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皇后(徐妙云)病故,朱棣一度想将其纳入宫中封为皇后。 徐妙锦婉拒,后出家为尼。 如果她的年龄再大上几岁,陈景恪绝对会厚着脸皮,托媒人上门求亲。 至少先订个婚再说。 只可惜,她年龄太小了,他还没那么变态。 印象最深的第三个人,就是徐达的长子徐允恭,也是一位青年才俊,颇有其父之风。 徐允恭就是徐辉祖。 为了避朱允炆名讳,才改的后面的名字。 这一世朱允炆估计是没机会当太孙了,朱雄英的名字又是特例。 所以,徐允恭也大概率不用改名字了。 对他,陈景恪有着天然的好感。 和他的身份无关,而是前世的遭遇。 徐允恭年轻时就展露出不凡的才华,深得朱元璋器重。 先后前往常德、湖广、陕西、凤阳等地整训军备。 还训练过海军,防备倭寇。 甚至,去国子监考核过国子师生的学业。 朱元璋还让他陪伴在朱允炆左右,以培养感情。 可以说,他就是老朱留给朱允炆的班底之一。 徐允恭也没有愧对老朱对他的信任。 朱允炆要削藩时,他力主将朱棣的三个嫡子,扣押在应天。 即便这个三个孩子是他的亲外甥。 可惜黄子澄反对,朱允炆就将三个人质全放走了。 然后朱棣就反了。 建文三年,李景隆大败损兵十余万,他为全军断后,完美完成任务。 建文四年,在朝廷无将可用的情况下,他临危受命披甲上阵。 在齐眉山数次击败燕军,斩杀朱棣旗下大将数人。 适逢盛夏酷暑难当,燕军久攻不利逐渐势颓,建文军扭转局势的机会似乎就在眼前。 然后,历史上演绎过无数次的经典桥段来了。 有人进谗言,说徐允恭乃燕王朱棣的大舅子,所以不肯尽力作战,否则燕军早就败了。 于是朱允炆以‘燕军已败,京师不可无良将防守’为由,一纸诏令将其召回。 燕军兵临长江畔,徐允恭以手中仅有的水师,数次击败燕军水师。 使燕军无法渡江。 然而朱允炆根本就不信任他,将水师交给了大将盛庸。 盛庸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朱允炆的愚蠢。 没多久就遭遇大败,将水师全部送给了朱棣。 朱棣由此渡过长江天险,顺利拿下应天。 在这种情况下,徐允恭依然拒不投降。 朱棣念及他是徐皇后的亲弟弟,只是削去他的爵位,勒令在家中禁足。 但他的爵位,依然由他的儿子继承,并传承了下来。 徐允恭的表现,可以说允文允武,水战陆战皆通。 且为人忠诚,私德无亏。 陈景恪私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勋二代目第一人。 只可惜效忠错了对象,最后落了个凄惨下场。 对他,陈景恪可以说神交已久,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结交。 总不能跑到人家面前,说我看好你,咱俩做朋友吧。 不被人当傻子才怪。 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他自然不愿意错过。 一开始徐允恭以为他就是医生,虽然很尊重,但并无结交之意。 接触了几次,才知道陈景恪的才能不只限于医术。 心下不禁有些汗颜,觉得自己小瞧了人,反而开始主动和陈景恪结交。 两人一个有心一个有意,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陈景恪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所以找了个机会,将朱雄英也拉了进来。 徐允恭一开始碍于身份,很是拘谨。 但熟悉后发现,朱雄英年龄虽小却有雅量,且非常聪慧能力极强。 于是慢慢放下了心中的提防,正式接受了他的加入。 至此,三人小群体成功组建。 徐达自然也是乐见其成的,对陈景恪更加的欣赏,态度也更加亲切。 这一切自然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 直到此刻,他才露出满意的笑容:“陈景恪确实是个懂事之人,不枉咱让他当乖孙的伴读。” 马秀英也认同的道:“允恭是开国功勋子弟里最出色的,之前我还在想,让他给英儿当护卫统领。” “现在他们能玩到一起,倒也省了我们许多麻烦。” 朱元璋点头道:“确实,允恭和天德简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不论能力还是人品,都足堪大任,稍加培养必为朝廷栋梁。” “而且有他在一旁牵制,咱也不用担心陈景恪走歪路了。” 马秀英没好气的道:“你成天就知道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累不累啊。” 朱元璋也不生气,说道:“咱家总要有个坏人吧,你和标儿、乖孙都是宽厚之人,那就只能咱来当这个坏人了。” 马秀英眼中闪过一丝疼惜,拉住他的手说道:“哎,让我说你什么好呢,这样多累啊。” 朱元璋咧嘴笑道:“咱是男人,累点算啥。只要妹子能理解咱,不怪咱,再累都没关系。” 时光流逝,很快就到了十一月下旬,科举黄榜公布。 准确的说,是明经科黄榜公布。 算科是没资格上榜的,也没资格参加殿试,更没有资格参加恩荣宴。 考生纷纷去看榜,名列其上的欣喜若狂,名落孙山的如丧考妣。 还好,明年二月份会有一场正科,本次没考上的,也不至于无法自拔。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明年二月份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这些和陈景恪都没有关系,他关注的是算科。 果如程一民所言,算学班两年以上的学子,全部被录取。 民间算科考生,总共一百一十九人,录取七十三人。 这个录取率,绝对能让明经科的考生羡慕死。 当然,他们并不会表现出来,甚至还会贬低几句。 然而有句话叫口嫌体正直,朝中官吏纷纷利用恩荫名额,将家中子弟送入国子监算学班。 本来都招不满人的算学班,很快就爆满了。 没能将子弟送进来的人,一边酸溜溜的说算学低人一等,一边暗中懊悔为何不快点行动。 陈景恪也变得忙碌起来,不是因为算学班,而是诸藩王陆续回京述职。 朱雄英作为太孙,又是晚辈,为了表示对藩王的尊敬。 好吧,就是为了拉拢藩王,决定亲自出城迎接每一位王叔。 陈景恪作为伴读,自然要跟在身边。 不过还好,徐允恭也被一块拉了过来,他倒也不会无聊。 在相继接了几位藩王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 燕王朱棣。 第90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 月前迎接徐达的码头,同样的位置。 朱雄英、陈景恪和徐允恭三人,吹着冷飕飕的江风,等待着目标人物的出现。 陈景恪紧了紧身上的棉衣,心中暗骂。 谁他娘的说南方冬天不冷来着,到长江边吹吹风再说。 徐允恭见他如此,就笑道:“冷了?我有个法子可以让你不冷,要不要听?” 陈景恪跺了跺脚:“除了将你的棉衣让给我,别的法子我都不感兴趣。” 徐允恭直接转过身:“那你继续冻着吧。” 想起前世他和朱棣的故事,陈景恪嘿嘿一笑,问道: “老徐啊,你觉得你姐夫这个人怎么样?” 朱雄英也好奇的侧过头倾听。 “燕王?”徐允恭想了一下说道:“我上次见他还是两年前,那时他便弓马娴熟、精通军事。” “听我爹说,这两年他在北平带兵颇有章法,再磨砺几年必能独当一面,成为一员大将。” 陈景恪心道,徐达在评价自己女婿的时候,还是有些保守了啊。 朱老四的上限何止是大将啊。 不过对这个答案他很不满意,追问道:“你不对劲儿。” 徐允恭不解的道:“我哪里不对了?” 朱雄英顿时就知道他要搞事情,也不提醒,乐呵呵的站在一旁看热闹。 陈景恪一脸严肃的说道:“燕王是你的姐夫,你点评他的时候,就像是在说陌生人一般。” “不对,很不对劲儿,莫非你对他有意见?” 徐允恭连忙解释道:“这话可不能乱说,燕王虽然是我的姐夫,但更是大明亲王,我岂敢对他不敬。” 陈景恪看他着急的样子,顿时就没了兴致,叹道:“你这家伙实在无趣,我怎么就和你成朋友了。” 朱雄英在一旁笑了起来。 徐允恭哪还不知道他在开玩笑,气的咬牙道:“混蛋,别以为太孙在,我就不敢揍你。” 陈景恪耸了耸肩,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江面,脸上露出喜色: “快看,燕王的船队。” 徐允恭根本就不信:“别想骗我,我不会再上你的当,今天非要教训你不可。” 朱雄英拍了拍他的手臂,提醒道:“四叔真到了。” “啊?”徐允恭转头看去,果然发现江面上出现了五艘大船,其中一艘上竖着两面旗帜。 一面绣着四爪金龙,一面写着‘燕’字。 只看旗子就知道,除了朱棣不会有别人了。 当下恨恨的对陈景恪说道:“算你运气好,这次就先放过你。” 陈景恪得意一笑,并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 他心里却很清楚,徐允恭被骗并不是愚钝,而是没想到会有人拿亲王开玩笑。 正如徐允恭所说,燕王是他姐夫,但更是朝廷亲王,两人的身份天差地别。 岂能轻易拿来开玩笑? 哪怕是无伤大雅的玩笑,也不会轻易去开。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反而是陈景恪自己有问题,受前世的影响,内心缺了一些对皇权的敬畏。 这种习惯真的很难改变。 不过他并不会轻易表露出这种思维,只有和信任的人,才会开这种无伤大雅的玩笑。 很快船队靠岸,当先下来一队护卫维持秩序。 随后走下一人,头戴金冠,身着玄袍,腰束玉带,脚踩革制战靴。 虽然离的远看不清样貌,但依稀能看出国字脸轮廓。 陈景恪顿时就知道,这定然是燕王无疑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他觉得朱棣踏步之时,有龙行虎步之姿,隐然带起风卷云涌之势。 望之使人心折。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陈景恪心中没来由的冒出了一个前世的梗。 然后他看了看其他人…… 嗯,确定了,是江风吹的。 朱雄英可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看到朱棣下船就迎了上去,兴奋的道: “四叔,我在这里。” 朱棣扭头看来,惊讶的道:“雄英?你怎么在这里?” 朱雄英站在他身边,亲昵的道:“我来接四叔啊。” 陈景恪和徐允恭也跟了上来,行礼道:“拜见燕王。” 朱棣没有理他们,而是责备的道:“你这样出来多危险啊,你身体也不好,江风这么大,再吹出病来可怎么办。” 说着就将自己外袍脱下来,裹在朱雄英身上。 朱雄英没有拒绝,任由他行动,嘴里傻笑道:“我现在身体好的很,四叔你别小瞧人。” 朱棣轻轻拍了一下他额头:“小小年纪,就学会犟嘴了,看打。” 这时,一名雍容华贵的妙龄少妇,手里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小胖墩,从船上款款走出。 见到这一幕,嗔怪道:“你虽是燕王,但雄英现在是太孙,你莫要再随意打他。” 见到他们,朱雄英眼睛一亮,几步走过去:“四婶,我想死你了。” 徐妙云其实是故意说的这句话,用来试探朱雄英的态度。 太孙是君,燕王辈分高也是臣。 再说他们叔侄俩已经两年没见,虽然这个几月书信联系紧密,但谁也不知道朱雄英的真实想法。 万一他很在乎君臣身份呢? 现在见他还是如之前一般,心中的担忧彻底放下。 朱棣自然知道自家媳妇的意思,还给了她一个得意的眼神。 看吧,我就说了雄英不会变的,你就瞎担心。 徐妙云只是淡淡的瞟了他一眼,笑着对朱雄英道: “什么想死我了,你这孩子一年没见,怎么学的这般顽皮。” 朱雄英嘿嘿笑道:“我说的都是实话吗……哎呦,这是小炽吧,怎么吃这般胖了,大哥都抱不动你了。” 朱高炽毕竟年幼,一年没见已经生疏了许多。 但只是几句话的功夫,就又重新熟络起来,跟在朱雄英后面大哥长大哥短的。 陈景恪和徐允恭这才找到机会行礼: “参见王妃,见过世子。” “大姐你回来了。” 见到自己的弟弟,徐妙云非常开心:“允恭,一年没见你又长高了,都超过姐姐了。” “身体看起来也壮实了不少,我在北平听说你几次受到陛下称赞……” 朱棣则打量着陈景恪,问道:“你就是陈景恪?” 陈景恪恭敬的道:“正是下官。” 朱棣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不错,以后好好做事。” 这就是得到朱老四的认可了? 陈景恪回道:“谢燕王夸奖,我会好好辅佐太孙的。” 朱棣又问道:“魏国公信上说你治好了他的背疽?” 陈景恪摇摇头道:“正在治疗中,背疽乃顽疾,需要一些时日才能治好。” 朱棣点点头,问起了具体情况。 在他们说话的时候,随从也纷纷下船,其中有一位是身穿袈裟的和尚。 第91章 妖僧姚广孝 正在和朱棣说话的陈景恪,眼睛余光看到了那个和尚,心中一动想起了一个人,不禁转头看了过去。 朱棣察觉他的目光,还以为他好奇自己为何会携带僧人随行,就随口说道: “这是父亲送来辅佐我的僧人,法号道衍,我给他取了个俗名叫姚广孝。” 果然是他,道衍妖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陈景恪心中有些兴奋。 “原来是道衍大师,我在京中也听闻过他的大名,学贯三教的大德。” 朱棣笑道:“道衍大师学问高深,我也经常向他请教。” 从他的表情,陈景恪能看出来,道衍这会儿应该还没鼓动朱棣造反。 想想也正常,朱棣才就藩不到两年,道衍也是今年才去的北京。 两人的关系,应该还没好到能谈这种话题的时候。 更何况马秀英、朱标、朱雄英都还活着,道衍也大概率不敢轻易开口蛊惑朱棣。 “能得燕王如此称赞,看来道衍大师能力确实非凡,有机会我当当面请教。” 朱棣也没有多想,只是笑道:“待我们安顿下来,你随时可以来找他。” 道衍也发现两人在看他,就远远的行礼,却并没有靠近。 朱棣只是颔首打招呼,陈景恪则拱手还礼。 在确定对方的身份之后,陈景恪也不准备继续多谈,转而问道: “对了,不知消毒剂在军中可有推广,效果如何?” 朱棣顿时就将此事抛之脑后,高兴的道: “好,效果实在太好了。还有那个《防疫手册》,效果也非常好。” “不但军营变干净了,患病的人也减少了至少六成……” 《防疫手册》也是陈景恪写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讲卫生、勤洗澡、喝热水一类的。 和消毒剂一起被送到北平,先小范围推广一下,如果可行在全国推广。 北平是朱棣的藩属,所以他对这两样东西的效果,最为了解。 这会儿提起来,自然非常的兴奋。 拉着陈景恪就讨论起来:“陈伴读你的医术实乃当世第一人也,连病气都能发现……” “若不是你说,谁能想到洗手洗澡喝开水,就能减少患病……” 陈景恪心下很是得意,作为穿越者,最爽的时候,不就是拿前世知识收获‘哇’声一片吗。 说起来,全民喝开水的传统,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久远。 古代精通养生的人,确实发现喝开水对身体有一定好处。 但他们并不知道原因,只能推测和热量有关系。 因为这个不确定性,也就没有谁会专门推广热水。 就连权贵也很少有人专门喝热水,更别提普通百姓了。 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咱们在辽东那一块和老美干了一架。 老美对我们发动了细菌战,导致很多军民受害。 于是才兴起了全国‘喝开水,防老美’的活动。 后来战争结束,这个习惯也保留了下来。 另外说一句,全球只有中国会特意烧开水喝。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喝开水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很大原因是受影视剧的影响。 就好像,我们看影视剧里的百姓,体态和现代人差不多,就会下意识的以为,他们吃的也不错。 然而事实上,古代人普遍偏瘦。 原因很简单,吃的差,干活重,营养跟不上。 陈景恪亲眼所见,应天府七成的人都偏瘦,更别提其他地方了。 这还是太平年间,遇到乱世那就是饿殍遍地。 同理,影视剧里大家都喝开水,潜移默化之下,我们也会误认为自古以来就喝开水。 其实,很多在现代人看来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古代完全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很多我们认为的传统习惯,其实也没那么久远。 说话间,燕王府随从已经将车架准备好,众人上马的上马,蹬车的蹬车,向着应天府而去。 朱雄英本来也想骑马的,被朱棣揪起来扔进了徐妙云的马车。 “身体不好就老老实实坐车,骑什么马。” 朱雄英不服想反驳,但马上就被朱高炽给缠住,只能乖乖的坐在车里。 路上,朱棣继续和陈景恪闲聊,很快无聊的徐允恭也参与了进来。 然后郎舅俩就发现,对方果然不愧是军事方面的天才,竟然不弱于我。 那是越聊越投机。 于是陈景恪就只有听的份儿了,即便是穿越者,在专业人员面前,他也只有听的份儿。 不过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听的很是认真。 很快车架进入应天城下,还没进城就被几名太监拦住: 陛下召燕王夫妇及诸子女入宫。 于是朱棣命手下返回位于应天的府上,自己则带着老婆孩子去了皇宫。 到了这会儿,已经和陈景恪、徐允恭没啥关系了。 徐允恭告退回家,陈景恪进宫后独自回了自己的住处。 朱棣、朱雄英等人,则去往坤宁宫。 朱元璋和马皇后早就等着他们了。 见到儿孙归来,两人都很高兴。 朱元璋拉着朱棣询问北平情况,检查他的工作得失。 徐妙云则带着儿女陪着马秀英,婆媳俩聊的也都是些生活上的事情。 只有朱高炽,被朱雄英带着去院内玩耍。 此时朱棣已经有两子两女四个孩子,老大朱高炽才五岁,老二老三都是女儿,最小的是朱高煦, 肚子里还有个孩子,正是朱高燧。 可以说,嫁给朱棣后,她基本一年一个孩子。 换成以前,马秀英肯定很高兴,儿孙多那是福气。 但现在却看着儿媳心疼的道:“哎,嫁给老四这些年,辛苦你了。” 徐妙云有些摸不着头脑,忽然说这做什么? 但对于婆婆的关心,还是非常感动,道:“谢娘娘关心,不辛苦的。” “我是王妃,出入都有人伺候……” 马秀英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生孩子。” 徐妙云更莫名其妙了,但还是解释道:“孩子也有奶娘带着,我只需平日里陪陪他们就好。” 马秀英摇摇头道:“你不懂……以前我也不懂,以为能生孩子是福。” “这几个月天天听陈景恪讲医术,才知道连续生孩子,会折损寿命的。” “啊?这……”徐妙云震惊了。 连续生孩子会折损寿命?怎么从来都没有人听说过? 可她在北平也听说过陈景恪的医术,堪称当世第一人。 而且在这种事情上,他也不敢说谎。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事关性命,谁能不慌啊。 第92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吗? 朱元璋和朱棣也被这边的动静吸引,都看了过来。 马秀英叹了口气,说道:“每一个孩子,都是吸母亲精血孕育长大的……” “生下孩子后,即便调理得当,也需要至少两年才能恢复元气。” “一年生一个孩子,哪有时间来恢复……耗损的都是母亲的寿元。” 朱棣依然有些疑惑,这是在说什么?生孩子折损寿元?哪听来的? 朱元璋则恍然大悟,他也听陈景恪提起过。 当时还感慨了几句母亲不易,所以不孝顺的人应该重重责罚。 只是很快就将此事给忘了。 这会儿听马秀英提起,才重新回忆起来。 再看看徐妙云,顿时就明白了缘由。 徐妙云强自镇定的道:“这……或许也……也不尽然吧。” 马秀英问道:“你有没有觉得体力大不如前,还容易腰酸腿疼?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闻言,徐妙云脸色顿时就白了,因为全被说中了。 这两年她身体确实大不如前,总是精神不振,浑身酸痛,容易生病。 也找许多郎中看过,都说是累的了,多休息休息就好了。 可她在北平燕王府,并不忙碌啊。 甚至比在应天的时候还要清闲。 莫非陈景恪说的是真的? 朱棣也终于听明白了她们在说什么,将信将疑的道: “娘,您在哪听到的这些啊,不会是被骗了吧?” “您生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不也没事吗。” 本来朱元璋还没怎么着,听到这话顿时就怒了,一巴掌拍在他头上: “咱打死你个混账东西,你怎么知道你娘没事?” “知不知道,今年你娘差点就没了?” “啊?”朱棣和徐妙云同时惊讶出声,这件事情他们确实第一次听说。 朱棣连忙问道:“您不是说娘只是身体不适,被陈景恪调理之后就好了吗?” 朱元璋说道:“那是你娘不想让你们担心,骗你们的。” “要不是陈景恪及时出手,你娘的身子早就垮了。” 朱棣眼眶登时就湿润了,噗通跪下,自责的道:“娘,是儿子不孝,您辛苦了。” 马秀英心中酸涩不已,说道:“起来吧,娘这不是没事了吗。” “你现在应该关心的是妙云,她现在还年轻,应当还能调理的过来。” “但等肚子里的孩子出来,就让她多休息几年,好好养一养。” 朱棣心疼的看着自家媳妇,连忙道:“娘,我知道了,明天我就将陈景恪请到我府上,为妙云诊治。” 徐妙云感受到丈夫的关怀,心中充满了幸福。 一家子又聊了几句,内侍来禀报午膳已经准备好,可以开饭了。 马秀英让人将朱雄英和朱高炽叫回来。 朱标也掐着饭点赶到,既是为了混口饭吃,也是见一见兄弟。 兄弟俩相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若非时间不对,连酒都要准备上了。 马秀英让朱高炽坐在自己身边,不停地给他夹菜。 然而朱高炽只是吃了两口,就不愿意动筷子了。 马秀英很是奇怪,问道:“高炽你怎么不吃了,是不是你大哥带你吃别的东西了?” 朱高炽摇摇头,说道:“没有,不好吃。” 朱元璋和马秀英都愣了一下,今天得知他们回来,可是特意让御厨做了丰盛的饭菜。 怎么可能不好吃? 夫妻俩交流了个眼神,老四在北平天天吃的什么? 山珍海味吗? 要不然怎么把孩子的嘴巴养的这么叼。 马秀英没有急于定性,又换了几个菜,朱高炽尝了一口之后依然说不好吃。 这下两口子就更怀疑了,朱元璋一张脸已经黑了下来。 朱棣还以为老两口是为了孩子挑食生气,连忙训斥道: “小小年纪就学会挑食了,快吃,要不然我揍你。” 徐妙云知道老两口最是节俭,见不得儿孙浪费粮食,也担心的看着自家儿子。 刚回来就惹老两口生气,麻烦了啊。 朱高炽委屈巴巴的拿起筷子,一脸不情愿的夹起一块肉,就准备往嘴里送。 马秀英伸手取过他手里的筷子,温和的道:“高炽啊,告诉祖母,你们在北平天天都吃什么啊。” 朱高炽小声道:“有时吃鸡肉,有时吃羊肉、鱼肉,有时吃菜……” 马秀英心中更加疑惑,吃的虽然不错,可也不算奢侈啊。 “你平时吃的这里都有,为何说这里的不好吃呢?” 朱棣插话道:“这小子就是挑食,回家我揍他几顿就好了。” 朱元璋骂道:“你闭嘴,咱看该挨揍的是你才对。” 朱棣顿时不敢说话了,心中却不停嘀咕。 嫌孩子挑食的是你们,不让我训他的也是你们。 行,你们是爹娘,你们有理行了吧。 只有朱标,猜到了老两口的真实想法,暗中头疼不已。 你们为这点小事和老四生气,值得吗。 和老二老三比起来,老四简直就是藩王楷模好吧。 就算贪吃一点又如何?总比祸害百姓要强吧。 想到这里,他出声劝道:“爹、娘,先吃饭,有什么事情吃过饭再问也不迟。” 朱元璋还是很给老大面子的,只是瞪了朱老四一眼,就不再说什么。 马秀英心中却更加疑惑,朱高炽说他们在北平,吃的也都是常见之物。 五岁的小孩子,应当不会说谎。 可为什么他会觉得宫里的不好吃? 难道御医的手艺,还不如燕王府的厨子吗? 不弄清楚,她的心就安定不下来。 于是又问了一遍,为何同样的东西,宫里的就不好吃。 朱高炽结结巴巴的道:“太……太淡了。” 淡? 马秀英拿起筷子尝了几个菜,味道正好啊,哪里淡了? 徐妙云恍然大悟,连忙解释道: “四郎口味比较重,饮食里要多放油盐,才吃的比较有滋味。” “我们跟他一起吃饭,渐渐的也都习惯了。” “突然吃口味正常的菜肴,就会觉得太淡。” 朱高炽连连点头,表示就是这样。 见是误会,朱元璋脸色这才放松下来。 朱标也松了口气,笑打圆场道: “四弟整日出入军伍,体力消耗巨大,吃肥厚之
相关推荐:
南城(H)
芊芊入怀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深海gl (ABO)
痛之花(H)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花样宠妻:猎户撞上小作精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薄情怀(1v1)
认输(A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