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重生后我接手了豪门祖宗 > 第15章

第15章

都嫁到成都府去了。再就是,若是嫁过去,发现夫君是个吃喝嫖赌的,家里生了一窝的,病垮了的,或是偏爱兔哥儿的,岂不是带着假风光,跳进了真火坑……怕就怕这样的。” “各府里头,藏了多少肮脏龌龊事,是要嫁进去才知晓的?故此,沈姨娘才不得不早早替竹姐儿筹谋。” “眼下,你父亲外派为官了,不在府上,难以顾及,你祖父耳根子又软。若是真有高门大户,知晓竹姐儿有几分本事,打了她的注意,老太太又点了头,你说竹姐儿嫁还是不嫁?不嫁,是不孝不悌,非但损了名声,还要拖累津哥儿科考。嫁了,万一过得不太平,津哥儿惦记着胞姐,读书心神受影响……总之,是个两难的境地。不想陷进这样的境地,就只能早早打算。” “这样思量之下,换作是我,我也会想法子,让竹姐儿嫁个清白的小门小户,哪怕是个耕读人家,也比去勋贵人家冒险强。如若津哥儿有一日,能科考有成,竹姐儿便也能跟着出头了。” “怪就怪,你们姊妹二人将到及笄年岁,两位弟弟却尚且年幼,庇护不了你们甚么,时机不对。若是再晚上十年,兴许就不是这样的光景了。” 林氏的姻缘,与此相似,只不过是多了几分运气,这些道理她岂会想不明白? 林氏又继续道:“莫看沈姨娘平日里规规矩矩的,与谁都不曾红过脸,但她是个有主意的,懂得未雨绸缪。她若是让竹姐儿继续学琴棋书画、看账管数,一来怕让老太太误会,以为竹姐儿学习这些是为嫁入勋贵人家做打算,以为竹姐儿有本事应对高门大户里的那些蝇营狗苟;二来,怕学有小成,甚么才女、一把管家好手的名声传了出去,引不来蜂蝶,反招了蝇虫……倒不如不学了。” “她不让竹姐儿出门,也是一样的道理。深居闺中,等着你父亲任期满了,归来,再替她筹划结亲的事。这期间,只要没人来打竹姐儿的主意,老太太应当也不至于主动把孙女往外推。” “归根结底,你祖母是见惯了家族联姻,从家族利益出发,而沈姨娘是,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两人心思相悖。” 林氏说了好长一通话,最后望向女儿,道:“这些虽是我自己推断的,但大抵不会有太大相差……英儿,你听得明白吗?” 英姐儿靠在娘亲的肩上,抱着娘亲的手,原先噙住的泪,早已忍不住,汩汩流下,她点点头,应道:“英儿明白,沈姨娘是在给竹姐姐谋长远,我纵是再想找竹姐姐顽,也该忍着,不能打扰到她们……娘亲,竹姐姐真的要在逢玉轩那么小的院子里,一直待着吗?” 林氏叹了口气,道:“原是不出门就是了,至于沈姨娘为何将竹姐儿困在逢玉轩里,我也不甚想得明白。” “竹姐姐这样好的人,虽要强,可从不误人半分……这原是好事,如今却要藏着掖着。”英姐儿哽咽道,“女儿一念及此,便觉得堵得发慌,觉得自己甚么也帮不上,浑身没力气。” 让英姐儿无力的,又何止是竹姐儿的事?她也有要嫁人的一天。 她也有要藏着掖着的一日。 林氏想起兰姐儿出嫁时,莲姐儿说过的那句话“这世道里女子本就是要难一些的”,便也说与女儿听,又道:“傻丫头,女子之身不由己,不知出生落地于何家,不知父母之命嫁于何人,你尚且要顾着自己,又哪里能帮得上她?有这份心意就行了。”她们都好比是落入沃田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得正翠之时,却被他人连根拔起,移栽他处,不知是贫瘠还是肥沃。 “所以,女儿也会有身不由己的一天……”英姐儿喃喃道。 趁此机会,林氏把自己对于女儿婚事的考虑,说了出来,道:“娘亲虽出身不好,好歹有个娘家,你大舅有些银钱傍身,如今我又操持整个伯爵府,说话有些许份量……待你及笄之后,定不会让他们草草定下你的婚事。” “娘亲同沈姨娘想法是一样的,不求勋贵,只求长远。”林氏道,“女子十八九岁说亲也不迟,等你到那个年岁,兴许你弟弟科考已有所成,届时再说亲,也多一些依仗。娘亲本事有限,只能做这么多,更多的,还需盼着淮儿。” 又喃喃道:“他日日五更点灯起,背书至天明,是个长进的。” 其实林氏心里明白,儿子再好,再优秀,要成为姐姐的依靠,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达成的。 她不过想让英姐儿安心一些罢了。 英姐儿懂事点点头。 …… …… 逢玉轩里。 天一大亮,小院里用过早膳,沈姨娘看见竹姐儿坐在窗前,正托腮望着院外,静静的。 裴家的儿女相貌皆是出挑,竹姐儿亦是如此。她承了沈姨娘的青丝雪肤,又得了父亲的眉眼,骨相圆而柔润,又因跟女先生学了琴艺、规矩,添了气质,整个人愈发清透可人。 这样的相貌,虽非一眼惊艳众人,却属淡妆浓抹总相宜——穿得了素锦衣裙,也戴得了富贵牡丹。 此时,有小窗相衬托,似是——少女望外淡生怨,无处解忧。 沈姨娘取来一个扁圆的箩子,哗哗啦啦豆子声响,红豆绿豆在箩里相撞跳动,最后掺在一起,花花一片,若不细看难相辩。 沈姨娘道:“来罢。” 同往日一样,把一颗颗的豆子捡摘分开,又掺在一起,周而复始。 这原是妇人守寡消磨时日的事,却叫沈姨娘拿来打磨竹姐儿的棱棱角角。 竹姐儿仰头,望向沈姨娘,道:“小娘?”言语中满是央求之意,希望小娘不要再叫她捡豆子。 她可以不出院子,可做点其他的也是好的呀。 “我只拦住了你的人,没能拦住你的心。”沈姨娘板着脸道,“不用哀求我,快些捡罢,除非你不想认我这个小娘了。” 说话这样决绝的沈姨娘,同往日里的她完全不同。 竹姐儿低头,开始捡豆子,手满一把,撒入瓷罐里,嘀嗒嘀嗒响。 同时,泪珠子落入箩子,滴在豆上,也啪嗒啪嗒响。 她指尖探入箩子中,动作渐渐顿住了,这一个月,不知道捡了几回了,往后,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回。 沈姨娘见女儿如此,心头冒上酸楚,再不能板住那张脸。女儿如此心伤,她岂能毫无所动? 沈姨娘走过去坐到竹姐儿身边,让女儿靠在自己肩上,轻抚道:“竹儿,你想哭便哭罢,小娘知晓你心里难受。” 竹姐儿手里握着的豆子,松开,落了一地,呜呜咽咽哭出声来,她抱住沈姨娘道:“女儿知晓小娘为我好,可我的心里就是好难受,女儿自知出身低了,再努力也赛不过她人,可还是忍不住想要试试,想多学些本事。” “你是我生下来的,我岂会不知道你的性子,你自小便被我一直压着,不让你出头,就是怕你长大了,太过争强好胜。”沈姨娘宽慰女儿,语重心长道,“早两年,我原也想认命了,让你多学些本事,以后万一真被老太太许了甚么复杂人家,也能应对一二。可如今,你弟弟读书了,迈出了一步,又叫我看见了希望,忍不住想替你讨个安生的日子。” “小娘的心思,女儿都懂……”竹姐儿应道。 “竹儿,你且熬过这几年,待你父亲回来,或有何时有机会,我只会想法子求他,替你寻个小门小户,嫁过去当正经的大娘子,往后,你的孩子也能正正经经做人。他日,你弟弟若是能金榜题名,你就算真的熬出头了。”沈姨娘说道。 这样的想法,是伴随津哥儿通过县试而来的。 都是她生出来的,岂能光顾着一个?她若不替女儿打算,难不成指望他人?沈姨娘能做的不多,但至少先做了。 “再有一点,竹儿你要记住。”沈姨娘又道,“这个府上,平日里不分嫡庶,不是理应如此,外头的世道也绝非如此,不过是咱们遇见了个通情达理的主母,你有个读书正直的父亲而已。小娘以前当丫鬟时,见过太多嫡庶相争的肮脏手段,高墙之下,绝非清静之地。嫁进这样的人家,没有依仗,只会时时被人欺压着。” 最后,沈姨娘叮嘱道:“你不想捡豆子,便绣绣花、写写字,总之要待着这院子里,好好把这两年长出来的刺,打磨平了,再不抱甚么一展身手的念头。” 竹姐儿哭着应道:“小娘,我省得了。” …… 这日,早晨请安时。 老太太知晓了竹姐儿被沈姨娘禁足一事,斥责沈姨娘道:“本就是个庶出,不好说人家,你还禁着她作甚么?不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这京都城里,还能有自己送上门来的好姻缘?” “老祖宗教训得是,是奴婢眼光短了。”沈姨娘没有辩驳甚么,又道,“两位哥儿在辛辛苦苦读书,十分长进。竹姐儿自小不安分,奴婢怕她出去惹事,干了甚么不该的,到时候耽误两位兄弟……所以让她在院里磨一磨性子。” 沈姨娘给出的这个理由,老太太也不好说甚么,孙儿科考之事确实重要。 那兰姐儿原就是老太太养大的。 老太太又问道:“竹姐儿也不小了,她的婚事你有甚么打算?……虽此事与你无关,但毕竟竹姐儿是你生的,我须得问问你的意思。” 沈姨娘佯装想了想,道:“奴婢目光短浅,此事,不如还是等老爷回来,让竹儿听她父亲的罢。” 老太太微微颔首,道:“秉元任期三年,等他回来倒也来得及,他是个会相看的……你们看,莲姐儿如今过得,比哪家的贵女差了?” 林氏在一旁,恰到好处添了几句话,哄着老太太道:“母亲说得极是,淮哥儿、津哥儿已经过了县试,下个月又要考府试,按这样的势头,兴许用不了几年,兄弟二人就双双中举了。到时候,咱们府上这两个未出阁的姑娘,还不是百家相求……急这两年作甚么。” 自从淮哥儿、津哥儿揽下县试头两名,每每提起,老太太都很是欢心。 “你说得对。”老太太应道,“若是有勋贵人家前来求娶,另当别论,若是没有,晚几年也没甚么。” 林氏与沈姨娘的目光微微相遇,又分开,纷纷应和道:“母亲(老祖宗)说的极是。” …… …… 裴少淮、裴少津备考府试,时间紧迫,竹姐儿这事自然没让他们知晓,怕影响到他们。 距离府试还有半月,夫子今日授课,取了一本《中庸》。 段夫子说道:“今日,我们重新学一学《中庸》里的一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 三个小子面面相觑,这句话不是早就学过了吗?他们甚至都写过文章了。 不知夫子肚子里卖的什么药。 “少津,此言何意?” “回夫子,万物孕育于世间,同风共雨,共荣共生。世间道法、规矩千千万万,一通运行,不相矛盾。” “言成,何为此言要义?” “回夫子,容,世间相容。” “少淮,此句可用于何处?” “回夫子,细至草缕,广至天地,世间之内,官与民、贫与富、君与臣、国与国……皆可用矣。” “善。” 段夫子合上《中庸》,才点明最终意图:“此句,亦可以用在科考之上。” 又道:“人与人不同,想法自然也就不同,你们三个是不一样的,你们与主考官之间,想法自然也是会有差异的。在考场上,应当如何?‘道并行而不相悖’,自然是取并行之处,而避开相悖,此乃‘容’也。明白了吗?” 三个小子点头。 大抵是怕三个学生没完全明白,夫子则又说得直白了一些,道:“半个月后的府试,主考官是顺天府张府尹,从他以往的文章来看,他对某几个观点是极不认同的,我都与你们说过了。考试时候,你们要学会避开,从其他地方破题入手,取‘共荣’之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道理——他们是考生,张府尹是主考官,考官在上,考生在下,考试时,若是专门挑主考官不喜欢的东西写,岂不是给主考官添堵? 还谈什么上榜? 裴少淮是成人芯,他很快就理解了夫子的用意,又感动于夫子花如此心思来解释此事——夫子说的是取相容之处,而不是让他们讨好附和、人云亦云。 夫子希望他们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又可容于这暗藏着许多“规则”的俗世。 中庸之道矣。 用心良苦。 …… 四月已至,京都城里多了许多少年读书人,便说明,这府试要开始了。 顺天府下辖宛平、大兴两县,辖内所有已通过县试正场的学子,皆可报名参加考试。虽只有区区两县,数量比不得其他府,可报名参加府试的人数,一点没比其他地方少,足有八百余人。 毕竟,京都一带,殷实人家多一些,有余钱培养读书人,倒也正常。 最终却只录取八十余人,十中取一,其难度比县试难了不少。 景川伯爵府距离府试贡院并不算远,故此,三个小子也无需专程去租住客栈。府试同县试一样,分为五场,每场考一日,最重要的是第一场,即正场。 四月初九这日,正场开考了。 第27章 第 27 章 府试的主考官, 那是顺天府衙主官——张令义,张府尹。 张府尹官正三品,因身处京畿之地, 其身份、职能皆不同于普通的知府大人。 一则,京城之外的其他府城,府衙之首知府大人官正四品, 一些小的府城甚至只有从四品。张府尹比他们高出了一至二级, 可见其身份非普通知府可比。 二则, 许多外任的知府, 出自工部、吏部、翰林院……朝廷望其可治理一方百姓。而张府尹出自兵部,原是兵部左侍郎,属于平调过来,手里握有大几千的府衙官兵,与京都二十六卫、五城兵马司一同管理京都治安, 属圣上的亲信。 即, 这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 …… 裴少淮自然知晓这些,段夫子都同他们三人讲过。他坐在座位上,抬首望去, 只见高台上的张府尹身着云雁官服, 头戴乌纱帽,脚蹬黑缎官靴,通瞰全场,不怒自威。 不是那高大威猛之人, 甚至有些瘦削, 却能叫人感到压力。 裴少淮心道, 果然, 气度并非源于形, 而是源于心。他收回目光,平定心神,等待助考官们发放卷子和公示题目。 府试仍属童试,正场所考的内容,与县试大体相似,仍是四书文二题,帖诗一首,只不过对考生的文章笔力、主旨深意,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声锣响,助考官举着牌匾四处巡游,首题公布—— 其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1]。 其二,致知在格物[2]。 看到题目,裴少淮心间一沉,暗想道,科考果真并非易事,才堪堪到第二关“府试”,就能遇到主考官特意设下的“大坑”,不知道第一题会“坑掉”多少考生。众所周知,孟子亚圣主张仁政,追求“人和”,鲜会提及兵家之事,更莫说主张兵家之言了。 张府尹出身兵部,自然熟悉兵家之言得很,他偏偏从《孟子》中选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这么一句,来考学子们的见解。 裴少淮庆幸,幸亏段夫子考前特意叮嘱了他们三个,破题取义时,一定要求同存异,谨慎下笔。 斟酌一会儿后,裴少淮下笔破题:“施仁,为民也;御敌,卫民也。与民同心同力,莫之能御矣。”他巧妙地将仁政和御敌结合在一起,都以“民”为出发点,完成破题。 施仁布政,是为了天下百姓。镇守边关,抵御外敌,是保卫天下百姓。这两点并不相互冲突,只要和天下百姓齐心协力,谁能抵御得了这样一支力量? 私以为,立意尚可。 第二题亦不简单,语出《大学》。格物致知,即探究天下事物,通识世间道理,朱子批注此句,重在“格”,不停探究学习,这个世间有格不完的事物。 为何而“格物”?这就要回观原文了。 一致知,二诚意,三正心,四修身,五齐家,六治国。步步递进,环环相扣,要在三百多字里,将此意叙述明白,不是易事,这需要很强的笔力。 这恰恰是裴少淮所欠缺的,毕竟他跟着夫子学写文章,才不过数年,哪有那么容易达到字字珠玑? 是故,他写第二篇文章时,花费了更多时间。 随后,通场次题放出——以“边关雪”帖诗一首。裴少淮心道,这个张府尹真乃“兵家狂魔”。 童试贴试题一般不会太难,多考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张府尹确实考了“雪”,却多了两个字——“边关”。这意境一下子就变得复杂起来。 裴少淮哪里见过甚么边关雪,只能从前世所学的诗句中,东拼西凑,姑且写了一篇出来,道是—— 昨夜萧萧西风紧,暮雪阴阴寒刀弓。 茫茫大漠连角声,迢迢天边尽望东。 题名《边关雪》。 不求甚么诗才横溢,只求贴合题意,在本场考试中不落下乘,即可。裴少淮的目标从来不是当甚么逸群之才,写传世之诗,而是想着踏踏实实科考,尽自己所能。 等到三道题目都打完草稿,裴少淮望向日晷,发现已经将近申时。上回县试,这个时候他已经誊抄完毕,准备交卷了,而这次府试,才堪堪打好草稿。 如此一相比,二者难度之差,可见一斑。 裴少淮再望向北门,发现已经有十余个学子在等待放“头牌”出去,看年纪,基本都超过二十岁了。 他稳稳心神,开始认真誊抄卷子,不慢不紧,通篇写完,没有出现差错。 再仔细检查一遍之后,发现已经日头西斜。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裴少淮举手示意交卷,等收拾完东西,恰好考试结束,东西南北四门打开,考生们离场。 …… 裴少淮与津弟、徐言成相会,三人脸上皆有些疲惫之意,再不像上次那般轻松。 徐言成道:“夫子诚不欺我,这府试比县试难得可不止一星半点儿,那两篇四书文,我来来回回改了好几遍才敢誊抄上去,府尹大人出题取义也太刁钻了。” “你能这样想,说明你已经成了一半。”裴少淮共勉道,“我以为,这场考试难就难在破题取义,破题出错者,再漂亮的锦绣文章,也回天乏术。” 三人又讨论了一番各自的破题,他们之间,皆有共通之处——承认兵家之能。又各有偏重,裴少津记忆力好,善举例子,是从各朝各代大事入手破题;徐言成善于察观,则是从平头百姓的角度去破题。 讨论完,裴少淮道:“今日时辰已晚,我与津弟就不过去叨扰夫子了,还请言成先替我们回禀一声。” “这是当然。” 半月之后,府试五场考试悉数考完,只待张府尹带着同考官们批改完试卷,数日之后,便会张榜告示。 …… 府衙贡院,改卷房中,张府尹居于高座之上,底下是宛平县、大兴县的两位知县,领着几位老学究,正在批改卷子,遇到写得好、写得妙的,才会呈给张府尹阅看。 虽只是个童试,但折登、弥封、糊名、编号等规矩皆不可废,等到填榜,才会一一拆封试卷。 拆封时,张府尹对照考生名册,惊讶发现,他所取录的前十名里头,竟有一个十岁少年,正是裴少淮。 府试虽只是基础考试,但若想拿到好的名次,是不易的。毕竟,府试取得头几名,意味着院试时受到考官青睐,更易过关。有许多年纪大的老童生,重复参加府试,为的就是取个好名次。 张府尹看了裴少淮的户籍,将宛平县沈知县唤来,问道:“此名为裴少淮的小学童,你可有印象?” 沈知县善于察观、揣摩上官的心思,看出张府尹脸上是喜色,于是锦上添花道:“回府尹大人,裴少淮是今年宛平县县试案首。”又将裴少淮县试所作文章取来,呈给张府尹。 张府尹看后,微微颔首,道:“是个不错的苗子,年岁虽小,看得却比成人通透。” 又问沈知县道:“依你之见,以为他的文章如何?” 府尹若是真觉得裴少淮的文章完美无瑕,自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沈知县应道:“属下以为,破题立意俱佳,但笔力不足,文采稍显稚嫩,与其他老童生相比,落于下乘。” 这样的文章取为案首,还是不够说服力的。 “善。” 张府尹落笔,在第六名处,写下了裴少淮的名字。 在沈知县看来,这第六并非寻常的第六,张府尹在知晓裴少淮方才十岁之后,没有直接将他从前十里换出去,足以说明张府尹对此小子的赏识。 沈知县默默在心里记下了裴少淮的名字。 …… 四月二十九这日,顺天府衙张榜告示,前去报喜的衙差队伍分头出发。 长案跟前,有人欢喜,多的却是捶足顿哭,十中取一,一人笑九人哭。 最终,裴少淮取得第六名,裴少津取得第一十九名,徐言成获得第三十七名,皆顺利通过了府试,拿到院试资格。 院试安排在六月,上榜的学子若是准备继续考,应当赶紧开始准备了。段夫子并不建议三个小子继续参加,他道:“让你们早早参加县试、府试,是为了让你们感受一下压力,鞭策自己进步。这次府试,想必你们已经体会到,天赋于科考而言,虽重要也不重要……与你们一样有天赋的不在少,天赋不如你们的,只要踏踏实实厚积薄发,亦可迎头赶上。尤其是那些寒门小郎,墙凿光,锥刺股,三更灯火,寒夜不眠,你们要向他们学习,万不可小看他们的毅力。” “是,夫子。” 段夫子又点了点徐言成,道:“你祖父便是这样过来的。” “学生省得了。” 夜里,徐大人从皇城出来,一进家门便迎上徐言成。 徐言成问道:“祖父,你当年锥刺股那把锥子还在吗?能否借孙儿用

相关推荐: 花花游龙+番外   一梦三四年   相亲对象是老师怎么办   莫求仙缘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丫鬟小可怜成了少爷的心尖尖花容   三金影后是伪娘[娱乐圈]   仙尊的道侣是小作精   摄春封艳   [综漫] 当隐队员的我成为咒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