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的时候怎么不见你们对我这么好?” “你还好意思说!”五阿哥忽然伸出手点在他的额头上,“去年你生病,我们每天下学都跑去看你,可是皇贵妃不让我们进去。” “哎呀哎呀!我额娘是怕我把病传染给你们。”小家伙不耐烦的挥了挥手,端起桌上的粥碗,“来,六哥张嘴,我喂你。” 小孩子总是坐不住的,大家陪着六阿哥聊了一会儿,便各干各的去了。 八阿哥要去读书,五阿哥和保泰也去别处玩。胤祐也想和他们一起去。可是刚站起来,就被人拉了一把。 他回过头来,发现六阿哥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小家伙又坐了回去,问他:“怎么了六哥?” 胤祚皱了皱眉,看了一眼门口候着的两个太监:“你们先退下。” 太监依言退下,他才凑到胤祐耳边说道:“告诉你一个秘密。” 胤祐隔三差五就会听到别人告诉他的秘密,很有经验的点点头:“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六阿哥接着说道:“我梦见了一个……神仙,他告诉我,本来我额娘还有个儿子,也就是说我应该有个弟弟。可是他又说,因为我的病好了,所以没有了。” 胤祐无所谓的耸了耸肩:“没有了就没有了呗,或许本来就没有,他胡说的呢。” “那万一有呢。” 胤祐冲他憨憨的笑:“那现在也没有了,所以不用想啦。什么弟弟,我不就是你弟弟。是我不够聪明,还是不够可爱?” 六阿哥摸摸他的头:“你好烦。” 胤祐拿起勺子,盛了一大勺粥送到他嘴边:“来,再吃一口。” 德妃一直在永和宫等待消息,她的心情很复杂,既担心儿子的病情,又担心皇贵妃对六阿哥做了什么。 说起来她有三个孩子,但四阿哥只认皇贵妃做娘,五公主在皇太后宫里养着,轻易是见不到的,太后也不让她见。 只有六阿哥,六阿哥就是她的命根子。 可是她又真的很介意皇贵妃给儿子治病这件事,她好害怕因为皇贵妃治好了胤祚,从此以后,皇上会让她的第二个儿子认了那个女人做额娘。 就在这种惶恐、焦虑又纠结的心情中,她等来了一个人。 自从四阿哥的身世被揭穿之后,康熙就再也没有走进过永和宫的大门。 永和宫和承乾宫只有一墙之隔,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当他和皇贵妃母子俩在另一头享受天伦之乐时,这边独守空房的女人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时,是怎样一种心情。 承乾宫作为皇贵妃的寝宫,偏殿是没有住其他庶妃的。而永和宫不同,除了主位的德妃,偏殿和后院都住着其他庶妃。 可是康熙走进这里的时候总觉得空荡荡的,不如承乾宫有生气。 大抵是其他庶妃也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皇上了,她们听到“皇上驾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有种下意识的欣喜,然后站起来整理衣着头饰。 走到门口才发现,皇上直奔正殿而去。她们便只能失望的重新坐下,连房门都不敢出去。 德妃迎出殿外,看到皇上泪水就不自觉的盈满了眼眶。娇娇柔柔的屈膝蹲在那里,等着皇上弯腰扶她一把。 然而,她什么也没有等来,皇上只是看了她一眼,没有怜爱也没有愤怒。往日的恩情早已经烟消云散,宫里从来不乏新鲜面孔,皇上既然两年没来,就只是把她抛到了脑后,不是什么欲擒故纵。 “起来吧。” 康熙走进正殿,既没有坐下,也没有让人上茶。 德妃跟在他的身后,大胆的问了一句:“请问皇上,六阿哥的病可好些了,臣妾这几日吃不下睡不着,时时刻刻都在惦记他。” “老六已经没事了,是皇贵妃只好了他,你可以放心了。” 德妃的心只放下去一半,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刻意强调皇贵妃。 康熙看她一眼,接着说道:“你该知道,若非特殊情况,后妃不得离开后宫,更不得擅自前往阿哥所。” 此时此刻,听到“皇上驾到”四个字时的欣喜荡然无存。德妃万万没想到皇上驾到,竟然是来兴师问罪的。 她立刻跪下来解释:“当时六阿哥病危,皇上和皇贵妃又不在宫中,臣妾实在是爱子心切……请皇上恕罪。” “好,这次朕就饶了你。”康熙转过身来与她对视,毫不掩饰眼神中的冷意,“但你给朕记住了,从今以后,不许再单独与老六见面,胆敢有下次,朕一定饶不了你。” “皇上!”德妃俯下身磕头,眼泪啪嗒啪嗒往下落,“您已经夺走了臣妾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不能再把胤祚从臣妾身边夺走,您不能这么残忍。” “看看你自己,有没有一个做额娘的样子。”康熙从她身边走过,“你从来都没有想过你的孩子们,你只想着你自己。” “我……” “皇贵妃养育了老四这么多年,你只是因为一点个人私怨,就把老四不是她亲生的这件事搞得人尽皆知。”这时候,康熙已经走到了门口,“你寒了孩子的心,不仅是老四,还有老六。” 说完,他便头也不回的走出了永和宫。 德妃趴伏在地上,泣不成声。 看到六哥一天天康复,小家伙也放下心来。现在正值酷暑,每天热得满头大汗,还必须在上书房规规矩矩的坐着。 康熙早就立下过规矩,在上书房读书,必须衣冠整齐,不得摇扇子,无论天气有多热,都得把上午半天的课上完。以免皇子们中暑,下午可以只上半课,或是让皇子们的从学师傅在各自住所督促他们读书。 胤祐的从学师傅是纳兰,他现在还没搬去阿哥所,仍然住在后宫。师傅进不来,他等于下午半天完全不用上课。 可问题的关键是,小家伙连上午半天的课也不想上。 于是,他忽然对康熙说道:“阿玛,我的乌库玛嬷还在南苑行宫,咱们怎么把她给忘了呢。” 康熙瞪他一眼:“是你把乌库玛嬷忘了,朕可没忘。” 小家伙吐了吐舌头,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又想出宫了:“乌库玛嬷一定很想念我,咱们快过去陪她吧。” 小家伙确实有些迫不及待,一方面是紫禁城太热了,他待不住,另一方面也是真的想念乌库玛嬷。 于是,第二天,康熙又带着他和皇贵妃来到了行宫。 太皇太后问了问六阿哥的病情,得知一开始情况万分凶险,现在孩子已经痊愈,这才安下心来。 他搂着胤祐,摸摸他的头,感慨道:“老六这孩子……唉,熬过这一关,但愿他日后平平安安。” 小家伙依偎在乌库玛嬷怀里,笑起来大眼睛弯成了月牙形:“大家都要平平安安。” 太皇太后捧着他的脸:“这次可多亏了咱们小七,一心记挂着哥哥,你阿玛额娘才能及时赶回去。” 小家伙得意的笑了笑:“是我额娘治好了六哥,额娘可厉害了,她读了好多书,什么病都能治好。” 皇贵妃伸出手拍了拍他的小脸:“那你要不要像额娘一样,也读好多书?” 小家伙忽然跳起来往门外跑:“我要去找哥哥们。” 太皇太后笑着嘱咐他:“慢点跑,小心摔着!” “摔不着!” 康熙摇着扇子,看他小小的身影消失在门边:“没规没矩的小东西,朕瞧他就是欠收拾。” 太皇太后轻轻捻动着佛珠:“你敢收拾他,我就收拾你。” “……” 胤祐来到书房门口,还没进去,就听到太子哥哥说了句什么,像是在与人争论,随即又传来大哥的声音,听上去语气不善。 小家伙大惊:他俩不会在吵架吧。 第88章 胤祐没有着急进去, 而是站在门口听了一会儿,终于听明白他们在争论什么。 太子和大阿哥现在都有在帮康熙处理一些政务,最主要的就是一些祭祀活动。 但是因为皇家祭祀流程非常复杂和繁琐, 往往提前几个月礼部就要开始准备。皇帝提前三天斋戒,准备审阅祝文, 查看玉帛、香烛等祭祀所用物品,由銮仪卫用龙亭送至天坛。 然后就是皇帝亲临天坛, 开启隆重且繁琐的祭天大典。迎神、进献玉帛、牛羊、诵读祝文等等, 然后是各种献礼,就连礼乐歌舞都要更换数次, 礼成回宫还需宴请百官。 就因为流程太多太复杂,导致太子和大阿哥因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发生了分歧,于是两个人开始争论起来。 太子从小就跟着康熙参加祭祀, 从九岁开始就开始一个人独自参与小型祭祀活动,跟礼部打过无数次交道, 对于祭祀流程自然是相当熟悉。 大阿哥也是这两年, 快要成年了,才跟着康熙出席祭祀活动,其实对于祭祀的整个流程, 并没有太子那么熟悉。 太子在书房正中,负手而立,看起来就是谦谦君子的模样:“按照礼部的规矩,就该是诵读祭文在前。” 三阿哥站在太子身后, 听到他说完,频频点头:“按照流程, 应是如此。” 大阿哥在另一边, 站姿要随意许多:“上次汗阿玛就是先祭酒。” “不可能!” “汗阿玛是天子, 他怎么会错?” “……” 四阿哥就站在一旁,安静的听他们吵。不像三阿哥那样态度鲜明的战队太子,当然,他也并不赞同大阿哥。 这时候,门口探出半个小脑袋,一脸好奇的打量他们。 三阿哥一眼就看到了他:“哟,小七过来了。” 门口偷听的小家伙被发现了,只能蹦蹦跳跳的走进房间。 四阿哥摸摸他的头问道:“路上累不累,怎么不去休息一会儿?” 小孩子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胤祐摇了摇头:“一点也不累。” 四阿哥又问道:“老六的病怎么样了?” “不用担心,”小家伙拍了拍哥哥的手,“六哥已经完全好啦。” 四阿哥露出个很浅,不仔细看甚至看不出来的笑容:“没事就好。” 胤祐左看看右看看,发现太子和大阿哥两个人脑袋朝向不同的方向,一人看着一边窗户,都没有要说话的意思。 小家伙走到他俩中间,看看太子哥哥又看看大哥:“你们怎么不吵啦,继续呀?” "……" 大阿哥和太子对望一眼,都没说话。 小家伙拉着太子哥哥的手晃了晃,太子低下头来看他,没憋住,笑了起来。 于是,小家伙另一只手又去拉大哥:“你们俩为什么要替阿玛操心呀,是课业不够多吗?还是点心不好吃?” 大阿哥忍无可忍,一把将他拉过来按在自己腿上,太子也忍不住,一巴掌落在他翘起的小屁股上。 行宫虽然凉快,但是对于胤祐来说也不好玩。康熙本来是要带着几个儿子出塞外巡幸,顺带着行围。 但六阿哥生病这个事情一耽搁,他现在哪里也去不了,只能陪着太皇太后在这里住几天。时间刚进入七月,天气稍微凉爽一些,便起驾回宫。 今年汛期的时候,河道总督靳辅向康熙呈上奏折,说是黄河又决堤了,附近的村庄、房舍、农田损失惨重,还有人员伤亡,受灾面积极大。 因为黄河的事情,康熙前年还特意南巡了一趟,亲自敲定了一系列河道治理的方案,修改入海口,清理淤积的泥沙,新修堤坝等等,并且说过,不管花费多少银两,在所不惜。 可是事情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两年一到汛期,就会传来黄河溃堤的消息,搞得康熙每年都要为这个事情寝食难安,还要和大臣商议善后事宜,抢先赈灾、灾后重建,继续治理河道…… 今年的水患尤为严重,奔腾的黄河之水犹如一头咆哮的猛兽,挣脱开堤岸的束缚,席卷过周围的村庄,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 一夜之间,多少百姓被淹没在河水中,还有更多人流离失所。这些不只是奏章上的一个数字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鲜活的生命。 帝王疲惫的靠在龙椅上,大概当年祖宗凭借武力入关之时只想到了这片徒弟的富饶,一个千百年来靠捕鱼和狩猎繁衍生息的民族,当他们的子孙后代成为这篇广袤大地的统治者时,将要面对的重重考验。 武力能打下江山,但武力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吗? 自少年天子亲政以来,他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科举一甲前三只取汉人,开博学鸿词科,希望以此招揽大批前朝学子,外廷官员多以汉人为主。 有的汉人誓死不肯入仕,也有人扶摇直上官职封疆大吏,例如于成龙、靳辅、张英、汤斌等人。 帝王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汉人选择入仕,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气节,心甘情愿臣服于满人,一心想要升官发财,大富大贵。 事实上他们个个清廉自持,于成龙去世之时除了官服,连一身像样的衣裳都没有。 他们心系苍生,恪尽职守,风骨与气节都体现在为官之道上,是真正的胸有乾坤。 康熙自己不吃不喝不睡,他的议政大臣也陪着他不吃不喝补水,拟不出个切实有效的赈灾方案,大家都别想回去睡个好觉。 此时,太子也在一旁观证。身为储君,这也是他今后登上皇位的必修课程。 皇上着急,大家也不敢拖延,火速制定方案。说到底,当然是先划拨赈灾银两,安顿灾民为主,其他的倒是可以先缓缓。 康熙不仅把自己和大臣折磨得够呛,还把曹寅这个会计司郎中以及内务府总管大臣叫过来,说是要缩减宫内一应开支,首先就要从减少各宫供应开始。 当然,连帝王自己每天都只吃两顿,所有配给减半,他也不敢减少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只是后宫各位娘娘、皇子和公主也要向皇上看齐,所有供应减半。 这就导致了,有些只爱吃肉不爱吃菜的小家伙,多吃两顿就受不了了。 胤祐把筷子往桌上一放:“我不吃青菜,我要吃肉。” 皇贵妃看他一眼:“没有肉。” 小家伙嘟嘴:“没有肉我就不吃饭了!” 皇贵妃点点头:“那就饿着吧。” 饿着小家伙也受不了啊,于是,又转过头来问皇贵妃:“为什么没有肉?” 皇贵妃故意逗他:“哦,这个你就得去问问你的好朋友曹子清。他是会计司的郎中,负责管理宫中一应花销。他说大家的配给减半,所以你每个月就只能吃那几顿肉,其他时候就吃青菜吧。” 小家伙歪着脑袋想:“子清为什么要怎么做,是因为我阿玛没钱了吗?” 皇贵妃耸了耸肩:“或许吧,谁知道呢?” “不可能!”小家伙皱着眉头,自己否认了自己的猜想,“我阿玛是皇上,全天下最有钱的人!” 皇贵妃又说道:“可是,你阿玛现在每天也在吃素呀。” 康熙最近政务繁忙,每天都在为了黄河溃堤的事情焦头烂额,已经很久没
相关推荐:
睡了舍友的叔叔
八零热辣军婚,假千金当后妈养崽
逃婚后嫁给大佬[年代]
天真(1v1 高H)
女子按摩诊所
雨夜的情色交易现场(短篇)
宫阙藏姝
避风港(1V1)
花韵情事(nph)
我给王爷当奶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