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上南枝 nph > 第1章

第1章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临证效为实:一名基层老中医55年治病经验实录/周正祎著.—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0 (医门课徒录系列) ISBN 978–7–5132–5527–1 Ⅰ.①临… Ⅱ.①周… Ⅲ.①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63672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 邮政编码 100176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10×1000 1/16 印张17.5 字数304千字 2019年10月第1版 2019年10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527–1 定价 55.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前言 前言 魏念庭曰:“治其邪实而必不妨于正,治其正虚而必无助乎邪,方为善治也。”“治其热而必兼顾其阳,治其寒而必兼顾其阴,方为妙法也。” 李中梓云:“或攻邪而正始复,或养正而邪自除,千万法门,只图全其正气耳。”《灵枢·刺节真邪》曰:“正气者,正风也。” 正气乃人之抗灾病能力,生存活动之精气神也。 幼时读二贤论寒热虚实之治法,一生铭刻于脑海不敢稍忘,因为医关民命,其任危矣!人之有病,犹如天有不测风云,马有牵缰之灾,其变化之速,瞬间莫是,故而慎之再慎,尚恐不及也。人与自然相依而生,和则和之,逆则病之。人虽为至尊至贵之体,岂能不受七情、六淫及虫蛇、跌仆、饮食、劳倦等之伤害乎?一旦生病,阴阳随之逆乱,寒热瞬间而来,气血必因之而失和。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寒热变化必因正邪争斗而迅疾演变,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在气在血,在上在下,全凭医者据证凭脉,析理斟酌。而用药施治,即是折其盛实,扶其不足,总宜邪去正复为要,不可过之与不及也。过之则为失度,不及则病邪难除,所以全在医者揣度也。能够 “治其邪实而必不妨于正,治其正虚而必无助乎邪”“治其热而必兼顾其阳,治其寒而必兼顾其阴”“或攻其邪而正始复,或养其正而邪自除”,病去正复,方为善法也。热则寒之,寒过则必伤其阳;寒则热之,热甚则必耗其阴,故而用寒用热,必视其证而用之,不可太过与不及也。医能虑此,则可为治寒、治热、济虚、泻实之妙法也。然而寒热有真假,表里常变化,在营在卫,在脏在腑,阴阳盛衰,轻重缓急,则又当甄别而治之。因其阴阳寒热,变化莫测,非智者孰能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药正中肯綮,不偏不倚,屡获痊愈而无失乎?千古唯有仲圣也。然而病机变化虽无一定规律,但为医者,应据其脉证进退,勿执一定之法,亦能因变而变,遣方用药,恰对其证,勿过勿偏,即可药到病轻,循序治愈,此亦可谓妙手也。能如是,虽无仓、扁之神,一生亦可减少失误,而无愧于医者之名也。故而 “千万法门,只图全其正气耳”。 余素愚钝,所悟甚浅。但在临证之时,从不敢擅妄臆断,总以脉证为据,因人对证施治,遣方用药,慎之再慎,不因己之疏忽,而给患者添灾,如此方可不愧为医者也。医为危任,未敢存妄诞也。所以谨记二贤之论,治寒治热,济虚泻实,作为终生临证戒律,纠偏矫枉,以防用药过之与不及也。“戒尺” 之度,不敢稍违。所以一生无门无派,谨守先贤教诲做医,只图患者早去疾厄。虽不能所治皆愈,亦可少负患者之望也。 本书选入案例,所涉病种,见于内、外、妇、儿常见之疾。其中并无险奇之患,仅选 “顽症” 三两案,详述临证诊治经过,审慎用药,稳中求验,处处顾及正气,不敢稍存妄诞,案中乃可见证也。如9 岁男童,仅因受到惊吓,因而精神不宁,进而潮热头痛,竟然延时4 月余,耗资数万,几家一线城市大医院诊治无果,症状有增无减。且不言其为农家小户,即使是富有人家,谁不为之焦虑?!另一男子35 岁,阳痿早泄,托人说情,挂号费500 元、1000 元,方求到 “名家” 治之,结果滑精不止,一日夜多则四五次,少则一二次,甚至上班、走路亦不禁自遗,随之阳痿更痿,早泄变为滑泄,妻子离异,再续身体不许。难怪患者见吾即言道:“我这一生毁矣!” 乍一听之,不禁令人惊诧!常见之患,何以毁人一生乎?余用传统治法,服药即验,皆得痊愈。二例皆非顽疾,患者何以如此受难?百思不得其解也。 余之一生,可谓谨小慎微,循规蹈矩,谨遵圣贤教诲,步步思虑患者安危,尽其所学,唯知潜心治病。所以一生默默无闻,忙忙碌碌于山野临证,“高冠”“厚奉”,余全然不知为何物!但能少辜负一个患者之期待,不获罪逝者于天堂,纵然百倍努力,尚恐难以完全如愿,岂有余力 “游权门”“窃虚誉” 哉!虽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之憧憬,但已迈进八旬不远,即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亦是精力难济矣!暮年唯求所治之患,更趋稳验耳。不耻所谓“名家” 讥之,只求用药安全有效。能使患者信服,做个值得托付之医,此生愿足矣! 山野中医周正祎 己亥年仲春月于十堰市西苑医院旧宅 上卷 临证治病实效录 上卷 临证治病实效录 一、内科治验 众科之中唯内科最为庞杂。庞者,大也;杂者,乱也。故俗称 “大方脉”。今整理部分病案,仅分外感时病与内伤杂症两类。至于五脏病、六腑病、气分病、血分病等,则未细分。病属何脏、何腑,因气、因血,则见于各案之综析、辨证,以免细而杂。至于引经据典及按语,则非每例均有。即使一病多例,自有治法之差异,不必每宗案例皆反复叙述之,参阅时自可辨别。 1.伤风误认阳虚 余某,男,36 岁,工人。1975 年2 月7 日初诊。脉来浮缓之象,舌质暗,苔薄白。发热自汗,头痛畏风,遍体酸楚,精神不振,饮食乏味。患此症十余日,初服西药 “安乃近” 汗出热退,半日后发热复作,汗出热减,心悸气陷,四肢酸软无力增剧。请某医院中医诊治,曰:“阳虚自汗。” 所用之药如红参、黄芪、白术等味,服头剂即觉胸闷烦躁,寒热交作无时,汗出益甚,日晡尤剧。《素问》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当此春令之季,偶被风邪所袭,表卫不固,故邪与营争而汗出,非阳虚耳。治宜微辛轻解,和其营卫,方以桂枝汤加减。桂枝6g,白芍9g,淡豆豉12g,防风、秦艽各9g,小麦、粳米各15g,生姜1 片,红枣3 枚。服2 剂,热退汗止。桂枝减半,加白术、党参各9g,甘草3g,以益气和胃;芦根18g,麦冬12g,养阴生津。上药又服2 剂病痊愈。 2.春温 张某,男,32 岁,干部。1969 年3 月5 日来诊。患者面色暗红,舌苔黄厚微腻,质红,脉象浮数,沉取微滑。感冒十余日,中医当伤风治,西医用抗炎药,均乏效,且头痛胸闷,脘腹不适,知饥而不思食,烦渴而不欲饮,睡眠易醒,身体困倦,心烦不宁。综上所见,乃春温之表里两兼证也。治宜辛凉解肌退热,苦甘微下通里。方用桑菊饮合大柴胡汤加减,霜桑叶15g,杭菊花15g,桔梗9g,麦冬15g,金银花15g,连翘9g,薄荷6g,柴胡9g,黄芩12g,酒大黄9g,板蓝根15g,马勃(布包煎)12g,生甘草4.5g,2 剂。 3 月8 日复诊。上药头剂服下头痛、发热好转,2 剂后心烦口干亦轻,食欲仍差。诊其脉,微兼滑数,舌质红减,苔黄厚已退大半,表证已解矣,余热待清,正气待复。上方去桑叶、薄荷、柴胡,加石斛12g,砂仁6g,太子参9g,大黄、板蓝根、马勃各减量2/3,续服3 剂。 3 月12 日患者来舍曰:“饮食恢复,病已痊愈。” 3.霉湿 王某,男,37 岁,赤脚医生。1974 年5 月中旬来诊。患者面现黄垢,脉象细迟,舌苔白滑,自觉胸痞脘闷,恶食,体倦,此乃时病之霉湿也。皆因近日雨晴无时,寒热交替,地湿升腾,湿热之邪自口鼻而入,侵袭中、上二焦,脾肺受其邪扰,故胸脘痞闷,恶食体倦,而致此症。询之,已服解表通里、行气活血等药乏效,时延七八日,且增呕哕、神疲等症。当以芳香化浊法,以化湿醒脾,方以藿香正气散合薏苡仁汤化裁,藿香叶9g,姜制厚朴6g,大腹皮6g,枳壳9g,白豆蔻(后下)6g,黄芩12g,车前子12g,苍术9g,薏苡仁24g,甘草3g,生姜3 片,红枣3 枚。上药服2 剂病好转,3 剂痊愈。 4.伤暑 曹某,男,26 岁,工人。1978 年6 月14 日来舍商诊。患疟疾病十余日,隔日一潮。现疟疾已愈,唯头痛眩晕,饮食少思,心悬虚烦,肢体酸软无力,气息不续,多眠易醒,神情恍惚,小便赤涩。诊其脉虚大微数,舌质暗淡,苔厚黄滑,舌根苔黄微燥,面色紫暗,肤似垢尘。此暑伤元气,热滞营分也。法当清暑益气,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淡竹叶9g,生石膏24g,党参18g,生扁豆9g,厚朴6g,细香薷6g,麦冬12g,五味子3g,车前子12g,鲜荷叶半张,生甘草6g。服1 剂病减轻,饮食增进。共服3 剂,其病若失,精神如昔矣。 5.阴暑 闵某,男,27 岁,农民。1977 年6 月21 日往诊。患者沉睡握拳,躯身大 热,四肢微冷,头痛无汗,遍体拘急,百节烦疼。诊其脉两寸微数,关、尺沉伏;舌质暗红,苔白厚而腻。此因天气炎热,纳凉贪快,阻遏阳气所致,即所谓阴暑证也。问之,患者四五日前午时热躁难耐,大汗淋漓,遂在冷水管下冲洗数次,汗出随止,闷热不解。后请某中医开荆、防、苏、羌、柴、芩等味,服3剂,微汗出,热稍减,倦怠依旧。此症治宜芳香化湿,辛温解表。方用香薷饮加减,香薷9g,厚朴9g,佩兰12g,甘菊花9g,黄芩、白扁豆各9g,川芎9g,菖蒲4.5g,苍术9g,木瓜6g,甘草3g,葱白(长约3 寸,连须)3 根,1 剂,温服取微汗。 6 月23 日上午二诊。上药服后得汗,热减,头已不痛,唯饮食欠佳,脉转滑数,舌红苔少,津液不足。此外束之邪虽解,内伏之热未清也。更拟清热利湿法,用五苓散加减。处方:薏苡仁、茯苓、车前子各21g,淡竹叶9g,苍术6g,木瓜6g,麦冬9g,黄芩9g,甘草3g,厚朴6g,鲜荷叶半张,粳米一撮,2 剂。 随访,上药服后,诸症悉除而愈。 6.暑月伤寒 肖某,男,37 岁,农民。1977 年7 月16 日晚浴冷露寐,入夜即觉头痛项 强,发热无汗,恶寒喜暖,拒食,强食即吐。经治二医,服药罔效,后邀我诊。诊其脉紧实之象,两寸紧盛,舌质暗红,苔白滑腻,舌根苔黄微燥,高热(40℃)昏睡,渴而不欲饮,发病已6 日,服药5 剂,至今无汗,自呼头痛如暴,脊痛似裂。视前医所用之药乃 “四黄”、板蓝根、玄参、麦冬等苦燥阴寒之味,亦有用香薷饮加荆、防、二活者,俱乏效验,致病日甚一日。细审脉症,详析前药,患者实为暑月伤寒之太阳未罢欲传阳明证也。法当辛温解表,开腠发汗,勿使邪传入里。方用麻黄汤加减,麻黄6g,桂枝9g,白芍9g,葛根15g,甘草6g,生姜、白芷各9g,葱白(连须)3 根,水煎温服,取微汗为度。 7 月17 日往视,方知入药即吐,1 剂2 服未能下腹,病无转机。乃令其将生姜加至15g,先以陈灶心土120g 煎水,滤清煎药液令服,务使汗出。 7 月18 日再往视之,2 剂头服又未纳入,2 煎勉强服下,至半夜通身得汗,次晨即觉身轻,病去大半,饮食知味,能纳而不吐矣。为调理善后,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3 剂。5 天后往访,已下地干农活2 日矣。

相关推荐: 小寡妇的第二春   妄想人妻   我有亿万天赋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芊芊入怀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薄情怀(1v1)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仙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