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限你两天之内读完这本《论语正义》,再说人家是不是浪得虚名!” 王??嘴角微翘,冷笑道:“我早已看完,‘莫问湘江桥下水,此生羞作无情死’,石九变也不过尔尔。”他引的却是石越流传坊间的词句。 曾布早知王安石此子,从小聪明过人,号称“神童”,十三岁上听陕西士卒谈起洮河一带形势,便说:“此地大宋不抚而有之,若沦于敌手,则敌强不可制矣。”还未行成人礼,就写了洋洋数万言的策论――甚至王安石变法,也多是他从中策划。这样的人,年轻气盛,又怎肯轻易服人? “天下讲《论语》的,无人能出其右,你敢说‘不过尔尔’!你二叔生平未尝赞许别人,独独夸赞这个石越,你便敢说‘不过尔尔’?欧阳修、司马光、孙觉、程颢、苏轼赞不绝口,你竟敢说‘不过尔尔’?”王安石瞪着王??,怒斥不已,“且去将《论语正义》抄三遍,看你还敢不敢胡言乱语!” 王??从未见王安石和他发过这么大的脾气,立时不再说话,只是叉手静侍一旁。 一直默不作声的吕惠卿却知道,王安石这顿脾气并非专为王??而发。自从推行新法以来,可以说事事难以尽如人意。朝野中反对之声浪潮汹涌。起先反对的,还只是吕诲这样顽固不化的老头,自均输法和青苗法推行之后,温和的如苏轼、苏辙兄弟,以及原本支持新法的程颢都开始表示反对,渐而发展到韩琦这样的三朝元老也上书批评青苗法――皇帝因此召王安石质问为何原本在农村发放的青苗钱居然连城镇居民也要强行认购,王安石竟然强词夺理说:“如果他们愿意借青苗钱,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一时间元老大臣纷纷支持韩琦,被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则称病不出,逼迫皇帝做出选择。皇帝让司马光写诏书催王安石复职,与王安石交好数十年的司马光在诏书中皮里阳秋,指责王安石惹得“士夫沸腾,黎民骚动”,结果王安石更是怒上加怒,抗章自辩。皇帝不得已亲自写手诏解释――这还是吕惠卿亲自来宣读的诏书。这么几经波折,王安石才重新上朝视事。 身为王安石最亲信的人之一,吕惠卿自然知道司马光的不合作对王安石的打击有多大――皇帝想重用司马光为枢密副使,九次下诏,司马光九次辞还,一心一意要求皇帝罢制置三司条例司、青苗法、助役法。王安石与他书信辩论数次,意见却终不能合。于是,王安石执政仅一年左右,不仅没有得到一个有名望的大臣的支持,反而招来了诸君子的一致反对。只有吕惠卿才知道,王安石有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 皇帝在崇政殿表露出来的关切再一次浮上了吕惠卿的脑海。“王安石也想招揽这些年轻人,特别是那个石越!”一个念头飞快的闪过脑中,吕惠卿轻轻咳了一声,笑道:“相公,自从《论语正义》问世以来,不过月余的时间,京师中举子争购,士林交口称赞,一时竟然洛阳纸贵,便是皇上,也甚是赞许。学生忝为崇政殿说书,便有数次听皇上亲口问起《论语正义》的事情。以学生的浅见,有这样的人才,如果能够支持新法,岂非相公一大臂助?” 吕惠卿话音刚落,便听到王??冷冷地哼了一声。他知道王??一向不喜欢自己,也不介意,只微笑地注意王安石的反应。 王安石瞪了王??一眼,沉吟道:“吉甫说得有理。我想先奏明皇上,由朝廷下令推行标点符号,至少可以使公文更加清晰明了。哪位替我走一趟,去看看这个石子明?”一面说一面将目光投向王??,王??却赌气似的将头撇向一边。曾布连忙站出来,笑道:“我很想认识一下这位石九变,便由我去一趟吧。” 王安石在心里重重叹了口气,知子莫若父,王??聪明绝代,但是心胸太小了些。王安石朝曾布勉强挤出个笑脸,道:“如此有劳子宣。《论语正义》一书,依我看来,虽然言必称三代古圣,却是托先王之名行立法之实。这样的人才,应当好好争取。” 自从《论语正义》刊行之后,第一版三千册很快被一抢而空。除了桑氏印书坊全力复印,应付从京师到各地源源不断的订货外,各个印书馆也毫不客气的印起了“盗版”。一夜之间,石越六人的名声,传遍了大河南北。
相关推荐:
我以神明为食
挚爱
我在末世养男宠
满堂春
交易情爱(H)
薄情怀(1v1)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成瘾[先婚后爱]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