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饮三日”,什么叫“帐饮三日”?就是在郊外搭了帐篷再喝三天,这叫“帐饮三日”,这就是刘邦还乡的第一件事,开怀畅饮。 第二件事如果概括成一个字,那就是“唱”,刘邦这次回乡史书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记载,这段记载是这样说的:“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这一段记载其实是四件事,第一是刘邦亲自击筑,就是敲那个打击乐,他自己演奏;第二叫“自为歌诗”,就是他自己写了一首歌,就是《大风歌》,刘邦一生是两首歌,一个是《鸿鹄歌》,一个是《大风歌》,这里是《大风歌》,《大风歌》在前《鸿鹄歌》在后,这是他自己创作了一首歌曲。而且喝得高兴的时候他亲自站起来,是边舞边唱,这就叫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舞足蹈,所以我们叫做“击筑、长歌、起舞”,最后还有一个“泣下”,唱着唱着泪落下来了,这是刘邦还乡的第二件事。这件事中间有两点后世影响很大,一个是回乡以后和乡亲们的饮酒,再一个就是他创作了这个《大风歌》,后世影响非常之大。 第三件事,酒也喝了,歌也唱了,你总得给家乡办点事吧,所以刘邦就做了个决定,沛县是我的故乡,沛县的老百姓从今年开始世世代代不再向国家交税和负担徭役,免了整个一个县的赋税跟徭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施恩沛邑,他把他的恩惠给了沛县的父老乡亲,那这对沛县的老百姓来说那可是天大的恩情,那不光是这一代人,世世代代都不再交税和服役,老百姓当然非常高兴。当然在高兴之余,沛邑的老百姓就向刘邦提了个要求,他说你虽然是沛县人,但实际上你的出生地是丰邑,你光把我们沛邑的人给了恩惠了,丰邑的老百姓呢?所以刘邦讲了一番话,他说丰邑是我的故乡我没有忘,但是丰邑的老百姓有一件事让我非常恼火,到现在我不能原谅他,就是我刚刚起兵的时候,他们跟着雍齿叛变,背叛我,所以我不能原谅。那当然这个丰邑的老百姓就托沛县的老百姓向刘邦继续求情,刘邦最后说,那这样吧,既然大家都这么替丰邑的老百姓说话,那么“复丰比沛”,什么叫“复丰比沛”?就是免了丰邑的老百姓的赋税和徭役,什么叫“比沛”呢?按照沛邑的老百姓同等的待遇,丰邑跟沛邑的老百姓都被免除了世代的徭役和租税。所以刘邦这次回乡实际上是做了四件大事,第一是喝,第二是唱,第三是免,免了沛邑最后是又免了丰邑,这完了这就要回去了。 刘邦整个这次回乡待了差不多二十天的时间,先待了十几天,人家又挽留他又留了三天,加起来将近二十天。而且这个时候刘邦的健康非常不好,身体状况非常差,他在起兵平叛之前已经得了重病,不想去,最后是不得已去了,去平叛又受了一次致命的箭伤,雪上加霜,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在这个故乡待了差不多二十天的时间,应当说这个时间是足够长的。 画外音: 刘邦阔别故乡十多年后,终于借着黥布叛乱的机会重回故乡,但此时他的身体不太好是需要好好休养的。但刘邦在故乡不仅和乡亲们开怀畅饮,还创作了一首《大风歌》,又免除了沛邑和丰邑的租税,可以说是事情多活动多,可见刘邦对这一次故乡之行事非常重视的,那么身为皇帝的刘邦为什么对这一次的故乡之情这么重视呢? 王立群: 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是布衣出身,第二是衣锦还乡,就这两点。你再看刘邦的儿子,他的孙子,他的那些子孙们将来对故乡的感情,都没有刘邦深,因为他们从小是长在宫里边,而刘邦是在自己的故乡生活了48年,外出只有15年,所以比较起来,刘邦他从小的伙伴,他那个乡亲,48年就意味着这一生大半辈子是在沛县度过的,所以他和家乡的感情特别深,这只有布衣出身的皇帝对自己的故乡才有特殊的感情。当然还有另一点,他成功了,他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还有一个巨大的心理满足,所以刘邦这次回乡是非常重视的。 当然刘邦这次回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来了两个重要的事件,第一《大风歌》,第二高祖还乡,这两件事对后来影响非常之大。我们举一个例子,《新唐书·礼乐志》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还乡的故事,李世民大家可知道,李世民他可不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人,他的父亲就是唐国公,可以说他是一个贵族出身的人,李世民出生地呢,是出生在武功郡的庆善宫,出生在一个宫殿里,在贞观六年的时候李世民曾经回过一次武功郡,《新唐书》有几句记载非常有意思,《新唐书》这样记载的,说李世民回到家乡以后呢,“晏群臣,赏赐闾里,同汉沛苑”,这话什么意思呢?说李世民回去以后召集群臣们喝酒,而且和那个武功郡的街坊邻居们普遍给了赏赐,他把这一次回乡的活动比作什么呢?“同汉沛苑”,相当于刘邦的高祖还乡。而且李世民还写了一首诗,叫《幸武功庆善宫》,皇帝到哪儿去叫“幸”,武功郡的庆善宫,这个诗中间有两句写得特别有意思,和刘邦的《大风歌》和高祖还乡关系非常密切,这两句诗是这样写的,“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歌》”,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我这次回乡那个欢乐和高祖还乡,汉高祖刘邦的还乡是一样的,我写这首诗可以比得上《大风歌》,所以叫“欢比《大风歌》”。这里边就牵扯到李世民对《大风歌》的理解,李世民认为《大风歌》是一首欢歌,所以他才有一个“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歌》”,上一句有一个“乐”,下一句有一个“欢”,所以照李世民看来,《大风歌》就是一个胜利者的欢歌。 但是我读《史记》读《大风歌》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大风歌》是个胜利者的哀歌,不是一个胜利者的欢歌,大家听听那么三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欢歌还是哀歌呢?我认为是哀歌。有三点理由,第一,我们先看这次刘邦还乡是谁在欢,那我们先看文献记载,文献这样记载:“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呢,沛县的父老兄弟故人高兴得不得了,天天在喝,谁在乐啊?乡亲们在乐,没有写刘邦,当然刘邦肯定也有高兴。第二,刘邦这次回去的真实内心是欢乐吗?我认为不是,因为这里边有两点透露出来了,一个,刘邦唱的《大风歌》唱着舞着“泣数行下”,哭起来了。当然,你也可以说那是“乐极”,但是别忘了“乐极”后面还有两个字“生悲”。另外第二个例证,就是刘邦说了,他说“游子悲故乡”,他说我现在住在长安,但是千秋万岁以后我的灵魂永远是心系故乡的。这个时候我认为刘邦欢不起来,他乐不起来,欢不起来。 画外音: 刘邦回到故乡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从布衣到天子的巨大转变,他的回乡可以说是功成名就的衣锦还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为什么还乐不起来,欢不起来呢?究竟有什么问题在困扰着他呢? 王立群: 有三大难题在困扰着他,哪三大难题在困扰着刘邦呢?第一对臣子忠诚的深忧,别忘了刘邦这次是怎么回去的,平定黥布之乱回去的,黥布是他夺取天下的三大功臣之一,韩信、彭越、黥布三大功臣现在叫什么呢?功臣变叛臣,功臣们全反了,韩信反了杀了,彭越被诬蔑反了杀了,黥布又反了,你看韩信、彭越、黥布功臣变叛臣,虽然有刘邦在里边逼的,但毕竟对刘邦的心理刺激非常大。而且这个时候不但他对诸侯王不放心,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这个事,他对他的手下最亲信的重臣萧何都不相信了,这时候他没有信任的人,这一年他发生了对萧何的一个严重不信任的事件,就是他平定黥布之乱的时候,他不断地派人打听萧何在关中干什么,他操着萧何的心呢。然后这个消息就传到萧何那儿了,萧何手下一个门客告诉萧何,说你的灭族不远了,把萧何吓得不得了,不知道怎么办。最后这个门客给他建议,说你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玩腐败,你太清廉了,你越清廉皇帝对你越不放心,你得玩点腐败。 最后萧何没有办法,强卖民田几千万亩,搞得关中的老百姓对萧何怨声载道,这可以说是萧何在自己身上自泼污水,就自己往身上泼污水,把自己美好的形象全部毁掉完。当萧何把这一切都做完,司马迁写了四个字“上乃大悦”,刘邦非常高兴,萧何终于把他的光辉形象给毁掉了,因为萧何太清廉了,是个清官,又能干,老百姓中间的威信特别高,所以刘邦对他特别不放心,萧何有一点腐败刘邦心里特高兴。你看这个时候,不但是韩信、彭越、黥布他不信任,萧何他都不信,你说他待在沛县跟那老乡们喝酒,那老乡们见他回来,光拉着他觉得是自己的老乡,你现在当皇帝了,毕竟咱俩是街坊,是邻居,是同村的,高兴得不得了,拉着他喝酒,谁也不知道那皇帝心里边一大堆事呢,他有好多难处呢,第一个对臣子忠诚他深表忧虑,哪有可信的人?第二点,对继承人他深怀忧虑,刘邦这个时候对易位太子的想法已经非常深了,他回到京城马上进行大规模的行动,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刘如意,他回京就要办,你说他待在故乡能不操这个心吗?所以这个继承人让谁继位,一直在困扰着刘邦,他欢不起来。 第三件事,对自己生命不永的深忧,刘邦自己知道自己生命不长了,因为他高祖还乡的时候离刘邦的去世还有多长时间呢?六个月,六个月以后刘邦就死了,他唱《大风歌》的时候离他死就剩五、六个月了。其实人死都有预感的,我过去讲过一个“三段论”,叫一年不如一年,一月不如一月,一天不如一天,哪有这人,除非是心脏病毫无觉察,一头栽那儿。一般人对自己的衰老他是有一个感觉的,他知道差不多了,他比吕后大20多岁,他受过两次致命箭伤,一次是在荥阳被项羽射的,一次是平定黥布之乱遭那个乱箭射的,这一次是刚受了致命箭伤他回到京城就病重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对自己生命已经不长了,对这个生命不永的深忧也缠在心里,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感觉到自己没有多少天了,他能欢得起来吗?凡是欢的人他心里一定没有那么多事,你看他心里装了多少事,哪个臣子忠诚他心里没底,哪个儿子可立他心里没底,自己还能活多长时间他没底,
相关推荐:
切切(百合)
毒瘤
迷踪(年下1v1)
性感寡妇,在线发癫
浪剑集(H)
危险情人
对不起师兄:我撬了我的“嫂子”
我在东京真没除灵
重生之兄弟情深(肉)
外婆的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