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姐弟(现代男生子) > 第103章

第103章

袁氏能在桓灵二帝年间反其道而行走向鼎盛,和党锢之祸脱不开关系。 所谓党锢之祸,乃是宦官以“党人”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桓灵二帝年间,士大夫、外戚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联合起来与宦官相争,两次斗争都以士人群体的失败而告终,宦官得势,士大夫阶层被残酷镇压。 两次党锢之祸中,世家大族、清流名士几乎无一幸免,要么被关押入狱,要么隐姓埋名,窦武、陈蕃等士大夫中的执牛耳者惨死,姻亲甚至被灭族。 第一次党锢之祸已经很是惨烈,谁也没想到会在熹平年间迎来更惨烈的第二次。 灵帝下诏,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 世家大族、清流名士遭此大难元气大伤,幸存下来的也很少再涉足朝堂,士人接连遭受打击,还能留下多少忠君思想谁也不知道。 汝南袁氏作为关东世族的代表,在两次党锢之祸中不退反进,不因为别的,而是他们在宦官群体中有自己人。 倒不是袁氏有子弟为了保全家族不惜净身进宫,他们怎么说也是正儿八经的世家大族,袁安卧雪品行高洁,袁氏发迹之后很注重名声,不至于让族人牺牲到这种地步。 那个宦官集团中的自己人的是怎么来的,和原主的叔父袁隗有很大关系。 原焕很快把信写完,晾干墨迹放入布袋,让人尽快将信送去南阳,然后去厢房看小崽崽们读书。 自桓帝诛杀外戚梁冀,世族门阀就成了皇帝的肉中刺眼中钉,朝廷选拔官员没有考试,而是推举,只要德行能够服众,就可以被推举到朝廷当官。 推举制开始时能给朝廷输送人才,慢慢的这个制度就变了味道,成为世家大族培植亲信的手段。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名号响亮,其实不只袁氏,家族中连续几代都有三公的世家不在少数,只是那些家族党锢之祸后大多避世不出,只有袁氏依旧风光。 ——博爱容众,无所拣择;宾客入其门,无贤愚皆得所欲,为天下所归。 只这一句就能看出,朝廷官员皆世族中出,世族之间姻亲、师友联系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桓帝时过于宠幸宦官,未必没有世族、外戚权势太大,皇帝要借宦官之手打压世族、外戚的原因。 世家和宦官本是对立,但是事无绝对,也不是所有的宦官都对世族怀恨在心,桓帝时中常侍袁赦大权在握,又深得皇帝信任,这位袁太监琢磨着他姓袁,汝南袁氏也姓袁,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互掐多没意思,强强联合才是正经。 宦官当道,被宦官盯上的世家绝大部分都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有皇帝当后盾,再嚣张跋扈也没人能管。 袁赦主动示好,当时为袁家家主的袁逢没做反应,倒是袁隗和他一拍即合,有袁隗在袁家转圜,袁太监成功上了袁氏族谱,汝南袁氏也从宦官的打击名单中单独拎了出来。 有中常侍袁赦在皇帝身边吹耳旁风,袁隗早早就当上了三公,只是那时候汝南袁氏的名声不怎么好就是了。 天下世族都在和宦官斗死斗活,你袁家身为中原世族,转头却跑去宦官那边去了,你们对得起德行高尚、品行傲然的先祖吗? 骂声激烈不妨碍袁氏借此机会更上一层楼,对世家而言,家族存亡大过一切,虽然原焕对袁隗这个叔父感官不太好,但是在这件事情上,袁隗的做法无可指摘。 族谱掌握在族长手中,没有原主父亲的同意,袁隗再怎么愿意和宦官搭上线,袁赦的名字也上不了袁氏族谱。 桓灵年间,清流名士被迫害的太多,性情刚烈者几乎无一幸免,硕果仅存的士大夫逃亡隐居,他们都不是傻子,皇帝将他们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也不会上赶着送命。 世家大族为了自保,愿意和宦官交好的不只汝南袁氏一家,颍川荀氏也是如此,荀氏八龙荀二龙荀绲令儿子荀彧娶中常侍唐衡之女为妻,同样是为了明哲保身。 对他们来说,保全家族最重要,家族被嚯嚯没了,名声再好也没有用。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世家大族在两次党锢之祸中损失惨重,纵然后来黄巾之乱兴起,灵帝唯恐党人与黄巾一同作乱而大赦天下,免除党人因亲属师友关系连坐的禁锢,士人之中愿意忠君的也没有多少了。 尤其是亲身经历过党锢之祸的老一辈名士,或明或暗都在推着汉室往绝路走。 皇帝在没事儿的时候能把世家大族往死了打压,有事儿了又想让他们为朝廷效力,世上哪儿有那么好的事情。 关系远的暂且不提,只说荀彧的六叔、袁璟小家伙的外祖父、大汉司空荀爽荀慈明,这位为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隐遁汉滨十余年、后被董卓强行征召入京的硕儒大家,所著书籍里或多或少也带了些推翻汉室的苗头。 汉室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搞了个君权神授,皇帝代天受命,上头还有个可以压皇帝一头的“天”。 天子无道,百姓没办法和天子作对,头顶的老天却可以名正言顺的教训这个不孝子。 董仲舒提出皇帝代天受命,如何解释这个所谓的“天”,自然是儒生士大夫说了算,桓灵二帝把世家大族得罪的死死的,等到汉室倾颓,只要能拉拢住士人,代天受命的是不是大汉并不重要。 连廊下,披着厚厚斗篷的青年缓步走在其间,步履缓缓格外赏心悦目。 原焕不担心将来,如今做通荀彧的思想工作,也不太担心现在,毕竟经过了两次惨绝人寰的党锢之祸,士人不循正道是为了保全自己,是为了拯救天下,天子不行仁政,理应退位让贤。 需要解释一下,这话不是他说的,而是历代儒生说的,自从天下独尊儒术,儒生地位大为提高,一旦皇帝不得人心,就有儒生上书要皇帝退位让贤。 从汉武帝后期,到汉昭帝、汉宣帝、汉哀帝……大汉的皇帝几乎都收到过催他们退位的上书,到汉平帝时实在不得民心,上书催他退位的士人数不胜数,汉室宗亲扛不住压力,最终只能任儒生榜样王莽被推上帝位。 如果王莽后期的骚操作没那么多,而是想法子解决当时的朝廷弊端社会矛盾,后来光武帝能不能成功上位谁也说不准。 东汉自光武帝开国对世家儒生就不怎么友好,毕竟前面刚出了个被天下士人推举上去的王莽,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头顶一直悬着刀。 所以光武帝登基称帝后谶纬之学很快兴起,神化刘姓皇权,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奉孔子为教主,不给儒生解释天意的机会,以此来斩断士人借天意来推翻皇帝的可能。 朝廷变成外戚和宦官的天下,士人被打压的抬不起头,好不容易起来了一段时间,又赶上了党锢之祸,这倒霉劲儿也是没谁了。 原主娶了荀爽之女,对荀爽的学说很是了解,荀氏八龙在经学上成就不小,中原一带跟随他们学习的不在少数,荀慈明隐居十余年著书立说,文章里对汉室的态度不算太隐晦,荀彧身为荀爽的侄子,不可能对叔父的学说一无所知。 所以他一直觉得,荀家出了荀彧这么个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清正君子有点奇怪,像荀攸那样平淡对待改朝换代才正常。 亦或者是他之前想的那样,荀彧拦的不是曹操加九锡,他拦的只是曹操仓促间加九锡。 时间推回关东联盟时,袁绍和韩馥商议另立刘虞为新君的事情不是秘密,如果不是刘虞死活不愿意当皇帝,现在天下就是长安有小皇帝幽州有新皇帝,变成两个皇帝并存的局面。 从拥立刘虞为新君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来,不只袁绍,天底下其他牧守也都没怎么将皇帝放在眼里,荀彧在那种情况下还愿意投奔袁绍,心里即便对汉室有敬意,也不会尊敬到用性命维护汉室正统的地步。 只是仓促暴露心思容易落人口实,与其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不如徐徐图之。 当然,如果朝廷做的太过分,让天下人都觉得他们是受害者,反抗朝廷是不得已而为之,那情况就要另说了。 大汉十三州,除了关中全都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有些州郡耐着性子做足面子功夫,任命官职的时候愿意上表朝廷,有些甚至连面子功夫都不愿意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俨然已经是当地的土皇帝。 别的地方都不愿意听话,只有冀州一州朝廷给什么要什么,别说别人觉得王司徒薅羊毛可着一只羊使劲儿薅的嘴脸面目可憎,他自己都觉得他们是冤大头。 温顺的小绵羊被欺负狠了,不愿意再被欺负了,在朝廷想薅羊毛的情况下提出拒绝,怎么看他们都是有理的一方。 不管怎么样,只要牢牢占据道德的高地,以后写檄文开骂战他们也不会落下风,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他愿意为百姓吃饱穿暖而努力,朝廷愿意吗? 谁说诸侯和朝廷作对必须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他偏要让天下人都觉得他才是名正言顺的那一方。 作者有话要说: 原*小白花*焕:无辜.jpg —————————— 《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 《三国志·荀彧传》 《孟子·尽心》 《上韩太尉书》:苏轼 名词解释:党锢之祸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自袁安以下,皆博爱容众,无所拣择;宾客入其门,无贤愚皆得所欲,为天下所归。 《孟子·离娄下》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 关于两汉时儒家相关

相关推荐: 邻家少妇   快穿甜宠:傲娇男神你好甜   恶女嫁三夫   永乐町69号(H)   爸爸,我要嫁给你   高武:我的技能自动修炼   皇嫂   爱情公寓之学霸女友诸葛大力   炼爱(np 骨科)   [综穿]拯救男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