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卢灿翻翻白眼。 不理她,继续说。 “这块玉璧,还有一处珍贵之处。” “还有?”卢灿的话,再度引发一遍惊呼。 卢灿点点头,“珍贵之四,那就是制作玉璧之人的良苦用心!” 是的,这块玉璧,在史书中有过记载,虽然不甚详细。《汉书艺文志》在记录刘向时,录入其赋三十三篇,并多次上书汉成帝。 “《国策》成日,以敬玉璧昭书”。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同样需要清楚汉成帝时期的政治环境。 汉成帝刘骜继位后,大政几乎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 刘向当时官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堪称国之重臣。他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把他的话当成耳旁风。 后来,汉成帝听腻味了,不想再见他,也不看他的奏章。 刘向没办法,只得借助《战国策》编撰成之后,上符璧——呈请皇上御览校正而特别用篆刻的文章,为表尊敬,材质多数为玉,刻为玉璧形,所刻文字类“符”,故称“符璧”。 这就是一块“符璧”! 刘向借助敬献符璧的机会,上《韩魏易地》文,希望汉成帝刘骜能体会自己的用意——用周王朝权柄外落,国将不国,来警示对方。 可惜……历史进程告诉后人,刘向的这番用心,白费! 这块“韩魏易地玉饰铭文璧”,最终去向不明。 没想到,它今天落到自己手中! 卢灿为什么能如此快速鉴定这块玉璧?因为他上辈子见过,还不止一次上手过。 那还是2012年,全国声讨“国宝帮”时,这枚玉璧,同样被置于风口浪尖。很凑巧,他刚好认识持宝人——湘北的一位民间玉器收藏家。 于是,他专程南下找到这方玉璧的主人,得以亲自上手。 十五年的玉器经验告诉他,这就是真的!国宝级真品! 所以,从那以后,卢灿对网络上谩骂声一片的“国宝帮”,不再抱有太强的偏见——网络上的评论家,许多人根本没见过,更谈不上上手——不上手就能给古董下结论? 再牛的大师,也做不到啊! 明天,他要亲眼见见,后世“国宝帮”名声最臭的那批藏品! 第651章 乾隆扳指 “卢少,我也没想到赝品……” 见到卢灿第一面,赵太来面色尴尬,手足无措的模样。现在的他,年仅三十,还做不到后世的那种“我就是国宝,你能奈我何”的临危屹然模样。 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一万七千件赝品……这让他很是惭愧。 已经是大收获,还能苛求全部?卢灿想得很明白,笑呵呵半搂着他的肩膀。 “玛丽亚女士虽然了解中国文化,但……精深,恐怕谈不上,所以,我当初听到你说的数量时,就怀疑她使用的是扫街模式。” 这时,孙瑞欣从餐厅出来,对他挥手招呼。 赵太来连忙起身,“二夫人好!” “赵哥,你这就不对了!”卢灿故意板起脸,“我和你以兄弟论交,你喊阿欣一声弟妹即可,怎么能叫二夫人?生分了吧!” “阿欣,你帮赵哥泡杯茶。” “赵哥好!”孙瑞欣眯着眼睛,微笑着躬身,行了半礼。 这种简单的拉拢手段,卢灿还是信手拈来。 孰料,还真有点用——赵太来现在除了媳妇孩子,没有一位至亲,比卢灿的遭遇还惨。 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赵太来对此,算是深有体会!像卢灿这种在他还没钱时,就能同等相待的家族子弟,没有啊。 他咬咬嘴唇,终于下定决心,拱手作揖,“那……我赵太来高攀!卢兄弟,弟妹,以后有什么事,我赵太来一定全心全意!” “欸!赵哥,这话就过了!我们兄弟从此以后,就是享福的,那会有什么事呢?不是吗?”卢灿哈哈一乐,用力拍拍他的肩膀。 也是,这次交易,尽管确切数目尚未统计出来,可现已经鉴定出两万多件真品,赵太来就能从卢灿这里这里掏走四千多万美元!最终成交额,不会低于一亿美金! 妥妥的香江巨富! “哥哥我说错话,该罚!中午我请卢兄弟和弟妹去巴尼特最好的馆子赔罪!” 两人俱都哈哈大笑。 “两位新婚,我没能赶回去,这点东西,算是补上的贺礼,希望两位能喜欢!” 说这话时,卢灿注意到他的神色中,有一丝不舍,可他最终还是将桌上的剔红盒,推到孙瑞欣身前。八成是带来给自己赏赏,可遇到“结义兄弟”这事,他的反应还是很快,立即做出决断。 “这不合适……” 卢灿将剔红盒推还回去,又摆摆手,制止对方插话,“赵哥,您听我说完。这件东西,您是从库房中拿出来的吧?李老爷子是不是已经过目?” 赵太来点点头,不解。 卢灿笑着摇摇头,“赵哥还是不了解李林灿李老的脾性!” “李老一旦过目,他肯定记得。即便现在不记得,事后也会找你讨要!最终,这东西我也保不住,还是要进虎博的……” “啊?”赵太来不理解,疑惑的问道,“虎博不是您的……” “虎博的所有权,百分百都是我的。”卢灿苦笑,摊摊手,“可是……那里面的所有东西,属于中华文博界的。没有一件,我有售卖权。这是福伯、李林灿、张博驹三老,哦,现在还有饶真颐饶老,他们给我定的规矩!” “啊……”赵太来还是第一次听说,嘴巴大张! 陪笑着向卢灿拱拱手,这次,他算是真心佩服卢灿。 英国藏品被发现后,他很想自己开一家博物馆,如同卢灿一样,成为东南亚文博界的巨子。最终没能实施,其原因之一,就是这次的大面积氧化事件,让他没那胆量。 现在听卢灿这么一说,他已经很庆幸——如果他的博物馆也请来李林灿这种国字号馆长,怕是自己天天要和他争吵——没有古董售卖权,自己哪有钱继续投资? 也只有卢灿这种……傻缺或者说实力派,才能不停的往无底洞中填坑。 “那不一样!稍后回去,我跟李老说清楚,这是我送给两位的贺礼。他不会这么蛮横吧?”赵太来这次将盒子推过来,要坚决很多。 算了,再推辞就假了,“谢谢赵哥!” 刚好孙瑞欣端茶过来,卢灿拉着她坐下,未语先笑,拍拍这剔红盒,开玩笑说道,“阿欣,这是赵哥送给我们的贺礼,一道看看。看完后你收起来,以后李老讨要,可一定要顶住,别给他哦。” 阿欣很配合,点点头,表情认真,“嗯!一定不能让李老那恶霸抢走!我结婚,他都没回来!稍后去找她算账。” 许是身世原因,虎园三老,对阿欣的感官很好,她稍后还真有可能去李林灿那“撒娇”。 她一句话反而把卢灿和赵太来逗乐了。 “咦,这是什么鱼?好有意思!头上长角,那一双眼好可爱哦。” 她手指的是这方剔红盒中间的图案《海鱼图》。 清朝的海鱼图案,萌死了。盖因工匠们没见过海鱼,所制作图案,道听途说为主,因此所绘制的海鱼,往往四不像。 就像眼前的这幅海犀牛,这种传说中的外国生物,他们就更没创作依据。于是,便在红色锦鲤的身子上,加上一对牛角,一双眼睛圆溜溜点有黑色瞳孔,两侧和背部加鱼鳍,就构成萌死人的“海犀牛”! 卢灿上手端端,压手,是铜胎剔红,髹漆红中泛紫,漆层较厚。盒盖四角有浅弧,四周有梯线,浅壁,平底,上下为子母口扣合。 剔红盒四周,刀刻的龙纹,其特征应该是乾隆年间的剔红盒。 清代漆器上的龙纹在各时期的表现风格各异。清代早期的龙纹,额部较宽,脸部显得较长,其上颚较短,下颚较长前伸,利齿外露,明显“地包天”。其发或呈一大束,或呈几束较为集中的飘飞状,龙须细长。 乾隆时期,龙的包头较大,额部凸起,其发细长,龙角明显向后侧张开。 清代中后期,龙头显得扁而短,龙发增多,两边平分向后飘飞。 不出意外,这方剔红盒,应该是清代宫廷造办处“油漆作”的真品,价值不菲。卢灿很像看看底款——造办处出品的剔红,一般都会留有底款。可惜,盒内还盛有物品,只能先将东西取出再说。 双手将盒子打开,卢灿一愣,继而对赵太来摇摇头,“赵哥,这礼物……太贵重!” 赵太来笑容有些得意,示意卢灿别说了。 阿欣探头看看,是大戒指,不对,是玉扳指!一套七只,躺在黄色绸布上,两件白玉扳指、两件碧玉扳指、一件汉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 卢灿逐一拿起来,迎着日光观看。 这是乾隆扳指,其内侧都有题款,分别是“谬琳”、“精谬”、“琼据”、“殊珍”恰似琼据”、“德美信堪师”、“沐古”。其中四件扳指上,还刻有乾隆的御制诗两句双行:“环中内外光明莹,一气浑融万里涵”。 玉扳指又叫玉韘(音同射,本意是拉弓射箭时扣弦用的一种工具,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 后来引申为能够决断事务,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征。 清代玉扳指,型制基本统一,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往里凹,一端边沿向前凸,因为其材质多为玉质(也有木质、铜制、金器等),更加圆润、光滑,所以更加难以用来射箭。 因此,清代中后期,玉扳指唯一的作用就是身份的象征。 这东西,存世量大,京师故宫中有好几百枚,可是,一整套的乾隆玉扳指,那就非常珍贵! 看完玉扳指,卢灿再度将目光回转到剔红盒盖。 器内髹黑色光漆,盖内中心刀刻填金“海兽犀牛云龙宝盒”双行器名。 小心的用绸布,将七枚玉扳指捧出,放在茶几上,再将盒底翻出。果然,同样髹黑色光漆,内底中心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直款。 这套东西,又是镇馆级别文物。 估计也是从圆明园或者八国联军攻破京师时,流出京城的! 清代宫廷,究竟藏有多少宝物?估计很少有人清楚! 卢灿通过李老爷子得知一点内情。台北故宫带走的诸多清廷资料中,有一份嘉庆十五年的《起居注》,曾经记录过,当时嘉庆帝组织内务府,清查宫内、外廷、沈城故宫、承德山庄、圆明园等十九处清代帝王宫苑内的物件。 历时两年多的清点,这项工作都没能完成,最后内务府给出的数字是一百五十三万件! 一定要清楚,这个数字是内务府“看上眼的”“有价值的”物件,它不包括数量庞大到无以复加的生活日用件,更不包括嘉庆十五年之后,清廷又收到的新物件! 而后两者,又被今天的我们看成“古董文物”! 根据李林灿的估计,1890年时的清皇宫及宫苑,文物数量应该是最高峰,在四百万到五百万之间。此后,清政府便开始从宫中抽调许多文物,变卖筹钱,用于皇室开支。 四百万到五百万件,如此庞大的数字,刨除两岸故宫中存储的一百五十万件,剩下的都去哪儿了? 没人知道具体情况,但大体不外乎两种,其一流落国外;其二是流落民间。 流落国外毕竟不是很方便,所以说,民间藏宝,还是巨丰的! “阿欣,收起来吧。”卢灿重新盖上剔红盖,递给孙瑞欣,笑着说道,“这是赵哥的一片心意,我俩都要感念。” 丫头抱起盒子,再度点头感谢,然后喜滋滋上楼,真的打算藏起来…… …… 巴尼特位于大伦敦都会区的远郊,从蓝贝斯这边过去,赵太来开车一个多小时。 远远的,就看见旷野丛林中,掩映着一片片老旧别墅。 这一带的建筑,多数是英国的艺术装饰风格。 这一风格,起源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主要特点是大量使用来自自然界的优美线条,尤其喜欢用藤蔓植物的颈条,以及东方条文及图案,比如东瀛的浮世绘、江户时期的装饰风格——大量使用绚丽的金属色,如金色、银色、古铜色,加上其他明快的颜色,使得建筑非常明亮。 这一建筑风格,与伍廷芳老先生在英国购置房产的时间,很符合。 第652章 大家都忙 从别墅迎出来的人是戴静贤,他笑容满面。 “怎么样,戴哥?”卢灿下车后,与他抱抱。 “我们虎园博物馆,应该给伍廷芳先生,还有玛丽亚女士,立雕像!”他的回答,很有创意! 卢灿目光征询刚下车的赵太来。后者挠挠头,给这两位立雕像,貌似也不错,只不过……他心底还是不期望“露富”。 “这只是一种想法,即便不立雕像,她在我们心目中,同样也是丰碑。” 对于这两位,尤其是玛丽亚女士,卢灿很佩服。她的出现,让现代人对清末民初那一黑暗的阶段时期外国人的表现认知中,出现一抹亮色。 唾弃她所在的国家,但不能否认她这个人! 戴静贤耸耸肩,然后又对下车的阿欣挥手招呼,四人走进别墅区。 巴尼特赵家别墅,占地范围非常广,加上丛林,足有五亩。卢灿跺跺翠绿的草坪,谁能想到,这些草坪下竟然被挖空?掩藏了如此之多来自中国的宝贝? “老爷子身体还好吧?”卢灿问道。 “好着呢!天天搬这挪那,比我还精神,晚上睡觉呼噜震天响。” 一句话逗得大家呵呵直乐。 附近没宾馆,整个鉴定和修缮团队,全部入住在这栋别墅中,房屋有些紧张,李老爷子和戴静贤算是“领导”,两人住在一间卧室。 屋外还搭建两排行军帐篷,作为修缮工作间。金属修缮是有异味的,放在别墅内肯定不行,好在这里空旷,只要不放炮,没人会管,有点异味风一吹就散。 别墅另一边的空旷地界,堆满了木板和刨花,有几位安保队员,正在装钉简易木箱。 卢灿和门口的安保们摆摆手,低头钻入第一间帐篷。 里面有七八人,都在明亮的灯光下忙忙碌碌,一拨人在张泽润带领下,修缮纸质和丝帛类文物。 “张叔,忙得过来吗?”张润泽是香江修缮大师张鼎辰的长子,一手纸质古籍修缮装帧水平,颇为高超,他是虎园开馆后,卢灿高薪挖过来的,现在担任修缮部的经理,随他一同进园的还有墨博轩的几名伙计。 他抬抬头,见卢灿进来,忙将手头工作交给旁人,迎上来,“阿灿和阿欣来了?” 握握手后,他有些无奈的笑道,“其实大家都在抢救,不是修缮。” 这话卢灿懂。物馆的修缮,无论是那一品类,都必须遵循“以古修古”,那就是一个细工慢活。此时大家所做的,就是封存现状,使之不再恶化。 像各类古籍的抢救性真空封装,字画卷轴类文物的原装帧抽底,丝帛类文物的覆面涂装等等。然后将这些物件,尽快送到虎博,未来会慢慢修缮,恢复文物的本来面貌。 见他的表情,卢灿心中沉了沉,“情况很严重?” “你稍后下仓库看看就知道。所有的物件……都是用大纸箱包装,英国气候潮湿,这里基本没有干燥设施,那些纸箱本身就是破坏源,所以……””他摊摊手。 他稍一描述,卢灿就明白过来,头皮发麻。 玛丽亚女士,不懂中国文物,更不懂如何保管,恐怕买来后就直接塞进纸箱中。这些纸箱子,可不是牛皮纸,而是化学造纸,里面含有许多化学药剂成份。 伦敦潮湿,这些化学用纸腐烂,很容易整箱货品的二次污染。 戴静贤在旁边笑笑,也很无奈,“这次我们仅订购装箱木版,就将巴尼特周边的两家木材加工厂所有存货买空,就连刨花都扫得干干净净。” 文物的最佳运输和短时间封存方式,就是木箱内塞满刨花。 不能打搅大家工作,卢灿很快离开,来到第二间帐篷,这里是金属件的急救处。 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工作,更漫长。 举一个例子。 1980年发掘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由于原有木椁早年腐朽、上部填土塌陷,致使两辆铜车马损坏严重:一号车出土时全车共破碎成1325片;二号车出土时全车共破碎成1685片,断口2244个,破洞316处,裂缝55处(以上数据来自《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 两辆制作精细、构件繁多、形制复杂的残破铜车马的修复工作,从1980年12月至1988年4月,历经八年,才清理修复完成! 当然,这种工作很有价值,它们是研究秦代冶金、铸造、机械、车舆、鞁具及系驾方式至为珍贵的重要文物。 再给大家说说,一件残破的鼎器修复,需要多少工序:需要拼合、整形、翻模、补配、修补、纹饰对接、焊接、钢錾镌刻、做旧、填锌、沙洗等等。 整个工作绝对比新铸一件青铜鼎器麻烦太多! 所以,这里是金属件的急救处而不是修缮间。 急救有两种方式,主要都是针对氧化严重的高危部位,其一自然是要用到万能的保鲜膜(有大师说过,保鲜膜是古董修缮发展史上一次伟大发明),将其捆绑密封,运回虎博再慢慢修缮;另一种方式就是植物胶覆盖——将一种调配好的速干植物胶,快速涂抹在高危部位,能很好的隔绝氧化、去锈蚀,等回到虎博后,再揭开这层植物胶。 金属修复大师,来的是张心如! 对,没错,就是主持修复四羊方尊的那位内陆金属文物修复大师,张心如! 抗战期间,四羊方尊在随湘南省银行内迁沅陵的途中,车队遭到日机轰炸,运载四羊方尊的车辆不幸中弹,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之后这些碎片就一直被丢弃在湘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十几年无人问津。 1954年4月,张心如调至湘南省文管会,当年5月,便接到任务修复四羊方尊。 他修复这尊四羊方尊花了多长时间? 两个月!仅仅只用了两个月!四羊方尊修复成功,再次展现出三千多年前的瑰丽身影。 这件事震惊业界! 因此在张博驹张老得知虎园缺少金属件修缮大师后,第一时间向卢灿推荐张心如大师! 福伯安排奎荣北上,请来张大师,不仅请到他,还捎带着将他的恩师文物修复专家张振茂、王长青的另外六名弟子,收入囊中。 这些师兄弟当时在干嘛呢? 他们没有张心如师兄那样运气,能在湘南博物馆有份正经工作,当时他们正筹谋着开设一家青铜器铸造作坊。嘿嘿,是不是耳熟?没错,如果不是虎博邀请,又一家青铜赝品制作中心将会诞生在中原大地。 这七人的加入,让虎园金属件的修缮工作,一举踏入一流博物馆的行列。 卢灿走进帐篷时,张心如师傅和一名叫做彭敏的师弟,正带领一帮人为一件铜炉穿衣。 “张大师,彭师傅,忙呢?” 张心如1919年出生,六十出头,彭师傅五十五,张心如在虎园享受一级工程师待遇,称呼为大师;彭敏几位师兄弟则是二级,称之为师傅。 “卢先生到了。”张心如抬头笑笑,手没停,继续往案几上面的物品上涂植物胶。 他手中是一件香炉,卢灿侧身看过去,这件香炉,非常漂亮、精致、华丽。 “这是行宫内的铜鎏金香炉?”卢灿惊叹一声。 “卢先生目光果然厉害!”说这话的是彭敏,他给香炉的塔顶上木胶。 通体以铜鎏金为框架,嵌青白玉、碧玉、珊瑚,华丽异常。 一共分为三层,典型的清代宫廷造型。 炉盖造型奇特,呈塔形,顶部为宝珠钮,顶嵌珊瑚。 上层六面出沿,以碧玉为屋顶装饰,终端点缀红珊瑚,上有龙形吻兽,并坠铜鎏金铃铛,屋檐下勾花回廊,上下呼应,松石与珊瑚点缀其间,皇家气派可见一斑。 下层与上层相呼应,以灰白玉、福寿双全纹样勾勒门饰,围廊以立柱间隔,辅以卷草纹饰,与香炉的主题纹样相得益彰。 炉身在珍珠地上镶嵌绿松石和珊瑚等宝石,形成缠枝西番莲的纹饰。 兽首炉足亦采用镶嵌工艺装饰。全器纹饰华丽,工艺精细规整,为乾隆朝少见之嵌宝石制品,极为珍罕。 为什么说这是行宫香炉而不是大殿香炉? 这就是风格问题。 清代正殿香炉,讲究端庄、厚重、雄厚,气魄感十足,一般不会镶金缀玉。而行宫或非正殿使用的香炉,则讲究华丽,风格中稍显活泼。 如果大家有兴趣对比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中的香炉,就能发现两者的明显差别。 这件香炉因为造型原因,不好直接用保鲜膜封装,再加上本身珍贵异常,所以,两位大师亲手为其涂装。 卢灿站在旁边看了十分钟,大家都很忙,没时间搭理自己这位“浪荡富家子”——八十年代的这些文博界大师们,品德真心没话说,个顶个的工作极其认真。 他只得对阿欣耸耸肩,对抬头看过来的彭敏摆摆手告别。 在第三间帐篷中,卢灿遇到李林灿老爷子。 他正拿着放大镜,趴在一捆黑糊糊的竹木简上,一点点察看,这些竹木简都已经被保鲜膜封好。 “老爷子!老爷子!”卢灿轻声喊了几声。 老头子支起身子,放下放大镜,见到卢灿,皱皱眉,“你来干嘛?帮忙干活吗?不干活别捣乱!” 呃!卢灿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小丫头噗哧一笑,从卢灿身后闪出来,搂着李林灿的胳膊,跳跳,“李爷爷!我和阿灿来看你了!” “阿欣啊!你和那混账结婚了?可惜爷爷没赶上!”说完还怜爱的摸摸她的脑袋。 卢灿想吐血,这……前后态度,差别太大了吧! 算了,不和他计较!他将目光投向案几上那些封存好的竹简! 这一堆,足有一百根多根,最标准的一根竹简,长度约有五十五厘米,只是,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老爷子,这是经书简?!”顾不上老家伙的态度,卢灿指指这些竹简问道。 第653章 公羊春秋 竹简是什么,就不用介绍了。 鉴定竹简类别的最直接方法,不是看内容,而是竹简长度。 卢灿所说的“经书简”,依据长度判定的。 竹简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书信为“尺牍”。 知道这是经书简,卢灿其实更关心的是竹简上的内容。这封包好的竹简上,字迹一片模糊,他可认不出多少字。 李老回头看看,没理他,拉着阿欣来到案几,“来,爷爷我给阿欣说说这些东西。” 小丫头扬扬眉,对卢灿吐吐舌头。李林灿老爷子对阿灿的怨气,长期积存,认识的人都知道,他想要卢灿去博物馆主事,可惜,阿灿对这没兴趣…… 可惜,小丫头只得意一会,她发现,完全听不懂李老在说什么。 “你看看,这几个字,这是篆书‘盾’,这是‘之’,这中间的墨染部分不清晰,没关系,我们跳过,继续往后看。” 老爷子手中拿着卢灿刚才看过的竹简,一个字一个字的分析给孙瑞欣听。小丫头一头雾水,只能看热闹。 “这个字是‘右’,后面一个字是“祁”,也就是祁连山的祁……” “那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基本就能推断,这篇文章出自哪里了。”李老爷子看向卢灿,似乎想要考考他的古文基础。 卢灿连连挠头,从“盾”“之”“右”“祁”四个字,就想让自己猜出这些竹简,记录的是哪一篇古籍? 疯了!我能有那水平? 卢灿主动投降,双手高举作揖,“老爷子,您饶了我吧,古文我真不熟!” 李老爷子兴趣索然的放下这枚细长的竹简,轻轻叹了口气。 一声叹息,如同重锤般击在卢灿心上……可是,卢灿知道自己长处在哪儿,让自己去学考古,去做古文研究,这实在……非兴趣所在。 “这句话是‘赵盾之车右祁弥明者,国之力士也,仡然从乎赵盾而入,放乎堂下而立’……语出《公羊传》。”老爷子最终还是给出答案,只是没了刚才的兴致。 刚才李老爷子提到的赵盾,那是出自《公羊传·宣公》一文。 眼前的一百多根竹简,是《公羊春秋》?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其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 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落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但也有人认为《春秋》这本书,所记载的东西有问题。 胡适便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 无论外界怎么评判,《春秋》作为儒家“六经”之一,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已经深入骨髓。那么这一百多根残存汉代竹简,所记录的《公羊春秋》,其文化价值,足以使得它成为虎园博物馆的“文化之根”! 太可惜了,只有一百一十八根竹简,按照每根竹简记录三十五字来核算,也不过四千字。也就是说,这份《公羊春秋》残缺大半,殊为可惜! 什么是《公羊春秋》? 先要明白一个概念:《春秋》无定本! 《春秋》这本传说是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其实早已遗失。现存版本,大多数以《左传》即《左氏春秋传》来逆推。但左丘明编撰的《左传》,仅仅只是《春秋三传》中的一部,它的很多内容,与另外两部在浩瀚文史中若隐若现的《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相差甚远。因此,在后世的儒学研究中,就有了《春秋》无定本一说。 第二个问题来了,既然《春秋》的本经都已经遗失,那后人如何研究呢? 这就体现出刚才提到的《春秋三传》的作用。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素有“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之称。 这样一来,如无注释,旁人根本读不懂春秋——所谓关羽夜读《春秋》,那纯粹瞎扯,春秋经非儒学大家不可深研,就凭关武圣那点学历,也就是装装样子而已。 因此,就如何解释《春秋》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含义,都会产生严重分歧。 注释春秋的书,很快出现,一出就是五种:有左氏(左丘明),公羊(公羊高)、谷梁(谷梁俶)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另外还有两种解释春秋的书籍,《邹氏春秋传》十一卷,《夹氏春秋传》十一卷,不过,这两本注释,早早亡佚。(其实历史记录中还有踪迹的,但影响不大) 《左氏春秋》因为其编撰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年纪比孔子稍稍小一点。当年孔子在鲁国编写《春秋》时,自然需要鲁国史官帮忙,于是,左丘明以协助者的身份出现。 因此,后世一直将《左氏春秋》作为春秋经注释的正溯。 相比《左传》,其实《公羊春秋》的来头也不小! 《公羊传》的春秋解读,来自于公羊高的家传学说。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至汉景帝时,胡母子都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能证明《公羊传》权威性的最关键人物是“子夏”! 子夏是谁? 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人之一! 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 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 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孔子于鲁国编撰春秋经时,恰好子夏随侍在侧,也就是说,他在当时,很有可能担纲的是孔子秘书加助理工作(猜的,莫当真)。 如此一来,左丘明是孔子先圣的协助者,子夏是孔子老师的秘书加助理。可是,两人传下来有关春秋经的解读,并不完全一致…… 儒家后继者,晕了,该听谁的呢? 后世多采用《左氏春秋》为正溯,因为有不少人认为,公羊家的春秋经注释,采用口口相传的模式,势必会加入相当多的传授者自我会,有失真意! 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汉朝的时候《公羊春秋》的影响力,要远超过《左氏春秋》。 包括促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代儒家宗师董仲舒,都是学习《公羊传》的。 还有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儒学大师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之吕步舒等人。后来,又有齐人任公、贡禹、管路、左咸、鲁眭孟、颜安乐、严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传》得显。 可以说,有汉一朝,《公羊春秋》将《左氏春秋》压得抬不起头来。 《公羊春秋》的没落,始于隋唐,那时《左氏春秋》开始占据主流位置。 这一百来根竹简,落在卢灿眼中,那就是宝贝啊! 究竟是不是西汉的竹简,尤为关键——如果与公羊寿成书《公羊传》同时代,或者稍晚那么一丢丢,就能说这批竹简,是真正的“《公羊传》正本”! “李老,这批竹简,也是从宫内流出去的?这种高古品,应该有清廷记录吧?” 尽管李林灿不待见自己,卢灿还得腆着脸往前凑,谁让他在这方面是专家?再说了,老家伙从来没有恶意。 “唉!你呀,有时间多看看各朝史稿和《起居注》,对于你的鉴定,也有帮助。” 老头子回头看他一眼,继续说道,“乾隆编《四库》,怎么会没有汉简?” “没有汉简,哪来的的《皇清经解》,哪来的《公羊义疏》?更何况,两人所汇编《公羊传》注释,可是与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中,很多内容是相悖的。” “你以为,凭那两人,真的敢开宗立意,擅解《春秋》?”他的语气中,带有浓浓的不屑。 《皇清经解》是清朝体仁阁大学士阮元,编撰的一套经义集。号称“此书是汇集儒家经学经解之大成”。《公羊义疏》则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陈立,编撰的《公羊春秋》的解读著作,共计七十六卷。 这两位清廷学者,怎么又招惹了他? 第654章 清宫文房 李老爷子的怒火的根本,卢灿心知肚明。 那就是传承! 张博驹、福伯两位,共同收饶宜萝为弟子,虽然年纪小而
相关推荐:
小公子(H)
魔界受欢之叔诱(H)
心情小雨(1v1强制)
将军夫夫闹离婚
姑母撩人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腹黑哥哥。霸道爱》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人妻卖春物语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