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共服3 剂,噎膈大减,饮食恢复十之六七,各症明显好转。脉来弦数稍减,舌见津润,仍存旧法续治。处方:沙参30g,酒炒白芍9g,枳壳15g,厚朴9g,黄芩9g,葛花15g,陈香橼12g,木香、乌药各9g,柿蒂6g,云茯苓12g,山药15g,麦冬9g,芦根24g,3 剂。上药服后病去食复,多次面询,数十年旧恙未发。后悉年近八旬老终。 27.热中 余某,男,36 岁,工人。1975 年2 月16 日往诊。见患者虽身着棉衣,但将胸腹坦露于外,面色黄赤,舌质暗淡,中见裂纹,舌边呈锯齿形,舌体外伸战颤,舌津不足;脉来两手寸、尺滑数,两关虚大,右关尤甚。患者14 年前腰部跌伤未及时治疗,入伍后在东北睡湿炕,复感风湿,以后腰腿时常麻木疼痛,天阴下雨疼痛更甚,治疗数载,多用祛风燥湿之剂,腰腿疼痛基本痊愈,但觉服温燥之药太过,引起脘腹闷燥发热。5 年前复因房事后饮酒过多,少腹当即疼痛板硬,请某老中医诊治,以寒邪直中足三阴立法,用大剂附子理中汤,嘱服1 剂即可,服1 剂后即基本不腹痛。因思药效甚佳,违医嘱又服1 剂,自此以后脘腹至脐周围发热更甚,自汗、纳减等症迭出。后请某医院一老中医诊治,以阳虚阴乏、气血不足立法,用十全大补汤3 剂,方中用红参须15g,服下腹部燥热烤手,衣被难着,自汗不止,心慌气陷,食减喜饮,荤腥之物入口即吐,满口齿缝出血,口气发腥。自以为胃火燔炎,用生石膏数两为细粉开水冲服,未料石膏服下不及半日,腹热卒盛,满口齿缝出血不止,甚至盈口外吐,诸症俱甚,坐卧不安。总观上述,我素悉患者脾胃失健,肾元不足,复为寒暑不适,屡病而方药杂投,毒积中焦,以致脾胃伤而清阳之气下陷,下焦阴火得以上乘,而成热中,此乃中虚本亏之证也。治法当本东垣 “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火” 之法则,选用补中益气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而从本治。处方:生黄芪9g,白条参4.5g,陈皮2.1g,升麻1.5g,柴胡3g,白术9g,朱茯苓9g,酒炒生地黄15g,车前子12g,怀山药15g,牡丹皮9g,水煎去渣,食远温服,1 日1 剂。因虑患者 “虚不受补”,拟用平剂扶正法,用鸡子黄3 枚炙熟(勿炙太过),调人乳一二匙,炼蜜约半两和匀,与上药间服,1 日2 ~3 次,以助元气早复。 2 月28 日二诊。上药共服12 剂,各症渐有好转,试食荤腥之物已不呕吐矣。唯腹热及齿缝出血虽有好转,但时有反复。此时患者病久厌药、医者意欲速取全效之心同起,随即改用养阴泻火、轻荡积热之法。处方:生石膏24g,竹叶9g,生甘草4.5g,麦冬、玄参、地骨皮、粉葛根、黄芩各12g,煎汤送服 “九制清宁丸”,以速止齿缝出血及脘腹积热。 3 月2 日患者来舍,云上药头服不到半日,齿缝出血盈口外吐,咽喉、口舌似火燎焦痛,腹热、心悸、气陷等症复作。细思此症,服上药而变症如是,谬非一般。因忆家父常谓 “治内伤要从容缓疗,治本为主,治标协之,宁如柔女理丝之稳,切勿猛将陷阵之急” 等训,乃知上药治此本虚正亏、阴火上扰之证,实为悖逆也,乃舍本求末耳。此鉴已明,原法当复。处方:云茯苓12g,牡丹皮12g,泽泻9g,怀山药15g,山茱萸9g,酒炒生地黄30g,酒炒白芍9g,柴胡6g,龙眼肉9g,玉竹15g,砂仁4.5g(吞服),车前子12g,甘草1.5g,5 剂。原鸡子黄方仍与上药间服。 3 月8 日四诊。两关虚大转为小缓,余部滑数之象亦减,舌质稍润,舌颤显轻,舌边齿形渐无,各症已去十之七八,食荤腥不吐,已趋巩固,续存原法,用大剂散药缓服,以收全功。处方:云茯苓90g,牡丹皮45g,炒泽泻30g,怀山药120g,山茱萸60g,生地黄(米酒浸炒)90g,莲子(去心)60g,龙眼肉60g,净朱砂4.5g,生酸枣仁30g,远志肉60g,麦冬(去心)90g,净砂仁30g,白条参60g。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g,渐加至18g,与等量补中益气丸1 日各服1 次,晚服上药,淡盐汤送服;早服补中益气丸,米饮或蜂蜜调水送服。上药服至六七日,诸症已趋痊愈。共服二十余日,往访多次,病已痊愈巩固。今已4 载,唯体质素弱,不堪劳累,嘱其饮食有节,勿过度劳累,以杜后患。随访十余年,旧疾未复,劳作如常。 28.寒中 熊某,男,38 岁,职工。1972 年8 月7 日来诊。患者胃及右胁闷闷作痛,饮食冷则痛甚,时已近3 年,尤以近3 个月为甚,脘及右胁冷痛板硬,饮食恶纳,少进则闷。某卫生院钡餐检查:消化道正常。后又转治数处医院,均未确诊。所给之药乃鹿茸精、十全大补丸及西药维生素类,服之不仅无效,反而病情日趋严重,现已半年不能上班。视其形色,面色黑黄油垢,神颓头倾,声微言颤;舌苔白腻,舌质灰暗,脉来弦迟、沉滑之象。此乃《素问》所谓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之候。脾恶湿,今见面垢、恶食、脘腹及右胁硬痛、遇冷则甚等症,乃知痰、食、寒积困脾,脾失运化,中阳不振明矣。治当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处方:党参15g,云茯苓12g,焦白术21g,枳壳、厚朴、藿香各9g,陈皮9g,附子3g,煨草果12g,甘草、炮姜各6g。 8 月13 日二诊。上药已服5 剂,胸脘稍宽,闷痛已减,舌上苔白腻渐化,病有转机,原法、原方加丁香3g,以温中止呕,再服5 剂。 8 月19 日三诊。上药服后脉症续有好转,原方续服。 8 月26 日四诊。上药又服5 剂,舌质转红,白腻苔尽化,面色见泽,脉来缓细稍弦,此诊时家父命将方中附子加至4.5g,丁香6g,加酒炒延胡索6g,煨木香6g,焦白术加至30g,3 剂。 8 月30 日五诊。脉症悉有好转,脘及右胁已温和不痛,饮食已恢复至病前量,患者已3 次要求开荤食肉未许,病虽已去十之八九,仍嘱其饮食应注意生冷油腻滞胃之品,原法开散剂1 料,以巩固疗效。处方:焦白术120g,云茯苓60g,潞党参60g,附子9g,丁香12g,姜制紫厚朴24g,陈皮15g,肉桂9g,炒山药90g,益智仁30g,春砂仁30g,炙甘草21g,柴胡15g,酒炒白芍15g,制枳壳15g,共为细末,每服9g,1 日2 次。早晚食远服,温开水送下,服10 日后量渐减至6g,一直药尽。 9 月25 日复诊。诸症悉除,饮食、精神不减病前。随访6 年余,体质、工作无异昔日。 按语:本例 “寒中” 者乃饮食伤脾、寒滞中焦也。脾胃乃生化之源,尤赖命火足而能腐熟谷蔬,故五诊时散剂重用肉桂、附子、山药、益智仁等味,以补命门真火;火生土,命火强则脾得以健也。所以病愈而体强者,要在补肾命真火,以振脾阳耳。 29.胃脘疼痛(4 例) 例1 余某,男,28 岁,农民。1965 年8 月3 日诊。患者胃痛近3 年,春秋两季疼痛时间较长。平时如饮白酒、吃红薯、吃酱菜便发病,痛一两天就吐酸水,胃脘胀气,后背沉重,全身无力。面色黑黄,舌质红、苔花剥、有津,脉象细弦。辨证:脾阳不振,肝气犯胃。治宜疏肝健脾,行气止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党参24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9g,砂仁9g,醋制香附9g,醋制延胡索9g,川楝子9g,煅牡蛎15g,海螵蛸9g,煨木香6g,炙甘草6g,姜厚朴9g,红枣3 枚为引,3 剂。 8 月8 日二诊。面色黄黑未变,而生气含于内可见,即稍有润泽也。切其脉,微见和缓,舌质原色,苔稍匀。患者自云上药服后脘胀,胃痛明显减轻,后背已不沉重,精神亦觉稍爽。原方3 剂,令其研细末,每服9g,日服2 次,早、晚各用红枣三五枚,大米一撮,同煎汤送服末药,兼嘱患者忌辛辣、生冷、过酸、过甜、硬食半年。随访二十余年,胃痛未见复发。 例2 秦某,女,27 岁,农民。1990 年4 月13 日首诊。患者2 年前因胃痛在某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 “慢性浅表性+ 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贲门口炎”。经中西药治疗暂时好转,不久又发,尤以劳累过度、呕气、吃硬食时疼痛更甚。视其面色枯黄,唇色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精神委靡。此症乃脾虚胃脘痛也。治宜培补根本,健脾益胃,理气止痛,用香砂养胃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党参30g,焦白术15g,云茯苓9g,炒薏苡仁30g,砂仁9g,陈皮9g,木香9g,金铃子9g,醋炒延胡索9g,海螵蛸9g,炒山药15g,煅牡蛎15g,补骨脂9g,炙甘草9g,红枣3 枚为引,3 剂。 4 月17 日二诊。患者精神稍振,舌苔、舌质无明显变化,脉象缓而无力,患者云上药服头剂疼痛缓减,3 剂服后痛去2/3,饮食稍增,精神亦好转。原方续服3 剂。 4 月21 日三诊。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舌苔稍厚,质正红,面带光泽,脉缓。患者云胃脘已不痛,饮食、精神都有好转。原方去牡蛎,易黄连6g,加蒲公英9g,续服5 剂。 半年后随访,5 剂药服后,患者胃痛全止,饮食、精神、劳作正常,只要不吃酸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不吃 “气食”,胃基本不痛,体重亦有增加。 例3 叶某,男,41 岁,工人。1996 年9 月10 日来诊。患者胃痛十余年,于5 年前在某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食管炎、贲门口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处治疗,症状虽有不同程度减轻,但不久又痛,且越来越重,尤以午夜及饥饿时疼痛最为明显,痛时脊背亦胀痛,以致食欲日差,精力不及,影响正常上班。诊其脉、舌:舌质红,苔厚黄腻,呈花剥状,面色萎黄无光泽,脉弦滑而细。此乃胃阴不足、脾虚湿滞之胃脘痛也。治宜健脾化湿,养阴止痛,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人参9g,白术9g,茯苓9g,陈皮6g,山药9g,炒扁豆9g,生薏苡仁15g,延胡索9g,砂仁(后下)6g,木香(后下)6g,黄连9g,葛根15g,海螵蛸9g,石斛15g,3 剂。水煎3 次,每次煎药液约300mL,早、中、晚各温服1 次。 12 月13 日患者之妻来询,其夫患胃痛十余年,上药3 剂服之未尽,其痛全止。我说:“您夫胃病,尚须服药,虽暂时痛止,要谨防复发。因病程日久,虽用药对症立可见效,但离痊愈尚远。故应续治,更要注意饮食,切勿暴饮暴食,一切辛辣刺激胃肠之物及生冷硬食均宜避之,俗云:‘三分吃药,七分护养也。’” 复以上方加量5 倍,另加蒲公英60g,煅牡蛎60g,川楝肉30g,共研细末,每服9g,日服2 次,早、晚温开水送服。3 个月内忌食蚕豆、豌豆、绿豆,以上所嘱需谨忌1 年。随访1 年半,病未复发,工作、生活正常。 例4 余某,男,19 岁,做生意。1980 年5 月6 日初诊。患者因连续3 年胃脘痛,曾在某医院胃镜检查为 “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并提示多处有红肿、充血存在”。经中西药治疗均可暂时缓痛,停药便发,其症如旧,时日延久,几乎服什么药都无效。观其形、色、脉、舌几与常人无异。患者自诉:“曾做多种检查,除胃病外,无他症,不知为何久治不愈?” 问及生活习惯,答曰:“烟酒茶、辣椒、荤腥均喜好,且烟酒有瘾,吃饭事小,有时1 天只吃1 次饭,还不定何时,半夜、上午或下午,吃药也未按医生交代,疼了服,想起来了服,或不计时频服,或忙了忘服。 原因明矣,此患者年轻,病亦不重,为何久治不愈?概括有二:一曰生活习惯、嗜好不良,即是本病重要原因,亦是影响治疗的主要障碍,反复发作与之有关。二曰服药方法,吃药如打仗,用药如用兵。兵,不得已而用之;药,非有病而不轻服,服之必有的而放矢,对证而施方。“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相关推荐:
失身酒
我在末世养男宠
我以神明为食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交易情爱(H)
清冷仙尊时刻准备跑路
学姊,你真的很闹事(gl)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满堂春
芊芊入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