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跟吕雉这些人放掉,不可能的,所以这个仗打到最后的时候,刘邦最集中要解决的就是人质,怎么把人质弄过来。解救人质这时候不能打,只能谈,就是双方议和才能够解救人质。怎么议和呢?刘邦就派人去当然刘邦手下最合适的人选是郦食其,但这个人已经在齐国,在韩信攻齐的时候被齐王杀了,所以他派了另外一个顶级说客,这个人叫陆贾,陆贾这个人是个学者,他写了一本书流传到今天叫《新语》,他是个学者,但也是个外交家。陆贾派过去项羽不听,不放。刘邦是不达目的不放弃,刘邦在这一点上确有他的长处,很有韧性,郦食其死了派陆贾,陆贾去了不行,又派了一个人,这个人叫什么呢?叫侯公,公是尊称,就是此人姓侯,名字叫什么不知道。这个人很会说,他到那儿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最可惜的。司马迁非常可恨的一点,就是没有把侯公的说词给写出来,因为他的说词一定非常漂亮,他把项羽给说动了,项羽把人质给放了,28个月都扣了最后给放了,陆贾去了没放,侯公去了给放了。这个说词没有传下来,不但我们今天感到可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感到非常可惜,苏轼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代侯公说项羽词》,文词很漂亮,现在大家可以查到,我们今天没时间讲它,反正是把人质给放回来了。而且双方达成了协议以鸿沟为界,鸿沟是个运河,从荥阳西北的地方引黄河水,经过中牟北、开封北,再向南,到淮阳入颖水。这条运河叫鸿沟,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鸿沟就是楚河汉界,这才有了中国象棋楚河汉界。 人质回来以后,这侯公算是立了大功了,侯公把这个事做完以后,我们可以说,还出了一件事,史书记载侯公回来以后刘邦封了他。这么大的功劳,几条人命啊,刘邦的爹、老婆哥哥、侄子、儿子,至少五条人命啊,五个人质放回来了,封了侯公,封他叫平国君,平定的平,平国君。而且刘邦有一个解释,什么叫平国君呢?“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所以号为平国君。”什么意思呢?这是天底下最会说的人。什么叫“所居倾国”呢?他住在哪个国家,他就凭他那个嘴,能把这个国家给颠覆了。这个话,下面《史记》非常有意思的是,记载了五个字:“匿,弗肯复见”。什么意思呢?就是躲起来了,不再见了。这五个字历史上有了两种理解,第一,侯公躲起来不见刘邦。第二,刘邦躲起来不见侯公,不好解释。总而言之两家鸿沟议和了,议和以后项羽首先就要撤兵,“乃引兵解而东归”,项羽就信以为真,就带兵回去了。 画外音: 鸿沟议和是楚汉战争重要的转折点,刘、项两家在鸿沟议和以后,项羽打完了他手里最后的一张王牌人质,继而项羽撤兵。从项羽的这个举动可以看出,项羽对鸿沟议和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相信刘邦会遵守约定,那么刘邦会撤兵吗?他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王立群: 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侯公为什么能够说成啊?项羽为什么要放回人质啊?我觉得这里面侯公再会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有诚意,愿意讲和,所以才能够谈得下来,和谈双方有一方不同意谈,你再牛的说客我死活不同意就谈不成。刘邦想要人质,他当然提什么条件我都愿意,无非是签了协议以后嘴(说)不算数,撕毁协议咱们再打,所以刘邦无所谓。项羽就不同了,一旦把人质放回,你说我再收回来,那你可收不回来了,这只能说明项羽是有诚意的,愿意讲和放回人质,无心再战,所以侯公成,这是唯一的解释。但是刚刚议和,史书记载刘邦也想回去,史书怎么记载的呢?说:“汉欲西归”就是汉王也想西归,紧跟着两个人不同意,一个张良,一个陈平,说了三条理由:第一,汉已经得了天下的一大半。第二,诸侯们都听我们的。第三,楚军兵疲食尽,最后的结论,这是灭楚的最好机会,如果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刘邦一听马上同意,人质收回来,和平协议撕毁,派兵追杀项羽。你看我们上一讲“十罪项王”。第一条负约,现在是谁负约了?刘邦负约,刘邦在项羽极有诚意,放回人质可以为证,说明项羽有诚意,放回人质的情况下,撕毁协议追杀项羽。我这里边要问,张良、陈平的这个建议刘邦没想到吗?我觉得不大可能,为什么呢?我提出了三点:第一,刘邦志向高远,你看范增怎么说?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说明此人志向远大。他到了秦朝的宫殿看见秦始皇的床,他就想躺到那儿不走了,但是最后别人一劝他,出来了,能克制自己的贪欲,为了什么?得到天下。他不杀子婴,封闭宫室,还军霸上,拒收礼物,约法三章,是为了得到民心,得到民心是为了什么?得到天下。屈封汉中的时候,他忍气吞声接受了这个分,但是他给萧何说了一句话:“吾亦欲东尔,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我怎么能够长期待在这儿呢?我也想东归。彭城打败,在自己的生命和儿女的生命之间,他做痛苦的抉择的时候,他不仅是为了保自己的命,更重要的是通过保自己的命而得到天下。 武涉游说韩信的时候对刘邦有一个评价,说:“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这其中有四个字很重要,叫“尽吞天下”,自己一定要独霸天下,所以刘邦有这么一个远大的志向,他能够轻易地退兵吗?他想不到去追杀项羽吗?我认为不大可能。第二,他付出极大,为了得到天下他要讨好项伯,我敢肯定,刘邦心里边是十二分地看不起项伯,但他要讨好项伯,结为儿女亲家。他要奉承项羽,在项羽面前要装孙子,在项伯面前要装朋友,为的就是得到天下。为了得到天下,他可以当孝子“袒而大哭”,为义帝发丧,要全军为义帝发丧,他对义帝有感情吗?但是他要为义帝发丧。彭城战败以后,他不惜把函谷关以东全部捐出去,结成反项羽的同盟。在太公他的父亲即将被项羽杀的时候,他又用流氓语言对付项羽的流氓行为,这么大的付出,他怎么能够放虎归山?我觉得不大可能。第三,经营有方,在垓下决战之前,他封了黥布为淮南王,在这之前他还封了韩信跟彭越。他按人口收税,他联络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他还安抚阵亡的将士,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说“汉欲西归”这四个字不可信,这绝不是张良跟陈平想追杀,真正想追杀的是刘邦。但是那么刘邦为什么不提出来呢?要等着张良跟陈平说呢?刘邦没法说出口,刚刚十罪项王,列项羽十大罪状第一条就是负约。你看,这跟人家签的协议,人家给你的爹、给你的老婆、儿子、哥哥、什么侄子都放回来了,然后马上负约,这不也太难堪了吗?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所以怎么办呢?只有张良、陈平说,有些话自己不好讲,等自己的手下人说了然后半推半就,实际上半推半就就是愿意,所谓的半推半就其实就是愿意,所以负约追杀项羽。 画外音: 在项羽诚心诚意退兵的情况下,刘邦集团单方面毁约发出追击的命令,刘邦的这一追击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这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项羽一生中的最后一战,那么这场战役刘邦为什么能打胜?是谁帮助了刘邦? 王立群: 垓下合围是汉五年10月追杀项羽开始,这个追杀,刘邦是带了20万军队追杀项羽的10万军队,从荥阳一直追到固陵,就今天河南的淮阳,他带了20万追项羽的10万,把项羽追急了,项羽用他10万人打了一个回马枪,把刘邦的20万军队打的大败而归,固守在淮阳城里面不敢出来。已经约定好要来参战的韩信不来、彭越不来,他问张良怎么办?说好了叫他俩来参战,他俩都答应了为什么不来?《史记》的原话叫:“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怎么办?人家说好来,人家不来。张良心里头透亮,说人家不来是应该的,为什么呢?眼看着项羽要灭亡,他俩一块儿地都没有得到,他两个都想做真正的诸侯王。韩信倒是不错,封了一个齐王,但是那个齐王是你不得已而封的,你心里明白,人家心里也非常明白,不是你真心要封的,所以齐王韩信不愿意。彭越呢?彭越也想做王,彭越功劳很大,你过去有一个魏王在那儿,你封彭越做相国,现在魏王死了你不封他,他不想来。这个话张良说得很有道理,因为在当时那个社会中间,那些诸侯们最想得到的资源,它是个农业社会,最想得到的资源是什么?土地,因为那时候得到了土地,连这个土地上的人民、百姓都是你的,所以最想得到的就是土地。所以张良建议,你要能够和他们共分天下,他们马上就来,你要不能和他们共分天下,这个天下事不好讲,你别看项羽就剩了10万人,你20万你灭不了他10万。所以我给你个建议,把陈郡以东一直到海边的地全给韩信,然后把雎阳,就今天河南的商丘,再向北一直到谷城,就是今天山东的平阴,这一块全给彭越,你把这两块地捐给这两个人,然后封他们为王,他俩自然就来了。刘邦一听,马上派人告诉韩信,彭越,只要来了灭了项羽,这块地是你的,那块地是他的,他俩立即回答出兵,非常利索,就是交易,你给我地我替你打,什么关系?雇佣关系,就是这样雇佣关系。再加上南方,项羽的南方也不稳定,大司马周殷叛变,协助刘邦把九江郡给占了,黥布也从南面过来,这样就形成对项羽的合围,所以最终在垓下,也就是汉五年12月在垓下打了一仗,这一仗项羽战败,项羽战败自杀,导致刘邦获得了全胜。 画外音: 垓下之战,项羽的10万之军对付刘邦集团的60万之众,胜败可以预料,这一战最终以刘邦的胜利结束了,盖世英雄项羽最后自刎而死,那么面对这位与自己以前共过事,现在是对手的敌人,刘邦会做出什么反应呢?他会如何处理项羽的后事呢? 王立群: 刘邦在项羽死后做了四件事,这四件事我们叫精彩收官,下棋一样,围棋最后是收官。刘邦是怎么收官呢?第一件事,封赏功臣,这个功臣不是指别的功臣,就是最后追杀项羽的这几个人他要封赏,因为刘邦原来有个命令,能够杀项羽的人,他要拿出来千斤之金和万户之邑来封赏这个人,最后是怎么回事呢?哪些人杀了项羽。项羽最后在乌江自刎之前是把马送给
相关推荐:
一不小心攻略了男主
莫求仙缘
我可爱妻子的编年史
【黑执事bg】切姆斯福德记事
我在东京真没除灵
穿越之八零大小姐
反派师尊只想死遁
花花游龙+番外
对不起师兄:我撬了我的“嫂子”
删除她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