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寸止( sp 强制) > 第72章

第72章

面我们很快就要讲到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刘邦杀这些异姓诸侯王是凭借着谁去杀呢?是以侯杀王,靠的就是这些列候。 吕后最后她那个集团整个覆灭了,覆灭在哪儿?是因为有一个庞大的功臣集团在和她对抗,这个庞大的功臣集团不是上面周勃、陈平两个人,是一大批人,都是因功受益的人,他们是支持刘邦的,所以功臣派跟皇族派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你吕后再搞出来一个吕氏外戚派,皇族派不赞成,功臣派也不接受,功臣派的力量很大,为什么刘邦死以后,我们前面讲过,讲郦商的时候讲过,说郦商专在死人的时候发挥作用,刘邦死了以后,吕后要杀诸将,为什么杀诸将,这些将领就是被封列候的功臣,他们是支持刘邦的,吕后要想掌权,不把这些人收拾住,吕后掌不了权,所以吕后四天不发丧,想把这些人全杀光,最后郦商一劝,她撒手了,不敢这样做,因为这批人太大了,太多了,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所以吕后最后放弃了,不敢动,这是一点。当然军功封侯也带来了一个弊端,什么弊端呢?像萧何,像张良,还问题不大,因为他们靠谁啊?靠刘邦站起来替他们说话,说你们是狗,他是人,你们是功狗,他是功人,就可以给他们封侯,陆贾就不行了,再往后到汉文帝时候,贾谊这些人也不行了,所以军功受益阶层,这个军功阶层他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反倒成为压制后起之秀的一股势力,所以你看那个贾谊在中央政府待了没几年,贬到长沙王做太傅,最后又转到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最后贾谊哭泣而死的,三十三岁就去世了,排挤他的就是绛灌,因为他们是最有军功的人,所以军功阶层出现,固然有它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这一面,但军功受益阶层也有一个问题,它压制了其他立功的人,所以军功受益者和没有军功有贡献者,他们之间会发生利益冲突,我有军功,我受益他就没意见,我有贡献,我没有封侯我就有意见,这样就会产生冲突,有时候这个冲突还会很激烈,那么这些事情我们该怎么看待呢?请看下集,第一功臣,谢谢大家。 第29章 大风歌(二十九)第一功臣 画外音: 刘邦从起兵反秦以来,在他身边就不断地出现一些能帮他出主意、打硬仗的人,这些人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比如张良、曹参、萧何、韩信等,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刘邦建立大汉朝也是水中月、镜中花,那么在刘邦七年的反秦灭项的战争中,谁能堪称是第一功臣呢?在刘邦集团谁的功劳最大?刘邦心中的第一功臣又会是谁呢? 王立群: 高帝六年,刘邦在十二月和正月连续分封了29位列侯,列侯分封完之后,刘邦还要为这29位列侯排一个座次,所谓排座次就是要把29个列侯中间,排出个一二三四来,这样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了,两批分封的29个列侯中间谁会排名第一,这个排名第一的人就是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我们前面讲过,这两批封的29个列侯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在这些人物中间谁有可能入选呢?我想有几个人是很有希望的:第一个是张良,张良入选的可能性有两条理由。第一,刘邦自己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叫三杰说,他说他战胜项羽是用了天下三杰,这三杰之首就是张良,他给张良的评价是两句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三杰之首,作为三杰之首的张良当然有希望被列为第一功臣,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刘邦在分封列侯的时候,列侯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自己的食邑,就是你分了多少户,其他人的户数都是刘邦指定的,地点和户数是刘邦定的,唯独对张良,刘邦说了一句话:“自择齐地三万户”,你自己选地方,而且是三万户,在我们所讲过的所有分封的列侯之中,最高的是曹参一万零六百户,许给张良的是三万,唯独这一个,你可以自己挑地方,这两个是其他人比不上的,所以我觉得张良有可能入选。 第二个有可能入选的是曹参,曹参为什么有可能呢?也是两个理由,第一他是在列侯中间封的食邑的户数最多的,一万零六百户,比万户侯还多了600户,就是按分封的户数来说他排名第一。第二曹参的军功最多,所有的功臣都认为曹参的军功第一。这两条,那就意味着曹参有可能入选。 第三是周勃,周勃入选两个理由:第一他封的户数是八千一百户,仅比那个曹参一万零六百户少了一点,他排名第二。封的户数排名第二,当然在这个时候,刘邦还没有讲,刘邦在临终之前给吕后交待,相国的人选的时候,曾经对周勃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叫:“安刘氏者必勃也”。安定刘姓江山的只有周勃,你可见刘邦是多么看重周勃,所以周勃入选的可能性也很大。 第四个有可能入选的人,萧何,萧何为什么能够入选呢?也是两个理由:第一在分封列侯的时候,刘邦站出来为萧何说话,刘邦还举了个例子,说你们叫功狗,萧何是功人,这功狗、功人就是专门为萧何说的话,可见在刘邦的心目中间萧何是指定要封的,所以萧何是非常有希望出任第一功臣。第二个理由呢?就是萧何所受到的重用,特别是在楚汉战争的这四年多的时间之内,萧何是留守大后方的,整个关中、汉中、巴蜀统统归萧何管,全权处理。 所以这四个人我觉得最有希望,那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刘邦对这四个人是个什么样的感情呢?我觉得刘邦对张良是敬重,你看“自择齐三万户”,称他为三杰之首,这是敬重。刘邦对曹参,这个军功最多的功臣是感激。刘邦对周勃是信任。刘邦对萧何是依重,特别依靠他、重用他。这四个人在刘邦的眼中间地位都不低,那么最终谁会成为第一功臣呢?实际上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功臣们怎么看,怎么来看这个问题。第二个刘邦怎么定,结果一征求功臣的意见,功臣们的意见第一是集中。第二是明确,这个集中跟明确,集中到谁身上呢?曹参。所有的功臣都认为曹参攻城掠地,功第一,他的功劳是第一的,所以功臣们一致推荐曹参是第一功臣,曹参我们刚讲过,刘邦对他很感激,他立功很多,那刘邦会不会把第一功臣给他呢?不会。刘邦心里想给谁呢?想给萧何,那么刘邦想给萧何不是很简单一件事吗,他是皇帝,他说话就行了嘛,但是刘邦的话不好说出口,你想想,在萧何封列侯封他的食邑的时候,大臣们都不同意,认为萧何没有军功,萧何只在后方保证供应,那叫什么功呢?那叫事功,萧何不能算,最后刘邦说了一个很奇怪的理论,你们是功狗,萧何是功人,硬是把萧何提上去封了一个列侯,给了他八千一百户的食邑,那个时候刘邦已经站出来反驳了群臣的意见,大家都不敢说话了,现在等封完了要排座次,功臣的意见和刘邦的意见又不一致了,刘邦需要第二次站出来,这个话就不好说了,为一个人,一个领导为自己的一个部下,站出来说一次话好办,再一次还要站出来说,有点碍口,但刘邦心里边是真想定萧何,所以在这个结骨眼上,大臣们的意见表示出来了,皇帝不吭,在这个关键时刻来了一个人,站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叫鄂千秋,鄂千秋基本意思是这样的,他说曹参确实功劳很大,攻城掠地、斩将杀敌,功劳非常大,但是他所有这些功劳叫什么呢?叫一旦之功,而萧何的功劳是什么功劳呢?萧何在刘邦作战最艰难的时候,保证他的军粮,保证他的兵源,那是万世之功,曹参再厉害,他是一旦之功,萧何你不管怎么说,他是万世之功,我们怎么能够让一旦之功凌驾于万世之功之上呢,阿千秋讲了这番话,他强行把两个人的功劳分开,一个叫一旦之功,一个叫万世之功,讲完,没有等大臣们再接话,刘邦跟着就说讲得好,讲得好,立即表态,命令下诏书,说萧何今后上殿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什么叫剑履上殿呢?就是萧何上殿的时候可以带剑,一般的大臣上殿先把武器交出来,萧何可以带剑,第二什么叫带履呢?带履就是穿着鞋,一般的大臣上殿的时候得把鞋脱了才能上殿萧何准许他第一可以带剑,第二可以穿鞋,这叫带剑履上殿。还有一条叫入朝不趋,趋是什么呢?趋就是小步快行,就是所有大臣上朝都要小步快走,年龄大走不动怎么办呢,年龄大走不动要做出来一个小步快走的架式,以示对皇帝的尊敬,唯独萧何可以入朝不趋,那就是说别人都是小步走的时候,萧何可以慢悠悠地迈着他的官步上朝,所以刘邦就决定萧何第一,不但决定萧何第一,还允许他三条特权,带剑上殿,穿鞋上殿,入朝不趋,这还不算,刘邦还把萧何的父母,萧何的兄弟同时都封为列侯,同一天都封了列侯,这还不算,封完以后再给萧何加两千户,这就非同一般了,不说原来封了一万,我再给你加两千户,额外增加两千户,萧何就这样成了第一功臣,好了,第一功臣就这样诞生了。 那么这一个戏剧性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对萧何是另眼相看,特别看重,这就存在了问题了,第一为什么刘邦的意见和大臣的意见总是拧着的?为什么?再一个萧何为什么在封侯和排座次,两次能够得到刘邦的照顾,这个很不容易啊。 画外音: 在第一功臣的竞争中刘邦力推萧何这就让人不解了,论战功萧何不及曹参,论谋略他又不及张良,那么为什么刘邦偏偏看重萧何呢?难道仅仅是他当亭长时萧何对他照顾过吗?为什么刘邦这次要拧着大臣们的意见独断专行呢?刘邦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呢? 王立群: 我想这里边的理由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叫功不可没,萧何确实有功,我们在《汉初三杰》这一集中间讲过萧何他的四大功劳,叫成全沛公,成全高帝,举荐韩信和经营后方,四大功劳,萧何功不可没这是基础。第二点就是萧何跟刘邦私交极好,这一点大家不要忘了,刘邦跟萧何是有很深的私交的,他俩的私交非常好,其他人比不上啊,比如说张良,张良跟刘邦没有私交,他俩怎么认识的呢?他俩是张良起兵以后去投奔另一个人,在路上遇见刘邦了,就加入刘邦的队伍,他是这样相遇的,而且张良后来为了辅佐韩王成,他有一段时间把刘邦送到汉中,他回去了,等他的主子韩王成被项羽杀了,他绝望了又来投靠刘邦,你看这个关系,就刘邦对他敬重,但刘邦对他并不倚重,萧何就和他不一样,萧何跟刘邦有私交,我们前面讲过。 我

相关推荐: 切切(百合)   [综影视]寒江雪   他是斯文糙汉   Black Hole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林峰林云瑶   丫鬟小可怜成了少爷的心尖尖花容   【黑执事bg】切姆斯福德记事   对不起师兄:我撬了我的“嫂子”   回到仙尊少年时[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