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析推论案件未知的部分,这种能力几乎不能靠后天的培养获取,甚至可以说就是无法复制的天赋,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此外,还得洞悉人心,谙熟人性。” “这就注定‘先假设、后求证’的办案手法不是人人都能运用。就算能用,也用不到老马那样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老马这人虽然平时不咋样,喝酒不行,打牌也耍赖,死爱面子爱抬杠,傲上不傲下,还总是疑神疑鬼,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甚至在他眼里就没几个好人,但在办案这方面……” 见李竹道的一对眼珠子在眼眶里乱转,一副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何友志也不认为自己“说了什么不该说的”,但也及时收了嘴,转而说道: “看得出来,你的办案风格和老马极为类似,但他那种‘不要脸’的精神,你也得学进去。” “既然是‘先假设,后求证’,那在根据已有线索的基础上,你就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不要有什么思想包袱,瞻前顾后,害怕假设错误、浪费警力,甚至事后对自己的错误羞愧不已。” “所以,在这方面,老马的‘不要脸’就是你学习的榜样。” 李竹道收敛神色,一副聆听受教的样子。 “‘闻忠案’的几个关键人物,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唯一一个活着的也撬不开嘴,若以常规手段侦办,事事以证据说话,在已有证据的基础上步步为营,逐步推进,侦办进度毫无疑问会相对缓慢。” “‘白土文案’的犯罪嫌疑人李海军也是‘闻忠案’的重要嫌疑人。想要弄清楚李海军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从而为侦破‘白土文案’提供更多线索,甚至以此解开‘白土文案’的谜团,毫无疑问先侦破‘闻忠案’是为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甚至是为必经之路。” “老马说‘白土文案’为限期侦破,还说这是上头下给他的死命令,他要是不能按期完成侦破任务,就得被‘摘帽子’,所以建议将‘白土文案’和‘闻忠案’并案调查,并提议由你主办。” 说到这里,他又“哼”了一声,似乎颇为不满,但却不是因为马弘文的建议或提议: “老马这是把我当猪脑子,还是在说他的‘上头’是颗猪脑子?想要让他加快办案进度,尽早破案,用得着给他‘下死命令’?在他面前说几句怪话,他保证就会自告奋勇地立下‘军令状’,拍着胸脯说在多久以内必定破案。” “几十年了,这死要面子活受罪、专爱和上头抬杠唱反调的德性还是没改。办起案子来却又可以自己打自己的脸,完全做到‘不要脸’。这么矛盾的性格在他身上居然能同时存在,还真是奇哉怪哉。” “在我看来,老马所谓的‘上头下给他的死命令’,多半是他自己中了‘上头’的套,大包大揽主动揽过来的。” 李竹道早已暗中对何友志翘起了大拇指。 接着,何友志颇为自嘲似的笑了笑,说:“我刚才说过,‘闻忠案’的侦办如果使用常规手段,毫无疑问在推进进度上会相对缓慢,进而有可能会影响‘白土文案’是否能按期侦破。以非常规手段,侦办‘闻忠案’这样的非常规案件,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老马‘先假设,后求证’的惯用伎俩,或许就能在此发挥作用。但我手底下并没有擅长‘先假设,后求证’的人,所以老马提议由你主办,我认为也不是不行。” 这应该也是何友志将李竹道单独叫进办公室,然后问了他许多问题的根由——何友志在考量李竹道是否能胜任“两案合办”主办人这一岗位。 “白土文案”和“闻忠案”两个案子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李海军,这在程序上存在并案侦破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清河警方对李海军的个人情况和相关信息的掌握,也明显没有堰城警方多,这些也是何友志最终同意由李竹道主办“两案合并”的原因。 “并案调查的程序正在走,这些事你都不用操心。你要做的就是以侦办‘白土文案’的名义,在清河围绕嫌犯李海军,以及针对闻忠的死开展调查,在法律上避开‘唯一的嫌疑人死亡,案件停止调查’的规定,从而挖出阮星竹、屈正罡、陈怀安、宁可卿等人失踪的真相,甚至还有黎玉真和闻达的死,我也要一个真相。这些失踪者、死者也要一个真相。” 闻忠的死,其最大犯罪嫌疑人就是李海军,李海军并没有死亡,这让调查“闻忠的死”完全有了合法依据。围绕闻忠的死,调查他曾经干了什么,进而弄清楚他为什么会“死”,这是一种因果联系,在侦办程序上完全合法。何友志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闻忠这样的大魔头,曾犯下的罪行,光从现有线索来看,就是一个‘罄竹难书’。地下室这样的一个魔窟,在里头的受害者极可能不止11个,这些人是谁?为什么会被分尸?这样一笔血债,闻忠如果‘以死销罪’,让这笔血债成为一笔‘糊涂债’,门儿都没有。这对死者不公平,对所有的办案人员不公平。” “别的类似案件,我没碰到,也管不着。但在清河这一亩三分地上,出现闻忠这样的大魔头,就算他死了我也要和他‘算账’,‘人死债消’对于闻忠这样的人,至少在我这里行不通。就算他去了阎王那里,我也要让他背着一本清晰的人间债薄去。” “清河市刑警支队就是你的后盾,这里的一切资源、信息,你都能用,我只有一个要求:还所有的失踪者和死者一个真相。” ===第122章 千丝万缕(23)=== 老刘和欧阳、小王和彭杰两组人原本围绕李海东,也就是王康正在展开调查,谁知道现在作为植物人躺在堰城医院的是李海军,而不是李海东,这让他们的调查忽然陷入尴尬境地。 周小璐和王元鹅的死,若李海东(王康)为犯罪嫌疑人,那么根据“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调查停止”的相关规定,针对李海东的调查也应该被叫停。 李竹道就此在电话里头向马弘文请示时,马弘文的回复再次让李竹道见识了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你大爷还是你大爷”、“马支队长还是马支队长”。 “李海东的尸体呢?”马弘文在电话里头问。 “被屈露露烧成灰,埋在陵园里了。”李竹道答。 “那你凭什么认为那就是李海东?”马弘文又问。 “当地交警的事故调查报告中,死者的相貌和李海军一模一样,李海东和李海军是一对孪生兄弟,既然躺在我们堰城医院的经确认为李海军,那么车祸事故中死的应该就是李海东。” 李竹道虽然好奇一向“英明神武”马弘文为什么会问这么一个看起来很“弱智”的问题,但也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一“常识”。 马弘文在电话里头十分不满,甚至颇为“恨铁不成钢”: “你说的只是逻辑推论,我问的是直接证据。案件侦办中,仅凭逻辑推论能认定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么?” “我们严格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照章办事,在侦办案件时,以逻辑推论为指导,但最终认定嫌疑人有无犯罪事实,还得依靠直接证据说话。”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认定李海东是否已经死亡时,除了逻辑推论,还得找到李海东的尸体。‘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你干了这么多年的刑警,连这个都不知道?还要来问我?” “既然找不到李海东的尸体,那我们就不能认定他已经死亡,顶多只能将其认定为失踪,是不是这个道理?” “死者和李海军长得一模一样就一定是李海东?万一李海军随便找了个人去整容,给他一大笔钱,借故要他把相貌整得和他李海军一模一样,然后制造一场车祸,把这人弄死,这‘假死’局面也照样成立。” “别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假设,我没有任何证据支撑这一假设成立,但谁又有证据否认我这个假设?” “当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你也应该请清河市兄弟单位帮手,请他们对屈露露埋在陵园里的那一坛骨灰进行DNA检测,再和李海军的DNA作一对比,只要能证明这二者之间在横向上存在血缘关系,这倒是能作为李海东确实已经死亡的有力证据。” “如果这一证据出现,能基本确认李海东已经死亡,我们作为执法者,肯定得依法守法,那就暂停其他两组人对李海东涉嫌造成周小璐、王元鹅死亡的调查。” 李竹道终于明白了。 “英明神武”的马支队长,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寻求周小璐、王元鹅死亡的真相,再次发扬了他的“不要脸”精神。 之所以对李竹道提出要对“疑似”为“李海东”的那一坛骨灰进行DNA检测的相关要求,是因为经过殡仪馆的专业高温烈火灼烧,被烧成灰的骨灰由于有机物已经被完全破坏,无法从中提取、检测DNA。 但凡只要能接触到一些涉及死亡的刑事案件的刑侦人员,都会知道这一基本常识。马弘文历经、侦办的大小案件无数,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明知道骨灰中不能提取DNA,却还要请清河的兄弟单位帮忙,马弘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此告诉他们: 我们在找李海东的尸体,在确认他是否已经死亡,结果找不到啊,确认不了啊。你们作为“亲历者”,到时候万一有个什么事,有哪个不要脸的“大嘴巴”说我们执法违法啥的,可得为我们作证,说我们不是这样的啊。 DNA检测这么先进靠谱的技术都不能确认这坛骨灰是否属于李海东,那我们也没别的办法了,只能将其认定为“失踪”了哈。这没毛病吧? 清河市兄弟单位会不会知道马弘文和李竹道的目的?他们肯定知道啊,知道又能咋地?除了感叹一声堰城的兄弟这一套“皇帝的新衣”穿得好、穿得妙,然后捏着鼻子“配合”外,还能咋整? 马弘文和李竹道都不是法医或技术检测出身,“不知道”骨灰当中提取不了DNA,身在清河办案的李竹道由此提出相关请求,这也完全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嘛。 李竹道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气应了一声“好叻”,正准备挂电话,马弘文却在电话里头骂道: “还没说完,别急着挂电话……你们这帮鸟玩意儿,背着我去翻‘王元鹅案’是什么意思?要说你们想在我背后捅刀子,我猜你们也没有这个胆,就算有这个胆,这么干对你们也没好处。” “就算因为这事把我从现在的位置上撸下来,你那个级别想要坐上我的位置还差了一大截,谁上都轮不到你。” “所以,都觉得我就是个不可理喻的人,会不同意你们调档,甚至翻案?在你们眼里,我就是个这样的人?啊?歪……歪,不说话是几个意思?歪……” 李竹道听得一清二楚,却就着电话喊:“喂……喂,您说啥?我这儿信号不好,听不清了……喂,咱先不说了,回头再给您打电话。” 挂了电话后,李竹道抹了一把汗,却也松了口气,处座既然把这事拿出来骂人,就代表这事可以揭过翻篇了。 但随即又陷入“忧郁”。 能揭开“闻忠案”隐秘的关键人物屈露露受过“特殊训练”,其心理素质和抗压、抗审讯能力堪比FBI特工,在并无实质性证据的前提下,想要撬开这个女人的嘴,事实证明行不通。 这个女人极可能自己屁股也不干净,一旦开口就会把自己也搭进去,所以才会选择保持缄默。 剩下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史际。但史际到底是死是活?如果还活着,又该怎样才能将他扒出来? 没有身份信息,是史际能脱离大数据搜索的关键,这也是他实施犯罪行为、逃脱警方搜查的有利条件。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没有身份信息的人,想要有一处藏身之所,似乎也只能去那些不需要进行身份登记或检验的地方和场所。 从“白莲寺”附近别墅里的痕迹检验结果来看,的确发现了好些人的指纹,但这当中有没有属于史际的暂时不能确定,因为没有他的原始指纹样本。 这些指纹当中,的确有屈露露的指纹。但这也证明不了什么。屈露露作为闻忠的“养女”,去过他家,这是“理所当然”之举,无论她开口或不开口,这一点在情理上都无懈可击。 这些指纹当中,无论有没有史际的并不重要,因为痕迹检验结果还确认了一点:别墅里至少半年以上没有人在里面生活过。 也就是说,即便作为闻忠最为忠心的“马仔”兼兄弟,史际极可能一直没有和闻忠居住生活在一起,就算曾经居住在一起,但至少大半年以来,史际没在这里了。 没有身份信息,也注定他走出清河,在国内四处“游荡”会困难重重,并且相对于其他陌生环境,他选择留在清河这一熟悉的环境中的可能性要更大。 据此,史际大概率会在清河境内一个不需要进行身份登记或验证,同时可供他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 当然,这一假设的前提是史际还活着。 同样令他感到“忧郁”的还有“白土文案”。 根据之前的线索来看,李海东(王康)的性格阴郁,并且先后遭受过两次性侵,同“周小璐案”和“王元鹅案”也存在诡异联系,甚至可重新被列入这两个案子的犯罪嫌疑人名单。 他的性格特征和悲惨经历,也注定他这样的人极容易失控,从柔弱被害的极端走向阴暗施害的极端,进而将犯罪的双手伸向周小璐和王元鹅等人。在他身上,这是一道清晰、连贯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形成轨迹。 同时,李海东似乎也一直认为自己的母亲偏心,对王芳也似乎颇有不满。专案组于此前推测,在案发前,这对母子身上极可能发生了什么矛盾,从而引爆了李海东杀母泄愤的行为。 当然,当时这个推测莫衷一是,最终也没有达成共识,因为随后李海东在微信群里自曝犯罪行为的举动没法由这一推测进行合理解释。 无论如何,嫌犯李海东的身份经确认为李海军,毫无疑问就意味着此前关于嫌犯为李海东的种种分析推测统统被彻底推翻。 这样一来,更大的谜团出现了:根据线索来看,李海军同王芳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矛盾,其本身更是一个大孝子,他为什么又会犯下这么人神共愤的禽兽行径呢?或者说,他的作案动机又会是什么? ===第123章 千丝万缕(24)=== 李海军李海东这对孪生兄弟,在中学时曾经互换过身份,李海军因此得以上了名牌大学。期间,李海东更是代替李海军遭到了文韬等人的强奸。 现今,在李海东是意外性车祸死亡的基础上,他们再次互换身份,李海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以给自己成功营造了“假死”局面,并且李梅同样作为关键一环参与其中。 仿佛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因果之中自有注定,也或许命运就是这样喜欢故意捉弄人。 在这一家三口中,李海东似乎总是扮演着“牺牲”角色,然后以此成全李海军,甚至到死都没有改变这个结局。也不知道最终在报告上签名的李梅,当时面对着李海东的尸体,然后看着报告上的“死者:李海军”这样的文字时,会作何感想。 李梅的签名确认,也说明了一件事:李海军如果存在杀害闻忠的犯罪行为,李梅极可能是知情者,不然,她不会认为有给李海军制造“假死”局面的必要。这又反过来印证杀害闻忠的凶手应该就是李海军。 李海军要得到李梅的帮助,毫无疑问就要向她说明为什么要给自己制造“假死”局面。 作为一名母亲,为了唯一一个还活着的儿子,隐瞒包庇其犯罪行为,并利用另一个已经死亡的儿子的身份,为活着的这个制造“假死”,从而让他“彻底”逃脱法律追究,这完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前所述,李海军“跑路”时,无论是公司账户还是个人账户,其资金余额都应该所剩无几,这一点毋庸置疑,要不然他也用不着宣布公司破产。但他随即却又突然汇给屈露露一笔巨款,这笔巨款的来源自然就曾引起清河警方的高度怀疑。 经查,闻忠失踪后,其名下账户余额都被划转到一个叫赵长安的名下账户。 赵长安、赵长康,一字之差的姓名,似乎分别就对应着王安、王康。李竹道将堰城警方掌握的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及时作出分享,清河警方立即反应过来: 赵长安应该就是李海军的另一个身份,闻忠的钱财被划转到赵长安名下,极可能就是李海军有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万一东窗事发后,能以此扰乱警方追查,防止警方通过对这笔钱的跟踪,最终追查到李海军头上。 虽然赵长安和李海军应该就是同一人,但在不知道他们一家三口有多套身份信息的前提下,清河警方极可能会被突然冒出来的“赵长安”搅得晕头转向。 也就是说,李海军这一扰乱警方追查、现在看起来有点儿多此一举的“蠢办法”虽然不能确定一定会成功,但至少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误导警方调查。 但堰城警方通过对李海东的调查,找出赵长康这一身份信息等相关情况,清河警方据此再结合闻忠名下资金去向等情况,立即联想到赵长安应该就是李海军。还有李海军本人最终弑母碎尸后跳楼自杀的结局。 这些应该都不在当时李海军的考虑范围内,不然,他肯定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却又多此一举地运作、占有闻忠的这笔钱。 此外,堰城警方原本光凭相貌一致和姓名当中都有一个“康”字,进而推断赵长康就是王康(李海东),这样的逻辑推论稍显“力薄”。因为李海军和李海东、王安和王康、赵长安和赵长康,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在相貌上本就高度一致。 换言之,和王康(李海东)相貌一致的赵长康,也有可能是王安(李海军)。 但清河警方推断李海军(王安)的另一身份为赵长安的结论一出来,堰城警方相应地就能进一步确认,或坚定地确认赵长康应该就是王康(李海东)。 这就好比是小学生的对应连线题:在A、B和甲、乙之间画对应的连接线。 已确认A(李海军、王安)为甲(赵长安),在A和甲之间画一条对应的连接线;剩下的B(李海东、王康)和乙(赵长康)之间,即便做题的没法从逻辑上十分坚定地推导出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但也知道毫不犹豫地就在它们之间画上一条连接线。 非此即彼。A和甲对应成功,剩下的B和乙之间,就只能彼此对应,也必然会成功对应。 由此种种,李竹道在向何友志说的短短一句“经查,赵长安就是李海军的另一身份姓名……”中,实则蕴含了许多的逻辑推论、许多人的辛勤汗水和脑力智慧。 同时,清河、堰城两地警方在线索信息上相互共享、互通有无,实现案件推理相辅相成、相互印证,促使案件侦办相得益彰、加快推进,其背后还隐藏了一
相关推荐:
流萤
清冷仙尊时刻准备跑路
满堂春
南城(H)
爸与(H)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南安太妃传
双凤求凰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