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上南枝 nph > 第10章

第10章

处方:人参15g,当归9g,炙黄芪30g,熟地黄9g,白术9g,枸杞子9g,巴戟肉9g,桔梗9g,升麻9g,麦冬9g,炙甘草9g,红枣5 枚,煨姜3g,肉桂1.5g,5 剂。 8 月6 日二诊。上药服下腰腿明显有力,心慌气短亦有好转,多梦心烦未减。原方加龙眼肉12g,朱茯苓9g,续服5 剂。 随访数年,既往夏季症状已消除十之八九,偶有反应,服药三两剂便愈。 70.脾虚脘胀 王某,男,34 岁,教师。1995 年8 月16 日首诊。患者胃脘时常坠胀,食欲食量不佳,饮食稍多便胃胀加重、难受,精神精力渐差,体倦嗜睡,睡眠不实。曾在多处治疗,均曰无明显疾病。转中医治疗,多用香砂六君子、沉香化滞、开胸顺气等丸药治之,药愈服胃脘愈胀。时延已近两年,体重下降十余斤。诊视患者眼眶凹陷,形体消瘦,语出声颤;面色黄白,如蒙薄尘;唇色稍淡,舌质淡红、无苔,津润;脉来虚细无力。东垣曰:“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由上所见,患者之病必因饮食劳倦所伤,脾胃中阳之气不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脘胀便溏,形体消瘦,非辛甘之味以升其阳,甘润之味以养其胃,则病难除矣。夫温、散、破、降之剂俱在禁列。遂拟益气振阳、补中升提法,方用补中益气丸连服半月。 9 月5 日二诊。视患者面色黄润,两颧下隐隐透红,精神见振,语出声畅,必病有转机矣。诊其脉,缓而无力,舌质微红,苔薄白津润,脉证已有好转。 自述:服药5 天后气陷脘胀减轻,食欲食量渐增;半月后病已趋愈,诸症渐失。原方续服半月,巩固疗效。1 年后随访,病痊愈,体重增加4kg。 71.阴虚畏寒 王某,女,27 岁,已婚,工人。1980 年6 月15 日首诊。患者3 年前5 月头胎新产后得病,至今已近3 年不愈。3 年来无论冬夏,全身畏寒,即使三伏天亦不觉温。曾在多处求治,皆罔效。托人情找教授、专家、名中医不计多少,治之均有效,但不能痊愈。视患者着衣之多、之厚,即使三九严寒亦罕见。全身上下,内外毛棉,将其裹得严严实实。再视其形色:面色虽白,两颧隐隐透红,唇色淡红而润,舌净无苔,津液不足;脉来沉细微数。由上所见,析审其证,患者必因新产月内恣食厚味,耗伤阴津,以致脾肾阴虚,阴虚日久累及阳虚,先其所因为本,后其见证为标,乃寒在骨髓,冷在肌肤也。治当引阳归本,本者肾也;育阴退热,以达治本求标,益阴回阳之目的。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是也。若不依 “热极生寒” 治之,则误矣。遂用金匮肾气合黄芪鳖甲散加减。处方:酒炒生地黄30g,牡丹皮、泽泻、茯苓、山茱萸各12g,黄芪24g,银柴胡12g,地骨皮12g,鳖甲9g,肉桂3g,盐制附子3g,3 剂。 6 月19 日二诊。视患者衣着比首诊时已减过半,唇舌色微红而不暗,苔薄白,津稍回,脉小缓。此为药力已中肯綮,病情明显好转。原方另加酒炒白芍9g,以敛阴养血,调和阴阳。续服2 剂,以尽其病,促其康复。 1 个月后患者夫妇特来致谢曰:3 年顽疾久治不愈,先生3 剂病减半,再2剂病痊愈,真神奇也。问及药后身体,曰:其病若失,身体渐康。衣着、精神与常人无异。 按语:此例患者首诊处方开后,其夫曰:此药恐难奏效。拿出病历、处方一大叠,其夫特意选出3 张,视其所开方药,非黄芪建中汤即越婢汤,亦有用十全大补汤、金匮肾气汤者,其中附子最多用至30g,肉桂用24 ~30g。多为壮阳驱寒之方药,恐未细审脉证耳。我用盐制附子、肉桂各3g,使其引火归原,以祛深在骨髓之寒;用生地黄30g 酒炒,以率群药补肾,清而不寒,补而不腻,非纯补其阳,更非大热散寒,乃遵《内经》“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之训,仍用古方化裁,和而调之,以治病久正邪俱虚之候也。 72.阳虚畏寒 刘某,男,36 岁,已婚,工人。1981 年7 月7 日首诊。患者身体畏冷已2年余,尤以入夏以来为甚。虽盛暑酷热,非穿棉毛衣不可。饮食乏味,身体困倦,精神不振。视患者所着衣物,与三冬无异。诊其脉虚细而散,唇舌质淡,苔白而腻,阳虚之候也。治宜温肾助阳,方用金匮肾气汤加减。处方:炮附子9g,干姜6g,熟地黄12g,山茱萸9g,牡丹皮9g,茯苓12g,山药12g,桂枝12g,生黄芪24g,防风12g,白术15g,炙甘草9g,红枣5 枚,3 剂。上药服至2 剂,畏寒大减,食欲振;3 剂服下,诸症若失,衣着与常人相近。共服药9 剂,病全愈。续访3 年,旧疾未作。 按语:此例患者色、脉、症俱表现为阳虚证,所以用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之方药,病乃速去也。 二、外科治验 外科,俗称疮科。其发病多在体外,如痈、疽、疔、疖、丹毒、疱疹及诸癣等;生于内,则如脏腑痈、疽、菌、痔等。其中大症、险症、急症甚多,如诸癌、狼疮、肾菌、疔疮走黄及痈疽久烂不愈内见脏腑筋骨者等。体外诸疮虽望而即见,容易诊辨,但治之失当,枉死者多矣。外科门派主要有三:正宗派主张凭经并治,以托为先,施以刀针,其法铺天盖地,追随者众;心得派则温病与疡发同理,主张清温解毒,其理虽通,而附和者寡;全生派则阴阳分治,以消为贵,以托为危,其理法问世不足400 年,却用之每验。 我受祖传,更爱全生。其理有三:①阴阳为纲,分别两治,容易把握; ②以消为贵,不轻动刀针,使人少受痛苦;③全生为本,不残人体,堪为外科之最善者。我上代皆宗其理,用其法,治之无不全愈而无残伤。我临证五十余载矣,亦保全欲截残者多人,所以独遵全生一派耳。王氏洪绪以阴阳为纲,辨其阴虚阳实,红肿焮痛为阳为实证属六腑为火;平塌漫肿不痛或微痛木痒者属阴属脏为虚为寒。临证施治,皆得全生。今选辑部分验案,以证其验。我非专事疡科,所治甚少,此集验案,不过管中窥豹。小结回眸,以求渐善。 73.乳痈初起 黄某,女,24 岁,已婚,农民。1980 年3 月17 日首诊。3 月11 日夜半时,猝感右乳房胀痛发热,未满月婴儿口含乳头,抱开婴儿,乳房仍痛。未及天明乳房红肿,全身发热畏寒。在当地诊断为 “急性乳腺炎”。用抗生素治疗5 天未见好转,乳房红肿高大,按之肿硬焮痛。诊脉来洪实,舌质红,苔白厚乏津,乃乳痈阳实证也。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处方:金银花15g,陈皮9g,防风9g,白芷9g,当归15g,贝母9g,天花粉9g,制乳香、没药各9g,山甲珠6g,黄芩9g,柴胡9g,蒲公英15g,生甘草9g,3 剂。1 日1 剂,1 剂三煎。水、酒(清黄酒)各半煎浓汁,饭后温服。上药服头剂身热退,肿痛减,3 剂服下肿痛全消而愈。 74.乳痈 余妻王某,27 岁。1973 年7 月9 日,怀抱半岁幼儿含乳午睡,醒后猝觉身发寒热,头痛似裂,右乳头以上红肿焮痛。诊其脉浮数,舌苔薄白,质红少津。辨其病因病机,必为乳子含乳不咽,呼吸吹气,以致乳汁瘀阻,管络失畅;复因午睡不慎,夹感暑湿,以致营卫失和,脉络受阻,欲成乳痈也。治宜解表祛暑,活血通络,方用香薷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处方:香薷9g,藿香9g,白扁豆9g,黄芩12g,柴胡9g,当归12g,川芎9g,炙穿山甲9g,白芷9g,制乳香、没药各6g,蒲公英12g,生甘草6g。 上药服至2 剂,身热头痛减,乳房红肿不见明显消退。速用鹿角刮细末,每用1.5g,温黄酒送服。服后2 小时,红渐退而肿亦随消,诸症悉除而愈。后用鹿角末单方治疗乳痈初起,多获良效。 75.贴骨疽坏症 李某,71 岁,农民。1987 年9 月10 日邀诊。3 个月前一夜晚,患者猝感左下肢外踝上缘痒痛交加,身发寒热。到某医院诊断为 “丹毒”。治疗不及3 日,患处渐生小疱如粟米大,连片;又三四日,小疱串成大疱,形如樱桃,破流黄水,痛痒仍不减。未及10 日,患处溃破长约3 寸、宽2 寸余一块,其痛更剧。不满半月,肉烂见骨,又诊断为 “腓骨下端骨髓炎”。治疗半月,脓血渐无,骨露变黑,其痛益剧,寝食难安。后欲截肢未允,出院回家。曾请数人治疗仍无效,且疼痛愈甚,至今已3 月余。诊视患者精神委靡,面无华色,如蒙尘垢,脉细弱,微兼弦数。患处骨露色黑,干如木炭,患肢自膝至足背灰暗水肿,按之深陷不起,此贴骨疽之坏症也。 综上所见,初起为丹毒无疑,但皮破肉烂见骨,仍用寒凉之药确为不妥。患者年逾七旬,本已不足,加之疼痛日久,正气复损,以致毒邪深陷、皮破、肉烂而见骨。如此坏症,岂只患者骇然,即使医者亦鲜见矣。为验其预后,令自采白菜连根、萝卜连叶、蒜苗、生姜、野黄菊全株连根、蒲公英、紫花地丁七味,量不拘多少,去净泥土,放砂锅内加水煮数滚,去渣,再熬至稀糊状,放一日夜,涂患处,干则随换。3 日后往视之,见露出干枯之骨表面湿润,患者曰:痛稍轻,夜睡得眠片刻。此用药应验之兆也,可治之。遂拟温阳解凝、扶正化毒法,内服外敷。内服处方:生黄芪60g,当归24g,熟地黄15g,麻黄3g,肉桂3g,炮姜3g,炙穿山甲6g,炒白芥子9g,陈皮9g,金银花30g,生甘草9g,牛膝6g,7剂,水煎,兑温黄酒服,1 日1 剂。外用:生肌玉红膏少加麝香、冰片、天然牛黄为细粉混匀,厚涂患处,1 日一换。 9 月17 日二诊。露出之骨面层微软,腿肿略消,疼痛渐轻,嘱上方金银花减半,加鹿角胶9g(烊冲),续服7 剂。外用药不变。 9 月25 日三诊。患肢水肿消去大半,灰暗之色已退。用煎好的生姜水温洗患处,露出之骨表层灰黑而软,边有裂缝,用手揭之离骨而脱,如皮状,厚约0.7cm、长宽约10cm。见骨面色白有光泽,骨质未坏也。复用前膏厚涂,内服自拟冲和汤加减。内服处方:生黄芪60g,党参15g,当归15g,金银花15g,熟地黄15g,鹿角胶9g(烊冲),炒白芥子6g,陈皮6g,肉桂3g,炮姜1.5g,牛膝3g,生甘草9g,7 剂。外用:每日用生黄芪煎汤温洗2 次,外敷加味生肌膏2 次。 10 月5 日四诊。患肢水肿消尽,露出之骨新肉已长平,色如桃花,脉症续有好转。原方续服7 剂,外用药不变。 10 月14 日五诊。患者饮食、睡眠已恢复正常。仅新生肉芽无皮,擦之流血,色鲜红。用生皮法(自配),内服药原方续治。 1 个月后往访,患处愈合,新肉生皮,已不出血,而痊愈。 按语:此例患者起初本属热证、阳证,失治溃烂后渐转虚证、寒证,以至毒陷见骨。经我治后,遂从虚寒转为半阴半阳,继而正复痊愈。此乃分阴阳虚实治之又一证也。 76.脱疽坏症 余某,男,19 岁,农民。1974 年6 月7 日首诊。患者因劳动时不慎,被柴草扎伤右足大趾大敦穴处,未在意。不及2 日,患处水肿,疼痛麻木,曾在某医院外科清创治疗,但患处时流臭水,淋沥不净。5 天后右足大趾皮肉烂尽露骨,骨色灰黑,患肢自膝下通肿,色灰暗,按之深陷不起,疮口流水增多,医院要求果断截趾,以免影响足踝,导致肢残。视患者右足大趾上一半的肉已烂去,趾骨半露,色微枯黑,时浸臭水。此脱疽溃后虚证,当速温补气血,以化其毒凝。方用千金内托散加减。处方:党参9g,生黄芪15g,防风、白芷各6g,当归12g,肉桂2.1g,苍术、白术各12g,牛膝12g,乌附子1.5g,生甘草6g,5 剂。外用:生姜、荆芥、防风、雄黄、枯矾各等份煎水洗患处,再涂以玉红膏,膏外撒以二味拔毒散,盖以净纱布,以防尘染。上法治之两日夜,患处所露之骨已长出嫩红色新肉,俗称 “肉芽”,覆盖趾骨。如法调治7 日,坏水渐少,腿肿缓消,足背皱皮,色转红润。内外治法不变,续调5 日。 7 月17 日三诊。疮上已长满新肉,肿势大消。但疮口仍浸淫不干,嘱上法内服药中附子、肉桂各加至6g,续服5 剂。 7 月23 日四诊。见疮上已长满的新肉又烂了一半,趾骨复露,我甚诧异,问及何因?

相关推荐: 薄情怀(1v1)   妄想人妻   花样宠妻:猎户撞上小作精   火影之最强白眼   带着儿子嫁豪门   玩笑(H)   仙道空间   我以神明为食   双凤求凰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