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门烧到了午门外, 嘉景帝立马在宫中修了许多道庙, 供奉玄天大帝和雷神, 烟火不断。 跟这两场大火比起来,奉天门城楼被烧,是小概率的不幸,及时扑灭则为大幸。 裴少淮理解为,奉天门的城楼比别处都要高一些,容易招雷电,所以天火回回都对准了这里劈。 相比于奉天门失火,裴少淮更加关注饶州府羁押入京的那名犯人,这显然是淮王想扳倒太子走的一步棋。 大理寺、刑部和宗人府共同会审了几日,一丁点儿消息都没传出来,愈是如此,愈叫臣子们胡思乱想、丛生流言。 裴少淮把谢嘉那本账单拿出来,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心中暗暗猜测,淮王扳倒太子的罪名,会不会与泉州港市舶司的赃银有关? 赃银流入东宫,皇上是知晓此事的,用这个罪名当真管用?皇上要责罚太子的话,早就出手了。 或是说,罪名与赃银相关,但还要更深一层,比如说通奸、谋逆,有伤国体。 想及此,裴少淮背后不禁冷汗津津,若真如此,究竟是谁人在淮王背后出谋划策,布了这么大一个局?这个局不可能是淮王离京就藩才开始布设的。 至于太子,一个不太灵光的儿子,不管有心无心,总归是犯下了祸端,皇上又会如何抉择? 烛光下,书案上,摆着一份新京察推行计划书,裴少淮原打算这两日呈给皇上过目的,如今看来是要改期了。 不合时宜。 裴少淮将折子收好,锁进了抽屉中。欲速则不达,沉疴痼疾岂可几日治愈?愈是急于成事,愈是容易疏漏而坏事。 新京察触及太多官员的利益,大水一来,藏在洞里的老狐狸便一个个都钻出来了。 事情也就变得艰难起来。 孤光一点萤,总有散作满天星河时。 此事再难也要做下去,因为育人是从下往上,用人则是从上往下,上梁不正下梁歪。 试想,即便有千万个如江子匀一般做实事的京外官在,勤恳数年,却被身在皇城的京官们坐收渔利,在朝中股弄风雨……如此,这艘摇摇欲散的破船,如何能够行稳致远? …… 几日后,早朝上,裴少淮原以为“小事一桩”的天火,百官们却为此群起而谏。 有人说,这是太·祖显灵,意在规劝皇上不要擅改祖制,道:“太·祖降世时朝霞如火,儿时河浴,有红罗绸自神山顺流浮来,故大庆属‘火德’。如今太·祖火烧奉天门,必是借天象警告后辈,需延承祖制,不可擅改。” 不可擅改什么?自然是不能擅改京察。 也有人说,是上下不和、阴阳不顺,上天略施小惩来警告天子,要天子赶紧面壁反省,不要继续做无道无德之举,道:“火烧城楼,乃是朝中政事不修之铁证。”直指皇帝不修政事,又言,“君主不修,则身畔必有谗言惑之。” 意思是,政事不修不是皇帝你的错,而是皇帝你身边有小人,被小人迷惑了。 最后道:“伏望圣上修省弭灾,无事虚文,回天意、安人心。” 借天火摆了裴少淮一道,暗指他是小人。 当然,也有人把异象扯到立储上,直指东宫,力挺淮王。可见,朝中已有部分官员站在淮王一边,他们在朝中的举动与淮王保持一致。 还有人请皇上禁欲一年,修身养性。 众说纷纭。 裴少淮还是低估了“天意”在这个世道的份量,读书之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大字不识的民众?有人是借“天意”谋私,也有人是愚昧守旧。 没有人点明“妖人”是谁,所以裴少淮按兵不动,只端端听着,不为所动——总不能主动跳出来接了这顶帽子罢? 他抬头看了一眼皇帝,只见皇帝蹙额不展、忧心忡忡,身子微斜靠在龙椅把上,显得有些劳心疲惫。 一名官员铿铿说完谏言,皇帝却不为所动,显然走神了,心思不在早朝上。 裴少淮还是第一次见皇帝在朝上、百官面前忧形于色,皇帝从前不会如此。 在胡首辅的提醒下,皇帝回过神来。 “都说完了?”皇帝恢复严正之态,问道。 堂下无声。 “既然都说完了……”皇帝令道,“钦天监吴爱卿,你来说说,近来星象可有异?城楼失火是天意告诫,还是别的缘由?”意思是,你们其他人不是钦天监的,懂什么异象、懂什么天意。 专业的事还需专门的人来做。 吴监正出列,应道:“回陛下,天无异象,昭示天下太平。若说星象变化,近一年确实有些变化。”吴监正买了个关子,顿了顿,这才笑道,“臣夜观天象,商星有上升之势,辰星有下沉之势,半年之内,或许有‘五星连珠’之兆。” 五星便是金、木、水、火、土五颗星,商星是火星,辰星是水星。五星连珠是指五星各居一宫,相连不断。 这是祥瑞之兆。 吴监正继续说道:“商星上升,火势见旺,城南略见火灾属正常之象。且南方扬光辉为明,预示君明臣贤。臣以为,奉天门城楼失火,不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被众人说成灾异的“天火”,在吴监正口中,成了“五星连珠”的前兆。 堂下顿时一片嘈然,皇帝无心继续,说道:“吴监正都说清楚了,今日就这样罢,退朝。”不给臣子们继续上谏的机会。 裴少淮突然明白过来,上元节那夜偶遇,吴监正为何要提醒他不要显露自己的生辰八字,不要再说“天寒不兴木,无木不成农”。 他生辰属木,所以取了个“淮”字。 有心者可以借着所谓异象,拿裴少淮的生辰八字做文章。 吴监正身为观天者,遇到过太多这种事,知晓这种事难以清者自清,所以特意提醒了裴少淮。 …… 隔日,先是徐阁老找了裴少淮,提醒他多注意“天象”的事,提防着些,以免着了道,被人捏造谣言,三人成虎。 至于京察的事,可以先缓一缓。 散衙以后,杨府那边来话,岳父叫他过去一趟。 “想来你也猜到了,那名犯人的证词,剑指东宫。”书房里,杨大人对裴少淮说道。 裴少淮问:“岳父可知证词里都说了些什么?” 杨大人摇摇头,道:“所以才让你跑这一趟,提醒你一句。” 裴少淮心间咯噔一下,岳父官居大理寺卿,居然连他都不知道,那必定是皇帝下旨封锁了消息。 越是如此,越是说明太子的罪名很重,重到皇帝人前忧形于色,迟迟不能拿定主意。 杨大人道:“事情未明了以前,你且先不要去詹事府,也莫与东宫有牵连瓜葛。” “谢岳父提醒,小婿知晓了。” 回去路上,裴少淮竟开始希冀燕承诏能快些回来,不是因为他无力应对,而是少了燕承诏在旁边替他“提一提灯笼”,他便如同在黑夜里摸索,想要稳妥,只能慢一些、再慢一些。 他甚至怀疑,燕承诏半程去了武昌府,是不是对家故意搞出来的事端,以此声东击西、调虎离山。 毕竟,皇帝虽在高位,但堪用的能人也并无几个。 燕承诏不在,不光裴少淮少了一盏灯笼,皇帝也少了一盏灯笼。 再往深一想,能想到把燕承诏支开,只怕对家不光很了解裴少淮,还很了解皇帝身边都有什么人……这是一个就藏在宫中的内鬼。 …… …… 皇帝还是信任裴少淮的,很快便召见了他。 来宣召的不再是萧内官,而是南镇抚司的人。 莫非……东宫之事,把萧内官也牵扯了进来?萧内官暗地里帮太子做了什么非分之举? 御书房里。 少了萧内官的打理,御书房像是少了一层光,烧的还是往日的檀香,味却差了许多,皇帝案上,堆着不少折子,乱糟糟没有分好类。 兴许是龙颜不悦,使得屋里气氛很是压抑。 “臣叩见陛下。” “伯渊你来了。”皇帝试图笑笑,却没能挤出笑意来,他招招手,“萧瑾,给伯渊取些点心……”话到一半,才想起萧瑾已经被他叫人看管了起来,悻悻把手收了回来。 皇帝道:“伯渊,你把门关上。” 御书房门关上,明明点了好几处灯盏,屋内却依旧显得黯然。 在裴少淮面前,皇帝没有掩饰疲惫之态,几日间仿佛老了不少,皇帝惭愧地说道:“伯渊……你与承诏在闽地调查背后世家时,确实有人走漏了风声,才使得你们陷入下风。” 果然。 被裴少淮猜中了,太子的“罪行”与闽地有关,与背后的对家也有关。 无怪皇帝这几日心思恍惚,苦心孤诣为长子铺路,长子却把铺好的路给掀了,换到谁身上,谁能不伤心神? 这件事是太子有意为之?亲手为之?恐怕不见得。若是如此,皇帝直接废了他这个太子便是了,不必在此踌躇不定。 第232章 第 232 章 最难的便是, 知晓长子犯了大错,亦知晓他是遭了算计, 想要包庇维护一二, 又要给臣子们一个交代。 尤其是涉险其中的裴少淮、燕承诏。 从皇帝的话中,裴少淮大致知晓了经过—— 在闽地时,他猜测三大姓氏背后有隐匿世族, 暗中搅动海上风云,燕承诏将猜测写进密报中,传回京都。 萧瑾知晓,太子党长久以来靠泉州港市舶司私贪了大量白银, 白花花的银子流入东宫, 用以维持政事开支和维系属下们的“忠诚”。东宫想方设法从别处捞点钱, 这不是什么敞亮事,也不是新鲜事。 从密报得知裴少淮他们在查三大姓的背后主谋, 萧瑾担心查到太子头上, 便将密报内容透露给了太子。 消息便这样泄露了出去。 只可惜,裴少淮实际要查的不是东宫, 东宫却把自己当作了“主谋”, 太子党以为他们在主掌闽地。 “此事朕也有过错。”皇帝悔道, “萧瑾暗地里给政儿透露消息, 把朕的一些想法告诉他, 朕一直都知晓的,是朕默许的。” 太子时常拿不准皇帝的心思,萧瑾偏私, 暗地里提点着, 以缓和这俩父子的关系。皇帝领了这份好意, 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时甚至故意通过萧瑾给太子传话。 皇帝允许萧瑾偏私太子,何尝不是因为他自己偏私太子呢? 皇帝身子向后靠,仰望着房梁,显得疲惫不堪,他喃喃道:“朕还是太子时,孝贞皇后陪朕受了许多冷眼、吃了许多苦头,却没能享一天的尊贵荣耀,终究是她福薄呀……” 裴少淮在底下静静听着。 莫说是皇上,就是一个普通长辈,也不会轻易向后辈吐露心扉。 唯有信任,视若知己,才会倾诉。 “朕没想到,身边人会如此不知轻重,亲儿子会如此不分好歹。”皇帝长叹一声,仿佛在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偏私,毕竟淮王也是他的儿子。 皇帝直起身,苦笑道:“也唯有伯渊你还能与朕下几盘棋。” 感慨自己是孤家寡人一个。 “伯渊,你为何从不给朕让棋?”皇帝忽问道。 “因为微臣棋技太差。” 皇帝摇摇头,望着裴少淮认真道:“因为你无求于朕,不贪图朕的眷顾赏赐。” 明明赏赐就近在手边,裴少淮却从不多看一眼,连官职都是皇帝为他选好的。 “臣尽本分、做本职而已。” 皇帝抖抖衣袖上的浮尘,端正坐好,遣走了倦态,恢复平日里的精神,问道:“饶州府羁押入京的人犯,伯渊你如何看?” 皇帝做出了选择,裴少淮也做出了选择——如果非要从太子和淮王之间选,他宁愿选择太子。 犯人的供词,能让刑部、宗人府相信,让皇帝相信,说明“确有其事”——他招供了他所知道的事实,但不是全部的事实,一个精雕细琢的完美证人。 仔细一想,淮王何尝不是一颗完美的棋子呢? 裴少淮与燕承诏在闽地时,倾尽心思查探,被对家“连环套”所惑,断了线索。而淮王远在饶州府,却能适逢其时地“抓到”这么一个人证,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与对家之间的关系。 淮王在拿百姓当赌注。 不管是为了天下百姓,或是为了家人亲朋的安危,裴少淮都不可能站到淮王的一边。 裴少淮应道:“微臣以为,相较于处置太子,眼下更重要的是找出幕后黑手,以绝后患。”这只手已经伸到了皇宫里。 顾及皇上,他没把矛头指向淮王。 裴少淮又借南居先生的话,继续道:“臣路经金陵城时,邹老曾道‘青青田亩,荑稗先出’,若想荑稗探出头来,需得先刮一场秋风。” 劝皇帝要做做样子。 皇帝手指有节奏地轻敲书案,想了很久,取出一块金符,金麒麟盘着“南镇抚司”几个字,道:“朕赐你南镇抚司指挥权,由你带人把守东宫,允你搜查东宫上下,即日起,太子禁足东宫,没有朕的旨意,不许踏出东宫半步。” 君臣之间,只言片语便达成了共识。 软禁太子,这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朝中免不了一场争论不休。 “微臣领旨。” 裴少淮终究还是掺和进了皇帝的家事中,家事不宁则国事不宁,实属无奈之举。 …… 太子禁足的消息很快传遍百官,以王高庠为首的太子党,惶恐不安。 有的臣子涉事不深,立马告病装死、划清界限,以求自保;插足得深的,无法脱身,则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四处奔波游说,试图拉拢其他官员帮太子说话。 他们手里只剩一张牌——牢牢咬着“祖制”、“立嫡立长”、“长幼有序”不松口。 可形势不明朗,群臣们甚至不知晓太子因何罪被禁足,岂有人敢贸然站队替太子说话? …… 当日夜里,皇帝去了坤宁宫用膳。 知晓皇帝没什么胃口,皇后叫御膳房做了一桌子的菜,好让皇帝选着下箸。 饭后,皇后给皇帝斟了一盏茶,笑着试探道:“臣妾听闻,光禄寺已经在筹备今年的万寿节了。” 皇帝点点头。 万寿无疆,万寿节便是皇帝的生辰。 皇帝体恤百姓不易,主张节俭,除了三十那年大办过一次,这么些年来,一直都是象征性设宴,从不兴师动众。 “道儿就藩也有些年了……”皇后声音渐低,流露出几分落寞。 她想借着万寿节,求皇帝准许淮王燕有道回京一趟。没有圣诏,王爷不得离开藩地。 皇帝省得皇后的心思,否则他不会特意过来用膳。 “国库充盈,今年也该好好办一场了。”皇帝说道,“至于淮王入京祝寿,山高路远,有道来回一趟也不容易,让朕再想想。” 并没有一口回绝皇后的请求。 皇帝要大办万寿节,这当中,自然少不得皇后的操持。 …… 另一边,东宫侍卫换成了锦衣卫,太子被软禁在东宫。 裴少淮没有立马翻箱倒柜地搜查,他既选了太子,便不想把关系闹僵。 太子情绪很是低落,日日身着素衣,将自己锁在偏院中。 这日,裴少淮过来时,太子正坐在长椅上刨木板,春日里忙出了一身汗,木屑飞起,沾满了衣袍,似乎在用来回重复的动作排解心头的忧郁。 太子不说话,裴少淮便一直站着。 直到刨子走偏,好不容易推刮平的木板多了一道深深的划痕,废了。太子停了下来,沉默半晌,垂着头道:“孤辜负了父皇的厚爱,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孤只适合做这些不长进的事。” “殿下知晓自己错了,但错在哪里,殿下知晓吗?”裴少淮问道,“殿下不打算向陛下解释一二吗?” 太子摇摇头,应道:“泉州市舶司隐瞒实际海贸额度,从中营私,孤一直知晓,三大姓氏试图断尾求存,阻碍裴大人的调查,也是孤透露的消息。” 裴少淮没猜错,对家不仅戴了太子的面具,甚至让太子以为,市舶司在为东宫积攒钱财,自己就是最大的“主谋”。 “殿下可知,供词指证的是您通敌卖国、谋权篡位?” 木刨子哐当落地,太子急着起身,顾不得抖去身上木屑,脸色刷白站在裴少淮身前,声颤道:“孤……孤何至于如此,又岂会如此?” 他岂会卖国,又岂敢卖国。 他以为手下人只是从闽地捞些银子。 裴少淮没有留情,继续说道:“陛下这段时日心力交瘁,不是因为殿下犯了错,而是殿下错而不自知。” 撇了一眼地上的木匠工具,又道:“陛下禁足殿下,不是叫殿下待在宫里安心做木工,而是叫殿下好好反省,究竟被属下臣子打着名头做了多少歹事。殿下若是连这些都做不到,谈什么‘辜负了父皇的苦心’。” 太子背过身,背对着裴少淮,也背对着窗户外打进来的光,道:“孤需要些时日。” 裴少淮作揖行礼,道:“臣等候殿下的传召。” 有了太子的配合,再加上手里的账本,至少可以把东宫查个清楚,挖出藏在太子身边的奸佞。 …… 东宫还在反思,淮王那边继续发难。 隔日,大兴县衙有妇人一头撞在鸣冤鼓上,以死明志,血书状告侯氏兄弟强抢民女、强纳为妾。 侯氏兄弟正是太子乳母客氏的一对儿子,仗着一句“我娘可是太子的乳母”到处为非作歹。 因牵扯东宫,案情移至顺天府衙审办。 顺天府尹带人搜查侯家住宅时,查出十余箱没来得及送入东宫的木质部件,个个雕琢细腻。 这当中,竟有一架缩小的髹金雕龙木椅,采用金丝楠木所雕,须弥座上九龙盘浮,通体髹上黄金。 若只是用木头堆积寻常宫殿,何须这么一架龙椅?顺天府尹速速将此事上报了朝廷。 究竟是不是太子让人雕刻的龙椅,不得而知。 犯人供词,皇帝可以替太子压着,可这宫外发生的事,话传到御书房的时候,在宫外早就传开了,如何能压得住? 百官间议论纷纷——纵容恶奴仗势欺人,这是失德。私造龙椅,这是不孝且犯上,乱了父子之道、君臣之义。 此时还无人上折废太子,但朝中的风向已隐隐走偏,加之淮王簇拥者的造势,使得换储的呼声渐渐大起来。 若是让臣子们再知晓证词的事,只怕燕有政的太子之位不保。 考功司里,裴少淮正在踱步沉思应对之策。 客氏和她那两个儿子,必须好好查一查,看究竟做了多少歹事,依律处决,否则不足以平民愤。倘若太子还有什么“怀仁”之心,裴少淮便只能另换一条路走了。 至于那架“龙椅”,裴少淮以为是陷害居多。太子对皇位尚且兴致缺缺,岂会急于雕一架龙椅? 正此时,有个同仁提着衣袍急匆匆跑进来,面带焦色,喊道:“裴郎中,你快赶紧去六科衙门看看罢。” 裴少淮不明所以,问:“怎了?” “你二弟他跟人打了起来。” 第233章 第 233 章 少津性子是冲了些, 但毕竟是读书人,怎么会跟人动起手来? 裴少淮顾不得想其他,匆匆跑往六科衙门。他一边跑一边卷起宽袖, 打虎亲兄弟, 若是少津吃了亏,他少不得要上去一展身手。 前来传话的同仁跟在后头, 看见裴少淮在卷衣袖, 一边喘气追一边喊道:“裴郎中, 我来是叫你去劝架的。” “先打了再劝。” 到六科衙门的时候, 架已经打完了,是少津带着兵科与吏科、工科打了群架,兵科人数不占优, 却好在年轻人居多,这种推推搡搡,一个顶俩。 是少津领头先动的手。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我等必上奏皇上,参你一本。”那人提着脱臼的右手说道。 “你只管参,我敢打你又岂会怕你参本。”裴少津说道, “你可得好好琢磨好好写本子, 叫人看看你是何等虚伪、在人背后指指点点的。” 少津虽打赢了, 却也没讨到太多便宜,只见光洁白皙的脸上,嘴角有一块淤青,脖子上上也被人抓了几道痕。 一面是儒雅似水, 一面是冷傲不羁。不打不知道, 打了一架才发现, 裴家兄弟不光嘴皮子厉害, 拳头功夫也不赖。 吏科人见裴少淮过来了,目光有些躲闪,不知谁嘀咕了一句“有其兄必有其弟,前者不正后者歪”,一下子又挑起了裴少津的怒火,他目光四下搜寻嘀咕者,喊道:“是哪个拳头不硬嘴巴硬的?” 吏科、工科自知理亏,两科长官适时从衙房里走出来,对属下喊了一句:“手头的公事都办完了是吗?”众人得了台阶,悻悻退去。 “伤得重不重?怎么跟人动起手来了?”裴少淮问道。 “没事。”少津把脸别开,“回到府上再说。”怒气未消。 回到伯爵府,沈姨娘、陆亦瑶听闻少津打架受伤了,紧着眉头匆匆赶来。 沈姨娘一边替少津抹膏药,一边心疼问道:“在衙门当差,怎么还能跟人打起来?” 少津没说话。 裴少淮有些不好意思,帮着解释道:“津弟是因为我才跟人打起来的。” 沈姨娘瞬时换了神态,直问道:“打赢没有?” 裴少津点点头,沈姨娘道:“那就成。”随后带着陆亦瑶离开了,留兄弟两个谈正事。 裴少淮用白帛包住烫手的熟鸡蛋,替少津轻敷嘴角的淤青,问道:“他们都说我什么了,值得你动这么大火气?” “大哥,道理就莫同我说了。”少津接过鸡蛋,自己敷在嘴角上,道,“不在于他们说了什么,我只是替大哥觉得不值。” 朝中那些人,无非是骂裴少淮奸臣权臣,他先是得了谏言权,后又得了考评权、监察权,如今更是得了南镇抚司金符,管文管武还管监察,谁能不忌惮? “任凭这么下去,就没人治得了他了。” “日后,他若看谁不顺眼,岂不是轻飘飘一句话就处决了。” “如此奸佞,只怕入阁当首辅都满足不了他的胃口。” 还有人说得更粗鄙一些,张口闭口就是“天降灾星”、“奸佞当道”,少津没同他们理论,直接挥起了拳头。 少津的这一套拳头,他所说
相关推荐:
小人物(胖受)
一不小心攻略了男主
危险情人
仙尊的道侣是小作精
莫求仙缘
三金影后是伪娘[娱乐圈]
相亲对象是老师怎么办
浪剑集(H)
对不起师兄:我撬了我的“嫂子”
一梦三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