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临床治疗。 短效笨二氮卓类药物代表是三唑仑,成人一次少量服用,即可达到效果,过量服用可以使人在10分钟左右昏迷晕倒达4—6小时。 但要依靠服用笨二氮卓类药物进行自杀,难度系数实在太高。简单说,以三唑仑为例,就算吃到打嗝也很难达到自杀的目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产生毒品的效用,让服食者飘飘欲仙,然后昏睡过去,或者被拉去医院洗胃。 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物诞生,主要为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相对于笨二氮卓类药物,不良反应更少。这也意味着更加安全。 因此,王元鹅顶多只能利用三唑仑这类安眠药将自己药晕,然后在昏迷之前把自己挂在绳子上,完成上吊,从而减轻上吊过程中的痛苦。 “事后,你们再有意引导舆论焦点。王元鹅是因为适应不了角色转变,戴不下见义勇为、淡泊名利、顽强抗艾这么高的帽子才会选择自杀。王元鹅死了后,外面的声音很多,但最大的声音就是这个。这不正是你们想要,正是你们有意引导的结果吗?” 最后,马弘文略带嘲讽的说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总比一败涂地的强。只要能将王元鹅这一‘抗艾斗士’西贝货的事实掩盖过去,在名誉上受到一点无伤大雅的损失,算得了什么。” 马弘文一本正经、声情并茂地胡说八道了一通,目的是对张培进行连蒙带吓。 张培一边听一边连连摇头,脸上的焦急惶恐之色也随着马弘文信口胡诌的逐步深入而越发明显。 “我不是……我没有……不是你说的这样。” 马弘文的说话一结束,张培就急不可耐的开口辩解: “王元鹅说他有个朋友染了毒瘾,想帮他朋友戒毒,又不想送戒毒所,更不想看到他朋友在毒瘾发作时十分难受的样子,问我有什么办法。” “这种事,我哪敢乱出主意,就说不知道。况且,我也是真不知道。结果,他说要去给他朋友买毒品,还说通过逐步减量吸食毒品的办法,应该能帮助戒毒,就和戒烟一样。” “我被吓傻了。王元鹅每天夜里从医院跑回家睡觉,已经很让我担惊受怕。要是还去帮人买毒品,万一被人发现他的身份,那还不如直接杀了我。” “我当时也怀疑王元鹅是不是因为自己有毒瘾,在住院的这段时间,由于被看得太紧,断了毒品来源,所以撒谎骗我给他搞毒品。但医院给他做过全面体检,能确定他并未吸食毒品。所以对他说的也就信以为真。” “我劝他不要乱来,再想想别的办法。但我们想来想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又说还是去买点毒品算了。” “我一听他说这个就紧张,情急之下就想到医院说过三唑仑过量服用会产生毒品效用。我当时病急乱投医,就给他出了这个馊主意。” “他一听就大喜过望,说这么简单的办法他怎么没想到,还说多吃点三唑仑就能让人睡过去,他朋友毒瘾发作的时候,只要让他多吃点三唑仑就行,这比逐步减量吸食毒品要好得多。然后,他又提出说要去找药贩子买三唑仑。” 说到这里,张培哭丧着脸:“警察同志,王元鹅太能折腾了。他说他去找药贩子,不就是逼着我去找药贩子嘛。我能怎么办,只能如他所愿。” “现在想想,王元鹅应该早就计划好了自杀。他故意引导我想出以过量服用三唑仑的办法来帮助戒毒,最后却成为让我帮他非法购买三唑仑的借口。我要知道他要过量的三唑仑是用来上吊自杀,说什么都不会帮他干这事。” 毫无疑问,马弘文的连蒙带吓起了作用。 张培为了洗清自己涉嫌谋杀王元鹅的嫌疑,将非法购买三唑仑的缘由和小细节都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至此,他总算是回答了马弘文先前所提问题的核心疑问。 看来,张培并非马弘文想象中的“犯罪大师”。 对此,马弘文并无情绪波动。既无成功撬出更多细节线索的兴奋,也无在审讯上敌手难觅的寂寞。 马弘文神色冷峻,继续逼问:“三唑仑是被强力管制的药物,一般来说,个人很难获取。你有正经工作和体面生活,为什么会认识卖迷药的‘教授’?” 在就三唑仑的来源进行调查时,在王元鹅的手机和电脑上并未发现有浏览非法网站,或非法网购三唑仑的记录。 马弘文随即将调查的重点放在本市的药贩子身上。一夜之间,堰城的药品黑市被翻了个底朝天,多名药贩子被抓,其中就包括具有堰城“药王”之称的“教授”。 谁都想不到,堰城当年的医药市场,居然是以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得到净化。 “教授”是一名女性,小学文凭,和其他出入各家医院和药店推销药物的“医药代表”不同,她只在城市的各个隐蔽角落粘贴、书写小广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经常会在车站、网吧等场所的卫生间内看到的,上面写着“迷药”两个字, 但“教授”穿着时髦,形象气质佳,谈吐得体,看起来就是一枚知性女性,和想象中偷偷摸摸贩卖迷药的猥琐形象大相庭径。这应当也是她被冠以“教授”这一“荣誉称号”的另一由来。 “教授”被捕后,倒也并非不愿意配合警方的调查问话,而是找她购买迷药的买家,都是陌生人,甚至通过不见面的方式完成交易。因此,她也“讲不清”有哪些人于近期找她购买过三唑仑。 但是,马弘文的人很快在她特意为“窝点”装置的监控设备里发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就是张培。 张培的出现让警方颇为意外,但仔细一琢磨,他是离王元鹅最近的人,王元鹅并非自己出面,而是通过张培非法购买三唑仑,这一可能性也完全成立。 因此,在马弘文的审讯中,“教授”交代,张培在其“窝点”出现,确实找她购买过三唑仑。在上一次的问话核实中,张培也对此供认不韪。 同时,警方也发现张培在监控视频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远远不只一次,并且在王元鹅服用三唑仑之前就已经频繁出现。 据此,警方进一步断定,张培与“教授”之间应当是熟人关系。但他们之间的这层关系,同王元鹅的死之间,似乎并无多大关联。 但生性多疑的马弘文很快就从这看似简单的线索中琢磨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王元鹅在上吊过程中过量服用三唑仑,张培帮助王元鹅非法购买三唑仑,贩卖三唑仑的“教授”同张培之间是熟人关系,这些支离破碎的线索难道仅仅只是巧合? 如果王元鹅的“上吊”是出于某些人的蓄意安排,那么对三唑仑药量药效把握相当娴熟的“教授”在此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王元鹅死的当天夜里,张培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但“教授”当天夜里并无不在场证据。 张培在王元鹅和“教授”之间看起来只是扮演着三唑仑搬运工的角色,但王元鹅和“教授”之间是不是熟人关系?虽然“教授”对此极力否认,但马弘文对此压根儿就不相信。 “教授”一旦承认自己同王元鹅认识,在王元鹅死的当晚又拿不出不在场证明,那她的嫌疑只会坐实并加大。 故此,马弘文又问了那么一个看似和案件毫无瓜葛的问题。 从马弘文问出这一问题来看,他对张培此前的口供并非完全信任。他依旧认为,王元鹅如果是他杀,张培肯定扮演了重要角色。 于马弘文而言,在没有找到充足的“自杀动机”的情况下,王元鹅的死,与之相关的一切人物皆有“作案”嫌疑。 ===第68章 案中案(34)=== 张培面色古怪,犹豫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我……和她是在婚介所认识的。” 马弘文皱了皱眉头,显然对这个答案感到有些意外。 不动声色中,脑海里浮现张培的个人资料,38岁的未婚男。这个年龄还没结婚,要么是太帅太有钱,不想结婚,要么是太穷太矬要求又太高。显然,张培不属于前者。 “相亲?”马弘文嘀咕了一句,神态平和,语气却不怒而威:“你为什么对这个感到难为情?”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马弘文,张培全无招架之力。当然,他也无意招架。 “并不是相亲。我就是去婚介所做个采访报道,她是婚介所老板娘的朋友,刚好当天也在,就这样认识了。”张培说。 “这也没什么不正常。”马弘文说。 “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张培小声说了一句,继续补充道:“两个孩子跟着她一起生活。” 马弘文使劲眨了几下眼睛,问:“她是离异?你是未婚,你看上她了?” 张培稍显腼腆地点点头,说:“但她……好像看不上我。” 马弘文总算明白张培为什么会觉得有点儿难为情了。 又盯着张培打量了一会儿,马弘文说道:“王元鹅骗你去买三唑仑,你直接就去找了‘教授’张秀文。由此可见,你应该早就知道她是干这一行的。一个电视台的正式职工,一个卖迷药的药贩子,你觉得你们合适吗?” 三唑仑是三唑仑,“迷药”是“迷药”,二者虽然不可混为一谈,却又如一对密不可分的双生子。但凡在药品黑市中贩卖“迷药”的,多半手里会有三唑仑,反之亦然。 张培的嘴角情不自禁地荡出一丝笑意。这种笑意是想到自己心爱的人的时候,从心底发出来的。 甜蜜的笑意很巧妙地被化作憨笑,张培咧着嘴说:“没什么合适不合适,只有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 马弘文犹豫片刻,终于忍不住问了个八卦的问题:“你到底看上她哪一点了?” “她哪都好。聪明,能干,有气质,又长得好看。带着两个孩子,没有学历,不好找工作,只能靠自己的手艺,做这一行……” 马弘文的瞳孔收缩了一下,带着眼皮眯了起来,一对小眼睛显得更小了,仿佛就是一道细缝。 突然,这对小眼睛又睁开了,迸射出针芒一般的精光。 “靠自己的手艺?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教授’贩卖的迷药,是她自己制作的?” 张培被马弘文的目光一扫,就像是触电一样,忍不住打了个激灵。 他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但覆水难收。 马弘文见张培脸色愈发苍白,额头上也开始反光,显然是出汗了,哪能放过这样趁热打铁,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你是个老实人,也是个聪明人,应该知道怎样才是在帮她。包庇纵容,只会让她在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受到的惩罚也只会越来越大。” “再说,你认为在这件事上作假口供,能帮上她什么忙?你不说,我们就调查不出来?” “我再问你一遍,‘教授’张秀文是不是非法制作并贩卖‘迷药’?你可以不回答,也可以说不是,但最终的结果,我相信极有可能只会把你自己也搭进去。” 在马弘文的逼视中,张培动了动喉结,终于如实交代了一个令马弘文及所有办案人员做梦都没想到的事实: “她不是制作‘迷药’,而是……而是制作三唑仑,但她制作的三唑仑没有相关资质认证,不管是医院还是药店都不敢买,所以卖不出去。” “相反,她闲极无聊,以自己制作的三唑仑为原料鼓捣出来的‘迷药’却有不少人问津。久而久之,就有不少人开始找她大批量购买‘迷药’。” “一般人制作‘迷药’都由境外购入三唑仑为原料,所以成本要高,风险也大。她自己制作三唑仑成本低,风险低,以此为原料制作的‘迷药’,在价格上要低很多。所以,市内外的很多‘同行’都从她这里大批量购买‘迷药’。” “她有两个孩子要养,太缺钱了。所以,找她买‘药’的客户,她都来者不拒。” 制作“迷药”并不难,没有很大的技术含量,只要以三唑仑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剂量配制加工即可。 制作三唑仑?这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感冒灵这样烂大街的简单药物,又有几个人能将它仿制出来? 因此,张培说张秀文并不是制作“迷药”,而是制作三唑仑,着实令马弘文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脑短路。 在之前对张秀文的调查及审讯中,从她的“窝点”里搜出了少量的三唑仑和大量的“迷药”成品。谁都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那少量三唑仑的来源上,对她说的通过化整为零、多批量邮寄的方式从境外网购“迷药”的说法,也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质疑。 在对被捕的其他药贩子的调查审讯中,办案人员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最近将“迷药”卖给了哪些人,对于他们手里的“迷药”基本都来源于“教授”也并未引起更多的怀疑,顶多就是认为“教授”大约就是堰城最大的“迷药”代理批发商,也难怪会被称为“迷药之王”。 谁都没有提出过“为什么非要从张秀文这里批量购买‘迷药’”一类的疑问,更没人质疑过她这个“迷药”总代理,仅凭着“中转倒卖”却为什么能垄断整个堰城的“迷药市场”。 在张培说张秀文“只能靠自己的手艺,做这一行”时,马弘文的潜意识里认为,“教授”张秀文顶多属于“一般人”之列,也就是张培说的那样,从境外走私进来三唑仑,然后加工制成“迷药”。也因为这样,张培在答应替王元鹅购买三唑仑后,才会直接去找张秀文,因为她手里有用作原料的三唑仑。 结果,谁都没想到,张秀文手里的三唑仑居然是由她自己制作而成。 “扫地僧”不是从来都只在书里出现的嘛? 审讯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张培短短的几句话,给马弘文带来的冲击着实有些大。他甚至怀疑自己听错了,更怀疑张培是不是在吹牛,但这种违法的事,就算是头猪也不会夸大其词,只会往小了说。 高手在民间,人民群众的智慧永远是不可估量的。 2005年,以一己之力突破多道化学难题,在冰毒制作上开发出核心技术,成功挤入世界先进行列(没有之一),实现冰毒按吨量产这一“神话”的刘招华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刘招华仅是一名高中学历的退伍兵,但曾极其嚣张地扬言要以冰毒打开西方列强的国门。 既然前有刘招华,那么后有张秀文,也就不足为怪。 因此,马弘文倾向于相信张培说的这些。张秀文的“迷药”销售市场也极有可能远远不止“市内外”这么简单。 这他娘的,真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原本为了调查王元鹅的死,顺带清理了一遍药品市场,只当捞出了一些小鱼小虾,充其量也只是捞出一条大鲶鱼,鬼知道稀里糊涂之下,渔网里居然早就网了一条抹香鲸。 至此,马弘文终于理解张秀文之所以被药品黑市冠以“教授”之称的缘由了,也明白了“迷药之王”的真正意指。 马弘文习惯性地从兜里掏出烟盒,点上一支后狠狠吸了一口,才让自己略微波动的情绪平复下来。 毫无疑问,对张秀文的重新提审,以及对其“窝点”的重新取证势在必行。 对眼前的张培,也要作重新估量。 看起来,他并不像个“聪明人”,甚至在张秀文眼里,毫无疑问应当就是传说中的“猪队友”,也难怪张秀文会“看不上”他。 至于王元鹅三言两语就将他忽悠到去非法购买三唑仑的事,似乎也就合乎情理了。 马弘文将内心的波澜掩盖得严严实实,看起来毫无异常,十分随意地说道:“你既然知道这些,和她的关系应当也非同一般吧。” 张培见马弘文并无先前的声色俱厉,也暗暗松了口气,憨憨地说:“她鼓捣‘迷药’的时候,得有人试药,我刚好能帮上忙。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就是个二百五,难怪年近四十了还没结婚。 马弘文对张培终于有了确切的认识。 “也就是说,你们认识的时间应该比较长了?” “有六七年了。” “你对她的情况应当比较了解。那就继续说说,她制作三唑仑的‘手艺’是从哪里学来的,还是说,完全就是她个人琢磨出来的?” 张培仔细想了想,说道:“这方面,她没有刻意说起过。但是以我的了解,她前夫之前开过诊所,公公在当地的中医药领域也颇有名气,耳濡目染之下对于医药也就颇有研究。” ===第69章 案中案(35)=== u0018“她在没离婚之前,和前夫感情不好,经常失眠。但她很多时候都不愿意找前夫开药治疗,她公公是个老顽固,和前夫之间感情不好的事又不想让公公知道,所以也不好找公公开药调理。” “她倒是想去医院开药,但大部分医院许多医生都和她公公认识。去了医院开药,和直接找她公公没什么很大区别。再说,她夫家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医药世家,她却跑去医院开药,这传出去多少会有失颜面。” “所以,她在睡不着的时候就干脆边学边作,边作边学,试着鼓捣助眠的三唑仑出来。连她自己都没想到,最后居然真搞出了一些眉目。” “离婚后虽然不失眠了,但有两个孩子要养。她就想干脆在已有的基础上,将三唑仑仿制出来售卖。结果,就是我先前说的那样,她仿制出来的三唑仑根本就没人敢买。” “但‘迷药’不同,这玩意儿本来就不是用来给病人吃的,只要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谁都不会在乎做成这玩意儿的三唑仑有没有经过官方认证。” “她两个孩子为什么跟着她,不是跟着她前夫?”马弘文问。 显然,马弘文对张秀文的兴趣已经远远超过了眼前的张培。 之前对张秀文的调查并没有关注到她的家庭及个人情况,办案人员都将精力主要集中在挖掘王元鹅过量服用的三唑仑的来源上。以至于张秀文离异、带着两个孩子的情况,还是通过张培的供述才让马弘文得知。 下一步围绕张秀文的调查,除了要在她涉嫌非法制作三唑仑的相关情况上全力开展,更得在她的个人情况上重点发力。 随着张培对张秀文逐步深入的反馈,马弘文越来越确定这个女人不简单。相对于张培,张秀文似乎更具备“犯罪大师”的能力。 张培的种种表现,让马弘文能基本确定这人应该没有将“他杀”制造成“自杀”的能力。一个连常规审讯手段都扛不过的人,无论在智商上还是在心理素质上都不具备这种能耐。 张培摇摇头,表示不知情:“她对自己在感情婚姻上的事从来没提过,我也不好问。” 马弘文试着又问了张秀文前夫的一些基本情况,张培都一概不知。一个女人丝毫不提及自己的过往婚史,极有可能是因为从中受到的伤害过大。 想了想,马弘文决定转变方向,尝试继续挖掘与王元鹅有关的有用信息。 “在你看来,张秀文和王元鹅有没有可能是熟人关系?” 张培想也不想,将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说:“他们两个八竿子打不着,肯定不认识。我在找秀文拿药时,她担心我给人乱吃,就问我拿给谁,我不想骗她,也相信她不会到处乱说,就告诉她是拿给
相关推荐:
爸与(H)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珊璐短篇CP文
带着儿子嫁豪门
流萤
岁岁忘忧(完结)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萌物(高干)
学姊,你真的很闹事(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