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寸止( sp 强制) > 第29章

第29章

庄,但刘邦还是命悬一线,如果项伯稍不注意,刘邦就会遭到不测,那么这时一向聪明的刘邦该如何脱险呢? 王立群: 这个时候呢,张良一看情况危急就出来了,张良一出来,召见樊哙,因为刘邦这次来带了樊哙,四员大将,召见樊哙,樊哙就问他怎么样?张良说情况非常危急,现在是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这个事情就是对着、冲着刘邦去的。所以张良把这个情况一告诉樊哙,樊哙就说我要进去,拿着盾牌拿着剑就往里边闯,卫士挡着他,他用盾牌一撞把卫士撞倒进去了,进去以后樊哙的表情是:“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一根一根地立起来,眼眶子都快瞪裂了,这肯定是司马迁有点夸大文学手法,一个人再瞪眼,把眼眶瞪裂这不大可能,但是你这样一写就把樊哙的那个愤怒的样子写出来了,杀气腾腾,所以樊哙闯帐开始了,樊哙一闯帐项庄的剑肯定舞不下去了,项庄、项伯就得退场了,因为樊哙进来了,樊哙一进来第一个注意到他的人项羽,项羽按剑而跽首,先是把剑抓在手里,然后本来是坐在那里,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这时候臀部离开脚后跟,等于是跪姿了再一下就可以跳起来“客何为者?”来的人是谁?张良解释:“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这是沛公的警卫樊哙,这一说项羽松了一口气跟着赞美了一句话,壮士!然后赐给他一杯酒樊哙就喝了,再给他一个猪腿整个的大猪腿给了樊哙一个,樊哙把那个盾牌扣到地上把那个猪腿放到盾牌上,拔出剑来用剑切那个猪腿吃起来,这个样子很雄壮的,所以项羽看过以后很赞赏他的勇武又说了一句话:“壮士,能复饮乎?”壮士能不能再喝一盅啊?樊哙一看机会到了抓着个机会就说了一番话,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我死都不怕,我一杯酒我何足推辞呢?“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先骂秦王,说秦王这个人杀人太多,所以天下的人都叛变他。然后说怀王之约,“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骂秦王再提怀王之约,紧跟着说沛公,说:“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等于把刘邦说那话又重复了一遍,这是第三,赞扬刘邦的作为。第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还没有赏,这么大的功劳还没有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想杀刘邦,最后一点“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我相信大王不会这样做,樊哙这番话不是出自一个文弱书生,是出自一个赳赳武夫,一介武夫说出来这个话特别让人相信,他这个粗人说话,因为樊哙给人的感觉,他本来就是个卖狗肉的嘛,所以他这个话说出来以后呢,别人听起来很容易相信,先骂秦王杀人实际上暗指项羽你杀人多,天下也要背叛你,再提怀王之约,那是拿怀王之约来压制项羽,然后赞刘邦的作为,再往后指责刘邦这么大的功劳不封赏,而要听小人之言要杀他,所以最后说了一句我相信大王不会这么做,这番话可以说是樊哙的慷慨陈词,这番话说完以后项羽答不上话来了,项羽觉得不但理亏,而且觉得樊哙这个话说得太伶俐了,没法接。按照《史记》的记载项羽就说了一个字“坐”答不上话了,只好说:“坐、坐、坐”。 这就是樊哙闯帐,樊哙闯帐缓解了鸿门宴的危机,化解了刘邦面临的凶险,刘邦一看稍有缓和,刘邦马上起身上洗手间了,趁机摆摆手招樊哙出来了,因为下面刘邦就要逃席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啊,此地是是非之地,久处此地,必有后患,所以得走。我们看刘邦怎么安排走,第一步商议辞行,刘邦一出来就说我们现在要走,没有告辞啊,没有向项羽告辞,这叫不辞而别,不礼貌,怎么办?还是那个樊哙很粗,但说话说得很直,樊哙怎么说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话什么意思呢?做大事不要顾忌细节,行大礼不要注意小礼,人家今天是刀和那个砧板,我们是刀和砧板中间的鱼肉,任人宰割告什么辞啊?樊哙主张不辞而别刘邦立即采纳了,你看刘邦心多细,第一个先商量咱们不辞而别好不好,怎么办?樊哙说不用,立即就走。第二步安排善后,咱不能一走了之,留一个人善后,留谁呢?张良,留张良善后,刘邦非常心细,临走之前给张良做了一番交代,你留下来善后但是你可千万别进去早了啊,从这个鸿门到我那个军营是40里地,抄小路走20里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你估计我骑着马跑到军营了,你再去向项羽告别,他连这个路程,这个路程可能跑的时间,什么时候告别都安排好了,然后说告别的时候,张良问他你带什么东西没有,刘邦说带了我带了一双白璧想献给大王,一双玉斗想献给亚父范增,当时刚好他两个都在生气这个气氛不对我就没敢拿,张良说可以留下来我来替你转,刘邦就把这些东西留下来给张良,然后刘邦在走的时候还做了安排他带了100多个随从、四员大将来了,那他走的时候怎么办呢?100多个随从统统不要了,根本不通知这100多个人,全部留到项羽的军营了,司马迁最后也没有写这100多个人最后是死是活,不知道了。没有写,这四员大将刘邦带走了,但是有一条,四员大将不能骑马,如果四个人都拉马,刘邦也带马,五个人都牵着马,那五匹马走起来动静很大,实际上是刘邦一个人骑马,四员大将持“剑盾步走”,拿着剑,拿着盾牌步行,为什么?步行走不牵马,动静小,免得惊动范老先生,你想想范增一会儿是玦,一会儿是舞剑,要听见动静,范增要派人追杀呢?所以刘邦考虑得非常细,他不让别人骑马,他一个人骑马,当然很明显在刘邦心中他和那四员大将相比谁的命金贵啊?肯定是自己的。 画外音: 刘邦的鸿门脱险,张良和樊哙的表现可圈可点,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刘邦或许已经命丧黄泉,那么在整个鸿门宴的过程中,项羽不是没有机会杀刘邦,他是故意放过刘邦,这就让人不解了。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而放走刘邦之后,张良又将如何向项羽交代呢? 王立群: 那么张良怎么断后呢?张良是估计刘邦已经逃回大营才进帐向项羽告别,说沛公不胜酒力,酒量很小,喝蒙了、喝高了,怕大王责备,走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还懵懵懂懂的项羽说了一句话:“沛公安在?”“安在”就是在哪儿,说刘邦现在在哪儿啊?其实人家这时候已经逃回大营了,你看这个项羽真是糊涂,刘邦那个精明人家都逃回大营了,做那么周密的安排逃回大营了,他还在问沛公安在,问完张良说他已经回大营了,临走之前让我把一双白璧献给大王,一对玉斗献给范增将军,项羽接过白璧放到桌上范增拿过玉斗往地上一放,拔出佩剑一剑把玉斗击碎了,而且气乎乎地说了一句话:“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非常生气,拔出剑当着项羽的面、当着张良的面把送给他珍贵的玉斗一剑给剁碎了,范增预料到了,刘邦就他竟然还逃回去了,范增是气急败坏,他那个“竖子不足与谋”,这个“竖子”当然骂的是谁呢?骂的是项庄,明骂的项庄,暗中指的是项羽,这个话说得也不好,他就把自己和项羽的矛盾给公开化了,所以后来陈平使反间计项羽就怀疑范增和刘邦勾结,范增最后就气跑了,但是范增至少是看出来刘邦太可怕了。就这样鸿门宴结束了。 鸿门宴的最后有一句话叫:“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刘邦回到大营中间第一件事就把左司马曹无伤杀了,唯一的一个卧底杀了,鸿门宴到此全部结束,刘邦安全地从鸿门脱险。那么这里边就留下来一个问题,刘邦鸿门脱险靠的是什么?他凭什么能够鸿门脱险?我觉得这里面原因很多,第一鸿门说辞解除了项羽的思想武装,项伯帮忙让项庄的行刺无法实行,樊哙的闯帐转移了整个宴会的视线,刘邦的逃席避免了节外生枝,这是四点。还有最后一点项羽的糊涂让他轻纵对手,项羽最糊涂的就是在这么一个大好的时机没有除掉刘邦,为自己埋下了最后灭亡的一个祸根,当然鸿门宴上项羽杀不杀刘邦,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杀是对的,有人认为杀是不对的,至于杀和不杀的原因,大家的说法也都不一,我讲的主要是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项羽最重要的是没有意识到刘邦是他最危险的敌人,假如意识到的话刘邦叫“在劫难逃”,如果意识不到那叫“在劫可逃”,这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一点就是项羽选择的是霸业,因为我们很快就要讲到项羽入关,以后鸿门宴之后项羽就要大封诸侯了,他自己封为西楚霸王,然后把其他人封为诸侯,他作为天下的总盟主,这个霸业选择和他不杀刘邦关系也很密切,因为刘邦选择的是帝业,当皇帝,项羽选择的是霸业,当霸王,霸业跟帝业是两种不同的制度,霸业的霸主是天下的盟主,帝业的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独裁者,霸业需要下面有很多诸侯王,只要这些诸侯王表示臣服于自己可以不杀,如果你都杀了没有诸侯了,你当什么霸王,就做不了霸主了,所以这么一种考虑也可能是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的原因,当然所有这一些都是我们的分析,因为司马迁没有讲,当然这个事要真正知道项羽鸿门宴为什么不杀刘邦只能问项羽本人。可惜这件事情我们又无法去询问他,但是刘邦从鸿门脱险以后事情并没有完,因为他的目的是做关中王,他这个关中王还能做成吗?项羽在鸿门宴之后会怎么样对待刘邦呢?请看下集,屈就汉王,谢谢大家。 第7章 大风歌(七)屈就汉王 画外音: 刘邦在鸿门脱险之后,希望能依照“怀王之约”被封为关中王,然而项羽在大封天下诸侯王的时候,却把刘邦封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这个决定让刘邦既恼火又无奈,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蜀中刘邦又连续遭受到了两次重大打击。就在刘邦为自己的事业前途深感忧虑的时候,他却遇到了一个奇人那么这个人是谁?他的到来会给刘邦的事业带来转机吗? 王立群: 上一集我们讲到刘邦在鸿门脱险,鸿门宴以后,项羽做了他一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封天下的诸侯王。项羽这次分封呢,把整个关中

相关推荐: 一不小心攻略了男主   [哪吒同人]m成为哪吒的白月光   泰莉的乐園(GL SM)(繁/简)   主角周铮宫檀穿越成太子的小说无错版   三金影后是伪娘[娱乐圈]   相亲对象是老师怎么办   回到仙尊少年时[穿书]   反派师尊只想死遁   当直男穿进生子文   地狱边境(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