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穿越之肉香满满+穿越之快进入纯肉(H) > 第424章

第424章

告诉她,那人,原本就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何必为他伤神?可出口的依旧是那句说过至少二十遍的,“你幸苦了!” 唯一的区别就是,卢灿握住她手时,更用力。 第595章 入寺考核 朱红色的签字笔,很顺手,卢灿龙飞凤舞的签上自己的大名,中英文都有,旋即,与对方交换,一式两份后,他站起身来,与对面那位那位老者握手,微笑、留影。 菲律宾巴列维农场与东瀛伊藤忠商事的合作,正式达成,现场响起一片热烈掌声。 工作人员端着托盘,鱼贯而入,准备庆祝。 走向台上的那位淡青色和服女子,头发高高婠起,斜插一根飞云钗,身段柔美,一步三摇,端着托盘,盘中放着两杯清酒,“父亲大人,还有卢桑,请!” 妖娆女人自然是会津美智子,与卢灿签订合约的是伊藤忠商事的社长会津淳一。 女人百变,此刻的美智子,由内到外散发着一股东瀛女人的温婉,看向卢灿的眼神,似乎能拧出水来。 “请!”“请!”卢灿和会津淳一轻轻碰杯后,都放在嘴中抿抿。 两位主事人端杯之后,大厅中顿时热闹起来,众人纷纷举杯,就近找人碰杯,畅谈,欢笑。 “这是一场共赢的合作啊!”会津淳一看看还未退下的女儿,又将目光挪回到眼前年轻人身上,这句话像是和他说的,又像是自我感慨。 共赢?貌似是这样的。 这次合作,巴列维农场找到最大的粮食销售渠道,对方每年承销一万三千吨大米和一千一百吨的木薯粉,此外还有一些豆类、杂粮。 伊藤忠商事则找到距离更近、且更适合东瀛市场的粮食供应商。 在此之前他们距离最近的粮食供应商是澳洲最大的农商公司GrainCorp(谷物公司),以小麦为主;再远一点,就是北美的粮食大亨ADM公司(世界四大粮商之一),他们的供应,以玉米为主。 “合作愉快!”卢灿点点头,算是同意他的说法,其实他很清楚,这次合作,对伊藤忠商事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东瀛人的饮食习惯和东瀛市场巨大的需求量说起。 东瀛的粮食自给率(按热量计算)只有36%,巨大的市场,无论是东瀛粮商还是国际粮食巨头,无不觊觎。伊藤忠商事现在是国内排名前四的粮食公司之一,可惜还不能一统天下,但是,从这次合作中,会津家族看到登顶第一的希望,这与东瀛饮食习惯有关。 东瀛人习惯大米,海鲜,对玉米和小麦的需求量,相对较弱,而此前大家平分市场时,拿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合约签订后,伊藤忠商事明显走在产品优惠的前列——巴列维农场提供的主要产品是大米,显然更符合东瀛人的习惯需求。 尽管巴列维农场提供的量不大,可市场拼杀,拼的就是一线先机。 伊藤忠商事如果不能利用这一点来扩充市场,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这也是伊藤忠商事不得不退让,同意巴列维农场付款条件的原因。 “下午……如果有空的话,去我家做客?我父亲对卢桑在东京的行为,很感兴趣。”会津淳一举着手中的玻璃杯,与卢灿再次碰杯时说道。 这句话可是两位老者的邀请,回绝不了啊——会津淳一今年六十出头,会津簌平今年八十好几。 “非常荣幸!”卢灿微微颔首,痛快的答应下来。 “那行,稍后我让美智子联系你。” 呃?怎么感觉这老家伙话中有话?卢灿看看身侧的美智子。 美智子听见两人的谈话,双手叠在小腹上,面带微笑,微微躬身。 此刻的她如此雅静,哪有内陆遇到时的嚣张跋扈、前倨后恭模样?卢灿很像将她那层虚伪温婉的皮揭下,然后将站在身边一直没开口的温碧璃推到她面前,告诉她,什么才是真正的“恬静”“温婉”。 这次,阿璃表现极好,带领巴列维农场经理阿诺格,销售总监泰弋尔等一帮人员,圆满的完成这次合作谈判。 昨晚,被自己好好奖赏一顿,她第一次和阿欣联床,有些放不开。想到这,卢灿忍不住回头看看这位贴心助理,正撞上她那水汪汪的眼睛。 不行,今晚回去还要奖励。 ………… 拜见会津簌平的地点,吓卢灿一跳——不是会津家,而是圆满院门迹! 门迹是东瀛的佛教用语,又作御门迹,为东瀛寺格(这个词我觉得熟悉逼格的人都不需要解释了……)名称之一。 挂号为“门迹”,那一定是一家正规的寺庙,可是前缀可是“圆满”二字哦。 日语中的“圆满”,通常含有“去世、逝世、涅槃”的意思,也就是说,所谓的圆满门迹,就是一处盛放死人骨灰、灵柩的寺院! 这老家伙怎么回事?怎么跑到“供养墓(骨灰盛放)”的寺庙中静修? 见卢灿瞪大双眼,吃惊的模样,美智子解释道,“我的祖父信奉真言宗,常说生如夏花灿烂,去如秋萤扑火,当无怨无悔。所以,他老人家也就不会有什么忌讳。” 卢灿心中腹诽,当年前往中国大陆攫取财富,就是你口中的夏花灿烂?为军国主义帮凶,真的死而无悔? 路上,美智子向卢灿和温碧璃两人介绍这座寺庙,还蛮有历史的。 北海道圆满院门迹是京都圆满院的分寺,而京都圆满院是宽和三年(987年)创建,创建人为村上天皇的第三子悟门法亲王,典型的亲王级门迹,可以理解为二等寺庙。 二等寺庙建立的分寺,自动降为三等,等同于国分寺(诸侯国自己建立的寺庙)。 北海道的这家圆满院门迹,建立于江户末期,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历史。会津簌平在七十五岁那年彻底退出伊藤忠商事后,就搬到这里清修。 地上依旧有积雪,树木呈现季节的灰黑色,高低错落的缓坡、延伸到远处的颜色幽深的松柏……寺院的建筑不多,三五栋,掩映在众多松柏中,很有层次感。这里并没有香江各大寺庙那种香火缭绕的朦胧,给卢灿的印象,更像江南园林的清幽。 “这是灵柩寺?”灵柩寺是香江对盛放骨灰的法寺的统称。温碧璃睁大眼睛,拉着卢灿的手,难以置信。 在香江,类似的寺庙不少,要么是宏伟的,要么是喧闹的,要么是阴森的,唯独没有清幽的。她在车上听美智子介绍,还小小担心一把,这一下车,倒把她镇住了。 “请吧,两位?”美智子眼睛落在两人相牵的手上,火光一闪而过。没再父亲面前,她自然就没那么贤淑,“这里是门迹,请尊重这里的寄居灵魂。” 温碧璃轻啊一声,慌忙放开卢灿的手掌,卢灿对这里的规矩也不了解,还以为真的不可以牵手。 三人前后脚踏入宽斗檐的寺庙内。 没见到佛像,进门看到的第一件物品就是文物——一件高为两米五,宽幅为四米的落地四屏风,图案是仙鹤飞天图。 “卢桑,您能看出这是谁的画作吗?”美智子明显想要刁难他,用身体挡住画作的签名题跋,两只手捧在胸前,一副求教的模样。 嗯?入门还有门槛?大爷不教训教训你就不是中华好儿郎! 温碧璃的神色有几分恼怒,这不是待客之道吧?正准备开言斥责,卢灿轻轻拉她一把,盯着美智子一眼,这考核,不知是会津美智子的意思,还是会津簌平那老家伙的意思? 像这种陌生画作,想要鉴定作者,尤其是异国他乡的画派,真的很难。 可今天卢灿想要试一试——如果是会津簌平主导的测试,那他稍后一定会给自己个说法。如果是会津美智子的私自行为,这女人欠教训! 卢灿示意温碧璃等在一边,他先后退几步,通览这幅画作。 这幅画作,表现的主题为仙鹤飞天,与这座寺庙的属性非常契合,色彩搭配及其单纯的装饰性处理,表现突出,这就是寺院定制的装饰画,画作风格为狩野派。 画面表现不错,云雾的曲线,仙鹤展翅很有力度和动感,可惜,在色调的运用以及飞鹤的形态上,偏于中规中矩。 卢灿得出第二个结论:其画作有一定的匠气,其作者算不得真正的大师。 他又上前一步,伸手在屏风木框及画面上摸摸,再度确定年限——这就是一幅为圆满院门迹创立而绘制的装饰性屏风,与寺庙同龄。 门迹开寺的画作,一定不会请无名画家的,那么问题来了,符合条件的,在1830年左右的狩野派知名画家都有谁? 这时,就考核一位鉴定师的功底深厚程度——这种排除法,需要熟记大量的资料。 狩野尚信?不太像!1830年前后,狩野尚信二十出头,圆满院门迹瞎吗?请一位二十岁的画家创作临门屏风?显然不会。 狩野探幽?倒是极有有可能,他此时三十左右,正值创作高峰期,画过不少壁画和屏风画,画技也显然还没有到顶峰,而且,狩野探幽在1838年出家,说明他和寺庙有些缘法。 会是他吗? 可是,卢灿的直觉感觉不对。 狩野探幽的画作,他在前几天的博物馆之行中,看过不少,以“汉画”之风为主,色调柔和,尤其是在他的《孔子与两个门徒》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 卢灿很快又将狩野探幽排除——画风不对。这玩意很难改变的 谷文正安?也就是谷文晁,江户后期东瀛画坛巨擘,时间能对得上,可是与狩野探幽一样,他学习的是中国南宗及大和绘画的影响,偏向于写意。 …… 卢灿挠挠头,短短片刻,他脑海中闪过至少二十名狩野画派的作家,可基本上和这幅画作都有距离。 嘶…… 旁边温碧璃急的不停的搓着羽绒服的领口,而会津美智子则笑得如同小狐狸般得意。 难道真的是狩野山乐? 刚才卢灿也想到过这位,而且这幅画的风格与狩野山乐的风格最为贴合。之所以没有将他考虑进去,因为这家伙在1830年就已经瘫痪,缠绵病榻五年,1835年去世。 难不成他在病榻上创作的? 如同一道闪电划过脑海,还真是这样! 只有在病榻上创作,才能解释为什么有匠气——大幅画作需要旺盛的精力创作,他躺在床上,怎能做出好作品? 而狩野山乐也正因为缠绵病榻,才更希望创作一幅寺庙临门画,为自己祈福! 越想越觉得对路,卢灿啪的打了个响指,“狩野山乐!对不对!” 会津美智子吃惊的捂着嘴,眼睛瞪得溜圆! “啪啪啪……” 屏风后转出一位白发青衣的老者,眼睛盯着卢灿,不停的鼓掌。 不用说,这老家伙就是会津簌平。 第596章 上阳台帖 卢灿在夜谈会上“吊打”东瀛年轻一代第一鉴定师,终于来了后遗症,东瀛这帮老家伙,瞅准机会就要试试他的水平! 会津簌平,先是听孙女说起,她在内陆被卢灿抢走黑釉陶杯的经历——她自然说自己有理;接着又听说秦代城砖的谋划被卢灿破坏;最近更是听说卢灿扬威东京夜谈会。 于是,入寺考核,很自然就出现了! 在寺院中清幽的禅室中呷着清茶时,卢灿犹有余悸!刚才的鉴定,真的太险! 最开始鉴定得出的结论——算不得真正大师,给自己太多误导! 谁能想到狩野山乐这老不死的,躺在病榻一年后,为了给自己祈福,怀着病体给新开市的圆满院门迹创作临门屏风? 狩野山乐可是狩野画派第六代传人(相当于掌门的位置),他可是真正的大师,自己差点栽在这上面! “卢生师承何人?”会津簌平说话的速度很慢,可吐字清晰,汉语中还带有一股子东北那旮旯味。 “家师山野之人,他一生未曾出世,您老肯定没听说过。” 老家伙轻哦一声,表情如木。 “不过,我师伯您老肯定听说过,张博驹张老……” 老家伙终于露出一丝震惊表情,点点头后感慨一句,“好好先生?原来如此……中华之华彩,在民间,果真如此。” 张博驹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他太有名,东瀛文博界没有不知道的。 会津美智子一幅西子捧心,钦佩之至的表情。 卢灿要的就是这效果,免得以后见一个东瀛文博界专家就被考核一次,张博驹的师侄,你们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 又是一阵死寂般的沉默,卢灿同样不愿多话,轻呷着茶水,听着窗外的禅音。 “你师伯……身体还好吧?当年在沈城,我和他有一面之缘,那一次,我们输的很惨。”老家伙说话的速度让人捉急,这句话他说了足有两分钟,不过,信息量很大。 输?那自然代表了竞争! 输得很惨?那代表张老爷子曾经狠狠扇了那帮东瀛文博界的耳光! 只是,这事没听说过啊?老爷子没说,也没有记诸于文字? 还有,老家伙为什么对自己说这句话?卢灿可不相信这是他的有感而发——这种说话慢的老家伙,任何一个字都是在心底滚过无数遍才出口的! 见卢灿眼中的惊诧,老家伙眯眼问道,“怎么?你师伯没和你提起过《上阳台帖》的事情?” 李白的《上阳台帖》卢灿自然知道,那是天籁阁的镇楼藏品之一,被师门北宗的周亮工,带到京师,然后流入内府,成为乾隆的私藏,清末流出,民国时回到张老爷子手…… 嗯?不对! 卢灿忽然醒悟,这里面还真隐藏什么! 上辈子自己对这幅李太白唯一存世作品,也研究过很长时间。无论是传记、佚书,还是张老的纪游中,对如何获得这样一幅震烁中外的文物,都只有极其简单的八字介绍“民国时入张博驹手”。 这样一幅作品,如此记录,是不是太草率了?那可不是五块钱三斤的萝卜! 卖家是谁? 什么时间入手的? 张博驹老爷子花费多少钱买入的? 统统没有! 如果说是捡漏得来的,业界一定会传为佳话!如果是耗费巨资得来的,同样也会赞誉声不绝!这种事情,张老爷子的收藏生涯中,比比皆是,可是,有关这件藏品,却什么记录都没有! 这事就奇怪了! 造成这种局面,只有两种推测:要么是,得到这件珍宝的过程见不得光!要么是,知情人极少而老爷子为某些事情不愿意公开。 想到这,卢灿好奇心大起,他眼巴巴的看着眼前这位老家伙,低头颔首,“是的,师伯从来没有和我说起过。不知老先生能不能为我解惑……” 老家伙的眼睛眯成一条细缝,雪白的眉毛不时抖动,许久之后,“你真想知道?” 这话什么意思?自然是真想知道,卢灿不假思索的点头。 “那好,你跟我来!” 老家伙伸出手臂,示意美智子将自己扶起来,卢灿连忙跟着起身。 只见他的手掌在木板墙上拍了两下,不知触动什么机关,面前原本严丝合缝的木墙缓缓向右移动,露出一间书房。 这设计,有点意思啊! 美智子扶着他,准备进去,不料老家伙摆摆手,“美智子,你就留在这里陪陪客人,我和卢生聊点事情。” 原本还想着听秘闻呢,这会不让进?美智子立即撇撇嘴,没敢犟嘴。 卢灿只得给温碧璃使了个眼色,自己跟着老家伙走进书房,木门在身后缓缓关上。 书房两面墙密封,只有临近溪水这边开了一扇窗,有点昏暗。 卢灿正打量着四周,老家伙突然冒出一句话让他心惊肉跳的话,“你……师门擅长书画作伪?” 这句话问得又急又快,让卢灿心底巨震,眼皮直跳,心念直转! 玖宝阁属于隐门,传世这么多年,外界对它基本上一无所知,更没人知道玖宝阁擅长作伪。 这老家伙从何得知? 卢灿虽然有心让玖宝阁面世,可从来没考虑以这种形式出现!而且,面世的一定是鉴定而不是作伪!作伪这东西,害人太深,名声太次! 不见明玉宗因为作伪被人称之为“明鬼派”?福伯被这名号,压得抬不起头来! 这一刻,卢灿都有些晕眩,勉力维持表情不变,“我不懂老先生什么意思?” 那老家伙突然哈哈一笑,不在谈论这一话题,说话的声音又恢复到最初的龟速,“你不是想要知道真相吗?我现在告诉你。” 老家伙在靠墙的书柜中努力扒拉,书柜中,有不少卷轴,还有一些书匣,应该是他的藏品,最终抽出一只黄色的布囊,递给卢灿,“喏,真相在这里!” 在交给卢灿之前,他又补了一句,“入寺的事情,是我失礼了,这件东西,与你师门有关,今天送给你,以作赔礼!” 这算赔礼?与师门有关?卢灿不解的看看他,没有答复——从刚才的谈话中,眼前老家伙肯定与师门有纠葛,卢灿不愿意过早答复他。 接过布囊,解开结绳,里面是一只画筒,抽出筒盖,能看到里面是一幅卷轴。既然是字画,那就要小心,卢灿没着急倒出卷轴,而是从兜中掏出手套戴上,走到临窗前的书桌,这才小心的倒出卷轴。 这是一幅横轴,京装,背衬为硬宣纸,两侧一轴一板,宽度带裱边约有三十五,绕轴二十圈,估测长度在一米八。 书桌收拾干净,压住板边,向左滚动转轴,不一会就露出四个大字,卢灿如同被雷劈得外焦里嫩! “青莲逸翰”四个傻大黑粗的字体,映入眼帘。 我《上阳台帖》!怎么跑到东瀛了?不是在京师故宫吗? 左手连抖,转轴一次性向左滚动两尺,露出乾隆的两方印,接着是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再接着是字迹模糊的“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卢灿的手顿了顿,后面不用看了,这确实是《上阳台帖》,不过,是赝品,伪作! 而且他对其作伪方式非常熟悉,是玖宝阁特有的作伪手法! 旁边的会津簌平一直眼睛都不眨的盯着他,见他停顿下来,问道,“你……看出来了?” “这应该是伪作。”卢灿没抬头,继续往后转动。 “哦?你怎么鉴定的?” 鄙视之!这话也问?不是已经怀疑我出自作伪流派吗?都怀疑了还问这种问题?问了我会告诉你吗?卢灿轻笑,“很简单……我在京师故宫见过真迹!” 呃,老家伙的白眉毛抖了抖,估计是气得。他很快长叹一声,“输在这幅作品的手中,我心服口服!这件作品,在我眼中,要比真品还要贵重,今天,就送你吧!” 卢灿没理他,没想到啊,竟然在会津簌平家中得到一幅师门伪作,而且是一幅精彩绝伦的伪作! 他径直往后转动,出现的是“后纸跋”——续在字画后面的单独跋文。 第一篇又是乾隆的小字跋,关键这位十全老人不自爱,竟然将跋文题在原作的纸上;第二篇是宋徽宗的瘦金体跋文。再之后分别是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等人的跋文。 卢灿越看越心惊,越看越钦佩,五体投地的那种! 这件赝品的仿制,太牛了!其水平要胜过自己百倍! 仿作这件藏品,难点太多。 其一、字迹。 这件藏品,李太白的正文,再加上八人的题跋,一共有九人的字迹,各有特色,仿作者必须要做到所有的字迹,都得惟妙惟肖的程度。 这简直难以想象! 其二、印签 《上阳台帖》一共七十六枚各种钤印,正章、赏章、玩章、花押等,每种印章的刻纹方式又各不相同,篆书、金文、隶书、楷书等等。 想要仿刻这些印章,也几乎不可能! 其三、纸质 如果只是《上阳台帖》的正文仿作,其纸质做旧,虽然难一些还是可以实现的,可是别忘了,这些“后纸跋”还有乾隆的“引首”,使用的纸质各不相同,而且不同年代的纸张,材质不一样,老旧程度也各不相同。 想要仿制出同类效果,同样近乎天方夜谭! 难怪会津簌平说,这幅仿作,在他眼中要比真品更贵重! 在卢灿眼中,同样如此! 自己的那位素未谋面的大师伯,究竟是何等惊才绝艳! 是的,卢灿可以肯定,这幅作品不是张博驹老爷子的手笔,八成是死在台岛的那位裴老所为! 第597章 事情真相 “谢谢会津先生,我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虽然它是一幅近代赝品。”将这份赝品《上阳台帖》重新装进画筒中,用布囊封好,卢灿拿在手中,眼睛炯炯露光的看着对方。 向对方微微鞠躬后,卢灿以非常肯定的语气来弥补刚才自己表情上的疏漏,“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这幅赝品与张老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举世皆知,张老擅长的是鉴定,而不是作伪!” 老家伙的眼睛眯成一条细缝,耷拉的眼皮不停的抖动,片刻之后,他说道,“可事实上,《上阳台帖》就是好好先生从我手中调换走的。” 对此,卢灿已经有所猜度,他摊摊手,“会津先生是那个乱世的经历者、参与者,应该很清楚,当时的中国大地,有多少惊才绝艳的人物……” 一阵沉默。是的,那个时代,中华文博界有多少惊才绝艳的人物!那是中国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古董大喷发——来自紫禁城皇宫的、王公贵族家藏的、盗坟掘墓流出的……这种古董大喷发,必定会让文博界奇才辈出! “卢生的师傅……”会津簌平抬起眼皮,盯着卢灿。 短短两三句话,自然很难打消老家伙一辈子的疑惑,现在,他将张博驹的帮手,怀疑到卢灿的师傅身上。 “这更不可能!”卢灿忽然笑道,“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二三十年代,那时,先师还很年轻。” 这句话老家伙变得有些焦躁,用手使劲的揉着额头。 这件事情困扰他一辈子,他可以非常肯定,赝品来自于张博驹,张老是少数几位两次以上接触过真品的人,更重要的是,真品最后出现在张博驹手中而且捐献给京师故宫。 五十年代得知张博驹捐赠一事,他曾经有心想要去内陆见见张博驹,可是,那时候东瀛刚刚惨败,哪儿敢呐? 他清楚掉包人是张博驹,可是……作伪的人究竟是谁?他更想知道! 刚才突然听闻卢灿和张博驹是同门,他还以为自己想明白——作伪者出自张博驹的同门师兄弟,所以才有“原来如此”的感慨——其实他真的猜对了。可听到卢灿刚才那几句斩金截铁的话语,他又迷惑了! 卢灿一直看着他,等到这老家伙稍稍平静,才问道,“会津先生,也许我能给你一些建议,但需要你详细的告诉我当年究竟发生什么?” 他盯着卢灿看了许久,忽然嘴角扯起一点笑容,指指桌案便的椅子,是的,这座书房中有东瀛难得一见的椅子,说道,“坐吧,我本来就打算说给你听的。当年有很多事,很多人,很多错误……我快要死了,死前总要把心中的纠结解开,轻松的去见佛祖。” 诚如美智子所言,这老家伙确实不忌讳死,可卢灿对他这句话却颇有腹诽,当年军国主义的帮凶,劫掠中国文物的凶手,想要见佛祖?恐怕不容易吧! 是的,得知他曾经与师门有过恩怨,卢灿对会津家族的印象,顿时变差! “大正四年(1915年),我随同父亲、母亲,来到沈阳……” 会津簌平开始他的回忆,这中间自然少不了会津家族作为第一代东北移民的艰辛,伊藤忠商会开拓时困苦的感慨,这不是卢灿关注的重心,他甚至都有些神思恍惚,心底鄙视——谁让你们去东北的?自己国家活不下去就去侵占别国的领土? 足足聊了十分钟的“开篇引言”,他才说到正题,声音也变得郑重:“昭和十九年(1944年),虽然满洲国内依旧一片祥和,可是,真正处于高层的人都嗅到一丝失败的味道,新京涌动着一股暗潮……” 卢灿刚才听到“满洲国”时已经皱眉不已,这会又听到“新京”,他忍不住举手打断会津簌平的话语,“对不起,会津先生,你还是说长春,我比较有感觉。” 这种突然打断别人谈话,尤其是年长之人,是非常不礼貌的,他有些愕然,没想到卢灿这位香江年轻人,对“名称”也会这么在乎? 满洲国不消说,新京是满洲立国后的国都,它的本名叫长春。 “是的,我很不习惯!”卢灿迎着他的目光,再度点点头。 “好吧……我只是按照记忆走,没别的意思。”被卢灿打断一次后,老家伙果断加快故事的节奏——他已经清晰的感觉卢灿对自己印象并不好。 以下文字是卢灿根据会津簌平的讲述,自己整理的脉络。 1944年,东瀛已露败像,东北伪满洲的高层,人心惶惶,不少“王公大臣”变卖家产,将子女送到安全地方——可当时遍世界打仗,哪有安全地方?因此,不少满清遗老、满洲官员很想将家中的文物、古董变现为黄金,深埋祖宅,以待后人挖掘。 会津簌平经办的伊藤忠商事会社,事业有成,成为东北东英国侨民中很有名望的收藏家、资本家。他利用这一机会,在长春开办分店,大肆收购这些人家的古董文物。 八月份的一天,他接到北平古学院院长张仁乐的电话,电话中,对方提到自己手中有几件东西,想要出手,希望会津簌平来洽谈,其中一件就是《上阳台帖》。 张仁乐又是哪位大神?北平古学院又是什么鬼? 先说张仁乐,这位可是名门之后,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第五子,字字燕卿,后以字行。 他从青岛特别高等学校毕业后到东瀛留学,二十四岁任奉天省复县知事,二十七岁任津门县知事,他与直系军阀李景林(此人还是个武术家)狼狈为奸,以“清理官产”为名搜刮民财,积累巨额资产。1926年,李景林败退天津,张燕卿随之去往奉天,先在营口任警察局长,后又改任税务局长。 “九一八”事变后,他卖身投靠东瀛关东军,开始“汉奸生涯”。 1932年,任满洲国执政府内务官兼实业部总长,同年7月25日,在长春伪国务院正式成立了协和会组织,张燕卿任协和会理事长,1935年5月,任外交大臣。1937年伪外交部解散,回到北平任新民会副会长,在北平东瀛特务部喜多部长手下办理会务。不久后,北平成立古学院,张燕卿兼院长。 此人颇有才学,其楷书、行书,惊艳世人,可惜品行差劲,最终以“汉奸”收场,流落东瀛,死于1971年。 再说说北平古学院。 七七事变后,寄寓北平的老派学人,以“提倡古学、潜研旧籍为学术归旨,对稀见史籍进行了重新编纂、校勘和辑佚的工作,使得国粹得以留存”的名目,创办了北京古学院。 名头伟光正,其实这所学院的另一目的就是,帮助东瀛整理、收集中国的文物、古籍等,统计整理成册。古学院中的成员,以汉奸文人、满清遗老居多。 1946年,北平古学院即遭取缔,这段史实也被湮没不彰,甚至度娘上都难寻踪迹。 北平古学院院长张仁乐,他确实有机会得到《上阳台帖》,卢灿听到这里时,对会津簌平的故事大背景,相信八成。 等会津簌平带着好友吉川幸次郎赶到北平,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看货的,张仁乐还邀请至少三拨人马,其中就有张博驹。 那件《上阳台帖》,张仁乐开价三百根“大黄鱼”——按旧制1斤16两,1两=50016=3125克,所以,“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 这个价格不低! 与好友吉川幸次郎(此人是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狩野直喜的弟子,著名的汉学家)商议后,会津簌平没有急于拿下这件物品,按照老家伙的说法是抻一抻价。在卢灿看来,老家伙恐怕是想用东瀛人的身份,找人来压压张仁乐,以低价入手。 第二次来谈价格,刚好撞上张博驹带着照相师傅,为这幅绝世藏品拍照留影——张仁乐与张博驹之间,关系不错。 经过“艰苦”的谈判,会津簌平在一个多月后,终于拿下这件绝世名藏,回到长春后,他广招宾朋,召开一场盛大的“赏太白宴”。 这次“赏太白宴”上,他第三度遇到张博驹——他作为满洲国军事部大臣邢士廉的朋友,慕名上门欣赏。 当时会津簌平并没有在意,他“理解一位传统的藏家对绝世藏品的欣赏与不舍”,因此对张博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变故出现了! 在宴会结束的第七天,吉川幸次郎带着朋友津田左右吉(汉学家、历史学家)、宫崎市定(京都学派第二代巨擎),三人想要重新欣赏一遍李太白的大作。 结果悲剧了…… 尽管赝品做得非常到位,可吉川幸次郎多次看过真品,他很快发现…… 这就是有关《上阳台贴》的全部故事。 听完后,卢灿不自觉的搓搓下巴,这故事的整体架构,一定是真的,这种手法很熟悉。再说了, 1944年的张老爷子,经历躲避战火的四处飘摇,真的很难拿出张仁乐所提的这笔钱——卢灿也相信会津簌平不可能给张仁乐那么高的价格。 另外,这个故事也非常符合“为什么后来有关《上阳台帖》来龙去脉全部缺失的真正理由”。 其一是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光彩! 其二则是张老爷子并不想将玖宝阁善作伪的事情曝光!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回去详细问问。 尽管会津簌平将这个故事中自己的角色,说得非常守规矩,并不邪恶,可卢灿知道,这个故事必定有另外版本,张博驹老爷的版本。 再说了,即便是完全真实,卢灿也能理解,当张老看见这幅藏品后的激动——这是来自天籁阁的藏品!玖宝阁自从南北分宗后,无论哪一代人都将收拢天籁阁藏品为己任。 即便是北宗的周亮工,他将带走的天籁阁藏品进献给不少于清廷,可他的一生中,也在尽力弥补自己的过失。 嘿嘿,老爷子看到这件《上阳台帖》,会不会吃惊? 第598章 有事发生 长泽茂走在奈良的街头,有些茫然,全然没有刚才在上村家中的昂扬奋发。 他的表现,起于一通电话,来自会津家族的电话。对方是会津大一郎,美智子的哥哥,他告诉长泽,美智子带香江小子去圆满园门迹拜见爷爷。 尽管高岛义兴将卢灿的态度带给长泽,可今天这事……在长泽看来,透着邪性。 会津簌平是东瀛文博界、商界甚至政界的宿老之一,他在静修之处会见卢灿,本身就不同凡响,而且还带着美智子……为什么是美智子而不是会津大一郎?那可是会津家族的长子长孙呢!如果为了以后的紧密合作,加强大一郎和卢灿的关系,岂不是更好? 高岛怜悯的看他一眼,尽管师承不同,可两人私交不错,一起温泉一起夜店,开玩笑的话可以说的过分,可真要对另一方的真情感方面进行劝慰,高岛不知该怎么出口。 会津家族想干什么,高岛同样有所猜度。这种事情,不稀奇,如果美智子 憋了半天,他还是劝说一句,“这种事情,还要看维文的

相关推荐: 左拥右抱_御书屋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媚姑   倒刺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我以力服仙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角色扮演家(高H)   偏执狂   老师,喘给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