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耿直。 那边蒋禹清又说了:“女儿又怎么了?女儿就不是人了吗? 好好的养着,将来三个女儿留一个在家招婿,给你们养老不好吗,不也一样传宗接代? 何苦呢,折腾半天结果一无所有,真为你们感到悲哀。” 随后她站起身对着众人说道:“我是京城和安医院的大夫。受过邱神医的亲自教导。不管你们信不信,今天我把这话摆在这里。 神医曾跟我们说过,生男生女从来都不是女子的事情,而是由男子决定的。 俗话说的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女子是一块地,男子就是下种子的农夫。你自己种的是豆子,还能指着的地里长出瓜来吗?” 众人闻言,又是一片哗然。神医天下闻名,他们自然是相信的。 一个妇人一拍手掌,大声说:“就是,我娘家侄女原先嫁的那家,也是连生了三个女儿。婆家骂她光插稗子不插秧呀,把她给休了。 她后来改嫁到了后头的婆家,第二年就生了个大胖儿子。如今想来还真就是这么个道理。自家不积福德,还怨女人,老娘呸!” 妇人的话一出,大家顿时议论纷纷,好像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一切尘埃落定。蒋禹清问义氏,今后有何打算?义氏说:“我有个姑婆,她早年远嫁到了府城,无儿无女。 老姑父前几年去了后,就一个人生活。前两年她回了老家,见我过得不好,问我可愿意跟她去府城生活。 我那会儿对姓高的还怀了指望,就没答应。如今想来,到底是我太年轻,太想当然了。 姑婆怕是早就看透了高家,这才想带我脱离这苦海的。所以我打算带着孩子去投奔她。我有手有脚,只要不懒,我相信总能养活自己和几个孩子的。” 蒋禹清点了点头:“你自己有打算就好。正好我们也要去府城,你们便同我们一路吧!” “多谢恩人!”义氏顿了一下又问:“恩人,您可知道那个孩子怎么样了?” 蒋禹清赞赏的看了她一眼说:“放心,他被送回他生父的家里了。 听说孩子的祖父母也只有他父亲一个儿子,也只有这一个孙子。对孩子很是喜欢!” “那便好。这父母再混账,孩子总归是无辜的。” 由此可见,义氏是个十分善良的女子,孩子的父亲给她们带去不少痛苦,可她却很清楚的将她和孩子分开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蒋禹清才会想要帮助她。 为了带这母女四人一起走,蒋禹清还特地去“雇”了一辆马车,一路将她们送到了府城。 义氏按姑婆当初留下的地址,果然找到了姑婆家,是个不错的小院子。姑婆也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听闻侄孙女的遭遇,老太太抱着娘儿四个狠狠的哭了一顿说:“你这孩子,从前就劝你离了他们家,你偏不听。 如今差点叫人害了性命,真是造孽。 如今,哪都不要去 ,就搁我这儿住着。咱们娘儿几个,作个伴!” 安顿好了义氏母女,大家终于松了口气。临走前,义氏带着三个女儿给蒋禹清一行磕了三个响头:“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请恩人受我们母女一拜!” 蒋禹清受了她们一拜,否则她怕这个善良的女人一辈子都记在心里。 过了代州,就是晋州。这两日接连下小雨,蒋禹清只好待在马车厢里。又因为昨晚上,折腾的有些晚,她这会儿有些昏昏欲睡。 景衍一边看书,一边揽着她,以免她打瞌睡时磕到车厢。 路上,看到一个身形佝偻,穿着件破蓑衣的老者背着篓子,拄着拐杖蹒跚的行走在路边。篓子里装着大半背篓的野菜。 景衍叫停了马车,伸出头问老人:“老人家,您这是上哪去?” 老人似乎没想到还有坐马车的贵人,会跟他说话,停下来愣了好一会,方才抹去脸上的雨水道:“去镇上卖野菜,家里没米了,想换些米!” 景衍抬头看看天侯,雨势渐渐的大了。此去前方的小镇还有十多里,就老人的速度,等他走到小镇上,怕是早就散集了。这么些野菜又卖给谁去? 景衍问老人家里都还有谁?老人伤感的说:“儿子早些年死了,老伴儿也走了,如今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了。” 蒋禹清在马车停的那刻就清醒了,于是拿了一块肉,一小布袋子米,换下了老人全部的野菜。 老人高兴极了,往他的背篓里放东西的时候,蒋禹清趁他不注意,又放进去一小包铜钱,有个五百文的样子。 看着老人高兴的返程,景衍轻轻的叹了口气:“民生多艰。我身为大夏的君王,却不能让我的每一个子民都吃饱饭,心里惭愧啊!” 蒋禹清安慰他:“可是我们已经在努力了不是吗?” 景衍握着她的手,拇指在她手背上无意识的摩挲着:“回去后,我便下旨。 凡我朝天命(五十而知天命)以上,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每月发一斗米(小斗:设定为二十斤),三十文柴薪钱。” 蒋禹清便笑:“那我便替他们谢陛下隆恩了,只是我爹该头疼了。” 景衍在她额上印下一吻,笑着说:确实!不过岳父可能比谁都高兴,他是个好官。” 第261章 传位谷主 一路游山玩水,一行人于八月初进了京城。 太上皇见到一家三口的时候,板着脸阴阳怪气儿的 :“哟,舍得回来了呀!我还以为你们都忘了家在哪儿了。 自己出去满世界乱逛,倒劳累我个老头子天天呆在这宫里做苦力。” 小两口儿心虚,赶忙说好话道歉:“是儿子不孝。不过父皇老当益壮,英明睿智,打理起朝政,自然是要比儿子在行的多。” 太上皇“哼”了一声,勉强接受儿子的恭维。 看到奕奕的下一秒,立即扯出一个大大的笑脸,俯下身,将宝贝孙子抱进怀里:“哎哟喂,我的乖孙孙哟。出去这么久,有没有想皇祖父?” 奕奕乖乖的点头:“想皇祖父。” 太上皇立即满足了,抱着宝贝大孙子不肯撒手。爷孙俩出了御书房的门,回太上皇自己的宫殿里去了。 临走前还留丢下一句话给儿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再指望老子给你干活。” 景衍真拿他爹没办法,苦笑的摇了摇头,看了看御案上摞成小山的奏折,打算下午就过来处理。 夫妻俩又去了养心殿,给太上皇后请安。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午饭。 说了些这大半年来的经历见闻,以及发现的一些执政上的弊端。 景衍和太上皇说了,想给全国五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发“敬老银米”的事情。 太上皇说:“这件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无需同我商量。不过话又说回来,以我大夏如今的财力,也不是支撑不起。” 大半年没回京城,蒋禹清也着实想娘家人了。因此回京的第二天,小两口又带着孩子回了一趟蒋国公府。 许久不曾回家,见了面自然又是好一番亲亲热热。 二伯母朱氏今年一下得了四个大孙子还是两对双胞胎,着实给她乐坏了。 “你五哥特地写信回家跟我说了这件事,幸好你去的及时,否则你五嫂和两个小侄儿就真的危险了。乖宝啊,二伯母是真要好好的谢谢你。” 蒋禹清嗔了朱氏一眼:“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二伯母这是跟我外道了不成。您真要感谢我,不若给我做一碗老家的米粉,我就想着这一口了。” 朱氏大笑:“就知道你喜欢这个,早就给你备着,就等你回家了。” 蒋禹清笑眯眯的:“还是二伯母疼我。”这话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她娘她大伯母一起斜着眼睛睨她:“哦,合着就你二伯母好。怎么着,意思是我们待你不好了呗?” 蒋禹清自知说错了话,赶忙道歉灭火,好一通马屁拍下去,这才算把几个女人都给安抚舒坦了。不禁感叹,端水可真是门高深的学问呀! 因为景衍也在的缘故,蒋文渊和蒋禹川今天特地告了假在家吃饭。 期间,景衍也跟蒋文渊透露了,要给五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发敬老银米的事。 蒋文渊道:“若是早两年,咱们是绝对支撑不了的。到如今却是不怕了。无论是咱们国内的商业还是对外贸易,每年都能赚不少银子。 还有钱庄、报纸,水泥以及玻璃等一系列国有产业的收入,如今又多了身毒都护府以及大盐湖的收入,支撑这一惠民政令完全不成问题。 百姓不易,民生多艰,陛下能想到这一点,臣十分欣慰。臣,替天下孤寡长者敬陛下一杯。” 次日,大朝会。 景衍临朝主政。将此事提出来后,获得满朝文武绝大多数的赞同。偶尔有反对的声音,也都被赞同的浪潮给压了下去。 于是正式下诏:“凡我大夏子民,年满五十年龄孤寡者,每月可到官府领米二十斤,柴薪费铜钱三十文。” 圣旨一下,顿时引得天下一片赞誉。文人雅士们撰写诗文,高声赞扬朝廷仁义,陛下仁德。 百姓们奔走相告,五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则喜泪横流。苦了一辈子,如今老了,他们莫不担心自己终有一天会饿死。 却不想曾想,朝廷竟然给了他们一份想都不敢想的,能够活下去的保障。他们许多人听到消息后,都面向北方京城所在之处自行磕拜,谢朝廷,谢陛下! 回京城的第三天,景衍上朝,蒋禹清则带着儿子去了泰安农庄,看望几位长辈。大半年不见,双方
相关推荐: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醉情计(第二、三卷)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鉴昭行
凄子开发日志
突然暧昧到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