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投向北边。 越来越多的内容,指向北方,北上,时不我待啊! 只是,如何说服爷爷呢?卢灿直挠头。 …… 第二天一大早,咚咚咚敲门声。 卢灿睡眼朦胧的打开房门,李林灿白发凌乱,双眼通红,旁边是同样脸色疲惫却兴奋的奎荣,连忙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好事!你小子!好运气!”李林灿推开卢灿,兴冲冲闯进房间。 好在房间没女人,否则…… “究竟什么好事?”卢灿询问后面的奎荣。 “《永乐大典》,正册,第两千五百三十三卷之两千五百三十四卷,胡若思亲笔撰抄本!”他低声说道。 “不可能!别逗我了!”卢灿脱口而出。 《永乐大典》,如果说副本,卢灿相信,他自己在英国剑桥找到了两册,要说正本,那不现实。 “怎么不可能了?别人能认错,胡若思的字迹,我还能认错?那我不是在故宫白呆了这么些年?”听到卢灿这话,老头子不高兴了,将怀中包裹很好的一本书,放在桌子上,翻着白眼,怼了卢灿一句。 两辈子也没听说过有《永乐大典》的正本出现啊! 明史有记载,嘉靖皇帝挚爱《永乐大典》,临终前,他特别嘱咐,要将正本带入陵寝中去了,升天路途寂寞,随便翻翻。 怎么可能有正本出现? “真的?”卢灿依旧不敢相信!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卢灿这种只专注鉴定不专注研究的半桶水,老先生总是要刺一句。 他手指点点卢灿,“胡俨在永乐年间,担任国子监祭酒,重修《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 “他的字迹,信件,在台北故宫资料堆中有一捆,你说我能认错他的字?你还没睡醒吧!” 想想还真是,老家伙一辈子都研究这些,应该不会出错。 这是好事啊! 卢灿连忙揉揉脸,“还真是,没睡醒呢!您老给我说说?” “胡若思洪武年间中举,永乐年间担任国子监祭酒,此后任职三十多年,去世时已经八十三岁,历经明代六个皇帝,绝对的泰山级别的元老学者。” 卢灿扶着老先生坐下,自己坐在他旁边,前倾着脑袋做聆听状。 “这个老家伙,找个借口进皇宫,借出五本八本《永乐大典》,哪个皇帝敢不给他面子?” “事实上,不仅他借,台北故宫中,有资料显示,至少有六十多名官员,曾经找宫中借过《永乐大典》正本,基本上都有借无还。” “这些书,可不会被嘉靖那老道士埋进土里。” 他拍拍这本书,提醒卢灿,“你再想想,胡俨是哪里人?他所借的《永乐大典》最终会流落到哪里?你就清楚,这本书为什么会到缅北这个犄角旮旯来了。” 胡俨是哪里人? 南昌人,江南士子出身。 第297章 文献大成 书被包裹在黑色收口丝绒布囊套中,收藏者很用心。 卢灿解开布囊封口的丝线,看了一眼,惊讶道,“咦,怎么有两册?” “嘿嘿,你看看就知道!”李林灿和奎荣坐在卢灿的对面,笑眯眯的准备看他的表情。 卢灿起身擦了擦手,又拿起桌上的一副干净手套戴上,这才伸手将布囊中的两册图书抽出来。 好家伙,真正的大开本! 高足有五十厘米,宽幅在三十厘米左右,非常宏大,气势十足。其比例为五三比,符合黄金分割,让这本书虽大,但丝毫不显得臃阔。 书衣为明黄绢,包背。 卢灿用未戴手套的左手,轻轻捻了捻封面,至少五层宣纸贴合硬裱,外贴黄绢,涂蜡,这种书衣装裱抗压、防皱、防虫、防潮。 书衣左上角一直延伸到中部,贴有明经纸长条书签。书签最上方为大楷“永乐大典”四个字,下面为双行小楷“第两千五百三十三卷之两千五百三十四卷”。 这是双卷一册本。 书衣正面的右上方还黏有一个框,这是目录。 里面用墨笔题写小楷“七灰”,这是取自《洪武正韵》中“灰(-uei或-ui)二韵”,意思是这本书中所撰抄文稿,最开始的那个字,韵母为灰二韵。 又低一字,同样墨笔小楷,“二十八”,这是注明这一册是该韵目的第二十八册。 利用三十一个声母,再加上韵母的数列,形成很神奇的书籍检索方式。能够快速从浩瀚的书海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古代先民的智慧,让人感慨。 顺便提一句,《洪武正韵》正是现如今朝鲜及南韩的语音始祖,韩语就是以此发展而来。 卢灿小心的翻开封面,里面的纸张有淡淡的岁月瘢痕,那是树皮纸自动老化形成的黑色点状物,非霉斑。 树皮纸的特点是厚实、柔软、细腻,白净,不染色,但它在耐久性方面,不如桑皮纸和莎草纸,很容易起菌变,那些岁月瘢痕就是例证。 内文为墨朱两色。勾栏、圈点全是用朱笔,抄录文字为墨笔,黑红相间,疏间合体,看起来异常舒服。 边界栏为双行朱笔,外粗内细,朱丝栏(行文中间的竖栏)笔直。 卢灿想到一则有关朱丝栏的传闻,他将整本书端在右手上摊开,竖起其中一页,对着初升的仰光照了照。嘿,好家伙,每一条朱丝栏上,还真的有四枚针孔,直线平均分布。 据说在撰抄《永乐大典》时,宫中发动了一百六十四名太监及宫女,专为这些空白书页扎针孔。为的就是在绘制朱丝栏时,能保证直线不变形。 鉴定到此,卢灿已经彻底相信这本书是正本无疑。 数了数,加上封皮封底,一共五十二叶(张),保存完善,品相能达到九五,堪称完美。 “老爷子,来香江不后悔吧。这好东西,台北故宫可没有哦?”卢灿将这本书合上,喜笑颜开的和老爷子开了句玩笑。 按照刚才李林灿所分析的,这种东西,如果有,那也只在民间,台北故宫的物品大多都传承于宫中,哪有这东西? “小子,别得意,你想开一家世界级的博物馆,还早着呢。”老爷子掩饰不住笑意,但语气依旧不会饶人。 “你之前搜罗的那些典籍,还有从台岛运回来的明清文册,我打算回去找老福商量,看看能不能再开一间古籍馆。这本《永乐大典》,勉强能算得上古籍馆的镇馆之宝。不过,藏品还是不够,你还需要多想想办法。” 古籍馆?并不在计划之列。 福老所做的计划为十二馆,其中陶瓷器三馆、字画两馆、金铜器两馆、明清家具一馆、玉器一馆,佛像馆一座,书房用品及杂项馆。 上个月从台北弄回不少古籍,使得虎园博物馆不得单开一馆。 十三馆?似乎不太好听。卢灿不忌讳十三,但游客和参观者可能有人忌讳啊。 “李老,既然书籍馆要单开馆,那就开两馆,藏品不够,我来想办法。”卢灿抬抬手。 “这可是你说的哦?可不要反悔!” 李老还以为卢灿年轻不懂图书馆的事务,怕他好高骛远,“单馆书籍至少要三千册,才能供轮换,双馆的话,至少需要七千本古籍,才可能填补轮换、修补的缺项。你现在最多只有两千五百册,真的有办法?” 有办法么? 有啊!卢灿已经决定,今年年底一定要去内陆一趟! 那里的古籍,多得不要不要的!去琉璃厂、报国寺这些地方,捎带着弄回两车! 卢灿更想去见见张博驹前辈,他一直没回信,让卢灿颇为不安。 当然,还有几处宝藏,他也想去看看,尤其是掩藏在君山的师门秘藏。如果能挖,早点取回来,心安。 谢绝李林灿的好意,他笑着摆摆手,“我年内走一趟内陆,搜罗一点古书,应该没什么危险。” “这样啊……”李林灿沉吟片刻后没说话。 他对内陆的印象说不上好坏,当年也是随大流来到台岛,这些年皓首穷经,对两岸的事务关心的不多。在他看来,去一趟就去一趟,没什么大不了的。 奎荣可是有些担心,咂咂嘴想要阻止,又没说出口。这件事还是回去汇报师傅后,再让师傅决定是否劝阻吧。 卢灿将目光落在下面这一本上。 他惊得直接站起身来,话语也变得口吃起来,“这……这……” 这本书的开本,和《永乐大典》一模一样! 不过是简装版,桑皮纸封皮,灰色调,封皮中间墨本楷书四个大字“文献大成”! 右侧是小楷“一东”,下方是墨笔楷书“第三百九十一卷”。 “这……这是《永乐大典》的初稿?不是说毁于正统十四年的金陵文渊阁大火了吗?” 这本书真的让卢灿惊到了! 如果说《永乐大典》正本的存世还有一线希望,那《文献大成》就是传说!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为消除“靖难之变”的影响。 他是以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当时,很多朝臣和知识分子都认为是倒行逆施。 可惜,聪明绝世的解缙,通晓天文地理的胡俨,两人都没能摸透大帝的心思。 他们组织了一百四十七人,花费一年多的时间,编出一套五百四十九册的《文献大成》。于永乐三年孟月呈交给成祖朱棣。 朱棣一看,哟呵?这么容易就编完了?那我的心思不是白花了? 内容正确,政治不正确。 解缙和胡俨两人的心血自然是白费了。 大帝一句话“所纂尚多未备”,将一百五十人一年多的心血,全部白费。 两人聪明一世,可最终还是未能明白永乐大帝的心思。 永乐三年夏,朱棣再度责令重新编修大典。这一次,他派出绝对心腹,黑衣宰相姚广孝(道衍大师)为总撰修,组织大批人马,参与此事。 姚广孝深知朱棣的心思,这一次,搜罗的范围更广,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道卜医僧、士农工商无所不包,动用两千多人,搜罗古书十一万三千册,历时四年多,终于完成煌煌巨制《永乐大典》。 那《永乐大典》之前,解缙、胡俨版的五百多册《文献大成》,去哪儿了? 这又是一个历史谜题。 《明金陵史话》曾经记录过一笔。 这套五百多册的《文献大成》被充当成新版的《永乐大典》资料,堆放在金陵文渊阁(可以看成明代最大的图书馆)。同时它又记录到,正统十四年秋(1449年),金陵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也就是说,五百多册《文献大成》,被大火焚毁。 从此以后,再也未有这本书的记录,这也让《文献大成》成为收藏家口中的传说。 可是现在,传说就摆在自己的眼前! 李林灿笑得跟老狐狸,他敲敲桌面,“傻了吧不是?” “学鉴定,脑袋一定要开通!”他指指自己的脑袋瓜示意卢灿。 “《文献大成》不得朱棣的欢心,并非书不好。胡若思作为国子监祭酒,文渊阁大学士,他在《永乐大典》编成之后,找皇上讨要几本废书,朱棣能不给吗?。” “解缙被抄家,他家中典籍可能被查抄回宫内,可胡俨没有啊,他是颐养天年,老死床榻的,他家中有几本《文献大成》,太正常不过了!” 一席话解惑,卢灿尴尬的摸摸鼻翼,嘿嘿笑了两声。 道理并非他想不通,而是太震惊!这本《文献大成》简装本的价值,恐怕不比《永乐大典》正本的价值低! “还有其它珍本吗?”得陇望蜀,说的就是卢灿。他眼巴巴看着李林灿。 “自己看!”李林灿手掌一番,从衣袖中掏出两张目录清单。 不错!收获不错! 明清字画二十七幅,珍品不少。 第一幅就是西庐老人王时敏的《春山月夜图》;第二幅是他的孙子石师道人王原祈的《仿黄公望积翠图》;第三幅是明代画家松圆道人程嘉燧的字幅《题长蘅次醉阁》…… 古籍一共一百三十九本,最珍贵的两本,就在卢灿面前摆着。 其名录中,依旧有不少珍品,其中大多数为经史子集教材。 《四书蒙引》、《四书浅说》、《易经存疑》、《易经达说》、《四书说约》《(四书)人物串珠》、《大题文府》、《小题文府》,及其它帖括类书等等,不一而足。 还有一些科考名人所撰写的工具书,例如周大璋的《四书朱子大全精言》、王步青的《朱子四书本义汇参》、万人望的《四书朱子大全统义》、谢廷龙的《四书劝学录》、何文绮的《四书讲义》等。此外,还有如洪垣星纂、张承露参订的《四书绎注览要》、任时懋的《四书自课录》、许泰交的《四书大全学知录》等。 嚯!嚯!自己读完这些工具书,是不是也可以去明清参加科考了? 卢灿忍不住的突噜出来。 “就你?还科考?还是先把你的那笔软趴趴的毛笔字练好吧!”这等讽刺的好机会,老家伙自然不会放过。 卢灿翻翻白眼,没理会。 他得琢磨,稍后用什么代价,把这些古籍从阿尔达汗手中置换出来? 这批字画书籍,是卢灿发现的没错,可主人还是阿尔达汗呢。 白拿? 白拿虽然好,但卢灿不准备这么干,不合朋友之道! 卢灿放下手中目录,揉揉眉心。 第298章 准备进山 卢灿所能想到的办法,只有先欠着。 是的,他又没钱了。 这批古籍加上字画,怎么也要支付给阿尔达汗五十到八十万美元。 他兜中确实有五百万,可是,支付虎豹别墅的尾款后,还需要预留一部分资金进行博物馆的扩建工作。 呃,五百万就差不多花光了! 再有就是丽娃游艇的投资事项,这笔款项,卢灿预支的是此次宝藏中的黄金与白银,够不够,现在还是未知之数。 至于从西堡玉石交易市场和桑达拉家族弄回来的翡翠,只解开九块,剩余的还是毛料状态,卢灿不准备在缅北再开这些石头,否则对桑德拉家族的刺激太大,没必要。 这九块翡翠,已经委托桑德拉·吉瑞带到清迈出手,过几天应该能回款。可惜,数额不会太大,十来万美元,只能算是零花。倒是可以用到四人成立的清迈翡翠拍卖公司筹备款中去,那家公司,投资额不会太大。 现在,能救急的,只能指望日军第十八师团掩埋的宝藏。 希望它,够丰厚。 等这次宝藏取出来之后,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把阿尔萨汗老先生掩藏在中缅边境的藏宝,让潘云耕等人去偷偷取回来。 那里的储存量应该不会太大,否则老先生不会不想办法取回。 如果能取回片马山脉的藏宝,差不多能补足欠款。 钱啊!总是缺! 不多久,赶来喊卢灿下去早餐的阿尔达汗走进屋子。 “什么?六十万美元?”阿尔达汗比卢灿更吃惊,昨晚找到的四只箱子,全是字画,怎么特么的这么值钱? 卢灿将书籍清单递给他,“东西都已经清点出来,都在这里。” 又指指桌上的《永乐大典》和《文献大成》说道,“六十万,这两本占一半。” 其它物品,卢灿给的“南边”市场价,这两本书,只能说象征性的出价。因为无论《永乐》还是《文献》,市场上没有出现过,更不可能有成交价可参考。 “是不是?嘿嘿,是不是多了点?这可是你发现的呢?”阿尔达汗搓搓手,有些不好意思。 总算还有些良心,知道说这话。李林灿一直盯着他的目光,终于缓和,点点头,算是认可阿尔达汗这人。老爷子这是被上次胡家的事情,刺激了。他脾气虽坏,说话刺人,可性情不坏,为人忠直,既然在卢灿手下干活,自然会替卢灿着想。 卢灿也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你喜欢绿油油的美元,我喜欢灰扑扑的老古董,咱们各有所得,两全其美,不是吗?” “不过,这六十万美元,要等一个月。”卢灿也没隐瞒他。 他嘿嘿的擂了卢灿胸口一拳,“谁跟谁呢?难得做一次债主,让我过过瘾。” 所谓交情,就是这么你帮我我帮你的过程中,处来的。 …… 卢灿在拉普小镇住了近一周时间。 这里很安宁,很适合他在李老身边恶补明清文化史。 尽管卢灿对“我大清”没什么感觉,但不得不承认,明清两代所创作的灿烂文化,是前几朝所无法比拟的。 单以字画流派而言,有明确记载并形成风格的明清字画流派,就足有四十三家。像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派”、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派”、以赵左为首的“苏松派”以及以玖宝阁第三任宗主项圣谟为首的“吴门画派”等等,可谓一时瑜亮。 李林灿在这方面有着极其渊博的研究积累,对每一家画派的特点,都能脱口而出。 卢灿跟在他身后,请益“娄东画派”,顺带着将明清时期中原画派的知识,重新梳理规整,受益匪浅。 在太湖进入东海的三条主要河流之一的娄江东面,是著名的历史名城太仓,也称娄东。 这里不仅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始发地,也是昆曲和江南丝竹的发源地。 三百年前,这里诞生了一个在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画派,这个画派的影响力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就是以王时敏、王原祁、王鉴为核心的“娄东画派”(另有王翚,王时敏弟子,早期为娄东画派,后加入虞山画派,故此不算核心)。 四王在娄东一带,学习和推崇以明代画家董其昌(王时敏的师傅)倡导的南宗山水画法,很快就形成了特有的娄东画风。 在绘画风格与艺术思想上,娄东画派深受董其昌的影响,他们大量临摹古人作品,在借鉴古人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们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笔墨功夫,重视笔墨的趣味和美感,在作品中表现出平淡天真、超逸萧散的文人画审美特征。 李林灿借助王时敏的《春山月夜图》、王原祈的《仿黄公望积翠图》,向卢灿系统讲解一遍明清时期,画坛布局,各派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他对董其昌字、画赞不绝口,对董的为人三缄其口不予评价,但对董所推动的“南北宗”论脱口大骂。 他对南北宗论提出的批判,主要基于几点: 其一、董其昌人为的分裂南北画坛,造成事实上的艺术族群分裂,殊为不智; 其二、董用画法中的“渲淡”与“钩斫”,来区分流派显得过于简单生硬,殊为不明; 其三、董其昌在有意识的抬高王维的地位,彰显山水画派地位。 按照李林灿的认知,王摩诘诗书画三绝中,典型的“画不如字,字不如诗”,难以担纲南宗之祖的位置。(个人意见,勿喷!) 卢灿很能理解,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康有为、陈*秀、徐悲鸿等一批名宿大家,都对中国画派、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提出严厉的批驳。 相比他们,李林灿不过是一位深受影响的后进学子而已。 理解归理解,他的话,卢灿只是笑笑,可不附和。 自己只是个鉴定家和收藏家,不是文化研究型学者,不掺合这些事——有反对的必然就有赞同的,没必要为这种事情得罪一批书画大家,那样,会影响以后的收藏交流工作。 这一周时间,除了跟老爷子后面学习明清画派的鉴定知识,卢灿还带着温阿四,在阿尔达汗的陪同下,逐一拜访拉普小镇上的穆斯林头面人物家族。 嘿嘿,目的嘛,自然是他们家的藏品! 卢灿在拉普小镇高价回收文玩一事,在小镇上搅起一阵风暴。家家户户翻箱倒柜的寻找老东西,找到一点有历史的东西,勿论贵贱,一律送到阿尔达汗家的大院子里。那里有人鉴定,只要有点价值,开价要比送去瓦城典当行强太多。 这些人中,不包含小镇上的头面人物——他们不缺钱,可偏偏他们家中的好东西最多,最有价值。不得已,卢灿只得拉着阿尔达汗一起,挨家挨户的上门拜访。 有收获吗?当然有! 拉普小镇镇长,伊斯兰长老会会长纳义勒,就转手给卢灿十四件青铜器。其中有一尊盉(音和)器,恰好可以弥补卢灿从福记当铺所收来的青铜酒器中的缺失。 这是一尊战国后期,蜀地所流行的青铜盉器,壶盖为蜀地金沙文化中特有的太阳鸟型制,扁腹,腹壁为罗圈纹线,一圈圈的像波浪般散开,有金沙文化的太阳崇拜意味。前有弯曲的似鹤嘴的流(壶嘴),后有后有鋬音畔,手柄,四足,鸟足型制。 李林灿看到后,啧啧称奇,他也没见过这种风格的铜器——完全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铜器风格。但他依旧能凭借丰富的经验,一口断定,这是出自蜀地,而且极有可能是蜀地后鱼凫时代的祭祀用品。 可惜,此时的金沙遗址尚未挖掘,无实物可以对比。 此物虽好,但卢灿最大的收获却是象牙器。 此前,象牙器一直是卢灿的空缺项,但这次算是补足短板。 请来象牙佛像九座,转手收购老象牙鼻烟壶六枚,象牙圆筒烟盒两尊,象牙烟杆一挑。不仅如此,还在一户人家,扒拉出来两幅象牙砚屏。其中一幅浅刻山水砚屏,右下角刻有清晰的“沐府”印记,应该是来自丽江沐府。 卢灿相信,如果自己能在这边在住上一些日子,应该还能淘换到好东西,可惜,时间不许可了。 因为潘云耕、葛七两人回来了。 借助鬼手的机械之力,沿着胡康河,简易公路已经修到山脚,再往山上走,进度更慢。潘云耕、葛七几人一商量,决定带队伍往前突几公里,探探路。 昨天,他们终于找到卢灿所言的宝藏山洞,今天一大早就赶回腊戌,找卢灿汇报情况。 位置既然已经确定,那自己三人的主战场就要转移。 至于李林灿一行人,卢灿准备送他们回香江。 “你不回香江?准备去哪儿?”见卢灿要离开,阿尔达汗和杨坤同样也要离开,其他人都在收拾行装,李林灿拦住卢灿问道。 大柱叔被自己安排,陪同杨天和、率东来前往滇省,代表卢家参与玉雕学校合作的谈判工作。没有大柱叔的陪同,自己再一走,老先生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李林灿的脾气不仅怪,而且还有些傲,和阿尔达汗、奎荣的交流都不算多,更别说和马辉义、温阿四了。 “您老负责帮我把这些珍贵文物押送回香江吧!我去胡康河谷走走。” “胡康河谷?去哪儿干嘛?那就是个死人堆!”老先生对胡康河谷之战一清二楚。 卢灿挠挠头,这老家伙,好奇心还真强。 得,告诉他吧,反正这批货物取出来后,最终也要他和福老两人带队接手。 “第十八师团掩埋的宝藏?!”老家伙嘴巴张得极大! 下一句话,卢灿早就料到,“不行,我也要去!” 去就去吧,有他在,自己的物品分类工作,也能轻松很多。 反正据潘云耕说,不算危险。 奎荣、马辉义、温阿四,带一拨安保,押送着卢灿这次来缅北的收获,以及他们自己收来的物件,从腊戌上船,到仰光换乘国际轮渡,回香江。 卢灿则和兴致勃勃的阿尔达汗、杨坤,哦,还有李林灿李老,四人在众多安保的拥簇下,同样登上北上的小船,前往那个叫做“猴背”的前进基地。 第299章 巨蚊袭营 胡康河的宽度仅有十来米,雨季充沛的水量,让它变得异常躁动。 两艘机动木船逆着奔腾的河水而上,小心翼翼的,速度并不快。 河两岸的野芭蕉、细叶榕树的数量,逐渐多起来,热带雨林的特性,越来越明显。抵达前些天蟒群出没的象巢湾时,已经完全进入热带雨林。 岸上黑漆漆的大板根森林,向进入这里的每一位宣示:这里,已经是可怕的胡康河谷。 胡康,谐音,取自掸邦土语发音,就是“魔鬼”的意思。胡康河谷在掸邦人眼中就是“魔鬼居住的河谷。” 前进营地驻扎在一个大约有三百多平米的坡地上,土地是新平整的,四周用铁丝网攀住,一共有八顶军用帐篷依次搭建。 把卢灿等人送进帐篷后,潘云耕出门,对新来的这些安保人员训话,声音清晰的传到帐篷内,“在这雨林中,想要活命的,你们必须遵守而且谨记一条,那就是,跟大部队走,永远不要私人外出!” “为了你们的安全,你们必须谨记以下几点:” “第一、在雨林中,身上的衣服,必须扎紧袖口、裤腿,没有必要时,不允许露出皮肤,否则,你会成为蚊子的美餐。” “嘿嘿,别以为我在吓唬你们。下午四五点钟你们就能感受到,什么叫蜻蜓蚊子!” “第二、要相信你手中的枪,不要相信你看到并且认为可爱动物或者植物。在雨林中最安全的生存方式,就是用你手中枪火,把你所看到的一切非同伴类的活体动物,全部消灭。”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吃了大亏,我们至少有三位战友,因为怜悯小猴子,被猴群挠伤,现在还在医院躺着呢。我不希望你们这些新来的,步入他们的后尘。” “第三、严禁接触雨林中的一切水源,如果你不想拉肚子,痢疾脱水的话,外出请时备好足够的饮用水。至于说洗澡,对不起,这几天你们只能忍忍。” …… 他的一番话,听得帐篷中卢灿、阿尔达汗、杨坤三人面面相觑:真的这么可怕? 李林灿抵达这里后,反而沉稳很多,老家伙坐在帐篷的窗户旁,笑道,“他说的是对的,在野外,即便不是雨林,也不能脱离队伍行动。” 下午四点钟,卢灿等人终于见识到雨林生活的可怕。 雨林中天色昏暗的早,下午四点半,山坡上已经有些阴沉。潘云耕带人,在营地四周柴火堆上浇上汽油,点燃六堆烟火。 “这是准备篝火晚会?”阿尔达汗走出帐篷,惊诧的问道。 “不是,是防蚊虫的。”跟在他身后的丹拓,低声说道。 “少爷,您看!”点燃火堆之后,潘云耕手托着一只昆虫,展示给卢灿看。 卢灿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忍不住裹了裹衣领。热一点算什么?,总比被这大家伙叮咬强! 如此巨大的蚊子,真是罕见! 如果从刺吸式口器到最长的尾足算起,这只蚊子的长度能达到五公分!一对翅膀拉开,足足有六公分宽度。 这体形,已经超过绝大多数蜻蜓! 这还是蚊子吗? “是蚊子。”李林灿伸手捻起这只被拍死的蚊子尸体,凑到眼前看看,“应该是巨型按蚊的贝氏亚种,滇省丛林中也有,但没这么大。” “您老这也鉴定?”见他说得顺溜,卢灿忍不住问道。 老头子摇头感慨,“早年在巴东考古,吃过它的亏!” 似乎提起当年的事,他还心有余悸,不停的摇头,“那次痢疾,拉得我脱水,差点死在巴东。不仅于此,我和同伴借宿的巴东情人谷黎家村的村民,认为我得了人瘟(痢疾的传染性极强,很难治愈,在很多地方被当成瘟疫),准备把我活埋了!” “啊……?”卢灿没想到,一只蚊子,竟然撩起李林灿的伤心往事。 “活……活埋?”杨坤也没想到,这人五人六的老家伙,还有这等伤心事? 李林灿点点头,“是的,活埋!我和我的同事余家友,两人都得了痢疾,拉得瘦脱形,浑身无力,被那些愚昧的村民拖到土坑旁,那年我才二十七岁……” 卢灿忽然想起楚臣说过,他父亲楚中原曾经在巴东救过李林灿,是不是这次? “您遇到了楚中原楚老?”他问道。 “是!”李林灿啧啧嘴,摸摸下巴,“当时楚中原刚好去巴东收购药材,赶上了。他听到我俩的喊声,便央求村长,出手救了我们一命。” 难怪楚臣奉李林灿为长辈,李林灿也不拿楚臣当外人。 楚中原家族当时从事的是远洋商贸,可不仅仅只有古玩一项。 巴东的贯叶连翘、独活、皱皮木瓜、紫油厚朴、北岸黄连、当归、贝母、天麻等药材,天下闻名。他去收购药材,贩运到东南亚,这种药材贸易利润很大。 楚中原的生意中有很大比例为古玩,听闻李林灿和余家友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必然会出手相帮。想必楚家在此之后,也没少得到李林灿的帮忙。 几人正聊着李林灿心酸往事,那边,有两位安保,找到潘云耕。 三人聚在一旁,小声嘀咕起来,卢灿听见潘云耕说了一句,“能确定?” “阿达,发生什么事?”问话的不是卢灿,而是杨坤。刚才找潘云耕的两人中,有一位是杨家卫队士兵,只不过在这片营地中,都归属潘云耕统帅。 “少爷,稍后可能要下雨!”那位叫阿达的本地人,对杨坤行礼后说道。 “哦……”在南边,下雨太正常不过,杨坤没太在意。 看了看天空,果然有几缕阴云,在河谷上方凝聚,这会致雨? 卢灿眉头皱了皱,感觉有点不太对,因为潘云耕的脸色很严肃。 “我们需要注意点什么吗?”他询问的是潘云耕。 “卢少,您带几位,赶紧回帐篷中,关好门窗,最好连门缝都要塞上。”嘱咐卢灿一句。 潘云耕又招手叫来丁一忠和陈晓,又细细叮嘱一番,直到陈晓拍胸口保证,才让他和丁一忠,带卢灿几人回帐篷。 “少爷,蚊子!”陈晓一直跟在这边,对这里很了解。他指了指李林灿手中的那只巨蚊! “这边靠近河谷沼泽地,蚊虫太多。这里的蚊子,太毒,一口下去就是核桃大小的肿块。我们来的第一天,个个都被咬的鼻青脸肿的。” 陈晓捋起胳膊,露出四个杏仁大小的红斑,这都是不小心被蚊子叮咬的结果。 这边蚊子这么猖狂? 卢灿看后,挠挠头皮,真心没想到,他们吃了这么多的苦头! “平时还好一点,我们熏上过江藤(雨林中的一种植物)后,蚊虫不敢靠近,但就怕下雨。”陈晓摇摇头,指指那只巨蚊。 “下雨之前,这些生活在沼泽中的蚊子,真可怕,跟疯了似得,四处叮咬。几天前下雨,我亲眼看见,一群蚊子将一只迷路的猴子活活抽死,就在我们营地前。等我们出来后,那只猴子就剩下皮包骨。” 卢灿浑身打了个寒颤! 河谷的水汽聚拢的极快,外面的天色,说阴就阴。 隔着帐篷,卢灿隐隐听到一阵“嗡嗡嗡”的声音,有些像蜜蜂出巢的那种感觉。 “来了!少爷您看!”陈晓站在塑胶窗户前,示意卢灿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 阿尔达汗、杨坤还有卢灿,三个脑袋挤在窗户前看稀罕。 嚯!从远处的河谷沼泽处,升起一团黑色烟雾,并逐渐加大加厚。 接着,这团“烟雾”朝营地方向汹涌扑来——这些该死的蚊子,在这十多天的消灭战中,它们已经清晰的记得,这里有一拨对手。 一聚集,便直接扑过来! 卢灿有密集恐惧症,不由自主的抱紧双臂。 这太可怕了! 三五分钟后,他能清晰的听见,蚊子撞击在帐篷的各个角落的噼噼啪啪声。 第300章 东革阿里 巨蚊风暴,这就是! 蚊虫撞击在帐篷帆布上,竟然能发出啪啪声,如同雨点敲打在上面,真是难以置信! 整个营地,处于蚊云的笼罩
相关推荐:
寡妇门前桃花多
生存文男配[快穿]
小怂包重生记(1v2)
狂野总统
阴影帝国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我以力服仙
左拥右抱_御书屋
大唐绿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