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常见的桥段。 …… 另一头,陆府嫁女,办得好是气派风光,已经到了大婚这一日,仍有亲朋络绎送来贺礼添嫁妆。 贺客盈门,比陆府迎娶新妇时,还要更热闹几分。 闺房内,陆亦瑶身穿大红喜袍,领披霞帔,头上尚未戴上凤冠。昔日里敢主动亲吻少津的娇俏少女,因长了年岁而多了几分端庄。 然性子里是没变的,她仔细听着院外的动静,又不时往外张望几眼。 陆家祖母为孙女挽起最后一缕发丝,额前碎发悉数梳入了发髻中,眼中微红,她语重心长说道:“瑶儿,从今日起你便要嫁予裴家二郎为妻了,祖母叮嘱你的,你要牢牢记着。” 陆老夫人再次嘱咐了一番,说道:“在这京都城里,但凡是嫡出是个长进的,少有人家还会倾力栽培庶出,裴家是个例外,便可见得其家风清正。从前伯爵府里的事与你无关,但你今日既得了状元郎的风光,往后便要想着替夫君还一还这些情,免得叫他在中间难做。” 又道:“祖父教你读书识字,你又有了些才名,这是个好的,却不能因这些虚名,在府上自视清高孤傲。” 陆亦瑶嫁入裴府,要侍奉嫡母为婆婆,陆老夫人不得不多叮嘱几句。古来媳妇难做,庶子媳妇更是难做,她有这些担忧也是正常的。 “祖母,我省得了。”陆亦瑶应道。 正说着,远处依稀传来些奏乐声,渐渐响亮——迎亲队伍来了。过了大概一刻钟,大门外开始喧闹起来,是陆家人在拦亲,新郎官一一应答后,又不时传出阵阵叫好声。 陆亦瑶一想到裴少津从容应对、应答如流的场面,脸上多了几分羞色。 拦亲临近尾声,有喝声道:“请新郎赋催妆诗——” 不多时,催妆诗出,叫好声迭迭不觉,叫人好奇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随后,催妆诗送入闺房中,递到陆亦瑶手里。 陆亦瑶红唇微动,低声读道:“笙歌响彻催时少,合卺酒后夜迢迢。良辰将至妆未成,自有裴郎为卿描。” 催妆诗意为,今日大婚,一路笙歌前来迎娶,日暮将尽,迎娶新妇的时辰所剩甚少。所幸,喝下合卺酒后,夜里时辰还长。吉时已到,不能误了时辰,娘子若是妆容未成也并不打紧,长夜漫漫,自有夫君为你烛下画眉。 用一首俏皮的小诗,催着新妇快快妆成,盖上盖头随他回家,正是“催妆诗”的精髓所在。 诗中,少津以一句“夫君替你画”来催妆,倒也有趣,无怪博得众人连连叫好。 “尽会贫嘴。”陆亦瑶轻声揶揄道,将纸张折好,收进了袖口中。陆老夫人为她戴上了凤冠、盖上了盖头。 诸多礼节一一行过以后,裴少津终于娶得美人归来。 …… 夜深时,伯爵府中的宾客陆陆续续散去,只剩些好酒者依旧畅饮着,不时传出欢笑声。 裴少津贪吃,却不贪杯,论起酒量,他比长兄还要差些。自知酒量不好,裴少津今晚不敢多喝,以免误事。 又因他肤色白皙,喝了几盏酒后,两颊格外红彤彤的。 所以,当他用喜杆挑起陆亦瑶的盖头后,陆亦瑶抬眸一看,噗呲笑出声来。 “二郎这脸颊,可比妾身抹了胭脂还要红。” 不知是酒红还是羞红。 裴少津手颤颤地端来两杯合卺酒,应道:“大喜之日,不就应是红吗?” “二郎写的那首催妆诗可还作数?”陆亦瑶盯了盯裴少津颤颤的手,又取笑问道,“二郎现下可还拿得稳眉黛,画得出柳眉?”诗中说好今晚要替她描画眉毛的。 “夜虽迢迢,画眉却也浪费,不如……” “不如什么?” “且先喝了这杯合卺酒再说。”裴少津应道。 合卺酒杯哐当落地,几句话间,两人情意便浓蜜了起来。又因两人相处多年,床笫之事自是水到渠成。 春寒犹见汗点点,红烛燃至五更穷。 …… …… 少津大婚礼成,又同妻子回门以后,便要正式入翰林任职了。 他是从六品编撰,徐言成和杨向泉则是正七品编修。 有裴少淮、徐瞻和徐阁老的指导,少津和言成很快便熟悉翰林院,开始参与实录编修和轮值上朝。 一桩喜事刚了,又有喜事来。 这日,礼部宣旨队伍出动,出了御街之后,直往城东来。最前头的几人,手捧红木方盘,上头端端摆着凤冠和朝服、公服、祭服、常服等衣制,随后还抬有其他赏赐之物。 但凡有些见识的人家,都能看得出,这是皇帝下旨册封诰命夫人。见识再广些的,还能从凤冠样式看出,这是册封四品恭人的诰命。 礼部的阵仗不算大,仍是引得不少勋贵人家派人前去打探、打听,看看是谁家主母被册封了。因为京中四品官员不算少,而官妇被封诰命的并不多。 这是一份荣耀。 伯爵府中,林氏亦听闻了这个消息,连忙让申大家的出去打听打听,她道:“快去看看宣旨队伍往哪个府邸去了。” “是,夫人。”申大家的应道。 杨时月、陆亦瑶正巧今日过来问安,林氏便同她们说:“册封诰命不是件小事,那人家若是与伯爵府有几分渊源、交情在的,咱们还要赶早挑份贺礼送去,免得失了礼节。” “母亲说的是。” 不大一会儿,申大家的慌中带喜跑回来,步子迈得很大,有些失了规矩,说道:“夫人,好似……好似在往伯爵府来!” 林氏惊讶,问:“往伯爵府来?” “是往伯爵府来的,已经进了正景街了。” 住在正景街的人家不少,但独景川伯爵府受得起天子册封诰命。 说话间,又有小厮跑过来报,说队伍已经到正大门外了,林氏这才相信,天子新册封的诰命是伯爵府的。 杨时月和陆亦瑶还太年轻,老太太已经有了诰命,这新册封的诰命,自然只能是林氏的。 杨时月见林氏怔怔有些愣住了,她走过去,一边帮林氏再整理整理衣襟,一边提醒道:“母亲,该去接旨了。” 第153章 第 153 章 诰命, 亦为诰书,因是皇帝所赐,民间常称之为“圣旨”。 皇恩已至, 裴家人上前行礼接旨。 只见两名礼部捧敕官缓缓展开缂丝质地的诰书, 诰书宽一尺, 长三四尺,从左至右分为棕黄、灰、浅黄、深黄和中绿五个色段,通体偏向金色,又织有祥云图案。 金色锦绣又肃穆庄严。 卷首蓝底白纹, 一升一降的双龙盘绕着“奉天诰命”几个篆体大字。 宣旨官员立于诰书前, 开始高声诵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慎简贤才, 凡识略渊彻,攘外安中者, 朕必嘉赏之。尔国子监博士裴秉元, 初任北直隶东阳府玉冲县知县, 二任南直隶太仓州知州, 历官奏绩駉牧有声, 揆文奋武, 才兼裕焉……” 先是盛赞了一番裴秉元的昔年功绩。 正式的诰命文书,皆是由翰林院起草,再由内阁大学士审改, 最后才会誊写、加盖皇帝玉印。是矣, 诰命文书初初听着是有些隐晦难懂的。 宣旨官员接着念道:“……尔声业平远, 是用覃恩, 授尔中顺大夫, 锡之诰命。钦哉!” 妇随夫恩, 宣旨官员这才开始诵读女眷的恩赐:“制曰:礼重元配, 风采闺良。尔国子监博士裴秉元之妻宁氏,慈音已邈,恭问弥彰,是用赠尔为恭人。” 生者为赐,逝者为赠。 要赐林氏外命妇,按照伦理纲常,须得先赠宁氏恭人。 又唱言道:“……尔国子监博士裴秉元之妻林氏,明章妇顺,圣善母仪,从夫侔载畚之风,爱子励和丸之教……是用赐尔为恭人。钦哉![1]” 夸赞林氏时,不仅赞许她为贤妻,更赞许其为良母,有从夫爱子之德,这几句话颇值得人玩味。 如此,才算将诰书全文诵唱完毕。 “微臣(臣妇)接旨,谢主隆恩。”裴家人同声道。 除了少淮、少津两兄弟上朝了,其他人皆在。 “恭贺裴博士。”宣旨官员将卷好的诰书双手奉予裴秉元。 “辛劳大人了。” 礼部官员离开后,景川伯爵府里一派喜庆,不大一会儿,络绎开始有人家送来礼件相贺。 莲姐儿得了消息以后,匆匆从徐府赶过来,眼睛泛红,显然来的路上,已经哭过一场了。一见到林氏,泪眼汪汪又哭了起来,哽咽着言道:“母亲,女儿感激你……” 林氏嫁入伯爵府时,莲姐儿十余岁,许多事情都已经懂得,她生性敏感,自然有自己的一番心思在。 时过境迁,莲姐儿岁至中年,林氏也已生白发。这二十多年里,这对半路“母女”从未闹过不快,是因为有一份相互体恤在——林氏可怜她们姐妹小小年纪失了生母,孤苦可怜;莲姐儿体恤林氏嫁作继室,后母难当。 林氏为莲姐儿擦擦泪水,安慰说道:“快别哭了,派人到蓟州知会兰姐儿一声才是正经,叫近日她回来一趟。”以便姐妹两人一同上香告慰亡母。 莲姐儿依旧泪流不止,点点头。 一家人欢欢喜喜用过午宴之后,林氏刚回到房中,裴秉元从祠堂那边将诰书取来,也入了房内。 “老爷怎把圣旨拿到屋里来了?”林氏问道。 裴秉元笑而不语,把诰书展开于长案上,又略带着些神秘兮兮,将林氏扶坐于案前。 推开窗户,光亮照在金色缂丝上,明晃晃一片,烁人眼目。 裴秉元这才说道:“夫人这些年辛辛苦苦相夫教子,今日这份诰书,是属于夫人的。” 林氏只知道官妇诰命是随夫君功绩而得,遂应道:“妾身是沾了夫君的光。” 裴秉元摇摇头,笑说道:“若是沾为夫的光,诰书可不会这般写。”他断定说道,“以我之见,这份诰命,是淮儿向皇上求来的。” 于是靠着林氏坐下来,指着诰书,开始一句一句给妻子讲解,用的什么典故,说的什么意思,道:“夫人且看,这句‘爱子励和丸之教’用的是唐代‘和丸教子’的典故,唐朝柳仲郢之母出身清正,教子有方,每当儿子夜间无心习读书卷时,她便将苦参、黄连几样最苦的药物和成药丸,叫儿子嚼在嘴里,吃苦思甜,这才成就了柳仲郢的一番学问才华。这是在夸夫人身清气正,懂得教养儿女。” “短短几个字,竟还有这般意味在里头。”林氏心喜又诧异。 这可是天子的夸赞。 裴秉元说道:“毕竟是出自翰林院的手笔。”又言,“从这番夸奖来看,自然是与淮儿有关的。” 整整一个下晌,林氏便这样,靠坐在丈夫身旁,听着丈夫一句句给她讲解,时常只顾得侧看丈夫讲解的模样,而忽略了丈夫在说什么。 诰书隐晦难懂,听典故有些枯燥,可这么一个安安静静的下晌,叫林氏感觉到无比轻松。 …… 快入夜的时候,裴少淮散衙回到自己的小院,换好衣裳后,一边抱着小南和小风玩耍,一边听杨时月跟他讲今日礼部宣旨的事。 紧接着便看到娘亲风风火火进来“兴师问罪”。 裴少淮把小南递出去,想借儿子压一压娘亲的“火气”,道:“小南,快伸手叫祖母抱抱你。”小南很乖巧张开手,等着祖母抱他。 林氏把小南接到怀里,果然骂人的声音都低了几分,道:“你早知晓的事情,为何不提前同我说一声?” “孩儿不是想给娘亲一个惊喜吗?”裴少淮顽笑道。 “喜是喜了,也够是惊的。” 本以为是别家的,然皇帝诰书忽到了门外,毫无准备,岂能不惊? 裴少淮又说了许多好听话,加之小风一直卖力作怪,讨得林氏欢笑,这事才算过去了。 林氏说道:“下回可不许这样了。” 一旁的杨时月搭腔道:“母亲放心,官人他下回不敢了。”又打趣丈夫道,“官人在朝中要好好做事,这般才能快些有‘下回’,将功补过。” 这回,林氏的诰命是从夫,下回,借着儿子的功绩,林氏的品级可以往上再提一提。 裴少淮笑应道:“时月说的对,是要将功补过。” 几人皆是欢笑,小南小风小腿一蹬一蹬的,挥着小手跟着乐。 …… 七日之后,兰姐儿得了长姐的信,带着一对女儿赶回京都城,入了城直接往伯爵府去。 莲姐儿也过来了。 莲姐儿似乎知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先让杨时月帮着把下人们遣了出去。 林氏欢喜迎接兰姐儿从边城回来,却见兰姐儿素发未簪,一袭素衣进了大堂,将草席在林氏面前铺开,跪于席上,道:“女儿曾犯下大错,未曾正式向母亲认过错,今时今日,女儿真心实意明白了自己的过错,请母亲宽恕。” 席蒿待罪,言之真切。 “你这孩子,这是在做什么。”林氏连连过去扶兰姐儿起身,说道,“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你早也知晓错、认过错了,我亦从未怪罪过你,何须今日这样的阵仗再认错?” 又道:“只要你跟二姑爷好好的,咱们这一大家子都好好的,这就够了。” 兰姐儿跪着不肯起来。 莲姐儿走过来,扶林氏坐下,说道:“母亲,你便听她说完罢。” 十几年前,兰姐儿年少无知,私会书生吴琅子,若非林氏阻拦,加之遇见了司徒二,兰姐儿便酿了大错。 兰姐儿诉道:“从前,女儿只知道自己私会有错,差些连累了兄弟姐妹,却没有明白母亲的一番良苦用心,处处为我着想,辜负了母亲的好意。”她接着说道,“如今姒姐儿、妘姐儿将到女儿当初的年岁,轮到女儿要为她们计长远,将心比心,女儿更知自己当初错得何等离谱,夙夜难寐。” 林氏这才注意到,兰姐儿把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带了回来,此时正站在堂外,看着她们的母亲认错。 大女儿姒姐儿已十二岁,她手中拽着帕子,红了眼眶,一直克制着流泪。 兰姐儿接着说道:“女儿知晓,直到今日才反思过错,已经迟矣……若是今日还不认错,女儿只怕往后都没有底气去教养儿女,姒姐儿、妘姐儿也会像女儿当初那般,肆意妄为而犯错。” 林氏再度走过去,扶兰姐儿起身,说道:“我省得你的诚意了,我原谅你,快快起来再说罢。” 待裴若兰刚刚坐下,那一直在堂外观望的司徒姒跑进来,跪在母亲面前,垂头低声说道:“娘亲,女儿错了,女儿再也不敢了。” 裴若兰早已泣不成声。 林氏近看才发觉,兰姐儿比上次回来憔悴了许多,心中猜想,必定是姒姐儿身上发生了什么。 随后私下叙话,才知晓姒姐儿如母亲当年那般,差些也犯了大错。 原来,司徒二多年镇守边关,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已是山海关的三品大将,裴若兰一家在蓟州城里算得上是第一大户了。 司徒二是一介武夫,平日里带兵值守隘口,每每回家时,想着补偿,难免会对两个女儿娇惯了些。 裴若兰一个人在家管教三个孩子,有管教不当,也有疏忽之处。姒姐儿平日里喜欢到戏楼了看戏,裴若兰并没有拘着,结果一来二往,姒姐儿竟跟一个戏子看对了眼。 所幸司徒二在城里留有眼线,早早把事情报给了他,这才没酿成大错。 与十几年前何其相似。 司徒二不能长久留在家中,他身为首将,隔了几日便要回到前线去了。裴若兰将姒姐儿拘在家中,道理说了千百遍,却没能说服女儿。 她自己都没曾正经认了错,又怎能让女儿认错? 事情再次发生,换了角色,兰姐儿越想越悔,越想越惭愧,便有了今日这么一幕。 第154章 第 154 章 诸多喜事过后, 伯爵府生活归于平静。 成了四品外命妇后,林氏收到的请帖不绝如缕,她总是问清楚了是哪家夫人办的、都有谁人去、吃茶闲叙背后是什么目的, 才慎重择取了几个帖子,应下赴会。 一来两个儿子在朝为官, 整个伯爵府俱为一体, 林氏若贸贸然与其他官妇走得太近,她怕给少淮少津无缘无故惹来祸端。 二来,林氏与大儿媳闲叙时, 曾淡淡然说过:“名头这个东西, 平日里低调些、收着点,才让人觉得有份量。若总是出去卖力显摆,久而久之,则会一文不值。” 对于小南、小风, 林氏一想到他们来年要随少淮、时月南下, 数年难归, 心中万分不舍。可即便如此, 她也极少叫人把孙子、孙女抱到她的房里来。 …… 裴少津入翰林院三个月, 已熟悉国史馆中的诸多公务, 身为编撰官,他要开始入朝当值掌记了。 即掌记朝中大事、皇帝日常。 第一回这般接近当朝天子,因父兄的关系, 皇帝对他又颇为关注,裴少津难免有些紧张。入朝的前一夜, 裴少津到书房里向大哥请教。 烛光下, 兄弟对坐。 裴少淮花了些时候, 才想起当年第一次当值时的境况——因不了解皇帝的性情, 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的。而如今,弟弟的境况大为不同,皇帝对少津已有几分了解、并抱有期许,所以裴少淮认为,少津大可以“胆大冒进”一些。 裴少淮笑说道:“津弟无需紧张,掌记之余,皇上可能会就朝中时事问你的见解,你如实应答便好。” 同出一师门,在学问、见识这一块,裴少淮对弟弟还是很有信心的。 他又道:“若说要注意的,倒是有两件小事可以注意一下。” “哪两件小事?” 裴少淮把皇帝时常与臣子分食糕点、下棋博弈的喜好说了出来,道:“品食糕点是你之所长,皇上有赐,你吃便是了。若是下棋,皇帝的棋艺……嗯,你需得让着点,莫寥寥几步便破局了。”停顿了几息,又补了一句,“要多多让着点。” 重音落于“多多”二字,确保强调到位。 裴少津记性好,单单是背记棋谱一点,就注定他的棋艺不会差。 裴少淮语调很是轻松,而少津听得严肃认真,少津应道:“我省得了,谢大哥提点。” …… 秋风寒宿夜,星辰参差亮。 裴少津出门时,在官服里多添了一层衣裳,在马车里犹觉得瑟瑟。早秋生寒,今年恐怕又是一个长冬。 早朝无大事,退朝后,他在内官牵引下,来到乾清宫偏殿里坐下,掌记皇帝日常。 正殿御书房中,今日难得没有大臣来御书房议事,皇帝犯了棋瘾,吩咐萧内官道:“去一趟六科,宣伯渊觐见。”让伯渊陪他好好大杀几局,想着就过瘾。 “是。” 萧内官刚走到门口,却闻皇帝道:“罢了罢了。”长叹了一声,说道,“来年春日他便南下开海了……朕要提早习惯习惯。”不仅伯渊离京,承诏也要离京。 萧内官回到皇帝身边,提醒道:“陛下,今日是另一位小裴大人当值掌记,就在偏殿中。”都是裴大人,萧内官只能用“另一位”来区分。 意思是陛下可以另寻棋友。 “甚好。”皇帝意会,当即让萧内官准备棋盘,再宣裴少津入正殿,也好趁机了解了解这位“门生”。 棋盘下,裴少津与皇帝对坐,却坐得很不安稳。 皇帝略问了些时事,裴少津思后应答,话语虽有些像在作文章,但见解独到,有理有据。 皇帝颔首,道:“颇有你兄长当年风采。”又笑着宽慰裴少津不要紧张,只当是平日里下棋就好,打趣道,“你兄长下棋时,可从不跟朕客气。” 见皇上言语如长辈,又有大哥昨夜提点,裴少津渐渐放松下来。 “伯渊说过,你的棋艺比他要好?” “略胜一筹。”裴少津谦虚应道。 于是皇帝端端坐好,神态认真了几分,手举白棋,开始仔细布局,每一步都慎重斟酌。 裴少津谨听大哥叮嘱,悄无声息开始让棋,结果一不小心吃了十几颗白棋,他迟疑了一下,开始多多让步。 等到棋过半局的时候,裴少津的黑棋一不小心又围了一片白棋。 使得他接下来每下一枚黑棋,都要斟酌许久——到底该怎么让才好? 直到一局棋了,裴少津“险胜”了皇帝,他才后知后觉,明白大哥口中所说的“多多让棋”是什么意思。 皇帝下得尽兴,欢喜道:“爱卿的棋艺果然比伯渊更胜一筹。”他平日和伯渊下棋,胜负往往是五五分。 “谢陛下夸奖。”裴少津讪讪应道。 所幸正好有大臣求见,裴少津得以脱身,他一边退回偏殿,一边在想,往后该如何下棋才好?是不是该回去研究研究童子棋艺? …… 翌日早朝时,梧桐细雨,更添秋寒。 连续两年的秋日早寒,不止引起裴少淮的注意,也引起了新上任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的注意。 皇帝选用的这两位都是实干派,有实实在在的功绩傍身。 张令义入阁之后,兵部尚书由原兵部左侍郎陈功达接任。陈功达历任兵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安庆知府、湖广按察使和蓟辽总督,后来召回京都,在兵部再受重用。任蓟辽总督时,陈功达修整边备,辽东边防趋于平稳,回到京都后,又协理京营军政。 裴珏告老致仕之后,皇帝将太子太保王高庠调入吏部,暂管吏部事务,上个月已下旨授予吏部尚书之职。王高庠庶吉士出身,历任官职更是丰富一些,曾受命督辽东军务,修筑边墙,也曾担任御史,掌管都察院事务,更受皇帝信任,入东宫负责教管太子。 共同之处便是,都曾掌管过边防军务。 早朝上,殿外秋风萧萧,殿内百官肃立,两位新尚书似乎事先已商议过,先后站出来谏言。 陈尚书禀道:“陛下,大庆寒冬骤长,九边关城之北,鞑靼之地恐怕更是如此。寒冬瑞雪可使我大庆喜收丰年,却也会让北疆鞑靼诸部草粮不足,牛羊难以存活,进而逼得鞑靼诸部南下,朝廷应当事先筹备军务以应对。” 大庆国运正盛,也有外敌,主要有二,海上倭寇之乱
相关推荐:
危险情人
我可爱妻子的编年史
[综漫] 当隐队员的我成为咒术师
高门美人
外婆的援交
毒瘤
摄春封艳
丫鬟小可怜成了少爷的心尖尖花容
一梦三四年
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