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下来的切入点,也必然和这种思想有关。 而以朱元璋和朱标的智慧,已经猜到他接下来要讲什么。 军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一日为军户,世世代代为军户。 除非皇帝特赦,否则永不能脱籍。 陈景恪的切入点,肯定和这有关。 “人在变,由人组成的世界也在改变。” “为了适应这种改变,国家的制度也要随之变化。” “今日的善政,在明日就很可能会变成弊政。” “纵观历史,莫不如是。” “就以北宋为例,立国之初靠着恩荫拉拢士大夫。” “靠着招募流民中的青壮为厢军,遏制了百姓造反。” “等到了宋神宗时期,这些根本国策却酿成了三冗问题。” “几乎拖垮了北宋的财政。” “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却都不愿意改。” “因为里面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谁改就是与大家为敌。” “宋神宗算是比较有雄心的帝王,王安石也是有大才之人。” “他们君臣联手变法,最终依然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下失败。” “恐怕宋太祖和宋太宗怎么都想不到,他们自认为的立国之本,最终会拖垮自己建立的国家。” 听到这里,福清公主脸色再变,陈景恪这番话可谓是大逆不道啊。 就差高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了。 要是给外面的儒生听到了,必然会被批判的体无完肤。 而且,自家爹爹可是写了《皇明祖训》,要求后世子孙必须遵守。 这不是在打他老人家的脸吗。 悄悄打量自家爹爹的表情,只见他面色凝重,似乎很不开心的样子。 不由得为陈景恪担心起来。 朱元璋的表情确实很凝重,他很清楚陈景恪为何要给他讲这一番话。 就是在明确告诉他,没有什么不可变的祖宗之法。 如果他设置这样的东西,将来就必然会拖累子孙。 可他也有自己的苦衷。 如果不这样做,万一出了不屑子孙随便乱改怎么办? 只能说,有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不过他没有将这些告诉陈景恪,没有必要。 至少眼下,他们拥有一次重造乾坤的机会。 自己有魄力,有合适的接班人,陈景恪有足够的眼光和能力。 那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个世界变得和以前都不一样吧。 想到这里,他郑重的说道: “咱知道你有能力,甚至是这个世界上想法最独特,看的最长远的人。” “有什么想法就和咱说,咱听不懂就给太子说,太子听不懂就过几年给太孙说。” “只要你是为大明好,咱保你无忧……” “嘿……咱说这话你肯定不信,但总应该相信皇后、太子和太孙吧。” “就算咱哪天想食言,他们也会护着你的,所以你可以畅所欲言。” 陈景恪确实不相信他的保证,但相信马皇后和朱标。 至于朱雄英吗,这货要是都不能信,那自己就太失败了。 所以,听到老朱后半句话,他顿时就放下心来,道: “谢陛下,臣一定尽展所能,让大明,让华夏文明,成为天下最耀眼的存在。” 朱标欣慰不已,自家老爷子终于学着相信人了。 朱雄英则毫无所觉,在他看来,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福清公主再次被震惊到麻木。 她都有些怀疑,自家爹爹是不是被什么脏东西附体了。 这话是他能说的出来的? 老朱接着又郑重的说道:“但你也要答应咱一个条件。” 陈景恪心道,果然,老朱肯定有条件。 “陛下请说。” 朱元璋说道:“如果咱、皇后、太子、太孙,都看不懂你的用意。” “不论你的计划是多么长远,多么的好,都暂时搁置。” “短时间内你都不准再提,也不准撂挑子。” 陈景恪这下真的感动了,他本以为朱元璋会提什么苛刻的条件,没想到竟然如此简单。 于是也郑重的道:“好,我答应陛下。” 此言一出,大殿内的氛围顿时就变得更为融洽起来。 朱标和朱雄英都很是开心。 福清公主终于接受了一个现实,陈景恪是特殊的。 朱元璋笑道:“哈哈,这不就妥了吗,来继续方才的话题。” 有些话说太多就显得矫情了,默契达成就无需再多说。 陈景恪也果断继续方才的话题: “建国之初,百姓刚刚从动乱中走出来,还一无所有。” “此时当军户对他们来说,就是获得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他们自然非常开心,对陛下也感恩戴德。” “他们会积极的种田,会拼命打仗。” “既是回报陛下,也是保护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 众人都不禁点头,这一点分析的确实很好。 对一个乞丐来说,谁给他们一个馒头,谁就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建国之初的军户就是如此。 “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又有言,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当天下太平了,他们能吃饱穿暖了,追求也会变高。” “尤其是看到别人,可以经商,可以做工,可以读书参加科举。” “而他们,却只能当军户,什么都做不了。” “慢慢的,他们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 “从原本的感恩,变成不满。” “但,若是朝廷能严格执行军户制,他们倒也不会有太大意见。” “毕竟军户虽然地位低下,又没有自由,却也比很多百姓要强上一些。” “怕就怕,制度会崩坏……而军户制,也必然会崩坏。” 众人都精神一振,终于要开始讲制度如何崩坏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略微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首先是土地兼并,这是无法逆转的。” “当地方士绅强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军户伸手。” 朱元璋无奈的点点头,熟读史书的他很清楚,兼并是无法阻止的。 自己可以靠杀戮解决,但不能指望后世所有子孙,都能如自己一般。 他只希望,彻底崩坏的局面能晚几年出现。 “最可怕的还是内部腐化……” “军户世袭,卫所从指挥使到千户百户,再到下面的小旗,大部分也是世袭。” “军队的规矩有多森严,陛下也清楚。” “面对上级,军户连一丝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大明军纪严明,军官还不敢太过分。” “但时间一长,军官必然会将军户当做奴隶一般使唤。” “而且是世世代代为奴,永远都无法摆脱。” “到那个时候,卫所就会成为军户的地狱。” 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这种局面,只是想一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这还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上百万人。 关键这还是大明赖以生存的军队。 这样的军队,不造反就不错了,哪来的战斗力。 “军户们要么家破人亡,要么逃亡成为黑户。” “逃亡后,要么卖身给富贵人家为奴,要么就只能铤而走险。”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危险的是等到敌人打来,朝廷就会发现无兵可用。” “若是发现的早还好,若是发现的晚,后果不堪设想。” “就算发现了又能如何?” “改?这是祖宗之法,既得利益集团势力庞大,会各种阻挠。” “不改,这就是身上的一个烂疮,会造成持续不断地流血,直到天塌地陷的那一天。” 朱元璋已经彻底被说动,斩钉截铁的道: “改,咱立即就改。” “此政始于咱,也要从咱手里结束,绝不能将问题留给后人。” “该如何改,你尽管说。” 朱标也不禁颔首,军户制确实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朱雄英依然很淡定,我就知道,只要景恪一开口,那必然是改。 福清公主一双美眸异彩涟涟,难怪爹爹和大哥对他的态度都如此特殊,果然厉害呢。 陈景恪感受到她的目光,只觉得有些怪异,不过也没多想,继续说道: “军户制至少还能坚持十年不会败坏,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解决。” “总体来说就是放开,有条件的还他们自由。” “就以这次营建新都,黄河改道为例。” “抽调十万军户前去营建新都,许诺他们,待都城营建完毕,就地为他们分配土地定居。” “这些军户必然会拼了命去干活。” “且他们对陛下都非常的忠诚,又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能更好的稳定新都。” 朱元璋不禁连连点头,道:“好,这个法子好,咱觉得可行。” 他还举一反三道:“黄河改道也可以照此办理,到时在黄河沿岸为他们分配土地就地安置。” “如此,既可以帮助朝廷完成这些大工程,还能妥善安置军户,可谓是一举多得。” 陈景恪嘴里的军户,并不是现役军人。 指的是现役军人的家属。 大明军制,从军户里抽调青壮参军,家人屯田。 所以,抽调屯田的军户,并不影响现役军队的数量。 因为自己的家人可以获得自由,还能获得土地。 现役军人会受到激励,作战更加勇猛。 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军户制被取消,大明必须尽快确立新的军制才行。 否则很快整个军队系统就会陷入混乱。 朱标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就问道:“军户制取消后,我大明该使用何种军制才好呢?” 众人目光都看向了陈景恪。 第145章 军功爵制 陈景恪说道:“其实军制没必要弄的太复杂,也没必要想太多新花样。” “纵观历史,不论王朝初期使用的是何种兵制,都会变成单纯的募兵制。” “我们只需要尊重客观事实,就足够了。” 朱元璋失望的道:“直接采用募兵制吗?” “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募兵的容易吃空饷,且战斗意志都不甚强。” 陈景恪说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募兵制胜在灵活,出了问题更容易调整。” “只要出一个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就可以确保朝廷拥有一支十万人左右的精锐。” “能不能力挽狂澜不好说,至少能帮朝廷维持住局面。” 当整个系统全部烂掉,那就是真的没办法了。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制度都没什么用。 朱元璋也不得不认同,这话确实有道理。 朱标也是同样的想法,既然早晚都要进入募兵制,干脆从一开始就这么搞。 免得给后人留下一个不可收拾的烂摊子。 这时,福清公主疑惑的道:“只要奖赏足够,募兵的战斗力也可以很强呀。” “汉朝不就是靠着募兵,打出了大汉天威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好像确实如此。 朱标也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咳。”朱雄英干咳一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露出一口白牙道: “秦汉初唐的军队战斗力强,与军制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因为军功爵制。” “立了功就有相应的封赏,自然是人人奋勇杀敌。” “初唐时期唐军战力冠绝天下,以少胜多的案例数不胜数。” “但因为唐高宗好虚荣,大肆封赏导致勋爵泛滥。” “而朝廷手中的土地也越来越少,没有足够的土地来封赏功臣。” “所以从那时开始,除了少数精锐,大部分唐军战力就开始下滑。”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战斗力就更低下了。” “甚至出现了,和藩镇一起演戏给皇帝看的事情。” “究其原因还是军功爵制彻底崩坏的结果。” “当兵打仗不再是改变身份的途径,仅仅是为了吃饷银而已。” “饷银才几个钱,值得拼命吗?” “况且死了连饷银都没了,朝廷许诺的抚恤金,能不能兑现都是未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还能奢望他们奋勇杀敌。” “所以咱们在这里讨论军制毫无意义,不如想想怎么建立一套可行的军功爵制。” 说完得意的看着众人。 朱标很是惊讶,这话是我儿子说出来的? 朱元璋挑了挑眉头,对陈景恪说道:“这是你教他的?” 陈景恪也同样很惊讶,摇摇头道:“我只和他说过秦朝军队为何强大,后面还没来得及说。” 没说过,那就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 得到这个答案,老朱心中狂喜:“哈哈……好好好,咱的乖孙果然聪明。” “这一番分析太有见地了,超过了大多数人。” 福清公主也很意外的看着这位大侄子,知道他聪明,没想到竟然聪明到这种程度。 这一番认识和剖析,就没有几个人能比的上的。 朱标见不得儿子得意,说道:“小聪明罢了,若无景恪提点,你能发现这些?” 朱元璋不乐意的道:“放屁,你怎么就没想到呢?” 朱标被噎得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是,您老人家这么溺爱孩子,真的好吗? 朱元璋笑呵呵的问道:“乖孙,你方才也说了,唐朝就是因为爵位泛滥。” “又拿不出足够的土地封赏有功将士,才导致唐军战力下滑。” “若我大明也采用军功爵制,如何杜绝这个问题呢?” 朱雄英摊手,道:“为何要杜绝?再好的制度,都经不住不屑子孙败坏。” “唐太宗何等英明神武,给子孙留下了深厚的家底。” “可才驾崩几年啊,就被唐高宗给破坏的七七八八了。” “要不是张柬之等人,恐怕就此亡国也不无可能。” “一代人就做一代人的事情,只要我们自己坚守好这些制度就可以了。” “至于以后军功爵制会不会崩,那就看儿孙自己的怎么折腾了。” “再说就算崩了也无所谓,不是还有募兵制在吗。” “最多就是军队战斗力低一点,不至于全部崩坏。” “关键是,军功爵制崩了之后,直接废除就好了,不会变成毒瘤持续祸害国家。” 陈景恪不禁在心里为朱雄英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他想的是使用初唐的府募结合,以府兵为主,需要发动大型战役的时候再招募募兵。 李世民征高句丽就是这么做的。 薛仁贵也是在这个时候,以募兵的方式加入唐军序列,开启了传奇一生。 府兵制为何强大? 除了军功爵制的激励之外,还在于这是一场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 朝廷明码标价,用四百到五百亩地,买下你这个人的命。 入伍那天开始,土地划到你的名下。 不用担心死了就没饷银可拿,也不用担心抚恤金被吞没。 因为根本就没有军饷,死了也没有抚恤金,甚至粮草装备都需要自备。 一切都都含在了那四五百亩地里。 当然,如果真战死了,朝廷还是会象征性的给一点的。 府兵没有后顾之忧,作战自然就勇猛,往往能以一敌十。 不过历史已经证明,这套制度早晚都会崩溃。 土地兼并导致府兵失去土地,国土扩张之后人员得不到修整等等,都是崩溃的因素。 而这些东西,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办法阻止。 那么在使用府兵制的时候,就必须要做好舍弃的准备。 而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和麻烦。 朱雄英的办法确实更加的合适。 军功爵制加募兵制,足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等朝廷无力兑现军功爵的时候。 直接废除就行了,只保留募兵制,朝廷也不用再考虑设置新的军制。 这个过渡更加的顺滑,不会引起什么动荡。 最多就是军队战斗力下滑。 朱元璋显然也被说服了,不过并未直接表态,而是问道: “景恪你怎么看?” 陈景恪盛赞道:“太孙此法堪称绝妙,军功爵制只需要维持五十年,就足以让大明扫平八方之敌。” “之后就算军功爵制崩坏,军队战力下滑,守成还是能做到的。” “若有名将诞生,靠募兵制一样可以百战百胜。” 这里他并没有说实话,准确说,他并没有将真正的打算告诉朱元璋等人。 军功爵制就是专为扩张而生的制度。 一旦大明推行这项制度,就犹如泥头车剪断了刹车线,再也停不下来。 不是摧毁自己,就是摧毁敌人。 而有陈景恪在……嘿嘿,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 之前他还在考虑,如何调动军方的积极性。 没想到竟是朱雄英送上了一记最完美的助攻。 见他也没有什么意见,老朱终于拍板,道: “好,就听咱乖孙的,新军制就是军功爵加募兵制。” “好耶。”朱雄英兴奋的跳了起来。 这还是他第一次参与重大国策中来,还获得了认可,自然高兴。 朱标也很欣慰,不知不觉儿子竟然已经可以为他分忧了。 福清公主感觉自己的三观再次被刷新,如此重大的国策,竟然就这样决定了? 而且还是才十岁的大侄子出的主意。 怎么感觉有点儿戏啊。 她又想到了陈景恪,才十五岁就一手制定了,迁都、黄河改道等影响深远的计划。 一个十岁,一个十五岁,却成了国策制定者。 应该是亘古未有之事了吧。 大明果然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啊。 难怪爹爹要让他当太孙伴读。 恐怕也只有他们两个,才能有共同话题吧。 很快,朱标皱眉说道:“军功爵制会提高军人的地位,恐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啊。” “呵……”朱元璋嗤笑道:“他们能做什么?” 陈景恪颔首道:“大明才只建国十七年,开国功勋大多都还健在。” “读书人那点耍嘴皮子的功夫,在他们手里不堪一击。” “况且让文武对立也符合国家的利益,就让他们狠狠的打嘴仗去吧。”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景恪此言深得我心。” 朱标一想也是,就不再说什么。 之后众人又开始商议,募兵制该如何完善,军功爵如何设立,每一级都有什么待遇等等。 对此陈景恪并没有说太多,他相信朱元璋等人会比他做的更好。 他唯一较为坚持的原则就是,不可给予任何人免税特权。 对这一点朱元璋和朱标都深以为然。 免税特权就是助长兼并,绝不可给。 而且在陈景恪的科普之下,他们更加明白税的本质。 之前他们以为,土地兼并才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经过陈景恪解释才知道,并非如此。 真正导致王朝覆灭的,是收不上来税。 地方大户有种种手段逃避赋税,让朝廷一文钱都收不上来。 朝廷手里没钱,就没办法养军队,没办法赈济灾民。 只能亡国。 能收上来税,一切都好说。 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 然而,汉武帝就是有办法收到税,能养活一支听话的军队。 有百姓活不下去造反? 杀光。 顺便把地方大户一起杀了,地不就空出来了吗。 然后从别的地方迁徙百姓过来,完美解决问题。 地方大户有钱不交税? 抄家灭族。 所有问题全解决了。 历朝历代之所以遏制土地兼并,原因只有一个,问大户收税很难,问百姓收税就容易的多了。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汉武帝那种手段过于暴烈,也无法长久。 最好就是采取一个稍微温和一点,又能制度化存在的东西。 于是,在陈景恪的建议下,朱元璋和朱标开始着手搞税务稽查司。 专门问大户收税。 但收税的前提是,国家没有免税群体。 否则税务稽查司的设立,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税虽然不能免,徭役却可以。 这里还有个误区,很多人都以为大明的官绅不用纳税。 其实并非如此,大明从来就没有免税群体。 官绅免除的只有徭役,赋税该交还是得交。 只不过人家都当官绅了,手中掌握着权力,有的是办法转嫁赋税。 说白了就是偷税漏税。 只有满清,为了拉拢读书人,才搞出了官绅免除一切徭役赋税的优待政策来。 税务稽查司,就是转为偷税漏税的大户设立的。 众人又讨论了大半个时辰,差不多已经有了清晰的框架。 接下来就无需他们自己操心了,自有下面的人去完善。 期间还有一件事情,让陈景恪很是意外。 当然,也可以说又在意料之中。 那就是福清公主竟然也参与了讨论,还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朱元璋也习以为常,并没有反对。 显然她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倒也符合传闻。 眼见聊的差不多,陈景恪就趁机请假,说想回家看一看。 朱元璋自然很爽快的就给他放了假,没有期限,忙完了自己回来上班就可以。 陈景恪谢恩之后正准备离开,又被老朱给喊住: “先别急着走吗,这是咱的八闺女福清公主,你也认识吧?” 陈景恪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谨慎的道: “八公主才名远播,臣确有耳闻。” 朱元璋心道,小子想跑,晚了。 “她很少离宫,更是从未出过应天城,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你刚从外面回来,就给她讲一讲外面的趣事吧。” 陈景恪大惊,道:“啊这……不合适吧。” 朱元璋脸一拉,说道:“有什么不合适的,你不会是想拒绝咱吧?” 陈景恪看了看紧张的福清公主,心下叹了口气,看来这一关是躲不过去。 “怎么会,能为公主讲述外面的世界,是我的荣幸……就是怕哪里做得不对,冲撞了公主。” 朱元璋变脸一般,大笑道:“哈哈……你和咱说话都没怕过冲撞,现在到矫情起来了。” “咱闺女也不是小性子的人,你们肯定有话说,去吧。” 陈景恪拱手道:“臣告退。” 又对福清公主说道:“公主,请。” 福清公主俏脸通红,朝朱元璋和朱标行了礼,逃也似的离开了。 “噗……”朱雄英没忍住,发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声。 陈景恪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也转身追了上去。 第146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 来到殿外,就见到福清公主正在等着他。 陈景恪就主动发出了邀请:“公主,咱们去偏殿如何?” 福清目光躲闪:“嗯。” “请。” 陈景恪确实不是矫情的人,心态调整的也很快,既然躲不了那就聊聊呗。 能处的来正好,处不来就找马皇后婉拒。 而且他也打定主意,坚决不住公主府。 自己是娶媳妇,不是找罪受。 要是朱元璋不同意,也同样拉倒。 当然,他愿意和福清公主相处看看,还有一个原因。 他在前世就听说过这个公主。 说起来还要感谢某无良营销号。 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个标题: 中国唯一有守墓人的公主墓。 这个标题成功吸引到了他的注意力。 连皇陵都没有啥守墓人了,一个公主何德何能,竟然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守墓人。 就点进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前半篇全是讲什么是守墓人的,后半段才开始介绍了这座墓的主人。 正是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 文章最后才提了一句,原来住在公主墓地的不是守墓人,是附近的农民工,为了省房租才住在这的。 虽然无良公众号很讨厌,但确实让他对这个公主产生了一些兴趣。 就在网上搜了一下。 别说,确实很独特。 一改他对明朝公主的刻板印象。 提起明朝公主,大家的印象是啥? 受朱元璋的影响,严禁公主干政。 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只传授一些女红女德之类的东西。 终生被困在公主府,还要被公主府令给欺负。 想见自己的丈夫,都要贿赂公主府令。 总之就是一个字,惨。 而这位福清公主,史书对她的描写很是与众不同。 相貌秀丽,精灵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这些都不是重点,真正不一样的地方是: 有治国之才,往来皆权贵之女,屡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别说是朱元璋的女儿,整个大明朝的公主全算上,这也是独一份。 所以陈景恪对她的印象还挺深。 穿越后成为太孙伴读,生活在皇宫里,自然要了解朱元璋的妃嫔和子女。 这时关于福清公主的记忆,就浮现出来。 出于好奇心悄悄观察过,确实生的很漂亮。 或者说,她的母亲非常漂亮,而她完全继承了母亲的美貌。 在朱元璋的子女里,她的样貌是最出挑的。 然后在智商方面,则是继承了老朱。 从小就有才名,深得老朱的喜爱。 能让朱元璋破天荒的,传授她治国方面的学问,闺蜜也全是朝中重臣之女。 这份殊荣,就算马皇后生的两个嫡公主都没有。 由此可见,她有多特殊。 但也就仅此而已,再特殊的公主,出嫁后还是得住在公主府。 之后陈景恪就没再关注过她了。 当时她才十二岁,他再禽兽也不至于对一个小姑娘,产生男女之情。 更何况,不到万不得已,他才不想当大明的驸马。 只是没想到,两年后老朱竟然把她给推了出来。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缘之一字确实玄妙。 就在他陷入沉思的时候,福清公主也在悄悄打量他。 模样周正清秀,目光深邃、气度沉稳,完全不像是一个少年。 真正让她心折的,还是才华。 一开始爹爹说他很厉害,自己还不信。 她向来是不服人的,若自己是男儿身,一定不会比任何人差。 直到方才亲眼见到,才知道一个人竟然可以惊才绝艳到这般地步。 爹爹说的还是有些保守了。 而且看爹爹和大哥对他的重视程度,未来必然会身居高位。 这样的人,足以当自己的夫君了。 她心中不由的想到。 一直不见陈景恪说话,她又忐忑起来。 他为何不说
相关推荐:
妄想人妻
玩笑(H)
我以神明为食
深海gl (ABO)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痛之花(H)
清冷仙尊时刻准备跑路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我有亿万天赋
成瘾[先婚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