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 冼敬怒道:“难道朝廷没了她就不成?只能任由她讹诈?” 郑熹冷静地说:“本来也不至于的,咱们都应付得了。只可惜你的学生疯狗野猪似的疯咬乱拱,生出许多事端,大家腾不出手来应付别的。要不,你来?” 冼敬避开了最后一句,反问:“那些都是国家栋梁,你这么羞辱他们是什么意思?我的学生里,用没有一个女人!要不,我的学生走,你把那个女人再请进政事堂?” 皇帝更气闷了,问道:“就这样?没有别的办法?就算要准其所请,也不能这么百依百顺吧?” 郑熹道:“您的意思,为难她一下?陛下,臣不敢再说‘识人’,眼下却敢说,她是个果决的人。朝廷一拖,她会干出什么来,臣也预测不到。 或者朝廷出兵威吓一下?可梧州烟瘴之地,士兵聚到梧州山外就要先病倒十分之一,然后是补给,这一次可再也没有一个祝缨精打细算了,会花多少钱,不敢想。朝廷硬要打也能打,但这个人狡兔三窟,恐怕不过是逃入深山,再立营寨。 至于离间,獠人能联名请求她做刺史,就是信她,离间的手段,不太好使。 敕封,更划算些。” 冼敬道:“你们二人,为何惧怕于她?还处处回护?” 陈萌道:“我是回护天下。连年水旱灾害,又有民乱,北地一场、西陲一场,南边儿还想再来一场?还有可用的将军吗?你想好了再回答,对手是祝缨。” 皇帝憋着一肚子的火,切齿道:“难道就这样了?” 郑熹道:“陛下,南方不是过是藓疥之疾,远隔关山三千里。如今近处的民乱才是应该关心的事情。纵要动手,也要先定腹心,再修理枝节。再者,陛下越是决心要教训她,就越发不要惊动她。留着看看,能对朝廷有用,算她立功赎罪。败于西番,派一个使者就能处置了她,何须劳师动众?” 此言有理,皇帝的气儿顺了一点儿,道:“如此,就依卿言。” 皇帝的憋心塞到了冼敬肚子里,他闷声道:“但愿不会养虎为患。” 陈萌道:“要不你就现在去对付她,要不就这样。既然已经决定了,出了这个门,谁都别发牢骚,装也要装得坦然一些、大度一些,没得叫人笑话。婆婆活着,叫儿媳妇管家,也不丢人,非得嚷嚷,叫人知道被儿媳妇辖制了,才丢人。” 皇帝道:“你们拟旨吧。”说着,摆了摆手,将众人摒退,自己掏出信来慢慢地看。 祝缨的信写得倒还算客气,跟皇帝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越狱——“各自求活”而已。回忆一下自己与三代皇帝的过往,说自己对皇帝没有敌意。一直瞒着皇帝,怪不忍心的。 再给皇帝把夹攻西番的事儿又详细写了一下。西番与北地不太一样,北地是分裂的,西番不是,它一定会比北地更早再次成为威胁。因为觉得对皇帝不忍,所以她决定帮皇帝牵制西番,也算不枉相识一场了。 皇帝看完,也不知道是气好还是笑好。将信团了一团,扔到了地上。想了想,又对郝大方说:“拣起来!” ……—— 陈、郑二人争赢了,心情也没多么的好,两人心里都明白,这会儿如果对祝缨落井下石,就是承认自己之前大错特错,尤其是郑熹,他与祝缨的联系太早了。 党争之际,他得出多少血,才能从中洗脱出去?只有让这件事含糊过去,让这件事不能成为“错”,两人才能脱身。 郑熹自嘲地笑笑:“我竟开始庆幸祝缨能干、凭自己的本事脱身,且真的到了梧州、梧州獠人真的听她的。” 陈萌心里还惦记着字据,道:“您要对付她,难是难了点儿,也不至于一点办法没有。只不过为了天下,您只好背负非议而已。” 两人相视一笑。 陈萌提前回家,揪过儿子询问出使的详情。陈枚第一件事是拿出了字据,第二件才是说了与祝缨见面的情况,然后才是对梧州的观察。 陈萌认真听了,道:“你还是年轻。” 陈枚道:“是。以往觉得祝叔父慈祥可亲,能干可靠,这次才知道她的可怕。” “可亲可靠,是她以前没有针对你。” “是。”他这趟就是个跑腿的,话题是祝缨定的,节奏是她带的。 连字据都是她主动给的,陈枚在心里默默地加了最后一句。 陈萌道:“下一趟,还是你去,放低身段认真请教……” “是。” 此时,门上来报,有个女人拿着祝缨的帖子来求见! 陈萌道:“请进来吧。” 又是个女人! 来人自称“苏晴天”是梧州会馆的主事人,到了面前一看,是个中年的妇人,衣饰上与京城仕女看不大出区别。 苏晴天大大方方地二人问好,然后说:“我们老师临行之前嘱咐过我,朝廷敕封县令之后,有事要说与陈、郑两位相公。” 陈萌问道:“老师?” 陈枚问道:“是什么?” 苏晴天笑道:“是,在福禄县的时候,老师教过我们许多东西。不知可否请郑相公过府?我去郑府,怕要被打出来的。” 陈萌一面说“不至”,一面问是什么东西? 苏晴天道:“老师做户部尚书的时候,担心会有意外用到钱粮的时候,特意留下一笔以供应急之用。都标在图上了。” 户部尚书是郑熹表弟,这事儿也瞒不过他,如此一来,苏晴天到陈府,反而是与陈萌更亲近了。 陈萌派人请了郑熹过来,郑熹以为他是要商量敕封的事儿,过来才知道祝缨还留了这么一手。他心下吃惊,口上赞叹:“她还有多少惊喜是咱们不知道的?” 然后和气地问苏晴天这一笔仓储地哪里。 苏晴天拿出一张图纸来,又拿出一份账,对应的是图上的仓储,道:“老师说,还请二位能够用好这一笔钱粮,造福百姓。话带到了,东西也带到了,我就不打扰啦。” 郑熹忽然问道:“她对你们有什么安排?” 苏晴天笑道:“您说笑了,我们要什么安排?老师好好的,我们就会好好的,我们有事,老师会为我们报仇的。” 郑熹哑然。 陈萌道:“也不知道她在捣鼓些什么。” 祝缨正在瞎溜达,她对陈、郑二人的处境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这处境就是她搞出来的。 她连旧绸衣都没穿,套了件布袍子就出门了,给小孩子分了点糖果。提着刀,溜溜达达,往城外走去,去看看庄稼长什么样了。没多会儿,她就溜达到田埂上了。 第443章 不信 这时节,日头很早就很毒了,祝缨顶着斗笠,在田埂上蹲了下来,伸手薅了一把稻子,青色的,微微带一点点的黄。穗不太大,还算饱满。山上种田不易,这一片又是十来年前才开荒出来的,能种成这样也是下了大力气的。 梧州,不说比北方,就是比吉远府也算是土地贫瘠的,祝缨望着稻子发怔。 蹲了一阵儿,脚有点麻,她弹起来交替地抖着脚,抻着筋骨,不远处有人大喝一声:“你是什么人?” 祝缨摘下斗笠,几个农夫认出了她:“大人?”抢上前来要磕个头。 祝缨道:“我来出来转转,你们有事就忙去吧,不用理我。” 为首一个年长些的笑道:“现在也不算忙。” 祝缨就势与他们聊了起来,询问一下收成,得知比刚开荒那会儿每亩地全年能多收上几十斤庄稼。具体多出多少:“也分地。好的能多出八、九十,差的也能多出四五十来,靠肥、靠水……” 山上积肥也不容易,产量总是比不得山下。 祝缨耐心地听着,几个人凑一块儿聊了一阵儿,远远地有人在满山地喊她。老农扶着膝盖站了起来,道:“大人,是江娘子找来了。” 祝缨从地上弹了起来,抖了抖脚,循声看过去,江舟不是一个人来的,身后又另跟了一个人——周娓。 祝缨对老农道:“那我先回了。” “哎。” 几个农夫围随相送,祝缨同他们走了几步,忽然问道:“这周围还安全么?有没有盗匪野兽?” 一个嘴快的年轻人道:“山匪不敢过来,有时候会有小贼,偷点儿粮食瓜菜,抓着过几次,打一顿也就完了。冬天会有狼,在山里嚎,也不太往这边儿凑,咱们这别业、这城,顶顶可意的。” 祝缨笑道:“出城还是要结伴。” “哎!” 祝缨对他们摆了摆手,大步往江舟她们走去。 走得近了,江舟先埋怨一句:“又一个人出来了,叫咱们好生担心的。”她的肤色仍黑,脚步仍然很利索。 周娓道:“来信了,是您那位学生祝小官人的信,大娘子与赵大官人都说挺要紧的。” 她到别业有些日子了,因新到,又是女卒出身,江腾两个就收留她先到自己家里去住。 一是彼此之前的职事相仿,说不得日后周娓也要接着做狱卒,大理寺出来的人,必然比小地方更懂些,早早地熟悉一下,方便以后相处。 二是祝缨考虑到周娓是个京城人,一下到了山上,不要说各族的语言,就是本地方言,她也是听不懂的,跟着二江先学说话,做事的事儿暂时放一放。 周娓就先没领职事,跟着人江舟到处跑。她本就是个泼辣性子,到了别业之后戾气渐消,心情渐好,愈发地活跃。江舟说上句,她就说下句,两人经常一搭一唱。 祝缨道:“知道啦,我这就罢。” 江舟碎碎叨叨:“胡师姐也出来找您了,祝银也出来了,叫我们俩先找着了。” 周娓道:“先回去再说吧,天儿这么热,回去歇歇,也好吃午饭了。” 祝缨被她们俩一人一句一气催回了城里,又遇着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一群小孩儿围着他转悠。别业里有作坊,比吉远府的作坊产出少、质量虽相仿但是略贵,不过山路难行,也有货郎选择从这里进货,再到更远一点的山中贩售。 要么少赚点钱,要么多受点累,这个货郎选择少跑点路。 他乐呵呵地说:“别跟着我啦,我得出城了,天黑前要到那边寨子里的。” 还有小孩儿眼巴地看着货郎挑子,上面琳琅满目集了好些东西,光看着就很过瘾了。有两个小孩儿又很快看到了祝缨,将她围了起来:“大人!” 祝缨道:“来,跟我来。” 小孩儿们跟着她走了,货郎抬袖擦了擦汗,对她陪个笑,戴上斗笠,挑着担子快步走开。 祝缨给小孩儿们领到一家小食铺子,买了一把糖,一人一颗分完,拖上江舟与周娓逃回府里。按照经验,如果再多站一会儿,就会有另一批豆下来围着要糖吃,她就回不了家了。 回到府里,赶上饭点儿,祝缨于是招呼众人一同吃饭。苏喆已经跟着苏鸣鸾回家了,路丹青、林风等人久未回家,也要回家住一阵儿,再考虑去向,因此只有赵苏还寄住在这里,还没有来得及将妻儿接过来。 祝大不便起身,仍然在房里吃,张仙姑愿意同女儿一起吃,又觉丈夫可怜,总是中午与女儿吃、晚上同丈夫一起吃。 现在是中午,人比较齐,连同小江二人一块儿。祝缨问小江:“你们家里孩子呢?” 小江笑道:“她们在学里吃呢。” “功课还行?” “还好。”小江说得谦虚,样子却颇为高兴。 饭桌上,张仙姑说起:“锤子来信了。”花姐就问:“你们都回来了,他也快要回来了吗?” 祝缨道:“还不一定。梧州要用到人才,却也未必能盛得下这么些人才。” 赵苏很上心,面上又故作不经意地说:“梧州州治,除了刺史,其余官职都由各县轮流担任,已然没有空缺了。羁縻不同于编户,恐怕不能令行禁止,接下来的事儿……” 祝缨道:“等敕封下来,我会同他们谈的。” 张仙姑等人见二人说的是正事,也不敢马上插言,看赵苏没再接话,张仙姑才说:“吃饭,饭都凉了,吃完了看锤子的信。” 祝缨道:“不用担心他,只要他撑得住这一阵儿就行。” 祝炼来信,是她到梧州之后就走了会馆的渠道给祝炼送了一封信,让他沉下心来,把手上的事做好。她会安排一切,保底是祝炼回梧州来给她帮忙。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她是要打地盘的,也需要熟练的人手。 祝炼现在回的就是这个信。 匆匆吃完午饭,祝缨见张仙姑担心,当场拆了信一看,笑道:“还行。” 祝炼的信里说,消息传得慢,他一开始是不知道的,后来是刺史召他过去试探,他才听说了消息。但是,不管怎么样,祝缨都是他的老师。知道祝缨安全到了梧州之后,他就放心了。前不久才从刺史那里又得到了消息,知道祝缨被正式敕封了,也为祝缨感到高兴。 然后说,既然祝缨有安排,他一定会把现在的事做好,等祝缨接下来的消息。 花姐笑道:“他一是个懂事的孩子,小时候心里事儿多,本性不坏。” 张仙姑这才放心了,去看祝大了。 祝缨道:“咱们也都散了吧。后半晌还有得忙呢。” 各人散去,赵苏又留了下来。他最近都窝在府里,天天看档案。不但祝缨没有什么动作,他也没有动作,但是他知道,祝缨什么时候行动,是与他们什么时候把这个“别业”的情况摸透有直接关系的。 早一天吃透,早一天就能接手。以他这几日的观感来看,作为一个“别业”,这地方打理得不错,但是作为一个“县”,可以挑剔的地方就太多了。不是花姐不努力,也不是项乐项安撬墙脚,而是两者着明显的区别。 前者更讲人情味儿,后者更重“法”,以后还要同朝廷打交道。 赵苏还有一个不适应,之前他是在户部的,一看就是全天下的数目,何其庞大?如今连降三等,看一个偏远的羁縻县的数据,不自觉的脑子就容易转不过来。 譬如祝缨打算把县里的路整一下,征发、钱粮之类,赵苏好悬没打算“调拨”。又譬如他认为整个梧州应该也整顿一下交通,旋即发现这个规划也需要好些人力物力。 今天因为祝炼来信,说到梧州“人才”和治理,赵苏又想再提醒祝缨一次:“恐怕得先把县里安顿好,再动梧州。您手上的人,还是不太够。只凭一县辖制其余五县,唔,小妹应该不是问题,其他几个不好说。刺史府没有治所,刺史府的官员都是轮流,也都是虚名,没有真做过职事官。” 祝缨道:“既然我这儿设县了,轮流的事儿得再加我一份了,既然敕封刺史了,梧州就要统一政令,一切都得重新理过。” 赵苏道:“只怕这个比共推您做刺史还要难!刺史是慷朝廷之慨,听令,是缚他们的手脚,轮值,是夺他们的机会。这些事,不是‘谈’能够解决的。 况且,您接下来要打下更多的地方,会设更多的州县,能够轮值的县越来越多,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还是轮流坐庄,即使有两个州、三个州,即使您做了节度使,您能够动用的人马也有限,节度使也只是个空名。 现在的梧州,还是‘分封’。新有之地,请兼用察举、科考,不要再‘分封’更多的家族了。即使有家族有大功,给他们的子弟建功立业的机会,而不是直接给一个县。那样等于是在削弱您自身。除此之外,您也要壮大自身,否则,都是为他们当谋主,为他人做嫁衣。” 祝缨点了点头:“要不我怎么开学校呢?” 赵苏道:“县里学校教的学生,恕我直言恐怕还不太行。” 祝缨道:“那咱们就带一带他们,本事都是练出来的,亲自带出来的,更合用。” 赵苏问道:“那祝炼他们呢?” 祝缨道:“那要看看接下来的局势了,看朝廷是个什么章程,才能决定他什么时候回来。” 赵苏道:“是。我接着看旧档去,别业这里才是您的根基,早日理顺,才好说及其他。” “去吧。” ………… 赵苏说的都对,祝缨也都想到了。她也看得出来,赵苏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有抱负,在梧州,他有机会,也有不足,梧州也不是他的地盘。不过他反对“分封”倒是说到点子上了,当务之急,还是经营好祝县。 下午,她就没再出门,自己也在家里看旧档。祝缨饭量不小,张仙姑唯恐她饿着了,过了一阵就拿了好些吃的来给她,催她休息一下:“总是坐着,身子都坐坏掉了,再吃点儿东西。” 祝缨也就从善如流,与花姐等人一块儿吃点心聊天儿。 也不瞎聊,而是顺口问一下府里人的情况:“看到有几个小孩子,说是咱们家的,有多少人成家了?” 花姐笑道:“男婚女嫁,不是很平常的么?他们唱着歌儿,又或者去猎了羊、有了地,拿给心爱的姑娘,姑娘看小伙子踏实听话,也愿意一起过活,就凑成一家了。” 打从“石头城”起,至今也有十年多了,当时的年轻人也都到了成家的年纪。山中风俗,看对眼了就有机会,十多年下来,也有稳定组成家庭繁衍的,数目还不算小。 这样的人家,花姐也留一些在府里继续帮工。祝县没有奴隶,之前是别业,名义上都是祝缨的佃户,人口繁衍得多了,放出去一些去做别的事也是正常的安排。 花姐道:“如今设县了,又是另一样规矩了吧?” 祝缨点了点头,道:“算役力吧。” “好。小巫。” 巫仁道:“我都记下,明天同项三娘与赵大官人讲。” 祝缨道:“先前跟着我的人,也不容易,也要安家。” 祝缨心里琢磨着,凡要结婚的,得给人家分间单独的屋子,再给一点小家的生活用品,帮着结婚。北上十年,都不容易。 吃点心闲聊渐渐变成了安排庶务,在坐的竟都没有察觉,你一言、我一语,都说得入神。 因周娓在,她们说的都是官话,在坐的官话倒还可以,周娓难得都听懂了,便也插言:“大人,已经设县了,娘子们身上的官职,是不是要定下来了?是正正经经的,咱们祝县的官员了?” 这些年是花姐揽总、兼管些学校的的事儿,小江与江腾两个司刑狱,先是项家兄妹,后是巫仁帮着管仓库、收租之类。以前是侯五,现在是祝青君管着防务。都是祝缨的自己人。 祝缨道:“当然。不过,先时帮忙的人有不少,都要有个妥善的安排才好。说不得,你们几个,要先忍一忍。” 最初别业缺人,除了项安、项乐来帮忙,还用了一些小管事。后来花姐等人搬到别业,仍然留有三个管事襄助,他们也需要有一席之地。 此外,跟在祝缨身边的祝文、祝银也都有些能力,也需要安排。有没有朝廷敕封,是很明显的一件事。本来正副职是搭档,差别不特别的大,一个职位一个县只有一个人得官的时候,正副的差别就显出来了。 然后是赵苏、项安、项乐等人,本身品级都不低,一下能占去几个比较高的位置,这还是他们愿意为自己俯身低就。 花姐道:“行。” 她表态了,二江也跟着说:“跟您的。”巫仁跟在后面点头。 祝青君出外巡逻了,周娓左右看看,又自己冒出头了,表情变得十分精彩!祝缨笑道:“都会有安排的!” 弄得周娓白了她一眼,花姐笑得更大声了。 祝缨道:“我说话算数。”她当下就指定了江舟管祝县的监狱。 江舟道:“我?” “对,你别看她,她,我另有安排。梧州女监,也是要人的。” 江舟这才笑了起来,花姐也说:“恭喜。” 如此一来,接下来的安排就很明显了。祝县的,让资历浅一些的人担任。“日后”更高的官职,由资历深者承担。资历老的如花姐,与祝缨之间不必明言就有默契,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就争着要位置。 周娓也放下心来。 其余都依此办理。 花姐道:“这些年辛苦的这些人,总算也对他们有一个交代。” 祝缨道:“我倒还有一个念头,以后家业越来越大,如果有不能胜任而资历又老的。愿意退位让贤,我另拨些钱粮给他,算休致。” 花姐道:“那也不算白辛苦了。也好。” 不多会儿,就把这事儿给讲定了。正好,项安、项乐带着项渔也过来了,项安项乐在城里有自己的住处,项乐儿子已经不小了,也没有接过来——山下的先生更好些,他想让儿子先读书,再说。反而是项渔,一头扎到了别业,与叔叔姑姑住在一起。 祝缨问道:“这是有话要说?” 项渔道:“是。大人,我下山去看望阿娘,遇着县里的人,他们都很想念您,又想恭喜您得了敕封。也想请示您接下来的安排,想上山来探望您,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祝缨道:“我也很想大家,不过,告诉他们不急在此一时。时机到了,我会请他们过来吃饭的。” 三人互相看了几眼,道:“是。” 祝缨道:“正好,你们来了,你们与艺甘家无怨无仇,阿渔,你替我去见一见艺甘洞主吧,我给你向导和通译。” “是。” 艺甘家也没有文字,所以也谈不上什么书信,只有几页纸,由祝缨口述,项渔记录了下来,权作他的稿子,路上背熟了,去见了艺甘洞主当面说明白。 内容也很简单,祝缨希望与艺甘洞主能够和平相处。如果艺甘洞主愿意,她也给艺甘洞主申请一个县令。艺甘家这些年也在偷学种宿麦,但是这边看得也死紧,艺甘家弄不到好种子,绑架过几个熟练的农夫,还被这边五县发兵给抢了过来。 艺甘家还保留着一些原本的习俗,比如祭天之类。梧州五县才改过来没几年,自己互相是不这么干了,被艺甘家一激,又重操旧业了。 祝缨的要求是,双方把这人牲的事儿也给停了,和平相处。如果艺甘洞主愿,祝缨也可以到艺甘家的地盘上去看一看,看他那儿还有什么生财的门路。艺甘洞主可以选派聪明的子弟过来,她教识字、算术等等,好帮助艺甘洞主管好寨子。 至于种宿麦这事儿,她也可以帮忙,这个她熟。还可以帮助艺甘洞主把干活不积极的奴隶变成比较积极的佃户。 太讲道理了,项渔背稿子背得感动得要哭了:“大人真是一片慈母心!” 是我眼瞎!这么慈祥,一定是个女人啊! 项渔甚至觉得祝缨有些软弱了,如今祝缨都回来了,怎么可能打不过艺甘家? 他收拾收拾,带着通译、祝缨准备的丰厚礼物就要出发。 祝缨道:“且慢,我让青君派人陪同你去。” 胡师姐道:“我同他一起去吧,大人回家安全了,我也放心了。正好同小郎君一道出去走走。” 祝青君不能离开,胡师姐又感激项家给予过的帮助,一路护送项渔去了艺甘家。 ……—— 项渔感觉颇为良好,从一个商人的角度出发,这笔买卖是赚的,从一个“读书人”的眼睛里看,废掉人牲,是文明的。何况还有劝课农桑,又要给艺甘洞主一个正经出身。 项渔认为,最大的阻碍可能是之前仇恨有点儿深,需要劝说。 岂料走了三天才到了艺甘家的新大寨,被带到艺甘洞主面前,这老头儿听完了他的说词,当场就暴怒:“还要来骗我吗?” 项渔也傻了:“我是诚心来的!” 艺甘洞主原本的大寨不在这个地方,原来的家离“祝家庄”也就二里地,现在被迫搬迁不就是因为当初好心,同意祝缨在那儿设集市做贸易么? 现在倒好,自己的好地方没了,被迫搬进深山。 他不信。 非但不信,寨子里的年轻人义愤填膺,要把项渔给祭了天。亏得胡师姐一柄短刀削铁如泥,一手弹子准头也足,与几十名祝青君练出来的青壮,结阵护着项渔杀出了大寨。 贵重的礼物也丢了,项渔大怒:“真是不可理喻!” 几人一路狂奔,在边界的地方遇到祝青君提刀等着他们:“你们遇到强盗了?” 项渔可算见着了救星:“艺甘老头儿欺人太甚!这都是他打的!你可一定要为我作证,咱们求大人报仇啊!” 两人直回县城,祝青君没有说话,项渔先哭诉:“大人,我也不是怕死,也不是为我自己难过。他们哪儿是打我,这是铁了心与您作对啊!” 祝缨没有生气,道:“知道了,你受苦了,下去休息吧。青君。” “在。” “你派人去吧,给艺甘洞主再捎个话儿,就说,我这别业如今还要住,不能给他,但他可以回来,那一片地荒了很久了,我也不曾圈占。他还可以搬回原来的寨子。如果不放心,我可以与他对天发誓。” “是。” 祝青君又托了一个过路的西卡族的商人捎话。 又过五天,商人回话:“差点把我也给打了,看我是西卡的,才饶过了我。他们并不相信你们。” 艺甘洞主之前吃亏太大,一朝被蛇咬,无论如何也是不肯相信了。 祝青君暗中警惕,散出了更多的探子,以防艺甘家偷袭——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稻子快在熟了,这个时候很容易招来艺甘家的混蛋偷割稻谷、放火烧庄稼。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陈枚再次来到了吉远府。 第444章 变了 “又要来?”庞司马顾不得在上峰面前,惊声发问。 徐知府的声音也有些萎顿,道:“对,依旧是陈二公子,敕封梧州刺史。” 庞司马道:“梧州……” 徐知府心道,幸亏自从那一位到梧州之后我便敬而远之,没有冒犯,否则真不知道那一位会有什么样的手段。 庞司马想的却是:上次陈二公子过来才送了他一份礼物,这一次要怎么凑一份礼物才好? 吉远府比当年富庶多了,但徐、庞二人也不敢聚敛太过,因此二人手头虽然富裕,却也达不到豪富的水平。养家糊口、周济亲族、维持体面之外,大手笔地短期内送两次礼,手上也吃紧。 司马还在犯愁,徐知府已经说了:“快,好生准备。” 他比庞司马还要多一份想法:再筹备一份礼物送进山,贺一下那一位梧州刺史。有这么一位邻居,福祸难料,但好好供着应该能少一些麻烦。 两人分头忙碌,吉远府有祝缨留下的底子,官员虽然十年间调换了一些,差役们都还是熟手,很快将迎接的活计做好。待驿站将消息发来,徐知府与庞司马率众相迎,吃惊地发现这次的队伍比上一次大了一些。 庞司马心道:坏了,事先安排的费用不够了,得再添些。 紧跟着徐知府陪笑上前。 陈枚跳下马来,将正在拱手的徐知府的胳膊托了一托:“府君礼重了。” 徐知府笑道:“哪里,哪里……哎?!你怎么憔悴了这么多?是这一路太辛苦么?” 从北方到南方这么老远的距离,可别是路上病了累了,再死在吉远府吧?他爹不得记恨我吗?徐知府心肝一颤。 陈枚的脸颊向内收了一些,肤色也变深了一点,笑道:“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苦夏、苦夏,果然是有道理的。” 徐知府道:“南方湿热,你还是辛苦了,还是先请入城歇息,容我为你您知会梧州、寻向导。” 陈枚也不拒绝,道:“好。” 徐知府又要设宴,陈枚也婉拒了:“只恐他们那里来人急,怕明后天就要动身,我须得养精蓄锐,才好进山。” 徐知府只得一切从简,只有自己与庞司马等数人陪同陈枚吃了个晚饭。他们一离开,陈枚便将帽子一摘,伸手扯衣服:“怎么这么热?” 仆人道:“这儿差不多是尽南边儿,就是比北边热。进山就能凉快点儿了。” 他一路也热得够呛,陈枚此番南下比上次要惨得多。上一次还看看风景,气候也还算宜人。这一次沿途的风景是看过的,路上还不时遇到雨水,不下雨的时候又越来越热,所有人都瘦了一圈。途中又病倒了
相关推荐:
剑来
朝朝暮暮
斗罗:转生火麟飞,幻麟星云
流氓修仙之御女手记
谁说总监是性冷感?(百合ABO)
永乐町69号(H)
[综漫] 成为叛逆咒术师后攻略了哥哥同期
炼爱(np 骨科)
生化之我是丧尸
试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