钞发行量。 比起单纯的特务机构,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有了金钞局的数据,不说让宝钞和铜钱一样流通,至少不会再和之前那样快速贬值。 说不定,钱荒的问题真就可以在本朝得到解决。 “陛下圣明。” 群臣纷纷赞颂。 同时也为曾泰的胆量感到佩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不说,关键是敢追着皇帝问。 王时看着这个竞争对手,也发自内心的敬佩。 他知道,自己做不到。 自己不如他多矣。 新宝钞,更加合理的制度,彻底说服了群臣。 纵使还有人不看好,却也不愿意和这么多人唱反调。 回收旧钞,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任,获得了通过。 金钞局正式被百官接纳,并且地位也直接攀升到了和六部齐平。 朱元璋又接连下了几道旨意,再次强调,各衙门全力协助金钞局工作。 新钞会在三个月后正式发行。 在此期间,各地方衙门必须全力宣传新钞,以及新的宝钞政策。 务必让更多百姓了解新钞。 各衙门不得拒收新宝钞,且必须按照面额接收,否则严惩不贷。 …… 如此一条条新政策颁布,百官更加确信,皇帝谋划已久。 而更加合理的政策,也让他们对新钞多了几分认可。 ----------------- 宝钞新政的消息一出,应天城沸腾了。 不得不说的是,应天才是民间留存宝钞最多的地方,也是重灾区。 听说可以从对应的官仓,直接购买物资。 百姓们一开始还不信,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可当皇榜贴出,确定此事为真之后,百姓们兴奋了。 纷纷高呼陛下万岁。 然后开始打听,那能兑换物资的仓库在哪里。 只是还没等百姓们打听到仓库的地址,发现大街上多了很多摊位: 原价收购宝钞,有多少要多少。 百姓们很是不解,为什么要原价收? 直到有人告诉他们,收购宝钞的都是盐商,他们可以直接用宝钞换盐引。 百姓这才恍然大悟,然后也不去仓库了,就地将宝钞卖给了盐商。 方便不说,还不用和官府打交道。 百姓从来都不愿意和官府打交道的,谁知道官仓给兑换的物资,是不是残次品,会不会缺斤少两。 还是卖给盐商,换成铜钱更安心。 但不管怎么说,宝钞的价格一夜之间和面额等齐了。 但也有一部分人肠子都悔青了,就是之前以高出市价一成的价格,出售宝钞的人。 里外里赔了好多啊。 之前囤积宝钞的人,则喜笑颜开。 赚了,大赚大赚啊。 只是他们并没有高兴多久,很快就有锦衣卫登门,恶意打压宝钞价格,流放抄家。 看着街对面被枷锁扣走的富商一家,想着他们家前几日的意气风发,冯氏叹息道: “做人不能太贪啊。” “呸。”陈远啐了一口,说道:“奸商,活该。” “这条街上谁不认识谁啊,邻里乡亲都坑,遭报应了吧。” 冯氏劝道:“他们已经如此了,嘴上留点德吧。” 陈远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是道: “这次你不怪我了吧?要是听你的,把宝钞卖出去,那才是亏大了。” 冯氏略有些尴尬,医馆每天都有钱财出入,手里握了不少宝钞。 她就想赶紧卖了,还能小赚一笔。 万一朝廷反悔了,就亏大了。 陈远不愿意,还说她虽然当了诰命,见识却丝毫不见长。 当今朝廷啥时候朝令夕改过,存着。 为此,冯氏还和他怄了好几天气。 现在证明自己是对的,陈远那叫一个得意。 不过都是老夫老妻了,冯氏转眼就将尴尬抛之脑后,喜笑颜开的道: “还是当家的你沉得住气,这次咱们可要狠狠赚上一笔了。” 宝钞新政,像是插了翅膀一般,以应天城为中心,迅速向全国传播。 得到消息的百姓,无不喜笑颜开。 但有人的动作,比朝廷传递消息的速度还要快,那就是盐商。 很多地方,朝廷的消息还未到,盐商就已经到了。 第120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 “承惠,三百六十五文……客官您是用宝钞还是铜钱?”掌柜的客气的道。 朱雄英拿出一张五百文的宝钞:“宝钞,原价是吧?” 看到宝钞,掌柜的脸上笑容又灿烂了几分,忙不迭的道: “原价原价,面额是多少,我们就按照多少计算。” 朱雄英满意的点点头,将宝钞拍在桌子上:“好,找钱吧。” 掌柜的似乎怕他反悔,抢夺似的把宝钞收起来,快速拿出一串铜钱: “给您一百三十五文,您收好……” 一同递过来的,还有一个包装好的小木匣,里面装的是那支金钗。 朱雄英皱眉道:“这么多铜钱,没有百文宝钞吗?” 掌柜的陪笑道:“哎呦您海涵,我们这里还真没有百文宝钞。” 朱雄英不乐意的道:“可是方才我明明看到,抽屉里有很多宝钞。” 掌柜的面色不变:“客官您肯定看错了,我们这里真的没有百文宝钞了。” 朱雄英摇摇头,也没有再说什么,收起铜钱和金钗就离开了。 陈景恪和徐允恭紧随其后。 走到一处人少的地方,朱雄英高兴的道: “你们看到了吗,现在各家店铺都收宝钞了,还是原价,皇爷爷的新政生效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那是因为盐商在大肆收购,若盐商停止收购,宝钞的价格马上就会降下来。” “到时再想用宝钞购物,恐怕那个掌柜就是另外一副嘴脸了。” 徐允恭也颔首道:“盐商们为了争抢宝钞,已经将价格提高了面额的一成。” “那五百文宝钞,他转手一卖就是五百五十文。” “所以你刚才问他要一百文的宝钞,他才会假装没有。” 朱雄英的兴奋劲儿消失了,叹道:“你们两个,就不能让我高兴一会儿吗。” “哈哈。”两人都笑了起来。 陈景恪安慰道:“不过新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百姓对宝钞的看法。” “等新宝钞发行,将能更快速的建立信任。” 朱雄英点点头,随即又疑惑的道:“为何不趁现在,百姓最信任宝钞的时候发行新钞,而是等到三个月后呢?” 徐允恭也不解的看向他,此事金钞局的人也大多都很疑惑。 陈景恪解释道:“如果现在发行新钞,是否允许盐商用新钞购买食盐?” “如果允许,那发行新钞将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不允许,盐商就只会收购旧钞,不会收购新钞,百姓会怎么看待新钞?” 朱雄英两人略微一思索,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盐商甚至溢价收购宝钞,若是允许用新钞购买食盐,多少都不够他们收的。 发行新钞也就没了任何意义。 若是不允许,那盐商只收旧钞不收新钞,两相对比,百姓就会认为新钞不行。 提前发行,只会起到反作用。 等两人都想清楚其中的道理,陈景恪继续说道: “三个月后发行新钞,恰好赶上征收夏税,百姓可以直接用新钞交税。” “只要朝廷按照面额,回收百姓手中的新钞,就可以初步建立信誉。” “再有朝廷修建的仓库做配合,新钞就能正常流转起来……” “一旦百姓习惯使用宝钞,信誉自然而然的就建立了。” 朱雄英点点头:“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陈景恪趁机展开了教学:“新政的施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若考虑不到位,施行不得法,良政也会酿成恶果。” “王安石变法就是如此,他的初衷是好的。” “可他的很多政策过于理想化,施行也不得法,最终反而让百姓损失惨重。” “新钞也同样如此,早发行三个月,晚发行三个月,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朱雄英一副受教了的模样。 陈景恪又补充了一句:“更何况,对百姓来说宝钞也算不上什么良法。” “啊?”朱雄英和徐允恭都惊呼出声。 这话可就有点大逆不道了。 关键,陈景恪自己就力主推行宝钞,现在又为何会说这样的话? 陈景恪笑道:“不能理解对吗?” 朱雄英和徐允恭同时点头,太不能理解了。 陈景恪叹了口气道:“有没有宝钞,对百姓来说有影响吗?” “没有宝钞还有铜钱,况且百姓本来就很穷,平日里也用不到什么钱币。” “没有钱影响也不大,大不了用粮食、布帛交换物品。” 朱雄英反驳道:“朝廷不允许将粮食、布帛,当做钱币使用啊。” 都不用陈景恪说话,徐允恭就出声解释道: “民间其实一直都是以物易物,朝廷根本就管不了。” 见朱雄英无法理解,他想了想又说道: “百姓种了粮食,如果拿去卖钱,会被粮商压价,白白损失一部分。” “所以他们需要什么东西,都是直
相关推荐:
火影之最强白眼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妄想人妻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玩笑(H)
失身酒
小寡妇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