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是开始起兵有功,后来跟项梁闹矛盾不支持项梁,也不跟着参加巨鹿之战,也不入关,没有封他。第四个,韩信,韩信说项羽封的不公那是为了讨好刘邦。所以依我今天看来,项羽的分封大体是公平的,这个意见不光是我个人的意见,有一些史学家比如说像吕思勉先生,在他的《秦汉史》中间,他也是认为项羽的分封大体上是公平的。 第八桩罪叫“逐义帝、夺韩地、王梁楚”,包含这三条:第一,把义帝赶跑了,就是原来的楚怀王熊心,从彭城赶走了这叫驱逐义帝,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是把韩王成的地方给夺了,驱逐义帝是真的,但是赶走韩王成是因为,韩王成他手下有一个重要的谋士张良一直在帮助刘邦,项羽很恼火,因此呢,不让韩王成回国,后来把他杀了,杀了以后但是韩地项羽并没有要,封给一个人另一个人去了。第三点,就是梁楚九郡项羽自己封给自己了,刘邦特别不满的就是,你项羽一个人独占了梁楚九个郡。这一条三件事,驱逐义帝这件事是真的,是不是罪我们可以讨论。第二条夺韩王成的地那是有原因的,这是刘、项两家的矛盾导致的,至于项羽把梁楚九郡封给自己,我觉得应当指出两点。第一,项羽功劳非常大,在整个反秦中间立了大功。第二,他自封为西楚霸王他得有支撑,西楚霸王的实力啊,这梁楚九郡就是支持他的实力。比如刘邦,刘邦建国以后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还给自己留了15个郡。不管谁当头,谁都要给自己留下来一大块好地方,让自己能够驾驭这个天下,可以理解,作为项羽来说这是应该的,作为刘邦来看那叫罪。第九,“杀义帝”,关于杀义帝这件事我这样看,这个杀义帝这件事,应当说义帝之死确实是项羽所为。但是史书记载有许多相矛盾的地方,我们提出来两点:第一,真凶难辨,史书记载的杀义帝的凶手差别太大了,《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都记载杀义帝的是临江王和衡山王,是这两个王所为,但是《黥布列传》记载的是杀义帝的是黥布,是他一个人九江王黥布等,黥布等人杀了义帝。这样就有了三个王了,所以《资治通鉴》干脆把这三个王合到一块儿。但是在《汉书·高帝纪》中间记载不是这样,《汉书·高帝纪》就说黥布一个人杀的把那个“等”字也去掉了。所以真正的凶手我们到今天不知道是谁,临江王、衡山王、九江王,三个人都有嫌疑,嫌疑最大的九江王黥布,但是史书记载并不清楚,所以我们叫真凶难辨。第二个问题在什么地方呢?矛盾重重,如果说黥布是主要的凶手,有一件事不好解释,刘邦不是彭城打败了吗?打败以后,他派了一个使者出使到黥布那儿策反黥布,就策动黥布造反。这个人到了黥布跟前以后就大讲项羽不好,其中有一条就说:“天下负之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他派的使者指责项羽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杀义帝。这个话不好理解,假如黥布真是凶手的话,派去一个策反的人,在他的面前大谈杀义帝的事,那不是当面打黥布的脸,揭黥布的短吗?你怎么能让人家黥布来真心叛楚呢?不好理解。一个是大讲杀义帝,另一个,黥布是毫无反应,假如凶手真是黥布的话,黥布该有反应啊,黥布没有反应。第十罪是什么呢?叫“大逆不道”,这一条说得很有意思,说了四点,什么叫大逆不道呢?第一“夫为人臣而弑其主”,这指的什么?杀义帝的事。第二叫“杀其已降”,杀已经投降的,这指什么呢?杀秦王子婴这叫杀已降,坑秦卒也叫杀已降,这叫杀已降。第三,叫“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就是负约。所以这个罪十实际是个小结,整个项羽十大罪状的一个小结。最后我们应当把这十条罪状合起来看一下,这十条罪状中间,真正能够列为罪状的只有第六,坑秦卒,这确实是罪。 这样一来我们看看讲了十条,我们认定是罪的两条,或者叫一条半,杀义帝是一条,坑秦卒算半条,因为另半条叫王秦降将,这一条半是对的,剩下那八条半不大好讲。但是从这一个事件可以看出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间非常高明的一点,是他善于打政治牌,他把不是罪的说成是罪,把在罪和错之间的,罪和错是不一样的,错事跟罪可是两码事,他把罪和可罪可错的都说成是罪,甚至于把不是罪的说成是罪,说明这个人会玩儿政治。 画外音: 刘邦的确是用了心思,在他嘴里项羽就是罪大恶极的不赦之人,但是在王立群老师看来,刘邦列举的十宗罪中,真正让刘邦最为恼火的还是项羽没有封他做关中王,这是他内心最隐蔽的伤痛。那么被人列出了十项罪名项羽会是什么反应?他将如何应对刘邦的这一番说辞呢? 王立群: (刘邦)这个人确实会讲要论讲,项羽绝对不是他对手,他讲得呱呱叫,那项羽怎么办呢?项羽的办法就是你讲得呱呱叫,我给你放个冷箭,刘邦在那儿滔滔不绝地站在那儿历数项羽十大罪状,说得正有劲儿,项羽埋伏的弩机一箭射中刘邦的胸口,这一箭是刘邦的一个致命伤,刘邦62岁死亡跟这一箭箭伤很有关系。两军对垒,刘邦在那儿滔滔不绝的演说,一箭射中胸口人们都看见了。刘邦的反应是什么?一射中胸口,刘邦立即捂着他的脚,射中胸应该捂这个地方。他捂着脚喊了四个字:“虏中吾指”就是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头,实际上是一支冷箭射中胸口,射中胸口立即抱着脚趾头,说:“射着我趾头了。”这叫什么?反应快、应变快,谎话即兴表演,谎话脱口而出,脱口秀,这种说谎的技能,楚汉战争中间没有第二个人比得过刘邦,张口就是一句谎话。这一箭伤刘邦伤得很重啊,当场就栽倒了,下来以后刘邦就支持不住,因为所有的楚汉两军的将士们都看见了。张良为了稳定军心,让刘邦把箭拔出来,带着伤到汉军的各个营地中间转了一圈,面带微笑地转了一圈,实际上疼得要死,回去以后立即送到成皋去养伤。这就是广武对阵的一个打法,你打人质仗,我打政治仗,各打各的。但是这个打法不能解决问题啊,毕竟你光在那儿说别人有十条罪,你说一百条罪不能解决军事问题,楚、汉这种相持不下的局面能这样僵持下去吗?请看下集,圆满收官,谢谢大家。 第14章 大风歌(十四)圆满收官 画外音: 从汉二年五月到汉四年八月,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整整对峙了28个月,双方僵持不下,此时对于刘邦来说绝不敢轻举妄动,因为项羽手里掌握了刘邦父亲、妻子等好几个人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该怎么办?掌握着重要人质的项羽又会做什么呢? 王立群: 打仗就好像打牌,打牌是有什么牌你才能知道你怎么打,打仗是一样,你有什么优势你就采取什么打法。刘邦跟项羽在荥阳、成皋、广武这一带的对峙是28个月,打到最后,双方都是精疲力竭了。项羽这个时候手里边只剩两张牌:第一,10万军队。第二,他还关着刘邦的几个重要的人质,刘邦的父亲、妻子、刘邦的哥哥、还有他的侄子、还有儿子,他手里就剩下两张牌了。那刘邦有多少人?刘邦此时手里边有20万,项羽手里10万,所以项羽这一张牌基本上不管用了。如果再算上韩信,韩信还有30万,再加上刘邦其他的部队合起来,刘邦这个集团的总兵力60万。所以打到汉四年的八、九月份的时候,基本上是项羽无牌可打,手里剩下来唯一的就是人质。这是刘邦最想得到的,也就是人质未到手之前刘邦不敢轻举妄动。这个时候刘、项两家的力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刘邦这方面来说,他形成了两大优势:第一,兵盛粮足。第二,韩信、黥布已经成了气候,有两大优势。其实就荥阳、成皋、广武这个主战场上来说,刘邦是败多胜少,为什么一个老打败仗的人他是越打兵越多呢?两个原因,一个是韩信,一个是萧何,两个人帮大忙了,韩信灭了魏国,灭了代国,史书记载,我们看《史记》的《淮阴侯列传》写得很清楚,刘邦把韩信灭魏、灭代以后的军队给调过来,为自己所用了,这个是最好的办法,把自己手下的军队调过来。我们前面还讲过,刘邦打了败仗败得很惨,只带了一个人,就是夏侯婴,两个人渡过黄河,跑到韩信灭赵以后的大营中间,趁着韩信、张耳没有起床,把人家的兵权给夺了,然后把人家破赵的军队又带回来了,灭魏、灭代、灭赵,韩信的军队都被刘邦调走了。这是什么呢?刘邦是个总公司,韩信是个分公司,你分公司再有钱,搁不住总公司不断的抽血,我从你那儿调,不断地调,这让刘邦的军队不断得到补充。而且韩信这个人还特别奇怪,搞了一批不会打仗的老百姓,进来叫韩信三训练,两训练,几天的时间就成非常有战斗力的士兵了,所以从韩信那儿调过来都是精兵。第二个萧何,从关中不断地给他补充(兵源),萧何补充的军队就差了,老的老,小的小,只要15岁以上,60岁以下,都给你征过去。所以有了这两个人给他补充,他是越打兵越多。项羽就不行了,项羽第一他的后方不巩固,不像刘邦一样有巩固的大后方,他的后方在哪儿呢?在彭城,那个地方遭到了两股力量的袭击,一个是彭越不断地切断他的补给线,导致他不得不回防去打彭越,一回去就把荥阳、成皋丢了。第二个,韩信占了齐国以后,直接威胁到他的后方,也削弱了他后方的力量,这是一个原因,没有巩固的后方。再一个,他手下没有像韩信那样的,不断地给他提供兵源的那种子公司,他没有,所以项羽是越打越少。再加上那个龙且不争气,带了20万军队到齐国去,骄傲轻敌,龙且战死,20万楚军垮掉了,所以说项羽的军队是越打越少。 到了汉四年8月份的时候,这个时候呢,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就是这个时候呢,刘邦在汉四年的7月又封了黥布做淮南王,黥布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人,被刘邦策反弄走了,又封他做淮南王,形成南北夹击的局面。所以项羽打到最后的时候,主战场,他的地位没有变化,全国战场,他已经处在刘邦的战略包围之中,他手里剩下来的唯一能够遏制刘邦的,就是他手里面还抓了几个人质,这是他唯一的一个王牌。但是这个时候刘邦把他这个王牌给盯上了,刘邦要想最后解决项羽,第一步必须把人质解救出来,人质不解救出来你敢打吗?项羽到最后,项羽自刎之前一定不会把太公
相关推荐:
一梦三四年
对不起师兄:我撬了我的“嫂子”
在爱里的人
浪剑集(H)
林峰林云瑶
深陷
危险情人
壮汉夫郎太宠我
回到仙尊少年时[穿书]
他是斯文糙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