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杨野的禁脔(H) > 第185章

第185章

这个时候犯浑!” 听见便宜儿子这话,朱高煦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 这小子一直待在北平历练,倒是没有先前那么愚笨了。 韦妃也款款走了出来,替朱高煦整理好衣角。 “别想那么多了王爷。” “咱家走到这一步,已经别无选择了。” 朱高煦闻言深吸了一口气,不敢再犹豫不决,步履坚定地走出了汉王府。 此刻文武百官早已身穿禽兽官服,齐集于午门外,而后来到奉天殿外的广场之上依序排班列好,观礼册立大典。 而尚宝卿则跟随小鼻涕一同恭敬地前往谨身殿,奉迎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身着身穿赤红通天衮服,头戴青玄赤黄冕冠,浑身散发着威武霸气。 这一刻,原本略显迟暮的他,似乎重新恢复到了巅峰时刻! 在近侍的族拥下朱棣起身离座,乘天子龙辇从谨身殿来到奉天殿。 尚宝卿捧着天子玺印,侍仪导引圣驾,一路韶乐不止。 朱棣高坐于龙辇之上,望着肃穆而立的满朝文武与诸王公卿,脑中思绪万千。 昔年册立老大为太子的时候,似乎也是这般场景吧? 一时间,朱棣陷入了回忆之中。 如果老大能够再撑几年,等到瞻基那孩子成长起来,是不是结局就完全不同了? 不知不觉间,朱棣已经在美妙悦耳的韶乐之中升上宝座,四位引导官领着朱高煦来到了大殿之前的丹陛拜位侍立。 接下来便是赞礼官与内赞官对朱高煦进行双重折磨,一会儿跪一会儿起,一会儿走几步再跪,一会儿跪几步再起…… 一整套流程走下来,汉王爷已经快要发飙了。 最后朱高煦在对陛下鞠躬行礼,郑重四拜,这才总算是结束了这惨无人道的刑罚。 按制接下来朱高煦应到中宫朝谢皇后,从而正式成为皇太子。 但自徐皇后病逝,朱棣也决意不再设立皇后,故而反倒是减少了一桩麻烦。 到此,这场大典,也步入了尾声。 观礼的众人,神情各不相同。 站在前列的赵王周王等人,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 因为汉王朱高煦在夺嫡之中获得胜利,顺利入主东宫,那就意味着他们可以保全自己现在的权势和利益,诸王外放的政策也不会出现任何变动,那可是他们自己的王国! 而薛禄柳升等武官勋臣同样欣喜不已,他们一直鼎力支持汉王朱高煦,当年夺嫡失败陷入沉寂,没想到事情竟有转机,今日亲眼见证了汉王殿下入主东宫,成为永乐朝第二位太子爷! 朱高煦成功上位,这是武官勋臣最乐意见到的结果! 因为朱高煦与朱高炽不同,这位可是野心勃勃的开疆雄主,武官勋臣不愁自己会被搁置清算! 而且那朱瞻基被皇上发配去了美洲,这辈子都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汉王朱高煦,将会是唯一的帝国继承人! 但有人欢喜有人愁。 不少缙绅官员神情凝重,已经开始思考着如何应对这位新任太子爷了。 毕竟太子朱高煦敌视程朱儒官,敌视文臣缙绅,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如今他朱高煦入主东宫成了储君,只怕日后文臣缙绅的日子会很难过了。 朱棣将所有人的神情尽收眼底,一时间也是有些感慨。 “老大啊老大,希望这是你愿意见到的结果!” 随着礼乐官一声高喝“拜太子”,诸王公卿与满朝文武纷纷跪倒在朱高煦身前,哪怕心中再不愿意,也只能朗声高喝道:“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自此,大明再无汉王朱高煦,唯有太子朱高煦! 洪武二十一年正月丁卯,帝册立长孙为皇太孙,因太孙之庆,大赦天下,恩泽四方。 与此同时,刘家港码头,朱瞻基正率五万战兵登船,即将出海远行前往美洲,为大明开疆拓土,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王朝! 朱瞻基身旁并无他人,除了他太子一脉的兄弟外,没有一个追随者。 说来也挺讽刺,夺嫡失败的他,再无任何人追随,落得个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哪怕是那些文臣缙绅,也都不愿追随这个心狠手辣的君主,前往海外不毛之地! 对此朱瞻基也无可奈何,回头眺望了一眼金陵帝都,最终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 但正当这个时候,远处却传来了一声高呼。 “殿下且慢!” 听见这个熟悉的声音,朱瞻基难以置信地回过头去,只见杨溥正大包小包地拎着东西跑来,身后是杨溥的家人。 “杨先生,你……” “太子爷把殿下托付给杨某,杨某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 听见这话,朱瞻基眼眶顿时就湿润了。 他郑重地看着杨溥,诚恳开口道。 “杨先生,你素有大才,留在大明自有锦绣前程,何必跟我去那不毛之地吃苦受罪?” “更何况我先前还那般对先生,先生何苦……” 杨溥摆了摆手,展颜笑道。 “殿下不必愧疚。” “我知道殿下本性不坏,先前不过是被戴纶那贼子蛊惑罢了。” “此去美洲前路不明而且危险重重,殿下身旁若无人出谋划策,只怕会有性命之忧!” “杨某不才自问满腹经纶,如今辞了朝廷的官职,已经无处可去,不知殿下可愿收留?” 朱瞻基哪里听不明白,这是杨溥在给自己台阶下。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瞻基也真的需要杨溥辅佐自己。 “先生大恩,朱瞻基永世难忘!” “若此行顺利,孤开创出大明王朝,必奉先生为国相!” 杨溥闻言会心一笑,当即命人把家眷都安排上船。 其实他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告诉朱瞻基,这的确是他杨溥的本意,但也是皇帝陛下的意思。 那位皇帝陛下对朱瞻基的疼爱,远远超过朱瞻基的想象。 就连这五万战兵,也全都是从京营里面抽调的精锐战兵! 有时候杨溥也会慨叹,如果太子爷没有英年早逝,汉王朱高煦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坐入主东宫了? 他想的这些,朱瞻基并不知情。 得了杨溥这位大才辅佐,再加上五万战兵,原本有些心灰意冷的朱瞻基,此刻也重新振奋起了精神,意气风发地下令起航! 美洲又如何? 不毛之地又如何? 他要去这不毛之地开创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明王朝! 第623章 迁都!朱棣迁都的真正原因! 乾清宫。 朱棣有些气闷。 因为他的太子有些不靠谱! 原本朱棣以为,让老二入主东宫后,这个逆子会受到鞭策,不敢再像以往那般恣意妄为。 毕竟自家老二的能力和本事,已经得到了他这位永乐皇帝的认可。 朱棣还想着让太子朱高煦监国理政,他可以过几年逍遥的安生日子。 可哪成想这个混账东西,哪怕是做了太子当了储君,依旧我行我素! 让他监国理政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臣经常连他人都找不到在哪儿! 一涉及到新政相关的事项,这个混账东西就冒出来了,直接拿了玉玺盖章,然后就不见了踪影! 每每想到此处,朱棣就有些气急败坏! 哪有你这样做太子的啊? 除了新政事项其他全然不关心在意! 正想着,只见一道人影走了进来。 “爹,你玉玺呢?” “放哪儿了?快拿来我盖个章!” 朱高煦大大咧咧地开口道,丝毫没有注意到朱棣的眼神。 找了半天也没瞧见玉玺,朱高煦这才抬头看向朱棣,顿时整个人愣在原地。 “咳咳,爹啊,你这么恶狠狠地盯着我作甚?” “呵。”朱棣轻笑一声,“太子殿下还真是日理万机,朝臣连你人都见不到,也不知道你这个监国太子爷一天到底在干什么!” 嚯,原来是有人打小报告了! 朱高煦丝毫不慌,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面。 “还能忙什么?一条鞭法推行得并不顺利!” “再说了爹你才是皇帝陛下,你一天不处理政务,躲在乾清宫干嘛?” 朱棣闻言一愣,随即愤怒地拍着案桌。 “还要老子处理政务?” “那老子册封你这个太子做什么?” “年纪轻轻地就知道偷懒,你不趁现在监国理政得一些经验……” 朱高煦无奈地翻了个白眼,不管你说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听。 他娘地,你好歹也是永乐大帝,怎么光想着让人帮你处理政务? 还好意思说我偷懒,你成天干嘛去了? 父子二人就这般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愿意让步。 沉默良久之后,还是朱高煦率先认怂开了口。 “倒是真有个事情,还得让您拿主意!” “说吧!”朱棣傲娇地回答道。 “北京宫殿马上就要修成了,如果您真要迁都北京,可以开始准备了!” 新都修成了? 朱棣闻言一喜,脸上露出了笑容。 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这是永乐新郑的三架马车! 现在《永乐大典》已成,郑和下西洋也带回来了神种,就差迁都北京这最后一项了!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当即下令道。 “既然如此,那就放在明日早朝商议,给群臣一个信号。” 看着满心欢喜的朱棣,朱高煦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可到底是没有在这个时候扫兴。 因为朱高煦十分清楚,朱棣想要迁都北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不在少数,明日早朝只怕会不如人意! 毕竟北京地处边塞,气候也不算宜人,哪有住在金陵逍遥快活? 习惯了十里秦淮的温柔乡,想要让那些达官显贵们现在迁去北京,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朱高煦也能明白,朱棣为何非要迁都北京。 一是因为巩固政权。 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是就藩北京,北京是他的封地,也是他造反政权的大本营、根据地。 朱棣在北京耕耘了几十年,也生活了几十年,这里是他的基本盘,一切都知根知底,就连北京的饮食都合他的胃口,为了皇位的稳固,朱棣需要迁都。 二是南京地理位置欠佳。 南京虽然富庶繁华,坐拥长江天险,且是六朝古都,看似适合作为明朝的首都,但是实际上,南京的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无一不是南方割据政权。 而大明王朝可是大一统帝国,此时南京作为首都,明显位置太靠南了,对中原与北方的掌控力极低! 要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可是因为信息传递、交通运输的不便,距离首都越远,军情传递、政令传达、军队调遣、粮草支援难度越大,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就越弱。 如果首都一直定于南京,那么在首都的带动下南方的经济会越来越繁华,而北方将会逐渐衰弱而导致人口无法增加,人口不足的北方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首都定于南京遥控北方防务,就必须面临一个战略选择——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 内重外轻战略必然导致边境力量不足,北宋覆灭之鉴犹在眼前;而如果外重内轻,唐朝安史之乱也是历历在目,朱棣自身也是通过镇守北京逐渐做大,长安、开封尚在北方犹有此等弊病,南京远在江南必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而如果要保证塞方稳固,必须驻守重兵,但是一旦重兵囤积,很容易尾大不掉发生叛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选择的办法就是“天子守国门”,直接迁都北京! 偌大一个北疆和中原地区,重要程度比肩江南等地,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这一点当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也曾考虑过,试图迁都西安、开封等地,可最后因为一系列变故不了了之。 最后则是朱棣作为一位有着雄心壮志与极大野心的英明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可以将战略中心集中于打击北方游牧政权。 北京作为南方粮食的集中目的地,同时也是九边大军军粮运输的起点,大部分北方边军的粮食都在北京的控制下,有利于稳固的控制军队。 更何况朝廷现在收复了岭北行省,并且土豆也开始了推广种植,只要将重心放在治理岭北行省上面,大明未尝不可永绝北虏之患! 总而言之,朱棣迁都北京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什么阴谋论,也是切切实实的国家大计。 定都南京首先不利于政权稳固,其次不利于国家战略安全,最后不利于朱棣开拓进取、经略北方,而迁都北京实际上是实现了大明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军事防御的重心转移,对大明的统治有着深远的好处。 所以,迁都北京,势在必行! 就是不知道,那些个达官显贵,会不会老老实实地配合了。 第624章 迁都之争!天子守国门! 翌日,朝会! 满朝文武排班列好。 朱高煦此次站在了陛阶之上,太子该站的位置。 先是七部尚书各自汇报了一下重要朝政,让众人了解一下大政方针的进度,而后才是解决其他政务的时间。 “诸臣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大太监小鼻涕高喊了一声,按照流程没事就可以撤了。 可今日这场朝会,注定会不简单。 他话音刚落下,工部尚书宋礼就施施然地站了出来。 “皇上,臣有要事禀奏!” “准!” “北京新都宫殿已成,祈请陛下御驾北京!” “宋卿家辛苦了,既然新都已成,那朕意迁都北京,诸卿以为如何?” 朱棣高坐在龙椅上面,开口就是一个王炸!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 迁都北京! 北京新都这么快就修成了? 朝廷真的要迁都北京了? 群臣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虽然他们早就察觉到,皇帝陛下有迁都的心思,可真当到了这一刻,群臣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南京可是帝王佳丽地,又是六朝古都,作为都城不好吗,为何非要迁去北京那个苦寒之地?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找罪受嘛! 七部尚书早就与朱高煦通了气,所以此刻老神在在地没有吭声。 可其余朝臣却是炸开了锅,尤其是那些南方臣子,反对的声音最大! 他们本就是南人,去了北京能不能适应暂且不谈,关键在于他们的家族产业基本盘可全都在南京! 这要是真迁都北京了,那一切可都要从头开始,这对于南臣而言简直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当即就有人站了出来,高声反对道。 “皇上,臣反对迁都北京!” “奏!” 朱棣也明白,总会有蠢货看不清形势跳出来反对,所以他倒是没有动怒,而是想听听这些蠢货有什么借口托辞。 这名官员一甩袖袍,开始侃侃而谈。 “皇上,北方乃是苦寒之地,所产之粮并不能供应朝廷所需!” “如若迁都北京,那粮食问题如何解决?” 朱棣没有吭声,而是给了朱高煦一个眼神。 老子都让你做太子了,你总得出出力吧? 感受到皇帝陛下的目光,朱高煦只能无奈接话。 “工部近几年在疏浚大运河,现可保证漕运畅通!” 北京没粮,那就从南方调粮,问题不大。 可此人早就预料到了,继续追问道。 “太子殿下的意思是,依靠漕运从南方调粮去北平吗?” “可太子殿下想过没有,朝廷每年需要从南方向北京大量调集漕粮,仅在漕运一项就会损耗百万石粮草!” 哟,有点意思! 朱高煦有些惊讶地看了此人一眼,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沿途就需要养活大量的漕丁、纤夫,这些都是因为都城在北京的额外开销。” “而漕粮由南到北几千里运送,光是损耗与漂没就得十成去了三成,这又是一大笔损失!” “若是大明不迁都,仅此两项就能为朝廷省下几百万石的粮食,用以发展民生难道不好吗?” 不得不承认,此人的确有几分见识,也不是在胡搅蛮缠。 朱高煦见他身着绿色袍服而且模样年轻,忍不住追问道:“你是何人,现居何职?” “臣王翱,忝为兵部主事!” 王翱! 原来是他! 朱高煦恍然大悟。 这是于谦那一榜的探花郎! 说起来,这一榜的几个小子,现在都被朱高煦扔了出去。 状元陈循被扔去了东鲲,接任杨溥东鲲布政使一职。 而榜眼陈鼎则被扔去了南洋旧港,顶替年迈的黄淮大学士。 至于于谦于大爷则是在安南从县令做到知府,现在被扔去了岭北,接替杨荣出任岭北布政使一职。 一晃眼,七八年时间就过去了啊! 朱高煦有些神情恍惚,直到朱棣提醒了一声,这才回过神来。 “太子?” “王翱,账不是这么算的。” 既然是有才华的,那朱高煦也不介意提点他一下。 “漕运耗费没有你担心的那般沉重,如今我大明水师舰队完备,完全可以改走海路运送漕粮,以减免运河两岸百姓的负担。” “另外,户部正在种植神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北方虽是苦寒之地,神种也能正常生长,届时北方的粮食需求也没有那么大!” 听见这话,群臣脸色再变。 这还是他们再一次听到神种的消息! 自从那场刺杀案件之后,所有人都对神种避而不谈,唯恐惹得皇上不快。 与此同时,关于神种的各种谣言也是甚嚣尘上,毕竟皇上就是吃了这神种才中毒的。 可现在看起来,好像压根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啊! 王翱灰溜溜地回到了原位,其实他只是觉得迁都没有必要,反倒是会劳民伤财,所以才会壮着胆子出言反对。 可是现在看起来,还是他见识浅薄了,太子殿下与皇帝陛下早就做足了准备。 没有合适的理由,反对的声音也渐渐沉寂,可还是有那么一批人满脸写着不爽。 朱高煦见状索性摆明车马,把话摆明了来说。 “朝廷为何要迁都,想必诸位心中也清楚。” “定鼎南京只是权宜之计,昔年太祖高皇帝也有迁都的打算。” “南京虽为六朝之都且有天险地利,但大明幅员辽阔,定都南京只会使得南方更富北方更贫,不利于朝廷掌控地方疆土!” 朱棣闻言眼睛一亮,他没想到老二轻飘飘几句话,就说到他心坎里面去了。 “而且朝廷如今收复了岭北行省,又得了神种利器,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便是治理岭北,将其牢牢掌控在手中,如此一来我大明未尝不可永绝北虏之患,为后世子孙开出一个万世太平!” 永绝北虏之患! 为后世子孙开万世太平! 朱棣听得热血沸腾,猛地拍案而起! “太子此言大善!” “朕多次挥师北伐,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永绝北虏之患,给后世子孙打出一个太平盛世吗?” “现在蛮夷部落是被打残了打跑了,可谁都知道他们总会有卷土重来的那一天,届时何人守护我大明江山?” “朕迁都北京,就是要让后世子孙以朕为榜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群臣还能怎么办,难不成还能反对? 七部尚书早就做好了准备,当即跪倒在地,高呼“陛下圣明”! 自此,迁都北京,尘埃落定。 而永乐皇帝与太子朱高煦的话语,也在通政司的有意宣扬下,传遍了整个大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625章 亲临上海!太子画下一个圈! 松江府,华亭县,上海镇。 当朱高煦一行出现在华亭县衙的时候,华亭县令唐文明吓得魂不附体,他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还没有资格接触太子殿下。 更何况这位刚刚入主东宫的新任太子爷,可是出了名的嚣张跋扈、蛮横霸道啊! 唐文明想不明白,整个人惶恐到了极点。 朝廷已经下令迁都北京了,这个时候你太子爷不在京师里面主持大局,跑来这里做什么? 而且这样一尊大佛,来到他这小小县衙到底能有什么事情? 就算是他有什么不法行为,自有监察御史弹劾、按察司上门捉人,也用不着这样级别的大佬亲自上门擒拿啊! 唐文明战战兢兢地迎出县衙八字墙,好歹是进士出身的正印官,倒是没有失了体统。 见到朱高煦一行人,赶紧一揖到地,虽然没有跪地叩首,也把姿态放得很低。 其实以唐文明现在的想法,恨不得直接跪倒在太子殿下身前,把自己做过的坏事情全都讲出来,请求太子殿下发落。 但是文人还是得讲究一个脸面,讲究一个气节,不能人没了,名声也毁了。 “不知太子殿下驾到,有失远迎,还请殿下恕罪!” “不知者不怪,我就是随便看看,你们忙自己的去吧!” 听到这话,唐文明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挥手散退了县衙众人,自己则老老实实地站在了朱高煦身后。 他稍稍抬头扫了一眼,心中更是惶恐不安。 此刻站在太子殿下身旁的人,可都不是什么善茬啊! 除去太子殿下贴身护卫聂兴与郭登不谈,他们一直与太子殿下形影不离。 左右两边站着的人,赫然正是水师巡抚郑和和副使王景宏! 因为郑和远航美洲给大明带回来了神种,因功晋升为水师巡抚! 巡抚一职,乃是太子殿下特意奏请皇上所设,地位甚至还在水师提督吴宣之上,总管大明水师一切事务! 要知道这个“大明水师”,可是大明疆域内的所有水师,囊括了金陵水师(郑和)、渤海水师(吴宣)、东鲲水师(朱桢)与南洋水师(朱高燧)! 可以说这个水师巡抚一职,乃是太子朱高煦特意为郑和所设,名义上统管大明疆域内的所有水师,足见这郑和权势之重! 郑和王景宏身旁,则是江南采访使周忱! 当初汉王一怒下江南,不但血洗了江南五府的士绅豪强,还趁机推行一条鞭法。 之后汉王因夺嫡争位赶回南京帝都,这周忱就率领天策卫与飞熊卫留在江南主持一条鞭法的推行,期间也剿灭了不少负隅顽抗暗中阻扰新法推行的士族豪族,可谓是凶名赫赫! 唐文明最害怕的人,除了太子朱高煦,就是这采访使周忱了。 哪怕人家压根都没有正眼看他,仅仅只是站在周忱身边,唐文明都感觉到一阵心惊肉跳,背后直冒寒气。 “恂如,一条鞭法推行得怎么样了?” 朱高煦看向周忱,后者立马取出了奏报。 这是他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就是等着给太子殿下汇报。 “殿下,一条鞭法已在江南五府顺利推行,百姓对此拍手称快,盛赞皇上是圣君明主。” “推行下去后,朝廷今年税粮翻了十倍不止,老百姓承担的赋税也大幅度减少,先前出逃的百姓也纷纷返乡安心耕种。” 朱高煦接过奏报看后,欣慰地点了点头。 周忱的能力,他还是比较认可的。 尤其是自己已经给他做好了铺垫,而且留下了天策卫与飞熊卫两大禁军辅佐,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行下去就行了。 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那他就不是周忱周恂如了! “做的不错!” “总结一下经验,汇总之后上报一份给朝廷!” “另外那些新学子弟继续带在身边,要不了多久一条鞭法就会推行至整个天下,他们可都是人才,放出去也能独当一面了!” “殿下英明。”周忱欣喜地点了点头。 推行新法的过程中,那些新学子弟可是做出了不少功绩。 有了太子殿下这句话,也就意味着他们先前的艰辛付出有了回报,哪怕不用参加科举,也能因此顺利出仕获得官职了。 等到他们顺利出仕,就会成为天下士子的榜样,届时还会促进新学的推广,这是相辅相成的大好事情! 太子殿下果真算无遗策,一言一行都大有深意。 一时间轴忱想了很多,对朱高煦也愈发钦佩敬畏。 朱高煦倒是对此浑然不知,他还在观察眼前这个上海镇。 其实他这次来上海镇,就是想要将其打造成江南五府的商业中心。 毕竟是后世的魔都啊,原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朝廷即将迁都北京,这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与此同时也无法避免对中南半岛与南洋等地的掌控力减弱。 所以在这之前,朱高煦必须做好安排。 再者大明即将正式踏入大航海时代,也是时候建设好海关,治理海上疆域了。 按照朱高煦的计划,朝廷迁都北京之后,将从南到北开设五个海关口岸,分别是北方的天津卫、山东的胶州卫、松江府的上海镇、福建的泉州以及大明南部重镇广州。 海关口岸一旦建成,就会带动当地商业迅猛发展。 天津卫靠近京师,山东胶州卫则是辖制辽东、宁国与琉球三国,福建泉州用以同东鲲楚国来往贸易,广州则是利于南洋七国往来通商。 所有大明百姓都可以出海贸易,海外藩国也可前来通商,不过要在海关缴纳不低于货物价值三成的关税。 海上贸易的恐怖利润,前宋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大明已经正式开海,随着海外诸王稳固了疆土,一个大航海时代就会到来! 但海贸巨大的利润肯定会刺激到大量的走私行为,暴利面前那些人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这就需要朝廷提前做好准备。 大明水师还需要更加强大,能够在大海上随时搜查任何的船只,任何没有完税的船只都要缴纳税款一倍的罚款。 而这上海镇就是一个起点! 朱高煦要效仿后世那位伟人,在这里画一个圈。 等到上海海关建成,其余海关就有了模板,大明海疆管理也就走上了正轨! 第626章 蓝图!海军学院的构想! 一行人来到了吴淞口。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蛮荒之地。 见此情形,朱高煦忍不住眉头一皱。 “唐县令,新法推行得如何?” 朱高煦看向唐文明,准备了解一下上海的风土人情。 唐文明眼见太子神情不悦,立马躬身解释道。 “殿下,华亭新法已经推行成功。” “但自隋唐年间,华亭就是以海贸渔业为主,海舶云集,至前宋更是风樯浪舶, 商贾糜集之地。” “加之华亭濒临大海,土地盐碱化严重根本无法耕种,所以才会有不少荒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唐文明很聪明,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朱高煦扫了他一眼,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这的确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整个松江府都是以棉纺织业为主,华亭县濒临大海商贸便利,加上田地盐碱化严重,

相关推荐: 烈驹[重生]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痞子修仙传   致重峦(高干)   云翻雨覆   蔡姬传   吃檸 (1v1)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