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偏要抢(妻妹,高H) > 第45章

第45章

足以支撑快速的对外发展了。 魏征亦对李承道的话深以为然,正色道:“陛下远见,臣定当铭记于心。” 听到他们的对话后,长孙无忌看起来有些心事重重。 等到魏征说完后,他方才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房地产业短期来看的确暴利,但是从长期看来...... ......有些过虚浮了,不利于我大唐经济的健康发展。” 长孙无忌不愧是眼界超群的顶尖智囊,李承道都还没说,他居然已经发现了房地产的弊端所在。 “这一点朕知道,辅机且宽心。” 李承道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笑着说道。 长孙无忌能想到这一点,让他十分意外。 因为随着房地产而到来的经济繁荣,是一种泡沫经济、繁华的假象。 如果各项基建工作不能跟进、还有朝廷不能做好调控的话,那就极容易造成经济崩溃。 现在的大唐,已经不是以前的农耕经济了。 长孙无忌这才松了口气,退回了自己的位置,不禁有些自嘲地笑了笑。 他都能想到的,天子陛下又岂会想不到? 实在是杞人忧天了。 “房卿,你觉得由钢筋水泥建造起来的楼房怎么样?” 李承道朝着房玄龄问道。 他很想听一听这个时代的人是如何看待这种高楼的,或者说百姓们的看法。 房玄龄沉吟片刻,然后说道:“陛下,这种楼房虽然没有大宅邸的美感,但是胜在实用且造价低廉,质量也十分过硬。 最重要的是大多数百姓都买得起,如今在民间很受欢迎。” 听到房玄龄的话,李承道点点头,放下心来。 .. 第三百六十一章 首创小区,开办幼儿园制度! 长安城,某酒楼大堂。 酒楼向来是三教九流之人汇聚的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 兜里银子要是够的,就去二楼清静地儿点些个酒菜慢酌慢饮; 若是没多少银子的,则是呆在在楼下大堂内随便叫些菜食,倒也管饱。 现在正值晌午,一名衣着朴素的老农走进了酒楼。 这老农貌似是酒楼中的常客了,他进来后随便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接着点了一荤一素两个菜,顺便叫了壶黄酒。 做完这一切后,他顺手拿起了桌子上放着的一份王报看了起来。 王报是李承道让礼部创办的一份报纸。 主要用来刊登朝廷最新推出的种种政策以及下达的各种政令,此外还有各地官员做出的政绩,和节日祭祀大事等等。 王报推出了五六年了,一直广受欢迎和好评。 到了如今,更是深入每一名百姓的生活。 对于大多数百姓们来说,他们可能不懂王报上各种政令的意义,但是阅读报纸会让他们有一种参与感。 因此每日买一份王报看看,基本上成了百姓们必做的事情之一。 老农拿着王报细细看着。 报纸上刊登的,是朝廷最新推出的教育改革政策。 针对房地产市场,李承道推出了“小区”的概念,以及“幼学”制度。 小区很好理解,和后世并无不同,是为了方便住户。 而幼学则是教育制度的改革。 如今大唐的教育制度,是初等学院、中等学院以及高等学院。 而李承道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的幼学。 即规定幼童在三岁后就要进入幼学学习,六岁后直接入初等学院。 李承道之所以要增加幼学,是为了尽量缩短普通百姓孩子和有钱人家孩子之间的差距。 虽然所有孩童都是六岁后才能入初等学院,但在此之前,有钱人能请老师来提前教导自己的孩子。 这样再入学后,普通孩子和有钱孩子之间的差距就被拉开了。 最后能晋升中等学院的,绝对是有钱人的孩子居多。 为了解决这一点,李承道才顺势推出了幼学制度,并且设立在小区之中,只有购买房子才能入幼学。 这既能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能推广教育,一举两得。 这本是好事,不过老农看到到报上要进行教育制度改革的消息后,却是叹了口气。 “朝廷是真的会折腾人,原来是六岁上学,现在三岁就要上学了,这算什么事儿啊,又得多花一份钱。” 老农抱怨道。 在平头百姓们看来,孩子去读初等学院就已经很好了,结果现在还要去读什么幼学,有必要吗? 要知道初等学院虽然是免费,但幼学并不免费。 虽然说现在大唐百姓也没哪家到那种吃不饱饭的地步,但是不富裕的家庭,上幼学是一种负担。 如这老农家这样的,在大唐并不见。 听到老农的抱怨声后,另外一桌的一个搭着马褂的中年汉子,却露出了一丝不愉之色。 他瓮声瓮气地说道:“老兄弟,你说这话可就不对了。 陛下立幼学,这可是大大的利民之策,小孩子就应该多读书。” 老农却是不以为然,撇嘴道:“咱平民家庭,世代都是农民的命,还能读出个状元? 而且三岁小孩子学什么,有去这什么幼学学习的时间,俺都能教会娃子干农活了。” 听到他的话,那个中年汉子摇了摇头,说道:“老兄弟你错了,不管以后干什么,多读书、多有些文化总是没错的。 我家里面也不怎么富裕,我儿子也才三岁,但我都准备为他找私塾先生了。 现在朝廷设幼学,我打算直接将孩子送进去,免得以后上初等学院时落下其他孩子太多。” 中年汉子的话,让其他桌的客人也很赞同。 有人附声道:“这位老哥说的没错,如今大唐盛世,没有战事,不比以前的乱世。 陛下改革科举,给天下平民开了晋升路。 在这太平盛世,咱们平民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靠读书。” 明白人还是不少的,能看出李承道的苦心孤诣。 “是的,武帝陛下改革科举制度,就是为天下平民开了一道龙门。 现在又制定这种政策,真是处处为百姓着想,咱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又有人说道。 这人身着儒衫,是一个读书人,见解也十分独到,让不少人都为之暗暗点头。 老农被这两人的一番话说得心中赫然。 挠了挠头后说道:“是俺糊涂了,咱们陛下乃是圣君,做的事儿都是为了咱们百姓好。 听你这么一说,俺回去也得让俺家娃儿读书了,哪怕砸锅卖铁都得供!” 读书人闻言笑着说道:“用不着砸锅卖铁,上幼学虽然要花钱,但并不多,一般人家也供的起的。 这是在说利天下万民之策啊。” 他语气里很是感叹之意。 这边的讨论的话题,也引起了酒楼大堂里其他酒客们的关注。 听到他们的讨论后,也都各自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不过绝大多数是支持开办幼学的。 “对了,现在朝廷到处建运动场,陛下还鼓励咱们多锻炼,你们说这是个什么意思啊?” 一名酒客提到了运动场的事情,不禁好奇问道。 听到他的话后,另外一名商人模样的客人无奈地说道:“我倒是知道朝廷这是什么意思。 咱们大唐虽然民风彪悍,但是真的要跟那些外国人比起来,体格真的是不够看啊。”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这是真的。 .. 第三百六十二章 微服私访,售楼的火爆! 这名商人的话让不少人都很不相信。 一个酒客忍不住说说道:“不可能吧,那些外国人有那么壮?” 商人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道:“我跑商的我会不知道? 你们不信我,那前段时间的大唐杯蹴鞠比赛你们都看了吧,里面的那些黑人白人的体格......嘿,外国随处可见! 但是他们那个头在咱们大唐能看见多少?” 商人说完后,刚刚说话的酒客讪笑一声,缩了缩脖子。 其实体质差异这是种族不同的原因。 不过体质问题,也是可以通过积极锻炼来弥补改善的。 这就好比那些军中士卒一样。 因此李承道才要建立运动场,鼓励全民运动。 “文武并举,武王陛下不愧是千年难遇的明君,考虑实在是太周到了。” 一个老者抚了抚雪白的胡须,由衷地称赞道。 众人都深以为然。 ......... 这样的情况在大唐内并不少见。 大唐各地的百姓,对于这次改革教育制度、设立运动场都有大大小小的意见。 但是归根结底都还是支持的。 因为只要稍微有点眼光,就能看出朝廷这政策后的良苦用心。 所以百姓对于这两项政策的支持率很高。 而因为幼学和运动场,都准备建在新开发的那些房产附近,也导致这些小区楼房越发火爆。 几乎每一栋楼房一出来都被抢购一空。 要不是李长青亲自下令让户部干预调控的话,估计还会卖出天价。 看来学区房这东西,不论是在哪个时代都很抢手。 ......... ......... 长安城,某商会售楼部。 此时售楼部早就人满为患,大堂内外全都挤满了人。 “给我来一套房子!” “给我来两套!” “你特么挤我干什么……我也要一套!” ......... 众多前来购房的百姓们,不断朝着售楼部里挤去,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商会售楼处的管事们一个个都满头大汗。 他们看见这场景后,忍不住扯嗓子喊道:“都别急啊!一个个慢慢来,都先排好队!不然就先不卖了!” 管事的话十分管用,众多购房的百姓们闻言这才收敛了许多。 没一会儿后,便排成了整齐的队伍。 这名管事见状方才松了口气,然后擦了擦头上的汗,开始登记卖房。 ......... 在售楼处的不远处,李承道与贾诩、房玄龄、太监高怀等人站在一起,正看着这一幕。 李承道和贾诩等人都是一身便服。 他们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的富家公子出来游玩一样。 他今天是特地出宫的,目的是过来视察房地产销售情况。 虽然看起来身边一个侍卫都没带,但是暗影卫早就隐藏遍布在周围了。 不可能有人能在长安城伤到李承道。 “陛下,这里是就是钱氏商会的售楼处,他们也是包下土地来建造楼房最多的商会。” 魏征对李承道介绍道。 这附近的土地全部都是最新开发出来的,准备建造一整条商业街,。 其中包括幼学、医所、市场、运动场等等,所以周围的楼房都遭到了百姓疯抢。 听到魏征的话,李承道在周围看了一眼。 果不其然,他看见了周围有十几栋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 这些楼房建造的都还算精致,可以看出工匠们的建造技术越发娴熟了。 古代不比后世一样,随便一块地皮就卖得那么昂贵。 大唐人口不过五千多万,因此闲置土地非常多,所以价钱也不贵。 原先在长安买下一套普通宅邸的话,差不多需要五百两银子左右。 而如今随着房价提高,已经是不可能了。 当然,即便是原来的房价,五百两银子也不是普通百姓负担得起的。 商人们卖下地皮后,就开始建造九层楼房出售,虽然不比独栋宅邸精致,但价格只需两百两银子左右。 加上如今又有种种配套的设施建立,小区制度的存在,因此很是受到追捧。 “不错。” 见到这一幕,李承道点了点头。 他并没有打算靠着售卖地皮来圈钱,他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在商业税收上。 这些商会卖出去的房子越多,朝廷能收到的税收也就越多。 总的来说,在朝廷调控房价的情况下,商人们都是一群打工仔。 李承道看了一会儿后,转身看向了魏征,正色说道:“这些楼房的质量把关必须要严格。 任何商业组织,只要发现有为了利益而在房子建造上偷工减料的情况出现,一旦发现就罚款售房价的二十倍,并且从此以后不允许再接触房地产行业。” “要是有质量问题导致楼房倒塌伤人的情况出现,那么相关负责人,杀无赦!” 李承道的语气凛然,不留丝毫余地。 他提出房地产的初衷,除了为了圈钱外,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想要百姓们的生活质量被改善。 让百姓们人人都住的上好房子,享受到大唐基建发展的福利。 可若是因此造成危害的话,那简直和他一开始的初衷背道而驰。 他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 听到李承道杀气凛然的话语后,魏征心中顿时一颤。 然后他连忙说道:“陛下请放心!臣定当让人对楼房的质量严格把关,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不用李承道说,他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 如今工部已经专门设立了监造司,对每一处楼房的建立售卖进行严格检查! 如此,方可万无一失! .. 第三百六十三章 建立万达广场? 听完魏征的话后,李承道点了点头,然后与众人在这条街上随处逛了逛。 这一条街日后要打造成商业街。 虽然现在还在建造当中,不过各大商会和各个店铺已经准备好要入驻了。 “若是把这条商业街打造成商贸广场的话会怎么样?” 在周围逛了逛之后,李承道的心中忽然冒出这个念头。 后世的商贸广场,可谓是火爆非常。 每一处广场,都是整个城市的经济重心之一,是不折不扣的吸金巨兽。 现在房地产的产业刚刚兴起,就算那些商人经济眼光非凡,恐怕也想不到这一层来。 要是让朝廷在每个城都都建造商贸广场,再让那些店铺商铺进来入驻,收取租金的话...... 李承道光是想想,心里便是十分意动。 那样的话,朝廷就可以有一个稳定、而且庞大的金钱来源了。 想到这里,李承道心中关于建造商贸广场的念头越来越多。 他越想,就越觉得这个方案可行。 “不逛了,回宫。” 李承道没了继续微服私寻的心思。 丢下一句话后,便转身离开了此处,返回皇宫。 贾诩等人不知道李承道为何突然没有了微服私巡的兴致,但不敢忤逆李承道的决定,连忙跟上。 ......... 回到皇宫之后,李承道将众多中枢大臣都给喊到了养心殿内。 紧接着,他将关于建造商贸广场的想法给说了出来。 “现在朝廷需要一个稳定且庞大的收入来源,以支持对外发展。 房地产一时可以支撑的住,但是终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朕认为不如商贸广场,以此来给朝廷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 李承道说道,双眸炯炯有神。 商贸广场这个词语,就和房地产一样,对于魏征他们而言完全是陌生的。 但听完李承道的叙述后,他们心中也有些意动。 “陛下所言的这商贸广场,似乎与集市有相通之处。” 房玄龄想了想后,若有所思地说道。 “没错,这就是集市。” 李承道没有否认。” “只不过它的规模要更庞大,而且可以带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商贸广场里,可以入驻任何商业店铺。 百姓想买的东西全部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可以各种购物,它的便捷是其他的商贸模式比不上的。” 商贸广场,这可不就是放大版的集市吗? 只不过它更加规模化,而且朝廷都支持,比前者高级太多了。 “不过打造商贸广场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如果在全国各大都城建造的话,耗费的财力人力.......这是个天文数字。” 长孙无忌皱眉说道。 一直未开口的贾诩,闻言轻笑道:“臣已经懂陛下的意思了。 这种商贸广场一旦开建,那么每日的人流量必定巨大。 在里面开店铺的话,每日的盈利肯定要比在街上开店高上许多。” 商贸广场里有各式各样的店铺,可以解决百姓们的各种购物需求,不用满街去找了。 杜如晦也明白了,捻着胡须道:“原来如此,那这样的话商贸广场里的店面定然是寸土寸金。 户部不妨先放出消息,令那些民间商贾们相互争夺名额,出价高者获得这个名额。 等筹集到资金后,朝廷再拿着这些钱继续建造商贸广场,接着收取租金.........” 杜如晦十分具有经济头脑,居然将商贸广场的模式摸得差不多了。 “正是如此!” 李承道点头说道,脸上带着一丝笑意。 “妙极!” 经过杜如晦的解释后,其他大臣们也都迅速明白了过来,不禁出声赞叹。 他们可以猜到,这样的商贸广场一旦建成的话,那么朝廷就再也不用担心资金问题了。 国库在除却税收外,又有一项巨大而稳定的收入来源! “那么陛下,现在不妨先以长安作为试点,在城里建立商贸广场,看看效果如何。” 长孙无忌当即提议道。 “可以。” 李承道说着看向了杜如晦,笑道:“此事朕交给你,克明你可有信心办好?” 杜如晦躬身行礼,拱手正色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望!” ......... ......... 得到了李承道的授意以后,杜如晦马上便开始着手进行商贸广场的建设计划。 第一座商贸广场,如今已经决定坐落在长安城。 杜如晦便通过户部,将这个消息下放到了城内的各大商会、以及那些酒楼、店铺的圈子里面。 此外,他还直接表明了出售入驻商贸广场的名额的消息。 但是这个消息并没有在商人圈子里引起多大的反响。 各大商人们的反应都十分平淡,完全没有出手竞标的意思。 不过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毕竟商贸广场的模式十分超前,没有多少商人可以一眼看穿这种模式的优越之处。 就连杜如晦他们也是被李承道点拨的。 要知道商贸广场中,随随便便的一个入驻名额都需要五万两银子! 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最最关键是,现在商贸广场连建成都没有建成。 就算商人再有钱,谁又会财大气粗到花上万两银子去买一个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商铺入驻名额? 那不是土豪,那是傻子。 大多数商人都觉得朝廷是想钱想疯了,对这个消息根本不以为然。 但是这个消息依旧很快传开了,并且被更多人所得知。 .. 第三百六十四章 四大商会聚首,进军商贸广场 长安城,钱家。 京城钱家,如今是长安城排得上的富商大族。 自李承道多年前联合四大商会修建轨道铁路后,这些商会便开始崛起了。 因为早期对轨道铁路的投资,所以他们获得了轨道铁路的经营权。 事实证明他们当初的投资有多么正确。 在这十几年内,轨道铁路为他们带来了无数的财富和好处,远超他们一开始的投资。 四大商会也因此越做越大。 而掌控商会的钱、梅、谢、吴四大家族,以崛起成为了大唐顶尖的商贾世家,富可敌国。 钱氏商会便是如此。 其手里掌握运作的钱氏商会,隐隐还要比其他几大商会的实力还要更强一些。 要知道钱氏商会如今的发展触角,遍布整个大唐上下、甚至延伸到那些外国的地方! 商会里光是龙级的商船就不止十艘,可见他们如今的底蕴有多么深厚。 钱家大宅里,钱家家主正在与几位同行碰头喝茶,相互讨论生意。 而与他喝茶的这几人身份也并不简单,是其他三大商会的会长! “钱兄,我们吴氏商会下一季度的漕运,就拜托给你们商会了。” 一个中年男人对坐在首位上的钱氏家主说道,脸上带着笑意。 这个中年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吴氏商行的会长! 吴氏商行虽然没有钱氏商会发展的那么快,但也是四大商会之一。 除此之外,谢氏、梅氏商行的会长家主也都在这里。 四大商会之间一直都是合作关系,联系比较紧密,时常相聚谈生意上的合作。 这四大商会,便是代表着如今大唐民间商业的半壁江山了。 听到吴氏商会会长的话后,钱氏家主和煦一笑,说道:“这自然是没问题的。 你我两大商会之间合作已久,按照老规矩来便是。 刚好我们商行最近新增添了两条重型商船,漕运量可以比以前更大。” 吴氏会长点点头,笑道:“那就好,最近商会里的事情实在太多,我整个人都快忙得飞起来了。 现在漕运的事解决,我也就能轻松些了。” 梅氏会长闻言不禁笑道:“吴兄,什么事能让你忙成这样?” 吴氏会长还没说话,谢氏会长就笑着开口道:“还能有什么事,吴兄的商会最近可是买下了好几片地皮,现在当然忙着整房地产了。 要知道朝廷如今对楼房的质量把关十分严苛,要真的出事了,那可是要杀头的。” 吴氏商会是现如今大唐国内,对房地产业涉足最深的商会。 他们也是大唐最大的房地产商。 其他几大商会,包括钱氏商会在内,对房地产的涉足都没有吴氏商会深。 吴氏会长并没有否认,而是苦笑着说道:“别提了,为了这件事,我特地给下面的人下了死命令,令他们不准有任何侥幸心理。 再者言之,在建房上偷工减料太丧天良,做不得。” 其他会长都点头表示理解。 作为商人,可以耍各种手段,但必须要恪守一个“诚”字,否则是做不长远的。 这是底线。 况且出事了后那严苛的惩罚,更是不敢让他们违背丝毫。 “现如今房地产行业的前景可谓是极好,吴兄当初出手果断,现在已经占据了近半个房地产业的市场了吧?” 钱氏会长笑呵呵地说道。 吴氏商会在朝廷刚刚打开房地产市场的时候,就果断斥巨资投入。 其他的几家商会会长都没有他的这种魄力。 所谓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吴氏商会能够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执牛耳者,也不难理解。 吴氏会长摆了摆手,谦虚地说道:“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钱氏会长见此只是笑了笑,也没有深问。 然后他接着说道:“不过说到房地产业,我倒是想起来了。 最近朝廷又推出的商贸广场经营模式,各位都是怎么看的?” 商贸广场的消息,如今现在长安城的商人圈子里算是人尽皆知。 不过暂时还没有人参与进去,大都在观望之中。 梅氏会长摇头说道:“太离谱了,随便一个商铺名额就卖出上万两银子,简直夸张。 而且卖出去的只是个名额而已,店面以后每年还要交租金,想来也不会便宜。” 他言语之间,显然很不看好商贸广场的经营模式。 “的确是太夸张了,连能不能盈利都是个未知数,投入这么多并不明智。” 谢氏会长也附和道。 商人重利,所谓无利不起早,看不到回报的事情谁会去干? 算是投资也不是这么个投资的方法,不能让钱白白打水飘吧? 越是有钱人,就越是精明。 听到他们的话后,吴氏会长微微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不过又有些犹豫。 见到他这幅欲言又止的样子,钱氏会长不禁笑道:“吴兄想说什么直说便是,这里又没什么外人。” 谢氏会长和梅氏会长,闻言都将目光投了过来,目光中有些好奇。 见到三人都看着自己,吴氏会长沉吟片刻,组织了下语言后才开口。 “我倒是认为朝廷推出的这个商贸广场大有可为,我们商会已经出资买下了五个商铺名额了。” 吴氏会长说道。 “五个名额?那可就是二十五万两银子!” 三位家主闻言都吓了一跳。 对于他们来说,二十五万两银子并不算是多庞大的数目,他们随随便便就能拿出几百万两现银。 但是那也得看用来做什么。 在他们看来,几十万两银子拿去买商铺,实在是太亏本了。 .. 第三百六十五章 比抢还暴利,净赚五百万两白银! 对吴氏会长买下五个商铺的举措,其余几大会长都很吃惊。 见到他们的神色,吴氏会长解释道:“说出来不怕笑话,我也是凭直觉。” “我研究了几天这个商贸广场,就是类似于普通集市那样的模式,但是要更加高级。 只是建成所需的资金庞大,所以我想这才是朝廷售卖名额的原因,为的是筹备资金。” 吴氏会长说完后又顿了顿,然后接着说道: “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这个商贸广场开启后,一整个都城里的商业重心就会转移到这里。 不过我也只是猜测而已,所以只买了五个名额,看看会怎么样。” “当然了,如果亏了的话也无所谓,就当是看走眼了,毕竟天下生意哪有稳赚不赔的买卖。” 吴氏会长轻松笑道。 不过他的话,却引起其他家主们的沉思。 朝廷推出的这个商贸广场,真的没有半点可取之处吗? “听说商贸广场和房地产都是出自陛下的想法,以那位的目光和远见,会提出一个没用的经营模式吗?” 王氏会长想了许久后,忍不住说道。 此言一出,顿时让谢氏会长、梅氏会长都变了脸色。 对于李承道,他们是佩服且尊敬得五体投地的。 他们四大商会之所以能够崛起,就是因为当初投资了李承道开创的轨道铁路工程。 轨道铁路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整个大唐的经济脉络,前段时间的房地产项目也是大火。 现在又有商贸广场的项目,他们真的要错过去吗? 想到此处,答案已经在在他们心中浮现了。 “商贸广场的项目,看来不能让吴兄你们商会专美了,我谢氏商会也要插上一手。” 谢氏会长收回目光,拢袖笑着说道。 他也打算在商贸广场里面掺上一脚了。 王氏会长、钱氏会长虽然没说话,但是以他们的性格,自然是不会放过这种机会的。 四大商会,已经决定共同进军商贸广场了。 ......... ......... 朝廷建设商贸广场、并且出售入驻名额的消息出来后,并未引起什么反响。 不论民间还是商人,购买这个名额的人非常少。 到现在为止总共近一百多个名额,结果连十个都没卖出去。 而原因无非只有两点。 一是因为价钱卖得太贵,一个名额五万两银子,这笔钱足够在长安城最高的黄金地段买下好几间商铺了。 此外还有一点,是因为所有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商贸广场有什么意义。 不就是普通集市吗?至于卖这么贵? 但是很快,有消息灵通的人发现了不同寻常之处。 吴氏、钱氏等四大商会,居然全都先后买入了商铺入驻名额。 其中吴氏商会在原先五间的基础下又买了十间。 而其他几大商会也都没用低于十间的。 四大商会的动作,让很多人都感到惊异非常。 十间商铺名额,那就是五十万两银子! 这简直是一笔庞大的巨资! 那天吴氏会长的一番话后,其他的三大商行掌门人也决定再相信李承道的规划,都出手购买了商贸广场的入驻名额。 商人有一个特点,要是想投资什么东西,绝不会浅尝辄止。 商人信奉高风险高回报,所以四大商会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而四大商会的动作,也令其他商人们坐不住了。 正是在这之后,购买商贸广场入驻名额的商人才多了起来。 能当商人的,谁不是精明之辈? 他们见到四大商会都出手买这些名额,而且一买就是十多个,自然就坐不住了。 在其他人看来,跟着四大商会的动向走总是没错的。 就算不能跟着吃肉,那也能凑上去喝口汤。 虽然这投资是有些巨大吧。 因此,在四大商会有所动作后,便不断开始有商人购买商贸广场名额。 但是绝大部分商人们还是比较小心,仅仅是买了一个两个。 他们不敢买太多,怕亏损。 跟着大商会一起玩可以,但是人家是什么底蕴? 人家的身家底子厚的很,是大唐民间商业的龙头! 别说损失个几十万,就算损失上百万两银子又有什么? 根本伤筋动骨,算不了什么。 而他们跟着试试也就算了,要是敢压上全部身家来赌这一把,那下场极有可能是倾家荡产。 不过还是有不少人在犹豫,毕竟五万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 就这样,在一个多星期内,商贸广场的一百多个名额算是全部售完了。 名额售卖出去,资金自然就筹备齐了。 因此没过多久,商贸广场便开始建造了起来。 不过要想彻底建造完成、并且投入使用的话还需要等上一个多月的时间。 到了那时候,买下名额的人才能让各自的产业入驻商贸广场里开店营业。 ......... 皇宫,养心殿。 “陛下,商贸广场的一百零七个入驻名额已经全部售卖完了。 此次共得白银五百三十五万两,现在已经拨出五十万两投入到商贸广场的建造中,剩余资金回归国库。” 房玄龄把一份统计表呈到了李承道的龙案上,然后恭敬说道。 从自己口中念出的数字,就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商贸广场的入驻名额居然真的卖出去了,筹得了五百多万两的巨款! 最离谱的是,商贸广场的建造投入资金,撑死了也就是三十多万,五十万还是多了。 也就是说,朝廷轻而易举地便得了五百多万的净利润! 这简直比抢劫还要暴利啊! .. 第三百六十六章 整合天下钱庄,创办大唐银行 看见房玄龄放在龙案上的统计表,李承道只是接过来看了一眼。 然后随手丢在了一旁。 商贸广场入驻名额售卖一空他并不意外,这是正常的。 李承道将目光投向了房玄龄,笑道:“朕知道了,这些天辛苦你了。” 房玄龄为了商贸广场一事前前后后奔走忙活,确实立下了很大功劳。 听到李承道的话,房玄龄只是微微欠身,拱手道:“此乃臣的本分,陛下言重了。” “只不过......臣还有一点不明。” “哦?还有你不明白的事情?说来听听。” 李承道笑问道。 房玄龄闻言心中稍定,组织了一下语言后,方才说道:“陛下,您为何不让臣将商贸广场的前景和规划公布出去? 那样的话,这些名额的价格不是还会再翻几倍么?” 李承道之前专门叮嘱过他,让他不许把商贸广场的相关信息放出去。 所以他也是奉命执行,但心中仍然对此十分疑惑。 这不是放着赚钱的机会不要么。 李承道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多做隐瞒。 他直接道说道:“这一次售卖出去的名额,如果不出所料的话只有那些有远见目光商人才会出手购买。” “等到商贸广场成功开办后,买到名额的商人便能得到商贸广场营业所带来的庞大利润。 而那些没买到名额的人,自然会对此眼红嫉妒。 这样一来,只要等到下次再开设商贸广场时,他们自然会大肆抢购。” “到时候形成这种竞争的氛围后,入驻名额的价格便会被他们烘托抬高,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 李承道侃侃而谈道,为房玄龄剖析自己这么做的目的。 长安城的这处商贸广场,仅仅是一处试点罢了。 但同时也是展现出去的第一个商贸广场。 李承道并没有指望这一处商贸广场的名额就能就能引来火爆争抢,而是更在意以后。 听完李承道的解释之后,房玄龄简直目瞪口呆。 这......还能这么玩? 这一点他的确想不到,李承道看的是长远利益,放长线钓大鱼,方是上上之策。 听完后,他心中对李承道已经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了。 “商贸广场的先放一放,等它建造成功后再说。朕还有一件事要让你去做。” 李承道没有继续再在商贸广场这件事上谈论什么,转而对房玄龄说道。 自从他将后世的那些商业模式、方法代入这个时代、并且取得巨大成功后,他便越发热衷于这么做了。 他的目的,就是打算让大唐实现新一轮的经济腾飞! “陛下请吩咐。” 房玄龄收敛神色,拱手道。 “朕希望你能着手整合大唐国内所有的钱庄,朕要朝廷来开办银行。” 李承道开门见山地说道。 在后世,银行可是要比房地产还要暴利无数的行业,而且对于国家经济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古代,户部行使的便是银行的一部分职能,但没有银行那么全面。 要是朝廷开办银行,整合所有钱庄,那就能把国家的经济命脉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不论是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再缺钱。 房玄龄闻言,神色顿时微微一变。 犹豫片刻后,他才面带忧色说道:“陛下,我们大唐当下共有四大钱庄,甚至开到了外国。 要想整合这些钱庄......恕臣直言,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历朝历代,大钱庄都只有那些世家大族才有能力和信誉开办。 如今大唐一共有三大钱庄。 钱庄实际上就是后世银行的前身,由某个势力发行银票,百姓可以拿银子换取银票方便携带,到另外一地再找钱庄兑换出来。 一般的商人是没有这种信誉的,只有那些顶级世家门阀才做得到。 房玄龄之所以觉得难办,是因为李承道若是想要整合这些钱庄,那么牵扯到的势力与利益实在是太广了。 此事影响太大,甚至有可能会不好的影响。 别的不说,就说这三大钱庄背后的势力,和朝廷,或者说和李承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三大钱庄分别代表着兰陵萧氏、荥阳郑氏,还有河西刘氏。 兰陵萧氏和李承道有姻亲关系,而荥阳郑氏是李承道的母族。 河西刘氏倒是没什么,只是个顶尖世家而已,但是总不能单单整合他们一家的钱庄吧? 所以房玄龄才说难办。 听房玄龄说完后,李承道的剑眉不禁皱了起来。 照房玄龄所说,那么这的确是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郑氏、萧氏、刘氏么......” 李承道揉了揉太阳穴。 这三大家族他们与那些不听话的世家大族不同,是亲族不说,和他有着很深的关系。 不好对身边人下手啊! 可是整合钱庄开办银行,又不得不做。 李承道不禁感到一阵头疼,这样的话还真是难办。 他总不能强行把这些钱庄并入银行里面去吧?那样他和暴君有什么区别,而且还会落得一个冷血无情、忘恩负义的评价。 可银行也必须要开的,所以必须要找一个折中的办法。 因为按照他的设想,创办国家银行,是要调控一国之经济的。 以免再度出现国库大量亏空朝廷而不自知的情况。 这亦是一国之本,而且关系到很多他后续想要开展的计划。 比如说贷款、保险等等项目,都是得要在创办银行后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下去。 “传朕命令,让三大家族家主入宫觐见,此事朕与他们亲自来谈。” 思考了许久后,李承道心中才作出了决定,转身对房玄龄说道。 若是其他君王这么说,臣子肯定要觉得这是打算用帝王权威来压人了。 不过房玄自然不会如此认为李承道会这么做,躬身领命后便退下了。 .. 第三百六十七章 萧皇后入皇宫 得了李承道的吩咐后,房玄龄很快便派人将旨意带去了三大世家,让这些世家家主入宫觐见。 李承道下的诏令,谁敢拒绝? 因此没过多久,三大世家的家主们便纷纷赶到长安城,然后进入皇宫觐见。 ......... 皇宫。 御书房,外室中。 萧、郑、刘三大世家的家主们都已经到了。 他们三家在收到李承道消息后的第一时间,便以最快的速度先后赶到皇宫,无一人胆敢怠慢。 来到皇宫觐见的,都是各家的家主。 郑氏如今的家主是郑元洲,刘氏的家主名为刘三重。 至于兰陵萧氏的家主则是十分让人感到意外。 兰陵萧氏的家主,乃是前朝萧皇后。 就是那位传奇一生的奇女子,曾经的隋帝帝后。 萧皇后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以女流之身掌管整个兰陵萧氏,无疑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实际上这是有原因的。 在五年前,当代萧氏的家主突然急病去世,只留下一方才十岁的幼子。 长房一脉后继无人,难免会被其他旁支所惦记家主的位置。 而萧皇后亦是出身于长房一脉,因此她联合几个交好的世家作为支持,力排众议掌管整个兰陵萧氏,代掌家主之位。 等到那孩子长大后,再将家主位传回给他。 萧皇后曾经身为前朝帝后,自身能力自然是很强的,不然也不会被称为奇女子。 因此掌管整个兰陵萧氏,对她而言并没有什么困难,整个萧家在她的手腕下都被管得井然有序,并且越发兴旺。 萧皇后是最先到皇宫的,紧接着便是刘氏家主刘三重。 而郑元洲在他们两人都到了之后,方才抵达皇宫。 “郑家主。” 见到走入御书房的郑元洲后,正在与刘三重闲聊的萧皇后主动开口打招呼道。 郑元洲闻声看了过去,见到萧皇后与刘三重,也是颇感意外,上前行礼道:“萧后,刘兄。” “郑家主也是收到了陛下的诏令过来的?” 见到郑元洲,刘三重不禁问道。 刚刚和萧皇后一番商谈,从萧皇后口中得知她也是因为诏令而来。 现在见到郑元洲,因此有此猜测。 郑元洲点了点头,微微一笑后回答道:“正是,听闻陛下有要事相商,事关我郑氏钱庄,因此我便亲自来一趟了。” 郑元洲得知的消息明显是要比萧皇后还有刘家主多的。 他可是李承道的亲舅舅,当今太后的兄长,皇贵妃的父亲,正儿八经的一等国戚。 因此关于此行的内幕他是知道很多的。 萧皇后和刘家主闻言不禁感到十分意外。 他们接到入宫觐见的旨意,只是说关于他们钱庄的事情的,但却并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情。 现在连郑氏这一天子母族都被牵扯进来了,囊括三大钱庄,看来此事非同小可。 “郑家主,陛下此番召见我们是所为何事?还请透露一二。” 萧皇后忍不住询问道。 刘家主点头看向了郑元洲,显然也十分好奇。 郑元洲见此稍作沉吟,然后才说道:“我只知道陛下似乎想要整合大唐国内所有的钱庄,化为朝廷所有,此后不许民办钱庄。” “今日召我们入宫,应该就是商谈整合我们三大钱庄的事情吧。” 这是他所知道的信息,其余的李承道并没有跟他说太多。 不过他并没有什么担心之意。 凭借着他们郑氏和李承道之间的关系,李承道就不可能让他们郑氏吃亏。 否则以李承道的个性哪里还要商议,直接说干就干了。 郑元洲不担心,不代表萧皇后和刘家主也不担心。 听到李承道想要整合国内所有的钱庄,他们便不禁变色了。 若是整合钱庄的话,他们三大钱庄便是首当其冲需要整合的。 而钱庄若是收归国有的话,那么他们将会失去一大经济来源! 萧皇后还好,毕竟他们萧氏和皇族之间也有姻亲关系,但是刘氏家主就感到十分不安了。 他们刘家和皇族可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啊,哪跟萧、郑两家一样,一个是姻亲,一个是母族。 根本比不了好吗? 见到刘家主的脸色不怎么好看,郑元洲宽慰道:“刘兄放心吧,陛下虽说要整合天下钱庄,但此事关系重大,陛下定想好了万全之策,不必担忧。” “嗯……” 刘家主干笑两声,没有多说什么。 在外室等了没多久之后,李承道便来了御书房。 见到李承道后,三人顿时行礼道:“参见陛下。” 今日李承道没有穿龙袍,他宫内向来如此,喜欢时常着便服,今日会见三位家主便是一身月白儒袍,没什么帝王威仪,而是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三位家主不必多礼,平身吧。” 李承道轻轻抬手,微笑着说道,语气十分和煦,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三人这才起身。 李承道看见萧皇后,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惊讶之色,道:“萧后?” 他今日找见的是三大世家的家主,萧皇后怎么会在这里? 萧皇后自然知道李承道为什么惊讶,解释道:“家侄不幸因病去世,如今由妾身代掌萧氏家主之位,让陛下见笑了。” “原来如此。” 李承道点了点头,这才明白了过来。 然后他细细打量了几眼萧皇后。 他上一次与萧皇后见面,还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十多年过去,萧皇后虽然看起来还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但还是可以看出老了许多。 见到故人,他就不禁回想起过往的往事。 .. 第三百六十八章 开办大唐国家银行! 再见到李承道,萧皇后心里也有些感慨。 当初在大草原上见到的那名白袍银甲少年,如今成为了天下共主,古来第一圣君。 李承道风华依旧,不减当年。 而她却已经老去了。 两人心中都各有心思,李承道收回目光后,便朝着御书房内室走去。 郑元洲、萧皇后三人也纷纷跟上。 进入御书房后,李承道让宫女给三人赐座。 “谢陛下。” 三人纷纷谢礼,然后落座。 不过出于礼仪,他们都只是半坐在椅子上面。 等到宫女奉上茶之后,还没等李承道开口说话,刘家主便忍不住先开口了。 “陛下,听闻朝廷欲整合天下钱庄收归国有......此事是真的吗?” 刘家主小心翼翼地问道。 虽然知道这种贸然发问很不符合臣民之礼,但他实在是忍不住。 他们刘家并不算是多大的世家,和萧、郑那样的超级门阀相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刘氏钱庄是他们河西刘氏最大的产业,若是没了钱庄,他们河西刘氏真的就要一蹶不振了。 因此,他才会这般担心。 听到刘氏家主的话之后,李承道也没有计较他的失礼,而是说道:“没错,朕是欲将天下钱庄整合归于国有。 此次召集你们三人过来,就是商议三大钱庄的整合事宜的。” 刘氏家主闻言神色顿时为之一白,心里最后那一点侥幸也消失了。 李承道真的要整合所有钱庄! 郑元洲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所以并不感到意外。 萧皇后稍稍吃惊后,思索片刻,才说道:“陛下,若是朝廷缺钱的话,我萧氏愿带头出银七百万两无偿资助朝廷。” “此外,以后每年亦可以援助白银百万两。” 在萧皇后看来,朝廷整合钱庄无非是看中了钱庄的巨大利益。 而朝廷近些年以来的种种政策她也了解,可谓是开历代之先河,缺钱是必然的。 因此她想通过付出一定代价,来打消李承道整合钱庄的想法。 一次性拿出七百万两白银,即便对于萧氏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几乎是账面上的可用流动资金的一大半了。 不过能够保住钱庄的话,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孰轻孰重,她分得很清楚。 “我刘氏也愿意无偿资助朝廷!” 刘氏家主跟着附和道。 只有郑元洲默默喝茶,没有说话。 听到两人的话后,李承道不禁看了萧皇后一眼。 能够马上决定拿出七百万两白银,这种魄力实在惊人。 不过...... “整合钱庄之举,不仅仅是因为朝廷缺钱。 实际上在开发房地产之后,国库空虚的问题已经解决不少了,朕之所以还要整合钱庄,是为了大唐未来的发展,以及长远利益而考虑。” 李承道摇头说道。 紧接着他看向了刘氏家主,说道:“刘家主且宽心,朕虽然要整合钱庄,但是不会以损害你们三家的利益作为代价的。 你们还是先听一听朕的想法吧。” 听到李承道道话,刘氏家主心中稍稍安定了些许,然后道:“陛下请直言,老朽自洗耳恭听。。” 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李承道的态度总算是让他有了些底。 因为按照这位天子的性格,确实不会做出这等事。 安抚了刘氏家主之后,李承道方才继续说道:“朕欲开设的名为“银行”,它与钱庄有相似之处,但是它的职权要比钱庄要更大。 银行一旦开设,以后整个大唐的经济都需要它来进行调控,等于说朝廷户部的职权也赋予给银行......” 李承道不急不缓,条理清晰地将银行的作用以及职能一一说了出来。 萧皇后三人仔细听着李承道的话,心中的震惊越来越大。 这哪里是与钱庄相似? 这完全就是钱庄和户部的结合! 如果银行真正开设建立的话,那么对于大唐的经济来说绝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他们三人的眼光,又怎么会看不出来? 到了现在,他们总算明白为什么李承道一定要整合钱庄开设银行了。 若是换了他们,他们也一样会这么做。 这是有利于大唐千秋万代之举! 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就在于此! 其中的意义又岂是几千万两白银可以比拟的? “你们不必担心,朕虽然想整合三大钱庄,但是会给予同等的补偿的。” 解释完后,李承道又笑着说道。 于情于理,他都不能伤害到三大家族的利益,毕竟这都和他有关系的。 若是换做其他世家的话,他断然不会如此好说话。 一个大唐利益至上就压下去了。 “多谢陛下,我萧氏一定支持朝廷整合钱庄,开设银行!” 萧皇后当即就说道,直接选择支持李承道的举措。 郑元洲、刘氏家主自然也是如此。 刘氏家主心中更是大喜过望。 他本以为这次肯定保不住钱庄了,谁知道能有这样的意外之喜! “从下月开始,国内所有钱庄都开始应用银行制度,全部收归国有。 而你们三大钱庄则需要帮助银行的建设与发展。 而相对应的补偿就是,三大家族今后每年可以分得银行利润的一成,这个补偿你们可满意?” 李承道淡淡笑着地说道,将目光投向了三人,语气颇为平淡。 而萧皇后三人闻言则是一脸震惊! 一成利润!李承道居然补偿给他们银行一成的利润! 简直不可思议! .. 第三百六十九章 萧皇后和武媚娘相见 李承道的话确实给了他们一个大惊喜。 银行是朝廷创办,有着国家的扶持和政策支持,前景必然广阔。 最主要的是银行调度的是整个大唐的经济和市场,一年利润将会有多么恐怖? 哪怕是他们三家共分一成利润,也要比他们三大钱庄一年的盈利还要多! 更关键的是这样一份利润不仅可观,而且十分稳定! 所以说李承道给出的这份补偿,何止是丰厚二字可以形容的? “谢陛下天恩浩荡!” 郑元洲、萧皇后还有刘氏家主纷纷朝李承道躬身拜谢。 李承道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说什么。 给他们三家一成的利润着实不少,但郑氏是自己母族,萧氏又是姻亲,都不能薄待。 至于刘氏,完全是沾了他们两家的光罢了。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开办银行前期若是有三大钱庄主动的帮助的话,那么开办起来就会顺利太多太多。 要知道三大钱庄的钱庄子开遍了大唐内外。 他们的影响力广大不说,信誉和口碑也都是买不来的东西。 而且这件事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他们自然会全力以赴,协助朝廷办好银行。 “请陛下放心,老朽哪怕用上整个家族的家底,也要确保银行开办起来!” 刘氏家主简直激动得几近老泪纵横,语气十分坚定地说道。 他十分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只有抱紧朝廷、抱紧李承道这一根大腿,他们刘氏家族才能真正崛起! 说不定就有望真正跻身于顶尖世家之列! 而郑元洲和萧皇后更不用说,凭着他们家族和李承道的关系,又得了这般补偿,也会全力去做这事。 李承道见此点了点头。 接着,他又把关于银行贷款、保险等业务全部说了一遍。 他的想法是让三大钱庄负责提供相关的管理人才。 毕竟三大钱庄开设传承了百年之久,在这领域里没谁能做得比他们还要出色了。 郑元洲对于李承道提出来的各种业务感到赞叹不已。 因为这几项业务不仅仅盈利巨大,更是关系到民生民本。 所以他干脆参与进去,和李承道讨论分析详细的实行计划。 ......... 与三位家主讨论好关于整合钱庄、开办银行的事情后,李承道又留了三人一起用膳。 最主要还是留郑元洲、萧皇后,毕竟都是熟人。 刘氏家主倒也识趣,没有留下来用膳,而是主动告辞了。 “舅舅,今年春节不妨来皇宫内过年,苒儿久未归家,对舅舅还有舅母甚是想念,母后也时常念叨舅舅。” 李承道端起酒杯,对郑元洲说道。 郑元洲已经喝的面色微红了,闻言心中有些歉疚之意,道:“是我疏忽了,如今我身为郑氏家主,家族事务繁忙,所以没怎么来长安这边...... 等今年春节时我便带着你舅母一同来长安。” “甚好。” 李承道露出一丝笑意,让一旁的宫女给郑元洲斟酒。 两人饮酒,萧皇后一女流之辈,出于礼法是不能上桌的。 所以只是吃了几口菜后,萧皇后便说道:“陛下,妾身许久没有见到淑妃,想去去萧兰宫探望一二,望陛下准许。” 听到萧皇后的话,李承道点了点头,说道:“嗯,萧后自便吧。” “高怀,

相关推荐: 让我勾引太子,我入宫你哭什么?   我有百合文女配光环[快穿]   带着系统在年代文里吃瓜   七零之工具人男配觉醒了   全娱乐圈都把女主当兄弟_御书屋   我在星际开花店   椅(H)   背叛[SM]   春光肆意   兼职av女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