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他们贤明一点,实际上我觉得陆贾的骨子里认为,你比韩信跟萧何那差远了,但这话又不能说,你劝人家归顺中央政府,你说得一塌糊涂,人家不干怎么办啊?所以陆贾说了个“王似贤”,这赵佗很狡猾又问了第二问。 第二问叫“我孰与皇帝贤?”就是我和皇帝陛下比一比,我跟刘邦比一比,俺俩谁有本事,这话问得就大了,所以陆贾说:“皇帝陛下起自沛县,三年时间灭掉强秦,项羽背叛怀王的盟约,把皇帝陛下分到汉中,然后还定三秦,最后合围垓下,灭掉西楚霸王,统一天下,这是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所以皇帝陛下岂能是你赵佗可以相比的人吗?你和萧何、曹参、韩信比一比,我还能给你个评价,你要说你跟皇帝比,那你俩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所以赵佗一听哈哈大笑,赵佗一听,赵佗当然也很聪明,他知道他比不过刘邦,但他还要问这么两问,我比韩信、萧何、曹参怎么样?我跟刘邦比怎么样?问的两问,都被陆贾顶回去了,所以赵佗最后就说这样吧,我这个地方也不大,我愿意归顺,刚好你跟我谈话谈得很对把,赵佗就对陆贾很佩服,一番谈话,有的人就是因为凭谈话而信服一个人,赵佗就是听了陆贾的话,对陆贾喜欢得不得了,才跟陆贾讲了这番话,这样说的:“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今我日闻所不闻。”什么意思啊?整个南越国找不到一个可以对话的人,从你陆贾来,我天天从你那儿能听到新的知识,所以你别走,留下来和我多谈几个月,一留,留了好几个月,不让陆贾走,送给陆贾千金,然后还给了陆贾一大批礼物,这个礼物又值千金,等于陆贾这一次出使,双千金,收获很大。 画外音: 陆贾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复了南越国三个郡,这个功劳已经让人赞叹不已了,然而陆贾的功劳簿并不仅仅如此,他还建立了一个让张良陈平等一流谋臣都自愧不如的奇功。那么陆贾的这个功劳又是什么呢? 王立群: 陆贾最值得研究的不是凭他的三寸之舌,为刘邦拿到了三个郡,陆贾还有一大功,就是他提出来了西汉初年的治国理念,刘邦手下没有一个人提到这个问题,刘邦手下的文武大臣倒不少,这些人都有一个最大的弱点,文化底蕴不足,周勃封了八千一百户,仅次于张良跟曹参,那是第三功臣啊,原来是干什么的呢?是个编织工,还会吹箫,这些人都不懂得治国理念,怎么治理西汉一代王朝,解决这个问题的,从理论上解决,从理论上探讨这个问题的,陆贾,所以陆贾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里程碑,西汉初年所有的人到今天还值得研究的就是陆贾,所以我们说西汉初年封了那么多功臣,这些功臣按我们今天来看,真正能够保证刘邦建立的西汉政府长治久安的是陆贾,陆贾提到了治国理念,这件事怎么来的呢?还有一个小典故,陆贾经常在刘邦跟前一说就说到《诗》和《书》,这个《诗》就是《诗经》的简称,书就是《尚书》的简称,就是陆贾跟刘邦说话,经常一说就是《诗》怎么说,《书》怎么说,引证《诗经》的话,引证《尚书》的话,把刘邦闹蒙了,刘邦从来没有读过《诗》、《书》,然后陆贾一张嘴不是《诗》就是《书》,所以刘邦最后火了,刘邦这一火,刘邦说了两句名言叫,“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乃公”,“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公”,老子,你老子是马上打得的天下,我要什么《诗》、《书》,懂那个意思了吧,我是在马上骑着马打下来的天下,你别我跟前一张嘴不是《诗》就是《书》,陆贾马上反驳他,马上能得天下,马上能治天下吗?把刘邦问住了,刘邦傻到那儿了,再说不出来了,所以陆贾就给刘邦出了个大难题,马上得了天下,能不能马上治天下,马上、马下之争,实际上是个治国理念之争,怎么治国不是你马上就说了算的。 而且人家陆贾能举出很多例子,陆贾饱读诗书啊,他说历史上倒是有那么三个人只靠马上的,一个吴王夫差,一个晋国的智伯,还有一个就是秦,刚刚被灭掉的秦,这三个是只靠马上,结果夫差被勾践灭了,治伯被韩、赵、魏灭了,秦被你灭了,马上治不了天下,但马下治天下,这一说刘邦更说不出道道,刘邦说这样吧,你替我写写东西总结一下秦为什么亡,总结这个经验教训,你再把历史上所有亡国教训都给我写一写,陆贾就写了十二篇,每写好一篇递给刘邦,刘邦一看就叫好,左右都呼万岁,后来这十二篇合起来就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本著名的书,叫《新语》,新旧的新,语言的语,陆贾《新语》这部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非常重,西汉初年真正的功臣是陆贾,那么陆贾分析的是分析什么呢?“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行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假如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行仁义,效法先王,用文治来治理天下,你刘邦怎么能从人家秦国手里面夺得天下呢?刘邦一听傻了,其实刘邦应当总结两点,刘邦只总结了一条,大家还知道三杰之说吧,我们前面讲过三杰,其实三杰是刘邦对自己灭项羽的一个总结,他让让大臣们谈一谈,为什么项羽打不过我我能灭了项羽?大臣们说了好多,他说因为我有三杰,这说明刘邦思考过他怎么打败项羽的,但是刘邦恰恰失去了一点,没有思考过怎么夺了人家秦朝的天下的,陆贾给他点出来了,陆贾点出来了,刘邦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两点,第一叫逆取顺守。第二叫恃力而亡。逆取要顺守,只凭借暴力一定要亡国,这两条说得刘邦哑口无言,所以陆贾在《新语》中间提出来三个重要的观点,第一要反秦之弊,与民休息,这就关系到治国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第二要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第三要无为而治。其实这三条: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无为而治是相通的,就是对农民好一点,少向农民伸点手,别老去掏农民的腰包,让农民得到休养生息,陆贾的这个观点奠定了西汉初年将近七十年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画外音: 人们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朝灭亡原因,最有名的是汉文帝时期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只有贾谊认真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那么陆贾这位立有如此功勋的重量级人物,为什么没有被刘邦封侯呢? 王立群: 可以说陆贾对西汉政府是立有大功的,但这个人没有封侯,为什么没有封侯?封侯的人都有功,大家看这个,这是《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的曹参的功劳,灭了两个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虏了两个王、三个相、六个将军,还有多少多少人,军功啊,这是灌婴的军功,记载得非常详细,灭了几个国,抓了几个人,俘虏了几个人,清清楚楚,樊哙的军功,每个人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我拿这三条想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汉代封侯是以军功为功,没有军功的像陆贾那样的再有功,没有抓多少人,没有灭多少国,不算功,说明这一点。第二点司马迁的《史记》是根据军功档案写的,司马迁的《史记》是有根有据的,那么这种以军功封侯的制度是惯例呢?还是特例呢?是对陆贾一个人还是对所有人都是如此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举萧何吧,张良封侯我们讲过了,萧何封侯也有麻烦,因为萧何没有到前方去,萧何一直在大后方做后勤部长,保障刘邦在前线的作战,等到萧何封侯的时候,刘邦说萧何是首功,结果大臣们集体抗议,大臣们说了一番很有名的话:“臣等身被坚执鋭,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就是我们这些人攻城略地,打的这个仗太多了,大的打了上百仗,少的打了几十仗,萧何有什么功?凭什么萧何是首功、第一啊?所有的功臣跟刘邦对抗,这是刘邦第一次遇到大臣的集体对抗,最后刘邦急了,讲了一番话,刘邦这番话讲得很有名,而且这番话,刘邦在中国词汇史上发明了两个词,这两个词只用了一次再也没有用过,一个词叫功狗,一个词叫功人,功狗就是有功之狗,功人就是有功之人,萧何封功劳第一,大臣们不服气啊所以刘邦就讲了一句话,刘邦这样说的,你们看见过打猎吗?大臣们说看见过,他说你们看见过打猎时候的猎人和猎狗吗?他们说看见过,你们知道捕获猎物的是什么呢?大臣们说那是猎狗,指挥猎狗去抓捕猎物的是谁啊?那是猎人,刘邦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你们都是什么呢?你们都是抓猎物的功狗,只有萧何是功人,刘邦这话很粗,你哪能说一个功臣是功狗啊?刘邦就这样说,你们所有的功臣攻的这个城,抓了多少人,那都是像猎狗一样在前面抓,你们都是功狗,指挥你们在前面抓的就是萧何,他是功人,当然我们现在表彰任何一个功臣,说您是功狗,一定不会同意,但是当时这就是一个刘邦发明的褒义词,他这一说大臣们全傻了,你说跟皇帝还去讨论什么,弄了半天,打了几年仗,最后落了个功狗,他在那儿啥也不干,最后他是功人,所以萧何被封为鄼侯,我们举这个例子只在说明一点,西汉初年的,我们讲了这么多集封功臣,其实就是按军功在封,这不是刘邦一个人定的,是所有大臣共同的认识,这叫共识,为什么大臣们集体反对刘邦啊?因为大家达成共识了,为什么随何、陆贾两个人不去要求,那得给我个侯,为什么不去要求呢?他也默认了。 国内学者提出来,西汉初年有一个军功受益阶层,因为立了军功而受益,不光这一批人中间的上层都封了列候了,下层呢?普通士兵呢?普通士兵因为有军功,也得到了爵位,得到了很多特权,从上至下有一个军功受益阶层,这就是刘邦西汉政权的统治基础。 画外音: 西汉五年,刘邦消灭项羽,平定了天下,到了按功封赏群臣的时候了,“功”怎么定,“赏”又是什么尺度,众多功臣意见嘈杂,经过一年多方方面面的考量,刘邦最终才拿出了按军功大小来封侯行赏的方案,那么这个深思熟虑的方案又具有怎样的利与弊呢? 王立群: 当然这个军功受益阶层产生以后,肯定是有利有弊,一件事情出来了嘛,军功受益阶层的出现,利在何处呢?利在于他们是西汉政权的受益者,既然是西汉政权的受益者,他们会坚决支持西汉中央政府,特别是刘邦封的这些列候,下
相关推荐:
Black Hole
相亲对象是老师怎么办
主角周铮宫檀穿越成太子的小说无错版
一梦三四年
靴奴天堂
壮汉夫郎太宠我
危险情人
浪剑集(H)
小人物(胖受)
莫求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