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了这话,朱高煦无奈地翻了个白眼。 他又想起了那日狗日的坑儿贼朱棣所说的话,虽然大部分都是假的,比如他朱非但不穷,还是大明最有钱的地主,但是有一句话当真说对了。 这个夏元吉,真是个扣扣搜搜的小算盘! 国库现在绝对还有钱,只是这老货不愿意动用,已经安排好了这些余钱的去向。 早知道有这么一档子事情,朱高煦当初拉户部入伙干毛线,真是混账至极! 一想到这儿,朱高煦忍不住吐槽道:“夏元吉,你个老东西,户部没钱,那你当日还答应得这么快?早知道本王自己单干了,哪里还用看你这老货的脸色……” 话音未落,都御史顾佐立马瞪大了眼睛,恶狠狠地瞪着朱高煦。 “汉王殿下,夏尚书是朝堂重臣,皇上的肱骨臂膀,还请殿下放尊重一点……” “尊重你大爷,顾礼卿,你在狗叫什么?有种过来跟本王打一架,让本王出口恶气……” 众人:“???” 疯了? 绝对疯了! 这个汉王爷又开始犯浑了! 下意识地,众人识趣地抬头张望,左顾右盼,根本不理他。 朱高煦满脸郁闷地回到御案后面,看着桌上那堆积如山的折子,满脸写满了生无可恋。 他现在算是看明白了,朱棣就是个十足的坑货! 明明知道朝廷财政紧张,还一意孤行地亲征北伐,将这个烂摊子扔给自己的儿子们,想尽办法筹措钱粮! 谁监国理政,谁就要负责给他打仗搞钱,给他文治武功搞钱! 搞钱,是监国的任务! 然而最他娘的气人的是,这个狗日的坑儿贼,他那内帑里面堆满了钱粮! 狗日的坑儿贼,你大爷的! 朱高煦越想越气,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朱棣与那些地主老财一样,即便做了皇帝,也是小农思想,喜欢将金银囤起来。 但是这样的做法,会极大地损伤货币流通,间接抑制了大明经济发展。 所以,该怎样做,才能掏空永乐帝的小金库? 嘶……这个想法很诱人啊! 要是真成功了,掏空了永乐大帝的小金库,那我朱高煦足以青史留名了! 第125章废纸!抢救大明宝钞! 夏元吉留下折子后就走了。 留下朱高煦孤身一人,坐在御案后面望着那些折子发呆。 他随意翻看了几本折子,里面的内容倒是很简单。 大多都是因为朱老四御驾亲征,关于北伐钱粮物资调度的折子。 内阁大学士已经给出了草拟意见,朱高煦只需要签字盖章就行了。 朱棣设立内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实在累得吃不消了。 大明朝之前,丞相的角色是始终存在的。 或许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和人数,但是这个辅佐皇帝处理各项事务的职能部门,始终不可或缺。 但是到了太祖爷朱元璋时期,他为了加强皇权,借着清除丞相胡惟庸的大好机会,将中书省完全撤销,一举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 丞相被废了,老朱家的皇权加强了。 然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大明朝没了丞相,每天需要处理的国政还是那么多,并没有因为中书省的撤销而减少。 原来六部的政务全都汇总到中书省,由丞相统率这个机构分门别类地处理。 只有重大事项,才会提交到皇帝面前进行决策。 不过太祖爷朱元璋把中书省一撤,没了丞相领导的中书省这个辅助部门,所有的工作量就必须由他这个皇帝来承担。 六部所有事情都直接向他汇报,使得太祖爷朱元璋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生生将他累成了一个劳动模范。 到了朱老四即位称帝后,这个战争狂人哪里有时间与精力,处理这么多的政务,所以他创立了内阁。 最开始的时候,内阁由黄淮、杨荣等七人组成,均为翰林院大学士,随时跟在皇帝身边处理事务。 有了这么一个高效的团队,朱棣终于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身来,专心向漠北征战。 不得不承认,黄淮杨荣等内阁七子还是有真才实学的,眼前这些户部的折子都给给出了合适的处理意见,朱高煦只需要在上面签字盖章就行了,根本不用他思索如何处理。 反倒是工部和兵部的折子要麻烦多了。 工部负责北伐大军的武器辎重,包括火铳、战马、大炮、火药、刀枪等。 兵部则需要推演北伐大军进军路线,及时作出对应的调度安排。 当然,这些东西内阁都有处理意见,都是他们这些巨头商量好的决策,基本上不用出什么问题。 换而言之,朱高煦这个监国汉王爷,需要做的,就是一个复核、签字、盖章的工具人。 至于他真正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搞钱! 夏元吉今儿又向他哭了一回穷,明里暗里地都在暗示他,国库又没钱了,你这个监国汉王爷该想办法搞钱了…… 朱高煦虽然明白他的暗示,但是搞钱这种事情,就算是他,也不能想搞就搞啊! 即便要割韭菜,你总得让汪福光这些富商巨贾赚些钱吧,不能隔个三五天就割人家一次啊! 更何况,下次品鉴会将会竞拍各地新盐的销售权,敲定大明天下盐商,影响极其深远。 朱高煦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再次割一波韭菜,反倒影响了新盐法的布局! 所以,该怎么搞钱? 现在他也没心情处理政务了,满脑子想的只有两个字。 搞钱! 想方设法地搞钱! 而且还要搞朱老四那个坑儿贼的钱! 这个狗贼把金银丝绸全都放到内帑十二库里堆着发霉,简直就是个天大的蠢货! 经济的命脉在于流通! 你丫把那些金银财宝堆着发霉,社会上就少了一大笔流通的货币,那大明经济还如何发展? 一旦当前的货币不流通,就必须发行更多的流通货币,也就是大明宝钞! 如此多来几次,就会引发那些停止流通的货币进入流通领域,结果就是货币贬值,物价抬升,最严重的结果是货币成废纸,百姓拿大明宝钞擦屁股…… 朱棣的小金库! 大明宝钞! 搞钱! 托着下巴深思了良久,朱高煦眼里闪过一道精光。 或许,那是个绝佳的好办法! 想着,汉王殿下当即起身,喝道:“来个人,去把太子爷请来!” “另外,凡是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都给本王唤来,半个时辰后举行临时朝会!” 此话一出,众人傻眼了。 临时朝会? 这是什么意思? 汉王殿下又要作什么妖? 众人虽然不明白汉王殿下想做什么,但他们心中清楚定是有大事发生。 不然监国汉王爷,至于这样大张旗鼓地唤来所有在京官员,搞个临时朝会吗? 很快太子爷闻讯小跑着赶了过来,见到朱高煦的时候,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 “哎哎……老二啊,出了什么大事儿?” 大胖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心急火燎地问道。 老头子御驾亲征刚走第一天,这个老二就突然下令举行临时朝会,还唤来所有在京的文武官员。 这明显是出了什么大事啊! 所以朱高炽来不及多想,立马小跑着就赶到了乾清宫。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朱高煦这个混账正在悠哉悠哉地躺着假寐。 “唔,老大你来了?是个件大事,我一个人拿不定主意,所以想请你定夺!” 说着,朱高煦把刚刚草拟的计划书递给了大胖胖。 太子爷一愣,强忍着心头的怒火,接过计划书翻阅了起来。 然而不到片刻,大胖胖陡然变了脸色,一张脸冷得有些吓人,甚至还略显苍白。 “老二,你这计划书里说的都是真的?大明宝钞最后会变成一堆废纸?” 朱高煦叹气道:“宝钞的问题,周忱早就跟我提过,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先前一直忙着其他事情,到现在才有时间来处理。” “老大,计划书里写的很清楚了,如果再不抢救一下,大明宝钞将会沦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别说当做货币使用,百姓拿去擦屁股都嫌硌得慌!” 大胖胖:“???” 啥? 擦屁股? 拿宝钞擦屁股? 那可是大明宝钞啊! 当年太祖爷朱元璋结合当时的国家财政状况,为发行宝钞酝酿准备数年的时间,一经发行就成功解决了建国初年各项巨额财政支出的需要,堪称大明一大国策! “老二,快想办法,宝钞一旦崩了,那大明财政也就崩了啊!” “问题不大,可以拿这玩意儿当厕纸,擦屁股嘛……” “???” 第126章弊病!跟厕纸一样的大明宝钞! 乾清宫,正殿。 一位位在京官员匆匆入内,显得有些忧虑。 毕竟现在监国之人,不是太子殿下,而是汉王爷。 皇上前脚刚走,这位汉王爷现在就迫不及待地举行临时朝会,还一口气唤来了在京五品以上的所有朝臣。 这般大张旗鼓的举动,很难不令人生出疑心。 监国汉王爷,这是又要作什么妖? 原先空荡荡的大殿内,宫人内侍已经按次序摆满了一张张锦凳。 汉王爷正大马金刀地坐在龙椅旁的小板凳上,太子爷朱高炽也坐在他旁边,满脸忧虑地看着计划书。 大胖胖现在脑子里都是“钞法”二字,整个人忧虑到了极点。 这可是大明钞法,朝廷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 如果在他手里面出了问题,那他这个太子爷也不用做了。 想着,很快在京官员尽皆到齐。 金忠夏元吉等六部尚书齐至,黄淮杨荣等内阁大学士抵达,甚至就连朱勇这些留守京师的武官勋臣都赶了过来。 汉王朱高煦现在监国理政,是大明朝名义上的头头,加之圣命金牌在身,无人胆敢不从。 眼瞅着人到的差不多了,朱高煦也不废话,沉声道:“既然都来了,那先请坐吧,今日要商谈的事情,关乎到我大明的经济命脉,所以时间较长。” 众人听了这话一愣,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忧心忡忡地坐了下去。 反正皇上也不在,这次朝会算不上多正式,坐着总比站着好。 群臣老老实实地坐在小板凳上,很快便有宫人送来了策划书。 这是朱高煦让内阁里好几个中书舍人誊抄后的成果,内容一模一样,字却比起原本好看许多。 夏元吉翻看策划书一看,下一刻眼睛瞪得滚圆。 “抢救大明钞法策划书!” 大明钞法! 汉王殿下,竟然想对大明钞法下手?! 他怎么敢的啊?! 钞法,事关大明帝国的经济,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皇上前脚刚走,挥师北伐打瓦剌去了,你后脚就跳出来革新钞法,这合适吗? 一时之间,夏元吉、金忠等朝堂重臣有些忧虑,脸上的皱纹都深了几分。 他们翻阅着这所谓的策划书,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胆寒! 虽然“国家银行”、“宏观经济管理”、“购买力”、“公信力”、“储备金”等等新鲜词汇,群臣先前闻所未闻,初听之下一头雾水,但是稍加思考也就明白这意思了,通俗易懂。 然而他们看明白了,心中却是越发惶恐不安。 按照这策划书所说,大明立国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英明神武的太祖高皇帝为了缓解朝廷南征北战的财政压力,大力推行宝钞纸钞,将其定为国策。 当时国内的政府税收收入,加上铜钱不足等问题,导致朝廷难以应对各项开支,最终高皇帝发行了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发行后,对于政府解决国内财政压力的效果是明显的。 毕竟这宝钞名义上就是官方货币,朝廷可以无限印刷,没钱了再印就是。 然而策划书里,却指明了宝钞的种种弊端,尤其是不加限制的大肆滥印滥发后,不出百年,这宝钞就会沦为人人弃之如敝履的废纸,掉在地上连狗都不愿意去踩一脚! 这是真的吗? 夏元吉等重臣忧心忡忡地翻阅着策划书,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太祖曾经引以为傲的宝钞,将会不断贬值,最终将沦为一堆废纸! 即便他们不愿相信,但摆在众人眼前的事实数据,却是由不得他们不相信。 洪武八年推行钞法,一两白银换一贯宝钞,四贯宝钞等于一两黄金! 但是到了洪武三十年,一两白银可换十四贯宝钞! 而后到了永乐元年之时,一石米的价值已相当于宝钞十贯! 要知道,在洪武八年之时,一石米的价格用宝钞一贯即可购买! 也就是说,短短二十来年的时间,大明的宝钞已经贬值了十倍有余! 这贬值速度,快得令人心惊肉跳! 群臣没有吭声,尽皆看向了户部尚书夏元吉。 他是户部尚书,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旁人或许不知道,但他夏元吉肯定知晓! 但是,夏元吉迎着这些带有质疑的目光,最终竟然点了点头。 “的确,这些数据没有任何问题,都是现在的市价!” 听到这个回答,所有人都震惊了,根本难以想象。 短短二十来年的时间,大明的宝钞已经贬值了十倍有余! 如果继续按照这个速度贬值下去,根本就不用等到百年,或许再来个二十年,宝钞就会沦为废纸,被彻底淘汰! 现在不止夏元吉慌了,金忠黄淮等巨头也慌了。 大明宝钞出事,首当其冲者就是大明财政,国家财政收入将会大幅度减少,很多政策不能顺利推行,而且朝廷还会在民间失去公信力…… 一个言而无信的朝廷,一个得不到百姓支持的朝廷,最终结果会是什么? 傻子都知道这个后果! 一时之间,百官惊惧,文武慌乱,开始了纷纷议论。 他们中不少人都意识到了宝钞存在的缺陷,但是并没有太过关注,如户部尚书夏元吉,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关注这件“小事”? 然而当清晰的数据摆在眼前,所有人都看到了宝钞贬值那恐怖的速度,以及最终宝钞崩溃将会给大明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 这个时候,他们终于慌了,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朱高煦将群臣表现尽收眼底,率先出言道:“宝钞的问题,你们也看在眼里。” “至于宝钞贬值的原因,无非就那么几个。” “一是没有足够的保证金,每一种货币的发行,都要有足够的保证金,也就是说大明的金银铜等储量,要满足于自己所发行的货币,这样才可保证大明宝钞的实际价值跟铜币不相上下,不会有太大变动……” “二是朝廷大肆滥刷滥发,没钱了就发行宝钞,解决朝廷财政的燃眉之急,但是这世间哪有空手套白狼的事情,大明宝钞的发行量就远远大于自己的国库储备量,自然就会导致宝钞不断贬值,直至沦为一堆废纸……” “三是宝钞发行极其不规范,没有防伪措施,没有回收阶段……” 听着汉王殿下指出的弊端,在场群臣都觉得脸红发烫。 汉王这话,无异于抽了他们几记耳光,还是啪啪响的那种! 奈何道理在人家那边,他们除了老实受着,也别无他法。 隶属于户部的宝钞提举司正副使此刻更是瑟瑟发抖,他们现在成了吸引仇恨的冤大头。 “造成宝钞如此贬值,户部宝钞提举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 第127章国策!大明钱庄计划! 乾清宫。 正殿之内,鸦雀无声。 所有大臣都在消化汉王方才所说的话。 诚然,大明宝钞的确弊病丛生:没有准备金,没有严格的货币发行制度,还没有货币回收制度…… 换句话而言,现在这大明宝钞,用的是朝廷的信用! 没有诸多律令制衡,那就是朝廷想怎么发怎么发,一点都没有考虑过后果。 一旦天下百姓对大明朝廷失去信心,不再拥戴支持朝廷,那会造成什么后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诸位大臣都是饱学之士,这么浅显的道理应该都明白。” “那诸位不妨想一想,一旦大明宝钞真到了废纸的地步,朝廷在民间失去了公信力,那会造成什么后果?” “我大明朝,离灭亡也不远了!” 朱高煦大逆不道地说出了这句话,惊得很多朝臣身子一颤。 但是现在,即便是左都御史顾佐也没有出言苛责。 因为相比于计较这件小事,他们现在还有更为紧迫的事情要做。 那就是挽救大明钞法! 不能任由它继续这样贬值下去! 否则朝廷财政崩溃,朝廷在民间失去公信力…… 那大明朝廷,真离灭亡不远了。 可是,宝钞都发行了这么久,贬值了十倍有余,还有抢救的希望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朱高煦,带着质疑,带着期许。 朱高煦在众人注视之下,淡然地笑了笑。 “抢救大明宝钞,也不是没有办法,但是需要配合钱庄计划推行!” 众人:“???” 钱庄计划? 那又是什么东西? 听着这话,汉王爷好像很有准备啊! 朱高煦没有回答,只是拍了拍手,很快便有宫人入内,将新的策划书下发给群臣。 与此同时,汉王爷的左膀右臂,现任户部主事周忱施施然地走了出来。 “自元末起,银、钱、钞三品并行。” “北宋仁宗时期,川蜀地区出现了民间自发发行和使用的交子,而后金朝开始发行交钞,南宋朝廷开始发行会子,元朝发行中统钞……” “这些朝代的纸币发行历史,为我大明宝钞的发行提供了充足的经验教训,高皇帝吸取前朝经验教训,推出了宝钞制度并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如没有期限,无限期流通使用,旧钞更换为新钞,每贯收取三十文的手续费;不建立准备金制度,只允许老百姓用金银向政府兑换宝钞,不准老百姓用宝钞向政府兑换金银;宣布废除金银的货币地位,禁止在流通中使用金银等……” “此外还规定了宝钞的基本形制,确立了对伪造者的刑罚……” 周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大明宝钞的所有知识,此次他作为大明钱庄计划的发起人,拥有莫大的荣耀,早就做足了准备工作。 群臣虽然听着有些不耐烦,因为这小子根本没有讲到点子上,但碍于汉王爷的脸面,他们也只能耐着性子听下去。 “正是因为方才汉王殿下所讲的缺陷与弊病,大明宝钞施行不久就面临着严重贬值和老百姓不喜欢用的问题,对此朝廷也曾做出过补救措施,比如洪武朝下令禁止使用铜钱,要求民间铜钱限期兑换为宝钞,试图把宝钞变成唯一的货币……” “再如永乐朝推行户口食盐法,规定成年人每月食盐一斤,纳钞一贯,儿童减半;不久,规定征税,罚款等也可以用钞代替金银,希望以此回收宝钞……” “然而这些救钞政策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民间铜钱和金银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宝钞在流通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明宝钞失去了公信力,百姓不能拿宝钞向朝廷换取金银,这就是最大的弊病!” “毕竟轻飘飘几张纸拿在手里面,哪有金银在手更令人感到安心?” 诚然,周忱这话说的没有一点毛病。 你只让百姓拿金银换宝钞,反而不允许百姓拿宝钞换金银,百姓会接受才怪! 百姓虽然朴实憨厚,但他们又不是傻,白白把金银拿去换你这轻飘飘一张纸,傻子才干的出这样的事情。 即便朝廷多次下令,民间交易必须使用宝钞,试图确立大明宝钞唯一货币的合法地位,但是有什么用吗? 百姓对大明宝钞的抵制,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宝钞不能直接变成金银! 轻飘飘几张纸,当真不如金银来得安心! 周忱见群臣没有提出任何意见,深吸一口气后,缓缓道出了大明钱庄计划。 “所谓钱庄,其主要业务就是货币兑换,百姓可以随时随地拿宝钞换取等额金银,如此一来才可绝对保证宝钞不会贬值,这是抢救大明宝钞、提高朝廷公信力最有效的办法!” 此话一出,群臣皆惊! 钱庄! 货币兑换! 以宝钞换取金银! 这简直就是骇人听闻的办法! 夏元吉首先提出了质疑,捋着胡须道:“但开设大明钱庄的前提,就是必须准备足够的准备金,对吧?” “否则这钱庄计划,也根本就是个笑话。” 允许百姓拿宝钞到钱庄去换金银,以此稳住宝钞不断贬值的恶劣现象,提升大明朝廷正在日益下降的公信力。 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但唯一的前提就是,这大明钱庄里面,必须准备数量足够多的金银铜钱,否则百姓用宝钞换取金银不得,反倒会弄巧成拙,更一步加剧大明宝钞的贬值,与朝廷公信力的下降! 那么问题来了,这金银从何而出? 户部现在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难不成真要暂停永乐新政三大项目? 迎着夏元吉的目光,周忱微微笑道:“这就涉及到大明钱庄的另外一项主要业务了,那就是存款!” “朝廷前期的确需要投入准备金,以保证钱庄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钱庄也可以存款,允许天下百姓将金银铜钱甚至是宝钞存入钱庄,为他们开设独立账户,与存款凭证。” “只要拿着这存款凭证,可以随时到钱庄支取等额货币,这不但利于百姓出行,还可为钱庄随时补充准备金……” 听了这话,夏元吉眼睛顿时一亮,忍不住鼓掌叫好。 兑换业务提升公信力,解决宝钞的信用问题。 存款业务补充钱庄的准备金,并且大大有利于百姓出行,那大明经济将会更加繁华。 “除此之外,等到钱庄正常运行后,还可开设借贷、放款、基金等业务,甚至朝廷可以通过遍布各地的钱庄,宏观调控大明经济!” “大明钱庄不但是抢救宝钞的补救之策,更是利国利民的兴国之策!” 第128章震惊!汉王爷想动内帑! 麻了! 彻底麻了! 无论是金忠夏元吉,还是黄淮杨荣,这些巨头大佬现在都麻了。 他们先前从来没有想过,大明宝钞会带来这么严重的恶劣后果。 但是他们更加没有想到过,还会有大明钱庄这样足以影响整个大明千百年的国之大计! 在场群臣都是正五品以上的朝堂重臣,能够出现在此地,就证明他们并不愚蠢。 大明钱庄这个计划,一旦顺利开展建设,那带给大明的好处,堪称数不胜数。 周忱深吸了一口气,几乎是用颤抖的语气,开始诉说起了大明钱庄的优点。 “其一,也是最直观的一点,钱庄一旦建设成功,大明宝钞将不会贬值,并且可以借助钱庄消除宝钞的各种弊病,如此一来朝廷在民间的公信力会大幅度提升。” 群臣下意识地点了点头,毕竟这大明钱庄设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宝钞的隐患。 如果真的可以成功运行,那么宝钞制度上的种种隐患,也可以水到渠成地解决。 “其二,大明钱庄正常运行后,天下百姓会习惯将金银财宝存入钱庄,那么朝廷就可以动用这些储备金,用来发展民生,提高粮产,经商赚钱,促进经济……” 周忱话音未落,群臣心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出了一句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简单来说,这就是钱生钱之道。 百姓把钱存在钱庄,朝廷再用百姓的钱发展民生,促进经济,推行各项国策。 最后,再用这赚来的钱,帮助天下子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换而言之,一旦大明钱庄正常运行,那朝廷将永远不会缺钱! 而且,这是互利互惠、利国利民的国策! 朝廷将不会因为财政问题,而中止不少利国利民的国策! 百姓可以通过钱庄得到福利政策,在朝廷的宏观调控之下,过上更好的生活。 一时之间,群臣议论纷纷,赞叹这政策之妙。 最激动的人,莫过于户部尚书夏元吉。 这位永乐大帝的肱骨臂膀,此刻激动得面红耳赤,呼吸急促。 他一眼就看出了这大明钱庄的诸多优势,尤其是这第二条他这个户部尚书根本就拒绝不了。 钱庄有了钱,等同于朝廷有了钱! 朝廷有了钱,那就等同于户部有了钱! 这就意味着他夏元吉这个户部尚书,再也不用扣扣搜搜地掰着手指过日子,甚至为了国家财政不惜冒险与皇上硬刚! 别看他夏元吉多次犯颜直谏,因为钱粮一事屡次触怒龙颜,最终都全身而退,还牢牢坐稳户部尚书这个高位。 但是夏元吉知道,帝王是气魄最雄伟的人,也是心眼最小的人。 如那流传千古的圣君李世民与贤相魏征,就是最好的例子。 魏征和李世民这对贞观君臣,在错综复杂、艰难险恶的奋进中,相辅相成,适为弥补,治国平天下,一同缔造了贞观治世,堪称史上绝唱。 一位圣君,一位贤相,二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最终多出了一位千古一帝,与一位千古贤相。 但是,最终结果呢? 魏征一死,李世民立马就取消了魏征儿子与自家公主的婚约,还下令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所以,帝王最小心眼。 夏元吉转动着昏黄的眼睛,暗自叹了口气。 岁月不饶人啊! 自己还有几年可活? 当今皇上与唐太宗何其相似? 自己又与那魏征何其相似? 但是,不得不承认,永乐皇帝的确远胜建文皇帝。 英明神武、胸怀天下、扬威域外、赏罚分明…… 虽然道德上有瑕疵,但是这些年的成就,已经注定了皇上必是荣耀万世的千古一帝! 而自己这个户部尚书,唯一能做的就是成全他罢了! 现在有了这大明钱庄计划,朝廷财政将不再紧张,那他夏元吉也不用怀揣任何隐患,全心全力地推行这项兴国之策! 如那魏征,成就一位千古闪耀的帝王! 只是,这钱庄前期的准备金,从何而来? 想着,夏元吉脸上的皱纹又深了几分。 “其三,钱庄在国家手中,这可以有效抑制那些富商巨贾为富不仁,甚至囤积居奇影响民生经济发展……” 听到周忱这话,一众大佬更是连连点头。 他们可是纯正儒臣,一向看不起那些以逐利为生的卑贱商贾。 而且大明朝与历代朝廷相仿,同样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对商人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 但是不得不承认,士农工商士农工商,这是国家四大柱石,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 然而一
相关推荐: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吃檸 (1v1)
氪金大佬和菜鸡欧神
捉鬼大师
痞子修仙传
凄子开发日志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