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杨野的禁脔(H) > 第69章

第69章

“在这一刻,没有人付出银子,也没有人得到银子,但附近几家的债务都因此偿还清楚了,每个人都很高兴,又是美好的一天。” “那你们告诉本王,这是为什么?” 周忱:“???” 夏元吉:“???” 为什么? 老子也想知道为什么? 汉王爷这个故事虽然是极端个例,但是不得不承认,真有发生的可能。 那为什么从头到尾都没有人付出银子,最后却又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呢? 夏元吉满脸茫然,周忱一脸懵逼。 朱高煦见状倒也没有动怒,毕竟大明朝重农抑商,这个时代的人大多都是小农思想。 太祖朱元璋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政权稳定,大力打击地主豪强,力图让土地分成小块,让真正耕种土地的人拥有土地,且不得转让,任何人的后代也都必须从事父辈的职业,不得改行。 加上他制定的一系列严苛政策,大明朝的百姓基本就形成了世世代代固守在故土,最多在方圆几十里范围内活动的生存模式。 平民老百姓因为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眼光就变得短浅,赚了钱就过小日子,不图更大的发展,缺乏冒险精神,这就是小农思想。 只是朱高煦没有想到,夏元吉与周忱作为这个时代最顶尖的财税学家,同样会受小农思想束缚,认为将银子粮食囤积起来,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没有那一两银子,这几人的债务自然偿还不了,但是这一两银子只是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了客人手中,他们的债务却偿还清了,你们说关键在何处?” 关键在何处? 周忱仔细回忆着过程,脑海中陡然划过了一道亮光,“王爷,在这两银子转了一圈!” “没错!”朱高煦欣慰地笑了笑,“银子是货币,他的价值本身就是流通赋予的。” “或者换句话说,大明宝钞之所以贬值,就是因为它不被平民老百姓接受,没有成功地流通起来,所以它没有价值,直到现在都不被市场接受。” 听到这话,周忱眼睛一亮,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货币! 流通! 价值! 夏元吉毕竟年纪大了,短时间内还不能接受这些新思维,不过他到底做了这么多年的户部尚书,细细思索着还真琢磨出了几分味道。 “货币只有流通,才会有价值,才能刺激交易,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上次品鉴会,朝廷一举收入了上亿两白银,大明白银产量本就不高,可以说将市面上的白银差不多收刮了个干净。” “如果不尽快将这些白银推入市场,任由他们烂在国库里面,老夏头你说会有什么影响?” 夏元吉听到这话,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大明如今的货币体系混乱不堪,虽然推出了宝钞纸币,但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其一直不被平民老百姓所接受。 所以老百姓现在用的,还是以铜钱白银为主,至于黄金那等奢侈品,傻子才会拿来当钱花。 然而铜钱形制滥恶、使用不便,宝钞又贬值严重,白银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用货币。 现在市面上的白银几乎都堆在国库里面,如果不让白银流通起来的话,那大明货币体系乃至整个市场,只怕会有崩塌的风险! 一想到这儿,夏元吉脸色陡然变得难看了起来。 “汉王殿下,老夫明白了,立刻准备钱庄一事。” “嗯,还有,告诉满朝文武,都把家里的银子给本王存进钱庄,如果有人敢弄虚作假不听王命的话,本王会让锦衣卫请他们去诏狱喝茶!” 夏元吉一愣,下意识地问道:“王爷,这未免太霸道了些吧?” “霸道?本王就是霸道了,那又如何?”朱高煦笑了,“这是我朱高煦的王命,有意见,让他们来找本王!” “老夏头啊,你还是没有明白,整个大明白银最多的地方,除了皇帝的内帑,除了富商巨贾的仓廪,剩下的就是这些文官朝臣的府邸了!” “与其任由他们将金银珠宝堆在家里发霉,不如交给朝廷拿去发展民生,稳定宝钞的货币价值,你说呢夏大尚书?” 话讲到此处,夏元吉如果还不能明白,那他就不是永乐帝的小算盘了。 周忱却突然举起了手,满脸兴奋地开口道:“王爷,要说这满朝文武谁家底最丰,还得看咱汉王府,要不咱做个表率?” 朱高煦:“???” 你大爷! 此子有逆骨啊他! 这混账不能留,发配南洋去! 第198章 忠正贤良!鲁穆鲁铁面! “反骨仔”周忱一句话,让气氛顿时变得尴尬了起来。 夏元吉同样看向了汉王爷,嘴角泛起了戏谑笑容。 “汉王爷,恂如这话倒是说的不错,论及家底丰厚,这满朝文武谁能比得过王爷您啊?” “汉王殿下想让朝臣主动到钱庄存款,为天下万民做出表率,以此提高大明钱庄的公信力。” “既然如此,那汉王殿下为何不先为群臣做出表率,毕竟这大明钱庄计划也是汉王殿下的心血啊!” 朱高煦:“???” 咋滴? 趁火打劫? 想动本王的小金库? 汉王爷古怪一笑,“谁说本王是大明最有钱的人?过些日子你们就明白了。” “不过这银子该存还是得存,是存了又不是捐了,怕什么。” “朱重……咳咳,朱八,去把王府现银统计一下,留下平日里所需的用度,其他全都存进钱庄!” 听到这话,夏元吉与周忱都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王爷高义!” 朱高煦见状淡然一笑,他心中可是清楚,整个大明朝,最有钱的人,抛开天子朱老四不谈,那也不是他这个汉王爷,而是那头天子鹰犬! 倒是夏元吉与周忱有些茫然,脸上充满了狐疑之色。 整个大明,除了你这个汉王爷,还能有谁? 然而正当这个时候,管家朱八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鲁御史到了。” “唔……直接带进来吧。” 鲁御史? 这是何人? 汉王又想做什么? 顺着视线看去,夏元吉看清来人后,眉头顿时紧锁。 来人正是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鲁穆,此人初任都察院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禀公执法,吏不容奸,被赞为“鲁铁面”,深得百姓爱戴朝野敬重。 只是,汉王爷将鲁铁面请来自家府邸做什么? 要知道永乐初年,汉王麾下的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朝臣们敢怒而不敢言,只有这鲁穆鲁铁面当庭上奏章弹劾,虽然皇上没有问罪汉王,但是鲁穆却因此刚直名声震动朝廷。 也就是说,鲁穆与汉王之间,那可是有仇的啊! “下臣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鲁穆,见过汉王殿下!” 鲁铁面一进大堂,便不卑不亢地躬身行礼。 他这个人天生性子刚直,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当年鲁穆初为御史,眼瞅着汉王朱高煦的下属校尉横行不法,当即公然上奏弹劾,然而皇上并未因此问罪汉王。 鲁穆虽然得了一个刚正敢言的贤名,却也因此遭受孤立,加上本身性格使然,在都察院内郁郁不得志。 直到汉王检举揭发了刘观等人的贪腐大案,顾佐成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大力检举提拔忠正敢言的直臣孤臣,他鲁穆才得以仕途晋升,成了正四品的朝堂大员。 真要论起来,这里面还有汉王朱高煦的一份恩情。 只是鲁穆一直看不惯嚣张跋扈的汉王爷,所以此刻言语之中也不见丝毫客气。 朱高煦倒是不以为意,抬了抬手示意他坐下。 不料鲁穆不为所动,一本正经地询问道:“敢问汉王殿下唤下臣前来所为何事?如果没有要事的话,下臣公务繁忙,先行告退了。” 从接到这邀请那一刻起,鲁穆心中就有些提心吊胆。 他不明白,汉王朱高煦邀请自己前来,究竟所为何事。 因为这位汉王爷的大力支持,都察院如今权柄大增,掀起了一股反贪之风,一个个都紧盯着那些官员朝臣,摩拳擦掌地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他鲁穆同样不例外,作为都察院的中层领导,甚至比那些御史还渴望做出功绩! 毕竟,都察院的脸已经丢光了,需要他们自己去挣回来! 听到鲁穆这话,夏元吉眉头一皱,他生怕汉王突然发飙,直接残害了这位忠良。 朱高煦非但不怒,反倒是笑了笑,“不愧是百姓爱戴的鲁铁面,就是有性格,本王喜欢。” “汉王殿下过誉了。” “罢了,那就说正事吧。”朱高煦懒得继续废话,直接点明了目的,“本王有意让你出任通政使一职,你可愿意?”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连鲁穆自己都愣在了原地。 通政使,那可是正三品大员,大九卿之一! 通政司乃是太祖高皇帝为防中书省的专权而设置的“天子喉舌之司", 由于通政司的设置具有特殊使命,故而其最高长官通政使被赋予特殊的地位,为九卿之一,居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后而在大理寺寺卿之前。 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政使均得参与。 凡是以下达上的所有公私文书,均由通政司上达天听,在京各衙门下发的公文、勘合,均由通政司验辨驳正。 故而通政司堪称“天子喉舌”,确实有“喉舌之司"的特权,而通政使拥有随时觐见天子的权力,列为九卿也是理所应当。 这样一个特权高位,汉王爷为何要赐给与他不和的鲁穆? 夏元吉蒙了,鲁穆更是有些茫然,不复先前的从容模样。 朱高煦看着一张国字脸的鲁铁面,那不怒自威的面容,即便是他看了都有些心惊。 鲁穆曾出巡江北、两淮等地,禀公执法,揪出了不少贪官污吏,清查了许多冤假错案,为苦主沉冤昭雪。 这样的文人,才是真正的忠正贤良,一心为国尽忠、为民请命,查办起贪官污吏毫不手软! “原通政使虞谦虽然颇有政绩,但此人贪腐受贿数量惊人,本王准备让他跟杨士奇一同去旧港布政。” “通政司乃是天子喉舌,不可一日无人主持,所以先跟你鲁穆通通气。” 听到这话,夏元吉忍不住叹了口气。 那通政使虞谦也是历仕三朝的老臣了,多次提出利国利民的建议,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如今却因为贪腐受贿,导致被汉王清算发配南洋,真是……晚节不保啊! 鲁穆还在思考,却见汉王继续开口道:“你鲁穆鲁铁面虽然是出了名的耿介忠正之臣,本王也相信你不会贪腐受贿,但是有一个问题,本王要先问问你。” 听到这话,鲁穆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汉王殿下请问。” “鲁穆,你是忠于皇上,忠于大明,忠于百姓,还是忠于程朱,忠于利益?” 这鲁铁面绝不会贪腐受贿,朱高煦很清楚这一点。 但是不贪腐,不代表他就是皇帝的好臣子! 程朱垄断官场晋升多年,形成的文臣官僚集团早已经是盘根错节。 通政司又是天子喉舌,将来朱高煦对程朱下手,他可不愿见到鲁穆从中作梗! 不过他这个问题,落到三人耳中,却无异于是一记响雷! 忠于皇上,还是忠于程朱? 这对于在场三人而言,都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良久沉默后,鲁铁面做出了肯定回答。 “下臣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 “好!鲁铁面,记住你自己说的这句话,明日朝会后你就是新任通政使了!” 第199章 老铁啊,上任后先办个报纸吧! 汉王轻飘飘一句话,又一巨头落马。 原通政使虞谦只怕现在还不知道,他已经被汉王撸掉了官位,即将发配去南洋布政了。 鲁铁面同样没有想到,这位汉王爷轻飘飘一句话,就让自己坐上了通政使的高位。 对于这个机会,鲁穆凭心而论,他是拒绝的。 他不愿落人口实,被他人误会成汉王党,平白背上骂名。 但是事已至此,汉王根本就不给开口拒绝的机会,鲁穆也只有受着。 至少他可以保证,自己即便身居高位,也不会做出贪腐受贿的事情。 然而汉王爷接下来这句话,却是令他面色大变。 “老铁啊,明儿个虞谦下台,你接手通政司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整理内外奏疏,而是编辑一份报纸,就叫大明新报!” 鲁穆:“???” 大明新报? 这是什么鬼玩意儿? 大明朝现在不是有邸报吗? 想着,鲁铁面开口问道:“汉王殿下,我大明承前宋之制,设通政司和提塘官,专门负责官文报的收递工作。” “既已有了邸报,为何还要创设新报?” 听到这话,朱高煦摆了摆手,讥讽道:“本王说的报纸,不是你口中的邸报。” “这新报不是像以前那样给官员看的,而是给百姓看的,向天下百姓公开发售,所有人都可以买来观看翻阅,了解朝廷近期的大政方针!” 此话一出,鲁穆脸色大变,夏元吉惊得不小心扯掉了几根胡须。 这大明新报,专门卖给百姓,让百姓了解朝廷的大政方针? 这……这怎么可以? 夏元吉急了,立马低喝道:“汉王殿下,此举绝不可为!” “先贤有言:‘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朝廷大政方针若不慎密,统统兜售于市井之中,不但会丢了朝廷的威严,还有可能酿成大祸啊!” 鲁穆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冷声驳斥道:“汉王殿下,若真如此行事,朝廷威严何在?陛下威严何在?” 朱高煦也没急着反驳,而是悠哉悠哉地抿了一口茶水,静静地等他们说完。 其实这真不能怪他们,要怪只能怪这个时代。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喜欢玩“君权神授”这套把戏,利用平民老百姓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天的命令,称之为“天命”! 汉朝的董仲舒也十分识趣地提出“天人感应”,认为君主是上天选择的,如果君主有过失上天会降罪,从而将儒家与皇权捆绑在一起,确立儒教独尊的地位。 说白了,历代帝王就是借助这种莫须有的神秘感,来赢得天下子民认可与敬畏,以便他们更好地统御万民,主宰江山!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威严! 至于平民老百姓,他们只需要听从天子的命令就行了,愚昧且麻木的活着! 民智未开之前,历代帝王都是采取愚民政策用来统治百姓,儒学在这方面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就连那位至圣先师都说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等儒家圣言,可想而知他的徒子徒孙们,又会采取什么措施愚弄百姓。 朱高煦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启民智,打消这劳什子神秘感,让天子走入民间! 夏元吉鲁穆二人一顿叨逼叨后,这才安静了下来。 “说完了?该本王说了吧?” “二位,你们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应该没少学些愚弄百姓的办法吧?” 听到这话,夏元吉心头剧震,脸色逐渐难看了起来。 这位汉王殿下,对读书人,意见大得很啊! 说到底,我们这些读书人愚弄百姓,还不是为了你老朱家能够坐稳江山? 难不成你还想开启民智,淡化你们老朱家的君权? 真到了那个时候,谁还愿意听你老朱家的号令? 那不是打着灯笼进茅房——找死吗? 鲁穆一向头铁,梗着脖子问道:“汉王殿下此话何意?” “很简单啊,字面意思,你们这些程朱读书人,那有恃无恐的底气,还不是来源于你们能帮助朝廷愚弄百姓,稳固朝廷的统治?这话没说错吧?” “你们成天张口闭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都是如何愚弄百姓的坏水,真不知道你们哪里来的脸!” 夏元吉:“???” 鲁穆:“???” 你大爷! 这话你能说? 还不是为了你们老朱家? 你堂堂一个天潢贵胄,怎么有脸说出这话的啊? 不过话说到这儿,他们也算是看明白了。 这位汉王殿下创办那大明新报,竟然是想要开启民智!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掘墓吗? 夏元吉叹了口气,正准备开口,却被头铁的鲁穆抢了先。 “汉王殿下,此言大缪!” “百姓淳朴耕田种地自给自足,这是王朝稳定的前提,更是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 “而读书人读书习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晓大义明辨是非,所以可为天子牧民!” “倘若天下百姓如读书人这般开启民智,他们将会不满于当前现状,欲望如杂草般蔓延生长,届时何人还愿意辛苦劳作?” “汉王殿下,心如欲壑,后土难填,一旦开了这道口子,只怕我大明江山不稳啊!” 这番言辞恳切的话语,如果落到他人耳中,只怕会觉得是金玉良言。 然而朱高煦是后世进步青年,听到这话只是觉得可笑无比。 “开启民智,让百姓了解朝廷大政方针,让百姓敢于反抗剥削压迫,这就是在动摇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那你的意思是,继续保持现状,任由读书人鱼肉百姓,奴役子民,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朱高煦冷笑到:“鲁穆啊鲁穆,枉你被誉为‘铁面御史’,竟然也是个程朱文人!” “你还记得,方才本王问你那句话吗?你方才如何回答的?” 鲁穆一怔,但他还是朗声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下臣从不敢忘!只是……” “那你告诉本王,现在大明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臣……臣……”鲁穆一惊,不知该如何回答。 汉王爷见状叹了口气,“让本王告诉你吧,鲁大御史。” “天下百姓,十中有八九,沦为士绅佃户,剩下那一二耕户,还要替士绅缴纳沉重赋税!” “这方面问题,你可以多问问户部尚书夏大人,他应该了解得最清楚,对吧,老下头?” 此言一出,夏元吉眉头紧锁,久久都说不出话来。 乡野土地兼并之风,他一直有所察觉,却始终不敢面对。 因为,土地意味着一切,牵一发而动全身! 见此情形,鲁穆心头剧震,满脸骇然之色。 难不成……汉王说的都是真的?! 天下百姓,大多都成了士绅的佃户奴仆? 那些少得可怜的自耕户,还要缴纳本该不属于他们的赋税? 那这个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 是皇室的天下? 是百姓的天下? 还是说…… 这是士绅读书人的天下?! 第200章 办报纸!拉下神坛第一步! 麻了! 彻底麻了! 鲁穆此刻心乱如麻! 他自认为为官至今恪守本心,禀公执法,吏不容奸,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然而今日从汉王口中听到的这些,却是令他整个人都陷入了恐慌! 泱泱大明,亿兆子民,竟然十之八九都沦为了士绅的佃户! 剩下那一两成的耕户,还要承担本该属于士绅的沉重赋税! 谁都无法想象,这些平民老百姓,日子过得会是多么艰难! 为什么? 这不是太平盛世吗? 是谁给了那些士绅的权力? 又是谁明明心知肚明,却还在粉饰太平,侈人视听? 这些该死的狗东西! 鲁穆气得面容铁青,死死地握紧了拳头! 他豁然转身,看着户部尚书夏元吉,沉声问道:“夏大人,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夏元吉闻言一怔,整个人仿佛丢了魂一样,显得落寞无比。 “希文(鲁穆字),自古历代帝王首重农桑,土地农桑也是我华夏延续至今的根基。” “不止是帝王,我华夏子民安土重迁,读书人如此,老百姓更是如此。” “汉王殿下说的对,自建文年间起,乡野间就出现了士绅豪强兼并土地之风,发展到永乐年间,虽然称不上严重,但确实已经影响到了朝廷的农税。” 鲁穆听到这话,当即怒喝道:“夏大人明明心知肚明,为何不上奏陛下,让朝廷出面制止这种兼并之风?” “呵,制止?” 话到此处,这位掌控户部十几年的老尚书,也忍不住长叹了口气。 “怎么制止?万一那些百姓是自愿成为佃户的呢?” “什么?自愿成为佃户?这怎么可能?” 鲁穆傻眼,他虽然刚正敢言,但终究还是年轻,为官经验太少,哪能与夏元吉这等经年老臣相比。 “希文啊,读书人考取功名之后,是可以免税的,也就是说他名下的田地全都不用向官府交税!” “这样一来,就给了他们获利的机会,当地百姓为了逃避官府日益沉重的赋税,会将土地主动送给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也就是地方士绅。” “他们私底下签一个协议,此土地只是名义上送给地方士绅,借助其读书人的功名,就可以不向朝廷缴纳沉重赋税罢了。” “可那些地方士绅也不可能白给你帮忙,你得给他们足够多的好处,这些士绅才能给你抗下风险,至于他们要的好处也自然不多,只是比官府收的少一点而已。” “希文,你仔细想想,如此一来地方士绅什么不用干,但是每年都有大量田地收成,成为佃户的地方百姓也因为不用缴税日子比以前稍微好过那么一点,最后亏的会是谁?” 地方士绅得了田地收成。 百姓免于上缴沉重赋税。 最后,谁亏了? 朝廷! 只有朝廷! 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遏制,任由那些士绅豪强兼并下去,只怕最后大明朝廷将会无税可收,无粮可收! 但是这个念头刚一出现,瞬间就在脑海中烟消云散了。 因为鲁穆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完税乃是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那这些地方官,为了完成税额,会做什么? 霎时间,鲁穆脸色瞬间惨白。 巧立名目。 苛捐杂税。 最后……官逼民反…… 而且朝廷主要的财政收入,便是农税与盐税,其余像商税这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旦农税出了大问题,那么大明江山,只怕也不稳了。 朱高煦始终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夏元吉这番话语倒是令他眼睛一亮。 永远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啊! 也许人家明明心知肚明,但就是装作糊涂,难得糊涂! 鲁穆沉思了良久,突然发问:“夏大人,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没有,土地农桑是王朝的根基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 夏元吉神情有些黯然,“老夫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隐患,奈何兼并土地之人,大部分是像你我这样的读书人。” “读书人耕读传家,以安天下,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一个读书人获得了功名,就会想方设法地攫取田地,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共识!” “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天下士绅又何其多也?” 话听到这儿,朱高煦总算是听明白了。 原来夏元吉这个老货,早就注意到了土地兼并一事,甚至意识到了土地兼并的恶劣后果,但他却装作不知,是因为这么些个理由。 其一,无非因为他也是文人,老夏头不想贸然改革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毕竟古往今来的改革家,大多没有什么好下场。 改革意味着开陈出新,意味着从既得利益者手中抢走利益,这就注定改革是一条充满血腥死亡的道路。 其二,夏元吉怕了,因为兼并田地的士绅太多,而且兼并田地的人,还不仅仅只有士绅! 这就意味着,他真敢对这事儿下手,他夏元吉可能要与整个大明为敌! 就算是朱老四获悉真相后选择力挺他,那又能如何? 只怕小算盘真这么做了,最后算盘珠子都得被人给扬喽! 鲁穆听得怒发冲冠,周忱在一旁沉吟不语。 朱高煦见火候差不多了,轻咳两声笑道:“不必这么悲观,本王还活着呢!” “土地兼并这个事儿,不是不可以解决,但必须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 看着汉王爷脸上那意味深长的笑容,夏元吉心中生出了强烈的不安。 鲁穆听到这话,当即拱手道:“臣愿为此尽心竭力,如何做还请殿下示下!” “简单,第一步,你接手通政司后,将邸报办成两种,一种为内刊,也就是以前的邸报,上面的内容只能让官员知道,不能让百姓知道,比如某些该保密的朝政国策。” “另一种为外刊,也就是本王之前说的新报,向天下百姓发售,至于内容就是朝廷近期的大政方针,比如新盐法的内容与新盐六十文一斤的价格!” “内刊就跟以前的邸报一样,至于外刊毕竟是给平民老百姓看的东西,售价几文钱即可,日后你通政司需在地方设立分部,设宣政吏游走于乡野市井,将外刊内容念给百姓听,读给百姓听!” “你们不要老是想着搞神秘脱离群众,要主动走入民间,让老百姓们知道你们这些官员一天都在干什么,又真真切切地给老百姓做了哪些仁政,这样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才能让老百姓信赖朝廷!” 鲁穆急忙掏出了个小本本,一脸认真地开始做起了笔记。 夏元吉倒是听得眉头紧锁,这些可都是拉拢人心的手段啊! “当然,这是新报外刊的主要板块,你还可以开辟一些板块,刊登一些有关百姓民生的事情,还有我大明官员将士的那些英雄事迹,都可以刊登在上面,甚至才子佳人的花边新闻也可以……” 听到这话,鲁穆突然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汉王殿下,这样一来新报的成本可就太高了吧?” 又要在地方设立分部,又要增加乡野宣政吏,还要印刷外刊新报,而且售价才几文钱…… 以前通政司就是个整理奏疏的清水衙门,哪儿来这么多的公款? “钱不是问题,本王会提高通政司的资金,另外你也可以招商引资啊,在新报上留几个边边角角犄角旮旯,让那些商贾购买用以宣传打广告……” 鲁穆:“???” 夏元吉:“???” 你娘咧! 你真不要脸了啊? 汉王爷这敛财的本事,真是旷古烁今啊! 前宋六贼听了都要流泪! 第201章 自古得国之正,无出其右者! 鲁穆手中动作一僵。 “汉王殿下,国家大事,岂容那些商贾掺和?” “这大明新报一旦创办,那可就是朝堂公器,怎么能让满身铜臭的卑贱商贾参与其中,臣请汉王殿下三思

相关推荐: 痞子修仙传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醉情计(第二、三卷)   大胆色小子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数风流人物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