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有在后宫走动。 胤祐也很久没有见到过阿玛了,更别说和阿玛一起用膳,哪里知道阿玛现在究竟吃什么? 于是,他问道:“阿玛为什么要吃素呀?” “因为阿玛要为灾区百姓祈福呀。” 小家伙疑惑道:“为灾区百姓祈福?” 皇贵妃放下筷子,招了招手,将儿子叫来跟前:“小七,你还记不记得前年咱们跟阿玛出门的事情。” 小家伙点头:“当然记得,咱们去了好多地方,河间、济南、苏州、江宁。” “对,你还记得咱们路过沂州、宿迁、高邮一代的时候看到的情景吗?” 胤祐回忆了一下,这几个地方他们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都有经过,胤祐自然记得。 “我记得,高邮被水淹过,沂州和宿迁也是。” “你知道为什么吗?” “知道,太子哥哥跟我说过。”胤祐点点头,“因为黄河的水流出来了,把村庄和农田都淹没了。” 皇贵妃问他:“你还记得那里的百姓吗?” 小家伙点点头:“记得,他们很可怜,没有房子住,也没有饭吃,我还把我的点心分给了他们。” “所以,”皇贵妃收敛了笑容,很严肃的对儿子说道,“今年的汛期,黄河又决堤了。大水淹没了农田,冲垮了房屋。那里的百姓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胤祐脑子里立刻出现了去年看到的场景,老人穿着破烂的衣物,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拿带着祈求与渴望的眼神看着他们,一点点银钱和食物就能让他们跪下来,磕头谢恩。 小家伙脸上露出了怜悯的神色,也不知联想到了什么,眼眶竟然都湿润了起来:“那我……那我少吃一点,剩下的都留着,让阿玛送过去给他们吃。” 皇贵妃替他擦擦眼泪:“那倒不必,你吃饱就好了。咱们不要浪费,也不要再大鱼大肉,算是对灾区百姓的一点帮助吧。” 胤祐点点头:“好!” 然后他就乖乖地坐在桌旁,青菜豆腐配白米饭也安安静静吃了一碗,然后放下筷子,说道:“额娘我吃饱了。” 皇贵妃表扬他:“宝宝真棒。” 用过午膳,李熹带着胤祐去午休。可是没睡多久,他就看到小家伙自己从床上爬了起来,自己换好衣服,穿好鞋子,下床,来到书房,在书架上翻找起来。 李熹看了半晌,忍不住问他:“哥儿在找什么?” 胤祐转过头来:“咱们这儿有没有治理河道的书籍,我想看看。” 李熹“噗嗤”一声笑了起来:“咱们这儿只有诗词歌赋和你要读的《四书》、《五经》,哪儿来治理河道的书籍?” 小家伙不满的嘟了嘟嘴:“可是太子哥哥和哥哥那里都有,我怎么就没有?” 李熹笑道:“太子和四阿哥那里有,咱们这儿真没有。” 小家伙忽然往外走:“我去额娘屋里找找。” 说着他就冲出屋子,连台阶都不走,从旁边手脚并用翻上月台就进了承乾宫的正殿。 皇贵妃正坐在书桌前看书,看到他还颇有些意外:“你怎么这么早就醒了?” 某些小朋友,平时为了逃避读书习字,不睡满一个时辰是不会睁眼的,就算睁眼也恨不得在床上再赖上半个时辰。 胤祐走到书架前:“我来找书。” “找什么书?”皇贵妃好奇道,“《西游记》你早拿回去了。” “我想看看有没有关于河道治理的书。” 皇贵妃摇摇头:“我这儿最多的就是医书,你要看看吗?” “不看,我要看关于河道治理的书。”小家伙继续在书架上翻找,“阿玛放了那么多书在你这儿,就没有关于河道治理的吗?” “好像……还真没有。” 小家伙立刻转身往门外跑:“那我去找太子哥哥。” “小七,”皇贵妃叫住他,“你回来。” 胤祐有点着急:“我去找他借两本书,去去就回。” 皇贵妃笑道:“不着急,你过来,额娘有话要跟你说。” 胤祐不情不愿的走到她的身边:“你快说吧。” “太子现在很忙,每天要帮助阿玛处理政务,你这几天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了。关键是我觉得你会白跑一趟,他多半不在毓庆宫。” 胤祐想了想:“那我去找哥哥,他也有河道治理的书籍。” “哥哥要读书,也很忙。”皇贵妃拉着他的手,“要不咱们聊一聊关于黄河的故事。” “好!”白露从旁边搬了张凳子过来,让他坐下。小家伙迫不及待的问道,“黄河为什么要决堤?” 皇贵妃说道:“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黄河。” 胤祐说道:“我见过的,就是一条很大很大的河,河水是黄色的。”他想了想又补充道,“《三字经》说,长江和黄河最后都会流向大海,是河流的代表。” 皇贵妃点点头:“对,长江和黄河你都已经见过了。下面咱们就来说说黄河吧。它自西向东流入大海,途经许多许多地方。其中有一个地方叫黄土高原,它从这个地方奔腾而下,夹杂着大量泥沙。到了中原一带,地势变得平缓,这些泥沙就会淤积在河床底部,千百年来不断累积,河床甚至比周围的陆地还要高出许多。” “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黄河沿岸的人民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开始不断修筑堤坝,他们总结了许多经验,修筑的堤坝越修越长、越修越高,也越来越完善,绵延数百里。” “所以,黄河大堤是一项水利工程。每年的六-七月,这些地方降雨量大,就到了汛期,汹涌的河水不断冲刷着堤岸,生土建造的河堤放水性能不好,很容易渗水瓦解,导致决堤,河水倒灌入村庄和农田。” 胤祐听得似懂非懂,这些知识对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还是太难了一些。 皇贵妃摸了摸他的脑袋:“没关系,以后你可以慢慢学,希望有一天,你能帮助阿玛,解决这个最大的难题。” 小家伙忽然说道:“我有办法了,可以让沿岸的百姓都搬走呀,搬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 皇贵妃摇摇头:“中原一带是整个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他们世世代代居住于此,人口密集,土地富饶,地势平坦。正因为如此,你的祖先一路从东北打到这里,目的就是问鼎中原。那里的老百姓,离开了这么一片风水宝地,他们还能去哪里生活呢?” “好吧,”小家伙听明白了,“现在除了修筑更牢固的堤坝,就没有别的办法咯。” 皇贵妃点点头:“理论上是这样。” “那怎么样才能更牢固呢?”小家伙想了想,眼睛忽然一亮,“糯米糕……不不不,是糯米浆,就是盖房子那个。” 皇贵妃摇摇头:“这个我不懂,但我觉得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成本过高,高到你阿玛这个一国之君也不一定能承受。第二,是耐腐蚀性不一定好。所以,我建议你有机会去问问南怀仁,他们那边修建宫殿和神庙用的是什么材料。” 胤祐点点头:“好,我记下来了。” 现在康熙正忙着,胤祐肯定不能去打扰阿玛。他只能去找哥哥,真的从他那里借了好几本关于河道治理的书籍回来查阅。 小家伙认真起来能把自己在书房里关上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天色渐渐暗下去,若不是要叫人进屋点灯,他或许都不会抬头。 皇贵妃几次叫他放下书本出去休息一下,他都恍若未闻,一直抱着书本,坐在书桌后面一动不动。 “唉……”皇贵妃叹口气,对身旁的李熹说道,“看来不是他不爱读书,只是没有发现他的兴趣爱好。” 李熹捂着嘴笑道:“咱们哥儿爱好可太多了,这两天兴趣来了,可以不思饮食全神贯注,过不了几日便抛在了脑后。” 她说得没错,胤祐从《管子·度地篇》中看到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所以,修堤的时间以春天的三月最好,因为这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 从现在算起,到明年三月,那还有大半年的时间。 不过他倒是可以找个机会去向南怀仁打听打听,关于他们那边的建筑知识。 出伏之后,天气便渐渐凉爽下来。皇子们又开始全天上课,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开展军事体育课。 胤祐又开始和兄弟们一起读书习字,骑马射箭的日子。 六阿哥的病已经完全好了。不过到了秋燥时节,孩子们如果水喝得少了,难免会有一两声咳嗽。 胤祐坐在六阿哥身后,一听到他咳嗽,心就不自觉揪了起来。 因为上次,六阿哥一场大病险些丢了性命,就是从轻微的咳嗽开始的。 于是小家伙特别殷勤的忙前忙后,移到了下课时间,亲自捧着茶碗来到六阿哥跟前:“六哥,快,喝口水。” 六阿哥看他一眼:“我想喝水,哈哈珠子会给我倒,用得着你来吗?” 胤祐摆摆手:“没事没事,我就想给你倒。”他把茶碗往六阿哥跟前推了推,“你快喝了吧。” 他这么热情,六阿哥也拿他没有办法,一个上午给自己灌下去好几碗茶水。以至于,到了师傅抽查背诵的时候,他却忽然想尿尿。 师傅还以为他是背书背不出来,在找借口,硬是让他憋着,没让他上,害得六阿哥差点在课堂上尿裤子,当众出丑。 胤祐对此一无所觉,下雪之后,第一时间捧着茶盏又过去了。 六阿哥站起来就跑,胤祐在后面追:“六哥六哥,你去哪儿呀?先把水喝吧。” “你自己喝吧。”六阿哥人已经出了书房的门,声音从院外不耐烦地传进来,“你自己喝吧!” 这时候,五阿哥忽然走过来,阴阳怪气的说道:“看吧,热恋贴人家冷屁股,你对他这么殷勤干嘛呀?” 这时候,八阿哥和保泰也靠了过来,胤禩小声的说道:“德妃娘娘又被禁足了,阿玛都不让她出永和宫的门。” 五阿哥也说道:“我还听说,阿玛要让她搬出永和宫。” 保泰傻傻的问:“搬去哪儿?” 五阿哥和八阿哥对望一眼,都没有说话。 胤祐把手里的茶盏递到五哥手里:“五哥,你喝吧,我也想尿尿。” 秋天到了,确实容易嗓子不舒服,皇贵妃特意做了些生津润肺的秋梨膏,里面加了些陈皮和乌梅。舀一勺放在茶杯里,用热水一冲,喝起来酸酸甜甜的尤其受孩子们喜欢。 于是,胤祐拎着篮子,又开开心心的送礼去了,慈宁宫、宁寿宫必须各送一份,毓庆宫也要来一份,然后是二公主、三公主和四公主,以及三个年幼的弟弟,九阿哥、十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太小了,就不送了。 剩下的带到书房去,分给哥哥们,可是半路上他却遇到了一个人。 小家伙开开心心的进了乾清宫,直奔上书房而去。这时候,迎面有人朝他走了过来,现在天黑得稍微晚了些,大清早还没亮,他都没看清楚是谁,就被人拦住了去路。 小家伙抬起头来,借着灯笼微弱的光线,这才看清楚:“阿玛!” 康熙最近可太忙了,忙得都没有时间去上书房检查儿子们的功课。除了太子,别人轻易见不着他。 他今日刚下早朝,身上还穿着朝服。正准备去昭仁殿换身衣服,然后去慈宁宫给太皇太后请安,哪知道半路上有意外收获。 康熙站在原地没动,胤祐立刻会意,赶紧行礼:“儿臣给汗阿玛请安。” “起来吧,”康熙看了看周围,文武大臣早就走远了,附近除了太监和侍卫没有别人。他这才轻斥儿子,“都什么时辰了,你才去书房?” 小家伙怯怯的说道:“我我……我再陪您聊一会儿,师傅也该到了。” 康熙咬了咬牙,真想抽他两巴掌,但又实在下不去手。反正这小家伙跟别的儿子不一样。他一点也不担心在汗阿玛这里会失宠,反正他有太皇太后宠着,谁也奈何不了他。 老父亲把自己气得够呛,只能咬咬牙放他走。 “慢着!”胤祐走出去没两步,康熙又把他叫住了:“你去读书怎么还带个篮子?” 篮子是太监手里拎着的,胤祐回头看了一眼,这才说道:“是额娘做的秋梨膏,说是能够生津润肺止咳,我给哥哥们一人带了些。” 康熙问他:“你就想着哥哥们。” “没有没有,乌库玛嬷和皇玛嬷我也松了,姐姐、妹妹和弟弟都送了。” 老父亲听懂了:“就你阿玛这里没送?” “……” 换了别的阿哥,此时立刻就拿出一瓶来孝敬阿玛了,毕竟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别说一瓶秋梨膏,只要阿玛高兴,送个十瓶八瓶也不是问题。 但到了胤祐这里,他却不愿意了。因为出门的时候数量都是刚好的,给了阿玛,就总有一个兄弟分不着。 孔圣人不也说了吗,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样容易引起兄弟间的矛盾。 但小家伙还是不情不愿的从篮子里拿了个小瓷罐出来,递了过去:“阿玛,我把大哥那份送给你,你不要告诉他哦。” 康熙:“……” 老父亲已经沦落到和儿子抢一点秋梨膏了吗?他挥了挥手:“你还是拿去送给老大吧。” 胤祐毫不迟疑的又把小瓷罐放进了篮子里,然后走过去拉了拉阿玛的手:“别生气,你的皇贵妃那儿还有好多,给你留着呢。” “那也是皇贵妃给朕留的。” 小家伙抬起头来,冲他狡黠一笑:“是我让皇贵妃给你留的。” 康熙忍不住翘起唇角,在他小屁股上拍了一巴掌:“快去读书!” 这天胤祐在小书房里等着纳兰来给他上课,富敦在他旁边,两个人聊了几句。胤祐随身带了本词集,趁着这个时候,打开来翻了几页。 富敦在一旁看了看,说道:“《陈迦陵文集》,这个名字有点熟,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或是听谁说过。” “是吗?”胤祐完全不知道,就那么傻笑了一下,“我随便拿的,就没事的时候翻一翻。不过我觉得这个人的词,读起来有苏、辛二人的豪迈。” 他想了想,又说道:“不过有些我看不懂,比如这一首。” 富敦正要凑个脑袋过去看,这时候,纳兰从外面走了进来。 胤祐看到师傅来了,赶紧坐好,富敦看了一眼阿玛,也退到了一旁站着。 胤祐记性好,理解能力又强,《诗经》已经学完了,并且全都能够背下来。 现在纳兰开始教他《五经》中的第二部 ——《尚书》,也称《书经》。 第一篇学的就是《尧典》。文章学起来没有诗词那么朗朗上口,学起来自然更有难度。而且康熙对儿子们学习的要求是,既能背诵又要能讲解,因此,学习进度很慢。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纳兰问道,“七阿哥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胤祐摇头:“
相关推荐:
菊隐寺夜话(H)
[ABO]王子的必修课
牵丝(包养)
少女们的冒险记事
度关山
熊欲
四夫争宠:夫君个个都倾城
炙岛[校园H 1V1]
被送给敌国主将之后
六零之当娇妻不当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