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穿越三国_貂蝉(限)18禁 > 第89章

第89章

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凝聚力,能够支撑他们走到这一步。” “在乐观一些的状态下,或许他们也能够整合力量对恒星级基础研究设备进行建设,只是容错率比我们低很多,失败一次可能就会万劫不复。” “另外,或许在文明过滤器理论下,建造恒星级粒子加速器本身就是一个筛选条件。能够逾越这个门槛的,才能够成为更加强大的文明,不能够逾越的,就重新回到历史循环的怪圈中,在一段时间过后,逐渐消亡……就像是大海中随着波浪溅起的浪花,对于宇宙来说,转瞬即逝。” “当然,或许有些路,能够绕开这种要求……” 也是想起了章鱼文明,这位中年研究员最后补充了一句。 蔺道点了点头,对此并没有说什么。 …… 人类文明目前想要建造的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有些类似于戴森环的结构, 但肯定要比正经的戴森环‘细’很多,如果说正经的戴森环是系在太阳外的一圈丝带。 那人类文明准备建造的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就是太阳外的一条丝线。 当然,选择将它环绕着太阳建造,而不是在太阳系内目前人类已经控制的半径30个天文单位其他区域建造, 也是抱有顺便利用下太阳本身释放出来的能量的想法, 倒是不用将这部分能量输出到其他地方,传输成本都会让这些能源比人类自己用的二代聚变反应堆产出的能源大不知道多少。 主要是,能够让这部分能量,满足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的运行需要,就够了。 这样能够,为之后运行这个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省略许多麻烦。 然后是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建设的具体位置, 这个恒星级粒子加速对撞器本身肯定是不可能紧贴到太阳表面建造的, 而且肯定需要脱离日冕层, 这种距离,既不满足恒星级粒子加速器的需要,人类目前也没有那个能力。 按照一众研究员们从研究需要以及实际情况出发,做出规划, 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会在水星更内层一些的范围,大概距离太阳表面2500万千米到3000万千米的范围,环绕太阳建设。 按照周长公式简单计算,就会发现, 这个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的总长度,超过一亿五千公里, 这个距离拉长开,大多数时候都够从地球连到火星了。 即便是它的截面相比于太阳本身来说‘很细’,即便这个粒子加速器的管道,并不完全是连续的。 但这个总长度依旧摆在这里,本身就说明了这项超级工程的难度。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此刻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是一件要花费大量生产力的,花费大量时间的事情。 …… 纪年168年。 对于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的设计工作,对于此刻的人类文明来说反倒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或者说,在蔺道同意和决定人类文明要做这件事情开始,这件事情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到此刻,人类文明的科研体系,工业生产体系,从太阳系内环建设腾出手来, 大量科研力量,数量庞大的一个科研人员数量的投入下, 最后一点收尾工作直接就完成了。 而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超级工程,虫族化的人类文明也很难生出什么望而生畏的情绪, 对于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的建设,很快,就在当年,人们就开工了。 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一众研究员们,学者们,还是决定分段建设, 然后在距离太阳表面2823万公里的位置,完成最终的组装。 这个恒星级的粒子加速对撞器, 最短的单段加速管道是十公里。 同样在168年, 由月面工业,生产的编号01到05分段的粒子加速管道, 从月面星际港口出发,搭乘群星级星际飞船,同一批从月面筛选出来的研究人员,工作人员一道抵达了指定位置。 这五段粒子加速管道,可以说是人类目前科技的结晶, 单段加速管道,除了加速管道本身,未来实验将用到的数据监测设备,还有此次该分段结构运行的,目前人类最先进的算力单元, 以及太阳能能源装置,同样是最先进的成果,能够转化包括热能在内的,多种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 然后,还搭载了单独的电推进系统,以让这单段的加速管道整体保持在特定的轨道, 此外,为了避免意外,每段加速管道上,还有一块‘电池’,或者说储能装置,能够极短暂的让电推进系统启动一次,也已经是目前人类科技能够做到的极限。 如果以传统的价值去计算,这单段加速管道本身造价就已经是一个夸张的数字, 因为这已经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是一个细长一点的十公里长的航天器。 按照研究员们的计算,建造完成这个粒子加速对撞器,最终需要超过八百万个分段。 如果制造这些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区域开采,不管是小行星带,还是金星,水星,其范围内的质量都会少掉很大一截。 而这些分段最终组成一个粒子加速器,也基本相当于,由无数算力单元,构成了一个超大的环太阳计算机,乃至可以小幅度移动的,超级航天器。 …… 168年, 编号01到05的分段顺利入轨,标志着人类文明正式进入恒星级粒子加速器建造时代, 而随同艘飞船抵达的研究员,其他人员,主要是将入驻‘观测站’。 随第一批分段同时抵达的还有一个‘观测站基地’。 人们拟,粒子加速对撞器每十万公里的长度,修建一座较近距离的‘空间观测和实验站’, 算是一个空间科研基地,处于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加速管道一万公里范围内,用基础的移动能力, 作用职责,就是辅助粒子加速对撞器的建设,以及保证之后恒星级粒子加速对撞器的正常运行,并且参与之后的相关粒子对撞实验, 还和所负责范围内的粒子加速对撞器的分段有联动,负责了部分数据收集工作,算是分段本身监测设备的最终备份。 然后, 没多久,新的一艘星际飞船,就再满载着粒子加速对撞器的分段,抵达了指定位置。 对于虫族化的人类文明来说, 可没有第一艘星际飞船抵达了之后,再歇一段时间才有第二批的道理, 第一艘,就真得是一个开始, 开始之后,就是连绵不断。 第一个分段从人类文明工业中心中诞生之后, 后面的生产,就源源不断,不断从人类文明这个横跨30个天文单位半径范围的超级工厂内被生产出来。 …… 人类文明统治的疆域内,资源区域全力运转起来, 大量基础资源被从金星,水星,小行星带等地开采了出来, 经过本星体范围内的基础加工之后,经由一条条星际航线,源源不断流入到多个工业星和工业区域。 火星,地月,等工业中心内的工业集群,也全力运转着。 作为人类工业和生产系统中,最基础的生产单元,一个个人们也每时每刻,将整个工业和生产系统维持在最高效率运行的状态下, 一个个分段和其他各种需要的工业产出,从火星,地月等工业中心诞生, 然后经由星际飞船的运送,抵达太阳系更内圈的最终目的地。 为了提高运送效率, 人们在短时间内,再建造了大量大型星际飞船,来提高运力。 对于水星这个距离环太阳粒子加速器建造区域最近的行星, 人们也尽可能围绕水星,再多建设了一些工业集群,扩张了一下工业规模, 以让水星附近,也能够完成部分需要的工业生产,来最终提高环太阳粒子加速器的建设效率。 而这些事情,还是同时进行着的, 以宏观的视角俯瞰整个太阳系, 整个太阳系就像是蚂蚁的巢穴一样, 而其中穿行在不同点之间的星际飞船,就像是那么一只只有序爬着的蚂蚁。 在这些繁忙的航线上, 一艘艘相继出发的星际飞船,像是在每条航线上,都构成了多条来回的‘虚线’, ‘虚线’就像是一条盘旋的传送带转动着, 每转动一圈,人类这个史无前例超级工程的建设进度就再往前一点。 …… 而在恒星级粒子加速对撞器如火如荼的建设进行过程中, 运力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其实也没有完全放弃继续研究, 空等恒星级粒子加速对撞器建设完成再进行之后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人类文明研究员们的选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对电推进系统的研究走到终点,逐渐转向到无工质推进器,无工质推进方案的研究上开始, 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们,就几乎穷尽了所有可能,企图寻找到了一条能够稳定实现无工质推进器的设想。 对于无工质推进方案, 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们,提出了不少方向。 有量子潮汐方案, 以量子潮汐的涨落为基本原理, 以干涉量子潮汐涨落,甚至量子潮汐涨落定向的方式,产生动力推动飞行器前进。 有引力波共振方案, 利用空间中引力波传播特性,让飞船和引力波形成某种共振, 然后让引力波推着飞船前进。 还有宇宙弦方案,利用空间中本来就存在的宇宙弦的张力特性, 用引力干扰宇宙弦,将星际飞船‘弹’出去。 还有, 既然不能使用工质, 那么理所当然的一种思路,就是利用宇宙空间里,本来就大量存在,或者说无处不在的东西, 比如说海里承载船的海水,大气中飞行器依赖的空气, 宇宙空间中有什么? 研究员们想到了暗物质。 这就是暗物质推进方案, 以某种还未发现的方法,扰动空间中的暗物质来推进飞船, 就像是在水里划船,在空气中旋翼。 还有,就是物质相变循环方案。 飞船航行不是需要工质吗? 那干脆将飞船本身的物质抛弃一部分来换取动力, 完事之后,再把这部分物质,通过消耗能源的方式,重组回来。 这些方案, 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们都有曾经尝试过努力,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每条路看起来都有某种实现的可能, 但每一条,都走不通。 目前看起来,最有可能实现的,反而是物质相变循环方案, 但这个方案,也是最先被抛弃的方案。 因为这个方案,不光实际上困难, 实际上依旧是一种变相的工质推进。 只是将推进器消耗的工质,变成了能源消耗,加大了能源供给需要的工质消耗。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将喷出去,变成推力的物质,重新从等离子态或者其他形态,重组回物质,需要消耗多少能量。 那还不如直接将消耗的能源工质全喷出去,说不定能源动力转化效率还更高一点。 最后,还有一些研究员提出的方案, 引力推进方案。 是否有某种可能,屏蔽掉或者减弱飞船周边其他方向的引力影响, 只保留行进方向,极远处一个大引力源对飞船的影响,然后靠这个大引力源将飞船拉过去。 这个方案许多研究员感兴趣的原因,倒不是方案本身,而是银河系中心就有一个大引力源。 不过,这个方案,也同样存在一些关键问题, 怎么屏蔽特定方向的引力影响? 这又涉及到

相关推荐: 白日烟波   桃源俏美妇   我的风骚情人   虎王的花奴(H)   村夜   NTR场合_御宅屋   红豆   镇妖博物馆   淫魔神(陨落神)   交流_御书屋