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上南枝 nph > 第21章

第21章

张嘴困难。春节、元宵节只能喝些稀饭。经数人治疗,毫无效果,牙痛腮肿日甚一日,寝食难安。诊患者双目微赤,两腮红肿连耳,上下牙龈瘀肿,舌质绛,苔厚黄糙,脉洪滑而数,按之不实。《张氏医通》云:“牙者,肾之标,实则坚牢,虚则浮动,热则袒动,作痛不已。” 综上所见,乃肾阴不足、火毒上攻证也。治宜大剂滋补肾水、清热解毒之药治之。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处方:犀角3g(磨汁兑服),生地黄24g,山茱萸、山药、茯苓各9g,牡丹皮12g,地骨皮15g,车前子12g,葛根15g,石斛15g,麦冬24g,薄荷12g,细辛3g,石膏30g(先煎),金银花15g,3 剂。上药服至2 剂,肿大消,痛大减,能食,得眠;3 剂服后,诸症若失而愈。5 年随访,饮食如常,病未复发。 162.胃火牙痛 张某,男,37 岁,农民。1963 年7 月3 日来诊。患者5 日前夜间猝感右上牙痛,次日右腮微肿、发热,疼痛益甚,口干渴,喜冷饮,咽痛,右腮红肿,吞咽不爽。诊其脉,六部洪实有力,舌质红,苔黄厚,干糙。辨证:阳明燥热,胃火上攻证也。治宜清泻胃火,解毒消肿。处方:生石膏60g(先煎),紫花地丁30g,忍冬藤30g,天花粉15g,葛根15g,麦冬15g,土牛膝24g,金果榄3g,3剂。上药宽水轻煎,微温,任意饮。另取手足十宣穴针刺出血,针合谷、内关、外关、颊车穴行泻法,1 日1 次。忌饮酒及食辛辣鱼虾半月。 上法治疗4 日,肿消痛止而愈。如虚火牙痛者忌用此法。 163.聤耳 余次子熙,1 岁半时,即1974 年夏。右耳不时流黄水,呼痒不止,继见脓血兼出,气味腥臭,久久不愈。舌质红,苔黄厚,指纹暗紫,尿微黄,大便微燥,乃足少阳经湿热为患也。以清热利湿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与服。处方:龙胆草3g,黄芩3g,赤芍3g,白木通3g,通草3g,车前子6g,金银花6g,葛根、生地黄各3g,甘草1.5g,白芷1.5g,2 剂,水煎,分多次温服。 外用:蚕茧1 个(内有死蚕蛹者佳),蛇蜕1 条(装蚕茧内,线扎紧),放炭火内烧存性,去净灰杂,研细粉,加冰片0.3g,麝香0.09g,轻粉0.3g,青黛1.5g,共研极细粉,和匀,密贮。每用少许,先用金银花煎水去渣,温洗耳内外,擦净患处,以棉签蘸药粉掺患耳内。如耳内干者,以麻油调药粉滴耳内。内服中药3 剂,加外用药调治,未5 日即脓血全无而愈,至成年未再复发。 聤耳,即今之化脓性中耳炎,唯7 岁左右儿童为多,成人偶亦有之。如治不得法,每多缠绵时日,甚则数年不愈,偶有鼓膜烂穿而聋者。其病虽小,不可忽之。 164.噤口痧 张某,男童,7 岁。1993 年12 月27 日邀诊。患儿眼神呆滞,精神不振,面色微青,舌质晦暗,苔灰腻,脉象隐匿难寻,时来沉涩。问其始病何状?其父母曰:“12 月23 日晨,未见患儿起床,遂呼之,不应;拉之,身软不能站立;放之,非睡似睡,精神大异于平日。当地老中医亦不识此猝起怪症。某医院作‘儿麻’治,无效;又作‘乙脑’治,亦无效。查‘五大常规’及脑脊液无异常。会诊多次未果,虽不间断治疗,但毫无起色。” 综上所见,再细审其证因,我以为并非大病,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非感时邪猝闭腠理,即为中恶扰乱清灵,以致脏腑气机失和,痰阻喉间,邪扰清窍,而见神识异常,语不出声,四肢瘫痪之噤口痧症也。速当宽胸涤痰,理气降逆。急用丝八方(《痧症全书》)加减服。处方:天竺黄6g,竹茹9g,川贝母9g,荆芥穗6g,乌药9g,香附6g,青陈皮各6g,降香6g,石菖蒲、胆南星、蝉蜕各6g,2 剂。次日晨往视之,患儿嬉戏言笑,虽似微弱,亦如无病之状。其母曰:昨日下午服药,夜11 时许,语出有声,遂能站立。今晨即呼饿欲食,其病若失。后以调理脾肺之味,3 剂而康。 165.脱发 刘某,男,31 岁,木工。1992 年6 月20 日首诊。脱发已3 年余,尤以近3个月脱落为甚。经某医院诊断为 “脂溢性脱发”,治疗2 月余无效,转中医治之仍无明显效果。观患者毛发稀疏,头顶光秃,后脑位少量极细且弯曲头发,触之细绒,苔薄黄乏津,脉来沉数。辨其证因,必嗜酒过度,膏粱厚味,久则伤灼精血,血虚生热;精虚毛发失养,以致首阳热盛,精血不足以润养,毛发脱落也。治宜疏风清热,滋养精血。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味。处方:枸杞子15g,甘菊花15g,生地黄30g,牡丹皮、泽泻、茯苓、山茱萸、山药各12g,霜桑叶12g,荆芥穗9g,天麻12g,当归9g,制何首乌15g,黑芝麻9g,5 剂。上药头、二煎饭后温服,三煎去渣,趁热先熏后洗头面,1 日1 剂。 6 月28 日二诊。上药用后毛发未再脱落,似有新发生出,绒细乏泽。上方荆芥、桑叶、天麻各减半,另加龟甲胶15g(烊冲),以养精血。续服10 剂,用法同首诊。1 个月后患者来谢,曰:“头发已均匀长出,未再脱落,原来头痛目昏亦愈。” 166.松皮癣 焦某,男,18 岁,学生。1977 年11 月8 日首诊。1976 年夏多次在山溪冷 浴,至秋天时两腿内侧、上至小腹,双上肢内侧、颈、腮等处经常瘙痒,出红疹,抓破流血水,干后起白屑,屑脱后皮肤淡棕色与灰白色相夹杂,形如松皮,缠绵难愈,治疗无效。诊患者面色红垢,语声干涩,舌质鲜红,苔少乏津,脉象浮数。综上所见,证属寒湿外袭,久则化热,燥伤阴营,皮肤失于润养,而成松皮状癣也。治宜祛风润燥,甘寒养阴。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沙参30g,麦冬15g,生地黄15g,当归12g,紫草12g,石斛24g,赤芍12g,金银花12g,地肤子12g,白鲜皮、乌梢蛇各9g,甘草6g,5 剂。1 日1 剂,头、二煎内服,三煎多加水煮,去渣,趁热自上而下熏洗全身。 12 月14 日二诊。脉细缓,舌质红润,津回,苔薄白,声音已不干涩。原方加防风、秦艽、蝉蜕各12g,以增强祛风之功。续服3 剂。服法、熏洗同上。 1978 年10 月17 日面询,共服中药8 剂加外熏洗,病痊愈后未再复发。 1995 年9 月初又来一董姓患者,19 岁,学生,亦患松皮癣近3 年不愈,用上法方药治之十余日痊愈,随访7 年未见复发。 下卷 晚年纠误治验录 下卷 晚年纠误治验录 治验案例前书已有数百例之多,涉及内、外、妇、儿等科。今所辑入者,乃我晚年临证所治之患。其中多数都不属于罕见病、疑难病,只是医者诊治时疏于审证求因,或者一味依靠现代医学诊断为据,忽略中医的望闻问切运用,或者辨证不准,或者病人疏于医嘱禁忌,不够注重自我调养等,因而治法方药不能切中病机,服药疗效欠佳,致使本来易治之患久拖不愈。这些案例对于初涉临证及中医爱好者来说,只是提个醒。故将个人辨证治疗过程如实写入,只算是个人经验,一家之言,仅作参考。或许对从事中医者,在诊治疾病时有一定借鉴作用。其中有个别案例,如能按中医的审证求因、四诊合参,认真审析得病始末,结合当前症情判断,对证用药,不少都能予以及时治愈。若对自己缺乏信心,专靠“他人指挥”,那就只会随波逐流,失去中医优势。 作为患者,切不可轻视医嘱交代,因为那都是为了服药有效,早日治愈疾病所需要配合的。所以俗话说 “病人不忌嘴,跑断大夫腿”,乃是有它一定道理的。本卷所辑病案100 例,不少案例病情反复,不仅仅是医者的责任,同时也与患者不够配合、疏于医嘱有关。患者谁都想早日治愈疾病,医者谁不顾及自己的名声?除非是装病蒙人的 “患者”、贪财轻命的 “医者”,他们是不会知道生命的重要和名声是医者之灵魂的! 既入岐黄之门,就应担当责任。不能名为中医,而临证时却体现不出中医优势,似乎离开西医诊断,就不知道如何施治,总是人言亦言,信心不足,这样对于信任中医的患者,岂不是感到失望?本人虽然身卑力微,但已临证五十余年,现在依然还在钻研古籍,也从未拒绝过新的治法方药。什么 “经方派”“时方派”“院校派”“温补派”“滋阴派”,等等,只要能治好当前病,效果优于自己知道和应用的,我都抱着 “见贤思齐” 的态度,虔诚学习吸纳,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疗效。但 “有效安全” 四字,是我终生坚守的原则,无须刻意附和于哪一派,这就是我一直坚持不变的立场。只要不是 “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的 “含灵巨贼”,我都愿意和他们至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保守陋习,我历来鄙之!前书所辑不少疑难、凶险案例,即是重视他人生命、全力救治的具体体现。本卷虽无 “特殊” 案例,但也可见我一生苦苦追求治病求验、安全第一之一斑。我老矣!从小登山识药,至今也只能是每周坐诊五个半天,所积累的点滴经验已经和盘托出。此卷病案100 例,可能就是我最后一点奉献。是否能对同仁及中医爱好者有点参考作用?有待读者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渴望高人不吝赐教,欢迎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一、内科常见病症近期治验案例选辑 1.病似奔豚,胁腹胀痛 马某,男,68 岁。2015 年3 月21 日首诊。自诉:“我有冠心病,放了2 个支架,坚持吃药及注意调养,身体还算可以,胸闷憋气、心慌气短等症状,只要不怄气、劳累,即不明显出现。就是不知为何近半个月以来,左下腹胀气、起包,气包如往上行,胃部亦感胀痛憋闷,食欲减退,消化力差,大便时常溏稀。去二、三甲医院做彩超、抽血化验等检查,都说未见异常。但我胀痛难受,甚至不能饮食,无法入睡。我怕影响到冠心病,特请您看看是啥毛病?” 刻诊:望其面色萎黄,两颧隐隐淡青;舌质乏泽,略显瘀暗,舌苔灰腻,唇色亦乏光泽;切其脉,偏于沉弦、细迟,尤以两关部为明显,尺部略显沉涩。问其退休后有何嗜好?患者言道:“爱看书、抄写,常坐于40cm 高的沙发、趴于约45cm 高的茶几上,如此已有数年,住的是土房子,屋内比较潮湿。心情也常郁闷,家务活基本都是我做。” 综合所见,其病近似 “奔豚”,病因病机应为寒湿凝滞,肝脾失和,以致下焦虚寒,气机失畅,聚而胀痛。治宜温散寒湿,疏肝理气,用九炁丹方为主加减。熟地黄15g,炮附子(先煎)6g,煨肉豆蔻12g,炒吴茱萸、炮姜各9g,炒补骨脂18g,荜茇、炙甘草各6g,人参、白术、乌药各15g,炒香附、青皮、粳米各9g,3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1 日1 剂,早、中、晚食远温服。药渣宽水再煎,适温泡足。最好不再蜷缩于矮桌上看书、抄写,保持心情愉悦,饮食以温和为要,经常晒晒太阳、散散步,尽剂再诊。 九炁丹主要作用为补火生土,温散寒湿,疏肝暖脾,常用于脾肾虚寒,便溏泄泻腹痛等症。加人参、白术、粳米,以益气补脾;加乌药、香附、青皮,以疏肝理气止痛。寄希能中病机,药到病轻。 3 月25 日二诊。自诉:“后悔没早点用中药调治,1 剂药服下,病情就有明显好转,3 剂药尽剂,不适症状已基本消除,我看再服3 剂,即可痊愈。” 观其面色淡青已退,微显润泽,舌质微红,灰腻舌苔已化至白润,唇色已不再暗淡;复切其脉,沉弦、迟涩之象转为细缓,此为药已中病、气机顺和之兆。嘱其原方续服3 剂,服用法及注意同首诊。半月后偶见马某,言其小腹胀气脘闷、纳差神疲等症已除,身体已恢复到以往正常状态。 按语:该患者年近七旬,加之平素性格不够开朗,甚至偏于抑郁,常怄小气,居处又较潮湿,且不善运动,还常蜷缩于矮桌上看书、抄写,时日延久,显然是脾肾不足,寒湿凝滞,肝气失于条达,以至于气机失畅,甚至于结聚,故而先出现在左下腹近膀胱处气胀起包,逐渐向上逆行,不出矢气,因而胀满疼痛,便溏纳差,寝食难安。此为气滞不行,并非有形积聚,故彩超等检查未见脏器异常。方用九炁丹以温肾补火

相关推荐: 妄想人妻   交易情爱(H)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碧荷衍生文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我有亿万天赋   实习小护士   岁岁忘忧(完结)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双凤求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