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偏要抢(妻妹,高H) > 第6章

第6章

这种世家大族,即便李世民心比天高,也依旧不会与其交恶。 能交好,就尽量交好。 能拉拢,付出再大代价,也是值得。 长孙无忌点点头,“世家之间,最看重的无非就是利益二字。 而今李承道被册封为皇太孙,荥阳郑氏自然会不余遗力帮助他夺取皇位。 但倘若殿下你势大到李承道再也没有半点竞争的希望,郑氏也不会一头撞破南墙。 等李承道真正失势的那一天,殿下还是能拉拢荥阳郑氏。”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这句话,放在任何地方都没有错。 “当然,最主要的是殿下你并没有杀太子妃。”长孙无忌补充道,“倘若郑观音被杀,等于殿下在打荥阳郑氏的脸,将荥阳郑氏给彻底得罪死了。 为了这个颜面,即便李承道失势,荥阳郑氏依旧不会接受殿下的拉拢。” 李世民抚掌而笑,“原以为辅机让本王不要杀太子和齐王女眷,是心慈手软。 到了现在才知道,原来背后还有这一层谋划啊。 辅机啊辅机,有你相助,真是本王之幸。” 长孙无忌面带笑容,笑而不语。 “对了辅机。”李世民似乎猛地想起了什么好点子,说道:“若是本王将那郑观音纳入后宫,能否加深与荥阳郑氏的关系。” 长孙无忌闻言,脸色大变,连忙说道: “殿下绝对不可如此! 殿下将齐王妃纳入后宫,自然没什么问题。 但郑观音可不是齐王妃能够比拟。 她除了是荥阳郑氏的嫡出长女之外,更是太子妃。 一旦陛下做出这样的行为,不但会遭遇天下骂名,更会在郑氏家族那便弄巧成拙。” 闻言,李世民猛然惊醒。 看着一脸严肃认真的长孙无忌,讪讪笑道: “辅机提醒的极对。” 长孙无忌摇了摇头,长叹一声,满脸忧色道:“观音婢和承乾、丽质两个孩子,都在李承道手中,也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长孙无忌对长孙无垢,李承乾、李丽质三人的忧虑程度,要远在李世民之上。 他就这样一个亲妹妹,还指望着这个妹妹的儿子,将来登上皇位。 如此长孙家族必定昌盛永久。 而李世民则不一样,即便他心中喜欢着长孙无垢。 但对他而言,这也只是一个女人而已。 大不了之后再娶一个。 儿子女儿更简单了,只要他想,一百个都能生出来。 “李承道是个聪明人,对他来说,观音婢母子三人还有着利用的价值,绝对不会轻易杀了。 辅机你放心,只要找到机会,本王定会将她们救出来。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先去以父皇的名义拟定圣旨,把李承道调去幽州,让他无法在荥阳发展起来。 至于圣旨内容,就麻烦辅机你来执笔了。” 长孙无忌起身拱手,道:“诺。” 二人谈及李承道手中的人质之时,丝毫没有提到隋朝帝女杨妃。 似乎压根就忘记了还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 作为杨广的女儿,作为前隋的公主。 杨妃虽然出身高贵,但对李世民而言,没有半点可利用的价值。 既然是没有利用价值之人,自然就不会在乎她的生死了。 .. 第二十五章 太子妃郑观音 东宫乃太子居所,平日里大臣名士络绎不绝。 但是现在,偌大的东宫,一片冷清。 李世民发动兵变执掌皇城之后,将东宫血洗一空。 除了太子妃郑观音和她的几个女儿之外,其余人等,无论是世子还是宫女太监,全都被诛。 太子之位,如今悬而未决。 反倒是李承道拿到了太孙这个储君之位。 因而李世民暂时没有入主东宫,而是将这里作为囚禁太子妃的牢笼。 东宫一处凉亭中。 身着宫装,满身贵气的太子妃郑观音依靠栏杆,抱着怀中幼女,双眼无神的看着宫外。 她出身荥阳郑氏。 祖父郑谌,曾是北魏司徒府长史、谏议大夫、颖川太守、吴山郡公。 父亲郑继伯,曾是北齐豫州大中正、吴山郡公、隋朝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括州刺史,追赠潭州都督。 丈夫李建成,贵为大唐太子。自身值青春之年,贵盛无比,与母仪天下的皇后之位近在咫尺。 可以说无论是娘家还是夫家,都尊贵至极。 然而李世民骤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及其诸子。 一夜之间,郑观音遭逢巨变。 夫死子亡,几将灭门。 她从原本高高在上的太子妃,变成了而今的阶下囚。 “娘,二哥会来接我们吗。” 郑观音次女,四岁的李婉顺,抱着娘亲的脖子,奶声奶气的问道。 郑观音轻轻抚摸着女儿的脑袋,柔声道: “会的,承道一定会的。” 李建成身亡,几个儿子通通被杀。 现在李承道成了他没有变成行尸走肉,继续坚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不过即便是她,也没有想到平日里不显山不漏水,只是在屋里读书的李承道。 竟然会有那么勇猛之举,不但杀出了玄武门,甚至还屠了天策府,逼迫李世民最终妥协,得意安然离开长安。 “太子妃娘娘,魏大人求见。” 忽然,一个李世民派来的宫女走到凉亭禀告。 虽然是监视郑观音,虽然郑观音如今的太子妃之名名不副实。 但这些监视宫女,言语当中还是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马虎。 毕竟再落魄的太子妃,也不是她一个小小的宫女能够得罪的起。 “请魏大人过来吧。” 郑观音的声音很轻柔也很悦耳。 不多久,一个中年男子来到凉亭前。 “魏征,见过太子妃娘娘。”见礼之后,魏征道:“娘娘,我已按照娘娘的吩咐,写了一封书信送达荥阳郑氏。 不够信上内容,皆被秦王截获。” 郑观音轻轻点头,“若非碍于规矩和颜面,李世民甚至不会让魏大人你这东宫幕属来见本宫。 书信内容被他所知,也无关紧要。” 魏征长叹一声,道:“是下官无能,当初若能说服殿下听臣谏言,哪里会有如今的下场。” 早在李世民策划玄武门兵变之前,魏征就看到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不可调和。 多次劝李建成先发制人。 可李建成却未采纳他的建议。 看到郑观音的脸色黯然下来,魏征连忙道:“不过太孙殿下有勇有谋,离开长安之后,果然一路南下前往荥阳。 有了娘娘你的母族荥阳郑氏相助,太孙殿下迟早有一天会重返长安。” 听到这里,郑观音的脸色稍微好看了一点。 她挤出一个笑容,道:“如今逆贼势大,将来承道那便,还需要魏大人多多相助。” 魏征肃然拱手,“勿需娘娘提醒,魏征理当如此。” 两人于凉亭商谈良久,不远处一位宫女,将他们的对话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 李世民之所以让魏征甚至一些东宫幕僚与郑观音见面,除了他现在的身份不合适阻止之外,未尝没有监听东宫幕僚究竟有什么计划。 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监控之下。他能够见招拆招,从容应对。 …… 荥阳开封,郑氏府邸。 “让殿下带兵去幽州防备突厥之患?!” 郑元洲看完手里的圣旨后,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怒声道: “李世民欺人太甚! 父亲,这哪里是陛下旨意,这分明是李世民假传的圣旨! 他明显是不想让殿下留在荥阳,担心殿下在荥阳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势力!” 幽州偏远苦寒,而且幽州守将王君廊更是李世民嫡系一脉。 殿下手上只有七千兵马,去了幽州那不是任他李世民摆布吗? 无论如何,殿下绝对不能去幽州。” 郑家家主郑继伯叹了口气,幽幽的说道:“为父何尝不知道李世民背后的谋划。 无论这圣旨是陛下的意思,还是他李世民的意思。 但圣旨就是圣旨。 只要发布出去,就是陛下的旨意。 殿下若是不去幽州,那便是抗旨不尊。 李世民更加乐以见到这个结果。 他现在把持朝堂,直接以殿下抗旨的名义,削去殿下太孙的名分。 然后再向天下盛传殿下贪生怕死,不敢去边境抵御外敌。 这一下子,殿下不仅没了储君名分,更是连个人名誉都丑了。 将来还拿什么与他李世民争夺九五之位。 这条计策,的确是高明且阴险。 想来是那长孙晟之子长孙无忌的计策。” 郑元洲咬牙道:“殿下去幽州也不是,不去幽州更不是,那我们该怎么应对?” 郑继伯道:“这是阳谋,难以破局。先把殿下请来,我们听听看殿下的意思。” .. 第二十六章 招募一万步兵 开封城,向南三里之外,有座军营驻扎在此。 李承道正在军营当中,观看七千白袍军的日常训练。 岳飞作为宋朝名帅,治军能力不用多说,排兵布阵,也属于最顶尖的行列。 在他的安排之下,白袍军的训练全都进行的井井有条。 “殿下,这些士卒,当真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末将训练指挥起来,可谓是得心应手。 有如此精兵相助,来日殿下定可重回长安。” 陪着李承道视察大军训练的岳飞,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对这些白袍军,无比满意。 虽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一名帅,更是顶的上千军万马。 但光有将帅,手下的士兵全都拉胯,也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将其培养起来。 岳飞一接手,就是白袍军这样从战火中杀出来的精锐士卒。 阵型演练变幻,都十分轻松。 李承道笑道:“士卒精锐,将帅更是顶尖。对于能否重返长安,铲除逆贼李世民之事,孤从未有过怀疑。” 两人一边走,一边视察军营。 待回到中军营帐之时,岳飞说道: “殿下,这七千白袍军虽然精锐,称得上是无双铁骑。 但光有骑兵,还远远不够。 殿下手中,还必须得有大量的步兵。 自古以来,唯有多兵种全部强大,方能夺取天下。 殿下和李世民之间的争斗,将来必定会伴随着一场大战。 骑兵的强大之处,在于平原地带的决战。 几轮冲锋,往往可以以少胜多,战胜数量远多于自身的步兵军团。 可一旦涉及到攻城之战,骑兵就要哑火。 所以若是单纯的与突厥、吐谷浑、契丹之类的外族作战,骑兵就足以。 但和李世民争斗,必定会涉及到攻城略地。 没有和骑兵一样强大的步兵军团,根本无法攻城略地。” 李承道原本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认为只要麾下有足够多的铁骑,就能横扫一切。 现在经过岳飞的提醒,立马醒悟过来,认识到了步兵的重要性。 同时想到了后世的蒙古。 蒙古铁骑横扫天下,但依旧有强大的步兵。 蒙古标准作战的方式,往往是骑兵突袭和包围一座城市,将敌军的援兵歼灭在野外,最后步兵开始攻城。 李承道欣然接受岳飞的建议,说道:“鹏举,你所言甚是。 光有骑兵还远远不够,孤要重返长安,还需要征募大量步兵。 唯有多兵种作战,才能无往而不利。” 岳飞抱拳拱手,“殿下英明。” 却在这时,李承道脑海当中,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恭喜宿主触发任务选项!” “选项一:一月之内,招募五千步兵,奖励穆桂英。” “选项二:一月之内,招募一万步兵,奖励毒士贾诩。” “注意:此次任务奖励,需在完成任务之后才下发。若任务失败,则任务奖励取消。” 仔细听清楚了任务选项之后,李承道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选择。 以往的任务选项,只要他做出决定之后,就立马会获得奖励,不存在奖励取消。 而现在的任务,却是在他选择之后并完成,才下发奖励。 这由不得李承道不慎重选择。 “我现在麾下有岳飞这样的帅才,也有唐初三大名将之一的薛万彻,暂时并不缺将帅。 倒是谋士方面,严重缺人。 无论做什么决定,都没有人给我做个参考。 所以眼下最适合我的,并不是穆桂英,而是贾诩。 虽然不知道有郑氏的支持,能否顺利在一个月时间内招募一万士卒。 但为了贾诩这种顶级谋士,可以冒一冒风险。” 心中有了决定之后,李承道立马在脑海中与系统进行沟通。 “我选择二,一月之内,招募一万步兵。” “选择成功,倒计时正式开始,请宿主抓紧时间。” 接下来,李承道在军营当中,与岳飞足足聊了大半天关于如何招募士卒的问题。 直到郑氏派来的下人,说家主有急事与他商量,才离开军营返回郑府。 …… 郑府大堂。 而今郑府大堂,已经成为了李承道和他舅舅、外公、外祖父等人的专门议事之处。 为了保密,府上的家丁和丫鬟,没有经过允许,不准踏足半步。 一经发现有下人擅自进入大堂,立马拖下去杖毙,绝无手下留情和心慈手软一说。 对此李承道也是默认,并未觉得太过残忍。 明令禁止下人不准踏足大堂半步,却非要踏足,那不是心怀不轨是什么? 李承道刚入大堂,郑继伯立马递了一封书信过来,道: “殿下,你先看看这封书信。” 李承道一边接过书信,一边问道:“魏征又送信过来了?” 郑继伯道:“并非魏征的书信,而是李世民寄来的。” “李世民!”李承道闻言大惊,随后皱眉问道:“李世民给外祖父送信有何目的?” 就目前这个局面来说,荥阳郑氏明显是和李承道一个阵容的。 与李世民可谓是势同水火。 如此情况之下,李世民还送书信过来。 这就不得不让人猜想他背后的用意。 郑继伯道:“殿下你先看完书信内容,看完之后我们商议。” .. 第二十七章 破局之法 书信不长,李承道很快就看完。 看完后,脸上的神情有些变化。 将书信交给郑元洲,李承道说道: “母妃和几个妹妹没有被杀,这是喜事。 只是信中说的圣旨分明是逆贼李世民的假诏,皇爷爷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派孤去幽州。 那逆贼凭什么认为孤会乖乖奉旨行事?” 郑继伯随手将书信放在桌子上,道: “观音还活着,无非是李世民向我们郑氏示好,不想彻底将我们郑氏得罪死。 至于那封圣旨,却是一个极其高明的阳谋。 再过几天,宫里的传旨人员,就会带着圣旨抵达荥阳。 届时即便殿下知道圣旨是假的,但也不得不奉旨行事。” 李承道本就是个聪明人,只是没有郑继伯这种老狐狸老谋深算,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看破那道圣旨的背后用意。 现在经过郑继伯提点,稍作思考之后,瞬间明悟这个极其高明的阳谋。 他沉声道:“孤知晓这圣旨是假的,朝廷文武百官也知道这圣旨是假的,但天下百姓不知道。 并且这圣旨的确是从宫内传出来,上面还有玉玺印章。 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圣旨上的旨意并非皇爷爷的旨意,而是逆贼李世民的旨意。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道代表着皇权的圣旨。 孤若是不去幽州,便是抗旨不尊。 并且还要被百姓诟病,经过李世民的宣传,甚至还要往孤身上烙下一个贪生怕死的烙印。 如此一来,孤在天下百姓心中的名誉,算是彻底毁掉了。 李世民可以又可以假借皇爷爷之名,名正言顺废除孤的太孙名分。 孤若奉旨前往幽州,将失去在荥阳发展壮大的大好机会。 可以说,无论孤如何选择,最后的结果都对李世民有利。” 李承道心中倒吸了一口凉气,不得不感叹古代谋士们的计策高明。 郑继伯脸色凝重道:“不只是殿下所说的那样。” 李承道抬头看向郑继伯,问道:“莫非还要比孤说的更惨?” 郑继伯轻轻点头,道:“抗旨不尊的结果,必然会丢失太孙名分。 而幽州乃李世民的地盘,他曾在幽州抵御突厥数年,将幽州经营的固若金汤。 现今的幽州守将王君廊,便是他的嫡系心腹。 殿下若是赶赴幽州,强龙不压地头蛇,必会被那王君廊拿捏。 届时不但无暇发展自身势力,反而现有的这些兵力,都会被消耗在抵御突厥的战役当中。” 李承道闻言,眼睛瞬间瞪大。 这一箭双雕之计,是打算彻底将他摁死在荥阳或者幽州? 李承道起身向郑继伯和郑元洲作揖,道: “请外祖父和舅舅指点,如此局面,孤该如何处理?” 郑继伯一手捏着胡须,道: “李世民这个阳谋,无论殿下如何选择,都没有好结果,获利的都会是李世民。 我方才与元洲商议,从中找到一个破局之法。 但想要破局成功,就全得看殿下了。” 李承道再次作揖,“请外祖父明言。” 郑继伯道:“首先,抗旨不尊绝对行不通。 不但殿下名誉全毁,还会给李世民剥夺太子名分的机会。 虽然这样一来,殿下将会有充足的时间在荥阳发展壮大。 可殿下无名无分,名誉又毁了,即便招兵买马,也无人应招。” 古代社会,和现代截然不同。 这个时代,尤其讲究个人名誉。 你若是占据名分,占据大义,个人名誉又好,那就会有许多人跟随投靠你,供你驱策。 倘若落下一个贪生怕死、不敢抵御外敌的污名,那一切都毁了,没有人会愿意跟随你。 所以李承道想要将来夺取皇位,就绝对不能给自己染上污名,身上的太孙名分,更加要牢牢保住。 “抗旨不尊这条路行不通,便只能前往幽州。 殿下前往幽州,将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我郑家对于殿下的支持力度,将会下降一大截。 第二,殿下孤身一人在幽州,必然会面临幽州守将王君廊的处处打压。 王君廊手握幽州重兵,坐镇幽州多年,是个绝对的地头蛇。 殿下即便是一头强龙,也压不过那条地头蛇。 李世民正是处于这两点考虑,所以才将殿下发配至幽州,而不是凉州、雍州、泾州等边关城池。 但这其中,依旧有着一个破局之法。 这个方法非常冒险,并且极其难以实施。 但只要成功了,不但能够顺利破局,甚至能让殿下的势力得到巨大增长。” 说到这里,郑继伯停顿了下来。 让原本听得正起劲的李承道大感失落,这不是吊人胃口吗? 他连忙催促道:“请外祖父莫要卖关子,究竟是何破局之法,直接说与孤听。” 郑继伯脸色肃然,看上去十分的严肃。 “破解之法,乃反客为主! 殿下抵达幽州之后,即便王君廊得到李世民的命令,要处处刁难殿下。 但表面上,他依旧要敬重殿下这个大唐太孙。 殿下只需要寻一个合适的理由,直接将王君廊斩杀。 以太孙之名,夺取幽州军权。 但要杀幽州守将王君廊,岂是那么简单。 一旦失败,殿下必将遭到王君廊的报复。 天高皇帝远,王君廊又是李世民的嫡系心腹,极有可能心一狠直接杀了殿下。 到时候将殿下的死,随意安排到死于一场和突厥的大战上。” 郑继伯说完之后,李承道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郑继伯和郑元洲父子两,也安静的坐在原地,默默的不出声。 .. 第二十八章 李承乾被吓哭了 郑府大堂,一片寂静。 忽然,又是一阵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在李承道的脑海中响起。 “恭喜宿主触发选项任务。” “选项一:抗旨不尊,留在荥阳。奖励五千魏武卒。” “选项二:赶赴幽州,夺取幽州大权。奖励一万把钛合金横刀。” 心中本就有了决定的李承道,听到这个选项任务之后,就更加确定了自己的选择。 立马在脑海中选了第二个选项。 魏武卒,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精锐特种兵,被誉为步卒里的巅峰。 至于钛合金,在后世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业。 一万把钛合金制作的横刀,放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神兵利器。 五千魏武卒和一万把钛合金横刀,究竟哪个更好,暂且不去讨论。 但李承道要想与李世民争夺皇位,就绝对不能丢了太子的名分。 只要他从王君廊手中夺取了幽州大权,势力瞬间暴涨。 远比他在荥阳发展要强无数倍。 以幽州为根据,再加上荥阳郑氏的支持。 李承道瞬间就拥有了与李世民对峙的实力。 “恭喜宿主获得一万把钛合金横刀,奖励将会在三天内送到宿主手中。” 有了这一万把钛合金横刀,李承道对于征招一万士卒就越加上心了。 试想一下,一万名手持钛合金横刀,并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卒,那将会是一支何等强大的军团? 他抬起头看向郑继伯和郑元洲,道:“外祖父,舅舅,孤决定了,前往幽州。” 郑继伯脸上露出笑容,道:“很开心能听到殿下做出这个决定。 前往幽州,如同羊入虎口。 但同样也是殿下的一次机遇。 只要殿下破局,便可以幽州作为根据,鲸吞天下。 不过殿下手中如今只有七千骑兵,不需要马上急着前去幽州。 殿下以太孙之名,在荥阳招募一些士卒,旁人也无法多说什么。” 李承道点头,“孤正有此意!招募士卒,就全仰仗外祖父相助了。” 郑继伯笑道:“殿下与老夫是一家人,没必要这么客气。 具体招募士卒之事,稍后殿下和元洲相谈便是。 郑氏一定会竭力相助。” …… 一个时辰之后,李承道离开了大堂。 他让郑氏在一个月内,招募一万士卒。 郑继伯和郑元洲并没有说一定能顺利完成这个指标,但绝对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达成。 看着李承道的身影消失在转角处。 郑元洲对他的父亲,当代郑氏家族郑继伯说道: “父亲,倘若殿下选择留在荥阳,不敢前去幽州拼那一个渺茫的破局之法。 您是不是就会放弃支持他?” 郑继伯沉默片刻,浑浊的双眼流露着一缕精光。 声音平淡不夹杂任何感情的说道:“殿下若是留在荥阳,必然要失去太孙名分,个人名誉也要受损。 一个名誉有污,又非太孙的殿下,如何会是李世民的对手? 我们郑氏参与其中,祸大于福。” 得到这样的回答,郑元洲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很难看。 喃喃道:“可是殿下毕竟是小妹的儿子,殿下与我们郑氏一荣俱荣啊!” 郑继伯瞪了他一眼,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一荣俱荣是没错,但却并非一损俱损。 些许亲情,与家族的兴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家族利益,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你如此看重个人情感,老夫真怕你将来会意气用事,枉顾家族! 如此老夫怎么敢将家族交到你的手上。” 郑元洲脸色阴沉不定,不断变幻。 良久之后,终于起身向郑继伯躬身行礼。 道:“父亲莫恼,孩儿明白了。” 郑继伯欣慰的摸了摸胡须,道:“不过幸好殿下选择了前往幽州。 殿下小小年纪,便有如此魄力。 尽管从幽州破局的希望并不高,但至少有一线希望。 这一线希望,就值得我们倾力相助。 一旦殿下夺取了幽州大权,便有了与李世民争夺天下的资本。 若殿下被困幽州,无法化龙而起。 将来李世民坐了皇位,也不会与我们郑氏为难。” 郑元洲点头,“孩儿省得。父亲你好好休息,孩儿这便去为殿下招募士卒。” 郑继伯挥了挥手,示意郑元洲赶紧走。 他独自一人坐在郑氏大堂内,望着高堂之上挂着的祖先画像,怔怔出神。 却说李承道离开大堂之后,独自来到了郑府西边一处院落。 从长安挟持过来的长孙无垢、杨妃、李承乾和李丽质四人,被他安置在此。 院子四处,都安排了人手严格看守。 身穿一身锦袍,显得温润如玉、俊逸不凡的李承道走进了院落。 外面把守的太子近卫见到他后连忙躬身行礼。 “见过太孙殿下。” 李承道微笑道:“把门打开。” “诺!” 院落大门打开,李承道迈步走了进去。 这间别院并不很大,但是让四个人居住已经是足够了,环境也很幽静。 “呜啊啊啊——!” 七岁的李承乾,正在院子里面玩耍。 突然见到走进来的李承道后,直接就吓得大哭了起来。 李承道以狠辣的手段砍下他亲弟弟李泰的人头,又用马活生生拖死他二弟李恪。 天策府中的亲王侧妃,更是被杀的精光,只剩下一个当时昏迷过去的杨妃。 李承道在他的心中,就犹如恶魔一般可怕。 再次见到,他怎能不畏惧大哭。 .. 第二十九章 绝望的长孙无垢 长孙无垢听到动静走出了房间,见到李承道后脸色顿时白了,直接将李承乾给护在了身后,然后如临大敌对李承道说道:“你想要干什么?” 尽管她竭力掩饰,不让自己太过恐惧。 但发自内心深处对李承道的恐惧,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跟在长孙无垢后面走出来的两人,则是李恪的母亲杨妃以及李世民的嫡长女李丽质。 两人的表现,比长孙无垢更加不堪。 吓的整个人都差点站不稳了。 李承道在天策府的所作所为,已经在他们这些幸存者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在她们看来李承道就是一个恶魔! 来到荥阳的这些天,他们心中始终充满着惶恐。 总感觉某一天,李承道就会提着刀来杀他们。 现在看见几天没有搭理他们的李承道后,再次出现在眼前。 下意识地以为是自己几人的死期到了。 见到几人如此剧烈的反应,李承道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讥讽。 说道:“孤只是路过此处,正好进来看看堂弟堂妹,两位婶婶无需这么惶恐。” 虽然李承道如此说,但长孙无垢和杨妃,还有李承乾、李丽质这两个六七岁的孩子,一颗心却始终紧绷着。 看向李承道的眼神,充满了戒备和害怕。 李承道在长孙无垢惊惧的目光当中,摸了摸李丽质的发髻。 继续说道:“荥阳不比京城,郑府也不比天策府。 两位婶婶还有堂弟堂妹,在这里若是生活的不习惯,尽管跟孤说。 当然,有什么需要,也可以提。 毕竟我们可是一家人呢。” 他说话之时,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笑的无比阳光。 但即便如此,长孙无垢等人,依旧无法放下警惕。 “多谢安陆郡王的好意,我们没有什么不习惯。” “嗯,没有不习惯那就好。 若是有也千万别客气,免得传出去有人说孤与李世民那乱臣贼子一样不近亲情。 这毕竟对孤的名声不太好。” 李承道说完,转身往院外走去。 但走到一半的时候,忽然停顿下来。 转头看向瑟瑟发抖的长孙无垢几人,“对了,差点忘了告诉你们。 孤现在并不是安陆郡王,而是陛下册封的皇太孙,是大唐储君。 下次再见面的时候,希望两位婶婶还有弟弟妹妹们,能够向孤行君臣之礼。 毕竟,即便是亲人,礼数也不可废。” 皇太孙! 听到这三个字的时候,长孙无垢和杨妃对视一眼。 都从对方的眼神当中,看到了一抹绝望。 李承道被立为皇太孙,就意味着李世民救他们出去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同样意味着李世民在登上九五之位的道路上,除去了李建成之后,又多了一个李承道。 在李承道迈步跨出别院门槛,院子外门看守的太子近卫,即将关上院子大门的时候。 长孙无垢忍不住喊道:“等一下。” 李承道停住脚步,笑问道:“怎么,婶婶还有什么事情?” 看着李承道那张人畜无害的俊逸面孔,长孙无垢压下心里的惧怕之意,咬着牙,鼓起勇气说道: “殿下先前与秦王约定,出了长安到了安全之处,就放我们离开。 现在殿下已经来到远离长安上千里的荥阳,更是有荥阳郑氏庇佑,可以说是十分安全了。 敢问殿下,打算什么时候放我们离开?” 李承道淡淡的说道:“放不放两位婶婶和弟弟妹妹们走,那全看孤的心情好坏了。 可是今天接到一封逆贼李世民的书信,竟然要假借皇爷爷圣旨的名义,将孤调去幽州。 所以孤的心情十分不好,你们暂时也走不了了。” 长孙无垢等人闻言,顿时感到有些绝望。 这时,那缩在长孙无垢身后的李承乾,突然大声说道:“我父王才不是乱臣贼子! 相反你背信弃约,不是君子所为。 你这样的德行,如何配得上太孙名分。” 李承乾这话说完,顿时将长孙无垢和杨妃给吓的面无人色。 长孙无垢连忙捂着李承乾的嘴,不让他再胡言乱语。 生怕李承乾一怒之下杀了李承乾。 李承道似笑非笑的看着李承乾,然后冷哼一声,道: “李世民为了皇权发动玄武门兵变,做出弑兄逼父此等畜生行经,如何不是乱臣贼子? 背信弃约?呵呵,孤乃太孙,乃大唐储君。 你父王李世民乃一介乱臣贼子,有何资格与孤讲什么信义?” 李承乾还不服气,用力挣脱长孙无垢,一双眼睛恶狠狠的瞪着李承道。 “总有一天,父王会来救我们的。” 李承道嘴角微微扯起一丝弧度,笑道:“当然,不排除这个可能。 但若真有这一天,孤并不介意交给李世民四具尸体。” 他的声音很平淡,脸上的笑容也很和煦。 但话中的内容,却将长孙无垢和杨妃直接吓的面无血色。 “承乾不可再乱语!” 长孙无垢死死抓住还想要和李承道进行争执的李承乾,然后用哀求的目光看向李承道。 祈求他不要和李承乾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计较。 李承道瞥了李承乾一眼,对一旁柔柔弱弱的杨妃说道: “杨婶婶,晚点我有事找你,回头会让人来接你。” .. 第三十章 书信给前隋萧皇后 杨妃浑身一震,脸上露出了惊惧的神情。 李承道能和她有什么事情可以谈的? 长孙无垢抓着杨妃的手安慰道:“妹妹别怕,他要是想对我们不利。 刚才就动手了,也不会等到单独和你谈话的时候。” 杨妃心中稍稍得到一些安慰。 当日李承道用马活生生的拖死李恪,在她心中留下了一个永远都无法抹除的恐怖烙印。 安慰了杨妃之后,长孙无垢转身看向李承乾,训斥道: “承乾,如今我们受制于人。 以后切莫像今天这样与李承道说话。 否则那天被他直接杀了,也不奇怪。 他是个狠辣之人,是绝对不会留情的。” 李承乾被骂的眼眶微红,抬起小脑袋,倔强的说道: “父王不是乱逆臣贼,他在胡说!” 杨妃呵呵冷笑,并没有说话,只是转身回屋去了。 李世民是不是乱臣贼子,李承乾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或许会为自己的父亲说话。 但她和长孙无垢,对此再清楚不过了。 不但是乱臣贼子,还是一个弑兄逼父,眼睁睁看着自己儿子被杀的冷血无情之人。 长孙无垢深深的叹息一声,没有附和李承乾的话,但你也不忍心再训斥他。 伸手将一儿一女给揽进了怀里,叹息道:“在这里说话要小心,那个李承道是真的敢杀了我们的,娘亲不想再失去你们了。” “娘,父王什么时候会来救我们啊。” 李丽质带着哭腔说道,小脸上已经梨花带雨了。 听到李丽质的话,长孙无垢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了那日在天策府外,李世民无视李泰、李恪等人被杀的画面。 最后幽幽的轻声道:“丽质不要害怕,有娘在……” 对于李世民会不会来救他们,长孙无垢心中也没有答案。 或许有了答案,只是她不想承认。 …… 入夜。 皎洁的月光如同银光般洒落下来。 天空中点缀着满天繁星。 在后世习惯了雾霾,习惯了晚上看不到星星的李承道。 躺在屋顶之上,悠闲的欣赏着空中美丽的繁星。 他刚找出了北斗七星的位置,正在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 “殿下,人已经带到了。” 却在李承道苦于寻找牛郎织女星的时候,一名太子近卫走入了他的院中。 随着这位太子近卫一同进院子的,还有一位柔柔弱弱的女子。 这女子,面容姣好,生的无比端庄秀丽。 尤其是眉眼之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贵气。 身上一袭宫装华服,更加衬托的她雍容华贵。 此人正是前隋公主,如今李世民的侧王妃。 李承道随手一挥,那名太子近卫立马恭敬退出院中。 他自己,则依旧看着天上的星星,漫不经心的说道: “婶婶来了。” 独自一人面对李承道这样的恶魔,杨妃有点坐立不安。 浑身上下完全紧绷,不敢有一丁点放松。 “不知太孙殿下找我有何事?” 李承道并没有回答她,自顾自的说道: “旁边有一个梯子,你可以爬上屋顶,和孤一起欣赏这浩瀚星空。” 杨妃看了看屋顶的高度,又看了看李承道。 沉默片刻,最后还是缓缓走到架在房屋上的梯子旁。 小心翼翼的一点点往上爬。 按照她的性格,平日里是绝对没有胆子更不会往屋顶上爬去。 但是出于对李承道的惧怕,她不敢有丝毫的违逆。 待杨妃战战兢兢爬上屋顶之后,李承道才继续慢悠悠的说道: “婶婶,我找了许久,都没找到牛郎星和织女星在哪。 你给我指一下?” 杨妃楞了一下,没想到李承道居然说出这种要求。 她在空中扫了两眼,很快就找到了牛郎织女星。 用一根纤细白嫩的手指,指向高空,道: “看到那条银河吗,银河旁边最亮的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了。” 李承道顺着杨妃的手指方向看去,又仔细寻找和确认了一番。 最终如愿以偿的找到了牛郎星和织女星。 “你说王母为何要这么狠心,硬生生的把牛郎和织女拆散,让他们一年才能在鹊桥相见一次。” 杨妃不知如何作答。 牛郎是一个凡间的放牛郎,织女是天上的仙女。 二者之间,当然不能在一起。 王母能够让他们每年能够相见一次,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但她从李承道的语气当中,听出了李承道对王母此举的不满。 索性便沉默着不吱声。 李承道好像也没打算听杨妃如何作答,继续道: “宇宙如此浩瀚,人类渺小的如同一只蝼蚁。 大家争来争去,到最后不还得化成一堆黄土。” 杨妃忍不住侧过脸去看了看李承道。 身边这个不过束发之年的少年,竟然有这种顿悟? 摇了摇头,她强压着心中的忐忑不安,问道: “不知殿下这么晚找我前来,所谓何事。” 李承道坐起身来,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靠在屋顶。 “你的母后萧皇后,如今正在突厥,被你姑姑前隋义成公主收留。 孤要你写一份书信,送到突厥,交到你母后手中。” 听到萧皇后三字,杨妃整个人如遭雷击,怔怔的望着天空,脸颊上默默的留下了两行清泪。 .. 第三十一章 储君衮冕 自古以来,最苦莫过于亡国之苦。 杨妃乃隋朝公主,杨广次女,身份无比高贵。 国破家亡之后,她一介女流之辈,什么都做不了。 甚至为了苟活,只能嫁给李世民。 堂堂帝女,嫁给取代隋朝的李唐皇室就算了。 偏偏连正妻身份都没有,只能做小。 这其中种种心酸和委屈,是外人绝对无法理解的。 “我今生,还能再见母后一面吗?” 原本因为害怕李承道为惶恐忐忑的杨妃,已经是泪流满面。 李承道说道:“他日孤若是攻下突厥王庭,或许能带你母后回来,与你见上一面。” 历史上的萧皇后,自从杨广死后,大隋灭亡之后,一路颠簸流离,过的十分凄惨。 杨广身亡之后,她先后跟了宇文化及、窦建德。 后来又跟随义成公主,去了东突厥。 成为突厥可汗的胯下之物。 再后来,李靖灭了东突厥之后,又入了李世民的后宫。 前半生命运可谓是富贵之际,后半生却接连侍奉四个杨广之外的男人。 一想到这里,李承道就忍不住在心中对李世民吐槽。 先不说萧皇后是杨妃的母亲,光是她从突厥重返长安之时,已是花甲之年。 即便再怎么包养的好,一把年纪摆在那里。 李世民居然也下的了手。 杨妃一双凤眸直直的看着李承道,再也没有之前的惶恐害怕,面色坚毅道: “若是能见到母后,不要说一封信,就算是十封、一百封,我也愿意。” 李承道笑了笑,“如此,便下去写信吧。” 说完,李承道单手搂着杨妃的细腰,在她发出尖叫声之前,一个跳跃,轻轻从屋顶上跳了下来。 一刻钟之后,杨妃按照李承道的要求,写好了一封送去突厥的书信。 在被太子近卫重新送回关押她和长孙无垢、李承乾以及李丽质四人的院落之后。 长孙无垢询问她和李承道谈了什么,杨妃只字未提。 …… 次日。 李承道吃过早饭之后,便赶往了驻扎在城外的军营。 招募士卒之事,他一点都不懂。 全程交给郑氏来处理。 他只需要把冯立或者薛万彻,丢一个过去协助征招就行。 以郑氏在荥阳的地位,再加上他皇太孙的名分。 想来招募士卒会比较顺利。 七千白袍军驻扎的地方,原为开封守军用来训练的校场。 只是自从李承道来了之后,开封的守将很狗腿的将校场腾出来,交给白袍军使用。 尘土飞扬,马蹄轰隆。 李承道与四百亲卫,浩浩荡荡的抵达白袍军军营。 这四百亲卫,皆是当初跟随他从东宫一路杀出来的太子近卫。 原先满编制是两千人,如今只剩下四百余人。 现在这些人,全都担任李承道的亲兵。 将来上了战场,便是跟在李承道身边,随他冲锋,为他挡刀挡箭的心腹。 “殿下!” 中军大营中,李承道端坐帅位之上。 岳飞、薛万彻、冯立这三个他麾下仅有的大将,恭敬行礼。 “都坐下吧。”李承道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李世民假借皇爷爷之名,下达一封圣旨,要孤前往幽州,抵御突厥。” 当李承道解释完,他不得不前去幽州的原因之后。 岳飞、薛万彻、冯立三将,全都勃然大怒,气的暴跳如雷。 “李世民这逆贼,实在是欺人太甚!” “殿下,我们就去一去这突厥。直接把王君廊摁死,夺取幽州大权。” “没错,区区一个王君廊也想压住我们,简直是痴心妄想!” 看着三个义愤填膺、杀气腾腾吵着要弄死王君廊,夺取幽州大权的大将。 李承道心中也豪气万千。 纵然这是李世民的阳谋又如何? 纵然幽州是龙潭虎穴又如何? 他李承道既然能从东宫杀出来,还会被王君廊这条幽州的地头蛇给压住不成? “前往幽州之前,孤要招募一万士卒。 此时孤的母族郑氏,已经答应倾力相助。 薛将军,你去与孤舅舅负责招募士卒之事。 冯将军,你留下协助岳将军训练白袍军。” 三人闻言,齐齐离开席位,躬身大喊: “诺!” 四人在中军营帐当中又聊了一段时间,一名太子近卫走了进来。 “启禀殿下,有一名长安来的天使,带着圣旨在营外等候。” 李承道呵呵一笑,道:“刚谈到逆贼李世民的假诏,天使就抵达。让他进来吧。” 很快,一个太监手捧一封圣旨,走进了营帐。 进了营帐,一看到李承道,这名太监立马恭敬行礼。 “臣李胜祥,参见太孙殿下。” 李承道大脑飞速运转,很快就在以往的记忆力搜索到了此人的信息。 李胜祥,官至内侍省少监,官阶很大,从四品! 是一名跟随李渊多年的太监。 看着眼前这个十分恭敬的太监,李承道淡淡的说道:“公公起身吧。” 李胜祥起身之后,拿出圣旨,没敢让李承道对着圣旨行礼,直接开始宣读: “门下:大唐初立,突厥多番袭扰边关。幽州乃北方重镇,万不可失。 今命太孙携麾下将士赶赴幽州,抵御突厥之患……” 一长串的旨意宣读完毕,内侍省少监又笑呵呵的说道: “殿下,除了这封圣旨之外。臣还带来了储君衮冕,以及陛下的口谕。” .. 第三十二章 为孤更衣 “吾孙承道,且放开手脚去争,爷爷支持你。” 李渊的口谕很短,只有短短一句话。 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 以李渊现在的处境,根本就帮不到李承道。 他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已经被李世民给软禁起来,根本没有了皇帝的权力。 就连这道口谕,都是趁着李世民假借他名义去荥阳传旨,需要一名内侍省太监,他才有机会让李胜祥带给李承道。 不过李承道心中,对李渊的印象却更加好了。 不说册封他为皇太孙这种极度触怒李世民的行为,能让太监带来一道口谕,已经完全能表明他的态度了。 念完口谕之后,内侍省少监李胜祥一挥手。 身后两名小太监,立马搬了一个大箱子进来。 李胜祥脸上带着卑躬屈膝的笑容,道:“殿下,这里面是陛下特意吩咐下去,让人紧急赶制出来的太孙衮冕。” 箱子打开之后,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头冠。 根据李渊在武德七年,也就是千年颁布的新律令,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武德令。 其中就包括服装的律令。 律令规定,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 内容虽然基本能承袭隋朝旧制,但也有所革新。 皇太子六种服装,分别是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 李承道是皇太孙,规格和皇太子一致。 两名太监,利落的将箱子里的衣服头冠等全都拿出来,让李承道看的更加清楚仔细。 衮服,乃储君随从祭祀、拜谒宗庙、令月吉日加冠、娶妃的服饰。属于非常正式的服装,不是庄重的大场合不会穿。 身穿衮服,需要戴冕,冕上有白珠垂九旒, 公服,乃储君缝五日常朝,元旦、冬至接受朝贺的服装。 公服的制度,也被岛国、棒子国等汉文化圈国家普遍采用。 穿公服时,要戴远游冠。 最后是弁服。 弁服是仅次于衮冕的一众服饰。 是天子上朝、接受诸侯朝见时穿的服饰。 弁与冠,上到天子,下到士子都可以穿戴。 当然了,天子的弁服、储君的弁服,与普通士子的弁服,那是截然不同。 “殿下,不妨穿上看看?” 薛万彻兴冲冲在一旁兴冲冲的提议。 冯立和岳飞闻言,也都激动的说道: “殿下穿上储君服饰,必定极具威严。” 在手下三位大将的拾掇之下,再加上李承道自己也想试试这个时代只有储君才能穿的衣服。 他朗声道:“为孤更衣。” 内侍省少监,从四品太监李胜祥,立马满脸堆笑的走上来,亲自为李承道换上了一袭赤黄的弁服。 从唐朝开始,规定了黄色是皇室专用颜色,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穿。 这种衣服,若是让李承道自己穿,那没有半个小时,他根本捉摸不透该怎么穿戴。 即便有李胜祥帮忙穿戴,也十分的复杂。 足足一刻钟之后,才好不容易穿戴完毕。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穿上储君的服饰之后,李承道整个人的气质顿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头戴远游冠,穿着一袭明黄的储君服饰。上面有十二章纹饰,如:日、月、龙等等。 不过龙的爪子为四爪,并非天子穿的五爪龙袍。 腰上有飘带,飘带边长六尺四寸,宽二寸四,颜色如同绶带。 上面有金带钩,挂着双瑜玉佩。 “太孙殿下果然好风采。” 穿戴完毕之后,内侍省少监李胜祥啧啧称赞。 李承道现在这幅卖相极佳。 任何人看了,都知道是一位贵不可言的贵公子。 “像,太像了。”薛万彻看着李承道,怔怔的说道:“太像太子殿下了。” 冯立更是直接大声道:“我等必效死命,随殿下杀回长安,诛灭逆贼李世民,肃清朝堂!” 李承道衮冕加身,看着眼前三位大将,只感觉一阵意气风发。 “公公,问你个事情。”李承道坐于营帐帅位之上,对李胜祥说道。 李胜祥赶紧低头道:“殿下尽管问,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承道说道:“这圣旨上写着要孤赶赴幽州,抵御突厥,可也没说要让孤立刻启程。 孤琢磨着,得招募一些人马,才能在幽州与突厥进行厮杀。 所以孤招兵买马之后,再将粮草全都准备好了之后,再前往幽州,应该不算抗旨吧?” “这……”李胜祥没想到李承道竟然提出这样的问题,他迟疑片刻之后,说道: “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殿下要率军前往幽州,自然是要准备好粮草之后,大军才能开拔。” 他是个非常精明的老狐狸,否则也不会做到内侍省少监,成为从四品的大太监,更不会成为李渊的心腹。 李承道一开口,他就知道李承道心中所想。 无非是拖延前去幽州的时间。 于是顺着李承道的话说下去。 李承道深深的看了眼李胜祥,道:“有公公这番话,孤就放心了。” 李胜祥笑呵呵的道:“圣旨、口谕以及储君服饰都已经带到,臣这便回长安复旨了。” .. 第三十三章 东宫旧臣王珪 征兵之事,在荥阳郑氏的大力协助下,已经进入到了正轨。 短短数日时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因为开出的饷银较高,再加上又是打着李承道太孙的名义募兵。 所以荥阳甚至周边州郡的青壮年,都跑来开封应招。 这一天,李承道去募兵处转了一圈之后,便回到了军营。 “殿下,末将有一事向你禀报。”进入营帐的正是冯立。 “冯将军坐下说话。”待冯立坐下之后,李承道笑问道:“冯将军有何事?” 冯立顿了顿,组织了一下措词,道: “殿下,是这样的。末将私下里联系上了王珪,将他带来了荥阳,协助殿下处理后方。 现在王珪已经到了开封,恳请殿下见他一见。” 说完之后,冯立十分紧张的看着李承道。 心中很是忐忑,生怕李承道会拒绝。 李承道闻言,眼睛瞬间瞪大,心中一阵狂喜。 王珪是谁?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将王珪派遣到李建成身边,担任参军,作为太子舍人。 可以说,深受李渊和李建成两人的器重。 在太子府的地位,还要在冯立、魏征之上。 这些年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 王珪曾出谋划策,收罗群臣到李建成麾下,与李世民对抗。 然而,去年李建成麾下的臣属杨文干造反,最后被李世民讨平。 王珪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李渊认为他作为太子舍人,作为东宫参军,没有规劝太子,导致兄弟失和。 最后将其流放。 后世有人谈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也常常感慨,若是王珪当时在长安的话,可能就不是李世民发动兵变,而是李建成主动出击了。 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宽宏大量,心胸宽广,特意将王珪召回长安。 王珪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成功从一个流放之人做到了宰相。 被誉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如今冯立将这样一个能人请来了荥阳,李承道怎能不喜? “见,王大人如此有才学之人,怎能不见? 冯将军,速速将王大人请来。” 冯立见李承道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如此激动,心中一块石头顿时落了下来。 无比兴奋的说道:“诺!” 说完,便匆忙跑出营帐。 没多久,便带了一位青衫儒士进来。 这青衫儒士,已经年过半百,将近花甲。 但身上自有一股读书人的气质。 往那一站,就知道不是普通人。 见到李承道之后,他作揖到底,“草民王珪,参见太孙殿下。” 李承道连忙起身,亲自将王珪扶起身来。 “王大人快快请起。” 见李承道如此客气,王珪心中无比欣慰。 入席坐下之后,感慨道: “一年未见,殿下竟然成长了这么多。 冯将军与老夫说了殿下从东宫杀出长安的事迹。 老夫听后,只感觉胆战心惊,同时亦对殿下的勇武和果决狠辣感到由衷的钦佩。” 两人互相寒暄之后,李承道正襟危色道: “王大人,孤现在身边急缺人手。 希望王大人能够重回东宫,担任太孙舍人。 协助孤管理后方。” 李承道如此礼贤下士,再加上王珪本来就与东宫有感情。 虽然他被流放出去,但那也是受到了李渊的迁怒。 太子李建成对他还是极为信赖和器重。 只可惜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之间的斗争,让李渊暴怒。 一怒之下,将怒火全都发泄到王珪身上,从而将他流放出去。 现在李承道成了东宫之主,为皇太孙。 他自然希望能够重回东宫。 当下赶紧起身,道:“感谢太孙殿下的信任,王珪敢不效死命乎?” 两人君臣对望,皆哈哈大笑起来。 一旁的粗人冯立,也笑的十分开心。 再次回归东宫,从曾经的太子舍人,成为如今太孙舍人的王珪问道:“不知殿下下一步有何打算?” 李承道说道:“前往幽州!” “什么?” 王珪一下子完全

相关推荐: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交易情爱(H)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失身酒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带着儿子嫁豪门   妄想人妻   游戏王之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