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能明了自己的心意。 很多时候俩人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这也是他最信任徐达的原因。 这种信任包含两方面,一是忠心,二是能力。 相信他不会背叛自己,更相信他出手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常遇春则是他最喜欢的部下。 胸怀大志,性情直爽,不改初心。 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往往会变的比较惜身。 唯有常遇春,即便身居高位,依然每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而且也同样不争不抢,很少惹事。 说起来,两人相识的过程也算是一件趣事。 常遇春带着老婆、小舅子蓝玉来投,朱元璋一看这货拖家带口,就觉得他造反的态度不端正。 造反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买卖,你应该将老婆和小舅子安排好再来。 现在一看就知道,是为了混口饭吃才来的。 再加上之前常遇春是当土匪的,就更看不上了。 这种人,俺老朱不要。 常遇春也不是一般人,你不要都不行,我非跟着你不可。 就死乞白赖的跟在朱元璋后面。 老朱也是第一次碰到这种狗皮膏药。 撵又撵不走,说了也不听,杀了又怕乱了人心。 那是真无奈。 没多久朱元璋发动渡江战役,在攻打采石矶的时候,被守备森严的元军数次击退。 这时常遇春驾驶一艘小船冲入敌阵,以一己之力站稳脚跟,为后续大军登陆创造了条件。 老朱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顿时就知道自己看走眼了。 于是常遇春成功入伙。 而这一番误会,反而让两人的关系增进更快。 只是可惜,物是人非啊。 常遇春早早就病逝了。 徐达不想参与朝争,选择外出带兵。 本来李善长也算半个至交,也因为胡惟庸一事,变得离心离德。 现在咱也是…… 哦,不对,咱还有皇后,所以咱不是孤家寡人。 想起自己媳妇,朱元璋心里就乐呵起来。 些许伤感,也瞬间消失。 再看看陈景恪和朱雄英,只希望你们能始终如一,善始善终。 不要学我们…… 不过,确实有点想念天德了啊。 想到这里,他心中一动想起一件事情,连忙问道: “景恪,军制改革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需要一位大将坐镇京师才行,你觉得将天德调回来如何?” “军中将领都服他,且他本人又通政务,知道该怎么配合朝廷改革。” 陈景恪心道,您老人家都这么说了,我还能说啥。 更何况,这么大的事情,您有必要问我一个小小的,太孙伴读的意见吗。 不过朱元璋考虑的也确实有道理,虽然理论上军方更喜欢军功爵制,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这么大的事情,还是稳妥着来比较好。 徐达作为军方第一人,有他坐镇,可确保不会出问题。 “陛下英明,臣也以为有魏国公在,可保万无一失。” “就是不知道,北平那边的情况如何,他能不能脱开身。” 见他也支持,朱元璋非常的高兴,说道: “老四都跟着天德学习几年了,就是头猪,也该学会自己觅食了。” “咱这就下旨,让天德尽快回京。” ??? 陈景恪和朱雄英面面相觑,老朱不对劲儿啊。 这么说自己儿子的吗? 这时,朱元璋又说道:“景恪,让你猜对了,洛阳乡下的那些士绅宗族,对我们安置军户之举很是抵触。” “这才几天,私下就已经发生了好几次摩擦。” 陈景恪叹道:“从唐朝开始,朝廷的势力就很难深入县以下区域了。” “宋朝与其说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如说是皇权和地方宗族共治天下。” “如果不是经历了元末乱世,士绅宗族的势力会比现在更大。”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很不喜欢这种局面,但又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朱雄英却发现了这话里的玄机,就问道: “为何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之前朝廷能管理到县以下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为何会分成两段?莫非唐朝之前不一样? 陈景恪颔首道:“准确来说,是从贞观时期,朝廷开始收缩在县以下的权力。” “等到唐中晚期,朝廷对县以下的治理已经接近丧失。” “到了宋朝建立,朝廷的势力彻底退缩至县一级。” “县之下,成了士绅宗族的天下。” “虽说王安石采用了保甲法等制度,但也已经无力扭转大局。” 朱元璋见他真的有研究,连忙问道: “来,给咱仔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唐太宗也是一代明君,为何要做出如此不理智之事?” 朱雄英心道,熟悉的环节来了,陈老师课堂开课了。 陈景恪先是思考了一会儿,梳理整条知识线,然后才开口说道: “咱们先说说唐朝之前,朝廷是如何管理县以下百姓的。” “其实很简单,朝廷在乡、亭一级设立了衙门,由中央任命官员担任。” “乡啬夫,就相当于是一乡之长。十里为亭,设一亭长。” “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话。” “不论是乡啬夫还是亭长,皆有朝廷任命,拿的是朝廷俸禄,升迁也由朝廷决定。” “所以他们自然是听从朝廷命令的。” “他们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分宗族之权。” 当然,还有配套措施。 就以秦汉魏晋为例,乡村干部多的令人瞠目结舌。 乡里的官吏包括乡啬夫、乡佐、乡三老、乡干、乡司、游徼、里正、里胥、里尉、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里长史、社长、亭长、鼓史等。 还有邻长、伍长这种村小组一级的干部。 朱雄英听的咋舌不已,这官吏也太多了吧。 朱元璋也听的头皮发麻:“竟然要养活如此多的官吏,百姓的日子有多苦,可想而知。”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说道:“唐太宗的想法一如陛下,他也认为如此多的官吏太过臃肿,就下令裁员。” “但可惜的是,他裁错了对象。” “像是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等,确实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但乡啬夫替朝廷掌管一乡的政务,游徼和里尉负责乡的治安和防盗,是很有必要存在的。” “而且他们也相当于是朝廷的手臂,替朝廷管理一方。” “唐太宗把他们也一起裁掉了,只保留了里长等小吏。” “可惜这些小吏并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地方推举出来的。” “士绅宗族会推举谁,可想而知。” “所以,从那时开始,朝廷就逐渐失去了对县以下的掌控。”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得到了什么启发。 朱雄英则是满脸遗憾的道:“没想到,英明如唐太宗,也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陈景恪摇摇头道:“也不能全怪他,当时管理人口的方法很细致。” “就算他裁撤了这么多官吏,在大唐前百年,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大唐朝廷依然能有效管控乡村,真正出现问题,还要等到唐朝中晚期。” 朱雄英惊讶的道:“为何?难道他有别的方法,打击士绅和宗族?” 朱元璋也重新倾听起来,如果真有这样的方法就好了。 陈景恪回道:“在宋朝之前,朝廷是严禁百姓以血缘、姓氏为纽带,大规模居住在一起的。” “只有世家贵族,才能大规模聚居。” “其目的,就是防止产生宗族势力,削弱朝廷的统治。” “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朝廷还是世家贵族,利益是一致的。” “他们会人为调整百姓的分布,把人口多的家庭,打散安置在不同的村落。” “一个村落百十户人家,往往会有十几二十个不同的姓氏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宗族势力。” “只是可惜,唐朝中晚期国家动荡,已经无力在执行这样的政策。” “百姓开始以血缘、姓氏为单位,聚居在一起,慢慢形成了宗族势力。” 朱雄英恍然大悟,接着又疑惑的问道: “那士绅呢?他们在哪里?” 第159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 陈景恪说道:“士绅是由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形成的,更准确的说,是普通读书人形成的。” “唐朝时期,学问掌握在士族和大族手里。” “那时候的寒门,指的不是穷苦百姓,而是没有获得士族身份的地方大族。” “真正的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读书。” “科举录取的,十有八九也都是大族子弟,鲜有真正的普通人。” “等到宋朝建立,书院这种授课模式兴起,私学全面兴盛,学问开始普及……普通人才有书可读。” “又因为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杀了个七七八八,留下了大片的权力空白。” “为科举大兴创造了条件,普通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做官。”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士绅群体开始壮大。” “并迅速和地方宗族势力勾结在一起,掌握了县以下的大权,让朝廷的权力无法涉足。” “王安石的变法,就有关于保甲制的内容。”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想过,以此打击士绅宗族势力。” “但他的改革,在事实上将朝廷的手,伸向了乡村。” “此举触犯了士绅宗族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不愿意,就带头抵制变法。”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雄英不禁点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这里面的牵扯,竟然如此之深。” “那我们该怎么办?仿照唐朝时期,将大姓拆散混居?”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不行,若用此法,天下立即就会陷入大乱。” 以前学问掌握在士族手里,百姓大多都大字不识一个,见识和能力都很有限。 在朝廷和士族联合打击下,根本就没有反击的机会。 现在不一样,学问普及,民间到处都是读书人。 士绅宗族势力已经形成,再想将他们消灭,已经不可能。 朱雄英也头疼不已,说道:“那怎么办?难道要重新设立乡衙门?” 朱元璋却笑了,说道:“对,就是重新设立乡衙,用乡官去掣肘士绅宗族。” 朱雄英却并不看好:“士绅宗族势力庞大,连朝廷的力量都无法深入。” “一个衙门几个官吏,能做得了什么。” 朱元璋笑着反问道:“谁说朝廷的力量无法深入民间?” “若无法深入,我们是如何将二十万军户,安插在洛阳民间的?” 陈景恪解释道:“朝廷是有实力插手的,但因为缺少支撑点,这种干涉无法长久维持。” “若设立乡一级的衙门,就有了支撑点,朝廷就可以对乡村保持持续影响力。” 朱雄英依然有些疑惑:“若乡官与地方士绅宗族勾结在一起呢。” “哈哈……”陈景恪笑着摇摇头,说道: “你以为县官就不和士绅勾结了吗?可不照样要听朝廷的?” “还记得刚才我说的话吗,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 “他们的任免升迁都取决于朝廷,就必须要听朝廷的。” “即便与地方士绅勾结,他们也不敢不听朝廷的。” “而且,有了朝廷的支持,乡官是处于主动位置的。” “如果哪个地方的士绅宗族不听话,乡官就可以向上级求援,对他们进行毁灭性打击。” “所以就算是和士绅勾结,那也是以乡官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就能有效保证对地方的掌控。”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我懂了,乡官有朝廷支持,实力更强。” “士绅宗族就要巴结他,而他必须听朝廷的。” “否则朝廷将他的官职罢免,他就一无所有了。” “士绅宗族以他为首,而他听朝廷的。” “也就意味着,朝廷可以通过乡官,去管理士绅宗族。” 朱元璋插话道:“虽然不准确,但也差不多了。” “乡官存在的本身,就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 朱雄英点点头,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乡官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会不会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啊。” 陈景恪摊摊手,道:“无所谓,他们若反对,将直接面临整个文官集团的打击。” “都不用朝廷出手,文官和读书人就能将他们给镇压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啊,为什么?” 陈景恪说道:“你想想大明有多少个乡镇,若设立乡衙门,要增加多少个空缺。” “这些空缺将由谁来填补?” 朱雄英下意识的回道:“读书人……” “我懂了,一下子增加上万个空缺,就有上万读书人可以做官。”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的生死仇敌。” 听到一下子多出上万官职,再加上配套的吏员,就是数万人。 朱元璋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这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啊。 “如果设立乡衙门,朝廷就要多出几百万贯的支出啊。” 陈景恪说道:“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朱元璋缓缓点头,确实很值。 每年多支出几百万贯,就能将手伸向乡村,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且一旦这个制度成熟,每年能为朝廷创造的收入,恐怕都不止几百万贯。 一个衙门怎么为朝廷创造收入? 别的不说,仅仅是赋税一项就足够了。 以前皇权不下县,地方上具体有多少亩地都无法统计上来。 哪些人隐瞒土地不上税,朝廷也不知道。 有了乡衙门,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随便查出点被隐没的土地,都够养活这些乡官的了。 陈景恪说道:“其实也可以不用花朝廷一分钱,给乡衙门划几百亩职田。” “官吏的俸禄、衙门的经费,全都从职田出。” 一个乡划出来几百亩地当职田,说起来也确实不多。 但…… 朱元璋连连摇头:“太多了太多了,几百亩田一年的产出,都够一个县衙使用了。” “乡衙门岂能给如此多的俸禄。” 陈景恪很是无语,洪武年间的俸禄,不提也罢。 他早就想和朱元璋说说这个事儿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既然谈到这里了,就好好说道说道吧。 别管能不能说服他,至少先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一次不行就两次,实在不行就只能等,朱标或者朱雄英掌权再说了。 “陛下,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乡衙门的俸禄太高。” “而是县衙府衙布政司衙门,乃至百官的俸禄太低了。” 朱元璋脸一黑,道:“你想说咱苛待百官?” 如果是刚进入皇宫那会儿,陈景恪已经吓的腿发软了。 现在吗,习惯了。 “陛下,咱们说好的不生气。” 朱元璋问道:“咱生气了?乖孙,你给咱评评理,咱生气了吗?” 朱雄英重重点头,道:“没有,皇爷爷怎么会生气呢。” “景恪你不要瞎说,皇爷爷就是脸突然变黑了,并没有生气。” 朱元璋气道:“你个小混蛋,爷爷白疼你了。” 然后对陈景恪说道:“好,咱就给你一个说服咱的机会,想好了再说。” 陈景恪正色道:“事情并不复杂,陛下以为百官的俸禄,除了果腹还能做什么?” 朱元璋反问道:“难道果腹还不够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不够,吃饱穿暖了,想吃的更好穿的华丽,人心如此。” “陛下不也喜欢吃肥肘子和烧鸡吗?” “我知道陛下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每隔几天才吃一次。” “然而您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您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们想吃肉了,却发现手里没钱,该怎么办?” “只能向百姓伸手。” 朱元璋杀气腾腾的道:“那咱就将他们的全都杀了,就不信杀不尽他们的贪心。” 陈景恪没有争辩,而是说道:“科举之路难行,考中举人千难万难,能考中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 “一个普通人想做官,就需要举家供应,有时候投入几十年都不见回报。” “运气好,蹉跎半生侥幸得中,谋得一官半职。” “本以为自此就能改变窘迫的境况,让家人跟着自己享享福。” “然而等朝廷俸禄发下来才知道,连肉都吃不起。” (海瑞的真实经历,非夸张。) “面对家人渴望的眼神,他们会怎么想?又该怎么办?” 朱元璋默然不语。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当了官,就难免会有迎来送往。” “三节两寿要不要给恩师送一份礼表表谢意?” “同僚家里有个喜事,要不要随礼?” “可是钱从何来?” “总不能当了官,就和所有亲人好友断绝关系吧?” “在官场,总不能不顾同僚之情,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吧?”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说道:“给他们涨了俸禄,他们就能管住自己不贪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高薪不能养廉,但俸禄太低必然会促使更多人贪腐。” “现在大明存在一种情况,那些贪官污吏,将自己贪污的原因,都推到俸禄太低上。” “因此,他们贪的肆无忌惮,理直气壮。” “若提高了俸禄,他们将再也不能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洗脱了。” “到时候陛下杀贪官污吏的理由,也更加充分。” 朱元璋再次沉默,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甚至有一个县令,被杀的时候公然说: 这么低的俸禄,不贪根本就活不下来。 说满朝文武都贪会有一部分人被冤枉,但隔一个杀一个,没有一个是冤死的。 当时朱元璋嘴上说,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养奸。 可内心比谁都清楚,根本不可能。 杀的那么狠,不照样出了赵瑁案。 见他依然不说话,陈景恪叹了口气,决定换一套说辞: “陛下,虽然提高俸禄不能减少贪腐,却能让心怀正义的官员日子过的好上一些。” 说完,假装清嗓子,干咳了一声。 朱雄英立即接话,道:“是啊皇爷爷,您要为好官清官考虑啊。” “咱们大明朝,不能让清官好官流血又流泪啊。” 陈景恪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眼神,继续说道: “军功爵制,在事实上提高了武将的地位。” “武将地位太高,文官太弱,不利于朝廷平衡文武关系。” “而且,不相应的提高文官的地位,我怕他们也会反对军制改革。” 朱雄英附和道:“是啊是啊,文官可不傻啊。” “武将获得这么大的好处,他们肯定不乐意。” “咱们同时提高他们的俸禄,还有乡衙门的设立,也是对文官的加强。” “若在公布军功爵制的同时,宣布这些有利于文官的举措。” “我相信,文武双方都会非常满意。” “到时候不论是军改还是政改,都将毫无阻力。” 朱元璋似有所触动,不过并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而是脸一黑,说道: “你们两个不要一唱一和的忽悠咱,咱可不是蓝玉。” “哼,想让咱涨俸禄,没那么容易。” “此事咱要好好考虑,你们要是没事儿就赶紧滚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相视一眼,都知道朱元璋动摇了。 只是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不能轻易就决定。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话题。 而且他们还能猜到,老朱这是要去寻找他的军师求援了。 于是,也就不再说什么,一溜烟就跑了。 看着活蹦乱跳的两人,即便心情有些沉重,朱元璋依然忍不住笑了。 真是年轻有活力啊。 不过,这俩家伙竟然想合起伙来说服咱,要不是咱聪明,还真被他们给忽悠住了。 哼,以后和他们打交道要多留一个心眼,可不能被他们给耍了。 心里这样想着,脚步却一点都不慢,起身直奔坤宁宫。 就你俩能互相帮衬,咱就没有人帮衬了吗。 嘿,咱有贤内助。 见到马皇后,他就一脸悲愤的道:“妹子,你可要为咱做主啊。” 马皇后心中一乐,脸上故作严肃的道:“怎么了这是,谁敢欺负你啊。” “当乞丐的时候被人欺负就算了,咱都当皇帝了,还能叫人欺负了不成。” “给我说说是谁,我帮你出气去。” 这下轮到朱元璋绷不住了,道:“妹子你这话咱不爱听啊,咱当乞丐的时候那也是丐头,谁敢欺负咱。” 马皇后一本正经的说道:“也是,那下次换成你放牛时候,那时候确实被人欺负过。” 朱元璋气道:“咱能不提那时候的事儿不……” “哈哈……”马皇后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边笑边感叹道: “哎,当年你就是这么风趣,时常逗的我大笑,后来就变得不苟言笑了。” 朱元璋在她旁边坐下,说道:“是啊,物是人非啊……方才我就想起了天德和遇春。” 马皇后有些奇怪的道:“好好的,你怎么想起他们了?” 朱元璋就将方才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听到朱雄英和陈景恪配合,将蓝玉耍的团团转,马皇后笑着说道: “这俩孩子,真是调皮。” “不过,要真能给蓝玉生出儿子来,也不枉被骗这一次。”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乖孙和咱一样聪明,将来肯定是明君。” “景恪的性格,有点像是天德,有才能识进退,不争不抢。” “最让咱开心的是,他们两个君臣相得,将来必成一代佳话。” 马皇后点点头,又摇头道:“天德不如景恪,当初他可是谁都不服,几经打磨才有了现在的温润性格。” “景恪好像生就如此,拥有这般惊人的才华,竟一点傲气都没有。”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才华根本不值一提,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对所有人都很尊重,即便是宫里的宦官,路边的乞丐,也从不歧视。” “这种性格,莫说当年的天德,就算是现在的他,都远远不如。” 朱元璋想想,确实如此,说道: “还好,他很重视感情,这是他最大的软肋,否则咱可能真的容不下他。”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煞风景。” “说吧,找我什么事?” 朱元璋嘿嘿一笑,就将设置乡官,提高百官俸禄的事情说了一遍: “你说,这个计划可不可行?” 第160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 提起俸禄之事,马皇后没好气的道: “我早就和你说过,俸禄太低是养不了清官的。” “就是头驴,你也得让它吃饱了才能拉磨。” “不让官吏吃好,他们哪来的心思去治民?” 朱元璋咬咬牙,说道:“既然妹子你都这么说了,咱就给他们涨俸禄。” “就涨三成……不,五成,这下他们总不能嫌少了吧。” 马皇后那叫一个无语:“你是堂堂大明天子,别和街头小贩一样行不行?” “还涨五成,涨五倍都是少的……” “你还别给我瞪眼,要不要我给你算一笔账?” “一名七品官,一年的俸禄是八十石粮食。” “现在粮价是五百文一石,一年的俸禄也才四十贯钱。” 朱元璋争辩道:“四十贯已经不少了……” 马皇后嗤笑道:“不少?那你知道现在雇佣一名长工,一个月需要多少钱吗?” “九百文,一年就是十贯零八百文。一个七品官一年的俸禄,相当于四名长工。” 朱元璋支支吾吾的道:“那也不少了……” 马秀英气结,道:“那你算过七品官的开销吗?” “需要个幕僚帮忙处理事情吧?牵马坠蹬的马夫,或者轿夫总需要一两个吧?” “总不能让人家堂堂七品官自己下厨做饭吧?厨娘也需要一个吧?” “迎来送往总是需要的吧,再加上……” 朱元璋听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连忙说道: “好了好了,咱的好妹子,咱知道错了行了吧,你快别说了。” 当年设定俸禄的时候,他才刚当皇帝,总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 认为几十石粮食,总够他们养活一家老小了吧? 老百姓可还都饿着肚子呢,咱当年连口吃的都没有。 再想多要,那就是贪心不足了。 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对很多事情的认识越来越深。 自然也明白,官就是官,不能用吃饱肚子来要求他们。 那是不现实的。 “可是……涨五倍也太多了点啊。要不,就翻一倍?” 看他抠抠搜搜的样子,马秀英都乐了,说道: “谁说全部翻五倍了?品级越高,涨的就越少。” “八九品翻五倍,六七品在八九品的基础上增加五成。” “四五品在六七品的基础上酌情增加,一二三品也以此类推。” 其实一二三品官,基本也不靠俸禄养活自己。 所谓俸禄,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所以没必要搞成宋朝那么夸张,一个月五十万文,比铸钱来钱还快。 “京官和外官也不能一样,外官就多给一些钱粮。” “不过这一点倒是不着急,可以先提高官俸。” “等后续有需要的时候,再给外官额外发一份俸禄。” 说白了,留着等下次需要收买文官的时候,再给他们涨。 朱元璋唉声叹气的道:“这一下,要多支出好多钱粮啊。” 马秀英笑着安抚道:“好了好了,都当皇帝的人了,别那么小气。” “现在给他们涨俸禄,他们要是敢贪腐,你再砍他们脑袋的时候,不是能更加理直气壮了吗。” 朱元璋咬牙切齿的道:“涨了这么多俸禄,谁要是再敢贪腐,咱就诛他三族。” 然而他根本就不知道,即便是按照马皇后的意见涨俸禄。 大明朝
相关推荐:
火影之最强白眼
认输(ABO)
碧荷衍生文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流萤
召唤之绝世帝王
我以神明为食
双凤求凰
南安太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