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有本事的上司,不伤情分也能有威严,是他本事不够。” 祝缨道:“你偏心我。” 花姐骄傲地道:“对啊!怎样?” 祝缨噗嗤一笑:“对啊,又怎样?他们自有别人偏心,我也不羡慕别人。” 花姐便去张罗着裁新衣,打扮老两口。福禄县的裁缝手艺稍有不足,花姐与裁缝商量了好几天才定了样子,工做得很慢,裁缝毫无怨言,说:“要见新刺史,可得穿得好点儿,不咱们大人不能失了面子。” ———————————— 祝缨将时间定在一个月后自有算计,一则彼时春耕也结束了,二则她手上的杂事也处理完了,三则也好与苏鸣鸾等人再沟通一下——山上的宿麦种得如何,她也是很关心的。最后还有一样重要的事务,她要再择一个合适的人到州城里开同乡会馆。 “如果赵苏不是另有安排,他倒是个合适的人啊!”祝缨轻叹一声。 她看了一眼身后,项家兄妹还如之前一般安静地站在身后,他们闹着要报仇的时候响动不小,一旦认准了路便沉寂了下来,但是只要一回头,他们又总是在那里。 其实合适的商人也是可以的,不过项乐与项安之前主要是行商、即以奔波为主,祝缨问道:“你们两个愿意去州城经营同乡会馆吗?” 项乐与项安对望一眼,项乐严肃地问道:“大人这话,意思是说小人的家仇一时报不了了,是吗?” 祝缨道:“怎么这么讲?” 项乐咬一咬下唇,道:“州城这么远,同乡会馆要经营起来,不,不说同乡会馆,就算是一门橘子的生意,到一个生地方没几年也是做不出来的。有大人以县衙在背后撑腰,县里的橘子买卖才能这么快做起来的,您要是不这么管着,让他们自己做,没两天赔个底儿掉,不赔干几家的家底,这买卖做不起来。时间这么久,离得又远……” 项安也说:“就怕时候到了,我们赶不及回来。” 祝缨心道:好几年了,我可终于又遇着个可靠的帮手了! 祝缨道:“报仇、好好过活,这两样我都要,都不能耽误。” 兄妹俩犹豫了一阵儿,项乐问项安:“你说呢?” 项安道:“我不是很想去。” 兄妹俩短暂地交流了两句,便向祝缨道:“若是大人用得着我们,我们便去,若还有旁人,我们还请留在大人身边。” 祝缨看他们的神情就知道,他们还有一种担心:祝缨能在福禄县再呆几年呢?如果到时候仇还没能报得了,祝缨一走,他们还在州城,这父仇这就又耽误好几年了。还是守在福禄县,能够见机提醒祝缨,又或者见着了阿浑有机会自己动手,都行。 “父仇”是无法靠言语劝解的,他们也不肯因为利益而放弃,祝缨道:“好吧,你们的心意我知道了。” 她就只好再从乡绅出择人去担当此任,春耕未完,她且不公布这个计划,先去查看了一回存放麦子的仓储。福禄县的仓库比同等的县要多出一些,为的是存放橘子。到了春季,橘子已清了大半的库存,春季收获的麦子正可放在里面,让这仓库不至于空闲大半年。 祝缨对此比较满意,抓了一把麦子看了看,说:“要好好保存麦种。” 仓督在一边陪着,道:“大人放心,麦种另有一处特意放好,这些都是平常吃的,现吃现磨。” 祝缨道:“好。”她家里米面都吃,吃米多一点,小吴、曹昌更习惯面食,如今有了麦子,面粉的价格也下来了,她家还能省点饭钱。 仓督又请示:“不知能不能再建几座粮仓?今年宿麦收成还能看,将来收成好了,征了税要常年存放的,就不好再与橘子挤库房了。”他从来没想到自己会为仓库不够用而发愁,祝县令办事利落,不趁此时请示更待何时? 祝缨道:“你想得周到,等我估个数,明年给你个说法。” “哎!” 祝缨将麦种也清点了,又看了各乡绅还回来的麦种质量也都不错。心道:今年县里能有一多半的地种稻麦两季了!还得抽出一批来给邻县试种,或许还有刺史府,那位薛、董二位恐怕不会放过这件事。 她都在心里留了余量。 接着便是召来小吴。 小吴近来心里一直七上八下,又想自己不至于被抛弃冷落,又不太甘心自己不是祝缨面前头一份儿了,一时患得患失。 长官面前的红人是有好处的,祝缨自己不贪,但是无论曹昌、侯五还是杜大姐,都能小小跟着沾点光。三人不收什么贿赂,路过个摊子有人给塞吃的,买东西算便宜价给上等货等等,至于有乡绅进衙门塞点红包更是默认的潜规则,无形的好处零零碎碎就没断过。小吴是正经的班头,得到的只有比他们更多。他家是世代为吏的,这方面比那几个人熟练得多了,也偶尔接受一点请托,稍在祝缨面前提几句某人某事之类。他一直很小心,尺度拿捏得比较准,不敢犯了祝缨的忌讳,又能为自己捞取一些好处。 如果“红人”地位受到了挑战,收入也会跟着减少。这心思看看整个后衙,竟无一人可以诉说。看看前衙,也不适合吐露出来叫人笑话。 闻说祝缨召见,小吴忙不迭地小跑着过来了。 一看,项安不在,项乐抱着胳膊站在祝缨身后。 跟个拴驴桩子似的!小吴有点敌意地评价。 祝缨问道:“你的官话是不是有点不对味儿了?” “诶?” 祝缨道:“你带了本地口音啦,不过也没什么,土话还说得行。州城那里的话你能听得懂几分?” 小吴赶紧说:“都懂的!” 祝缨道:“你收拾收拾,过一阵儿到州城里去。” 小吴道:“大人要派小人什么差使?小人好有个数儿。” “冷少卿现在是刺史了,你知道?” “是。” “他身边会方言的人很少,我有意让你去当几天翻译,你愿不愿意?” 小吴内心稍有犹豫,跟着更大的官儿,当然更有前途。可冷少卿?那是个什么人呢?必不如祝大人可靠,冷大人万事不操心的恐怕也不知道他这号人。不对!我是跟着祝大人的人,可不能这么容易就改投他人。 他说:“大人,您是派小人的差使还回来么?要不然,小人可不想去,你可不能不要小人呀!” 祝缨道:“哪来那么多的废话?他身边能缺了能人?派人去救个急。你到了那里,多动眼睛和耳朵,少动手。明白?” 小吴怅然,既放心又有点空落落的,赶紧答应:“是。” 祝缨道:“知道要看什么吗?” 小吴道:“看刺史府里的一个个是人是鬼,看看州里的官儿都有什么本事,对大人都是个什么意思,要有什么不妥的事儿,小人先回来禀报大人。看到什么也不贸然就说嘴告发,免得祸从口出。不能揽事。” 祝缨道:“还不够,得再看看他们底下人是怎么办事儿的。一天能办多少公务,各人处得如何,官员都是个什么样子。” 小吴心道:那不跟我刚才说的是一个意思吗?不对,大人说话一定有别的意思,是我没想到!是什么意思呢? 祝缨不吊他胃口,道:“你跟着我有三年了,办事也妥贴,又识字,也不畏艰苦。唔,今年、或明年开始,我将你的名字报上去,你可以候着吏部批文给你个官身了。” 小吴被巨大的惊喜兜头砸了下来,傻了。哆嗦了一下,扑通跪下:“大人!大人待小人恩深似海!” 从吏转官,是不少吏的选择或者说梦想。谁没有个做官的梦呢?谁也不会想放过这样的机会!一是身份提升,二是做官有更多的可能,利益比起做吏也不会小。媳妇儿嫁妆都得多加两抬。 不过历来这样的名额都有限,祝缨给他报上去,他还是得排着队。小吴现在也年轻,等得起,陪着老前辈们陪跑个三年五载的,祝缨再多给添两笔好评,三十岁前转个九品小官不算妄想。 祝缨道:“不许飘!” 小吴嘴巴咧到了耳根:“是。” 祝缨叫了一声:“项乐。” 项乐应声闪到了她身前:“在。” “把他领去关三天禁闭,再饿他两顿,醒醒脑子。” “是。” 项乐伸手揪着小吴的领子,给他薅到后衙柴房里真的锁起来关了三天。小吴第一天兴奋,饿两顿也没觉得什么,第二天还有点兴奋,关到第三天终于不见人就笑了,被项乐给放了出来:“大人叫你。” 小吴道:“二郎等我一下,我都馊了。”换了衣服,又打听什么事儿。 项乐摇摇头:“我也不知道。” 小吴猜测是不是要派他去州府了,赶紧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再换一身干净衣服,跑到了祝缨跟前。 侯五也在祝缨身边,看了道:“穿这什么俏,你这是要发-骚啊?” 小吴用力瞪他,祝缨道:“你别逗他了。你,脑子醒了吗?” “是。” 祝缨说了一句便不再理会,也没派他别的差,小吴到前面值房里坐下,才算真的冷静了下来——他还得熬着。衙役们围着他问长问短:“吴头儿,三天不见,你去哪儿了?”“吴头儿,看着项二与你同往后面去,没出什么事儿吧?” 小吴又不自觉傻笑了一下,马上警觉:“能有什么事儿?都是大人安排的!我还是你们的头儿!” 有好事,万不可提前告诉同僚呢!小吴心想,同僚里面,坏人最多! 此时小吴的眼里,项家兄妹不大与衙役们交往,也不与他们闲谈,真是一项大大好的品质哩!他打定主意,以后得跟着兄妹俩多套交情。 —————————— 小吴回归之后县衙又热闹了回来。春耕也结束了,租耕牛之类的账目也入账了,只等着秋天收获的时候再结清。 祝缨盘了一下手上的钱,有点叹息:还有点少。 她原本计划着由县衙放些小额的贷款给贫户,也是以官府的力量做保证,既保证发放、低息,也保证催收。无奈底子还是薄,县衙账上的结余现在还干不了这个事。 只好先召了各乡绅过来,再宣布州城同乡会馆之事。 乡绅们隐约听到一些风声,张仙姑和祝大高兴的日子里,多少提到了新刺史的来历,他们没有特别的保密,乡绅们也觉得福禄县的好日子要来了! 州城不同与别处,是他们的认识知里除了京城之外最重要的地方了。先得了主持同乡会馆的人家扼腕:一家占两处是不可能的,好处要被别人占了。 之前没得到机会的人又喜又忧:好饭不怕晚,可惜抢饭的人太多。 顾翁道:“大人规划必不会有错的。不过州城重要,局面难以打开,不如派个有经验的人去……”他顾家里正好有人经验,让出现在有的小地方,换个州城,重新开始累是累点,但是血赚。 没得到的人便不乐意,其中一个林翁道:“不做就永远也没个经验,谁也不是落地就会走路的,还不是得练?只要人精干,什么人不行呢?” 彼此争执了几句,最后都望向祝缨,等她的决定。 祝缨道:“州城地方大,人事繁琐,一个人恐怕不够,我要派三个人去,一正二副。”一下派出了三个人,几个大户之前得到了地方就将他们暂剔除,顾翁等人脸上怏怏,别人笑得跟小吴有点儿像。 州城利益不小,他们想地方的人自己去混几乎是站不住脚的,有县衙支持就容易得多!多么好的机会!不为橘子那点有商贾之嫌的利益,单为着“州城”、为这分人脉,就值得一争! 祝缨后选了三家,常寡妇家得一副、那位王翁家也得一副,正职祝缨没有选与她更熟悉的赵泽又或者顾翁家,而是另一位张翁。 并且说:“我亲自去州城一趟,你们随行。” 张翁头上砸了个馅饼,也乐,常寡妇打一开始便支持祝缨,终于收获了成果里一颗大的,大家都很高兴。 顾同侍立在旁,将众人的表情看到了眼里,心道:这是又养出一起子大户来了,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呢? 祝缨扭脸看到了他,说:“你也与我同行。” 顾同赶紧收敛心神:“是。” 祝缨道:“就这么定了,都散了吧。” 等所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她又让项乐去把王翁叫回来,吩咐道:“去州城,带上你女儿女婿吧。” ———————————— 祝缨选了初三日出行,会馆是一件事,另有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汇报春耕情况。她先发了公文去请示,哪知公文还没发出,冷云的信使先到了。 信使认得祝缨这个鲁刺史时期著名的刺儿头。上来就说:“小人拜见祝大人!刺史大人有请,文书在此。” 祝缨接过文书一看,确实是刺史府召她的文书,行文是那个钱先生的手笔,此人公文上功夫了得,几乎能掩盖得住冷云的口气了。文书上就一件事儿:快来,有事要问你。 一般下官接到这样的文书得疑心自己是不是要被清算,祝缨读了却知其意:冷云必是遇到了事儿着急,问事就是问事。 她问道:“刺史府发生什么事了么?” 信使道:“没什么大事呀。” 祝缨道:“小事呢?不大不小的事呢?” “小人不知,起先是冷大人在休养,几位先生在忙碌。大人才养好,又查出一些账目上的不清楚,大人气着了。旁的没事儿。”新官上任,这都是常有的,不算稀奇,信使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 祝缨见问不出什么来也不强求,仍是按照计划初三这天动身。 祝大道:“三六九,往外走,好日子。” 张仙姑和花姐都坐车,祝大骑个马,骑一会儿说骨头疼,张翁赶紧请祝大坐自己的车,自己与管事挤一处。祝大半推半就,祝缨道:“何必让?前面驿站再寻一辆就是了。” 祝大因为女儿的关系,自己也是个封翁了,可以配车马,驿站也会给他提供便利,一行人顺顺当当地往州城而去! 祝缨这里一走,连小吴等得用的人、顾同这样机灵的学生都带走了,县里有些人便就“同乡会馆”的事儿又三三两两各自抱团走动了。 顾翁等人深恨自己:“一把年纪,眼皮子竟浅了,该等一等的。” “早知大人不会亏待人,我等心甘情愿的效力。” “在这里说这些有什么用,该像个办法让大人知道我们的心,表白我等愿供驱策之意。” “不如托老封翁?” “我看不如大娘子说话顶用。” 顾翁咳嗽一声:“都想岔啦!咱们大人心志坚定,凡是自己做主,不易动摇!还是想想要怎么求求垂怜大人才好。” 已得的想要更多,没得到的反而没有“等一等”的想法,想现在就得到一些。 “以往大家一样,谁也不比谁高明,不过因他住在县城,运气好遇到了祝大人就比我们高出一截了,可不是他自己的本事。我来我也行!” “这不是没机会么?” “怎么才能向大人表白我等也愿为大人出力、分忧呢?” “还是要让大人看到我等的本领才好。大人最是公道,不会埋没人。” “那也得有个事好叫咱们显本事啊,什么事呢?” 几伙人各自商议也没商议出个什么结果来,林翁心里晃悠悠的也没个准头,一时想“前面肯定有更好的”,一时想“大人是不是没看上我?” 晃悠悠地往家里赶,却见他的小儿子跑了出来迎他:“阿爹!” “你那是什么样子?稳重些!” “姐姐、姐夫回来了!” “什么?”林翁吃了一惊,“出什么事了么?” 小儿子道:“看着不像有什么坏事儿,姐姐在与阿娘、大嫂她们说话,大哥陪着姐夫,姐夫说有事儿要与阿爹商议。” 林翁道:“思城县有什么事是与咱们有关的吗?” 他女婿是思城县人,实在是有些奇怪了。 “快!赶紧回去!”林翁道,“酒菜备下了吗?将我存的那坛好酒挖出来!还有橘子!可算有一样他也会说稀罕的东西了。” 笔趣阁789提供下载(biquzw789.org) 第179章 拜访 女婿是贵客。 林翁听说女婿来了, 不敢怠慢,且将同乡会馆之类的事情放上一放,一心一意好好地招待这位贵客。 父子俩到了家门口, 果然看到外面有车有马数目不少,几个仆人在卸车上女儿女婿带来的礼物。林翁宅院突然多了许多人顿时拥挤了起来,于是一些仆人就往外闲站。门房内, 一个仆人倚着柱子在与别的仆人吹牛:“骗你们做甚?姑爷出手可大方了!我也有酒吃!” 林翁喝道:“你怎么来了?二郎呢?也过来了么?家里谁在看家?” 仆人吃了一惊, 赶紧长揖行礼:“老翁!二郎也在里面, 小人是跟着二郎来的。留了五郎在家看家。” 二郎是林翁留在乡间守业的儿子之一, 林翁自己带着长子和幼子居住在县城。他家人丁兴旺, 光活下来成年的儿子就有八个,自家人多就不用外人了, 成年的儿子们也有看着乡下田地的、也有在县城里上学的。林翁也得意自家子孙多,也愁儿子太多家产不够分要琢磨新出路。 所以女婿就显得格外地值得亲近了。 林翁正正衣冠、清清嗓子,将到正房时才放大了声音说:“是贤婿来了吗?” 里面他的女婿黄十二郎与儿子林大郎等兄弟几个听到了, 一齐出来迎接:“岳父大人安好。”、“爹。” 黄十二郎是个约摸三十岁的男子,微胖、挺着将军肚,是个腰带十围的壮模样。一条革带系在大肚子偏下的地方, 上面挂着好些配饰。他稍有点矮,五官端正,礼貌也周全。 林家一家都将他捧在手里,兄弟几个将林翁与黄十二郎一起拥簇进了厅里, 上面是翁婿对坐,下面是兄弟几个陪着。 仆人重上了茶水,林翁问道:“贤婿此来, 所为何事呀?” 黄十二郎在林家挥洒颇自如, 他说:“正有一件事要拜托岳父大人, 不知如何开口。” 林翁猜也应该有事,因为黄十二郎在思城县的庄园十分舒适,想散心也是去府城、州城。林翁生日他也不是年年都来,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日子里,过来必是有事。 林翁命人摆酒,说:“来,慢慢说。” 酒席是从黄十二郎一踩进门就开始准备的,一声招呼便有小厮鱼贯而入,抬桌子、安座席、摆菜肴,翁婿互相谦让着坐了上席。林八郎执壶给父亲、姐夫斟满了酒才回自己的位子上,小厮们接过了酒壶。 林翁与女婿一同举箸,林家兄弟才跟着提起了筷子。他们很快放下筷子,互相劝酒,又喝了两杯才说入正题。黄十二郎再次放下筷子,擦着手对林翁道:“小婿想将户籍迁来,再请岳父大人代为引见县令大人与县中士绅。” 林翁大吃一惊:“这是为何?” 黄十二郎带点笑,从桌上拿了个橘子,道:“冬天的时候不觉得,现在倒觉得这是个稀罕物哩。岳父大人何必惊讶?小婿在思城县与福禄县都有田产的,说是福禄县的百姓也不为过呀,不过以往户籍定在思城县,现在想换到福禄县。” 黄十二郎家资巨万、田连阡陌,他是家中独子,叫十二郎是为讨口彩,前面十一个全是姐姐。黄家在思城县得有上百年了,一直是思城县有名的富户,不在思城县娶妻而是娶了福禄县的林氏,就是看中的林翁家儿子多。林翁十个儿子、三个女儿,活到现在的只有一女、八子,与黄家正好掉了个个儿。 这门亲事,是林翁高攀了。 林翁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贤婿,你家在思城县多少年了?怎么可以轻易抛弃祖业?” 黄十二郎发笑:“岳父哪里话?小婿不过换个户籍,难道就是抛弃祖业了?我正要将祖业发扬光大哩!” “这又从何说起?贤婿你须得与我说明情由。” 黄十二郎也不隐瞒:“我看福禄县令有点意思,比思城县令有本事得多,到这里来不吃亏。” 林八郎道:“是呢!我们祝大人可是个能人。” 林翁飞快横了小儿子一眼,想了一下,道:“贤婿,要说宿麦,闻说思城县的裘大人他们也在预备要种了,并不只有福禄县得种。祝大人也不藏私,都会教授种法的。新来的刺史大人听说与祝大人有旧,这样的好事,刺史大人必也会想有成绩的,必然催促,兴许今年冬天就种到思城县了……” 他老人家絮絮叨叨惯了,始终是觉得乡土籍贯不该轻易抛弃。 哪知黄十二郎道:“宿麦?我并不在乎那个,他们总会来找我种的。” 林大郎看了眼妹夫,心里叹气,低头挟一筷子菜闷声不吭地塞进嘴里。黄十二郎有这样的底气,福禄县没有一个地主能够一家独大的,黄十二郎在思城县却是无人不知的大地主。福禄县有什么事儿,谁不肯合作就只有看着别人吃肉,思城县有什么事儿却很难有脾气不搭理黄十二郎。 人比人,气死人呐! 林翁道:“那是什么事?贤婿须得与我说实话,否则我也不好与他们说。不瞒贤婿,祝大人眼明心亮,你户籍转了来,税赋上头可不比在思城县。你那些没报上的田,恐怕要不好。” 黄十二郎的田产大部分在思城县,在福禄县及另外一个县也有一些,当然也会隐瞒一些。精明如祝缨也不能踏遍全县每一寸土地,福禄县尚且有漏网之鱼,得时不时的提起乡绅们抖一抖,再抖点东西出来。黄家这样一片地跨两县的就更麻烦一点,黄十二郎家在思城县,福禄县以前是乱七八糟,顾不上管。祝缨来后,并不知道黄十二郎此人,黄十二郎的田地、庄客也不在福禄县的账上,他是隐形的。 现在自己跳出来,不是自找难看么? 林翁十分不解,这女婿看着也不像是个傻子,这是干嘛? 黄十二郎道:“听说新来的刺史大人听说与祝大人有旧。” “怎么?你是想?”林翁觉得自己猜到了原因。 黄十二郎幽幽地说:“自打前年岳父大人对我提及,我在一旁看福禄县有两三年了,倒有些心得。还请岳父大人成全。” 林八郎屁股从椅子上抬到一半,被旁边的林大郎一把拉着拽回了椅子上,林大郎看了八弟一眼:“吃饭都不老实!”这破孩子就是好冲动,这些县学里的学生比一般人更敬佩县令一些,听到有人来投就这样一副沉不住气的熊样! 黄十二郎是那样的人吗? 林翁叹气道:“谁不想呢?这县里的人都想,贤婿你来得算晚了,想插队可不行。再者,你可不能心存侥幸啊,税赋是一件,祝大人行事也偏好一碗水端平,你可掐不可尖呢。贤婿你的气性也不小,祝县令的眼里也揉不得砂子。” 黄十二郎道:“岳父大人是不愿意帮我了?” “怎么会?”林翁说,“你既问到了我,我要不说,便不是做你岳父的道理了。你同我讲实话,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要只为这个,不值当的,不值当的。就算不迁户籍,你多来走动走动,且在我这里住些时日,我也能找机会为你引荐。” “一条狗,再凶恶,只要是看家护院的,主人家就不用怕。小婿才要进这家里。” 林翁的脸沉了下来,林大郎筷子上的那块鸡肉掉进了碟子里,林家几兄弟像被人定住了。 “啪!”林八郎拍案而起:“十二郎!你这话当真无礼!在我家里,说我们大人的坏话,你要不是我姐夫,我早揪打你了。” 林大郎鸡也不吃了,放下筷子说:“十二郎,祝大人为人公正,我家这几年虽不蒙他特别的关照,也是吃他的饭。在我家,不可这样无礼。”二郎等人也都点头赞同,有不好意思或不太敢得罪姐夫的如林七郎点完头又有
相关推荐:
年代文女配的极品闺蜜
[校园1v2]秘密
万人迷Alpha拒绝穿书
失控(H)
特工穿越七零年代苟成传说
玛丽苏成为Bl文里的炮灰
花式秀恩爱指南[快穿]
人在T1当掌勺,李哥越胖我越强
林悦叶可卿
疯插女朋友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