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和你一起出门,真没劲。酒吧不去,夜总会也不逛!啧啧……比我还像穆斯林……”阿尔达汗的反击,让卢灿摸摸鼻子摇头无语。 这话说的,还真是这样。 记忆中穆斯林是不喝酒的,可他的酒和色同样让人无语。上次从卢灿那里弄走不少东革阿里片之后,这次来菲律宾,他买的最多的就是这种东西。 …… 住在度假村的人并不多,只有十来位,其余的都安排在伊巴市,那里距离目标非常近。 潘云耕和丹拓等人,重新拟定了计划,这次彻底没考虑黄家这一因素。 阿尔达汗和丹拓,拿的是英国护照,以英国人的身份做掩护要比香江护照更有效,收购一家本地贸易公司,主营项目为大米外贸。 通常出关要面临两次检查,第一次是菲政府苏比克海关的贸易项目核查,这一点好应付,只要打通关系就可以办到;第二次是海上的临时抽检,执行方是美军巡视舰队,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抽检到。 不过,最近几天丹拓和葛七带人出海海钓的名义观察,从苏比克商贸港口出海的船只,抽检的比例,大约在十取一,而伊巴和圣克鲁斯港口的抽检比例为四取一。这证明卢灿最开始的想法是对的,美军海巡舰队对苏比克港口的船只,看管的要松很多。 但是,在进港船队的检查中,正好相反,他们对进入苏比克商贸港的船只检查比例高达二比一。呃,美国大兵也怕有船队带进来香江口后自杀式攻击。 事情有点小麻烦,卢灿摸摸下巴。 “干吧,十取一,如果还抽到我们,那就是命!”阿尔达汗的赌性同样不小,现在的情况比最初他的预估还要好,为什么不干? 卢灿没着急回答,对丹拓和葛七点点头,“把你们所了解的美军基地情况说说。” 葛七掏出一张纸条,上面写满了观察资料,“军港内,常年停泊有舷号为BB-63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一艘;舷号以DDG开头的亚当斯级驱逐舰两艘;舷号以CGN开头的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四艘;舷号以FFG开头的佩里级护卫舰六艘;另外还有近海巡逻艇十二艘;各种辅助舰船六艘……” 弄得自己像要摧毁这座军港似的,卢灿听得一阵晕乎。 葛七介绍一遍,卢灿才大致了解到这里面舰只的不同。 密苏里号战列舰竟然还是二战时期的产物,排水量四万五千吨,在中美关系走近之际,苏比克海军基地原本驻扎的航母舰队撤走,它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属于指挥舰。 DDG开头的亚当斯级驱逐舰,以及CGN开头的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是这座军港的主力军,舰队主力。 这些主力舰队是不参与日常的海防巡检。 负责海防巡检的小型舰队都是以一艘佩里级护卫舰为首,加上两艘近海巡逻艇组成。吕宋岛西北部八百多公里的海域,一共分为三个片区,六支舰队轮流值勤。 “能摸清楚这六支巡检舰队的船长或者舰队指挥官,他们上岸的活动规律吗?”这事很难,卢灿也知道有些异想天开,搓搓手问道。 葛七和丹拓相互看了看,丹拓给出的答复让人惊喜,“应该不用六支都打探……” “在苏比克湾出口处巡检的舰队,是固定的FFG—16舰队和FFG—21两只舰队。如果……如果再给我们一点时间,应该可以盯上。” 卢灿一拍手掌,“丹拓、葛七,你们俩各带两名成员,最近几天一定要想办法打探到这两支舰队指挥官的行踪。我就不信了,他们这些人对外面的夜总会、酒吧一点兴趣都没有?” “阿拉依,打探确切消息后,你的表现机会来了……” 卢灿用力的在他肩膀上拍了一记,“你不是喜欢喝酒吗?找那两个舰队指挥官,灌倒他!” 阿尔达汗有种口干舌燥的感觉,顾不得肩膀疼痛,“你……真的想要跟着舰队一起出港?” “那当然。”卢灿从陈晓手中抽过港口地图。 这张地图上,商贸港在苏比克湾的南侧,距离军港有十海里,但如果能细心观测,还是能同步出港。 如果真的能和这两支舰队中的一支,同步出港的话,如果阿尔达汗和对方的关系真的混得不错,美国大兵送一程,并非笑话。 “至于挖藏宝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我带人进山。” “你这几天装大款,把你的英国人的身份亮出来,负责出入奥隆阿波各种场所,争取与这两人有一次美妙的邂逅,把这两位美国大兵伺候高兴了!” “所以,兄弟!为了这次货品安全离开菲律宾,你只能牺牲一下!” 这计划貌似可行,阿尔达汗注意力集中到卢灿的想法上,还真的没在意他说什么。 许久,旁边几人低头轻笑,他才反应过来,怒吼一声,“你个死阿灿!” …… 第二天一大早,两人各带一部人马,分头行动。 阿尔达汗在那位司机曼努埃尔的带领下,频频进出各大灯红酒绿之所,出手豪阔。很快,奥隆阿波都传遍了,来了一位英国米商,一掷千金,喜欢结交朋友。 卢灿则带领潘云耕、陈晓,一头扎进深山。 第421章 武器收藏 菲律宾的植被覆盖率非常高,一走出伊巴市,就是郁郁葱葱的红树林。 红树是热带亚热带沿海特有的一种树种,并非树叶为红色,而是指树干在被砍伐后迅速变成红色,故此得名。这种树木,是制作红酒桶的上等原材料——树木中所含有的单宁酸能被葡萄酒吸收,逐渐酝酿出香醇细致的陈年风味。 这边的丛林因为远离沼泽,比不上缅甸丛林的险恶,但因为普洛格山西麓临海,岩石风化的很厉害,山路难行,每一脚都需要踩实了,否则弄不好就要摔一跤。 爬了半个小时,卢灿撑着膝盖往下看,距离伊巴市区的高度有四五百米,城市如同零散的火柴盒一样,围拢在伊巴港周围。 伊巴港是一座小渔船港,建立的时间不长——美国大兵占据苏比克港口之后,伊巴港才新建的,以分流归港渔船的。 潘云耕等人的最初计划,就是从这里偷运出海,被卢灿一口否决。这里停靠不了大船,另外距离苏比克港口很近,美军巡逻舰盯的很严。 “潘哥,这条路这么窄,如果山洞中有东西,怎么运下去?” 卢灿指着上山的小道,有些发愁。 这条道是西班牙人一百多年前开辟的,他们在山上建立了瞭望塔。二战时,东瀛士兵将山顶瞭望塔重建,设置成据点。美国佬有先进的雷达,不需要什么瞭望设备,便荒废下来。 当年美国大兵赶走东瀛人后,根本没想到,就在瞭望塔据点的半山腰,东瀛人又开辟了一个洞穴,不知什么用途,也许是藏兵的,也许是囤积物资用的。 “我们试过,木排车能过。”潘云耕双手撑开,比量一下宽度。 木排车就是简易的双轮平板车,它的车厢四周用粗糙的树干订成,这种平板车放在水中是漂浮的,能运输少量货物,因此菲国人又称之为木排车。 这种车,行走在这山道上,危险性还是很高的,一旦侧翻,很容易车毁人亡。 “不用担心,每一处危险地方,我们都会安排人值守帮衬。现在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坑道中到底有没有东西?” 潘云耕说的信心满满,让卢灿也安心不少。至于他后面的那句问话,卢灿笑笑,“里面肯定有东西,即便不是黄金珠宝,二战时日军的枪械也不会少。” “那东西有什么用?现在谁还用三八大盖?或者说九九式步枪?” 卢灿听完他的话一笑,“你啊,有一种枪支叫收藏类枪支,你不知道?” “倭子的枪支值得收藏?”潘云耕懂枪,但不懂收藏,更不明白东瀛二战枪支有什么好收藏的? “市场上枪支的收藏,一直很热门,尤其是欧美日三个地方。” “东瀛二战,也有不少枪支是收藏市场上的抢手货,比如他们投放在东南亚战场上的九九式步枪、九九式步骑枪、二年式伞兵步枪、九九式轻机枪和战争末期仿自美国M1伽兰德的五年式半自动步枪,这些枪支平均售价在三百美元到五百美元之间。” 呃?潘云耕一愣。现在一支AK—47自动步枪的黑市售价才五十美元,带双弹夹。东瀛的老式步枪,这么贵? 卢灿点点头,“当然,这些枪支必须完好,而且投放市场时,需要一点点放货。” “这我懂,如果量大了,市场价格一下子就冲垮了。”潘云耕顿时安心很多,这里的藏宝不敢说有,但枪支一定会有! “真正值钱的还不是这些枪支,而是东瀛的刺刀和军刀。” “比这些枪支还贵?”潘云耕对卢灿的目光,自然是信服的。 “上世纪末的村田式刺刀,品相完好的,市场售价在一千美元到五千美元不等;明治三十年式刺刀,价格稍微低一点,但一柄品相为九的货品,市场售价不低于一千美元……” 这么说,如果找到一箱子未拆封的九九式步枪,那岂不是价值上万美元? 潘云耕简单盘算一下就得出结论:二战时一箱未拆封的步枪为十支,而这种枪支的佩刀,标配的是明治三十年式刺刀,这一加一的价值,妥妥的超过一千五百美元。未拆封,表明品相完美,超过一万美元不是问题啊。 卢灿的话还没说完,“还有一种具有收藏价值的是二式刺刀,配备二式伞兵步枪,一百式冲锋枪,二式冲锋枪,是东瀛士兵二战时期伞兵步枪与冲锋枪装备的制式刺刀。这款刺刀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制作精致,战争末期也未出现过制作工艺简化的情况……” 两人边走边聊,“市场售价不低于一千五百美元。” “官兵刀呢?”潘云耕也来了兴趣,追问道。 “官兵刀分为两种:其一是海军士官短剑,因为是采用的是机械加工,价值要稍微低一些,但也不低于一千美金;第二种就是陆军军刀,这就要看品相和佩戴者的级别。” 将军刀要比尉官佩刀贵重的多。 二战日军枪支收藏中,最受欢迎的三大类型,卢灿还没说呢。 其一是稲垣式将佐手枪和杉浦式将佐手枪,都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精研的枪支。 当时日军在太平洋节节胜利,前者为内阁和大本营赠装配给高级军官的礼仪配枪,后者是天皇赏赐给军功将领的礼仪手枪。 两者的存世量都很少。 第二种受欢迎的藏品是“特攻刀”。 该刀为奖励给作战或训练中表现突出官兵的纪念小刀,采用东瀛传统“肋差”样式制作,纯手工打制,无标准制式尺寸。战争末期发放给神风队,回天队,伏龙队,特别空挺队等特攻队队员,用于鼓舞队员士气,所以被称做特攻刀。 这种特攻刀每一柄上都留有编号,每一个编号都能查到使用者的姓名,又因为其作战方式惨烈,因此在收藏界别有意义。 第三种受追捧的武器是九九式狙击步枪。 这款狙击枪是东瀛在二战后期制作的最闪耀的精品步枪,射击精度极高,射程高达四千米。比日军之前使用的,号称二战五大狙击步枪之一的“九七式狙击步枪”,性能优越很多。 这款枪支只有极少数被分配到太平洋战场,剩下的在战后全部销毁。一支四三年下线的九九式狙击枪,品相完好的话,价值不低于一万美元。 潘云耕领着卢灿,又前行十分钟,终于偏离小路,前面是一片山坳。 “卢少,就是那里。”他指了指前方。 那里?除了一面翠绿和墨绿的茅草灌木,没看到山洞啊? 潘云耕呵呵笑道,“这边距离小路只有五百米,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拉上了遮蔽网。” 经过他的指点,卢灿才发现异样,这里确实够隐蔽的,四周草木茂盛,自己距离不过二十米,愣是没发现墨绿色的帆布遮蔽网。 这种帆布遮蔽网,不仅能遮挡视线,还能遮雨,菲律宾的雨季,每天都有一场暴雨。 掀开网帘,陈晓正带着一帮队员,清理碎石呢。 又要当搬运工! 但愿当时那些留守的日军余孽,没有丧心病狂的将整个坑道炸塌。 “卢少,就是这里。”陈晓用脚踢踢眼前这堆片状石块,然后沿着石堆的前方,用双手比划一条直道。 这里,明显是被炸药炸塌的,被清理出来的地面上,留有宽约一米左右的石板地面,是坑道入口。 “阿晓,可以啊!这地方都被你们找到了?” 也许当初东瀛人的坑道修建的不错,可这里是热带雨林,只要不是大型的水泥建筑,就能很快被热带植被覆盖,想要发现,真的很难。 陈晓被卢灿夸奖的有些不好意思,挠挠头说道,“其实当时我站在山半腰的瞭望台上,用高倍望远镜察看植被时,发现这条山坳的树木少,灌木多,便下来找找,结果碰上了……” 这还真不是碰上的,他的直觉判断其实很有科学依据。 当初日军新建这坑道时,一定将附近遮挡视线的大树全部砍伐,三十五年后,这里的的树木自然要比周围的稀疏,树木稀疏,灌木自然就会茂盛。 陈晓不算一个勇猛的护卫,可是他竟然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谋士,真是世事难以预料。 “瞭望台在哪儿?我上去看看,你们大家继续。” “就在那儿!”陈晓向右侧山腰的一处突出部位指了指。 不打搅他们干活,工程量大着呢,谢绝潘云耕的陪同,卢灿拎着高倍望远镜,和丁一忠两人手脚并用,很快登上陈晓所说的瞭望台。 这座瞭望台是西班牙人占据菲律宾时修建的,一块三十平米的突出平台,靠山壁的位置还有残砖的存留,应该是当年老房子遗留下来的。 西班牙人很有眼光,选择的位置很好。 这里的高度距离伊巴港口,大约七百米,卢灿站在平台上,用高倍望远镜,海面情况一览无余,甚至能将十多公里外的苏比克湾内船只,看得清清楚楚,更别所下面的伊巴港。 山壁上存留有几个人工凿出来的洞眼,这是插旗帜用的。 在没有无线通讯之前,旗语一直是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它比烽火更具体——不同的旗子,不同的旗组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即便是进入现代社会,旗语在海军兵种中,依然承担着重要作用。 卢灿自然不是上来看风光的,他也是在利用陈晓的方法,巡视这附近是否还有疏漏。 要知道,当年日军为了抵抗盟军登录,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他们将从中原学来的“地道战”运用到了极致。 最为明显了例子就是硫磺岛战役,那四通八达的坑道,让美国大兵吃足了苦头。七万多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登录硫磺岛,面对的是含后勤、文员等所有人员在内的不到两万三千名的东瀛人,最终美国大兵伤亡三万余人,而东瀛人最后存活的只有一千零八十三人。 这里的位置如此关键,山下奉文不可能只在这里留下一处坑道。 如果还能找到被掩藏的坑道,其中一定还有收获。因为当时日军没有条件运走一草一木,肯定都掩藏在各类坑道之中。 卢灿的目光,借助望远镜,从伊巴港口开始搜寻,沿着山脚一点点往上挪动。看到刚才那条坑道所在的山坳,确实如同陈晓所言,那里灌木丛多,树木少。 搜寻一番,并没有特别的地方。 “阿忠,你说这上面如果假设炮台,主炮应该安置在哪里?”卢灿想起陈晓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在山上架设大炮,打海面上的军舰无压力。 确实如此。 自己几人能想到,山下奉文或者说东瀛指挥官想不到吗? 为何只有瞭望哨,没看见炮台呢? 第422章 犹有余孽 有没有炮台,如果有,炮台该放在哪儿? 丁一忠嘿嘿笑了两声,他只是安保,不研究这。 被卢灿眼睛一瞪,他随手指了指另外一侧山梁,“那里更高,更适合架设大炮。” “如果架炮台,这位兄弟说的不错,这里的视野虽然开阔,但滩涂太长,高度也不够,需要再往上走。”旁边有人答了一句。 鲁战生,桂林人,对越战争时四十二军的一位爆破组的组长。那边挖坑道,暂时用不上爆破,被潘云耕和陈晓安置到这里值守。 刚才卢灿上来时就打过招呼,没想到他竟然懂炮位的架设? “鲁组长懂炮位?”卢灿顿时来了兴趣。 鲁战生咧嘴笑笑,语气很自豪,“我们爆破组,在部队属于山地炮兵团,因此也学过测绘和弹道。对炮位的架设,也有过学习。” 爆破兵书与炮兵团?不懂。 鲁战生一解释,卢灿才明白自己闹了个大乌龙。 军队的专业爆破组,根本不是他所想象中炸碉堡式的炸药包爆破,当然,这也有,但使用的很少很少。现代爆破全是定向枪榴弹爆破、山地迫击炮爆破和电子爆破,甚至还有高压榴弹爆破。 爆破兵承担的职责更像炮兵中的技术尖兵,他们需要在抵近敌方目标,用小口径炮将炸弹、炸药包、纵火弹或者高爆弹,送入对方暗堡中。 至于卢灿印象中的炸山开路,那是工兵干的事情,还无需他们这些技术尖兵出手。 这位,实打实的炮兵内行啊! “好好!”卢灿高兴的连拍两下手掌。 “这座山梁,东瀛倭人不可能不安排炮位,你帮我评估评估,炮位应该设在哪儿?” 山下奉文只要不傻,一定会在山上设立炮位,尽管没用,这种防备还是要做的。 事实上确实没用。 二战后期麦克阿瑟带领美军的第一登陆点选在林加延湾,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北上卡布高,一路南下奎松,势如破竹,将吕宋岛上的日军一截两段。 至于苏比克军港,当时东瀛海军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美国佬还想着继续使用这里,将其当成北上进攻跳板,因此海军并没有发动相关战役。 所以,山上如果有炮台存在,最后肯定被日军自己拆毁的,这就给掩藏物品提供很好的机会。 美军不会查这些山梁吗?肯定会查的。 但如果说这些美国大兵对被炸毁的坑道有多大兴趣?有多认真?那就不好说了。 当时东瀛人在菲律宾遗留了太多的物资,大家都在分享胜利的果实,即便发现那些被炸毁的炮台,估计也懒得一块块搬走石块,最大的可能是在外面再放两包炸药,彻底封死。 “如果是炮台,这边不合适。” 还未等卢灿问为什么,鲁战生指着下面的伊巴港说道,“炮台的主要作用是海防,这边的滩涂太长,威胁不了军舰。如果是防止登陆战,炮台还不如在海岸边布置几挺机关炮好使。” 有道理,卢灿点点头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如果按照常规的军事布置,炮台想要对美国海军形成威慑,安装的火炮最起码不能小于152mm的,也就是六英寸口径的。” “这边山势太陡,几十吨重的火炮肯定上不来。” “不过,那边可以……”他指了指远方,那是苏比克湾背后的山脊。“那边山势要平缓很多,大炮容易上去,另外还可以封锁海湾,保护湾内设施。” 三描礼士山脉的走向为南北线,普洛格山只是其中的最高点,其他山峰可没那么高。 那个地方肯定有炮台,可是…… 美军在山上建设了一座大型雷达站,这座雷达站是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共用的,常年有一个小队的士兵驻扎。 卢灿不认为在两者眼皮地下,还能有什么宝藏。 有点失望,卢灿仍然抱着侥幸心态问道,“除此之外呢?” “还有一种是近海岸防炮,主要是防止登陆艇的,这一带倒是有可能的。但这种炮的口径小,射程最多七八公里,肯定不能安置在山顶。” “如果要有,那个位置比较合适。” 卢灿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那个与普洛格山相邻的一座低矮山峰,目测高度只有两百米,但有个特点,那就是位置前突。 透过望远镜,卢灿将那座小山仔细看了一遍,有了鲁战生的提醒,他隐约感觉那座山峰上的树木有些怪! 至于怎么古怪,说不上来,还是去实地看看为好。 “阿忠,我们过去看看!” 和鲁战生挥手告别,路过坑道时,又找潘云耕要了两人随行。 其中一位就是上次去内陆时见过的皮振军,三十八军侦察连的连长,很仔细的一人。另一位是他的战友,西山人余子静,人如其名,个头瘦小,笑起来还有股子腼腆的味道。 四人重新下山,从伊巴港后面的小山道,拐上隔壁小山。 一上山,卢灿的心沉了沉——这座山正处于伊巴港的后方,又向前突出,山势并不高,今天天晴,游人不少。 这座山能有秘密? 沿着上山小道四处观看,卢灿感觉奇怪的原因找到了——这座山坡上并非红树林,而是大叶桉树。 大叶桉树在菲律宾很常见,可是,在苏比克湾一带,还真的不常见。 这种树木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生长速度非常快,三年成林,一点也不夸张。十多年后,中国治理沙土流失的速生林中,北杨南桉是其两大速生树种。 “卢少爷在找什么吗?”皮振军和卢灿关系熟稔一些,他见卢灿四处察看,不时还抠抠桉树皮,主动问道。 “皮连长,你没觉得这片桉树林有些奇怪吗?”卢灿拍拍树干,笑着说道。 “是有些奇怪,这些树木像人为栽种的。”皮振军同样阅历丰富,他检查了几个已经脱皮的桉树,很快便感觉到。确实很奇怪,这片桉树林,最老的树龄也不过三四十年,而相隔不远的红树林,上百年的树木很常见。 卢灿点点头,“还有,这一带全是红树林,为何只有这个小山上是桉树?” “嗯,刚才我和山上的鲁战生聊过,认为这座山上,极有可能是当年日军的岸防炮阵地之一。所以我在猜想,这些桉树,是不是后人栽种的,为了掩饰什么?” 是的,这就是卢灿的猜测。 “我甚至怀疑,当年日军余孽,还有人活着,一直在掩藏着这个秘密。” 卢灿的这句话,让皮振军、余子静和丁一忠三人惊骇的张大嘴巴。 有这可能吗? 还真有! 逃亡到三描礼士山脉和中科迪勒拉山脉的日军总数量为一个大队,一直到四九年,才陆陆续续的有一个中队规模的军人,出来投诚。此后被剿灭或者投诚的人数在增加,到了五十年代中后期,美军估测山上依然有超过一个小队(五十到七十人之间)的人数存在。 这些人未必全部都知道日军掩埋宝藏的秘密,但没有投诚的那些人,一定知道。 栽种一些桉树,掩饰当年炸毁的痕迹,不是没有可能。 卢灿甚至很怀疑,这些人说不定还活着! 虽然报道上说六五年的时候,逃出三描礼士山脉的最后一名日军被人打死,可是这毕竟是那家伙死去之前所说的话,这不没找到所有人的尸体吗? 别忘了,就在菲律宾的卢邦岛上,有一位叫做小野田宽郎的士兵,打游击整整打了二十九年,在七四年才下山投降的。 吕宋岛靠近海边,生存条件要比卢邦岛更出色。 还有一个为他们的生存提供重要便利条件的就是伊巴港的建设,他们完全有可能混入建筑苦工中——东瀛占据菲律宾之后,有不少东瀛人随着军队移民到此,很多人被菲律宾当局驱赶来这里做苦力。 这些该死的人,潜伏下来,并且现如今依旧存在,不是不可能的。 听完卢灿的推测,皮振军立即建议,“卢少爷,这情况需要马上和潘队说明,方案需要调整。” 是的,计划需要调整,有人看守的宝藏和无主的宝藏,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也好。”卢灿选择一块山石坐下来,用皮振军所携带的无线电和潘云耕之间通话。 草! 潘云耕咬着牙怒骂一声。 停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去伊巴港找找,有没有存活的日籍老者,尤其是喜欢登山,或者经常去后山种树的老者。 卢灿没有下山,而是继续沿着山道往上走,既然来了,就好好查探一遍。 山顶很平整,足有一亩地的大平台。 三五成群的欧美人,还有伊巴港的菲国人,在这里露营,很热闹。 这里的视野虽然比不上瞭望哨,但依旧很开阔,肉眼都能将海面及滩涂上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在山顶平台的边角,偶尔还能看到锋锐的石块,已经被平整过的石基。 卢灿越发肯定,这里就是小口径的岸防炮台——那锋锐的石块是爆破留下的痕迹,而平整的石基则有可能是炮台塔基。 …… 卢灿在伊巴港住了三天,事情终于有结果。 他的猜测是对的! 有余孽! 整个伊巴港常驻人口三千四百多人,其中日籍居民有三户,年龄在六十到七十岁之间,彼此相距的并不远。其中两人独身,还有一位虽然结婚,但他也是在进入五十岁的时候才娶了当地的一位寡妇。 更为重要的是,那位结婚的日裔老者,喜欢到后山种树,种植的正是桉树。 卢灿很疑惑,他们为什么不回东瀛? 这件事如此重要,他们坚守一辈子,为什么到最后关头,既不向东瀛政府禀告?也不向美军禀告? 怎么想都觉得不合乎常理! 第423章 张老来香江 温碧璃来电,转呈最近一段时间香江方面的消息。 张博驹老爷子来香江了!老先生这次是随同孙立功老爷子一道,在潘苏及张泽宗夫妇陪同下,来到香江。 卢灿大喜! 上次虎园开业,自己给老先生去信,邀请他来香江,可当适逢潘苏前往陕北看望女儿女婿一家,没能成行。这次,估计是老先生听到前去探望的孙立功老爷子说起,虎园与台北故宫要举行天籁阁藏品联展,坐不住了。 呵呵,既然来到香江,就不要离开了。 没人比卢灿更清楚,原历史时空,今年下半年将是老先生最后的人生时光。 1982年正月(公历二月上旬),参加宴会归来的张老突患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因所谓“级别不够”,不能住双人或单人病房,张老和七八位病人挤在一个病房。 不时有重病号抬进来,死的人被拉出去,心绪不安的老人便吵着要回家,2月26日,等到女儿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老爷子却不幸离开人世,享年84岁。 一场很平常的感冒,竟然夺走了一位艺术大家的生命,其中经过,让人不甚唏嘘。 尽管他现在的身体还不错,卢灿可不愿意让这位师门长辈回京涉险。 不行,自己得回香江一趟! “潘哥,这边的事情,一定要查清楚,那些日军余孽,究竟有多少人还在世?另外,一定要弄明白,这些年他们为什么要不回东京?也不像外禀报这件事?” “一定要将所有隐患全部排除,我们再动手!” 临行前,潘云耕、陈晓、葛七、谢军、皮振军等卫队骨干,被卢灿召集到房间,细细叮嘱一番。 计划已经改了,挖掘工作全部停止。 除了安排人值守那处坑道外,所有人配合阿尔达汗行动,以收购香米为由,打探当年日军余孽的相关消息。 至于打探到的那些日军余孽该怎么处理?卢灿没说,阿尔达汗知道怎么办。 等卢灿赶到新加坡,又有一个意外的消息再等着他。 在武吉知马别墅,尚未来得及与温碧璃温存,便接到维克多的电话。 他和闫维芳两人很快拿着一沓资料上门。 大华银行支付给裕廊石化的投资款项,走款有问题,而且郭家很可能在其中扮演着很不光彩的角色。 裕廊石化的第三次增加投资款项的数目为两千万新币,约合一千四百万美元,这笔款项大华银行在三月十二日进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户头,按照约定,这笔项目款在四月之前,全部转入裕廊石化专项账户。 可是,维克多和闫维芳两人查知,裕廊石化方,第一笔款项两百万,是三月十五日到账,但最后一笔两百万新币的款项,却是在六月十八日才到账,前后一共分为十次转账。 也就是说,有人利用这次转账机会,挪用了近一千万美元资金一个多月时间。 而维克多又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内部的英国朋友那得知一条消息:四月初,马来西亚银行在金融管理局的户头,账户出现大规模增资和出资情况。 大约有八百万新币的资金,流向马来西亚银行一位叫做埃文森的私人户头;另有六百万新币,分别流向新西兰和澳洲墨尔本的两家信贷公司。 埃文森是东南亚有名的“期货本手(围棋术语形容棋手布局长远,下法精妙)”,另外两家公司也是股票及期货代理公司。 已经很明显,这帮人有组织的挪用大华银行的放款,进行短期期货及股票投资来谋取私利。不难想象,这中间,大华银行有人主导、金融管理局有人串通,甚至裕廊石化那边也有人是共犯,马来西亚银行则成了接收款项的平台,最后三人是操盘手。 卢灿翻看着这些资料,脸色虽然平静,但要说不恼火,那是假话。 郭胜利这是要干什么?! 是的,这件事如果说郭家不知道,卢灿是绝不会相信的。 大华银行这边不用说了,信贷和投资两部门主管都是郭胜利的大将。此外,郭家在马银的股份占比同样不低,他们占股百分之十一,属于马银第三大股东,仅次于郭贺年家族和邱德扒家族。 现在卢灿担心的是,大华银行的第四大股东邱德扒家族是否也卷入这起事件? 上次葛佳存的提案,邱家投的可是弃权票,并没有呼应自己的举措。 “维克多,有没有办法……譬如困住埃文森,让他的账目资金滞纳?当然,我说的是下一次再发生秘密挪用款项事件之后。” 这一刻,卢灿确实有想法,将郭家从管理层拉下去。 郭家才担任银行管理层多长时间?仅仅七个多月!他就敢这么干? 这件事虽然大华银行无损失,可是这种做法,对其他股东而言,显然是一种欺骗。 郭胜利这么做,很明显是瞧不起自己这位监事会主席!或者说他认为自己这位第二股东不专业,拿他没办法? 维克多眼神一凝,自己的这位年轻老板,这是要憋坏? 下次再度发生挪用放款,困住埃文森的账户资金,投资款项不能按时到账,时间长了,势必要暴露,必然有人需要为此事负责。 郭家虽然是大股东,也要落得一鼻子灰。 他并不知道,卢灿此刻很想将郭家从第一股东的位置上拉下去。 “有办法,需要一定的资本,进行对冲操作,风险很大……”他准备劝诫卢灿两句,这样做弄不好会得不偿失。 有办法就好,卢灿摆摆手打断他的话。 “这件事,你们两位配合菲利普斯公司的钱叔,拿出具体方案。”他嘴角一翘,带出淡淡的笑意,“也许用不上。当然,如果能给某些人一些深刻的教训,投入点资金,不是坏事。” 自己在菲利普斯财务公司的账目资金还有两千多万美元,如果……如果这趟菲律宾的收获不错,那自己的资本更雄厚,将埃文森困住,并将顺势郭家拖下水…… 说不定,卢家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她太投入(骨科gl)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小公子(H)
左拥右抱_御书屋
虫族之先婚后爱
寡妇门前桃花多
老师,喘给我听
归宿(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