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14章

第14章

不激进。 果然是个好苗子啊。 “给咱说说你的办法,就算不成,也能作为参考。” 陈景恪这才说道:“一来我想的是,仿照蜀汉之法在全国建立仓库,允许百姓用宝钞兑换物资。” 朱元璋连连摇头:“不成不成,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可以在各地建立仓库。” “咱大明天下一统地域辽阔,建立如此多的仓库,费时耗力还劳民伤财。” 还有一点就是,宝钞已经失去信誉。 一旦施行这个策略,必然会引起全民挤兑。 重建信誉需要时间,在这期间必须要准备足够的资源。 若出现兑不出物资的情况,哪怕只是一时的,也会全盘皆输。 可大明哪来那么多物资? 就算勉强能凑够,可是将这么多物资堆放在仓库里不使用,朝廷也要破产了。 所以这个方法是绝对不行的。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臣也是后来才想到这一点。” “之后臣又想,要么就在天下各地开设钱庄,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铜钱。” 朱元璋再次摇头,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意思很明显。 这个方法还不如第一个。 筹措物资虽然麻烦,但勒一勒裤腰带还是能凑出来的。 可这么多铜钱,朝廷是真无能为力。 “后来臣又想,以茶、盐等物资,来兑换百姓手中的宝钞……” 陈景恪又接连说了好几种方法,都存在很大漏洞。 不过这些方法,依然给朱元璋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你能想到这么多法子,已经很不错了。” “虽有漏洞不可单独施行,但有些法子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陈景恪谦虚的道:“谢陛下。” 这时,一直在思考的朱标忽然开口道:“爹,我倒是想到了一个法子。” 朱元璋高兴的道:“哦,快说什么法子?” 朱标说道:“这是一个复合法,需要多管齐下。” “一,先规定一个期限,允许盐商以宝钞直接从盐场买盐。” “盐商必然会大量从民间收购宝钞,如此就能减少民间持有宝钞的数量,还能减小百姓的损失。” “为了不影响盐法,这个期限不能太长。” 明朝盐法规定,盐场国有,盐商想买盐,必须用盐引。 获得盐引的办法只有一个,运送军需物资去边关。 现在有一个法子,可以让他们直接从盐田买盐,那些盐商必然会主动购买宝钞。 但这么做会影响边关物资运送。 不过,只是短期的话问题不大。 可以提前囤积物资,也可以征用民夫运送,总能渡过难关。 所以朱元璋点头道:“不错,还有呢?” 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 陈景恪露出思索之色。 这个法子确实可行,盐商的财力毋庸置疑。 他们出手收购宝钞,确实能有效减少民间持有量。 而且一旦他们开始大批量收购,宝钞价格必然上涨,也能减少百姓的损失。 而朝廷付出的,就只是一些盐。 民间宝钞数量减少,后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压力都要小很多。 就是不知道朱标后续步骤如何。 朱标继续说道:“二,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这一点至关重要。” “既可以吸纳民间宝钞数量,也可以防止盐商恶意压价。”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纳税,也能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心。” 朱元璋再次颔首,说道:“可以先发布诏令,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然后再行宝钞买盐之法。” 朱标道:“爹说的是,不能给盐商钻了空子。” “这两条政策发布之后,民间持有的宝钞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然后我们再效仿蜀汉之法。” “在应天府广建仓库,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物资。” “等应天府的百姓习惯了宝钞,自然而然的就会向外扩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都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各地模仿。 有了榜样的作用,宝钞就能以应天府为中心,扩散至全国。 朱元璋问道:“只在应天府开通兑换,别处的百姓是否会有怨言?” 朱标解释道:“经过盐商收购,民间的宝钞数量大大减少。”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交税,百姓只需要等上几个月就可以了。” “用不了一年,宝钞就能重建信誉,些许民怨自然消失。” 陈景恪也思索起来,这个办法有不足之处,会让百姓受到一定损失。 可世上哪有万全之策,什么都想保全最终更可能是什么都保不住。 况且让盐商收购宝钞,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百姓的损失。 所以,这个方法还真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朱标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能力实在太强了。 之前他只是听人说朱标能力很强,文武百官都服他,兄弟也都对他心服口服。 但穿越这么久,还没有见过朱标展露自己的能力,心中难免会有怀疑。 现在他终于见识到了。 果然不愧是大明副皇帝,朱元璋最中意的儿子。 朱标显然想的更多:“这只是第一步,等应天府的百姓接受了宝钞,我们就可以抽调资源在别处继续施行此法。” “北平、太原、洛阳、扬州、泉州、成都等等。” “如果顺利,或许用不了一年,宝钞就可以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陈景恪道:“你以为太子此法可行否?” 陈景恪敬佩的道:“太子英明,臣以为世间再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终于开怀大笑:“哈哈,你小子也会拍马屁啊。” “不过咱也觉得这个法子好,兼顾全局,步步为营,非常稳妥。” “至少咱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法子了。” 朱标表情很淡定:“谢谢爹夸奖。” 朱元璋慈祥的道:“既然你有了法子,那此事就交由你来办吧。” “明天咱就下令,让户部和宝钞提举司全力配合你。” 朱标却说道:“此事急不得,囤积所需物资就需要大量时间,若提前走漏风声,恐会为人利用。” 朱元璋颔首道:“那好,你尽管去做,此事我不干涉。” 就算按照朱标的方法,也需要提前囤积大量物资才行。 尤其是盐,更要提前囤积。 否则到时候拿不出足够的盐,也是全盘皆崩。 至于为何不提前允许以宝钞交税,原因也简单,朝廷支撑不住。 宝钞这东西已经失去信誉,朝廷通过税收回收,想花出去就难了。 若征收不到足够的钱粮,朝廷直接就财政崩溃了,到时候引起的乱子更大。 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事先囤积足够的资源才行。 以现在的生产力来说,囤积这些物资需要大量时间。 盐。 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陛下,不知现在盐场是如何生产盐的?” 朱元璋尽管很疑惑他为何问这个问题,还是说道: “沿海盐场为煮盐,四川的井盐据说是用两种卤水勾兑而成,具体咱也不甚了解。” 朱标补充道:“听说海边盐场发现了晒盐法,就是将海水圈起来晒干。” “只是此法还不够完善,并未大规模推行。” 陈景恪心道好巧,这份功劳拿不到了。 从煮海为盐到晒海为盐,是一个质的进步,二十一世纪依然在使用晒盐法。 只是他对制盐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最开始是煮盐,后来变成了晒盐。 但晒盐法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普及的,他并不知道,所以才问了一下。 没想到晒盐法已经出现了。 不过他也没觉得失望,不过是一个晒盐法而已,无所谓的。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最早关于晒盐法的记录,是永乐年间。 彻底废除了煮盐,改为盐田法。 按照时间推算,晒盐法应该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 朱标又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莫非你懂制盐?” 陈景恪摇头道:“臣不懂制盐,不过偶然从书中得知了一种提取精盐的方法。” 朱标眼睛一亮,问道:“此法困难吗?” 陈景恪说道:“不难,将粗盐溶解在水里……” 他就将洗盐法讲了一下,其实就是利用了不同元素的饱和度差异罢了,前世初高中的化学知识。 当然,肯定不能给朱标讲什么元素和饱和度,只是给他说,这是从古籍上看到的方法。 至于原理,我也不知道。 听到此法,不只是朱标,朱元璋也露出兴奋之色。 海盐产量虽然很大,却有毒没办法多吃,长期吃也会致人死亡。 若只是用水洗一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说一句造福万民了。 关键是,精盐价格贵啊。 利用信息差,完全可以从盐商和富户那里大赚一笔。 本来还在发愁如何筹集物资,这下问题也解决了。 朱标夸道:“不错,你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陈景恪谦虚了一句,眼珠子一转,对朱元璋说道: “陛下,臣知道有一个地方盛产白银。” “若开采得当,每年可为朝廷贡献百万两白银。” “且储量巨大,可开采数百年。” 第54章 目标,倭国 银矿? 朱元璋登时就坐直了身躯:“哪里有银矿?” 朱标目光也紧盯着他,大明正缺钱币呢。 虽然白银流通性不如金和铜,可也是民间默认的钱。 哪怕不使用,只是存在仓库里,心中也安生。 总之一句话,金银铜越多越好。 在两人的注视下,陈景恪一字一句的吐出一个名字: “倭国。” 倭国? 听到这个名字,父子俩都愣了一下,然后冷静了下来。 朱元璋皱眉问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陈景恪拿出了早就想好的借口:“臣最喜读书,不论什么书都会翻看。” 朱元璋不禁点头,锦衣卫调查里确实有相关信息。 从他第一天进学开始,留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好读书。 为了多读书,还经常更换学堂。 弃学从医之后,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周围家中藏书的人家,都被他借过书。 “臣在一本游记中,看到过相关记载。” “那书中还有一张地图,标记出了银矿的位置。” 朱元璋追问道:“游记?叫什么名字,书在哪里?” 陈景恪摇头道:“陛下恕罪,那书记载的多为海外之事,有些听起来颇为离奇。” “当时我也只是翻了翻,并未放在心上,书名也记不得了。” “书中的内容,大多都忘记了,只隐约能忆起一些。” 朱元璋点点头,倒是没有怀疑他骗人。 元明时期,小说这个题材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话本、游记、传奇小说等等,种类繁多。 关于海外的小说也有,还不少。 只不过这类书籍提起海外,多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将海外贬低的一无是处。 陈景恪看到过类似的书籍,并不奇怪。 只是,这种东西也能当真? 陈景恪知道他不信,毕竟这么大的事情,靠一本游记很难取信于人。 可总不能给他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陛下,臣以为此事当有几分真实性。” 朱元璋疑惑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说道:“据那本游记所言,此人从北平去往高丽,在那里乘船去了倭国,游历数年后去往琉球。” “然后从琉球到达澎湖东南侧的一处大岛,旋即又从那座大岛前往吕宋群岛……” “在南洋兜兜转转,经安南回返中原……他游历的路线实在太清晰……” “之前臣孤陋寡闻,只以为路线是他信口胡诌。” “后来入了宫,曾随太孙在大善殿见过一副大明舆图。” “此时回想起来,那人的路线竟与舆图记载一致。” “甚至有些地方,比舆图记载的还要详细。” 朱元璋和朱标的态度登时就变了,地图在古代属于绝密资料。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什么形状。 那本游记竟然能准确的标注出路线,显然不是信口开河。 要么那个人地位高,能看到天下舆图,要么他真的去过。 前者的可能性很小。 地位比较高的人,或许能看到局部舆图。 可这种天下舆图,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 比如大善殿那张天下舆图,全大明知道的不超过二十人。 这种人,应该没谁会闲的蛋疼,编写一本这样的游历。 所以,编写游记的人,或许真的游历过海外。 不过此事还是过于离奇,朱元璋依然很难相信。 想了想,就将手中的笔递过来,道: “来,将那副图给咱画出来。” 陈景恪接过笔,先是画出了大明的沿海轮廓,然后就是东部海域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图。 包括高丽、倭国、琉球群岛、TW岛、吕宋群岛(菲律宾)、凌牙门(新加坡)等岛屿。 朱元璋看着这张简陋的地图,心中和那张大明舆图做对比,发现果然一样。 甚至比大明舆图还要详细。 要知道,那张大明舆图,是他派人询问了各国使节,花费了大量时间才画出来的。 朱元璋不相信,还有人能画出比这更详细的舆图。 除非那本游记的主人,真的亲自去游历过。 如果这是真的,那银矿…… 一想到每年可以开采百万两白银的大银矿,朱元璋难掩心中的激动。 “那银矿在哪里?” 陈景恪根据记忆,在倭国地图上点了两个点。 “一处银矿在这一带,据游记中所言,有两条矿脉相距不超过两里。” “还有一处是这个岛屿,叫佐渡岛还是什么的。” “游记上说,这里是倭国流放贵族的地方,上面也有银矿,且疑似有金矿。” 想了想,他又指着吕宋岛,道: “这里也有银矿和铜矿,只是时间太久了,我记不清具体在哪了。” 朱元璋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才问道:“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表情严肃,道:“派人一查便知,顺便再查一查倭国的情况。” 朱元璋当即道:“好,你专心去办宝钞的事情,此事我会亲自派人去查。” 闻言,陈景恪长出口气,继而心中升起难掩激动。 他为何要在这时候突然提起倭国银矿? 其实就是对朱元璋的一次试探。 《皇明祖训》里列出不征之国,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朱元璋到底是怎么想的,是真的目光短浅。 还是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认为海外皆贫瘠之地取之无用? 如果是前者,那陈景恪就只能继续蛰伏,等待朱标继位,甚至朱雄英当政。 如果是后者,那事情就好办了。 作为穿越者,他有太多办法利诱朱元璋打开国门。 这次拿出倭国银矿,就是一次试探。 方才大家就在讨论钱币之事,他提出倭国有银矿,也不会引起朱元璋的怀疑。 至于为何特意提吕宋群岛,是为以后下南洋打基础。 免得到时候再找别的借口。 朱元璋的反应,说明他对银矿感兴趣,不介意占为己有。 否则也就不会派人去调查。 这说明他并非目光短浅,只是被读书人宣扬的天朝上国思想影响了。 但在实打实的金银财宝面前,老朱不介意修改《皇明祖训》。 对陈景恪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 他已经开始思考,该如何利诱老朱出海掠夺资源了。 第55章 正义执行 事实上,陈景恪对朱元璋的误解挺深的。 老朱可不是目光短浅之人,相反他看的比大多数人都远。 从建国之初,他就专门组建了一个机构,收集各地信息绘制世界地图。 最终在洪武末年,绘制出了地球史上第一张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 这张地图涵盖了亚欧非三大陆,地形地貌标注的也比较准确。 有理由怀疑,朱棣最初下西洋的路线资料,就是来源于此。 只是,人的思想难免会受限于时代的约束。 朱元璋也不能例外。 他和这个时期大多数人一样,对华夏之外的世界带着一种鄙夷的心态。 贫瘠之地,取之何用。 不过这也是能理解的,至少在明朝初期,华夏有资格俯视域外所有地方。 现在,作为穿越者的陈景恪,给了朱元璋一个走出去的理由。 白银。 不是几万两,也不是几十万两,而是每年数百万两。 还能开采数百年。 如果能掌握这处银矿,就算后世出现了不肖子孙,大明也能多支撑几年。 所以朱元璋一刻都不想耽搁,立即就派出密探,对这两处地方进行探查。 若真的有银矿…… 嘿嘿,老朱露出白森森的牙齿,倭国是吗,咱们新账旧账一起算。 出兵的理由,当然不能说是去抢银矿。 咱是天朝上国,不能让藩属国觉得咱市侩。 咱是去清剿倭寇,顺便消灭支持倭寇的乱臣贼子。 咱大明是正义之师。 至于吕宋群岛上的银矿,后续再说吧。 这么大的岛屿,要找到什么时候去。 先去倭国找,若证实这两处真的存在大银矿,再派人去吕宋岛也不迟。 反正矿就在那里,也丢不了。 若有人提前发现了……那不是正好,也省了咱探矿。 看着眼前的地图,朱元璋眼睛里浮现出一种名为贪婪的目光。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从乾清宫离开之后,他看着小日子的方向,露出杀气腾腾的笑容。 前世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清穿不造反,菊花套电钻。 他觉得这句话可以改一改,穿越古代不弄小日子,菊花套打夯机。 不过攻略小日子毕竟是跨海作战,难度实在太高了。 大明目前最大的敌人,还是北方的元朝余孽,两线作战压力很大。 小日子这边应该徐徐图之。 虽然对小日子的古代史不是很了解,但印象里他们长期处在幕府统治,乱的一批。 倭寇就是落魄的武士、商人、百姓组成。 当然,也不排除后面有大势力支持。 大明可以先占据一块地方,然后挑拨他们内战,一点点蚕食他们的土地。 不过这个效率还是有点慢。 要是有什么办法,能让鬼子大规模死亡就好了。 天灾不可控,人为的话,恶性传染病是效率最高的。 作为医生,他恰恰知道古代有一种瘟疫,能人为掌控,且不会反噬。 那就是天花。 给大明的将士接种牛痘,然后在小日子的土地上传播天花病毒。 嘿嘿…… 用这种方法对付别人,他或许会心中愧疚。 可对付小日子,他只会觉得正义光荣。 嗯,不能全杀了。 银矿需要人挖,东南亚那边想要快速开发,也要人命去填。 全完可以让小日子来当炮灰。 男人当苦力,女人抓回来奖赏给有功的将士们。 还能发给穷苦百姓当媳妇。 总之,多管齐下,必须在有生之年让小日子彻底消失。 老朱不是重视亲情,喜欢分封吗。 到时候让他将自己的儿子封在倭岛,相信他会乐于见成的。 那里远离大明本土,藩王就是真正的一国之主。 权力之大,不是国内的藩王能比的。 一旦大明的藩王们尝到甜头,分分钟就会化身战争狂人。 有他们在背后推动,大航海就不远了。 不过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想弄小日子光筹备就要好几年,眼下急不来。 回到偏殿,大本堂已经下课,朱雄英等人正在院子里打打闹闹。 见到他回来,以朱时语为首的几个小豆丁,顿时就将他团团围住: “陈伴读陈伴读,我要听故事,听故事。” “我要听小哪吒。” “哪吒从洞里逃跑了吗?石矶娘娘那么厉害,谁能打败她啊。” 看着这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陈景恪也是脑门疼。 “别急别急,我先喝口水润润嗓子再给你们说。” 给朱元璋和朱标讲了那么久的课,一口水都没喝,他嗓子都快裂了。 “给,水。” 却是朱允熥,噔噔噔跑过去,将不远处护栏上摆着的水壶拿了过来。 “快喝快喝。”一群小豆丁催促道。 远处朱雄英、朱柏等人,都幸灾乐祸的看着这一幕。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白了几人一眼,接过水壶就着壶嘴就喝了起来。 然后在一群小豆丁期盼的目光下,开始续讲哪吒传奇的故事。 朱雄英几人也围了过来,真论起来他们也是小孩子。 对精彩的儿童故事,也同样很好奇。 约莫半个小时左右,他讲完了三集的内容,就说道: “好了,今天的故事讲完了。” 小豆丁们虽然不乐意,却都很守约的离开了。 陈景恪总算是长出了口气。 朱雄英含笑道:“你去见皇爷爷和父亲了?” 陈景恪点点头:“向陛下说了一些事情。” 朱雄英也没有再多问,转而说起了别的。 朱柏几人见他竟然能单独奏事,而且还去了那么长时间,心中对他又重视了几分。 聊了一会儿,看着眼前的一众皇子,陈景恪忽然产生一个念头。 既然要推动海外分封,何不从现在就开始着手,引导这些皇子对外界生出好奇心? 他们不是喜欢听故事吗,那就给他们讲大海上的故事。 加勒比……呸,马六甲海盗就挺好的。 妈祖必须要添加进去,让她成为唯一的海洋女神。 还能将这个故事整理成册传播出去,应该能引起更多人的好奇心。 再来一个设定,遥远的深海,有海盗王的保藏什么的。 总会有中二少年信以为真的。 陈景恪越想就越是兴奋。 就这么干了。 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 很快朱标出现,将朱允炆几人带走,其他人也相继散去。 陈景恪这才将今天的事情讲给朱雄英听。 不过很显然,对他来说这个话题太深奥了。 陈景恪只能将问题简单化,让他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有人要用一张纸换走你手中的米,你愿意吗?” 朱雄英连连摇头:“那肯定不行。” “如果这个人告诉你,可以用这张纸从他那里,购买任何你需要的东西,你会接受这张纸吗?” 朱雄英犹豫了片刻,才不确定的道:“如果他说的是真的,也不是不能试一试。” 陈景恪摊了摊手道:“现在懂了吗?” 朱雄英恍然大悟,但随即又疑惑的道:“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皇爷爷为何不懂呢?” 陈景恪说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后你做出任何重大决定,都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有时候别人反对,并不是目光短浅,而是真的看到了缺点。” “正如陛下,我指出了宝钞的不足,他并未生气,而是衡量利弊之后决定采纳。” “作为君主,要懂得善纳谏言。” 朱雄英点头道:“嗯,我知道了,将来一定不做独夫。” 陈景恪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这小子,不错。 接触的时间长了,他也掌握了朱雄英的一些性格。 比如,特别崇拜朱元璋和朱标。 有些观点他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 一旦告诉他,你皇爷爷和你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马上就听得进去了。 百试百灵。 “接下来太子殿下会着手处理此事,你可以去长长见识。” 朱雄英很是意动,但又很失落的道:“我要去大本堂读书,恐怕没时间去。” 陈景恪轻笑道:“简单,你直接和陛下说,想去长长见识就可以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可以吗?” “信我,没错。” 老朱可不是那种迂腐之人,很清楚读书是读不出好皇帝的。 钱币改革这么大的事情,朱雄英想接触,他只会高兴。 至于上课,又不耽误这三两天。 将信将疑的朱雄英,第二天就抽空找朱元璋说了此事。 果不其然,老朱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并亲自找叶兑说了一声。 叶兑也不是腐儒,自然知道实践的好处,也答应修改课程,给朱雄英腾出时间。 得到想要的结果,朱雄英别提多开心了,对陈景恪也更加信服。 陈景恪这几天也没闲着,抓紧时间将算学书给写了出来。 然后拿着找到朱元璋。 朱元璋只是掀开看到第一页,就被难住了。 “你这是什么符号?咱怎么从未见过?” 陈景恪解释道:“这是数字符号,您看这里有对照表……” “这种数字是我从一位胡商手中学来,名为阿拉伯数字。” 看着对照表,朱元璋很容易就理解了,这这些数字代表的含义。 “阿拉伯数字?” “是的,但这种数字却并非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起源于天竺。” 陈景恪就大致讲了一下,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换成别人,听到这些或许会无所谓,可朱元璋不一样。 只见他惊讶的道:“那什么阿拉伯人只是传播了一下,这数字就变成他家的了?” 陈景恪心中一动,决定趁机给老朱上上课,于是叹道: “是的,世上的事情本就是如此,谁发明的并不重要,话语权才是最重要的。” “阿拉伯人建立了横跨万里的大帝国,他们说的话就是真理。” “被掠夺了文明成果的,又岂止是天竺人。” “埃及、波斯等文明,都被他们取而代之了。” 朱元璋惊讶的道:“横跨万里的国家?” 陈景恪说道:“是的,比现在的大明还要大的多。” “说起来,在唐朝时期,中原王朝还和阿拉伯帝国进行过争霸。” “可惜,高仙芝率领的大唐精锐安西军,遭到附庸军的背叛,兵力又比阿拉伯人少了十倍。” “最终兵败,丢失了西域之地。” “高仙芝回朝求援,恰好遇上了安史之乱,自己也被冤杀。” “从那时开始,中原王朝的军队,就再也没有踏入过该地域了。” 朱元璋眉头挑了挑,想说什么,话到

相关推荐: 学姊,你真的很闹事(gl)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   满堂春   召唤之绝世帝王   碧荷衍生文   玄门美人星际养崽指南   实习小护士   薄情怀(1v1)   成瘾[先婚后爱]   岁岁忘忧(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