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的王,长期的压制,使他想到要削弱项氏集团的力量,因此他把入关灭秦的任务交给刘邦,尽管入关灭秦比起北上救赵要轻松很多,但终归也要打一场恶仗,那么刘邦西入秦关之路走得怎么样呢? 王立群: 那么,刘邦下面西入秦关这个路走得怎么样呢?他西入秦关走得开始并不顺,后来刘邦在西入秦关的途中,非常意外地得到了两个重要的谋士,这两个人帮助他打了两个漂亮的仗,一个是偷袭陈留,一个是智取南阳,这两仗打得非常漂亮。 他得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我们刚刚提到过的郦食其,这个郦食其,《史记》称他为高阳酒徒,就是一个爱喝酒的,一个落魄的书生,但郦食其胸有大智。秦末大起义以后,郦食其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辅佐的一个主帅,一直没有找到,陈胜的部下来他没有看上,项梁派人来他也没看上,等到刘邦来的时候他看上了。刚好有一个机会,就是当刘邦来的时候,刘邦手下有一个骑兵侍从,这个骑兵侍从刚好和郦食其是住在一条街上的,他俩是街坊,认识,这个人刚好回乡来探亲。那么郦食其就托他捎个话,当然刘邦在这此前已经广泛的在天下招纳贤士,就刘邦一开始起兵就招纳贤士,这个骑兵也知道就见了郦食其的面,郦食其见他以后就跟他说,把我的情况告诉你们的主公,我要见他,说刘邦就是我要寻找的那一号人,我很欣赏刘邦。当然这个郦食其这个老乡就告诉他,刘邦这个人有两个毛病:第一爱骂人,见人就骂,你得有个思想准备。第二,特别不喜欢儒生,哪一个儒生要带着一个儒生的帽子,儒冠来了,他上去就把人家的帽子揪下来,然后当做便盆“溲溺其中”把人家的帽子当做小便盆来用,当然这两点不好。这个骑士首先告诉郦食其,你要有这么个思想准备。郦食其说你不要管,你去通报吧。 果然,刘邦到了郦食其的老家以后,就开始派人去召郦食其,要见郦食其,当然刘邦并不是特意准备好要见郦食其,他见郦食其的时候,先找了两个军中的女子为刘邦洗脚。郦食其一进来看见这个场面很不高兴,但是郦食其并没有退缩,郦食其的举动也是很不凡,见了刘邦以后没有下跪,作了一个长揖,揖而不拜,这个是不太尊重的。然后第一句话就问刘邦,你是帮助天下诸侯灭秦啊,你还是帮助秦来灭天下诸侯啊?这话一问,刘邦立马就火了,刘邦破口大骂,骂郦食其。等他骂完郦食其又说,你既然是灭秦,你就要召聚天下的人才,你怎么能够一边洗脚一边这样来见长者呢? 郦食其的年龄比刘邦年长啊《史记》记载,他见刘邦的时候他已经60多了,而刘邦刚起兵反秦的时候才48岁。60多的人指责40多的人一边洗脚一边见我不礼貌,刘邦一听赶快叫那两个女人走,然后把脚擦干净,整理好衣服,起来向郦食其道歉,请郦食其入座。然后他就问郦食其,我该怎么办?郦食其话说得很不客气,他说你手下的人不满万人,就是你手下不到一万人,而且你想进入强秦,就这么带着不到一万人的军队,就直接杀到秦的核心地区去,你非败不可,我建议你先打陈留。 陈留是个县,就在今天的开封附近,现在是个镇,为什么先打陈留县呢?郦食其说了两个理由:第一陈留县的县令是我的朋友,我可以劝他投降你,如果他劝降不成,我做内应你从外面打,咱们里应外合,很快就可以把陈留拿下来,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陈留这个县你不要小看它,这个县囤积了大量的军粮,你拿下陈留,你的军粮再无担忧之处,你有粮食了。起兵打仗我们知道,一般的人去参军,参军要吃粮,你没有粮食,你无法聚集你的军队,所以陈留聚集了很多军粮,当然这个话刘邦听进去了,刘邦非常高兴,立即就派郦食其前往陈留去。结果郦食其到了陈留,劝那个县令向刘邦投降,那个县令不干,这个陈留县令也没有做周密的防范。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趁郦食其还在和人家谈判的没有回来的时候,对陈留县发动突然袭击,陈留县没有做准备,所以陈留县一下子被刘邦打下来了,所以我们叫偷袭陈留。这一仗是刘邦西征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然后刘邦占领陈留以后,继续向西打,因为入关对于刘邦来说,比较合适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从洛阳继续向西,经过函谷关进入关中。另一条是南下,走陕西西南部分那个武关,从那个地方进入关中。 因为大家知道,陕西这个地方关中之地它四面都是山,四面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函谷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南边是武关,四边都有关。所以关中这个地方被称为四塞之地,四面都卡住了,易守难攻。当年陈胜的部下周文就是从函谷关打进去的,所以刘邦也想走这条路,结果在洛阳打的这一仗刘邦打败了,打不进去,洛阳都没有打下来,你再从洛阳向西打进函谷关太难了。那么刘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办法,要改变改变直接西入函谷关的计划。怎么办呢?南下。从洛阳南下就是今天河南的南部、西南部有一个地区叫南阳,当时的南阳在秦代是一个郡,下面辖了十几个县。今天的南阳仍然下属了十几个县,是河南省最大的一个地级市。结果刘邦首先是在今天的鲁山附近和秦军的南阳郡的郡守打了一仗,这一仗刘邦打胜了,打胜了以后接着就带兵往下追。而南阳郡守在鲁山这个地方打败以后,就退守到南阳去了,退到这个地方当时叫宛县,这个宛县是南阳郡的郡治,郡治的意思就是一个郡的中心,也就是郡的政府所在地,叫郡治。南阳太守就退守宛地区的宛城,到那儿驻扎起来。 画外音: 刘邦洛阳的战败使得他从函谷关进入关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刘邦必须改变作战计划,从南边的武关进入关中,这一计划就意味着必须拿下南阳,而秦军守军也绝非等闲之辈,据史书记载,驻守在宛城的秦军守军固守不下,不易攻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会采取什么办法呢? 王立群: 刘邦一看太守退了,刘邦没有打宛县,直接带着军队绕过宛县直接往西走了,想进陕西通过武关进入关中。但是刘邦这个打法我们看得很清楚,刘邦的目的是在抢时间,他觉得能绕过宛城不打,先入武关,进去的越早越好,因为楚怀王有一个令“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谁先进入谁就是关中王啊。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他南阳不打,宛城不打,而直接向西入秦关,这个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也说明刘邦这个人不是一个军事家。结果他这个决定遭到他手下的一个重要谋士的竭力反对,这个谋士跟了刘邦一生,为刘邦灭秦、灭项和巩固西汉政权立了大功劳,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这个时候已经跟了刘邦了,张良怎么跟刘邦的呢?张良是在秦末大起义一开始以后,张良也聚集了几百人,聚集了几百人以后,张良第一没有自立为王,第二也没有立人为王,他也采取了刘邦那个办法,“加盟连锁”他去投靠谁呢?投靠景驹,就是刘邦原来要投靠的第一个人那个景驹。结果在投奔景驹的路上他跟刘邦两个人巧遇了,两个人一见面,一谈话张良不走了,不去找景驹了,觉得跟着景驹不如跟着刘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良在此前非常熟悉《太公兵法》。张良是个重要的谋士,他把《太公兵法》这套东西讲给刘邦听,史书记载是“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就是刘邦听了他的话以后完全听进去了,而且经常采纳张良的意见,张良觉得找到知音了。而张良把《太公兵法》说给其他人听,史书记载了三个字“皆不省”,其他人听了以后都懵懵懂懂听不懂,只有刘邦一听就懂了,而且马上采用。所以张良就觉得只能跟刘邦了,他觉得刘邦是老天爷送给他最好的一个伙伴。他就跟定刘邦了。所以张良对刘邦绕过宛县直接入秦的做法坚决反对,他说你如果这样做的话,宛兵在后,强秦在前,前后都是秦兵,你南阳的军队你没有灭,南阳军队会尾随着你。前面还有强秦“前后夹击,此危道也”这是最危险的一条路。 这一说,刘邦立即听进去了,刘邦就连夜调转军头,本来军队往西开来,调过来,调过来他还怕南阳郡的郡守知道是自己的军队,连旗帜都换了。等到天一亮,刘邦的军队已经把宛县的县城围了多层,把宛县的县城团团包围住了。南阳郡的郡守原以为刘邦的军队走了,结果早上一醒来手下人向他报告,说外面刘邦的军队把自己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个郡守一看这儿完了,郡守这就慌了神了。当时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拿起剑来就想自刎,不成功则成仁嘛,结果他手下有一个人非常聪明,这个人是他的门客叫,什么名字呢?叫陈恢,陈恢这个门客说,别,主公千万别那么急着抹脖子,你现在死得太早,你晚一晚,你等我做点事情你看看,不成了你再抹脖子,那么急着抹脖子干嘛呢?然后这个南阳郡的郡守就没有自杀,派陈恢越城而下去见刘邦。 陈恢见到刘邦以后(说),我听说你有一个怀王之约,就是先入咸阳者王之。这陈恢很聪明的,点出来第一点,你那么急匆匆的带着军队往西去,干嘛呢?你想争取一个先入关者,你先入关你将来可以做关中王啊,但是你没有想到,宛城你不打,宛兵在后,强秦在前,你走这个路肯定很危险。这个分析跟张良的分析完全一样。你只能留下来打宛县,而宛县你要打起来,城池坚固,守兵众多,你打宛县你一定死伤惨重,更重要的是,拖延你入关的时间,你在这儿一打,你就走不了了。所以,我站在你的立场上为你考虑,我建议你,第一,不要绕过去走了。第二,你也不要强攻。我给你个忠告,叫约降,什么叫约降呢?就是你跟南阳郡的郡守两个人谈判一下,叫南阳郡的郡守仍然叫他改换旗帜,作为你的部下,替你守着南阳郡,他是你的部下了,你也不灭他,然后呢?他的士兵全部跟你走,加入到你的军队中间,你带着他的军队走,让他替你留守。之所以现在人们不愿意投降你,大家都有一个看法,认为什么呢?降必死,我投降你刘邦一定会被杀,所以大家都在拼死抵抗。假如你采用约降的办法,他们都会投诚,然后各自在自己的防地驻守,每一个人都把军队交出来给你,你就带着这么大军继续向西,你何乐不为呢?这有三大好处:第一,你进军的速度快了第二,你阻力少了第三,你的
相关推荐:
小人物(胖受)
危险情人
要命!郡主她被庶女拐跑了
对不起师兄:我撬了我的“嫂子”
深陷
回到仙尊少年时[穿书]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一梦三四年
他是斯文糙汉
穿成恶毒女配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