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17章

第17章

方才将其剿灭,将其土纳入大周。” “当时淮水以南尽皆为蛮夷之地,应天府在当时还是淮夷之土。” “列国落魄贵族南下,经数十代人教化方才建立了楚国……” “故,夏商周何来九州之地?” “禹定九州,然这九州之地大多掌握在蛮夷之手,夏商周不过只占据了一隅之地而已。” 方孝孺哑口无言,了解过三代史的他知道,这些都是事实。 但同时,他也为朱雄英的见识感到惊讶。 这么冷僻的知识都知道,这少年不简单啊。 酒楼内其他读书人,比他还要震惊。 他们还是第一次知道这方面信息,且还是从一个八岁小孩之口。 也不怪他们孤陋寡闻,古代书籍很珍贵,且科举又不考史书。 大多数人接触的基本都是四书五经,对于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比较知名的君主和历史事件。 朱雄英说的这些,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 陈景恪算是最淡定的,因为这些都是他给朱雄英讲的。 目的自然是通过历史事实告诉他,华夏能拥有这么大的领土,那都是靠先辈辛苦打下来的。 以此激发他开疆拓土的雄心。 只是没想到,他竟然将这些信息用在了这里。 见众人都被镇住,朱雄英心下也不无得意,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所以,三代之时国土不过当今二三省之地,民不过数百万。” “此与老子所言之小国寡民无异也。” “从南到北不过三五日路程,君主之令朝发夕至……朝廷治国如臂使指,自然天下大治。” “当今大明坐拥十三省之地,生民六千余万,从南到北骑马也要数十日时间。” “朝廷的政令需要数月时间,才能传遍全国每一寸土地。” “今时与往日,相差甚巨矣,如何能用同法治理?” “先辈于黑暗中探索,观察古今之差异,寻找更适合今时之法,方才有今日之华夏。” “若先贤皆墨守成规尊古不变,岂有今日之天朝上国?” “吾只闻变法图强,未闻有复周礼而强盛之国矣,先生以为然否?” 方孝孺默然不语。 朱雄英越说越兴奋:“先贤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为我华夏探索前路。” “我辈岂能忘记先贤开拓之精神,放弃先辈之成果?” “若先贤泉下有知,恐难以安眠矣。” “我辈继承先辈之精神敢为天下先,让华夏走的更远更加辉煌。” 酒楼里的人再次骚动起来,这话大逆不道啊。 如果是平时,他们肯定会狠狠批判。 可是,和方孝孺的恢复周礼比起来,他们更愿意接受朱雄英的观点。 毕竟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 恢复周礼,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朱雄英深吸口气,道:“最后我送给先生一句话。”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接着不等方孝孺说话,他又拱手道: “谢先生听我妄言……我还有事先走一步,咱们有缘再见。” 说完拔腿就走出酒楼。 这小子绷不住了。 陈景恪心下暗笑,也跟着起身离开。 只留下鸦雀无声的众人。 第65章 组建海军 从酒楼出来,一路跑出去老远朱雄英才停下来,激动的道: “景恪,方才我表现的如何?” 陈景恪毫不吝啬的竖起大拇指:“非常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就算我也很难想到比这更好的话。” 朱雄英兴奋中带着不好意思的道:“哪有你说的那么好。再说,我说的这些都是你教我的。” 陈景恪含笑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能将我教你的东西活学活用,这才是最难得的。” “嘿嘿……”朱雄英高兴的只会傻笑。 陈景恪也同样高兴,朱雄英的优秀远远超出了他的预估,果然不愧是老朱和马皇后倾心培养的后人。 算上朱标,妥妥的旺三代啊。 如果父子俩不出事,大明的未来不敢想象。 现在有了自己辅佐,大明的未来只会更加辉煌。 世界霸主不敢说,毕竟奥斯曼也正处在上升期,但至少也要是真正的世界一极。 两人没有着急回去,而是沿着秦淮河慢慢游玩起来。 朱雄英的心思明显不在游玩上,嘴里不停地讲述着自己方才的思路。 还自我总结哪里说的不好,应该如何说效果更好,还时不时的征求陈景恪的意见。 陈景恪完全理解他的心情,耐心的倾听,给予他肯定。 俩人在这条大街上来回走了好几趟,朱雄英才慢慢冷静下来。 然后不好意思的道:“我是不是太得意忘形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没有,换成我只会比你更兴奋。” 朱雄英这才放下心来。 陈景恪见他从情绪中走出,就点了一句: “今日你能赢算是取了巧,以方孝孺的学识,有太多办法可以反驳。” “只是他的品行,让他做不出以大欺小之事,任由你讲完了自己的观点。” “平日里和人起了纷争,别人可不会这般让着你的。” 朱雄英点点头,发自内心的道:“方先生真乃至诚君子也,我今日算是倚小卖小了。” 陈景恪笑道:“你倒也不必妄自菲薄,他八岁的时候是绝对不如你的。” “准确的说,古往今来八岁能做到这般的,都屈指可数。” 朱雄英高兴的嘴巴都裂开了:“过了过了,项橐七岁为孔子师,甘罗十二岁拜上卿,我远不如他们。” 陈景恪暗暗点头,这小子虽然很得意,但并没有忘形,这份心性更加难得。 又转了一圈两人终于累了,就搭了一辆牛车回到府城,然后步行返回大内。 ----------------- 朱元璋正在谨身殿处理政务。 随着内阁运营越来越顺畅,他的工作量减少了七成。 工作时间也从每天六七个时辰,减少到了现在的四五个时辰。 而且期间有大量空闲时间做别的事情,可以说相当的舒服。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有点不满,心中嘀咕道: 要是标儿还在内阁该多好,咱每天抽出两个时辰,上上朝盖盖章子就完了。 现在还要自己批复奏疏,真是麻烦。 想到这里,他抬起头看了看正拿着账簿计算的朱标,问道: “标儿,你那边的事情处理的怎么样了?” 朱标先是在一张白纸上写下数据,并在账簿上做好记号,才抬头说道: “仓库已经建好,物资才只凑集了四成。不过等秋赋入库,几日就可将仓库堆满。” “盐场那边我也已经派人专门去盯着,多招募一些人手增加产盐量,再略微减少一些出盐量。” “只需三月功夫,就能囤积到足够的盐。” 朱元璋提醒道:“出盐量也不能太少,会影响到百姓生计的。” 朱标点点头:“只是减少了一成的出盐量,影响不会太大。” “主要手段还是海水晒盐,此法确实好用,我已经命人在沿海各大盐场推广。” “并着人选择合适的地方,开垦新的盐场。” 朱元璋颔首道:“你做事,我放心。” 朱标迟疑了一下,才说道:“但朝廷施行禁海之策,很难招募到足够多的盐工。” “且没有战船保护,盐场也容易被倭寇侵扰。” 朱元璋脸色阴沉,杀气腾腾的道:“区区倭寇,真以为咱拿他们没有办法吗?调集军户过去,保护盐场安全。” 朱标并不赞同此策:“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对付倭寇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 “且,若陈景恪所言的银矿为真,我们也需要打造能远航的水师,跨海去东瀛作战。” “不如借着保护盐场的理由打造水师,再通过与倭寇作战积累经验,练出一支精锐水师。” “如此也能省去许多麻烦。” 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也好,当初咱禁海也是为了防止,张士诚等贼余孽做大。” “这么些年下来,咱大明国祚稳固,贼寇余孽也不成气候,重新开海也并无不可。” 朱标很了解自家老子,什么国祚稳固,什么余孽不成气候,那都是借口。 开海的唯一原因,就是看到了利益。 海水晒一晒就能成盐,粗盐在清水里洗一洗就成精盐,这其中的利润大的不敢想象。 当初他禁海的决心有多大,现在开海的意志就有多坚定。 不过不管怎么说,开海打造水师终归是好事。 “开海事关重大,不只是百姓迁徙问题,市舶司等衙门也都要重建。” “关键还是倭寇,我以为可先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等倭寇剿灭了再全面开海。” 朱元璋很是欣慰的道:“和咱想到一块去了,既然你有了想法,那此事也一并交由你去做吧。” 朱标顿时一脸不愿,啥都交给我做,咱俩谁是皇帝? 朱元璋假装没有看到儿子的表情,心中偷笑不已。 臭小子,老子忙碌了一辈子,也该轮到你干活了。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步履匆匆的进来,将一封密信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只是一看信封上的标记,就知道这是给自己汇报宝贝孙子行踪的。 看信封的厚度,应该是做了什么大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什么坏事,否则就不是送信这么简单了。 就是不知道是陈景恪做的,还是乖孙做的。 这样想着,他将信抽出翻看起来。 第66章 傲娇的父子俩 “砰。”一声巨响陡然响起。 朱标吓的手一抖,毛笔在账簿上画出一道长长的墨迹。 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他也顾不上这些了,连忙抬头朝自家父亲看去。 只见自家亲爹又是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同时大笑道: “哈哈,好好好,不愧是咱的乖孙,哈哈……” 朱标顿时一脑门黑线,又发什么疯呢? 再看看账簿上的那一道墨迹,就更是满腹牢骚。 我算个账容易吗,现在好了,全废了。 你可真是我亲爹啊。 朱元璋根本就没有发现儿子的吐槽,兴奋的道: “标儿你绝对……绝对想不到咱乖孙做了什么,哈哈……” 朱标无奈,放下笔说道:“这臭小子又惹是生非了?” 朱元璋不乐意的道:“你才是臭小子,你才整天惹是生非。咱乖孙又孝顺,又会给咱涨脸。” 说着将密信扬了扬:“你看看,你看看,咱乖孙当着百余学子的面,将方孝孺驳斥的哑口无言。” 嗯? 朱标惊讶不已。 方孝孺他自然知道,说起来俩人皆师从宋濂,还是师兄弟。 年初他被征召入京,两人还见过面并探讨了学问。 朱标对他的学问非常了解。 莫说同龄人,大多数知名儒生都不如他。 此时听说自家儿子竟然辩赢了方孝孺,朱标如何能不惊讶,然后就是怀疑。 “莫非是英儿的身份暴露了,他故意谦让?” 朱元璋不喜的道:“胡说八道,英儿是微服出宫,并未表明身份。” “且方孝孺的为人你又不是不知道,涉及学问,又岂会因为身份就做出退让。” 朱标一想也是,普通的事情他或许不会计较,在学问上堪称寸步不让。 三月份见面的时候,两人好几次意见相左。 方孝孺碍于身份没有和他强争,却也并未改变自己的意见。 今日又岂会因为朱雄英的身份,做出退让。 只可能是自家儿子说的他哑口无言。 可越是如此,他就越不敢相信。 自家那臭小子何德何能,可以说服方孝孺? 心中怀着这样的疑问,他从自家老子手里接过密信翻看起来。 越看就越是惊讶,这真的是自家儿子? 莫不是被鬼附身了? 如果这些话是陈景恪说的,他一点都不奇怪,可密报上清清楚楚的写着‘太孙言’。 他相信密谍不敢在这种事情上说谎。 那么真相就只有一个,那个自己最不敢相信的答案。 这确实是自家儿子说的。 朱元璋看着怔怔不语的儿子,别提多得意了: “咋样,现在信了吧?咱的乖孙就是厉害,像咱。” 回过神的朱标那叫一个无语,这儿子是我的好吧? 您老人家在我面前得意个什么? 还像您,您老人家八岁时候,还在给地主家放牛吧。 这话自然不敢说出来,嘴上故作平静的道: “君子可欺之以方,方希直不屑与孩童争,才让他出了这个风头罢了。” 朱元璋气道:“你个混球,不准这么说咱的乖孙。” “他能不能辩得过方孝孺咱不知道,但咱知道,肯定比你强。” “当初咱本想让方孝孺在翰林院磨砺两年,谁知他竟让咱恢复周礼。” “这种食古不化之人,如何能担当大任?咱就改变主意,让他回乡好生学一学。” “你自告奋勇前去劝说他,结果如何?” 朱标有些羞愧,当初他差点反过来被方孝孺给说服。 还好他当了这么多年副皇帝,很了解国家现状,及时清醒过来。 真论起来,自家儿子确实表现的更好。 方孝孺为何会一言不发? 就算他是虔诚君子,不屑于和一个少年争。 也会简单的驳斥几句,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言不发只有一个原因,自家儿子的话说到他心里去了,让他的意念产生了动摇。 可是看着自家老子嘚瑟的样子,他怎么都不肯认输,于是说道: “这些还不都是陈景恪教他的,要夸也应该夸陈景恪。” 朱元璋气的吹胡子瞪眼,‘砰’又是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恰好一名小太监端着茶进来,听到这声音吓的浑身哆嗦。 “啪。”托盘连带茶杯整个打翻在地。 小太监彻底慌了,‘噗通’跪在地上,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太监总管孙福心中一惊,站出来呵斥道: “大胆,竟敢惊扰到陛下和太子殿下,还不快向陛下请罪。” 那小太监这才恢复一些理智,连连叩头:“请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多大点事,收拾收拾再换两杯,下次小心点不要再犯。” 那小太监如遇大赦:“谢陛下天恩,谢陛下天恩。” 孙福也惊讶不已,不做任何处罚,就这么放过了? 能伺候皇帝的宫女太监,都是他的心腹,这个小太监也不例外。 方才他主动出声呵斥,就是想看看有没有机会,替小太监求情。 结果,皇帝竟如此轻描淡写的,就放过了此事。 实在是开天辟地第一遭。 不过想到那封密信,他心中顿时就了然了。 因为太孙的事情,皇帝正在兴头上。 想到这里,他暗暗擦了一把汗。 好悬啊。 回头一定要好好教育一下那小太监,千万别出这样的失误了。 否则,谁都救不了他。 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朱元璋的兴致,从儿子手里把密信夺过来。 “你不稀罕就别看了,咱的乖孙咱稀罕。” 然后反反复复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遍脸上的笑容就灿烂几分。 朱标更是无语,这哪有一点皇帝的样子。 不过他自己心里也非常高兴。 虽然嘴上说这都是陈景恪的功劳,可若没有一定的智慧,也无法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 且方孝孺又岂是那么容易就肯低头的。 当初宁愿不做官,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追求。 现在被自家儿子驳斥的不发一言,那是被说破了道心。 咱朱标的儿子,果然聪慧。 像我。 像我啊。 越想,他心里就越得意。 眼睛看着账本,心思却早就不知道飞哪去了,半天都没有写下一个字。 过了许久,朱元璋终于放下密信,问道: “太孙回宫没有?让他来见咱……不,咱去看看他。” 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 回到乾清宫,陈景恪疲惫的坐在椅子上直喘气,跑了一整天挺累人的。 但朱雄英看起来依然很兴奋,刚坐了没一会儿,就起身道: “走,我们去给皇祖母请安。” 陈景恪心下莞尔,什么去给皇后请安,不过是借口罢了。 肯定是今天秀了一把,忍不住想要在家长面前炫耀一下,并得到夸奖。 不过看破不说破,他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起身跟了过去。 一路来到坤宁宫,在花园里见到了马秀英。 朱雄英一溜烟跑过去,牵住她的手撒娇道: “皇祖母,我来看你了。” 陈景恪远远就行礼:“见过娘娘。” 马秀英先是朝陈景恪颔首,然后看向自家大孙子。 她是什么人,一看就知道这小子肯定做了好事,来自己这里求表扬来了。 心下也不禁好奇,不过面上却故作平静的道: “站好了,身为太孙这样成何体统。” 朱雄英那叫一个委屈,不过还是后退两步,重新见了礼。 “皇祖母福寿安康。” 陈景恪心下好笑,他自然看得出马秀英在故意逗弄朱雄英,就饶有兴趣的站在一旁看热闹。 马秀英暗笑不已,问道:“听说你今日出宫了,给我说说都做什么了?” 朱雄英马上就来了精神,东拉西扯讲今日的见闻,话题很快就到了酒楼。 说到这里,他故意卖关子的停了下来,目视马秀英。 那眼神里分明写着三个大字:快问我。 然而马秀英哪会如他的愿,故作失望的道: “我还以为你在外面见到什么好玩的事情了呢,原来就是到处转一转啊。” 朱雄英急了,连忙说道:“有的有的,在状元楼孙儿见到了方孝孺。” 马秀英眉头一挑,随意的道:“方孝孺是谁呀,很有名气吗?” 朱雄英不禁有些泄气,只能介绍道: “他是年轻一辈读书人中的翘楚,皇爷爷都称赞他有大才。” 一旁陈景恪关注点变了,他想到朱元璋貌似也有挑眉习惯。 不过也正常。 夫妻感情深厚,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有夫妻相,一些习惯也会趋于相同。 老朱和马皇后的感情,是历史都认可的,很多表情相同很正常。 马皇后见逗弄的差不多了,终于决定配合一下自家的宝贝孙子: “哦,我想起来了,和你爹同为宋景濂(宋濂字)的学生。” “三月份被你皇爷爷征召入宫……他应是来参加科举的。” “怎么,你和他交谈了?” 朱雄英精神一振,连忙说道:“是啊是啊,嘿嘿……他在酒楼……” 他就将方孝孺说的话,大致讲述了一遍。 马秀英眉头微皱,还以为自家孙子被他说动了,严肃的道: “方孝孺此人有大才,然过于幼稚,复周礼段不可行,你莫要被他骗了。” 朱雄英连忙摇头:“没有没有,当时所有人都被他辩的说不出话,孙儿就站出来反驳了他。” 马秀英惊讶不已:“你说你站出来反驳他了?” 朱雄英兴奋的道:“嗯,我将他……” 话才刚出口,就听朱元璋的声音远远传来:“哈哈……乖孙你在哪呢,快让皇爷爷看看。” 众人转头看去,只见朱元璋大踏步向这边走来,后面还跟着一溜小跑的朱标。 “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朱元璋随意的挥挥手,来到朱雄英面前,高兴的道:“乖孙……哈哈,皇爷爷今天太高兴了。” 马秀英没好气的道:“有没有一点皇帝的样子。” 朱元璋‘嘿嘿’笑道:“妹子你不知道,咱乖孙今天可是将方孝孺驳斥的哑口无言,咱能不高兴吗。” 马秀英顿时就想到方才朱雄英的话,他竟然真的反驳方孝孺了?还将其驳斥的无话可说? 想到这里,她也坐不住了,连忙催促道:“快给我说说,到底发生了何事?” 朱元璋就将事情讲了一遍,末了得意的道:“怎么样,咱乖孙厉害吧。” 马秀英不敢置信的看着朱雄英,这真是自家大孙子说出来的话?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老天开眼啊。 不过她心中虽然激动,面上依然保持着冷静,赞许道: “不错,有理有据,真是祖母的好孙子。” 朱雄英顿感扬眉吐气,激动的小脸通红,连谦虚都不会了,只是咧嘴傻笑。 朱标心中也很高兴,但却见不得老人如此宠溺孩子,就说道: “英儿能条理分明的说出这番道理,确实不容易。” “不过也是景恪教的好,也有方孝孺谦让,否则哪有他出风头的机会。” 朱元璋气道:“你不说话能憋死是吧。” 在母亲面前,朱标也难得硬气一回:“您这样,小心将他惯坏了。” 朱元璋更气:“你……” 眼见父子俩要吵起来,马秀英眉头一皱,道: “你们两个都给我闭嘴,一个皇帝一个太子,成何体统。” 父子俩都悻悻的闭上了嘴巴。 马秀英说道:“景恪教的好,是首功。” 陈景恪连忙谦虚的道:“娘娘过誉了,是太孙聪慧,臣不敢居功。” 马秀英笑道:“莫要推辞,我心里都清楚。” 陈景恪拱手道:“谢娘娘。” 马秀英点点头,继续说道:“方孝孺果君子也,对错分明,不会为了脸面强行辩驳。” 然后她摸了摸朱雄英的头,慈祥的道: “但英儿能活学活用,在如此短的时间就想到驳斥的话,更是难得。” 朱雄英这会儿也冷静了许多,谦虚的道:“皇祖母说的是,若无景恪教导,我怎能说出这番话来。” 马秀英更是满意:“不错,你没有因此骄傲自大,祖母心里更开心。” “满招损,谦受益。望你日后也能虚怀若谷,善纳谏言,莫要刚愎自用。” 朱雄英郑重的道:“谢皇祖母教诲,孙儿记下了。” 这时,朱元璋殷勤的道:“妹子说的太好了,乖孙能这么聪明,你才是首功。” 马秀英瞪了他一眼:“你现在才知道啊?” 朱元璋连忙道:“咱早就知道了,你教导标儿的时候咱就知道了。” 马秀英给了他一个算你识相的眼神,然后道: “今日我高兴,告诉御膳房晚饭可以弄得丰盛一点。” 闻言,朱元璋眼睛一亮,连忙说道:“好好好,丰盛点好,告诉御膳房,将肥鸡肥肘子都给咱端上来。” 马秀英横了他一眼,却也没有反对,而是对陈景恪说道: “景恪,你也留下一起用膳吧。” 第68章 小小朱驳老朱 你见过朱元璋抱着肥鸡肥肘子狂啃的画面吗? 陈景恪算是见识到了。 说是狂啃有点夸张,但筷子确实就没停过。 如果不是马秀英拦着,都恨不得上手了。 陈景恪非但没有嘲笑,反而很是感慨。 洪武年间皇宫里的伙食,也就比一般人家好一些,稍微有钱的富户都比宫里吃的好。 马秀英规定,三日才能吃一次鸡,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一次肘子。 据说刚立国那会儿吃的更差,现在国力恢复了一些,才有所改善。 当然,这里说的吃鸡指的是整鸡,平日里还是能见到一点油腥的。 具体来说就是,早上吃包子白粥就咸菜,中午主食加一荤一素一汤,晚饭也比较清淡。 像这种整鸡整鸭整肘子,隔几天才能吃一次。 朱元璋小时候穷日子过惯了,啥都没吃过,落下个好吃的毛病。 现在阔了,自然想山珍海味奇珍异兽都品尝一遍。 只不过他懂得克制,这份食谱也是他和马秀英两个人一起制定的。 怕自己忍不住偷吃,就让马秀英来监督执行。 朱元璋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在勤政节俭这一块,堪称历朝历代君主里的独一份。 对此陈景恪只会佩服,又岂会嘲笑。 相比较老朱的粗犷,马秀英和朱标就比较注意礼节了,吃饭细嚼慢咽。 朱雄英倒是很想模仿老朱,但在祖母的照看下,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吃。 陈景恪自然没资格和他们同桌,一个人单独坐在一边。 但对臣子来说,依然是莫大的荣宠了。 当朝也就只有徐达、汤和等人,才有这样的殊荣。 在欢乐中,一顿饭吃完。 陈景恪本想就此告退,将空间留给一家四口, 哪知朱标却将他留了下来,商讨起宝钞的具体操作。 朱标先说了自己的计划:“我准备在明年二月秋税结束,宣布可以用宝钞交税。” “如此到下一次夏税征收还有四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尽可能的回收宝钞。” “如此,等来年夏收的压力就要小的多。” 陈景恪不禁点头,明朝前期推行两税法,分为夏税和秋税。 夏税是从夏收开始,到八月份结束。秋税从秋收开始,到来年二月结束。 所以,收税结束的时间,离来年夏税开征间隔有四个月时间。 利用这个四个月时间,足够回收市面上大部分宝钞,余下的那些已经无法对夏税造成冲击。 “殿下此法稳妥,臣无异议。” 在朱标心里,陈景恪就是当世最懂钱币的人,得到他的认可心里也松了口气。 “先用一月时间,将此消息传遍全国,让百姓知道宝钞可以交税。” “等到三月份再宣布可以用宝钞直接采购食盐,同时在应天府开启宝钞回收。” “如此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百姓的损失。” 虽然这么做依然会有些人利用信息差,从百姓手中收购宝钞。 但没有盐商加入,情况会好很多。 此时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帮百姓止损罢了。 闻言,陈景恪起身郑重的行礼:“殿下宽仁,臣代天下万民叩谢天恩。” 朱标叹道:“此乃朝廷政策之误导致,现在也不过是补救罢了,你不用谢我。” 陈景恪默然,这一点确实没办法否认。 宝钞弊政,皆源于朱元璋对货币认识不清所致。 不过还好,他不是那种讳疾忌医之人,及时补救尽可能的挽回一些损失。 之后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

相关推荐: 倾辞呈章(1V1,H)   半点心(1v2 H)   此岸风情(H,NP)   银龙的淫夜   燕南宫史   快穿之芙蓉帐暖度春宵   幽乡魅影   江月扑我怀(1V1)   [射雕同人][射雕]师父,求原谅!   疯批稳定剂(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