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药、打仗必有疗程、方案,病变药亦变,必伏其所主,方得病愈康复,若恣情任意,病不能愈反自伤者,不鲜见矣。 患者年轻体健,唯独胃伤。治之要法,必先纠正生活习惯,同时谨遵医嘱服药,方可施方有效。患者恍悟允遵医嘱。遂拟清热消肿、和胃止痛法,方用黄连解毒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黄连12g,黄芩12g,蒲公英15g,酒大黄6g,金银花15g,葛根24g,川楝子9g,延胡索9g,木香9g,佛手15g,生甘草6g,五灵脂9g。3 剂,1 日1 剂,水煎3 次,早、中、晚食远服。 5 月10 日二诊。患者面带喜色,云上药服后脘腹陡感宽舒,疼痛明显减轻,饮食知味。嘱原方续服3 剂。 5 月14 日三诊。患者云胃痛已止,饮食有增,精神觉爽。“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今胃腑积热已衰,疼痛已止,即应易其治法,以杜其患,巩固疗效。改拟清热利湿、和胃健脾法,用六和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党参15g,茯苓9g,白扁豆9g,白术9g,厚朴9g,藿香6g,砂仁9g,酒炒黄连9g,木香9g,川楝子9g,延胡索9g,海螵蛸9g,甘草6g,5 剂。上药服后未见患者再来就诊,2 年后见之,患者云身体现在很好,体重增加,胃未再痛。准备彻底戒掉烟酒。 以上4 例胃脘痛经西医检查,病状不同,中医辨证各异,因而制订治则、施用方药时亦各有别,由于年龄、病程、禀赋、生活习惯等差异,故应在辨病与辨证上认真细致,方能用药对证。多年临床体会,胃脘痛发病率最高,甚至10 岁左右孩童亦不鲜见。这与环境污染,加之膏粱厚味、烟酒过度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俗语云 “病从口入”,对于胃病而言,最为贴切。故纠正不良嗜好,注意饮食有节尤为重要,切勿单靠药物治疗。 30.胃脘痛(胃穿孔) 张某,男,22 岁,推土机手。1977 年9 月10 日首诊。患者常在外搞农田基本建设,饥饱无度。曾多次与工友打赌,1 人吃9 个人的饭,或喝9 个人的酒,每次都赢。一次吃五六斤米做的饭,或喝3 斤白酒,或喝27 碗老黄酒,久之,胃部经常疼痛,有时疼痛难忍。近半月大便乌黑,到医院钡餐检查,胃大弯处有大小不等3 个溃疡孔,最大者1.5cm×1.4cm。医院要求立即手术治疗,患者未允。诊患者面色萎黄,隐隐暗青,舌胖质暗,隐隐有瘀斑,苔薄灰腻;脉象沉弦,六部应指无缓和之象。辨证:肝气犯胃,脾虚土衰。治法:平肝降逆,和胃补脾。方用海螵蛸散加减治之。处方:海螵蛸12g,牡蛎24g,人参9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9g,白芍9g,葛根12g,血余炭9g,牡丹皮12g,炒栀子、木香各9g,三七粉6g(吞服),仙鹤草24g,生甘草6g,3 剂。 9 月14 日二诊。上药服后痛胀稍减轻,便血明显减少。因患者吃汤药不方便,要求配成药。以原方加醋炒延胡索、丹参、生黄芪、山药各12g,以增强活血止痛、补脾益气之功。取10 剂,共研细末,和匀。每次服9g,日服3 次,用红枣入大米煮稀粥送服。终生忌暴饮暴食及酸辣生硬食物,且勿饥饱无度,首先要忌酒!泡菜、腌菜及一切生冷、发病之物皆不能食。 随访三十余年,自上药服后至今,旧疾未作,饮食、劳作无异常人。 31.虫积 黄某,男,15 岁,学生。1974 年9 月12 日往诊。患者面色萎黄,两侧颧骨下有大小不一云斑,白而涩糙,形体消瘦,精神欠佳。诊其脉弦迟之象,视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似云块,津滑。每月规律性腹痛2 次,一次三五天方止,饮食少纳,多食脘闷,曾服山道年等驱虫药,未见虫出,在某卫生院粪便化验证明有蛔虫及钩虫卵,但经治疗效果不显。现已2 年余,腹痛仍发,食纳失常,精神日趋委靡,身体羸弱不堪。据上所见,乃脾胃虚寒,食积、虫积并存也,治宜健脾和胃,驱虫止痛。处方:焦白术15g,党参9g,云茯苓12g,川椒、广木香各3g,煨肉豆蔻、当归、芦荟、川楝子(肉炒)、使君子(煨,分次吞服)、鸡内金(微炒)、枳壳各9g,槟榔6g,厚朴2.1g,3 剂,水煎,空腹温服。忌生冷油腻之物。 9 月17 日二诊。据患者云:服药第3 剂见有蛔虫随大便解出数条,虫粗大,肉红色,遂觉脘腹稍宽,饮食渐增。脉之迟弦有减。仍率旧章,上方量加5 倍,另入砂仁24g,陈皮15g,甘草9g,榧子肉60g,共为细末,熟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 丸,渐增至30 丸,1 日2 次,早、晚空腹温开水或米饮送下。忌口如上,时须3 个月。 随访多次,上药服用期间,腹痛未再明显复发,各症渐除,身体日健。 32.少腹痛1 王某,女,25 岁,农民,已婚。1978 年6 月16 日来诊。患者自16 岁在外地做工,因天气炎热,自经前3 天于山溪冷浴后,至今脐腹以下经常作痛,发时重则疼痛难忍,轻则隐隐不绝,经期前后无定。经治数处,诸说不一,虽有一时止痛之效,但无彻底根治之功。视其形色,体壮色赤,切其脉象细弦而迟,乃形与脉背也。今舍其形征而从脉施药,用温通下焦法,以化肝肾久留之寒。处方:乌附片9g,青皮15g,乌药6g,酒制白芍9g,川芎、柴胡各6g,广木香4.5g,当归9g,黄芪24g,续断12g,甘草3g,香附9g,2 剂,水、酒各半煎服。 6 月20 日二诊。脉象中取可得,腹痛已止,按原法,上方加焦白术15g,丹参24g,3 剂。数月随访,腹痛未发,各症均有好转,婚后2 年不能受孕,今已妊娠3 个月矣。 33.少腹痛2 王某,男,20 岁,大堰沟回乡知青。1963 年10 月18 日往诊。患者少腹痛已近3 年,每遇寒即发,发时手足逆冷,口泛清水,腰膝酸软,脐以下至毛际板硬冷痛,甚至睾丸、阳物内缩,得暖痛减,逢寒益甚,屡经医治,不过暂缓一时而已,未能根除。视患者面色青黄淡黑,舌质暗淡,苔白滑腻,脉来沉迟之象。细询之,乃知自发育以来,多犯手淫,冷热不忌,久则肾气虚而寒邪得以内乘,以致肝气不舒,肾命火衰也。治宜温肾壮阳,疏肝散寒。处方:官桂30g,干姜3g,胡椒15g,高良姜24g,生乌头30g,陈艾绒1000g,将上药共为细粉掺于艾绒内,做艾炷如核桃大,选用神阙、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1 次灸2 ~3 穴,3 日一灸,1 次1 穴灸50 壮,共灸7 次,病由渐轻而到痊愈,共治21日。随访5 年,愈后未再复发。 34.少腹痛3 勾某,男,24 岁,已婚,工人。1978 年5 月9 日来诊。脉来虚大,两尺迟涩,舌质边红而中暗滑,苔白津腻。患者自结婚10 个月来,少腹疼痛7 个月之久,曾经治疗,毫无转机。虽三伏炎夏,腹部受凉亦痛,尤以饮冷酒最为明显,少腹中部及两侧痛,痛甚时少腹冷硬,每发必大痛五六日,发后亦隐隐作痛,病情日趋严重,影响工作。此寒积下焦也。治宜温肾通阳,理气散寒。处方:附子15g,青皮9g,乌药12g,益智仁、焦白术各30g,党参15g,云茯苓15g,广木香6g,吴茱萸6g,3 剂。 6 月3 日二诊。上药服后少腹疼痛明显减轻,尺脉微见,此药已中病之兆也,仍存上法。处方:丁香15g,肉桂15g,附子30g,焦白术120g,怀山药180g,制首乌60g,云茯苓60g,党参60g,甘草45g,吴茱萸15g,共为细末,每服6g,渐增至9g,日2 次,早、晚空腹淡盐汤送下,忌一切生冷饮食200 日。 往访多次,上药服未尽剂,腹痛即愈。续访4 年,旧疾未作。 35.积聚(寒聚) 孙某,男,28 岁,已婚,工人。1977 年8 月13 日来诊。脉来细弦,两尺尤甚,舌质淡红、无苔、滑腻,面色萎黄晦暗,头倾神靡。患病已近两年,在数家医院住院治疗,中西药服之甚多,病未好转。自结婚1 个月后开始,起初自觉少腹及两侧隐隐作痛,半年后疼痛益甚,疼时有似拇指大小 “气梁” 自少腹两侧自下上窜。现在疼痛不息,轻则隐隐,重则痛引胁下,甚则直抵胃脘,痛不可忍,“气梁” 现大如鸡蛋,上下走窜,时消时聚,饮食日减,多食脘胀,小便艰涩,解时酸痛,频欲解而量少,大便1 日五六次,初解干燥难下,继后溏稀,日日如此,并兼有遗精,1 个月六七次。据上所见,乃属《难经》“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积聚矣。今从喻嘉言用补中以通中下气,后用大剂内收肾气,外散膀胱,再用桂附之品“以使腹中奔气” 消散,为治此病之大法也。处方:党参15g,焦白术15g,干姜6g,茯苓15g,甘草15g,吴茱萸4.5g,乌附子9g,水煎,空腹温服,5 剂。 8 月17 日二诊。脉来弦象稍退,虚大无力仍存。患者云上药服后腹痛稍减,小便似觉通利。仍存原意,上方去干姜,加肉桂4.5g,以免与附子相搏,积热不去。 8 月24 日三诊。上药又服5 剂,腹痛明显减轻,“气梁” 基本消失,小便通畅,大便日解两三次,干燥之势减,溏稀稍成形,饮食日进,且能消化,精神转振。继率旧章,上方加川楝子12g,小茴香9g,广木香6g,以疏肝气。 8 月30 日四诊。上药又服5 剂,服药期间遗精1 次,似觉腹痛后 “气梁” 又剧,嗝气频作,二便已正常(小便通利,大便不燥不溏,一日一行)。此病已减去十之六七,当本《内经》“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 之意,照原方加怀山药30g,沉香6g,芡实12g,金樱子15g,山茱萸12g,取汤药5 剂,再加原方量5 倍,取1 料,为末分服,以固肾涩精。上药服后旬余,患者来舍告曰:诸症已愈,末药仍在续服。并嘱其愈后勿犯生冷,调节饮食,以免复发。 36.胁痛 刘某,女,年过五旬。1972 年8 月13 日往诊。患者2 个月前与人说笑,对方失手将其推倒于约2 尺高土坎下,当时未觉甚痛,后右胁下日渐闷痛,时而如针刺感,一连数次,每当天气变化,或遇怒气,或饮生冷,或食生硬之物便发。近十余日疼痛不息,脘腹牵痛闷胀,午后低热,纳减,易怒,睡眠不安,头目昏眩,大便干燥难解,小便色黄、频欲解而涩短,虽经调治,中西药及针灸等效果均不显著。脉来小坚、弦长之象,舌质晦暗、乏津、无苔,面色黄里透青而暗,两眼眶呈淡青色。此即《灵枢》所谓 “有所堕坠,恶血在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之证也。法当疏肝利气,活血散瘀。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9g,黄芩、赤芍各12g,酒大黄6g,枳壳12g,紫苏子9g,桃仁6g,当归尾、红花各9g,甘草4.5g,少以米酒为引,以助药势,2 剂。 8 月16 日二诊。上药服下头剂腹胁疼痛数阵,服至2 剂时即无所感。细诊脉象,与前无减,此乃药轻力微,不能散其聚也。原方酒大黄改生大黄,枳壳改枳实,量加至15g,另加苏木、木香各6g,水、酒各半煎,去渣温服,以大便利下恶血为度。因患者与我相距数里,又恐药猛攻下太过,便再三嘱咐其子:以下出恶血(死血)为度,且勿过之,以防血脱。 8 月19 日三诊。脉细,舌质淡红,津回。患者云二诊药服下较前腹痛更甚,二便仍无所感。后遵所嘱将2 剂药合煎,加量服下。2 小时后腹痛加剧,肠鸣及矢气不息。约过半日,大便解出如酱油状稀糊,一连四五次,泻后胁腹顿觉宽松,疼痛渐止,知思饮食。至此病邪已去大半,当以轻剂调理肝脾,加以饮食调养,以善其后。切勿攻克太过,过则伤正也。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党参15g,白术12g,云茯苓12g,柴胡9g,枳壳9g,山楂9g,香附、全当归各6g,木香6g,延胡索6g,麦冬9g,香附12g,红花6g,甘草3g,3 剂。逾年往访,胁痛痊愈至今,劳作如常。 37.毒滞血营(乙肝大三阳) 杨某妹夫,男,27 岁,乙肝病毒携带史3 年,1998 年9 月30 日杨某拿其血生化检验单来求治。
相关推荐:
失身酒
我在末世养男宠
我以神明为食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交易情爱(H)
清冷仙尊时刻准备跑路
学姊,你真的很闹事(gl)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满堂春
芊芊入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