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寸止( sp 强制) > 第46章

第46章

高人指点他,因为刘邦最初可不是会分封别人的人。刘邦刚起兵的时候,他当时一门心思想的是求封,求别人封他,你比如说他想做关中,关中王不是楚怀王封的吗?刘邦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求封到分封的这么一个过程,求封是让别人封自己,分封是自己封别人,这两个从求封到分封,这是刘邦从青涩到成熟的一个转变的过程。等他做了关中王以后,野心就大了,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说,一个人他的思想是随着他的地位的变化在变化的。老百姓说话说得比较俗,叫脑袋跟着屁股走,你那个屁股坐到什么位置上,你就会想什么问题,你做到市长了,你肯定想的是市长的事,没当市长的时候你不会想那个问题的,等你做到一定的职务的时候,你一定想到在你这个地位上你要做什么。所以刘邦做了关中王以后,他进了关中以后,他觉得关中王可以笃笃定定地得到了,这个时候刘邦想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关中了,这个时候其实刘邦第一个进了关中以后,刘邦这时候想的是要天下,已经想要天下了。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人想要天下,那么让谁来封他?没人封你啊,你想要天下就换句话说,你想做这个国家最高领导人,谁封你啊?没人封你。所以这个时候刘邦其实已经不再想求封了,没有人再封他了,所以他就想到我怎么封别人,让别人为自己出力,这就是刘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求封到分封。 所以刘邦到了关中以后,特别是他还定三秦,他不是封到巴蜀,然后又从汉中杀回到关中以后,刘邦其实封的第一个人就是韩王信,因为这个时期有两个韩信,一个韩信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齐王韩信,还有一个韩信是韩王,所以人们经常把那个叫韩王信,而把原来灭项羽的那个叫韩信,这个韩王信是刘邦分封的第一个诸侯王,这刘邦已经懂得封王了,因为这个人原来只是一个韩国被灭亡的时候韩襄王的一个后代,他确实是韩襄王的后代,后来被张良发现,又跟随刘邦,刘邦杀回关中以后看中了这个人,这个人又很勇敢,很能打仗,所以刘邦就看中他,就许给他,说将来把韩地打下来封你做韩王,所以一直到最后,到了汉二年的十月,这个韩信把韩地收复了十几座城以后,刘邦就封他做韩王了,而且这次刘邦的分封,他在韩王信的问题上刘邦有两个发明,一个叫许封,一个叫分封,什么叫许封啊?就是还没有打下韩地之前我先告诉你,等那个韩地拿下来我就许给你了,那个韩地我先许给你,等韩地拿下来你就是韩王。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现在那个房地产老板卖那个期房,懂了吧,房子还没盖你先交钱,这房子下来将来就是你的,韩国现在还在人家项羽手里呢,我先告诉你,打下来那韩那块地就是你的。许封,先许个愿封人家,这是一大发明,这很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啊。再一个分封,真打下来了他真封,除了刘邦在实践中间从求封到分封,他有这么一个转变的历程。另外还要看到一点,就是别人对他的影响,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第一个对他影响大的是韩信,韩信在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就动员刘邦、启发刘邦要杀回关中,然后和项羽争夺天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中对策”。我们前面讲过韩信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什么呢?你要想战胜项羽,你最好用的一种办法就是分封,你得了地就封给你手下的功臣,你如果能把这个分封运用得很成熟,就会有一大批人为了分封跟着你去玩命,打项羽,你最后就能夺得天下,这是韩信告诉他的,其实韩信给他讲得非常重要,韩信讲了一个什么问题呢?韩信教给刘邦把分封作为夺取天下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很高明。刘邦跟项羽的差别在哪儿?项羽也分封,刘邦也分封,他两个的差别在什么地方?项羽的分封是目的,刘邦的分封是手段。 画外音: 刘邦很清楚要想夺取天下人才是关键,分封是吸引人才的最好办法,在韩信的建议下分封成了刘邦激励属下的重要手段。无独有偶,关于分封还有一个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个人是谁?他的看法又能给刘邦带来怎样的帮助呢? 王立群: 第二个高人是谁呢?张良。韩信解决的就是分封是手段,张良帮助刘邦解决的是什么呢?封谁,分封是手段不错,但问题是你把地拿过来你封给谁。我们前面讲过,楚汉战争打得很激烈的时候,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郦食其叫他分封谁呢?分封六国,战国时期被秦灭的六国诸侯王的后代。刘邦听信了,把诸侯王的印都刻好了,结果张良来了个“八不可”给他刹车了,刘邦最后醒悟过来,把嘴里的饭吐出来骂了郦食其,然后赶快把印销毁不封了。实际上郦食其也主张分封,张良也主张分封,这一点他们一致,关键问题是封谁,郦食其主张封战国被秦灭掉的六国国君的后人,张良说绝对不能,你封他你就完了。张良让他封谁呢?封功臣,谁立了功,谁为你打天下谁为你打天下出力多你封谁,其实他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张良帮助刘邦解决了一个问题是封谁。我们还讲过张良有一个“下邑画策”,就刘邦在彭城打了败仗回来的路上,刘邦败得一塌糊涂,五十六万大军被西楚霸王三万军队打垮,败得很惨,结果走到路上刘邦讲了一句非常有战略意义的话,他说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捐出来,你给我谋划谋划可以给谁。函谷关以东全捐出来这叫什么?这就是主动去分封啊,刘邦这个建议已经把分封从一种手段上升到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国家战略,上到这个高度了。张良说只有三个人可封,你手下韩信,还有一个彭越,第三个人,项羽手下的黥布,你要想得天下就封给这三个人,你看张良一直帮助刘邦解决的问题是封谁,韩信给他指的是拿分封做手段。你想想,刘邦在这两个高明的导师的指导下,那么他完成的这篇论文肯定是高质量的。我们看一下刘邦,他在建国之前他所做的一些工作,他其实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大体上是三类,而分封就是刘邦从一个布衣最后登上九五之尊的一个成功的阶梯。在这个过程中间刘邦封了三种人,也就是在三种情况下刘邦都在封王,第一种我们叫真心封王,就是他真心真意地想封这个人,代表人物是谁呢?赵王张耳,张耳是战国末年赵国的一个大名士,刘邦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张耳的盛名,而且跑到张耳那儿去住过行长时间,两个人关系非常熟。张耳跟刘邦还有一层非常特殊的关系,他俩是亲家,他那一个女儿鲁元公主后来嫁给谁了?嫁给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你看刘邦手下那么多功臣,那么多跟他关系非常好的人,但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嫁给的是张耳的儿子张敖,以后我们还会讲到这一段事。你可见刘邦跟张耳的关系,这个关系按我们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叫什么呢?“铁”,他俩的关系非常铁,铁到他就这么一个女儿还许给人家张耳的儿子。所以当韩信、张耳灭了赵国,韩信给刘邦打了个报告,要求封张耳为赵王镇守赵国,刘邦拿笔一挥立即同意。 第二个是半心封王,要封但并不是全心全意的,比如我们前面讲过那个韩王信,不是许给他韩地称王吗?但实际上韩地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它是个军事要地,在利用他的时候封他做韩王,等到天下大定以后立即把韩王信,他那个地方在哪儿呢?就是今天河南的中部一个军事要地,在洛阳、淮阳、南阳中间的一个军事要地,这就是战国的韩国的地方,把他从这儿一下子迁到太原,叫他去抵御匈奴了,等于是刘邦的一次拆迁吧,就把这个韩王信从河南一拆迁弄到陕西去了,后来韩王信反了,这个我们以后再说。这只能叫做半心。第三种违心封王,违背自己的心愿,比如说齐王韩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韩信拿下齐国给刘邦写信,叫封他为假齐王,刘邦气得大骂,要派兵去剿灭韩信,还是张良、陈平各跺了他一脚,他醒悟过来封了韩信,完全违背他的本意,这叫违心封王,可见像刘邦这种人,有时候也得违背自己的心愿,做一点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愿意干但是必须得干,不愿意干是自己的本意,还要这样干说明他的情商还是比较高的,他能够理智地去处理问题,虽然他不喜欢,虽然他不愿意,但是需要,他封了。那么这是我们讲的刘邦称帝的第一步,把诸侯王的问题解决了,诸侯王一解决,刘邦称帝的基础基本上稳定了。 画外音: 从沛县起兵到西入秦关,从还定三秦到垓下之役打败项羽,此时的刘邦已经称雄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王中之王,登基称帝的条件已经成熟,然而刘邦的心中还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自己的亭长出身太过卑微,历史上并无先例,那么谁能帮助刘邦打开最后的心结,成就他从平民到大汉开国皇帝的传奇呢? 王立群: 汉五年元月、十二月灭了项羽,元月封了韩信、封了彭越紧跟着,以楚王韩信为首的七个诸侯王联名给刘邦上了个奏章,让刘邦上尊号,因为这时候刘邦也是王,他们七个人也是王,要论王来说大家都是王,大家知道打扑克吧,如果我们手里面拿的都是王,谁是大王,谁是小王啊?扑克牌还有个颜色,你说刘邦是汉王,韩信是楚王,你汉王比楚王就大吗?但是楚王是汉王封的,如果大家都是王,这不中,所以还得想个办法,让原来那个老王往上再升一升,这就叫上尊号。但是你怎么让他往上升一升,这七个人要商量,史书没有记载是怎么商量地,史书只写这七个人联名给刘邦上个奏章,叫刘邦称皇帝,这就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刘邦要升一升当皇帝?再一个,刘邦往上升,为什么这七个王一口咬定就让刘邦当皇帝?为啥不让他当霸王、当大王。先说第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上皇帝呢?刘邦从来没有说过自己要当皇帝,但是这七个诸侯王都很聪明,能干到诸侯王的这一级的一方诸侯没有傻子,真没有傻子,极其精明,这个叫政治精英,不用说他们就知道刘邦想要的是皇帝。我们怎么能够看得出来刘邦想要的是皇帝呢?三点,只要看三条就能看出来,第一,目标,刘邦的目标是什么?天下,最明显的是,项羽派了一个说客叫武涉去游说韩信,这个武涉给韩信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刘邦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说刘邦这个心思啊,不把整个天下吞下来他不会拉倒、不会罢休,这关键是四个字,“尽吞天下”你想想

相关推荐: 回到仙尊少年时[穿书]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壮汉夫郎太宠我   我在东京真没除灵   相亲对象是老师怎么办   穿越之八零大小姐   作恶(1V2)   浪剑集(H)   毒瘤   地狱边境(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