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 他要的不只是旧港这块海外飞地,他要的是整个南洋! “杨士奇,去南洋开疆拓土吧!” 第190章 寡廉鲜耻!口上圣德,手下龌龊! 大堂内,气氛凝重。 “南洋的重要性,本王方才已经说了,只要经营得好那就是一个超级大粮仓,你们也知道,我大明连年天灾不断,导致粮食减产严重,百姓食不果腹……所以粮食现在反倒成了制约我大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 提及此事,朱高煦同样叹了口气。 中国从元朝到清末都是小冰河时期,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得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明王朝轰然崩塌,小冰河时期是重要推手之一。 冰河冰河,顾名思义,就是奇寒无比,尤其是明末到清初,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 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连年天灾不断,无数百姓成为饥民流民,加之气温寒冷无比,粮食大幅度减产,朝廷又无力赈灾,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天灾不断,流民增多,土地荒芜,没有粮食……最终偌大一个大明王朝,在流民饥民的怒火之中轰然崩塌! 可怜朱高煦的便宜后代,崇祯皇帝,本欲励精图治挽救江山,却是无力回天,最终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成了一代“煤山战神”……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 想着,朱高煦悚然一震,收敛了思绪。 “当然,除了粮食,南洋之地还有矿产、土地、人口等资源,要是做得出彩,五年之内本王保证让你二人重返朝堂中枢……” 听到这话,黄淮一惊,下意识地问道:“汉王爷,矿产与土地臣可以理解,可以成为我大明的资源,但是这人口……怎么能算资源……” “怎么不算?那黄淮你说,朝廷如何安置那些反抗的土著蛮夷,难不成全都给宰了?” 朱高煦笑了,这些儒臣真是入戏太深,都快把自己当成圣人了,还想用仁义道德那一套对待外邦蛮夷。 人家只是现在打不过你,要是打得过你,你看看他们会不会杀入大明砍了你的狗头,打你儿子还睡你老婆! “本王留他们一命已经算不错了,让他们为我大明基业献上几分绵薄之力,也可以减少一些他们自身的罪孽。” 黄淮:“???” 你大爷! 你是真恶毒啊! 侵占人家的家园,还要奴役人家! 现在还有脸说这是让他们赎清自身罪孽? “汉王殿下,如此掠夺人口进行买卖,那我大明与蛮夷何异?怎么能把人当牲口一样贩卖,这有违圣人之道啊……” 黄淮大学士义愤填膺,此刻已经是出奇的愤怒。 他甩开了膀子,准备同汉王据理力争一次,绝对不能开掠夺人口这个先河。 大明一向怀柔威远,以德服人,岂能容汉王恣意妄为,破坏大明作为宗主国的仁德印象? 然而汉王爷听了这话,只是淡淡地笑了笑,问出了一个问题。 “黄淮,你府上有下人吗?家中有奴仆吗?” 闻听此言,摩拳擦掌的黄淮大学士如同一只被掐住了脖子的公鸡,慷慨激昂的腹稿全部胎死腹中,憋得他满脸涨红。 府上有下人吗? 家中有奴仆吗? 这两个问题,如同一双黑手,狠狠给了黄淮两个大嘴巴子! 毫无疑问,那自然是有的。 文人士大夫耕读传家,又不可能真让他们自己耕地,再者他们获取功名之后,那就是老爷大人,也不可能自己洗衣做饭吧? 所以,哪家府上没有几十甚至上百个下人? 朱高煦见他语塞,顿时脸色一正,厉声呵斥道:“那你告诉本王,你府上的下人奴仆,是不是我大明子民?!他们是不是大明百姓?!” 黄淮被吓住了,讷讷不知所言。 朱高煦却没有放过他,冷笑着嘲讽道:“你说外邦蛮夷不能买卖,这有违圣人之道,那你们这些文人老爷们,买卖大明百姓的时候,怎么不想起圣人之道?怎么,你们奴役我大明百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就过得很是滋润,换作外邦蛮夷就不行了?” 一阵辛辣嘲讽,臊得黄淮满脸涨红,但他根本没有办法反驳。 “本王看你们这些混账东西,真是无耻之尤,一边高唱什么圣贤之道,一边却又做尽男盗女娼鱼肉百姓的恶行,你还有脸跳出来指责本王的不是,黄淮啊黄淮,你在狗叫什么?” 面对汉王爷陆地键仙般的全力输出,黄淮大学士根本招架不住,被吓得面色惨白,额头上冷汗直流。 “你再狗叫,影响本王的南洋布局,那你别去南洋了,直接滚去诏狱吧,本王让你九族全都进去陪你!” 此话一出,黄淮大惊,哆嗦着身子当即跪倒在朱高煦面前。 “汉王殿下,臣……臣知错!” 骄傲如他黄淮,为了九族亲眷,也只能臣服在汉王爷的淫威之下。 朱高煦见状冷哼了一声,“掠夺那些外邦蛮夷来充当奴隶的角色,解放我大明那些出身悲惨的奴籍贱籍百姓,这样我大明将会凭空多出一大批安居乐业的耕户农户,这是于国有益的事情,本王不希望再向你们解释第二遍!” 汉王朱高煦第一次在外人面前展露了他的野心,黄淮已经被吓傻了,杨士奇却突然举起了小手,弱弱地问了一句。 “汉王殿下,若是我们与当地土著蛮夷起了冲突该如何是好……” “呵呵。”朱高煦冷笑了一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们儒家的道理,还需要本王教你吗?那三卫战兵难道是摆设?谁敢不尊王命,屠了他们!” “那些土著蛮夷,愿意臣服的,视为大明子民,不愿臣服选择抵抗的,那就打到他们臣服为止,男的拉去矿洞做苦役旷工,女的送入大明为奴为婢……” 嘶……真狠呐! 听到这话,杨士奇倒吸了一口凉气! “汉王爷,此举有伤天和,有违圣人之道,朝野上下只怕不会同意……” “本王需要他们同意吗?老头子那边知道就行了,他巴不得本王替他开疆拓土,再说你们这些文人难道当真宁愿用大明百姓为奴为婢,也不愿视外邦蛮夷为奴隶,就不怕被世人戳脊梁骨?” 面对汉王的质问,杨士奇张了张口,却是没有继续出言。 因为,他无话可说,否则会被戳脊梁骨。 文人老爷们说什么奴役外邦蛮夷有违圣人之道,那为何府中上下满是奴仆下人? 难不成大明百姓的命,还比不上那些外邦蛮夷? 外邦蛮夷的命是命,大明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 这个消息一旦宣扬出去,他们这些文人士大夫,会被天下百姓戳一辈子的脊梁骨! 朱高煦起身舒展了一下筋骨,望着眼前这幅略显简陋的世界地图,心中豪气顿生。 他沉思良久后,这才看向哈士奇,幽幽开口道。 “杨士奇,你想做大明的千古贤相,为大明开拓南洋基业,还是想碌碌无为地过一辈子?” 第191章 哈士奇:政治家绝不甘于平庸! 这个抉择,对黄淮而言,或许艰难到了极点。 毕竟这与他终生所学的儒家仁义理念相悖,短时间让他做出决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学了一辈子程朱,读了一辈子程朱,就算入朝为官准备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用的也是程朱,现在让他违背程朱理念,黄淮自问他做不到。 然而杨士奇不同,他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杰,他有着政治家的智慧与野心! 那个日后通过内阁重塑相权的三杨之首,备受后世赞誉的大明贤相,岂会甘心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朱高煦很有信心,杨士奇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是为何他选择将哈士奇放在南洋的真正原因。 南洋布局,需要一位顶尖人杰坐镇,打仗的事情可以交给张辅这个帅才,但后续接收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不比打仗轻松半分! 大明第一位掌控实权的内阁首辅杨士奇,绝对有这个能力与手段,替大明开拓并奠定南洋的基业! 至于黄淮,一个添头罢了。 他要是再敢无理取闹,影响南洋大业,朱高煦当真不介意给他扔诏狱里去,一直关到死! 一阵长久的沉默之后,杨士奇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还是做出了决断。 “若皇上首肯,臣愿去南洋,为大明开疆拓土,奠定不世之基业!” 听到这话,汉王爷终于笑了。 这才是杨士奇啊,那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那个将相权凝聚在内阁的西杨贤相! “放心吧,折子年前就已经递过去了,老头子肯定会同意。” “你们二人可以回去准备了,本王会命吏部尚书蹇义全力配合你们,只要你们看中的人才,都可以强行征调,当然要害职位与人员除外,你们别想把本王忽悠去南洋!” “臣明白!” 黄淮:“???” 啥? 结束了? 我还没表态啊! 黄淮大学士一脸懵逼地参与了全程,又一脸懵逼地跟着杨士奇走了。 离开了汉王府,杨士奇忧心忡忡地走在前面。 黄淮紧走几步追了上去,满脸怒容地指责道:“士奇,你怎么能答应汉王如此血腥残忍的要求?真要按照汉王的意思做了,将来青史之上,只怕你我二人会成为千古罪人,受万世唾骂啊!” 这话可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按照汉王朱高煦的计划,他黄淮与杨士奇将会成为南洋计划的主持者与推手! 英国公张辅有统帅之才,此刻受命征讨在交趾叛乱的陈氏旧臣,王师势如破竹,在他的英明指挥下杀叛军节节败退,估摸着再有个几个月,张辅就可以平定交趾叛乱。 届时南洋计划发动,张辅肯定去依照汉王之命率军南下,抢占汉王口中的海岸线! 那他黄淮与杨士奇,不得不执行南洋计划,成为这血腥计划的参与者,甚至是执行者! 仅是从汉王口中那轻飘飘的话语,黄淮就能预料得到,一旦这血腥计划发动,整个南洋的土著蛮夷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要么臣服,要么死亡! 这注定,将会是一条充满血腥与死亡的道路! 杨士奇停下脚步,没好气地瞟了黄淮一眼。 “宗豫,老夫也想问你一句,你府上下人几何?奴仆几何?” 黄淮闻言一怔,随即怒道:“五十步笑百步,难道你杨士奇府上就没有下人?” “对不起,老夫府上还真没有!” “我杨士奇自幼贫寒连死了两个父亲,颠簸流离辛苦求学了二十年,常年湖广江夏之地,靠着讲学收徒赚取微薄收益赡养老母亲,最后靠举荐才进了文史馆步入仕途……” 杨士奇叹了口气,目光变得有些迷离,浑身充满了沧桑之气。 “然而谁曾料想,建文皇帝重用文人不过只是做做样子,并未真正重用我们这些贫寒文人,这一编纂修书就是四年之久,直到皇上即位称帝,欣赏老夫的学识,老夫才有机会升任翰林院侍讲,并且得以进入内阁,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越是得之不易,越是让人珍惜,所以即便老夫入阁辅政还身兼要职,也从未接收过任何人的贿赂,家中只有一老母一贫妻,别无他人!” 听到这话,黄淮傻眼了,支支吾吾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 相比于人生坎坷的杨士奇,他黄淮乃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从未因生计发愁,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更不曾体会过底层百姓的艰辛。 所以,他完全不能理解,汉王为何要替奴籍贱民发声,甚至不惜违背儒家理念,制定出血腥暴力的南洋计划,荼毒那些地方土著蛮夷。 杨士奇扭头看着黄淮,眼中闪过了一丝不满。 “黄宗豫,老夫已经年近半百,却始终不得施展心中抱负,半生蹉跎至今,早已没了其他选择!” “你只比老夫小上两三岁,为何这心性与见识如此不堪?” 黄淮:“???” 啥? 不堪? 你咋也针对我? 这不是人身攻击吗? 我黄淮招谁惹谁了啊我? 杨士奇可一点不惯着黄淮,事关他未来能否重返朝堂,进入权力中枢,所以他觉得有必要给眼前这个蠢货好好上一课。 “此去南洋旧港,注定不会太平,老夫需要的是一个得力臂膀,助老夫尽快掌控旧港,进而执行汉王的南洋计划。” “若你黄宗豫还不懂变通,张口闭口仁义道德儒家圣言,老夫会请求汉王殿下换一个人,哪怕亲手将你送入诏狱,那也在所不惜!” 黄淮:“!!!” 你大爷! 你什么意思? 我干嘛了我,还要送我入诏狱! “唉,你好好想想吧,难怪汉王说你是个添头。” 杨士奇长叹一声,说完转身就走,留下黄淮一人愣在原地。 啥? 添头? 我是添头? 狗贼朱高煦,你才是添头,你全家……这可不兴说啊! 汉王府。 朱高煦带着郑和三人,正站在阁楼上,注视着杨士奇与黄淮的举动。 见此情形,郑和忍不住开口道:“王爷,杨士奇此人的确有大才,但是这黄淮……就是一个迂腐酸儒啊,让他去南洋布政会不会得不偿失……” 听到这话,朱高煦嘴角露出了一丝古怪笑容。 “迂腐的酸儒好啊,越多越好,你们别看这黄淮蠢,他在士林中的影响力摆在那里,连杨士奇都比不过。” “本王给了他们二人一个承诺,只要做得好就有机会重返朝堂,他们自然会尽心竭力,尽可能地带走能带走的人!” “至于让他去南洋会不会得不偿失,这就是你多虑了,这些程朱文人张口闭口就是仁义道德,最喜欢拿圣人之道说事,让他们去教化地方土著蛮夷,你说会是什么结果?” 此话一出,郑和三人顿时变了脸色,神情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水师大将军吴宣突然笑道:“王爷,论恶心人,还得看您啊!” 朱高煦闻言一愣,随即怒骂道:“你他娘的不会说话就闭嘴,没人把你当哑巴。” 吴宣只得讪笑了两声,以掩饰自己的尴尬。 得,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刚才都记下堪舆图了吧?美洲有粮食神种,郑和什么时候去拿回来。” “王爷放心,解决船队跨洋远航的隐患,臣就会再次启程出海远航,定为大明带回神种!” 第192章 征倭国?打南洋?朱棣人都傻了! 大同府,北伐大军,中军大帐! 这大同府,即是燕云十六州之一的云州,当年被儿皇帝石敬瑭割于契丹,自此陷落于异族铁蹄之下长达一百六十多年之久。 直至大明鼎立,兵马大元帅徐天德一举收服燕云十六州,朝廷改云州为大同府,下辖四个州,七个县,向南距离山西布政司驻地六百七十里。 大同地区“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被誉为北平的西北屏障。 放在以往,云州一直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杀入中原的主要通道之一! 毕竟对于中原王朝而言,燕云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门户。 在国力昌盛时期,它是中原王朝经略控驭北方游牧民族的据点和桥头堡;在国力衰弱的时候,燕云十六州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与前沿,是军事斗争的“战略缓冲带”。 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南下则能起到防御屏障的作用,而紧挨着长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以其坚固的城池、巍峨险峻的山脉及横贯交错的大河构成了战略上又一道防线。 它是长城防线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亡齿寒、互相支持的关系。 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的少数民族,无一不是通过这地方杀入中原,而历代汉家王朝,也都把大同地区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战场,将大同作为巩固其北部边防的北边重镇! 到了大明朝,大同府防卫山西的北部,在地形上好似蒙古高原向南突出的部分,对于北平附近的华北平原,有居高临下之势,故而在战略上十分重要! 也正因为如此,大同府成了九边重镇的核心地带。 这里城堡建筑最多,长城是双重的,分外长城和内长城。 宣府和大同,是长城边防的要冲,而大同边镇又常被称为九塞之冠。 毕竟,这一大块地方,以前叫做燕云十六州! 自春节一过,朱棣当即下令,三军继续推进,向宣府大同一带集结。 永乐大帝本就不是一位耽于享乐的帝王,而是一位作风果决的铁血皇帝。 随着他一声令下,永乐朝第二次北伐,也就此正式开始! 大帐内,一众武将们吵得面红耳赤,朱棣悠哉悠哉地坐在龙椅上抿着茶水。 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型沙盘,柳升与吴高等靖难名将正围拢在沙盘之前,吵得不可开交,似乎在争论何人为先锋官一事。 毕竟现在大明周边,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也只剩下这漠北草原上的鞑靼瓦剌。 上次北伐,打趴了鞑靼,就只剩下了这次北伐的目标瓦剌。 如果再不争抢一下,那他们日后上哪儿捞军功去? 勋贵集团与文臣集团不一样,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但是武夫丘八呢? 只有军功! 军功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一切! 正当此时,大帐外突然进来一道人影,身着锦衣卫飞鱼服。 “报,应天府锦衣卫急报!” 朱棣眉头一皱,心中对纪纲略微有些不满。 急报急报,成天都是急报! 老子让你这条看门狗在应天看家,不是让你天天给老子发急报的! 应天有老二监国,有老大坐镇,还有杨士奇金忠等人辅佐,能出什么事情? 想着,朱棣有些无奈地接过奏报,翻开一看,眼睛却是瞬间瞪得滚圆。 这封急报,署名人不是纪纲,而是老二! 而信件里的内容,更是让永乐帝看得头皮发麻。 “这个混账东西,他到底想干嘛?” 众将闻言顿时安静了下来,气氛诡异至极。 不用怀疑,大家心里都明白,皇上口中的“混账东西”,指的是谁。 嗯,除了那位监国汉王爷,应该没有其他人了。 上回掏了皇上的小金库,导致皇上勃然大怒,差点取消北伐直接回去收拾他了。 这回,汉王爷又干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情? 赵王爷站在一旁,心中升起了无限怅然。 老二啊老二,你个王八犊子,你就不能安分一点? 他娘的让你监个国理个政,你老老实实地做就是了,成天闹什么幺蛾子啊! 朱瞻基也感到好笑,心中暗自为自家二叔默哀。 惹怒老头子一回,可能侥幸躲过,但是你老虎屁股摸上瘾了,这不是找死吗? 薛禄等一众大将此刻心中也很是无语,他们生怕皇上被气昏了头,脑袋一抽这仗不打了,回去揍汉王去了。 一段诡异的沉寂之后,朱棣突然开口道:“今儿先到这儿吧,赵王留下!” 听到这话,众将心中一凛,立马识趣地退走,留下赵王爷一人愣在原地。 朱瞻基想要留下,然而还未开口,便被朱棣瞪了出去,不敢吭声。 “老三呐,你收拾收拾回应天一趟!” 朱高燧:“???” 啥? 回应天? 这他娘的马上打仗了,让我回应天? 咋滴老二跟老大在应天把脑浆子打出来了啊? “不是啊爹,这马上打仗了,儿子这一走,您的安危谁负责啊?” 说实话,朱高燧是真不想回去。 这他娘的老二跟老大在应天干仗呢,自己这个老三回去,不是送羊入虎口,主动卷入这些是非漩涡吗? 朱棣闻言心中一暖,没好气地笑骂道:“你爹我身旁跟着五十万大军,有个屁的危险!” “倒是这个老二……唉,你自己看看吧!” 朱高燧接过密信一看,下一刻脱口而出怒骂道:“他娘的老二疯了吧?征倭国?打南洋?他怎么不打到帖木儿汗国去啊!” 麻了! 赵王爷麻了! 他还以为老二跟老大在应天干仗呢,结果却是老二想跟全世界干仗! 打倭国,打南洋……打你姥姥! “爹,老二这是疯了啊!我早说过他上次受伤,脑子绝对出问题了,您还不相信……” “闭嘴,朕看你脑子才有问题!”朱棣怒了,直接开喷。 赵王爷话还没讲完,突然被骂了一句,立马就老实了。 “老二不是在信中说得很清楚,倭国有一座超级大银矿,数万万两白银!南洋还有一年三熟的稻谷,只要打下来,我大明就多出了一个超级大粮仓!” “打了倭国有银子,打了南洋有粮食,为什么不打?” 朱高燧:“!!!” 银子! 粮食! 嘶……大有可为啊! “打是可以打,但是爹儿子担心那些朝臣不会同意……” “放心吧,老二把杨士奇黄淮赶去了南洋,还会带走一大批朝臣,你忘了老二捣鼓的那劳什子新学?” 朱棣笑了,充满了欣慰。 老二这些手段,真是越来越像自己了啊! 或者说,这叫做帝王心术! 朱高燧蒙了,“爹,那您让我回去干嘛?老二不是干得好好的吗?” “唔……这是老二的意思,他会重点关注倭国,南洋那边必须交给你负责,毕竟这是我老朱家的基业,交到自己人手里才放心!” 朱高燧:“???” 南洋? 交给我负责? 那老子以后岂不是南洋王? 一想到这儿,朱高燧立马来了精神。 “那爹咱可就这么说定了,儿子这就去收拾收拾回应天……” 话音未落,赵王爷陡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脚步一顿,脸色大变。 “等会儿,南洋?” “南派三叔?” “老二你大爷的!” 啪的一声脆响,朱棣抬手就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混账东西,你骂谁呢?那也是你大爷!” 朱高燧:“!!!” 第193章 朱老四:老二呐,你再努把力! 突然挨了一巴掌,老三委屈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刚刚正在气头上,他哪里还记得,老二的大爷也是自己的大爷…… 老三心里苦,但是老三不说。 朱棣淡淡地瞥向他,再次叮嘱道:“你这次回应天,一切听从老二的安排,不要多生事端,听明白了吗?” 看着眼前这个最小的儿子,朱棣眼中藏着一丝溺爱。 朱高燧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才挨了一个大逼斗,现在哪里还敢吭声。 “爹这次御驾亲征,原本是想着趁我自己还能打的时候,肃清整个漠北草原,好让大明边境变得安稳下来,给大明百姓带来几年安生日子。” “这回打服了瓦剌,朝廷再执行老二的牧羊计划,我大明可能再无北虏之患,爹也可以享享清福,跟儿孙颐养天年了。” 话到此处,朱棣也忍不住叹了口气,自嘲道:“只是爹万万没有想到,我朱棣竟然还有一个野心如此之大的儿子!” “征倭国打南洋,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他是有并吞八荒之心啊!” 听到这话,朱高燧也是忍不住热血沸腾,破天荒地对自己那位二哥生出了敬佩之心。 “老三啊,爹已经老了,唯一能替老二做的,就是打服草原上这些狼崽子,让大明短时间内没有北虏之患,至于其他战场,就要交给他自己,交给你这个兄弟了,你明白爹的意思吗?” 此话一出,朱高燧脸色大变,抬头看向自己亲爹,脸上夹杂着难以抑制的惶恐与兴奋。 他方才是说,替老二做! 那岂不是意味着,父皇当真动了易储之心,老二要上位了? “儿子明白了,爹你就放心吧,南洋儿子肯定打下来!” “好。”朱棣闻言欣慰地笑了笑,“那你去准备吧,即刻赶回应天。” “还有,南洋那地方,比交趾还远,你这一去,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照顾好自己。” 朱高燧眼眶微红,老实地点了点头,正准备转身离去,却突然记起了一件事情。 只见他从怀中取出了三个锦囊,看得朱棣一愣一愣的。 “爹啊,这儿有三个锦囊……” “老三你啥意思?有毛病吧你?” 朱棣怒了,直接骂道。 你留锦囊是什么意思? 你赵王爷这是在教朕做事吗? 朱高燧一愣,没好气地回答道:“这不是我的,这是老二给我的,说北伐大军遇到难题,可以依次打开……” 话音未落,锦囊就被朱棣抢了去。 “行了,滚吧。” 朱高燧:“???” 你大爷! 你过分了吧? 区别对待? 如此双标? 满腹憋屈的赵王爷只能走出大帐,收拾东西回应天了。 朱棣孤身坐在中军大帐里,看着手里老二的三个锦囊,脑海中思绪万千。 开疆雄主,终于有动作了! 征倭国打南洋,一出手便是惊人的大动作! 高皇帝十五个不征之国的祖训,在他眼中就跟纸糊的一样! 连自己都感到头疼的那群朝臣,被他打压的打压,贬斥的贬斥,甚至至今还被蒙在鼓里,不知道他暗地里在搞新学! 这个老二,帝王心术用得炉火纯青,已经不亚于自己这个大明天子了。 毕竟,他是开疆雄主啊! 一想到这儿,朱棣忍不住露出了略显奸诈的笑容。 无论是开疆雄主,还是太平天子,对大明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至少开疆拓土这事儿,可是发生在永乐年间,怎么算也是他朱棣的文治武功! “老二啊老二,你再努把力,说不定爹真能成为千古一帝!” 然而正当这个时候,大帐外突然传来了骠骑将军薛禄的喝声:“皇上,大事不好了皇上,那些王八犊子干起来了!” 朱棣听到声音,倒也没有着急,慢悠悠地将锦囊放入怀中,这才走出了大帐。 “说吧,又是哪两个混账喝多了酒在干架?” 现在只是备战时间,所以一些将士心中松懈,加上军中乏味枯燥,就喜欢饮酒作乐,特别是某些精力无处发泄的军中大将。 等到大军出塞,就会执行严格的战时军令,这种现象自然不会出现。 朱棣可以说自幼长于行伍,当年还跟随徐天德常遇春一同北伐过,加上四年的靖难之役,对军营里面发生的蝇营狗苟可谓是门儿清,这种事情早就见怪不怪了。 一群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闲的没事就可劲逮着酒喝,喝了酒后嘴上更是没个把门的,什么粗鄙说什么。 上一秒还勾肩搭背的哥俩好,下一秒就是一
相关推荐:
痞子修仙传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醉情计(第二、三卷)
大胆色小子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数风流人物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