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我的上司每天做梦都在和我啪啪啪(H) > 第423章

第423章

快要开饭了,林风正从一口锅里捞了一勺子汤来看看士兵的伙食。闻言奇道:“这个时候?”勺子一扔,跟着来人走了。 来的是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梳一根油黑的大辫子,鬓边一条大红花,整个人很精神:“小林已经在府里安顿下来了,姥说,请您过去吃顿便饭,看看侄女儿过得好不好。” 林风惊愕地问:“搬到府里了?” 大辫子也吃了一惊:“您不知道?不是……不是您娘子央了姥的吗?”就林娘子那个样子,也不像是要甩包袱,还怪用心给林戈安排的呢。大辫子有点迟颖,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年轻了,居然没看出来这林家居然还有一番勾心斗角? “我、我、我知道……”林风说。家里少一个大活人,肯定是瞒不住的,林娘子跟他说了,他想也同意了。侄女儿委实难教,这要是个侄儿,父母双亡,叔叔责无旁贷。敢半死不活的衰样儿,兜头一个大嘴巴就给他抽醒了。侄女,爹死娘嫁人,骂她都得拣着话骂。 正好幕府女孩儿多,到祝缨、花姐身边,前程也好。林风也不是特别希望林戈以后跟祝青君、苏喆这样,不过即使要出嫁,幕府长大的,嫁得也能好点儿。这样自己也算对哥哥、父母有交代了。 他还打算让妻子先去幕府探个口风,祝缨松口了,他再亲自去求,好好给林戈送府里以显郑重。哪知老婆的效率奇高,祝缨答应得更是痛快,人这就进府了? “哦~知道就行,咱们快走吧!”大辫子拍拍胸口,放心了,原来自己不笨。 他们都到了幕府,今天晚饭开得稍晚了一些。祝缨宣布:“以后家里又添两个人,你们进出都不要诧异。” 认识林戈的人多些,认识祝彤的人少些。路丹青辨认了一下,道:“哎哟,小彤?” 祝彤对她笑笑,努力将腰坐得更直了一点。路丹青便介绍了祝彤与祝青君的渊源,她也是因此知道祝彤的。侯五道:“当年青君也是这样到了府里的。” 大家都说真是缘份。 那一边,林戈叔侄俩眼对眼看了个正着,谁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都保持了沉默。亏得有一个花姐,慢慢对林风说了:“与小彤一起随我住。”告诉他林戈的一些情况。 林风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更不知道要怎么对侄女解释。侄女经历这么多坎坷,在叔叔家住了几年又要被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听起来像是被踢皮球了。他咳嗽了一声,道:“那……有劳姑姑了。呃……” 他在家跟林戈都不怎么谈心,现在当众说话更尴尬了。路丹青道:“你要是教训小辈,一会儿吃完了饭爱怎么说怎么说呢,现在只说热闹的,不许扫兴。” 林风道:“嘿!小丫头你对我说话怎么不客气呢?”路丹青到祝缨身边可比他晚,年纪也比他小。 路丹青翻他一个白眼! 一屋子人都被逗笑了。 赵霁在幕府是小辈,各人都熟,说话也更方便些,就问:“她们俩不与我们一样吗?今天去各曹认门,没见着她们。” 林戈与祝彤都尖起了耳朵,祝缨道:“你看看她们的年纪,再想想你们的年纪,你们读了几年书?她们认得几个字?先跟着学点儿,再下去。” 林风道:“这样好,这样好。” 苏晟好奇地问:“你又知道了?” 他知道个鬼啊?!附和、附和懂不懂? 有这几个活宝,这餐饭吃得还算顺利,苏晟总觉得这事儿跟自己关系不大,怀疑又是祝缨或者花姐要让他放宽心来凑热闹的。 孰料吃完了饭,祝缨让林风与他、巫仁、路丹青等一同到书房去,苏晟心道:奇怪,怎么又有我的事儿了? 到了书房,祝青雪亲自关门、守门,几人才觉得有征时要的事。 果然,祝缨将西番的事情说了。林、苏、路等人心中第一反应是:不派青君?我们有机会表现了? 苏晟更是喜形于色,之前祝缨给他留在西州也不说要他干什么,现在不是回北关就是去西关,再不济也是征兵之后练新兵,可算有事做了。 林风道:“这批新兵练得差不多了,约有两千,随时可用。不过新兵,真上了战场,遇到番兵,一战下来能剩多少不好说,还得接着练。我对他们熟悉些,我来带他们,能多活些人。” 路丹青、苏晟也纷纷请缨。 祝缨道:“不急,先核实军情。你们心中有数,先准备着。巫仁……” “每年我都留了一笔预作出兵之用,先期调拨五千人的军资是够的,后续抽调也来得及,不过要与项三娘再勾兑。” 祝缨点一点头,又说:“虽说西番有事,安南境内、西关等处也不能没有防备……” 路丹青道:“我回去就做出个条陈来,还是新兵与老兵掺着用更好些吧?” 祝缨点一点头。 林风道:“那我先接着练兵?” 祝缨又点一点头。 苏晟“嘿嘿”一笑,踏上一步:“姥,让我回北关吧?咱们那位陛下、那个朝廷,心眼儿也不少。” “你心眼儿就多了?” “总比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兔崽子更熟悉朝廷的手段呀。要借道,给不给借?要派哨探,给不给过?万一来陈使君突然到了桥上,别人恐怕真干不好哩!” 祝缨道:“行了行了,你说得我头都疼了,去吧。” “哎!” 众人依次出去准备,祝缨却叫住了林风。林风心里划过许多的猜测,其他人出门之后也稍稍放慢了脚步,希图听到一点儿什么——万一打仗,是不是要派林风做前锋呀? 屋里,祝缨的第一句话却是:“你没同林戈好好谈过吧?” 切~原来是这个,散了散了,路丹青打了个手势,众人惋惜地跑路,各忙各的去。 林风挠了挠后脑勺:“想谈,谈不下去啊!”可愁死了,他把自己的苦恼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最后说了一句:“我担心她还记着仇,我大哥也不是什么善人呐!” 祝缨道:“谈不下去?这有什么难的?你怎么同儿子说话,就怎么同她说话。” 林风道:“我要有个儿子,当然想他鹏程万里,能为我报仇。她一个女孩子,又什么都没有,空有这个心,我怕她把自己给憋着了。您又给她取的那名儿,再……” “名字怎么了?不挺好的么?再什么?”祝缨说,“你要是觉得两难,就把事情交给命运。去同孩子好好说一说,说话前,先别告诉你自己‘她是什么身份,不能做什么事、该怎么过活’,把这蠢念头抛开了去。你眼前站着的,就是一个有那些经历的人。你希望她平安,也想她一生顺遂,讲她的危险讲你的担心。好好讲,她能听得懂。什么都憋在心里,她还没坏,你要先坏了。你在担心什么?你们到我身边,多少人说你们是蛮夷、獠人、非我族类,我好好与你们说话,你们也没坏掉。” 林风道:“好,我去与她谈。” 他说去就去,到了花姐门外乖乖敲了门,花姐见他来,让杜大姐给他带到林戈的房间里。林戈的房间布置得一片温馨,林戈的表情好像也没那么阴沉了。 林风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说:“你还好么?” “好。” “钱够使吗?” “婶婶给了许多。” 林风将心一横:“咱们从来没有好好聊过,你又不爱说话、我又忙,不过该说的还得说。到了府里,好好学本事,别总念着以前那些事,空想没用的。我不想你记仇,那样对你没好处。” “做事只讲好处吗?”林戈问,“亲人的仇可以不管?大伯就这样一直痛快下去?天理何在?” “呃……你得自己过好了才有以后。” 林戈又问:“姥今天叫叔叔来,她也是这样想的吗?” 林风道:“怎么说到姥啦?我说咱们家的事,姥与外五县的头人有约,碑还立在那里,她不能插手的。她要真管了,一定能查出来你阿爸死的真相,你大伯就要死啦。可她答应了就不能插手,也许因为这样,才答应我们抚养你。听我说,现在你好好的,才是最重要的,别想你大伯了。” “既然不管,为什么又要把阿爸抓回来?” 林风皱眉道:“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阿爸不该去山外找外人。一旦引了外面的人参与,谁都好不了!不要有一起毁灭的念头,要想着自己怎么过得好,行不行?我……” 他突然有些灰心:“我的哥哥们自相残杀,我也没有家了,只想你现在能好好长大。等你长大了,我也老了,到时候你要干什么我也拦不住你了。” 林戈迟疑地点头,问道:“我只要在府里好好过活,姥和老师同意的,都可以,是么?” 林风道:“当然。” “好。” 可算说通了!林风如释重负:“天不早了,我得走了,你在府里遇到事儿只管同府里说,不要不好意思。实在有隐情,就回家说。嗯?” “好。” 林风揉揉侄女的脑袋,大步走了出去。 ……—— 林风在幕府里除了一些课程,渐也开始学做些事情。她与祝彤还在府里住着,放了学就要帮忙。先是帮花姐准备教案之类,有些课程需要的书籍太少,雕版不值当开版,需要手抄。此外又有一些文吏的活计,相帮归档,又不时被派到祝缨面前听命。有时候是跑腿,有时候是抄写,都是些琐碎细务。 她们的功课还不熟练,也算是边学边干,与赵霁等人不时在前面六曹等处相遇,对六曹也渐渐有了些了解。隔壁,据说是她们未来小伙伴的宿舍,这几天一直叮叮当当的,修好了,她们就有更多的伴儿了。 如此过了小半个月,林戈终于下定决心,找了个机会站到了书房外面。 书房的人都已认识了她,笑问:“小林,你有事?” “我、我想见姥。” 里面祝缨听到了:“让她进来。” 林戈进门之后,直愣愣走到祝缨桌前跪下了。 “姥,我想学武艺、学兵法,可以么?”凡学生到学堂里,先读书识字学算术,这是最基本的,然后是学些技艺。也有学医的,也有学算的,还有学其他工匠手艺的。林戈被林风送到学校时,林风就想她平平安安长大,提前给她选了个医术。 医术在安南算比较受欢迎的科目,一是实用,二是花姐。凡顶头上司擅长、喜欢的,总是更容易出彩。 祝缨看着林戈,林戈仰起头,双手握拳,攥了两把汗。祝缨道:“行。” 林戈长出了一口气,退后几步跪了下来,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祝缨道:“起来吧。练兵,你叔叔就懂,不过现在忙,你先去找丹青,取几本兵书来看。过阵子我会开武学堂,你去听课就是。习武要吃苦头的,胡娘子,她算一个,将来恐怕未必会继承你的衣钵。” 林戈忙对胡娘子道:“我会认真学的。”桃枝 胡娘子也点一点头:“好。” 林戈又磕了一个头,爬了起来。 祝缨伸出手指,敲了敲桌面,道:“你叔叔是个憨直的人,他是真心维护你,也希望想你能快乐。可是你呢,心里有怨,身上有仇,他的愿望恐怕没那么容易实现。不到既然到了我这里,我少不得要为你们操心。我不要你忘了仇恨,只要你不要太心急,急则生乱,什么都做不好。记住了吗?” “是。” “你去吧。” 林戈一抱拳,转身出了书房往住处走去。要习武,就得有像样的衣裳,她记得自己还有些衣料,取了来央人裁两身。唔,还要准备点给裁缝的工钱。 肚子里打着主意,林戈与祝彤擦肩而过——祝彤也是去书房的。 祝缨连着见了两个小家伙,颇为好奇:“你是为了什么来的呀?” 祝彤道:“姥,我想学武艺、学兵法。” 祝缨与胡师姐对望一眼:“为什么呀?” 祝彤的家仇早报了,安南的头人早被祝缨扫荡一空,最后一个普生头人被捕获之后,祝缨把他交给祝新乐砍了头了。 是因为喜欢?那倒不错。 祝彤道:“我能干这个,以后想帮祝将军!” 祝缨大笑:“好!” 她答应得太痛快了,祝彤反而愣住了:“那个……我、我问过老师了,跟老师的功课我还可以接着学,只要我能学得进去。” “知道了,你等着武学堂开学吧。” 祝彤摸不着头脑,懵懵地出了书房,自动地绕开了往里走的祝青雪,又一路飘着回了房,只觉得世界好神奇,今天太顺得。 ………… 祝青雪只看了祝彤一眼,并不耽搁,疾步而入:“姥,西边有消息传回来了。” 她手里一张纸写着总结,下面是七长八短的一些杂乱的纸张。 祝缨接了过来,一一翻看。 这一回政事堂没骗她,西番确实跟朝廷动手了,只是没有对安南采取行动。一是昆达赤王廷认为倾国之力打安南不划算,让边将牵制安南就行。二是边将交不想跟安南翻脸。 越是动荡的时候,货越值钱,边将就当作没有这回事、不知道安南也朝廷的地方,只承认西番与安南订盟,要和平相处。先屯货,赚这一笔倒卖的钱再说! 为番主把自己的家底拼光,不值得~ 所以他既没有加强关卡的检查,也没有扣下商人和货物,相反,他还对外来的商贾等隐瞒消息,鼓励贸易。 祝缨翻看着手里的纸片,忽然失笑:“肉食者鄙。” 哪里的贵人,都是一个德行呢! “把这些发给青君,让她写篇文章出来,我要看。再叫丹青过来。”祝缨说。 祝青雪匆忙去办,很快,公文拟好了,祝缨在上面签了字,祝青雪拿去发给祝青君。路丹青也来了:“姥,您找我?”她在猜是不是练兵或者西番的事,忙打着腹稿。 祝缨道:“来,咱们商量商量,办个武学堂。” “啊?” “啊什么呀?不能总是事到临头的凑合应付呀,一边打仗,没被打死的就升做校尉将军?拿命填出来,何如一开始就教一些前人已经懂得的知识?筹备。对了,现在有的将校,也要回来重新学一遍。” “我、我、我、我……我也不太懂。” “我知道一点儿,咱们商量着来吧。” 祝缨懂一点,因为朝廷有武庙,也有种种兵书之类,真有教的。她当过丞相,瞄过,虽不深入,大模样知道一些。 路丹青硬着头皮说:“是。” 第520章 常规 路丹青没干过学校的事儿,想找个人请教都不知道找谁才好。花姐原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对象,但花姐擅长的内容跟军事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路丹青只得硬着头皮去拟条陈,她就照着学堂里的课程往下套,学生读的书给改成兵书,日常的练习改成操练。 写完了条陈,忽然惊觉这样不行,应该加一些经史的内容。然而经史里的一些东西,讲的是妇人应守之道,路丹青又觉得这玩艺儿不对劲,不应该讲。想了一下,将自己历年来记录的笔记给翻了出来。这里面有祝缨给他们选定的课文,那肯定是没毛病的。 忙了几天,终于把一份武学堂的概要给写完了,拿到了祝缨的案头。 祝缨正在看祝青君交过来的功课,这篇文章写得祝缨还算是比较满意的。开篇就提出了讯息不全,所以现在的应对都不太准确。接下来是分析“三方”的情况,得出一个“静观其变”的结论。 因为朝廷虽然漏洞百出,但是底子厚,一时半会儿坏不了事儿,西番势头猛,国力虽不如,但是目标明确。唯安南新设,才经战乱,是最弱的,所以应该“静观其变”。 但是这个“变”也不是混吃等死,面是要有所准备,所以祝青君请求,各处关隘,无论是对西番的还是对中原朝廷的,都得严防。同时要作好战争的准备。 最后,她请求一旦有战事,还是派她上场。 问题、应对都说得比较清楚了,祝缨提笔在她的文章上批了几行字,预备次日一早发出去。祝青君既要上阵,祝缨也预估有可能要她在战场上独当一面,则普安州的政务就需要有人接手,因此批完之后,她又把蒋婉调到了普安州任别驾。 次日一早,数封公文由快马向四面八方送出,除此之外,整个安南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静了。苏晟是知道西番的事情的,一大早就向祝缨辞行去北关。 他又没有一个侄女要养,因此走得十分潇洒:“姥,我这就去了!” 祝缨微微颔首,花姐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苏晟只当没看见。整个幕府里,祝缨是最不爱管闲事的,有时候大家也会嘀咕,姥对婚姻确是不上心的。花姐却是个热心肠,小辈儿到了年纪,她总不由自主地问一问人生大事。然而花姐这样,除了已经双方看对了眼,就差一个有身份的媒人想请她撑场面的,年轻人也有点怵。 苏晟就是怵的,他闷声不吭,拱一拱手就跑路了。 ……—— 北关还是那个北关,客商们也往来不断,因为是铁索桥,所以不大受江河汛期的影响。不过雨季会让道路难走一些、农时会让出行的人数有所变化,但对商人而言,这些也算可以克服。不同的季节、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物产,积年的老人都晓得各路的利弊,皆依经验办事。 今年却又有所不同,朝廷与西番用兵的事儿,普通人并不知晓,但对商人而言何处有乱兵、何处有流民,消息还算比较灵通的。天下安稳的地方,安南算一个,因此商人也比较愿意与安南做买卖。 苏晟一回到北关,顿觉双肩一轻,抖一抖肩膀,笑吟吟地看着客商往来不绝:“不错不错,这样就对喽!哎,对面儿有什么人说过什么话么?” 一旁一个什长笑道:“没有的。” 苏晟有点困惑,他觉得陈放应该会想传递些消息过来,沉吟片刻,他说:“把对面给我盯死了。” “是。” 苏晟一回北关,如鱼得水,没三天就活蹦乱跳了,让知道他丧父、想向他道恼的人怀疑自己的消息错了。苏晟却总是站在桥头,一副指点江册山的模样,直到这一天,祝青君亲自来了。 苏晟听到手下禀报“祝将军来了”的时候疑惑道:“她来做甚?不是应该……” 不是应该盯着西番的吗?朝廷再不是东西,现在也不应该会对安南下手吧?那祝青君这样的人物到北关来干嘛? 祝青君身后跟着十数骑,人人身上的衣服都是半新的,马也不是京城那种高头大马、仅仅衬南方人的身高体形而已,离“鲜衣怒马”一眼看上去就“快意恩仇”离了也得有五万四千里。 苏晟从桥头跑了下来,站到驿路中间:“姐,你怎么过来啦?” 祝青君跳下马:“顺路。我巡游普安州屯田,在前面的岔道路过,想离你不过二十里,就过来看看你。你气色看着还行。” “那是!姐,这边请!” 祝青君对随从们点点头,苏晟这里出来几个人,引了大部分的随从去饮马、休息,只有三、四个人依旧跟着祝青君。 两人进了关卡内,苏晟自有一处办公的场所,祝青君的随从们也跟着进来,进了室内,苏晟才发现有那么一个年轻男子眼睛就一直安在了祝青君的身上,这让他有点不太舒服。他故意问:“姐,这是?” 年轻男人对他大方地笑笑,祝青君道:“这是白翎。” 白翎这个名字是个意译,随着西征的推进,安南的姓氏也丰富了起来,祝缨也没有要所有人都跟着自己的姓。有些人愿意姓祝,祝缨也就随他们,譬如祝重华等人,也有人有对自己有意义的事,因而以之为姓,譬如金寿。 白翎的情况与他们都不一样,他是博州一个普通的寨子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出生的时候,有人送了他家一只有白色翎子的鸟,因而得名。后来要取名字,就用了意译,巧了白也是个姓氏,白翎的名字也挺好听。 苏晟有点挑剔地看着这个年轻的男子,心里嘀咕:才把祝新乐那个讨厌鬼打发到了西关,怎么又冒出来一个白翎? 他凑近祝青君小声地说:“姐,我看这小子不怀好意。” 祝青君撇撇嘴:“你又想到哪里去了?与其关心我,不如关心你自己。” “我还在孝里呢,”他大大咧咧地说,“姐,祝新乐……” 祝青君白了他一眼,苏晟就知道祝新乐没戏了,前两年明明看着祝新乐爱往祝青君眼前凑的来着。祝青君加重了语气:“有正事呢!” “您说,您说。”苏晟装成个狗腿子的样子。 祝青君道:“你从幕府来,知道西边的消息吗?” “嗯,听说了一点,我才急着赶回来的,”苏晟往北指了一下,“陈大友善,别人可不好说哩。姐,你也是为了这个来的?难道要你守北?” 祝青君表情有些严肃:“没有,我估摸着我还是要往西与他们对阵,兼顾安南全境也不一定。可是普安州我才接手,我这一走恐怕又是要闪下了。姥已调蒋婉来调协,我那个司马你也是知道的,人不坏,就是性子犟,让他做普安司马,他就只看普安。蒋婉比他看得多些、想得也多一点。两人不免有冲突。 如果我西行,你要兼顾一个普安州,不用你忙细务,二人有纠纷的时候,大事必报幕府,小事,你给开解。” 军屯这事儿,起初是祝青君在管,后来让苏晟接手,地方大半在普安州境内的。北关、军屯、苏晟,也算是普安州的另一股势力。身份上也与二人相仿,一旦有矛盾,做些调解是可以的。 苏晟道:“这是幕府的意思吗?您这安排……” 祝青君道:“从来将在外,大事要与中枢通气,若是事事请示,杀只鸡都要问个时刻,事情可也做不成了。便是我想自专,也要有那个本事不是?” 苏晟认真地说:“是。姐,一路小心,保重。” 祝青君道:“这还用说?有吃的吗?” “啊?哦!有,有的!”苏晟扼守客商往来要道,好东西自是不少,一声令下便有人去准备了。 他又请祝青君多歇一天,祝青君道:“不了,我须得趁着还没有旁的事,把普安州巡看一遍。” 苏晟有些遗憾:“哎,对了!你等等!我这儿有一副好铠甲!”守关,权利不小,他手上也有些好东西,这是一副皮质的轻铠,质量上乘。自从大家回了安南,好些东西不缺,但不如在京城时的好。 祝青君既然要上战声,苏晟便忍痛割爱了。 祝青君道:“你自己留着。” “我穿小了,以后你要有大的,再给我一副。有好兵器也给我留着,有……” “行了行了行了,我拿着还不成么?”祝青君也不与他矫情,收了皮铠,见上面画着漂亮的图案,两只角抵的公牛肌肉坟起十分有力,也很喜欢。 苏晟高兴地把铠甲塞给祝青君,歪着鼻子对白翎说:“要好好听祝将军的话!” 白翎也不知道这位苏大人发的什么臆症,还是好脾气地说:“是。” 苏晟更气闷了,送走祝青君,差点想写信给祝缨告状。笔才提起来,便有土兵来报:“对面有信使来。” 苏晟就又把祝青君的私事扔到了一边:“带过来。” 来人带来了陈放的信件,想向祝缨询问西番的情况。苏晟不敢怠慢,派人陪同信使去幕府。 …… 祝缨正在斟酌给朝廷的奏报,她依旧不亲自处置事务,只是最后审核,具体细务放手让年轻人去做。亲自管的是与朝廷之间的公文往来。 政事堂行文问西番,祝缨就得回文。打探得来的情况自是不能合盘托出,祝缨又添了一些“番人不时袭扰边境,左奔右突,难于追击”,因此只好结寨坚守。而西番地广人稀,想找个决战的部族都怕手下迷路之类。 同时也提供一下昆达赤的内部部族并非铁板一块这样的讯息,并且向朝廷申明,她已经停了边境榷场盐铁类的交易,再请示朝廷——我的盐不卖给西番,你是不是让我把盐往你那儿卖一卖?不能饿着我,对吧? 她又写了一页的夹片,指责朝廷卖给百姓的盐价死贵且不好吃,给朝廷交的盐税也没见多涨,还不如让百姓得一点实惠呢。 奏本写完,陈放的信件也送到了,问的也是西番的情况。 祝缨便叫祝彤:“过来,把这几页抄写一份。”拿抄本给陈放。 武学堂正在筹建,花姐已将十男十女的少年挑选好了。他们都住在幕府隔壁的宅子里,与祝彤、林戈一道半工半读,祝缨有时候会吩咐他们做一些事情,他们有时候也与幕府里的随从们一道跑腿做事。 他们的年纪都在十一、二岁,半大不大的,活泼且干劲十足,常令幕府的随从们头疼。 随从们到祝缨身边时都接近成年,识字也勉强、算数也勉强,吏职、护卫做得多些。内中有几个算学学得好的,现在都在巫仁、项安那里,另有一个爱好天文算术的,放到礼曹手下,每每在自己推演与被抓去学堂讲课之间摇摆。见了这些猴子,头疼之余又有点羡慕:自己要是能年轻些就好了,像猴子们这样的年纪就刚刚好。 祝彤很快抄完了公文,祝缨扫了一眼:“不错。知道什么意思吗?” 祝彤小声说:“财不外露?答应别人的事儿不能说得太满,以防有意外?” “有点意思了,拿出去发了吧。” “是。” 自此至秋,朝廷那里又来了两份公文,命祝缨严防西番,而随着秋冬的临近,西番边将又不安份了,派出来袭扰的人数明显多了一些。祝缨便调祝青君往西关镇守,以防不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个时节,是对面比较喜欢的打劫的时候。 待边将闹得更凶的时候,祝缨便下令关闭了榷场。 西番边将也不焦虑,凡这种情况他们也有一套应对的经验,就是接着打。 这是一个循环,手头紧了,就打劫一下,抢到就算赚。如果朝廷恼了关了榷场,马上求饶是不行的,需要打一场大的,让朝廷疼了,然后再同朝廷说些软和话,称臣呗,不丢人。接着就请求开榷场。通常这个时候,榷场就又重新开了。 每次都这样。 朝廷通常也挺配合,它也是,能凭交易做成的事,就凭交易。国富民强的时候,就远征“教化”。打赢了,就收藩属、羁縻,打不动,就筑关据守,开榷场。 不过这一次好像有点儿不一样,头一年消停了,祝缨没有收到朝廷要重开榷场的消息,第二年他们又打起来了。 这一次也不算太意外,头一年两边箭拔弩张,到了春夏消停了一些。秋冬又来。 祝缨并不知道朝廷的具体损失,只知道朝廷在战事上并不顺利。这一日,林戈拿着一份文书疾步来到了书房:“姥!北关来报,有一个叫赵振的人到关上,苏将军派人送他过来,正在路上。” 第521章 赵振 幕府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赵振是谁,他的来历林戈自是无从得知,不过苏晟发来了急件,她便也当成一件急事来办。心里还在想:这是个什么人?这么要紧的吗?姓赵? 祝缨平静地接过了文书,苏晟在上面写得比较简略,赵振是辞官回家的,看起来样子很不好。 祝缨提起笔来,写了个条子:“让客馆准备房间。” “是。”林戈接过条子,装进一个信封里,拿去客馆准备。 做完了这一套,林戈心里依旧好奇这个赵振是什么人,算着他还有几天能到。 三天后,两匹马护送着一辆车进了西州城,骑士穿着号衣拿着信印、公文到了幕府门前。核验了腰牌,是北关的人,与他们身上的号衣也对上了,门上道一声:“稍等。”进去通报,赵振到了。 赵振在西州城的第一站不是已经准备好的馆驿而是幕府,他从车上下来,眯起眼睛打量着整个西头城,脸上的表情似悲似喜,弄得幕府的年轻护卫们觉得这位老叔奇奇怪怪的。赵振的衣着与安南迥异,虽然经过跋

相关推荐: 我在修仙界装瞎   汉宫秋,落花逐水流   脫衣麻将春节特辑   晚儿养成记   情色小说家 (ABO BG 1V2)   大佬穿成娇软女配[七零]   帝国之乱   军婚/壮妻   [HP]斯莱特林之王   捡个王爷来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