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子在博物馆上班的那位朋友。他们馆内有一只鸟兽形提梁卣,被定为国宝文物,而那只卣的肩部,便有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杨坤问道。 “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也就是当时美酒的代称。卣就是指这只提梁卣。” “秬鬯一卣的题词,就等同如‘美酒一壶’‘美酒一坛’‘美酒一瓶’的意思,也有在献祭时,表示诚心的用意。” 这点内容卢灿还是知道的,他指着这四个字,解释给杨坤听。 “哦,原来是广告词啊。” 呃?他的外行解释,似乎也没错。卢灿翻了翻白眼,想吐槽,可还真的没法反驳。 算了,不理会他。 卢灿之所以夸这件提梁卣,还真的与其肩部这四个字有关——铜器带铭文,价高五倍。这就是文物中的文化价值,否则它就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提梁卣而已。 很想找找其它地方是否还有铭文,卢灿将这只提梁卣三十度斜放于桌面,缓缓转动。 还真的被他在圈足部位发现两个铭文——可惜这两个铭文,他都不认识。 有些惊喜,也有些遗憾,他放下这件提梁卣,目光落在第二件身上。 这又是一件好东西,卢灿上辈子曾经在沪上博物馆见过类似品——共父乙觥。 “觥筹交错中的觥,就是它啊?!”听完卢灿的介绍,杨坤发出一声惊叹。 这个名词应用很广泛,可惜,没多少人见过它的实物模样。 对,这就是一件“觥筹交错”中的“觥”! 觥器,很少见。 卢灿记得,上辈子在内陆和台岛,一共也只发现五件,每一件都是珍品。 当初明末将领和王公们,来南边避难时,带来了不少好东西。 这件觥器,整体呈鸟兽形,鸟首马身,圈足,上有覆盖,通体浮雕凤纹——这应该是商周时期,为尊贵女人准备的觥器。 男人喝酒所用的觥器,往往不仅两侧有凤纹,其背部往往有龙纹,这件没有。 因为是给女性准备的,所以,这尊觥器,体形小巧玲珑,精致可爱。 堪称精品。 第112章 福老身份 十六件铜器,卢灿娓娓道来,不仅辨识其名称朝代,间或还会说一段有关这些酒器的趣事。老先生频频颔首,甚是满意。旁边的阿荣师傅听得如痴如醉,平日里他师傅可没这么细心教导他。连古董行的大老粗,王大柱、潘云耕和杨坤三人,都听得神迷心晃。 这就是古玩的魅力。 铜器是百器之祖,满满的文化,又岂是赌石和玉料所能比拟的? “阿灿,你怎么辨识出它们的朝代?我怎么看都一个模样呢。”杨坤终于问出一个有点深度的问题。 卢灿拿起福老最开始擦拭的那件瓿,“一件铜器,鉴定的第一件事就是判断真伪。” “判断铜器的真伪,主要是依照铜锈,老铜器的锈迹自然,绿色由内往外发色,属于宝光锈色。判断真伪还有其它辅助手段,譬如听音、重量、观色、纹饰等等。” “其次是断代,这就要从纹饰和器形来定。” “青铜器的发展,商周就进入鼎盛时期,纹饰种类繁多。现已发现,商代末年常用的纹饰就多达六十多种。” “青铜器发展,纹饰同样也在发展。每个时期,总会有一些特别的纹饰出现,有些纹饰会被遗弃。纹饰就像青铜器上特有的名字,只要认出它,基本就可以断代。就像这件……”他指了指这尊瓿壁上的纹线,“这是商末特有的熊头形兽面纹,这种纹饰,到了周代,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因此,我们就可以断定,它是商周之交的铜器。” “说得好!”福老轻拍双手,大声叫好,看向卢灿的目光充满欣赏,“纹饰是青铜器的名字。卢少之语,发人深省啊。” “我老了,这些东西,都归你了!”他有些不舍,但还是豪爽的挥挥手。 卢灿大喜,这些商周酒器,真正卖价并不高,难得的是种类齐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收藏和盘玩的好东西。 至于价格,稍后再谈,卢灿相信福老先生的收藏,绝不仅仅如此。 有种类齐全的酒器,那么食器呢?水器呢?乐器呢?兵器呢?酒、水、食、乐、兵,可是青铜器的五大类,老先生不可能只有酒器一类。 于是,他只是将这些铜器收拢,然后笑眯眯的看着老先生。 “得陇望蜀,得陇望蜀了啊!”老先生懂他的眼神,手指点点,笑容有些无奈。 这种感觉,卢灿懂。 三十年,在福记当铺只进不出的典当生涯中,福伯已经不是一位纯粹的掌眼师傅,更像一名收藏家。 每一位收藏家,对自己珍爱的藏品,如同儿女,哪愿意让它离自己远处? “卢少,如果你想送去拍卖,我倒是有不少东西匀给你,但……有些却是不可以上拍的。”老先生感慨的摇摇头,面色纠结,“只要一离开,恐怕就再也没有回来的日子。” 他所说的,肯定是他自己收藏的真品。 他担心什么,卢灿也能猜度一二,无非是担心自己少不经事,将那些珍贵的古董文物,弄到西方,换成绿油油的美元。 福老的神色很纠结,站在院子天井中,缓慢度步。 杨家要慢慢撤出果敢,这点他很清楚。 在老街三十多年,要说感情,他对这里还真的没什么舍不得的。太多的战乱和纷争,让这里的人性变得扭曲而偏于邪恶,在这里他见过太多人间的丑恶。 撤就撤吧,自己刚好也到该休息的年龄了,只是两位弟子未来该怎么办?他需要斟酌。 还有就是,这三十多年,自己珍藏的那批老东西,该如何处理? 杨启志喜欢字画和家具,他对其它古玩,兴趣一般。好在他只会定期来取走好家具和他喜欢的字画,从不在这里抽取利润。这座福记典当,主要靠福老收取玉器,再出手,来获取利润,然后用这些再来养藏。所以如何处理这些收藏,福老自认为还是有决定权的。 眼前这位卢少,其学识和家世,福老还是很看好的。但他真的能保证那些藏品,会被好好安置? 毕竟太年轻!这点让福老颇不安心。 他踌躇良久,才抬头深深看了卢灿一眼,问道,“卢少,我这两个弟子,虽然水平一般,但胜在勤勉。福记当铺结业后,不知道卢少能不能赏他们一口饭吃?” “师傅!”旁边一直沉默不语的中年人,惊诧的抬头。 这是福老到南边后收的大弟子,其实也就是伙计。这些年相依为命的支撑着这家典当铺,关系也就从掌柜伙计,慢慢变成师徒关系。 “阿灿,这是福老大弟子,奎荣。”杨坤忙在旁边给卢灿介绍。 “阿荣师傅跟老先生多长时间?”卢灿没有立即答应下来,打量一番眼前这位南边汉子。奎荣身材不高,不到一米七,皮肤带着亚热带的天然黑,看其装束及神情,应该不是奸猾之人。 “跟师傅二十五年。”他也明白,按照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在南边找一家工作很难。眼前是师傅给自己创造的一个前往香江的好机会,能不能把握,就看这番表现。 二十五年,在典当行做伙计,就是一块木头,也会熏出一点文化味。 卢灿点点头,又问另一位不在场的伙计,“阿希师傅呢?” 刚才进门时,他对阿希的精明,有所了解,现在他想了解一番对方的人品。 “阿希师傅也有二十年了。”杨坤在旁边抢着回答。 奎荣在旁边搓搓手,帮师弟说句话,“昆希师弟比我聪明,他在鉴定古董方面,比我强。” 其实卢灿对这两人还是比较满意,他之所以问,是想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件事,不希望福老认为自己敷衍。 “阿荣师傅,我这里有两个机会,供你们选择。”卢灿看着他说道。 “第一,我正在筹备一家拍卖行,你们可以选择去这家拍卖行担任鉴定师。第二呢……我个人有不少藏品,你们可以做我私人藏品的管理师。未来如果有可能,我会弄个私人博物馆,你们可以帮我管理这家博物馆。” “不知道,这两项工作是否合乎你的心意?” “当然,这两项工作,都需要去香江。如果两位有家人的话,也可以借此机会移民。手续我会安排人帮忙办理。” 这两条,无论哪一条,都要比死守果敢这地方强出太多。 “可我……”阿荣师傅挠挠头,怎么选择无所谓,可是他也有难言之隐。 移民香江自然太好不过,可是……他没什么积蓄。没钱,在香江能生活下去吗?自己可是拖家带口,媳妇孩子,一家五口呢。 没积蓄,还真不是福老剥削两位弟子的缘故。 果敢的人均收入,在三十年后也是全球最低,再加上福记当铺收货多,出货少,流动资金原本就不足。不仅两位弟子生活简朴,连福老自己,过得也很清苦。 “阿荣,等福记当铺处理后,我会和杨老哥说一声,为你们申请一点资金。能去香江,就要好好做事。” 福老叹了口气。相处这么多年,弟子的难处,他如何不清楚?开口说道。 哦,原来是为了这个啊,卢灿连忙插话,“如果搬家有困难,我可以预支部分薪水给两位师傅。到香江后,住宿问题,我来解决。” 对卢灿的安排,福老很满意。 “阿荣,你带着这两位,在院子里歇息,喝杯茶”他指了指王大柱和潘云耕,然后对卢灿说道,“卢少,我带你去个地方。” 应该是福记当铺的收藏室,卢灿对王大柱点头示意,然后与杨坤一起,跟在老先生身后,走进右侧厢房。 “阿坤,你也是第一次来?”见杨坤四处张望,卢灿惊讶的问道。 杨坤笑道,“这地方我常来,可是我还真不知道收藏室在哪儿?” 有密室?这是应该的,否则福老收藏的那些珍品,很难躲得过这么多年的战乱。 卢灿抬头打量四周,这是福老的书房兼卧室。布置的很普通,连家具也只是稍微贵重一些的柚木,墙上两幅字“兼爱”与“明鬼”。 这两幅字,让卢灿有些惊讶。 兼爱,大家都很清楚,那是墨家的核心思想观点,但墨家思想远不止这一点,像“明鬼”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 难不成,福老是墨家传人?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杨朱之学并称“显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这些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构成完整的“墨家学说”。 墨家在发展后期,遭到其它个学派的打压,尤其以儒家、法家为首,墨家学派生存相当困难。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顺便说一句,墨子还是华夏文化中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的领路人。只可惜,墨子一死,他的弟子未能学到精华,只取糟粕,生生毁了这个学派。 三墨学派,内斗非常严重。 邓陵氏(楚惠王封子西于邓陵,子西是邓陵氏始祖)之墨,弟子苦获、己齿著书攻击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非正统墨家学派,遭到另外两墨的追杀和报复。 己齿被杀,苦获不得不携弟子南迁,躲避灾祸。 此后,中原王朝,要么以儒家思想主导,要么是法家占据上风,墨家再也没有机会接触高层政治,墨家思想越发的没落。 而这其中,有一支比较例外,他们活得还不错,那就是苦获所主持的邓陵氏之墨学派。 苦获所主持的邓陵氏之墨学派,融合南方的巫蛊文化后,将“明鬼”作为本派的核心思想——认为“人在做天在看”。他们认为鬼神不仅存在,而且能对人间的善恶予以赏罚。 邓陵氏之墨学派的“明鬼”思想,在南方非常有市场,渐渐的被人称呼为“明鬼派”。 可以说,在苦获改编墨子思想核心“兼爱”为“明鬼”后,明鬼派,就不再是墨家传承。卢灿对“明鬼派”非常不感冒——他们是南方农村封建鬼神思想泛滥的推动者。另外,明鬼派,也是作伪的高手门派!他们中有不少弟子,终其一生都在研究作伪。 相比玖宝阁,明鬼派的高手,更无下限,他们作伪,纯粹是为了赢利。 难道,福老也是“明鬼派”传人? 第113章 安西王冠 虽然相信杨家还有福老,不会害自己,但卢灿还是将心底的警惕提高了三分。 上辈子,古伯在介绍下九门手段时,特意将“明鬼派”的作伪手段,拿出来与本门的手艺进行比较。他还特别的告诉卢灿,因为明鬼派盘踞南方,占据地利,他们在玉器、金器、瓷器、木器上的作伪造诣,并不在玖宝阁之下。 福老的书房很简陋,颇有墨家的“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的风范。 卢灿只是对明鬼派有些反感,对福老这个人,没有丝毫意见。 即便福老是明鬼派的传人,那又怎样?每一派系中,都有良善之人。即便是玖宝阁这种以卫护传统文化为宗旨的门派,同样出过好几位恶名昭著的作伪高手。譬如,上辈子的古伯和自己,已经很难辨别,所作所为究竟是对是错。 福老推开书房右侧的房门,露出卧房。 卧室很空旷,是的,空旷。 面积很大,足有五六十平米,但只摆放了一桌一椅一床一柜。奇怪的是,在卧室最里面,修了一个北方式样的火炕,还堆着一些柴薪。一个巨大的吊式衣柜,放在火炕的上方。 这个火炕和柴薪,是南方古老的除湿方法,有点像南方的炕房——用来烘干茶叶、柿饼等专用房。这个卧室中,安放火炕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密室提供干燥的环境。阿尔萨·汗将师门秘籍及自己所做的瓷器,全部掩藏在灶台夹层,两者道理差不多——南边雨水太多,文物很容易受潮被毁。 密室一定在这里,衣柜可能只是一个遮掩物。 “卢少,阿坤,你猜猜密室入口在哪儿?”福老笑着指了指屋内的摆件,问道。 屋子这么空旷,很好猜的。阿坤将目光投向两处——火炕和床;而卢灿只盯着床位。 密室在地下,这是确凿无疑的。因为需要搬运押当的物品,密室入口不可能太小。那么这室内,只有这张大木床下,才能掩藏住这么大的入口。 见两人都猜到,福老也没有故作神秘,握住这张楠木床的右侧床柱,旋转一圈。这张床便悄无声息的向右侧滑去。 杨坤没注意,但卢灿惊到了! 这张床移动,竟然连同木地板一道,向右侧移动,而整块木地板,没入火炕的最下面——火炕下面竟然有空心夹层,刚好掩藏移过来的木地板。 这意味着,即便有人将床掀起来,也只能看见木地板。 这种机关学就非常高明了。 卢灿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墨子机关学,老先生得到真传。 “见笑见笑!略作防备而已。这三十年,如果没有它,也就没有福记当铺。”老先生笑笑,脸上有一丝自豪之色。 木床缓缓向一侧滑过,露出一块铁板,老先生招呼发呆的杨坤,两人掀起这块密室的封口板,靠在床沿边,一道伸向地下的台阶,出现在三人面前。 老先生走在当前,沿着十多级台阶向下,抵达又一道厚重的木门前。 “这就是福记当铺的密室。”从怀中掏出钥匙,打开门,老先生说道,“这间密室,建成已经有二十八年。除了你爷爷和阿荣、阿希,你们俩还是第一批进来的。” 门向内而开,后面便是当铺库房。 老先生打开库房的灯光,领着两人步入其中。 “卢少,福记当铺这些年的存货都在这里。”他顺手拿起一本账册,递给卢灿。 “福老真是用心!”卢灿看了一遍室内环境,衷心赞叹道。 南边环境恶劣,福老为了保管这些库藏,很下了一番功夫。 密库的面积有八十平米左右,碗口粗的白铁皮管道在密室顶端整整绕行一周——它传送火炕的热量进入密室,使室内常年保持干燥。密库四周,刷了一层生石灰,这是为了防虫。 密室顶部,还有一个排风口。卢灿估摸着位置,应该在火炕炕沿的遮掩下。因此,这里虽然处于地下,并不憋闷。 为了防腐,室内的桁架全部选用柚木,上面铺上一层棉布,然后才放置物件。这种桁架,一共有六列。柚木桁架分为上下两层,为避免地气,下层离地也有两尺高。 最里面,托放物品的是木床,床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金属器。 “福老,当铺这些年的存货,都在这里?”卢灿问道。 这里货品虽然不少,可还没到让卢灿吃惊的地步。要知道福记当铺经营三十年,这里顶多只有两千件,数量可不算丰沛。 “不少了!”福老感慨的摇摇头,“果敢不是中原,也不是香江,这方圆五十里,也不过七八万人口。家中有老物件典当的,其实基本上都是从内陆过来的,这样的人家更少。” 呃,还真是这样。自己习惯性用香江典当行的库存量来比较。 “其实数量要比这还多一些。”福老“这些年,感觉一般的玉器珠宝,都转给小六子,大家还要生活不是?阿坤他爷爷,也拿走一部分。” “剩下可出售的,都在这里。”他指指卢灿手中的账册。 “加上外面的十八件,一共两千一百一十七件,都算比较珍贵的。” “卢少是准备打包?还是挑选?”他话语一转,问道。 “老先生,我可以先看看吗?” 卢灿没急着回答,来到桁架前面,拿起挂在支柱上的一双手套,他需要检验一番。在察觉福老极有可能是明鬼派传人之后,卢灿还是提高了警觉性。 第一排桁架,一半的位置放置着卷轴,是字画,不多,只有大约三十来幅,想来精品都被杨启志挑选走了。 解开卷轴上的丝绸,卢灿让杨坤帮忙摊开。 这是一幅题字山水,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山峰奇峻,绝壁险峭,草木华滋。 左上角有钤印“髡kūn残”。 这是一幅刘介丘的《山居图》,绝对的上品货色。 髡kūn残是明末清初的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 刘介丘年轻时参加南明何腾蛟的抗清队伍,兵败后出家为僧,其人其节都值得赞叹。 “福老,这幅画,杨老爷子怎么没……”卢灿诧异的问道。 福老面色淡然,“他拿走的那幅,更好。” 卢灿苦笑,想必当初收来两幅刘介丘的字画,杨启志挑选走的那一幅,要比这更出色。 支援两幅画,算什么大不了。 “阿灿,你想看看我爷爷收藏的字画吗?我回去帮你说说看。”杨坤见卢灿如此神色,在一旁说道。 卢灿确实有这想法,可还是按捺下来,自己和杨天和关系不错,但和杨启志,只是第一次见面,而杨启志本人,虽然看起来客气,本意如何,卢灿还真的揣摩不透。 “算了,你爷爷将字画视若珍宝,外人难得一见,没必要这么麻烦。” “况且,人要知足。这幅画已经足够让我享受,再去看另一幅,岂不是又让我心痒痒?” “你这不是让我看画呐,而是勾起我的痒痒肉呢。太痛苦,不划算!”他摇摇头,否决杨坤的建议。 收藏,也讲究,眼不见心不痒。 卢灿的痒痒论,让福老和杨坤哈哈大笑。 “小卢的心态不错。玩收藏,就要知足常乐。”福老夸奖道。 三十四幅字画,以元明画家作品为主。 最珍贵的一幅,当属元代黄公望的《龟山风雨图》。 黄公望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被尊为元四家之首。独创浅绛山水的画法,开一派之先河,影响明清两代无数知名画家。 可以这么说,明清两代画家,基本就找不到不学黄公望画法的。 这幅《龟山风雨图》虽然未曾有传世记录,但在卢灿看来,这件作品一眼真。 因为他曾经见过黄公望的《洞庭奇峰图》(收藏于台北故宫),两者画风,笔触、创作年代,如出一则,是典型的山水姊妹篇。 看完字画,卢灿在账册的字画栏上打勾——这些全部打包。 这一排桁架的另一半,是珠宝玉器。 这里的珠宝玉器,都是老物件——南边与香江一样,在现阶段,老式珠宝还不如新珠宝值钱,因此天和斋对福记当铺的老式珠宝,看上眼的不多。再加上天和斋的那些人,对老式珠宝的翻新技术,可没有卢灿这么精通,因此,这里还有一些遗留。 另外还有一些是福老特意珍藏的,譬如眼前这顶珠链王冠。 老先生对自己的这幅藏品,很喜欢,他抚着王冠上的平板,“小卢,你能猜出,这是哪一位王爷的冕冠吗?” 这其实并非王冠,而是“冕旒”(miǎnliú)。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让你记住,不该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后来被代指为皇冠或者尊者王冠。 “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征着头顶着天,代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权威。 前面和后面的珠穗叫做“旒旒”——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有成语“旌旗垂旒”就是这个意思。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冕冠通高18厘米、板长48厘米、宽235厘米、帽筒径185厘米。为藤蔑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代表要听到良策,辨忠奸! 这顶冕冠,造型并不复杂,装饰甚至可以说寒酸,但它大有来历。 能证明这尊冕冠身份在帽桶前方的方形金圈内,用金丝绣着两个隶书“安西”! 这是明末“安西王”冕旒! 南明朝廷礼制混乱,一时间,卢灿还真的没想起来,这位安西王是谁? 乱世封王者,必有盖世功勋。南明永历帝能有十五年的统治,离不开“南明五大臣”——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艾能奇、李文秀。 孙可望一度被封为秦王,他是叛乱而死;郑成功为潮王,他的活动范围是东南沿海,不可能是安西王;刘文秀的封号是蜀王;李定国的封号是晋王;艾能奇被杀后追封为齐王。 卢灿脑袋中灵光一闪,啪,他打了个响指。 这位安西王,他知道是谁了。 第114章 福记秘库 “福老,这尊冕冠,是晋王李定国生前之物。不知我说的可对?” “哦?卢少是如何判定的?”福老没回答,而是先询问。 “永历帝进滇省,李定国率军东征,先斩杀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次斩谨亲王尼堪,南明朝廷敕封其为西宁王。不到一年时间,孙可望作乱,李定国回师平定,朝廷改敕为安西王。但安西王这个称号,他也没戴多长时间。” “永历十二年,李定国再度率师出征两粤。出征前,永历帝扶马牵缰,亲敕李定国为“晋王”。可惜,在新会战役中,因郑成功的失约,最终兵败。” 这次兵败,两粤之地,七八十万难民追随,来到今日的大西南及缅北地区——他们也带来大量的明代文物。 按照明朝礼制,王位有了新的敕封后,旧王冠和王袍,必须回收销毁,但李定国这一次是个例外——出征前受敕封,所以旧王冠根本来不及上缴,等他再回南边时,又身逢大败,整个南明朝廷人心惶惶,也就无人有心再追问他的“安西王”王冠一事。 这顶存世时间很短的“安西王”冕冠,也终于得以保存下来。 不知怎么,流落到福老手中。 “好!推断的合情合理,难得卢少对南明的历史如此了解。”听完卢灿道明原委,福伯连连鼓掌,大声叫好。 经过这顶冕冠的鉴定,福老对卢灿的态度,明显更亲近。他亲自陪同卢灿鉴定桁架上的典当品,时不时还就其历史价值,讨论一番。 福记当铺库存最多的是陶瓷器和金属器。 瓷器为六百二十九件,朝代以明为主,共有明代瓷器三百一十六件,其中明官窑七十五件,其它是民窑精品。清代瓷器九十五件,官窑出品的有三十三件。 两宋时期瓷器六十三件,大多数为越窑出品的青瓷,还有一定数量的邢窑出品的白瓷,洪州窑,婺州窑,耀州窑口的瓷器,各有一两件。 让卢灿有些失望的是,传说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一件皆无。 不过,这也是现实。 汝钧官哥定,这五大名窑瓷器,在宋代已经价比黄金,经历宋末乱世,到明代已经难觅踪迹,何况五百年后,更是难得一见。 为何最多的是越窑?这与越窑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有关。 越窑起于东汉,其产品特色就是“青瓷”,以生活瓷为主。繁盛于唐末、五代时期,这期间越窑的“秘色瓷”是中华瓷器的最高工艺代表。可惜随着五代战乱,“秘色瓷”的配方,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到了宋代,越窑已经大不如前。 越窑从建立到消亡,有着千年的历史,而它的主窑口,一直位于江浙绍兴,因此,称呼它为元代之前南方最重要的窑口,毫不为过。 至于景德镇嘛,那是元明清三代才开始大兴的制瓷窑口。比历史,越窑甩它几条街。 因此,在南方,越窑瓷器居多,恰是实情。 最后还有几件汉唐的瓷器,价值虽然不高,但作为高古瓷,很有研究价值。 这些瓷器中有断代——元代瓷器官窑瓷器一件都没有。这也与南方文人所发起的“元乃胡人,宁用民窑,不用胡器”的风气,有直接关系。 元代的民窑瓷器,倒是有十几件,可价值并不算高。 卢灿粗略核算,这其中大概能抽出一百来件,进入自己的收藏室,以后填充到博物馆。至于其它的嘛,可以送上拍卖会,弄两个“维德拍卖——瓷器专场”。 决心一定,他很快拿起笔,在瓷器这一栏中,再次画出对钩——打包。 他顺带着瞄了下一栏——金器一共五百七十七件。 金器并不是纯金物件,而是泛指金属器件。这里面种类繁多,花样迭出。 第五桁架和第六桁架,全是金器,其中铜佛和铜菩萨,占比较重,足有两百多件——越是身处苦难中的人,越希望能获得佛祖保佑。 呵呵,看来自己的“维德拍卖——菩萨专场”的拍品也有了。 这些铜佛和铜菩萨,很多已经超出中华文化圈的范畴,更接近印度宗教文化——这些菩萨或者佛造像,不仅仅来源于汉人族裔,很多来自南边本土。 这些铜造像,从蒲甘王朝到东吁王朝、到贡榜王朝,三个时期都有。佛造像种类繁多,卢灿对宗教造像,研究不深,他只是检查一遍,是否造假,是否到代。 其次是各类铜制香炉,合计一百多件,式样繁多,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鱼耳香炉、三足香炉尽皆有之。 其中以仿制宣德炉居多,有四十多件。卢灿挑出几个,看了看款识,“琴书侣”“吴邦佐”“大明宣德年制”“玉清堂玩”都有。 “福老,这里面有正品宣德炉吗?”卢灿放下手中的“玉清堂玩”款识的仿制品问道。 福老笑容有些涩,“这里没有正品,但有几款还是比较珍贵的。譬如这……” 他拿起一款宣德炉,款识为“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敬造”说道,“宣德四年,风磨铜用尽,工部敕令吴邦佐,利用现有条件,再造宣德炉。” “也就是说,这是宣德六年的官仿品。” 看似只差两年,而且还是同一位大臣督造,应该没什么差别吧。其实不然,铜炉的材料不同,意味着两者在根本上就有了差别。 卢灿摇摇头,毕竟不是真品宣德炉。 “卢少如果想要寻访正品宣德炉,倒是可以去仰光和曼德勒去转转。”见他可惜的模样,福老给了条建议。 “为什么这么说?”卢灿问道。 “崇祯帝捐尽宫中铜器以制钱,宣德炉遭受灭顶之灾。但南方那些王公贵族,可能还是有所保存。” “南明永历皇帝在位十五年,中间一度看到复明希望。有不少王公贵族,进献很多铜器,以谋权位,也许,这其中有正品宣德炉。” “永历帝逃亡曼德勒,被缅王收留。有史书记载,‘随行辎重十八车’,如果他有宣德炉,必定在这些辎重中。” “永历十五年,吴三桂攻入南边,新缅王莽白,将其献与吴三桂,随同献上的辎重只有两车。其余的去哪儿了?想必被缅王及将军们吞没。” “所以,卢少如果在曼德勒打听,也许会有一些线索。” 还真是这样。 卢灿点点头,寻摸着过几天去曼德勒好好转转。他自己也觉得有些荒唐,堂堂中原五万里,要打听宣德炉的消息,还需要到小小的南边来寻访。 金器中的第三大类,便是商周秦汉的铜器。 这里的铜器,以巴蜀、渭南、湘南一代的古器最多。 西南能有大量保存良好的铜器,其实与其墓葬方式有关——岷江上游盛行“石棺葬”,譬如西南地区大石墓文化,就被称为华夏的巨石文化。 这种巨石墓葬一般地势较高,密封性好,较为干燥,使得很多铜器能被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呃,也就便宜了后代的盗墓贼。 至于为何流落到南边?这里既有走私贩卖过来的,也有当时人们献给贵族,被他们带来的。即便是福伯,也说不清这些铜器的真正来历。 这里还有几件酒器,与外面的合计为二十四件。 青铜食器二十一件,其中青铜豆三件、三足双耳鼎两只、甗(yǎn古代蒸饭器)一套、鬲(lì)器一套;青铜盘三只、铜簋两只…… 虽然不能称之为全套,但已经涵盖高古铜食器中的基本类型。 青铜礼器三件,都是打击乐器,分别是纽钟、铙和钲(zhēng)。 此外,还有水器十一件,七件铜盘,两件铜盆,一面铜镜,还有一件珍贵的铜鉴(类似于锅状的盛冰器) 金器中最后一类,数目最多,也就是金银铜币。 福老存留了不少币种,其中最珍贵的有四种。 其次是一枚嘉庆通宝背天下太平金钱。 这是一枚宫钱(宫中用于赏赐的钱币),正背瘦金体浮刻,保存完好,非常漂亮。估计是哪位南逃南边的贵族,祖上曾经获得皇帝赏赐。 福老与卢灿争执良久,他认为这枚金钱,最贵重。 呵呵,如果单论品相和造型,这枚金钱要远远超过西王赏功金币,但世事就是这样无常,在后世,西王赏功金币的拍卖价,能甩下嘉庆通宝金钱十倍。 第三是四枚“永历通宝”大金钱,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 《三藩纪事本末》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永明王神宗孙,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历’,其钱有大小4种。 这四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老师,喘给我听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将军夫夫闹离婚
生存文男配[快穿]
御用兵王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